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期中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38949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期中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期中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期中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期中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期中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期中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期中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期中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期中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期中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期中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期中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期中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期中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期中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期中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期中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期中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期中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期中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期中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期中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期中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期中练习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现代化是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迄今为止,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仅仅是少数人的现代化。

无论是欧洲还是北美,现代化进程创造的社会财富绝大多数都流向了少数精英阶层。

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用翔实的历史数据证明,资本收益率一直高于经济增长率,这是导致财富分配不平等和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根本原因。

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自由主义兴起,政府职能不断退出,劳资关系严重失调,普通民众收入长期停滞不前,西方国家的财富集中度越来越高。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国家的收入和财富不平等所引发的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私人财富急剧扩张、财富鸿沟不断加深、中产阶层塌陷,导致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

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之所以无法根除两极分化和不平等加剧的顽疾,根源在于它是资本主义方式的现代化,而人的异化和不平等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特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坚持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区别。

第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由传统文明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以及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双重使命。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

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

”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命题,并强调“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进入新发展阶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的现代化新路。

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带领广大群众进行土地革命,直接目的就是要摆脱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实现“耕者有其田”。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确立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战略部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经济总量和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消除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方位,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掌画了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取材于鲁保林、李建平《共同富裕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魅力》)

材料三

心怀“国之大者”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精神前提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国之大者”是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繁荣的基础,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

心怀“国之大者”,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原则,站稳人民立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仅把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推向了新高度,同时也彻底消灭了绝对贫困,切实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心怀“国之大者”的

按照“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优化经济发展地理格局,挖掘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巨大空间潜力。

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注重推动先富带后富。

浙江等发达地区在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发挥了示范作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全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作出了重要贡献。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具体而言,就是在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集中精力和资源,将脱贫攻坚平稳过渡到乡村振兴上。

在此基础上,通过补齐产业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实现产业的提档升级,优化脱贫地区的产业结构通过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鼓励创新创业,提升乡村经济发展的活力通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加大乡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打造一批环境优、生活好、乡风美的宜居村庄。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还要在新型城镇化战略下,优化城乡一体化格局。

在分配过程中注意公平问题,努力缩小收入与财富的差距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积极发力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建设方面发挥更大优势在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上加快取得进展,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取材于张占斌《心怀“国之大者”,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共同富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体人民都有致富的权利和机会。

B.自始至终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C.消灭两极分化,实现全体同等富裕。

D.社会主义制度是其实现的重要保障。

2.下列对材料一、二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在本质上的区别。

B.让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共同主张。

C.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必然会导致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

D.中国现代化不断推进共同富裕,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加剧贫富差距。

3.根据材料三,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词语。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对实现“共同富裕”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鱼与熊掌,二者兼得

B.授人以鱼,而非以渔

C.各尽所能,各尽其责

D.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5.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下面链接材料体现了哪些中国式“共同富裕”理念。

【链接材料】

自1996年中央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后,福建先后选派援宁干部11批183人、专业人才2000多人次到宁夏传导理念、传播技术。

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从单一的经济援助发展为教育、文化、科技多领域的全面合作新格局。

通过加强企业合作、劳务输出等促进两地交流发展,25年来,闽宁两省区,引导贫困群众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提升了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和人口综合素质。

原来生活在路、水、电不通地区的贫困群众大量搬迁,通过治理,昔日的“秃头山”变成了“花果山”,贫困村变成了度假村,贫瘠地变成了风景区。

【1~5题答案】

【答案】1.C2.B

3.示例:

实施策略(意思对即可)4.B

5.①福建对口帮扶宁夏体现材料三努力缩小收入与财富差距的共同富裕理念。

②福建先后选派援守干部、专业人才到宁夏传导理念、传播技术等,使贫困村变成了度假村,贫瘠地变成了风景区,体现了材料三提出的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政策导向。

③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从单一的经济援助发展为教育、文化、科技多领域的全面合作新格局,提升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和人口综合素质体现了材料一提出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全面发展的理念。

(意思对即可)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消灭两极分化,实现全体同等富裕”说法错误,原文为“共同富裕既与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根本对立,又与平均主义要求的‘均富’不相容”,可见不是均富,不是同等富裕。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让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共同主张”说法错误,原文为“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

这就叫社会主义’”“两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结果,只能导致两极分化,一方是资本和财富的积累,一方是贫困的积累。

生产资料公有制能保证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成果惠及每个人”,可知让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张,并不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主张,使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结果。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结合前一段的标题“心怀‘国之大者’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精神前提”可知标题在阐述“心怀‘国之大者’”与“推动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精神前提,结合“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还要在新型城镇化战略下,优化城乡一体化格局”可知后者应该是前者的要求、策略,所以可以填:

必然要求、实施策略等。

【4题详解】

A.“鱼与熊掌,二者兼得”可以体现原文“社会主义

目的就在于它能够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消灭人类社会自阶级出现以来的最大不公平——两极分化,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即不仅可以防止两极分化,还可以实现共同富裕,不仅可以实现物质全面发展,还可以实现精神全面发展。

B.“授人以鱼,而非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可以用于脱贫攻坚的方法,不适用于指共同富裕。

C.“各尽所能,各尽其责”,意思是指各人把自身的能力毫无保留地施展或贡献出来。

用来指每个人都尽了自己全力。

原文“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

这就叫社会主义’”,有能力的人和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大家“各尽所能,各尽其责”,实现共同富裕。

符合材料观点。

D.“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这句话出自出自《荀子·

修身》。

原句是: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这句话的意思是:

道路险阻而又漫长,但是走的话就会到达目的地;

如果可以坚持不懈,那么美好的未来就值得期待。

原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方位,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掌画了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说明共同富裕,未来可期。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运用信息的能力。

福建对口帮扶宁夏体现材料三最后一段“在分配过程中注意公平问题,努力缩小收入与财富的差距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积极发力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建设方面发挥更大优势在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上加快取得进展,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努力缩小收入与财富差距的共同富裕理念。

“福建先后选派援守干部11批183人、专业人才2000多人次到宁夏传导理念、传播技术。

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从单一的经济援助发展为教育、文化、科技多领域的全面合作新格局”“原来生活在路、水、电不通地区的贫困群众大量搬迁,通过治理,昔日的“秃头山”变成了‘花果山’,贫困村变成了度假村,贫瘠地变成了风景区”体现了材料三第四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在此基础上,通过补齐产业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实现产业的提档升级,优化脱贫地区的产业结构通过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鼓励创新创业,提升乡村经济发展的活力通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加大乡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打造一批环境优、生活好、乡风美的宜居村庄”提出的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政策导向。

“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从单一的经济援助发展为教育、文化、科技多领域的全面合作新格局”“提升了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和人口综合素质”体现了材料一第三段“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社会主义的目的就在于它能够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消灭人类社会自阶级出现以来的最大不公平——两极分化,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全面发展”提出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全面发展的理念。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针名

清·

章学诚

名者,实之宾。

实至而名归,自然之理也,非必然之事也。

君子顺自然之理,不求必然之事也。

君子之学,知有当务而已矣。

未知所谓名,安有见其为实哉?

好名者流,徇名而忘实,于是见不忘者之为实尔。

君子出处①,当由名义。

先王所以觉世牖②民,不外名教。

伊古以来,未有舍名而可为治者也。

义本无名,因欲不知义者由于义,故曰名义;

教本无名,因欲不知教者率其教,故曰名教。

揭而为名,求实之谓也。

譬犹人不知食,而揭树艺之名以劝农;

人不知衣,而揭盆缲之名以劝蚕。

暖衣饱食者,不求农蚕之名也,而但以饱暖相矜耀。

是以必有辍耕织而忍饥寒,假糠秕以充饱,裹败絮以伪暖,斯乃好名之弊矣。

故名教名义之为名,农蚕也;

好名者之名,饱暖也。

必欲骛饱暖之名,未有不强忍饥寒者也。

然谓好名者丧名,自然之理也,非必然之事也。

昔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实至而名归,名亦未必遽归也。

天下之名,定于真知者,而羽翼于似有知而实未深知者。

夫真知者,必先自知。

天下鲜自知之人,故真能知人者不多也,似有知而实未深知者则多矣。

似有知,故可相与为声名;

实未深知,故好名者得以售其欺。

故好名者往往得一时之名,犹好利者未必无一时之利也。

且好名者,固有所利而为之者也。

如贾之利市焉,贾必出其居积,而后能获利;

好名者,亦必浇漓③其实,而后能徇一时之名也。

盖人心不同如其面,故务实者,不能尽人而称善焉。

好名之人,则务揣人情之所向,不必出于中之所谓诚然也,且好名者,必趋一时之风尚也。

风尚循环,如春兰秋菊之互相变易,而不相袭也。

人生其间,才质所优,不必适与之合也。

好名者,则必屈曲以徇之,故于心术多不可问也。

故好名者,德之贼也。

若夫真知者,自知之确,不求人世之知之矣。

其于似有知实未深知者,不屑同道矣。

以是而问当世之知,则寥寥矣,而君子不以为患焉。

浮气息,风尚平,天下之大,岂无真知者哉?

至是而好名之伎亦有所穷矣。

故曰:

实至而名归,好名者丧名,皆自然之理也,非必然之事也。

卒之事亦不越于理矣。

(有删改)

【注释】①“出处”指进退等行为。

②“牖”通“诱”,引导。

③“浇漓”,使……淡薄。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徇名而忘实徇私舞弊

B.而揭树艺之名以劝农劝善规过

C.必欲骛饱暖之名好高骛远

D.故好名者,德之贼也捉贼见赃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王所以觉世牖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因欲不知义者由于义。

蒙故业,因遗策。

C.固有所利而为之者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D.其于似有知实未深知者。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借“农蚕之名”揭示了“好名”的弊端,借“饱暖之名”阐释了“名”的意义。

B.第二段以介之推为例,证明凭自身之“实”可获得美名,但名声未必能立刻得到。

C.第二段写了“似有知而实未深知者”众多,“好名者”借此“得一时之名”的现象。

D.第三段指出“好名者”之所以揣摩他人之情,迎合一时风尚,是为了求一己之名利。

9.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作者认为“实至而名归,好名者丧名,皆自然之理也,非必然之事也。

卒之事亦不越于理矣”。

请根据文意,联系实际,谈谈你得到的教益。

【6~10题答案】

【答案】6.D7.A8.A

9.因此一定会出现停止耕作纺织而忍饥受寒,借糠秕(充饥)装作吃饱,裹败絮(御寒)装作暖和(的现象),这就是喜好“名”(所带来)的弊害。

10.

(1)依据文意,这句话的意思是:

有了实就会得到(相应的)名,(只是)喜好名声的(最终)会丧失名声,这是自然的道理,但不一定(能立刻成为)事实。

最终这样的事是不会超越事理的。

(2)也就是说,那些超越名利的人,不为一切外界因素所干扰的心态,使他们易于做出成绩。

虽是忘名,却易于达到名至实归。

比如,大国工匠,他们默默奉献,不追名逐利,却被人们铭记。

(3)但好名之流,是逐利才去做事的,所以好名之流,是会败坏道德风气的。

比如,当今的文艺界,有不少窃名之徒,为了赢得虚名,花样百出,令人惊叹。

他们热切地求名,却落个丧名的结果。

(4)所以我们要形成名实相应的观念,踏实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徇”意思是:

谋求。

句意:

谋求名而忘记实。

第二个“徇”意思是:

为了谋求私利而用欺骗的方法做违法乱纪的事。

意思相同。

B.第一个“劝”意思是:

勉励。

就给耕种之事以“名”来勉励人们耕种。

第二个“劝”意思是:

比喻勉励学好,规劝改正错误。

C.第一个“骛”意思是:

追求。

如果一定要追求饱暖之类的名。

第二个“骛”意思是:

脱离实际地追求目前不可能实现的过高、过远的目标。

D.第一个“贼”意思是:

毁坏,败坏。

所以好名之流,是会败坏道德风气的。

第二个“贼”意思是:

盗贼。

捉盗贼必须看到赃物。

意思不同。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所以”:

表手段,用来……的。

先王用来做的用以唤醒世人、引导百姓的事。

第二个“所以”: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用法相同,意义相同。

B.第一个“因”:

连词,因为。

因为想让不懂得仁义的人遵照仁义(行事)。

第二个“因”:

动词,沿袭。

承接了秦孝公的治国事业,遵循着先人留下来的策略。

用法不同,意义不同。

C.第一个“为”:

动词,做。

本来就是为逐利才去做事的。

第二个“为”:

语气词,呢。

现在别人正好是刀和砧板,(而)我是鱼肉,(又)为什么要推辞呢?

D.第一个“于”:

介词,对。

他们对那些似乎了解而实际并没深入了解世事的人。

第二个“于”:

介词,被。

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

用法相同,意义不同。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借‘农蚕之名’揭示了‘好名’的弊端,借‘饱暖之名’阐释了‘名’的意义”分析错误,依据原文第一段“譬犹人不知食,而揭树艺之名以劝农;

暖衣饱食者,不求农蚕之名也,而但以饱暖相矜耀”可知,应该是借“农蚕之名”阐释了“名”的意义;

借“饱暖之名”揭示了“好名”的弊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注意以下词的解释:

“是以”,因此;

“必”,一定;

“假”,借;

“斯乃好名之弊矣”,以“乃”为标志的判断句。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1)文章结尾“实至而名归,好名者丧名,皆自然之理也,非必然之事也。

卒之事亦不越于理矣”这句话的意思是:

(2)这段话告诉我们,那些超越名利,专心于自己工作的人,令人敬佩。

他们有不为一切外界因素所干扰的心态,使他们易于做出成绩。

大多数人是想以实务名,期望名利双收的,正常的社会会满足他们的期望,使他们得到美满幸福。

人们应当惜名,像呵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对待自己的声名,这样就不会做出有损名节的事了。

比如,在我国的科研领域,他们十几年如一日,倾心研究,专注创造,不为名但却“实至名归”。

(3)但反之,好名之流,本来就是为逐利才去做事

,所以他们的心术大多深不可测,所以好名之流,是会败坏道德风气的。

比如,当今中国社会的两大蛀虫是贪官和骗子。

他们的病症是不惜名,丧失了羞耻心。

名只能以实去求,无其实却要窃名,往往落到世人嫌弃的下场。

(4)综上所述,我们要形成名实相应的观念,踏实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

惜名矜名,做一个谨言慎行的正道之人。

参考译文:

名是依附于实的客体。

有了实就会得到(相应的)名,这是自然的道理,但不一定(能立刻成为)事实。

君子依从自然之理,不强求一定要“实至名归”。

学做君子,知道应当做什么事就行了。

不清楚(自己做事)的名分,怎么会把“该做的事”落实呢?

好名之流,谋求名而忘记实,因此将那些不忘记的事情称之为“实”。

君子行事,应当以“仁义”的名分。

先王做的用以唤醒世人、引导百姓的事,不外乎名之以“教化”。

自古以来,没有舍弃(教化)之名而实现安定太平的。

“行义事”本来没有名,因为想让不懂得仁义的人遵照仁义(行事),所以就有了仁义之名;

“教化之事”本来没有名,因为想让不懂得教化的人遵从教化(行事),所以就有了教化的名。

给所行之事以名分,是(借名)求实。

譬如人们不了解食物(从何而来),就给耕种之事以“名”来勉励人们耕种;

人们不了解衣物(从何而来),就给缫丝之事以“名”来勉励人们养蚕。

穿得暖吃得饱的人,是不求耕种养蚕之名的,(他们)只是拿饱暖彼此炫耀。

因此一定会出现停止耕作纺织而忍饥受寒,借糠秕(充饥)装作吃饱,裹败絮(御寒)装作暖和(的现象),这就是喜好“名”(所带来)的弊害。

所以给教化、仁义的名分,是像给耕种养蚕以名一样;

好名之流眼中的名,是像获得饱暖之人(用以炫耀)的“名”一样。

如果一定要追求饱暖之类的名,(就)不可能不(出现)强忍饥寒的情况。

这样说来好名之流会丧失名,是自然的道理,但不一定(能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