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培训提纲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39283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6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培训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培训提纲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培训提纲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培训提纲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培训提纲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培训提纲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9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培训提纲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9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培训提纲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9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培训提纲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9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培训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9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培训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9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培训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9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培训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9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培训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9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培训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9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培训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9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培训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9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培训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9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培训提纲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9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培训提纲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培训提纲Word格式.docx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培训提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培训提纲Word格式.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培训提纲Word格式.docx

(5)调整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问题的编排,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方面降低了题目数量关系的复杂性,从而也降低了解题的难度;

另一方面选取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改进百分数的编排,注意知识的迁移和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和应用意识的培养。

实验教材仍单独设一个单元对百分数进行教学。

有关百分数的计算;

解决含有百分数的实际问题在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上与解决分数问题基本相同。

因此,教材在这方面不作为新知识用较多的例题来教学,只对求百分率的问题,特别是求增加百分之几、减少百分之几的问题适当举例加以教学,然后加强百分数实际应用方面的教学。

例如,结合求百分率,达标率、发芽率等的计算(还提示了出勤率、合格率、出粉率);

介绍折扣、纳税和利息等知识中有关百分数的计算等。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教学内容方面安排了“位置”和“圆”两个单元。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本册教材安排的是扇形统计图的知识。

教学中学生同样要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并要根据统计数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以便更好地理解统计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统计观念。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套实验教材总体设想之一是:

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

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据此,在本册教材的“数学广角”单元,安排了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鸡兔同笼”,通过教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古人解决此类问题的巧妙思路,感受祖先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通过对此题多种解题方法的探索和对比,使学生体会到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促进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感受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本次数学课程改革强调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不仅内容涉及数学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为学生探索奇妙的数学世界提供了丰富素材,而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数学史实等,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丰富多彩、充满魅力。

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三、分单元介绍

六年级上册教材一共有8个单元:

其中数与计算有四个单元,它们是:

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第五单元:

百分数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空间与图形有两个单元

第一单元:

位置第四单元:

统计与概率有一个单元:

第六单元:

统计

综合运用有两个内容:

确定起跑线合理存款

另外,还安排了第八单元总复习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下面我先和大家一起对第一单元《位置》的教材作简要说明。

第一单元位置

教学内容:

学习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单元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

学生已有基础(本单元教材的地位):

本套实验教材关于“位置与方向”的编排共有4次:

一年级下册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会在具体情境中按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年级下册是认识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8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四年级下册是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根据方向和距离描述简单的路线。

本册教材则主要教学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

我个人学习的体会是:

《位置》这个单元的编排是在一年级下册用行列来确定位置的基础上和四年级下册用方向和距离两个元素来确定位置的这两个知识基础上的来进行教学,本册用数对来确定位置这实际是一个深化和提高。

内容结构:

本单元共安排了两个例题。

例1教学用数对确定教室里座位的位置;

例2教学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例题解读及教学建议:

解读:

每个问题的目的指向哪里?

教学的落脚点在哪里?

思考:

我的学生现有的起点在哪里?

他们比较喜欢哪种方式?

关于例题1:

例1通过呈现确定多媒体教室中学生的座位这个情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

提出了两个问题:

(1)你能指出哪个是张亮同学吗?

(2)如果用(2,3)表示张亮同学的位置,你能表示王艳和赵强同学的位置吗?

看看有什么不同?

我们一起分析一下,每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落脚点在哪里?

问题一:

首先通过让学生找出坐在第二列、第三行的张亮同学,使学生明确“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

目的是:

通过学生主体探究的过程,在学生多种方法描述张亮同学位置的过程中,体会多样性基础上的优化。

问题二:

“用(2,3)表示张亮同学的位置”实际是给出了用数对表示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我们可以用讲授法,接着通过学生用这样的方法表王艳和赵强同学的位置的活动,使学生掌握用数对确定教室里学生位置的方法,通过“看看有什么不同”的思考,不难发现王艳(3,4)和赵强(4,3),两个数相同顺序不同表示的位置也是不一样的,从而体会到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时候,两个数是有顺序的,是不可颠倒的。

不那看出目的有:

(1)确定行列的一般方法。

(2)进一步确定,数对中间的数是不能交换的。

在学生的探究活动结束后,通过“小精灵的话:

确定一个学生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

”引导学生自我回顾小结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例题1教学落脚点: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提升已有生活经验,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教学建议:

“学起于思”,对于例题1的教学,很多教师为了达到上述的教学目的,都会考虑创设巧妙的问题情境,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到的处理方法,我也听过很多节优质课,而我本人比较赞同的是:

尽量利用平常的教学情境,按照常规课的要求,从实际情境出发,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

教材的情境非常好,但用书上的图画指导学生来学习的时候,我们感觉到学生的目光在书上,和教师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眼睛在书、回答的同学、老师三者之间切换有点频繁,容易让学生注意力游离,为了让整个活动更加有效,我个人建议也是这样做的,感觉效果还不错。

我们可以把教材的座位情境图直接变为我们的学生座位,来研究用数对表示某个同学的位置。

(案例附后)

关于例题2

教材通过呈现在动物园示意图上确定各场馆位置的情景,把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实际问题抽象成用数对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确如何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

两个问题:

(1)你能表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2)在图上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1,1)星星馆(0,3)狮虎山(4,3)

对比例题2和例题1:

例题2相对来说抽象一些,把表示各场馆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也就把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实际问题抽象成用数对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的数学问题了。

方格纸的竖线和横线分别是列和行,它的起始位置和例题1都是一样的,这需要学生知识与经验的迁移,把例1中学习的列、行的概念和使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应用到例2中来。

我们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把方格纸的竖线和横线分别与例1中的列和行建立起联系这一点,学生并不难,这点抽象能力还是有的。

正因为如此我建议:

1、例题2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两个问题体现了两个方面,一是给出位置用数对表示,二是给出数对找到位置,有了例题1的基础,学生独立完成并不难。

2、教师要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加深学生对用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的理解。

适当引导学生做些拓展和探讨:

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表示大象馆和海洋馆的位置的数对,看看发现了什么。

学生会发现(1,4)和(6,4)这两个数对中的第2个数都是4,并结合动物园示意图,明确在方格纸上这两个场馆是在同一条横线(行)上。

教师还可以提问“如果两个数对中的第1个数相同,说明这两个场馆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帮助学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问“如果用(x,4)表示某场馆的位置,能确定在哪里吗”,让学生发现由于字母表示的数不确定,所以这样的数对只能确定这个场馆在哪一条横线上,但不能确定这个场馆的具体位置,使学生明确必须要有两个数才能确定一个位置。

教学感受:

1、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重在能力培养。

2、本单元的知识并不难,我在一年级小朋友中进行过实验,他们只要明确相应的规则后也会用数对来表示某个物体的位置达到本例题甚至例题2的教学要求都不难,但我感觉到对于知识点不难的课,我们教师的任务,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发展学生的能力,要让学生在教师有序的组织和关键性的问题和活动中,让学生自我去探究表示位置的方法,在学生多样化表示的基础上去优化,体会数对表示位置的简明、方便的优点,这个过程应该有,而不是一开始就用讲授法的,这是其一。

3、学生易错的不一定是重点,但要心中有数。

其二,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有两个地方学生会出现问题,

(1)第一个问题使学生可能习惯用排和行等来表示位置,这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

一般是先列后行,这和中学的直角坐标系是一致的。

(2)是学生在今后的练习的时候有部分学生不习惯用括号把行列括起来,也就是书写的时候,要用括号把列数与行数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号,把两个数隔开。

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时教师心中始终要把握的是:

1、用数对表示位置的一般方法,尽量体现以学生为主。

2、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数对中的数是有一定的顺序的。

习题的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1、第1题。

涂出来是一个小丑,学生很感兴趣。

教学时,要做好心理准备学生完成需要一定的时间。

留足时间,学生感兴趣的教师要舍得给时间,体现“玩中学”的思想。

2、第2题和第3题。

第2题和第3题,都是选择生活实际中的素材,使学生体会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在现实生活的应用。

第2题联系国际象棋的棋盘,让学生理解国际象棋在棋盘上表示棋子位置的规则,并用数对确定棋子的位置。

与例题不同的是列用的是字母而不是数,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多样化。

第3题呈现地图册中的某一页,让学生能够根据地图册中“重要地名索引”确定一个地点所在位置的方法,指出或表示出某地点所在的区域。

让学生了解地图册中常用的方法

3、第4题。

需要说明是第2小题,学生在描出下列各点后,容易在“依次连成封闭图形”的时候,有的按照ABCDE的顺序连成的是五角星,有的是按照六个字母的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连接后形成的图形是正五边形,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4、第6题、第7题。

第6题和第7题,都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

属于综合应用题目,第6题学生容易出错。

错的地方是一类是平移5个单位出错,第二类是审题不仔细,不能完整解答。

题目要求“

(1)先写出三角形各个顶点的位置,在分别画出三角形向右和向上平移5个单位后的图形,

(2)写出所得图形顶点的位置,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题目有好几个要求,很多学生都不能完整解答,有的是只画了一个平移后的图形,有的是画好图形后不标出图形顶点的位置等等。

而对于向上向右平移,数对中行列的变化,感受变与不变的道理,教师需要启发引导,学生反而比较活跃。

为什么会出现情况呢?

给我们教师的感受是:

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了,而细致解题的品质弱化了。

本单元教学建议:

考虑到本册是小学阶段最后一次编排“位置与方向”内容,教学时应注意知识的综合整理,让学生对该内容形成较为完整和系统的认识。

1、重视对相关知识回顾,让知识系统化。

纵向来看,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是一年级下册按行、列确定位置的一个深化,把第几行第几列的具体描述抽象成数对的形式,更为简洁明了;

横向来看,则与四年级下册用方向和距离两个要素来确定位置是互为补充的两种方法,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来刻画物体的位置关系。

2、注意知识的综合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在综合、对比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从而全面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如练习一的第6题和第7题,就综合了以前学过的平移、方位、路线图等知识,可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加强对前后知识内在联系的认识和把握,同时进一步巩固了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3、注意学段衔接,但不要拔高要求。

准确把握好教学要求,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不要介绍直角坐标系,那是中学的内容。

附录:

案例:

有位老师课前把学生不分组按照秧田式整齐地排成象课本中在多媒体教室摆放的那样。

师:

同学们,在我们班的小伙伴中,有你最要好的朋友吗?

生:

请你悄悄地看一看,他的座位在哪儿?

生悄悄地看并纷纷举手。

谁来说一说。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习过用“第几组第几个”的方式来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并且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经验。

这时候,学生纷纷说我的朋友在第几排第几个或者是第几横行第几竖行或者第几列第几行,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就把平时大家的方法约定俗成为:

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

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

并让学生体会到正是这些规定与约定,才使人们在确定位置时有一致的结论。

都用第几列第几行,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吗?

书上也是这样的,讲授法介绍用数对表示的方法:

你能表示这两位同学的位置吗?

用两个数,用这样的一对数来表示位置,我们把他叫做数对,师:

你能用数对表示你的座位吗?

(2,3)(3,2)这两个数对来表示同学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你说一个数对,让全班同学猜一猜是谁?

让猜的学生说说是怎样找到这位同学的。

要准确地找到哪个同学的位置,就可以用数对的第几列第几行了,找新的座位,有一个同学的位置是(1,X),她没有找到,为什么?

如果告诉X是1,能找到了吗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分数乘法

一、本单元知识的链接

本单元是在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学习分数除法和百分数的重要基础。

二、与老教材的主要区别

1、不再单独教学分数乘法的意义,而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计算过程去理解计算的意义。

2、简化了算理推导的过程和解决问题思路的提示,而是通过直观与操作等手段,在重点和关键处加以提示和引导,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和交流提供更多的空间。

3、连乘的分数应用题不再作为例题出现,而在练习中出现。

4、带分数的乘法被删除。

5、不再出现三步和三步以上的应用题。

三、例题解读与处理

第一课时课题:

分数乘整数(例1、例2)

例1:

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2/11。

人跑3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

1、知识链接

学习分数乘整数,是在整数乘法和分数加法的基础上学习。

2、教学目标

通过具体的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关于整数乘法和分数加法的已有经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沟通加法和乘法间的内在联系,实现加法与乘法的转化,从而探索和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重点分析

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因为分数乘整数虽然和整数乘整数的计算意义完全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但是计算的方法却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必须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即为什么用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为分子,分母不变的道理。

4、教学策略

(1)利用线段图让学生直观的理解题意。

(2)沟通加法和乘法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主动转化,自主探索和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例2、3/8×

6=

1、编写意图

在学生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乘得的积一般应该化成最简分数。

通过对结果的观察和讨论,认识计算的结果应该简化,从而引出约分和约分的方法,并且在约分的过程对比中,体会明确先约分再计算的道理,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3、教学策略

(1)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结果应简化。

(2)通过两种约分过程的对比,明确应先约分会使计算更加简便的道理。

练习处理

做一做(1、2、3)

1、基本练习

重点检查学困生的计算过程,看是否出现先算结果再约分和将整数和分子约分的情况出现,进行个别的指导。

2、意义理解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分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的意义完全相同。

3、连乘

利用乘法的意义解决问题,进一步强化约分意识。

课堂作业练习

(二)1、2、4

第二课时:

课题分数乘分数(例3)

例3、我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1/5。

1/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乘整数乘法的意义是分数乘分数的基础。

2、编写意图

本例题仍然是从实际问题引入,先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

用工人粉刷墙壁的图创设问题的情景,给出一个条件:

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1/5。

再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再用操作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计算的方法。

与此同时拓展了乘法的意义。

3、教学目标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问题情境中已有的数量关系的迁移,建立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并通过直观操作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归纳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

培养学生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的思考过程,发展学生观察推理的能力。

4、重、难点分析

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算理的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因为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算理都是整数乘法的意义和算理的拓展,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5、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合理地正迁移,得出求1/5的1/4是多少?

用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初步体会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这一特殊的数量关系。

(2)利用直观操作的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形成的过程,并最后归纳出算理。

6、练习处理

练习二、第5题进一步明确分数乘分数的算理

第6题通过三个问题进一步让学生在利用已有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的特殊数量关系。

第三课时:

课题分数乘分数(例4)

例4、蜂鸟是目前所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鸟,也是唯一能倒飞的鸟。

蜂鸟每分钟可飞行3/10km,2/3分钟飞行多少千米?

5分钟飞行多少千米?

教材同样通过实际问题引入,通过解决两个问题的过程一方面把分数乘法的两种形式集中呈现,加强他们之间的对比与联系;

另一方面将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统一起来。

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把分数乘法的两种形式加以集中和对比,利用典型的数量关系沟通两种形式间的内在联系,并且在计算的过程中,统一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3、重、难点分析

规范分数乘法的计算和约分的步骤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分数乘法的两种形式的内在联系的理解是难点。

计算过程和步骤的不断简化,是数的运算的必然方向,因此简化约分的步骤和算理的理解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和关键。

而分数乘法中沟通两种形式的内在联系,又是学生掌握特殊数量关系的关键,因此本节内容的编写将突破这一点作为难点。

(1)充分利用学生数学经验中的“速度×

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2)充分利用情境中数据的实际意义沟通乘法的两种形式的联系和区别,以便更好地凸显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5、练习处理

(1)练习要求,计算之前要求学生先观察能否可以先约分,能约分一定要先约分。

(2)及时发现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不合理和错误,个别辅导和典型错误的讲解相结合。

(3)将练习二中的8、10题,应该紧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展开,让学生能说根据意义列出算式,也能根据算式说出意义。

第四课时:

课题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例5、例6)

例5、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看看它们有什么关系?

1/2×

1/3○1/3×

1/2

(1/4×

2/3)×

3/5○1/4×

(2/3×

3/5)

(1/2+1/3)×

1/5○1/2×

1/5+1/3×

1/5

例6、3/5×

1/6×

5(1/10+1/4)×

4

整数乘法的运算法则和定律是本节课的基础

教材的例5试图通过学生自主运算和对比,发现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样适合分数的乘法;

例6则结合具体的计算,说明乘法运算定律在分数乘法运算中的应用。

“做一做”安排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通过教材给出例5的三组算式观察和讨论,发现乘法的运算定律同样可以推广到分数中来,并且在解决例6的两个计算问题过程充分理解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的必要性,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重点分析

理解乘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分数乘法

5、难点分析

能灵活地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因为在整数和小数的运算中,一般是把整数和小数凑成整十、整百、整千。

的数使计算简便,而分数的运算中,一般是利用约分使数据变小,或者将分数凑成整数使计算简便。

因而,在运用的过程中的出发点与整、小数的出发点还是有区别,少数学生还是有较大的困难。

6、教学策略

(1)例5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自主观察和计样算,发现两组算式的联系和区别,并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出乘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合分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