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39612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赵禼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禼知夏将入侵/檄西路将刘安/曰夏即犯塞门/汝径以轻兵捣其腹心/后果来犯安等/袭洪州/俘斩甚众/夏遂入贡/

B. 

禼知夏将入侵/檄西路将刘安曰/夏即犯塞门/汝径以轻兵捣其腹心后/果来犯安等/袭洪州/俘斩甚众/夏遂入贡/

C. 

禼知夏将入侵/檄西路将刘安/曰夏即犯塞门/汝径以轻兵捣其腹心后/果来犯/安等袭洪州/俘斩甚众/夏遂入贡/

D. 

禼知夏将入侵/檄西路将刘安曰/夏即犯塞门/汝径以轻兵捣其腹心/后果来犯/安等袭洪州/俘斩甚众/夏遂入贡/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移书,古代指传递书信,在文中,赵禼替郭逵给执政大臣写信,提出多条建议。

款塞即叩塞门,指外族前来通好或到边界表示归顺,与“窥塞”“寇边”相对。

交趾原指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盘腿而坐的姿势,后与“安南”都指越南北部。

学士原指读书人或学者,文中是一种官职名称,主要从事掌管典礼、撰述等工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赵禼精于谋略,为国屡立功勋。

他能审时度势,为朝廷献破敌之策;

梁乙埋多次侵扰边关,他以武胜之,以文劝之,最后用离间计将其除去。

赵禼深晓边事,治理卓有成效。

他向朝廷建言,应做好绥州的规划,建设堡寨,分析了放弃绥州的后果并援引了种世衡治边旧例,得到朝廷认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赵禼富有才华,处事很有见地。

他考中进士,在郭逵手下任文职;

在种谔擅自纳降一事上,他支持诛杀种谔、并建议立即将土地和归降人还给夏国。

赵禼一心平叛,不计个人名利。

交趾叛乱时,朝廷让赵禼统兵平叛,他推荐自己以前的上级郭逵为主将,自己甘愿任副职,赵禼设伏兵击贼,取得大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可遣询等来,与降人交归,各遵纪律,而疆场宁矣。

②必欲寇,第数来,恐汝所得不能偿所亡。

【答案】

(1)D

(2)A

(3)C

(4)①(夏国)可以遣送景询等人回来,(用他们)与归降的人交换,以后各自遵守纪律,边界就安宁了。

②如果你一定要入侵,只管多派人来,恐怕您所得到的不能补偿您所失去的。

如果您能改过,我方也将会好好地对待您。

【解析】【分析】

(1)本题中标志性的词语有“檄”“曰”“汝”“后”“安”“夏”。

“檄”是发公文的意思,主语是赵禼,因此“檄”前面要断开;

“曰”后面必须断开,排除AC;

“汝”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要断开;

“后”是句前的时间状语,“果来犯”前面省略的主语是西夏,因此“后”前面要断开;

“安等”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要断开;

“俘斩”前面省略的主语是刘安,前面要断开;

“夏”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要断开;

排除C。

故选D。

(2)A句中“古代指传递书信”分析错误,“移书”在文中应为起草并传送公文的意思。

故选A。

(3)C项,“诛杀种谔、并建议立即将土地和归降人还给夏国”错误,根据原文,应是建议用归降人交换苏立、景询等人。

故选C。

(4)该题第一句中,降人,归降的人;

交归:

交换;

疆场,边界;

宁,安宁。

第二句中,必,假如;

寇,名词作动词,入侵;

第,只管;

亡,失去;

善遇,好好地对待。

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

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故答案为:

⑴D;

⑵A;

⑶C;

⑷①(夏国)可以遣送景询等人回来,(用他们)与归降的人交换,以后各自遵守纪律,边界就安宁了。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

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

其次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

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

最后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

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附参考译文】

他考中进士,担任汾州司法参军。

郭逵在陕西任宣抚使,朝廷征召赵禼掌机宜文字。

种谔擅自收容绥州数万来降者,朝廷认为他惹是生非,商议杀种谔,将土地和归降的人还给夏国,以解怨仇免去战事。

赵禼上疏说:

“种谔无缘无故采取这种做法,死有余辜。

如果改变此做法并将民众送还夏国,他们能听从顺服,不再有断绝盟约的想法吗?

不如告诉夏国,他们的部众由于饥饿,走投无路投向我国。

边疆大臣虽然擅自接纳了他们,但其实毫无益处,只因以前夏国俘虏了我们的苏立、景询等人。

可以遣送景询等人回来,与归降的人交换,以后各自遵守纪律,边界就安宁了。

如果夏国扣留而不遣送,那么我们留下横山的归附民众,也不算失策。

”朝廷又调郭逵为鄜延帅,赵禼为郭逵起草公文给执政大臣,建议保存绥州,来扩充军队的实力,先规划大理河川,建设堡寨,划出可以耕种的土地三十里,以安置归降的人。

若舍弃绥州不做好防守,就没办法安抚刚刚归附的民众。

他又引种世衡招募蕃部兵马屯守青涧城的旧例。

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使数万名降人存活,成为东路屏障。

夏国多次想来通好,却经常用虚张声势的做法扰动边境人心。

皇上诏问对付夏国的策略,赵禼审时度势,提出了破敌之策进献。

派遣偏将曲珍、吕真率领兵士千人分巡东西路。

夏国刚以四万大军欲从小路攻取绥州,途中与曲珍部队相遇,惊慌失措,仓促应战,吕真接着率兵赶到,夏国大败而逃。

交趾叛乱,赵禼被征召为安南行营经略、招讨使,率领九名大将前往征讨。

赵禼认为郭逵熟悉边境事务,愿意担任郭逵的副职,于是朝廷任命郭逵为宣抚使,赵禼任他的副职。

郭逵到任后,总是与赵禼意见不同,赵禼坚持和郭逵争论不能取得同意。

赵禼分遣兵将砍伐树木做成进攻的器具,设埋伏攻打敌军,斩杀敌人数千,俘获了敌军首领,于是敌军全都投降。

元祐初年,梁乙埋多次侵扰边境。

赵禼知道西夏即将入侵,发公文给西路将领刘安说:

“西夏入侵边塞,你就直接率轻装精兵突袭夏国境内重地。

”后来夏国果然来侵犯边境,刘安等突袭了洪州,俘虏斩首很多,夏国于是前来进贡。

不久夏国用重兵压境,诸将领急忙请求增兵防备。

赵禼因此派遣使者责问夏国,夏国便退兵了。

梁乙埋始终不悔改。

赵禼派间谍以善意问梁乙埋:

“如果你一定要入侵,只管多派人来,恐怕您所得到的不能补偿您所失去的。

如果您能改过,我方也将会好好对待您。

”赠送给梁乙埋战袍、锦彩,从此梁乙埋不再侵扰边境。

赵禼使用离间计,夏国人怀疑梁乙埋,杀死了他。

元祐五年,授任他为端明殿学士,迁太中大夫。

去世时六十五岁。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子曰: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或曰:

“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

“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则。

(2)孔子强调“以直报怨”,是否有违儒家的“忠恕之道”?

【答案】

(1)遵循自律(律己);

正直;

客观(公正)原则

(2)不违背。

孔子强调“以直报怨”,体现了与人交往中的正直原则。

坚守正直,不因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

“忠恕之道”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准则。

强调待人要忠,即对人要尽心竭力,积极为人;

待人要恕,即待人要仁爱宽厚,能推己及人。

在强调忠恕时也是有原则的,强调能明辨是非,因为无原则地忍让只会破坏正直、公正。

所以并不违背。

(1)第一则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意思是“遇事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他人的怨恨了”,这是说要自律或严于律己;

第二则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是“用正直回报伤害,用恩惠报答恩惠”,这是说要以正直待人;

第三则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意思是“君子不因为一个人的言语(说得好)而推举他,也不因为一个人有缺点而废弃他好的言论”,这说明待人要客观公正。

(2)从语段来看,孔子不同意“以德报怨”的做法,认为应当是“以直报怨”,这是说,不以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公正合理不偏不倚,恩德要用恩德去回馈,怨要用公正合理的方式回击,不可一味姑息从而纵容罪恶扩散而良善丧失,也不可挟私加重报复,这里体现的是人际交往中的正直原则。

而“忠恕之道”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忠”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说的: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这其实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

“恕”也就是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的问题时所说的: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总起来说,“忠恕之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己,推己及人。

所谓人心都是肉长的,自己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想这样;

自己不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不想这样。

“忠恕”并非无原则的,要求能明辨是非,这与“公正”“正直”并不违背。

⑴遵循自律(律己)正直客观(公正)原则

⑵不违背。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⑵本题考查把握文本内容、个性化阅读额的能力。

根据原文关键句子提取概括。

根据材料二“躬自厚而薄责于人”,重责备自己,而轻责备别人,人要有包容之心,强调“以直报怨”。

孔子说:

“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有人说:

“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

”孔子说:

“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

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感激、恩德来报答恩德。

“君子不根据言论推举选拔人才,也不因某人有缺点错误而废弃他的言论。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上宰相书①

(宋)朱熹

六月八日,具位谨奉书再拜献于某官:

熹尝谓天下之事,有缓急之势;

朝廷之政,有缓急之宜。

当缓而急,则繁细苛察,无以存大体;

当急而缓,则怠慢废弛,无以赴事几。

均之二者,皆失也。

然愚以为当缓而急者,其害固不为小,若当急而反缓,则其害有不可胜言者,不可以不察也。

窃观今日之势,可谓当急而不可缓者矣,然今日之政则反是,愚不知其何以然也。

窃惟朝廷今日之政,无大无小,一归弛缓,今亦未暇一一条数。

且以荒政论之,则于天下之事,最为当急而不可缓者;

而荒政之中,有两事焉,又其甚急而不可少缓者也。

一曰给降缗钱②,广籴米斛。

储蓄既多,缓急足用,政使朝廷别有支拔,一纸朝驰,而米夕发矣。

此一事也;

二曰速行赏典③,激励富室。

盖此一策,本以诱民,事急则籍之,以为一时之用;

事定则酬之,以为后日之劝。

旋观今日,失信已多,别有缓急,何以使众?

谋国之计,乖戾若此,临事而悔,其可及哉?

此二事也。

然或者之论,则以为朝廷撙节财用,重惜名器④,以为国之大政,将在于此,二者之请,恐难必济。

愚窃以为不然也。

夫撙节财用,在于塞侵欺渗漏之弊;

爱惜名器,在于抑无功幸得之赏。

今将预储积蓄,以大为一方之备,则非所谓侵欺渗漏之弊也;

推行恩赏,以昭示国家之信,则非所谓无功幸得之赏也。

且国家经费,用度至广,而耗于养兵者十而八九。

至于将帅之臣,则以军籍之虚数,而济其侵欺之奸;

馈餫⑤之臣,则以簿籍之虚文,而行其盗窃之计;

苞苴⑥辇载,争多斗巧,以归于权幸之门者,岁不知其几巨万。

明公不此之正,顾乃规规⑦焉较计毫末于饥民口吻之中,以是为撙节财用之计,愚不知其何说也?

大抵朝廷爱民之心,不如惜一费之甚,是以不肯为极力救民之事明公忧国之念不如爱身之切是以但务为阿谀顺指之计此其自谋可谓尽矣然自旁观者论之则亦可谓不思之甚者也。

盖民之与财,孰轻孰重?

身之与国,孰大孰小?

财散犹可复聚,民心一失,则不可以复收;

身危犹可复安,国势一倾,则不可以复正。

至于民散国危而措身无所,则其所聚有,不为大盗积者耶?

明公试观自古国家倾覆之由,何尝不起于盗贼?

盗贼窃发之端,何尝不生于饥饿?

惟明公深察其言,以前日迟顿宽缓之咎,自列于明主之前,务以尽变前规,共趋时务之急,而于熹所陈荒政一二事者,少加意焉。

情迫意切,矢口尽言,伏惟明公之留意焉。

(选自《朱子大全》有删改)

【注】①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浙东发生饥荒,宰相王淮推荐朱熹任提举浙江常平茶盐公事。

上任以后,朱熹即征购粮食,兴修水利,了解民情,弹劾污吏,竭尽全力,以救灾荒,但他向朝廷的建议,很少被采纳。

为此,朱熹给王淮写了这封信。

②缗钱:

此处指购买粮食储备的钱。

③赏典:

指赏赐的典礼。

④名器:

名号与车服,指官爵。

⑤馈餫(yù

n):

运送粮饷。

⑥苞苴:

指馈赠的礼物。

⑦规规:

浅陋。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均之二者,皆失也 

均:

权衡 

事急则籍之 

 

籍:

登记

而济其侵欺之奸 

济:

帮助 

至于民散国危而措身无所 

措:

放置

(2)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若当急而反缓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①岁不知其几巨万 

②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①以前日迟顿宽缓之咎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①伏惟明公之留意焉 

②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里指“书信”,多用于记事陈情。

由于朝廷在赈灾之事上迟缓拖沓,朱熹于是写信给宰相,希望他能改变以前的做法,共赴当前的急难。

朱熹认为赈灾是关系民心的大事,建议朝廷一方面要及时拨款购买救灾的储备粮食,另一方面要激励富有人家出力赈灾,但朝廷却吝惜赈灾费用,失信于民。

朱熹驳斥了以节约用度、爱惜官爵为由,反对自己赈灾举措的观点,并对各级官吏利用各种手段巧取豪夺、侵吞和浪费国家钱财的劣行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朱熹委婉含蓄地批评了宰相重财轻民、爱己轻国,然后用反问句强调了“民与财”“身与国”的轻重关系,指出朝廷赈灾不力而导致的饥饿是造成国家灭亡的原因。

(4)用“/”给文中划线的文字断句。

是以不肯为极力救民之事明公忧国之念不如爱身之切是以但务为阿谀顺指之计此其自谋可谓尽矣然自旁观者论之则亦可谓不思之甚者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窃惟朝廷今日之政,无大无小,一归弛缓,今亦未暇一一条数。

②谋国之计,乖戾若此,临事而悔,其可及哉?

【答案】

(1)B

(2)C

(3)D

(4)是以不肯为极力救民之事/明公忧国之念/不如爱身之切/是以但务为阿谀顺指之计/此其自谋可谓尽矣/然自旁观者论之/则亦可谓不思之甚者也

(5)①我私下考虑当今朝廷的政事,不论大小,全都松弛懈怠,现在没有时间一一列举。

②为国家利益谋划的大计,竟这样违悖情理,(将来)遇到急难之事再后悔,难道还来得及吗?

(1)B项,“籍”,结合“盖此一策,本以诱民”“事急”“以为一时之用”等分析,“登记”错误。

应该是通“藉”,借助。

句意:

在事急的时候,依靠他们捐助。

故选B。

(2)A项,“而”,①连词,表转折,却;

②连词,表承接,就。

B项,“其”,①代词,指数目;

②连词,表选择关系,还是。

C项,“以”,介词,把。

D项,“焉”,①代词,指书信中建议;

②语气词,用于句中,表舒缓语气,可不译。

(3)D项,“委婉含蓄”不正确,结合“大抵朝廷爱民之心,不如惜一费之甚……谓尽矣然自旁观者论之则亦可谓不思之甚者也”分析可知,朱熹对宰相赈灾不力的批评是严厉而不留情面的;

“指出朝廷赈灾不力而导致的饥饿是造成国家倾覆的原因”不符合文意,结合“盗贼窃发之端,何尝不生于饥饿?

”分析可知,国家倾覆是因为饥饿,但不一定是由赈灾不力而导致的饥饿。

(4)“明公”是对有名位者的尊称,作为后面句子主语,前面应该断开;

“是以”是连词,因此,联系前后语句,前面应该断开;

结合代词“此”,连词“然”“则”等及句意内容分析断句即可。

因此不肯尽力去做救济百姓的工作;

您忧国的念头,也不像保全自身那么迫切,因此只作谄媚迎合的打算。

这为个人着想,可以说很周到了,但就旁观者来讲,也可说是太欠考虑了。

(5)本题翻译需注意:

①“窃惟”,我私下考虑;

“之”,助词,的;

“无”,无论、不论;

“一”,全、都;

“弛缓”,松弛懈怠;

“暇”,空闲、闲暇;

“条数”,列举。

②“谋国”,为国家利益谋划,治理国家;

“乖戾”,违悖情理;

“此”,代词,这样;

“临事”,遇事或处事,指遇到急难之事;

“而”,连词,表承接;

“其……哉”,难道……吗,反问句。

⑴B;

⑵C;

⑶D;

⑷是以不肯为极力救民之事/明公忧国之念/不如爱身之切/是以但务为阿谀顺指之计/此其自谋可谓尽矣/然自旁观者论之/则亦可谓不思之甚者也

⑸①我私下考虑当今朝廷的政事,不论大小,全都松弛懈怠,现在没有时间一一列举。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

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六月八日,具位之臣恭敬地捧着信,再拜献给某官:

我曾说天下的事情,形势有时宽缓,有时紧迫;

朝廷的政务也有适宜的缓急之分。

应当缓的事处理急了,就会使事情变得繁琐苛刻,反而把大的事情丢掉了;

应当急的事情却用缓的办法来处理,那就会造成懒散松懈,无法抓住处理问题的最佳时机。

权衡这两个方面,都是失策的。

但我认为应当缓办却操之过急,害处固然不小,如果应当急办却拖延迟缓,那么它的危害就不是用语言所能所能讲清楚的了,真是不可以不看明白啊。

我私下观察当今形势,可以说应当急切对待,万不可再拖延了,但是今天的政事,恰恰相反,我真不明白为什么竟会这样。

我私下考虑当今朝廷的政事,不论大小,全都松弛懈怠,现在没有时间一一列举。

姑且拿赈灾一事来说,这是天下的事中最应当急办而不可拖延的事。

在赈灾之中,有两件事,又极其急迫不可稍缓的。

一是发给缗钱,多多收购粮食。

储蓄的粮食已经很多,一旦急需,足够支用,即使朝廷另有需要,只需早上发一纸命令,米当晚就能发出。

这是第一件事情;

二是迅速推行赏赐制度,激发鼓励富有人家出力助赈。

这个政策,原是用来诱导百姓,在事急的时候,依靠他们捐助,以供一时的需要;

事成之后给予酬赏,以此劝勉后人。

反过来看眼前的情形,已经大大丧失信用,今后再有紧急的事,靠什么来使唤民众?

为国家利益谋划的大计,竟这样违悖情理,(将来)遇到急难之事再后悔,还来得及吗?

这是第二件事。

但是或许有人会这样讲,朝廷应当节约开支,爱惜官爵,认为国家的大政,就在于此,上面两项请求,恐怕难以做到。

我却认为并非如此。

所谓节约开支,在于杜绝侵占、欺骗、浪费和损耗的弊害;

爱惜官爵,在于抑止没有功劳而侥幸获得的滥赏。

现在预先广积粮食,替一个地区防荒作充分准备,那就不是所说的侵占欺骗、浪费损耗的弊害;

推行赏赐,以显示国家的信用,那就不是所说的没有功劳而侥幸获得的滥赏。

况且国家经费,用处极广,消耗在养兵方面的占十之八九。

至于那些将帅用虚报士兵名额,来帮他实现侵占、欺骗的奸谋;

负责运输的官吏,在账簿文书上弄虚作假,实施盗窃的勾当;

行贿的财物,用车装载,还相互争胜,送入权贵宠臣的家中,每年不知数目有多少万。

您对这些事不加纠正,反而浅陋地去斤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