《新诗写作与讲评》教学设计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8639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诗写作与讲评》教学设计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诗写作与讲评》教学设计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诗写作与讲评》教学设计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诗写作与讲评》教学设计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诗写作与讲评》教学设计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新诗写作与讲评》教学设计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新诗写作与讲评》教学设计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新诗写作与讲评》教学设计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新诗写作与讲评》教学设计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新诗写作与讲评》教学设计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新诗写作与讲评》教学设计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新诗写作与讲评》教学设计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新诗写作与讲评》教学设计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新诗写作与讲评》教学设计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诗写作与讲评》教学设计doc.docx

《《新诗写作与讲评》教学设计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诗写作与讲评》教学设计doc.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诗写作与讲评》教学设计doc.docx

《新诗写作与讲评》教学设计doc

《新诗写作与讲评》教学设计

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张小兵

教学设计A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一般特点。

2、掌握新诗意象选择与写作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课本诗歌资料的鉴赏和课外诗歌的探究学习,初步了解诗歌的常规特点。

2、在诗歌创作中领悟诗歌意象的特殊作用,在相互质疑、启发、评点中获取对诗歌创作的一些感性和理性认识。

教学难点:

以诗歌意象选择和写作为突破口进行诗歌创作。

教学建议:

分为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研读必修三第一专题《祖国土》中《发现》、《北方》、《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祖国土》、《忆菊》和《语文读本》必修三第一专题《深情的歌唱》中《原野》、《我与长城合影》三首诗歌,联系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中《致青年公民》、《相信未来》、《六月,我们看海去》三首诗歌,并借助图书馆资源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领悟新诗的一般特点;第二课时,以意象的写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师生在质疑、评点中相互启发,进行思想的碰撞。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原点阅读——教材文本研读

问题设计:

阅读《忆菊》、《原野》、《我与长城合影》,并思考给对我们的诗歌创作有什么启示?

(设计说明:

教科书必修三第一专题《祖国土》和语文读本必修三第一专题《深情的歌唱》中许多篇目是新诗,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委婉蕴藉,有的描绘山河,喷涌着纯粹的爱国热情,有的目数疮痍,回环着复杂的爱国情思。

这些都是激发学生诗情的好燃料。

但我们的学生还缺少诗歌写作的经验,缺乏驾御复杂情感的能力。

因而,可呸肾乎电手年停国的凡苜苛选侦警食,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发现诗歌创作的一些方法。

预设启示:

1、真情——诗歌作品的生命。

诗歌必须有真实的情感,否则无论怎么写,只能是干巴巴的烙饼,不可能成为透着灵气的一湾湖水。

《忆菊》便是最好的例证,如果闻一多对故土没有炽热的爱恋,又怎能细腻地描绘出千姿百态的菊花?

又怎能让它成为赋情表意的载体呢?

正所谓“作文在乎真,唯真能达情”。

2、意象一情感寄托的载体。

诗歌中情感的表达比较特殊,大多借助特定的意象来传达,如《忆菊》中的菊花,《原野》中的谷粒、野花、小溪、香稻、泥沙,《我与长城合影》中的长城、群楼、花树,《相信未来》中的蜘蛛网、雪花、紫葡萄、枯藤、排浪、太阳、大海、眼睛、睫毛、瞳孔等,都是诗人情感的寄托物。

3、想象一诗意飞翔的翅膀。

诗歌创作离不开想象,想象力是诗歌创作的重要能力。

我们不能拘泥于某一瞬间,也不能局限于特定空间,让思维到情感的海洋去打捞灵感。

意象的选择要有想象力,情感的表达也要有想象力,而借助修辞来体现想象力是绝妙的方法,《忆菊》就是巧妙运用修辞表情达意的作品。

4、语言诗情流淌的河床。

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最终借助语言传达出来,因此,诗歌的语言是不容忽视的细节。

诗歌语言不讲究句子的完整,具有跳跃性和节奏感,追求诗意的空白与联想的空间,意图通过最经济的语言传达最深刻的情感或哲理。

因此,诗歌不是分行的散文、议论文或记叙文,而是别有风格的一种文学样式。

二、延伸拓展一课外资料探究

任务设计:

1、利用学校电子图书馆资源或登陆相关诗歌网站,阅读一定数量的新诗,进一步体会上述诗歌特点。

(设计说明:

①旨在进一步开拓学生视野,并深化对诗歌一般特点的认识,为诗歌创作积淀必要感性和理性元素;②当前诗歌流派众多,创作理念层出不穷,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诗歌素养和创作基础,本着由浅入深的原则,可引导学生关注有着明显诗歌特征,意象鲜明的新诗。

如徐志摩《再别康桥》、戴望舒《雨巷》、艾青《礁石》、郑愁予《错误》、北岛《古寺》、舒婷《致橡树》、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雪迪《云》等等。

2、全班交流读诗心得。

(设计说明:

进一步完善对诗歌一般特点的认识。

预设心得示例:

意象的选择及其表达

%1选择的意象必须适宜表达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1意象的选择常遵循富有特征以及以小见大的原则。

%1意象的表达离不开丰富而充满创造力的联想和想象。

三、观察事物一把握意象特征

任务布置:

观察生活中的树,并尝试写一首新诗。

第二课时

一、问题导入一激发创作热情

上一节课,同学们从诗歌的情感、意象、想象、修辞、语言几个方面谈了创作诗歌的注意点,已经触及到诗歌创作的几个本质问题。

既然已经知道了诗歌创作的一些要领,我们不妨拿起笔来倾吐一下自己的诗情。

问题设置:

同学们在诗歌创作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预设答案:

触景生情是年轻的我们常有的事,可每当拿起笔来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也就是说有了意象,不知道如何表达情感。

比如面对初升的朝阳,面对家园的花花草草,思绪万千却不知道如何下笔。

教师点拨:

借助意象传达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是诗歌创作绕不开的结,一旦我们找到解“结”的方法,情感表达的道路便通畅了。

二、意象生成一新诗写作探路

(设计说明:

以生活中常见的“树”为写作对象,由模糊到具体,在评点与修改中逐步体会诗歌创作的特点)

(一)“树”是同学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面对树同学们也应该有话要说吧。

下面,请同学们以“树”为题,写几句诗,要求:

①用词准确的语言刻画树的形象;②必须在树中寄托某种情感。

1、学生写作,教师巡视答疑。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全班同学评点修改。

作品示例:

(投影)

%1你深深地爱着脚下的土地

%1将思念凝结成果实

%1才巴自己的爱印在落叶上

%1然后

%1落叶融入她的胸膛

评点示例:

1、这首诗抓住树离不开土地又回报土地的特点,写出了树眷恋脚下的土地,并要为土地献身的精神。

我特别喜欢①②句,有思想而且形象生动。

2、第③句“印”写得很形象,运用了拟人修辞,是“爱”的郑重表达。

但考虑到诗歌语言的简洁性,可以把“自己”删掉。

3、第⑤句要修改,“落叶融入她的胸膛”显得太直白,不如改为“飘落在她的眸子里”,这样还能看出土地对落叶的期待,使诗歌的内涵再多一个层次。

4、不同意上第3点认识,大家知道树叶大多呈心形,作者是要将深爱的心与土地的心融合,永不分离。

改为“飘落在她的眸子里”,诗味就淡了。

可见,在诗歌的内涵上,与其求多不如求深!

教师过渡:

同学们在不经意中已经知道借助意象传达情感的创作发法,并且知道了如何在意象的生动性上下功夫,并且学会了让意象丰满起来的常规方法:

运用修辞手法。

大多数同学能写真实,有自己的思想。

(二)刚才,同学们写的树还是宽泛意义上的树,意象还有些模糊,下面我们试着写一写某一种具体的树。

要求:

①必须是自己熟悉的某种具体的树;②要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1、学生写作,教师巡视答疑。

2、全班交流评点。

作品不例:

(投影)

红枫

%1秋天为你盖上红盖头

%1偷偷掀起一角

%1羞红的脸颊

%1躲在霜下

%1呦

%1枫叶

%1秋天的新娘

评点示例:

1、这首诗很有情调,整首诗运用了拟人手法,想象新奇,咀嚼之下很有韵味。

把火红的枫叶比拟成“秋天的新娘”,色彩明快,姿态优美,楚楚动人,字里行间透着作者的喜爱之情。

2、最欣赏的是②③两句,应该是属于细节描写,把枫叶的美感写足了。

3、教师点拨:

将②③改成“风偷偷掀起一角”,大家认为怎样呢?

这样不是更真实吗?

诗是情绪的体现,因而“情感的真实”是首位的。

为了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我经常要采取一些艺术手法,可以将感觉错位,可以将意象夸大或缩小等等。

在“偷偷掀起一角”前加上“风”,是尊重了意象本身的真实性,但喜爱之情则不够浓烈。

这里应该是说枫叶“偷偷掀起一角”,这样枫叶就有了主动的感觉,而不是被风吹起而动,效果更好。

所谓“无理却有情”便是这个道理。

教师过渡:

诗歌写作必须将情感放在第一位,意象的描写可以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法,“照相式”的描写吟不出灵动的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等都是情感的佳句。

(三)我们已经学习了《祖国土》专题,其实,“祖国”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她就是刻满炎黄子孙脚印的坚实土地,她就是家乡的一条小河,就是爷爷院子里的竹林,就是门前屋后的一株树。

下面我们以故乡树为内容写首诗。

注意诗歌写作的几个要点:

情感、意象、想象、语言等。

1、学生写作,教师巡视答疑

2、全班交流评点。

作品不例

(1):

(投影)

家乡老井边上有一棵树,谁也记不清它的岁数了,它为爷爷童年的遮风挡雨,为爸爸的童年投下阴凉,也是我童年的港湾。

我的诗题是:

《家乡的树》。

%1老井边

站着一个你

%1几只小鸡在你的脚边觅食

你微笑着看着

%1小猫在你的身躯上小憩

你“嘘”了一声

怕吵醒了它

%1村人在树下思考

你投去一片阴凉

%1你把你印在月亮上

使我在远方

仍能见到你的笑容

评点示例:

1、这首诗很有生活情调,选择了沧桑的老井、觅食的小鸡、小憩的小猫、思考的村人和站立的大树,构成了一幅乡村风景图。

2、很喜欢这首诗的最后几句,“你把你印在月亮上”一句想象奇特,大胆突破空间限制,赋予“月亮树”以新的内涵,看似写树对游子的思念,实则写的是人对树的思念,把玩之下,颇有滋味。

一点建议,第②句中“几只小鸡在你的脚边觅食”一句还没有很好地表现大树的沧桑与历史,这样改会更好:

几只小鸡在你的脚边啄食着岁月。

3、这首诗用了“阶梯式”分行的形式,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意绵绵。

这首诗给我的感觉就是在回味乡村生活,咀嚼岁月,作者正是通过诗歌形式上的“轻、重、缓、急”达到这个效果的。

诗歌的分行并不是随意而为的,形式必须要为内容服务。

三、回顾课堂一整合写作规律

1、规律整合:

今天我们从“树”写到“具体的树”,再写到“故乡的树”,意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宽泛到具体,尝试着写了几首诗,同学们又在评点中相互启发,总结同学们关于诗歌创作的讨论,主要应当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①情感是第一位因素;②意象要有选择性;③想象不可缺少;④修辞手法可常用;⑤语言要简洁凝练;⑥节奏感不可忽略。

2、课堂结束语:

不要说我们的生活与诗无关,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着独特的诗意。

父母的关爱、老师的教诲、同学的互助,美丽的校园、变化的乡村、整齐的街道……这一切都应写进我们的诗行。

让我们记住这次尝试,把它作为思想的试验田,在这里播下一粒诗情的种子,用岁月的河水浇灌,让它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让我们借此机会,继续寻找宣泄情感的出路,在写作中体会,把写作作为人生的一种状态。

板书设计:

新诗写作与讲评

真情一一诗歌作品的生命

意象情感寄托的载体

语言一一诗情流淌的河床

想象一一诗意飞翔的翅膀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B案

设计理念(亮点分析)

1、意象是诗歌传情达意的载体,丰富多彩的意象寄寓了变化万千的情感,是理解诗歌最便捷的突破口。

从某种程度上讲,把握了诗歌的意象,便理解了诗歌的主旨和艺术特征。

2、一般说来,诗歌意象的呈现方式可分为两种:

单一意象和多重意象。

大多数诗歌属于多重意象,仔细研读必修三第一专题《祖国土》中《发现》、《北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祖国土》、《忆菊》和《语文读本》必修三第一专题《深情的歌唱》中《原野》、《我与长城合影》三首诗歌,都是多重意象的诗歌,并能发现多重意象生成的一些特点。

3、让学生主动获得对诗歌多重意象生成特点的认识,在尝试从意象生成角度进行新诗写作训练,这是扣开诗歌写作大门的一条捷径。

教学设计

一、初步感知解读教材诗歌意象的特点

1、个体阅读教材诗篇,思考诗歌多重意象之间的关系,进而思考意象生成的特点。

2、分组讨论诗歌多重意象之间的关系,从教材中获取意象生成的创作经验。

预设特点:

1、种属关系:

闻一多《忆菊》从菊花的颜色种类、形状种类展开联想,铺排了大量诗歌意象;常任侠《原野》列举了属于原野的特征意象,如树、细草、野花、小溪、菜圃、田畦、香稻等。

2、并列关系:

梁志宏《我与长城合影》排列了两组并列的意象,“那生机勃发的/群楼、花树、旅游车队”,“那腾跳着颗颗中国心的/健步欲飞的白发老者/抚城远眺的海外游子/雕塑般沉思的女子”。

3、修辞关系:

舒婷《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就是运用几组并列的比喻意象来结构全诗的,如第一组“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第二组“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4、对比关系:

《忆菊》将菊花与蔷薇、紫罗兰相对比,突出了菊花的历史和人文底蕴,如"你不像这里的热欲的蔷薇/那微贱的紫罗兰更比不上你/你是有历史,有风俗的花/啊!

四千年的华胄的名花呀/你有高超的历史,你有逸雅的风俗”。

二、诗歌写作一掌握诗歌意象生成的方法

(一)种属关系

任务设计:

再读闻一多先生《忆菊》,品味其多重意象种属关系排列方式,请以“感受自然”为题,写一首i寺。

达成步骤:

1、思考酝酿阶段:

①什么构成了自然;②你想通过自然表达什么思想。

2、意象生成阶段:

①筛选出最能表达主题思想的意象;②以并列的语言形式串联成诗。

3、点评修改阶段:

①学生出示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点评;②学生修改诗歌。

作品示例:

(可作点评修改材料)

摘下眼镜

用朦胧的眼看自然

看不清细节

但能听到自然的语

闻到自然的味

品到自然的韵

触到身边的树,脚下的草,四周的花

我用手轻拂每一棵树粗糙的外衣

树轻轻告诉我

挺拔而立,相信自己

超越外表,升华内在

我用手轻拂每一朵花柔嫩的肌肤

花儿悄悄地告诉我

绽放青春,把握现在

尽管稚嫩,也要精彩

我用手轻拂每一株草细瘦的身躯

小草偷偷地告诉我

展现生机,铺满大地

虽然渺小,但要博大

摘下眼睛

眼虽朦胧

心却亮了

(二)并列关系

任务设计:

再读梁志宏《我与长城合影》,品味其多重意象并列关系排列方式,选择自己熟悉的一种或一类植物写一首诗。

达成步骤:

1、思考酝酿阶段:

①寻找封存在视网膜深处的植物;②睁开智慧的眼眸,重新审视它的意韵和价值。

2、意象生成阶段:

①展开想象的翅膀,选择一个角度作并列联想;②诗歌写作。

3、点评修改阶段:

①学生出示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点评;②学生修改诗歌。

作品示例:

(可作点评修改材料)

野玫瑰

初见你

荆棘丛中点点清新

探身问候你

射入密丛留下针刺

我远远地看你

墨绿丛中丝丝羞涩

朝阳

那金色阳光唤醒露水

你用密叶遮着脸

偷偷回送我出门

晚霞

她为你补上粉装

你探出脸

向远处张望

我出现在眼帘

射入深绿

留下清香的足迹

星空

你对着我的台灯

着上月色的晚装

伴着星星的音律

悄然起舞

小夜曲般的幽香

守我入睡在故乡

(三)修辞关系

任务设计:

再读舒婷《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理解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组合多重意象的方式,以“雨”为题写一首诗。

达成步骤:

1、思考酝酿阶段:

①寻觅生活中的一场真实的雨;②回忆雨的姿势与神态。

2、意象生成阶段:

①展开想象的翅膀,选择合适的作形象联想;②诗歌写作。

3、点评修改阶段:

①学生出示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点评;②学生修改诗歌。

作品示例:

(可作点评修改材料)

轰隆一一轰隆一一轰隆

乌云在天空集合

歌唱吟诗欢呼

你是它刚敷的面膜

还是它深邃的皱纹

嗒嗒啪啪嗒嗒

你如海燕般从天而降

带着天空的体温

和云朵的希望

你迫不及待地

亲吻着绿树红花

羞涩地钻进大地的怀抱

和塘水低语,和大地谈心

你骄傲地站在叶尖

默默地聆听花开的声音

静静地俯听禾苗打嗝的动静

面对太阳

你的眼眸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随后,你

满意地拥向池塘

笑出了波纹

(四)对比关系

任务设计:

再读闻一多《忆菊》中将菊花与蔷薇、紫罗兰对比的片段,学习诗人运用对比手法组合多重意象的创作方法,以“路”为题写一首诗。

达成步骤:

1、思考酝酿阶段:

①在脑海中形成路的影象;②将路具像成一条真实的路,或抽象成某一种寓意的路;③站到思维的对立面形成与前面的路具有鲜明对比的意象。

2、意象生成阶段:

①让形成对比的意象面对面排列,并思考出一个主题;②诗歌写作。

3、点评修改阶段:

①学生出示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点评;②学生修改诗歌。

作品示例:

(可作点评修改材料)

十年前

踏上这条路

心情和泥水一起混沌

昏黄的路灯

叹息夜的漫长

黎明总在路的尽头等待

十年后

踏上这条路

柏油将高楼刺得耀眼

夜的到来总是最珍惜的期待

过去被碾平被柏油深埋

只有遗忘沿着思路寻找

与黎明在尽头交会

唯有——

围墙边上锈死的铁栏

还在弹唱着

回忆

一片,一片

红色的证明

三、朗读诗歌一用音韵感受诗歌多重意象的美

任务设计:

1、朗读自己创作的诗歌,并作适当修改,使得诗歌的音韵(特别是韵脚)和谐,句式长短相宜。

2、将自己的诗读给同座听,请其提出修改建议;自己也要做一个会聆听的人,吸取别人诗歌创作的优点和长处。

3、班级诗歌朗诵比赛,聘请其他班级同学担任评委,从诗歌内容和朗诵技巧等方面评分,借此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

四、课外创作一将兴趣延伸到课堂以外

任务设计:

从“祖国颂歌”、“谛听天籁”、“故土细节”、“人间真情”、“菁菁校园”等几个角度布置学生进行课外诗歌创作。

目标达成:

1、教师作角度引言,提示诗歌创作的方向。

示例:

(1)祖国颂歌:

高山是祖国的脊梁,大川是祖国的血脉,立足高山豪情万丈,浏览大)H心潮澎湃。

我们不能面对山)11而熟视无睹,更不能面对祖国的巨变而漠然无语……

(2)谛听天籁:

山花草木、风雨烟霭都是大自然的诗歌,它们或而豪放,或而婉约,或而细微,或而粗犷;有的诗意朦胧,透着湿漉漉的朝气,有的豪气冲天,显示出排山倒海的力量。

(3)故土细节:

“故土”是一个消魂的字眼,多少人为它落泪,多少人为它神伤!

它在诗人的酒杯里发酵,在音乐家的琴弦上跳舞,在浪子的号子里流传……但固守其中的人却很少能体会到它的伟大。

从今天起做一个“细心的人”,用心描绘故土的每一个细节,把它烙在记忆的脑海里。

(4)人间真情:

面对父母的呵护,兄弟姐妹的关怀,朋友近邻的帮助,我们怎能无动于衷,冷漠是可耻的、拒绝是狭隘的,不要说人间真情与祖国无关。

人间真情是一切爱的源泉,我们只有关注爱、学会爱,才能真正地爱祖国的土地!

(5)菁菁校园:

校园是我们目前生活的土地,高大的银杏、碧绿的香樟、娴静的桂树、悠悠的池塘……到处都流淌着诗意。

2、辑录学生诗歌,按不同角度编排专题。

3、班级传阅作品,学生留言评点。

教案的教学实情分析

主要针对以下几个现象设计本教案:

1、学生与诗歌存在隔膜,最主要原因是诗歌离他们的生活存在较大距离;2、学生对诗歌的表达形式存在神秘感,从心理上就远离了诗歌;3、学生缺乏诗歌创作的训练,不能享受诗意表达的快乐;4、学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切入口,诗歌写作处在困境当中。

对教师的建议

1、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掌握其文本研读能力和诗歌创作能力,从而合理安排教学过程的难易程度。

2、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鼓励、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创作兴趣,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和作品,不要随意掐灭任何一朵思想的火花,让学生在创作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3、教师要放下架子,鼓足下水作诗的勇气,与学生同成长。

这也能让学生获得鼓舞。

补充参考资料

1

我们做白话诗的大宗旨,在于提倡“诗体的解放”。

有什么材料,做什么诗;有什么话,说什么话;把从前一切束缚诗神的自由的枷锁镣铐,拢统推翻;这便是“诗体的解放”。

(胡适《答朱经农》,见《胡适文存》卷一,第67页,黄山书社1996年版)

2

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

我想诗人的心境譬如一湾清澄的海水,没有风的时候,便静止着如像一张明镜,宇宙万汇的印象都涵映在里面;一有风的时候,便要翻波涌浪起来,宇宙万类的印象都活动在里面。

这风便是所谓直觉,灵感,这起了的波浪便是高涨着的情调。

这活动着的印象便是徂佛着的想象。

这些东西,我想来便是诗的本体,只要把它写了出来,它就体相兼备。

(郭沫若《论诗三札》,见《文艺论集》,第208、20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3

感受的深入,也就是说,在诗人的主体精神上,从单纯走向复杂,从单面走向立体,从肤浅走向深入。

这就要求对现实人生的直面和深入,要求深入体验的深度和广度。

以“深入到剥皮见血的笔法处理着他随处碰到的现实题材”,像陈敬容推崇的穆旦那样,“无论写报贩,洗衣妇、战士,神或魔鬼,他都能掘出那灵魂深处的痛苦或欢欣。

"

(默弓(陈敬容)《真诚的声音》,《诗创造》第十二期)

4

这能表写的,适当的文字就是诗的“形”,那所表写的“意境”,就是诗的“质”。

换一句话说:

诗的“形”就是诗中的音节和词句的构造诗的;“质”就是诗人的感想情绪。

所以要想写出好诗真诗,就不得不在这两方面注意。

(宗白华《新诗略谈》,见《少年中国》一卷8期。

5

通常诗歌中是由几组意象组成丰富多彩的意境。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美国文艺理论家苏珊•朗格说:

“艺术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

”“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和不可用言语表达的意象,一种诉诸于直接知觉的意象,一种充满了情感生命和富有个性的意象,一种诉诸于感受的活的东西。

”苏珊•朗格在这里对意象的内涵作了系统的解说,其要点是:

(一)意象是个整体,意象中每一个成分都和整体联系在一起。

(二)意象中充满情感和生命。

它与形象的内容不同,它所表现的东西,我们不是称它为“意义”,而是称为“意味”。

(三)意象是富有个性的“活的东西”,是一种生命形式。

(四)文学意象是通过语言媒介物化的形式,是一种艺术符号。

山此可知,意象即是指能独立表现情感的形象结构。

(陈涛《文字意象论》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