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提升训练辨析近义成语谨记六个角度 Word版含答案 11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39640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复习提升训练辨析近义成语谨记六个角度 Word版含答案 11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复习提升训练辨析近义成语谨记六个角度 Word版含答案 11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复习提升训练辨析近义成语谨记六个角度 Word版含答案 11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复习提升训练辨析近义成语谨记六个角度 Word版含答案 11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复习提升训练辨析近义成语谨记六个角度 Word版含答案 11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复习提升训练辨析近义成语谨记六个角度 Word版含答案 11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复习提升训练辨析近义成语谨记六个角度 Word版含答案 11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复习提升训练辨析近义成语谨记六个角度 Word版含答案 11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复习提升训练辨析近义成语谨记六个角度 Word版含答案 11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复习提升训练辨析近义成语谨记六个角度 Word版含答案 11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复习提升训练辨析近义成语谨记六个角度 Word版含答案 11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复习提升训练辨析近义成语谨记六个角度 Word版含答案 11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复习提升训练辨析近义成语谨记六个角度 Word版含答案 11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复习提升训练辨析近义成语谨记六个角度 Word版含答案 11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复习提升训练辨析近义成语谨记六个角度 Word版含答案 11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复习提升训练辨析近义成语谨记六个角度 Word版含答案 11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复习提升训练辨析近义成语谨记六个角度 Word版含答案 11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复习提升训练辨析近义成语谨记六个角度 Word版含答案 11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复习提升训练辨析近义成语谨记六个角度 Word版含答案 11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高考语文复习提升训练辨析近义成语谨记六个角度 Word版含答案 11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提升训练辨析近义成语谨记六个角度 Word版含答案 11Word格式.docx

《高考语文复习提升训练辨析近义成语谨记六个角度 Word版含答案 11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提升训练辨析近义成语谨记六个角度 Word版含答案 11Word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复习提升训练辨析近义成语谨记六个角度 Word版含答案 11Word格式.docx

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

戴安澜立下誓言:

“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

”这时,英军突然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

他宣布:

“本师长立遗嘱在先:

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

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

”他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

“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

为国家战死,事极光荣。

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

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

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

”面对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滥炸,施放毒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忾,顽强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日军长达十余日。

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迪威表示:

“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者,以戴将军为第一人。

”日本人战后回忆时也承认:

“该部队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虽是敌军,但令人佩服!

自司令官饭田中将以下各将官无不赞叹其勇气。

东瓜保卫战虽然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但因盟军失利,缅北战局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远征军被迫突围。

这时,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

戴安澜发誓:

“我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

”于是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

就在部队到达离祖国最近的一条公路时,突遭日军伏击,他立即命令分散突围。

激战中,戴安澜胸腹中弹。

时值缅甸雨季,大雨滂沱,部队既要突破日军堵击,还需忍饥挨饿,穿越荒山密林。

1942年5月26日,他们行至缅北茅邦村,戴安澜伤势恶化,以身殉国,年仅38岁。

弥留之际,参谋长问他下一步的行动路线,这时他已不能说话,手指地图,示意部队从莫洛过瑞丽江向北回国,又让人扶着他面向祖国注视许久,安然而逝。

戴安澜牺牲后,遗体由官兵抬回国内。

渡过瑞丽江后,乃将遗体火化,骨灰装入小木箱,以马驮载。

这一情景感动了沿途民众,一位老华侨痛心地说:

“寿材这么小,怎能配得上将军的英名与地位?

”随即捐出自备的楠木寿材。

腾冲县长率全县父老乡亲20万人,沿街跪迎将军灵车。

随后,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美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

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举行安葬仪式,中共领袖毛泽东派人送来挽诗: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周恩来、朱德等也敬献挽词、挽联。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并以毛泽东主席的名义向遗属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摘编自茅海建主编《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等)

相关链接

①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

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

生死之际要看得破,破则不惧。

人能不忮不求不惧,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

(戴安澜赠部属各官长题词)

②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但是戴安澜与众不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

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和外敌入侵,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儒雅名士,但国家危难却把他的命运引上另外一条路。

(戴复东等《我们的父亲戴安澜》)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戴安澜自幼对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诗篇熟读成诵,常常手自笔录并吟唱,以此激发自己和官兵的爱国热忱。

B.在给夫人王荷馨的家书中,戴安澜表明了为国战死的决心,认为这是军人的极大光荣,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

C.面对形势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困境,戴安澜坚决不同意要他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的提议,奋而率部突围,与日寇死战。

D.戴安澜从缅甸“马革裹尸还”的情景,感动了沿途无数民众,有人献出楠木寿材抚慰英灵,也曾出现万人空巷跪迎灵车的盛况。

E.戴安澜临危受命,率第200师官兵驰援缅甸,固守东瓜,收复棠吉,以浴血沙场、为国捐躯的壮举,谱写了抗日救国的新《采薇》。

解析:

选DE。

本题考查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A.“戴安澜自幼对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诗篇熟读成诵”错,属无中生有。

B.“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不恰当,原文为“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

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

C.“奋而率部突围,与日寇死战”错,原文为“于是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

(2)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产党,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他却回答“何防之有”,这是为什么?

请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考查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抓住传主说“何防之有”的时代背景,然后再结合两人的交往以及宗祺仁的人品性格,多角度理解说这句话的原因。

答案:

①国难当头,应以民族大义为重,戮力同心,共赴国难;

②宗祺仁的见解卓越,报道真实感人,是少有的爱国志士;

③作为莫逆之交,只应相互敬重,不能彼此防备。

(意思对即可)

(3)戴安澜率第200师赴缅途中,曾赋《远征》二首以明志。

诗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又表达了什么志向?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需要考生在认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中信息。

文中诗歌涉及的人物是诸葛亮和秦始皇。

诸葛亮为蜀国北伐,且写下前后《出师表》;

秦始皇统一六国,气势雄浑。

两者皆为鼓舞军心振奋士气之典型。

①第一首借诸葛亮远征平定蛮夷的事迹,说明自己率领的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表达了荡平敌寇、解民于倒悬的信念;

②第二首借秦始皇开拓疆土的事迹,表达超越秦始皇、弘扬国威的壮志,抒发了澄清宇宙、安抚黎庶的气概。

(4)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其中必有内在原因。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8分)

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首先要审好题,尤其是题干中的“国人爱戴”和“敌人也不得不佩服”。

结合国人评价和美军与日军的看法进行总结,主要立足于舍身报国、弘扬国威、斗志旺盛、意志坚强、勇气可嘉等。

①超越党派利益,献身正义事业,血酬壮志,精忠报国;

②为人平和,不求功名,临危不惧,胸怀坦荡;

③关心家人,情真意切,侠骨柔肠,勇于担当;

④身为军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兼具文武韬略;

⑤英勇善战,指挥若定,治军有方,视死如归。

 

——————————————————————————————————————

12.(2014·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

同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

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

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

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

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

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百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

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

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

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

他们冒风雨,顶烈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绘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

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了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

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

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

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事共同抵制。

他对家人说:

“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奋斗终生。

我绝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

”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

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动员他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

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校任务。

邓叔群生活简朴,不图物质享受。

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

抗美援朝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

1960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

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

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

①邓叔群(1902-1970),中国真菌学家。

福建福州人。

曾任岭南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

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农学院和东北农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

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

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高等真菌》《中国的真菌》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

她教我劳动,晓我勤俭,并以民族英雄岳飞、戚继光、林则徐等人的事迹勉励我;

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这一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

(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

邓叔群》)

A.因为种族歧视使邓叔群深受伤害,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他决心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为国争光。

B.考虑到岭南大学开学在即,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邓叔群听从导师的建议当即回国,全然不顾自己即将得到的博士学位。

C.邓叔群采集、鉴定的中国真菌标本,填补了世界真菌研究领域的空白,他本人也因为在真菌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得到世界同行认可。

D.抗战时期,邓叔群与助手开展森林勘察,其研究成果不仅支持了当时的大后方建设,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E.邓叔群基于水利和林、牧并重的思想而提出的森林生态平衡理论,使得黄河上游的水土得以保持,并减轻了下游的水患灾害。

选CD。

A.“使邓叔群深受伤害”的说法不正确,原文是“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

B.“邓叔群听从导师的建议”的说法不正确,导师“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

E.“森林生态平衡理论,使得黄河上游的水土得以保持,并减轻了下游的水患灾害”错误,文中是说“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2)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也不去美国,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

他这样做,既有现实因素,又有思想基础。

“现实因素”在文章的第五段,“思想基础”在文章的第五段及相关链接②。

现实因素:

①国民党腐败统治的现实使他深感失望;

②东北解放区领导尊重人才的诚意使他深受感动。

思想基础:

①从小受外祖母影响,以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为榜样;

②不忘自己是中国人,愿为中华民族富强奋斗终生。

(3)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综合。

在文章的第一段、第五段、第六段都有信息。

①因为岭南大学的需要,中断学业,提前回国效力;

②把自家的花园洋房和积蓄捐献给国家,并主动提出减薪;

③带病编写教材纲要,为筹建沈阳农学院辛勤工作。

(4)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邓叔群有哪些突出表现?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归纳与概括。

回答时应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到描写邓叔群“爱国”的“突出表现”的相关语句,再归纳概括。

①为中国建立了自己的真菌学,在世界学术领域争得一席之地;

②为改变中国农业的落后面貌,选学农林专业;

③为国计民生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

④为新中国农林业的发展,努力培养专业人才。

12.(2013·

一个不能忘记的人

刘重来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按照“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的条款,外国轮船在长江上触目可见,令国人深感屈辱。

1925年10月,卢作孚邀约友人,集资创办民生实业公司,积极投入以经济实力夺回内河航运权的爱国斗争。

公司成立之初,整个家当只有一艘载重量70吨的小轮船,卢作孚就定下了“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公司宗旨,展现了他的强国宏愿。

当时,长江上游航运正被外国轮船公司控制着,不多的几家中国轮船公司濒临破产,卢作孚采取“人弃我取,避实就虚”的方针,在从未行驶过轮船的嘉陵江上开辟新航线,并在管理上大胆改革,使公司站稳了脚跟,将航线从嘉陵江发展到了长江。

从1930年开始,民生公司“化零为整”,逐步壮大实力,先后收购了大批中外轮船,并控制了长江上游航运,将曾经不可一世的外国轮船公司挤出了长江上游。

经过多年拼搏,到1945年,民生公司“崛起于长江,争雄于列强”,不仅在长江沿线、中国沿海港口,而且在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地都有分支机构,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卢作孚也被海内外誉为“中国船王”。

在抗战爆发、国难当头的时刻,他号召:

“国家的抗战开始了,民生公司应该首先行动起来参加战争。

”在他的指挥下,全体员工英勇投入到紧张、艰险的抗战运输中去。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作为长江咽喉、入川门户的宜昌,聚集了大批难民和从沦陷区运来的大批航空器材、兵器及轻重工业机器设备,急待撤往大后方。

但是,按照当时的实际运力,至少需要一年才能运完。

还有40天就是长江枯水期,日本飞机不断轰炸,日军节节逼近,形势十分危急。

在此关键时刻,卢作孚下令采用“三段航行法”,除了最重要的军用物资及不宜装卸的大型机器设备直运重庆外,其他物资一律分段运输,使航程缩短了一半或大半。

硬是在长江枯水期到来之前,将全部难民和机器设备安全撤离宜昌。

卢作孚的另一项重要贡献是北碚乡村建设实验。

1927年,卢作孚被任命为北碚峡防局局长。

峡防局本来是一个主要针对盗匪的治安联防机构,但他却借此平台,提出“打破苟安的现局,创造理想的社会”的口号。

与民国时期其他乡村建设实验不同,他明确提出“要将这一国家现代化起来”,就要“赶快将这一个乡村现代化起来”。

为此,他精心设计了北碚的“乡村现代化”蓝图,“以嘉陵江三峡为范围,以北碚为中心,要将嘉陵江三峡布置成一个生产的区域、文化的区域、游览的区域”,以供中国“小至乡村,大至国家的经营参考”。

经过努力,这个昔日贫穷落后、偏僻闭塞、盗匪横行的小乡镇,终于建设成为“生产发展、文教事业发达、环境优美的重庆市郊重要城镇”。

陶行知参观后说,北碚的建设“可谓将来如何建设新中国的缩影”。

卢作孚也与晏阳初、梁漱溟一起,被称为“民国乡建三杰”。

(有删改)

①最好的报酬是求仁得仁——建筑一个公园,便酬报你一个美好的公园;

建设一个国家,便酬报你一个完整的国家。

这是何等伟大而且可靠的报酬!

它可以安慰你的灵魂,可以沉溺你的终身,可以感动无数人心,可以变更一个社会,乃至于社会的风气。

(卢作孚《工作的报酬》)

②乡村建设在消极方面是要减轻人民的苦痛,在积极方面是要增进人民的幸福。

造公众福,急公众难。

……我们要做这样的事业,便要准备人、准备钱、准备东西、准备办法,尤其要许多人分工合作,继续不断地去办。

(卢作孚《乡村建设的意义》)

③确立公众的良好秩序,完成一切物质基础的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准和文化水准,使国家成为一个本身健全的现代国家,尤为吾人必须全力趋赴的积极目的。

(卢作孚《论中国战后建设》)

④卢作孚先生作为旧中国一位著名的爱国实业家,与张之洞、张謇、范旭东一起,曾被毛泽东同志誉为旧中国实业界四个“不能忘记”的人物。

(胡德平《发扬和借鉴老一辈民族实业家的精神和经验》)

A.外国轮船公司垄断长江航运,外国商船在长江上横冲直撞,气焰嚣张,这直接促使卢作孚决心办中国人自己的航运公司。

B.为了赶在长江枯水期到来之前将全部难民和机器设备安全撤离宜昌,卢作孚下令一律采用“三段航行法”,实行分段运输,大大缩短了航程。

C.由于创办民生实业公司的辉煌成绩和完成抗战时期运输任务的卓越贡献,卢作孚不仅受到时人的称赞,也一直为后人所推重。

D.从北碚的建设实验中,卢作孚认识到,乡村建设固然需要人、财、物,需要实施办法,更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分工合作,不断努力。

E.在卢作孚看来,中国战后建设的首要目标就是减轻人民的痛苦,增进人民的幸福,造公众福,急公众难,并为此身体力行,全力趋赴。

A.原文开头说“按照‘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的条款,外国轮船在长江上触目可见,令国人深感屈辱”,这是促使卢作孚决心创办中国人自己的航运公司的原因。

“外国商船在长江上横冲直撞,气焰嚣张”文中没有明显信息。

B.“一律采用”语意夸大,文中是说“除了最重要的军用物资……直运重庆外,其他物资一律分段运输”。

E.“减轻人民的痛苦……急公众难”是卢作孚在《乡村建设的意义》中的一些观点,而非“中国战后建设的首要目标”。

(2)胸怀强国愿望的卢作孚,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中国船王”的?

本题从把握传主的人生轨迹的角度考查对传记的分析概括。

答案区间在第一段,文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卢作孚通过不同的经营策略使公司一步步发展壮大的过程,对具体内容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①采取“人弃我取,避实就虚”的方针,使民生公司的航运业务从嘉陵江扩展到长江;

②化零为整,逐步控制长江上游航运;

③在长江沿线、中国沿海港口及海外都建立分支机构,使民生公司成为中国当时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

(3)卢作孚被认为“民国乡建三杰”之一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要理清成为“民国乡建三杰”的要点,围绕“乡建”方面分别写了哪些方面的事,最后根据题干要求,分析概括。

①精心设计北碚的乡村现代化蓝图;

②把北碚建成生产发展、文教事业发达、环境优美的重庆市郊重要城镇;

③以北碚的实验作为“小至乡村,大至国家的经营参考”。

(4)为什么卢作孚被誉为“不能忘记”的人?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