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猛报告正文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39861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猛报告正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怎猛报告正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怎猛报告正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怎猛报告正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怎猛报告正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怎猛报告正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怎猛报告正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怎猛报告正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怎猛报告正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怎猛报告正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怎猛报告正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怎猛报告正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怎猛报告正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怎猛报告正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怎猛报告正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怎猛报告正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怎猛报告正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怎猛报告正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怎猛报告正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怎猛报告正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怎猛报告正文Word文件下载.docx

《怎猛报告正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猛报告正文Word文件下载.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怎猛报告正文Word文件下载.docx

东经108°

14′-108°

19′,北纬25°

39′-25°

48′。

东与加宜乡接界,东北与八开乡毗连,南与从江县加鸠区为邻,西与水尾乡接壤,北与定威乡相连,总面积139平方公里。

为榕江县西南边境天然林区之一。

加两村为计划乡政府驻地,分为7个组(其中怎猛为第1-2组,加两上下寨为第3-6组,乡政府所在街道为第7组)。

全村耕地面积约34.8公顷(其中水田30.8),210户,962人(数据截止2004年,计划乡统计数据档案)。

村寨位于计划乡政府驻地加两东偏北约2.5公里处,与加两直线距离约680米。

26′,海拔高度在700m-830m之间,平均750高处山脊斜地建寨于附近的山林之中,与自然融合,坐北向南,块状聚落。

年平均气温约15.1℃,全年无霜期262天,年降雨量1500毫米,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全寨为山地地形,最近村落为加两上下寨(田地时有交叉)。

近年沙石公路的开通稍缓解交通不便状况。

该公路南接计划乡柏油路,北通加划、计怀,2005年修通。

污育溪(音译)从怎猛村寨流出,与其嘚哟河(音译,汇入都柳江,其嘚哟河是当地唯一水上交通运输线,据说雨季河水较大,可流放木材、通木船)相交,水利资源较为丰富(但各季节并不平衡),1982年加两村第一台小型发电机即建在污育溪上。

全区土壤类型主要为黄壤,其次有水稻土,土壤肥力较高。

代表性的植物资源主要包括:

枫树、杉树、松树、楠竹、桐树、蕨类植物、香樟、榉木、楠木、香菇、木耳等。

野生动物资源逐年减少,据说老虎、黑熊(在采访过程中,一位叫李春荣的老者,向我们展示了他收藏已久的一只熊掌、野猪等约在1962年前后消失,该地区仍有猫头鹰、黄鼠狼等动物。

其自然灾害主要是道路塌方,干旱(1970年),此外还有虫灾。

怎猛地区没有什么特产,榕江地区的香猪较为有名。

(三)建制沿革

计划乡,根据史料记载,清置古州厅后计划、摆绍、计埃、加化、加两、加去等划入南路苗寨。

民国成立后,六年(公元1917年)县以方位制设6个区,属南区。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六月,分置计怀、计划乡,属第三区。

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裁撤区设置,计划辖地划入八开乡,属县辖。

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撤八开乡后计划辖地并入定威乡。

1950年冬,全境解放后,沿袭建国前原建置。

1953年新置计划乡,1957年撤区并乡划片,改计划基层片区,1958年撤基层片区,划入定威“先锋公社”设计划等分社。

1959年原公社建置废,建八开公社计划管理区。

1961年8月榕江、从江分县,原公社、管理区废,改建计划公社管理委员会,属八开区。

1967年6月,“文化大革命”夺权,公社管理委员会改成“革命委员会”。

1981年恢复公社管理委员会设置。

1984年原公社体制废,恢复计划乡建置。

(榕江县志,榕江县人民政府编,贵州省榕江按地名志,1983年)乡府驻地原为计埃,设有营业所,供销社等事业机构。

计埃市场辐射计划、水尾两乡,有“香菇香猪市场”之称。

1992年撤区并乡后,乡驻地移至加两,加两位于计划和计埃的中间位置,这样主要是为了方便计划和计埃两地的村民,间接的便利了怎猛人的出行。

加两设有乡政府、林业站、卫生院、学校等机构。

怎猛一地为黑苗的一支。

(关于红苗黑苗的说法,黄秀福以及当地人的一些说法是,两者主要依服饰区分,红苗无裙,黑苗着裙。

加宜地区的裙子分叉,本地不分。

本地苗族与附近苗族在语言上时有不同,但苗歌却极为相似。

红苗被黑苗成为红客,相互之间一开始并不表示认同为苗族。

红苗原为湘西苗族的一支,为吴姓,因政治镇压,经济窘迫等原因约在300多年前从湖南凤凰、花垣等地迁来,沿清水江向上。

当地黑苗首领并不欢迎,将其排挤到月亮山地区,现摆王等地区较集中。

(参见黄秀福,《红苗黑苗》,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

怎猛人关于自己迁来的说法不一。

有说从广西迁来,有说从湖南迁来,亦有说从江西迁来。

有一种说法较为流行,即怎猛苗族远祖从江西迁来,历经湖南等地,到达榕江(原称古州)。

约在450年前(李春荣认为,已迁来九代,每代以50年计),一批苗人从附近的加去地区迁来。

根据榕江县志记载,县内苗族均从外地迁入。

汉代,居住在武陵地区的苗族南下进入广西,明代广西大苗山苗族沿都柳江北迁,居于月亮山麓一带。

(榕江县志,榕江县人民政府编,贵州省榕江按地名志,1983年)

怎猛苗民有一个不断迁入的过程。

现有怎猛四个姓氏中,杨姓最多,亦最早迁来;

潘姓约在光绪年间或稍后从三都县地区迁来(潘家人拿出光绪元宝一枚,据说是流通此币时迁来怎猛,光绪元宝上注“云南省造”等字样),另一说法是潘姓算到现在最小辈,一共迁来有八代;

李姓约在解放前从三穗县迁来怎猛,至今共四代人;

侯姓不明。

同治十三年(1873年)计划乡计划寨,举行了一次习俗改革会议,即典型的“由寨头人与土司通治大事”的格局。

怎猛(当时写作“怎扪”)寨亦参与其事。

解放前,怎猛有一个地主,约七户富农,其余为贫下中农(当时共约30户),地主通过摊派劳务以及物资对普通农民进行剥削。

1940年10月榕江整编保甲兵调整行政区,全县公设5个区,23个联保办公处,辖139保,1437甲。

怎猛设两甲一保,保甲长无固定任期(如果当得好,可以继续担任)。

1949年11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兰州支队解放榕江,民国县政府消亡。

1951年10月,旧保甲制度废除,建立村民委员会。

1953年,计划乡成立,下辖怎猛所在的加两自然村寨。

1958年怎猛所在的计划公社成立。

1959年,成立加两生产大队,属八开公社。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怎猛亦大旱,据老乡长李春荣回忆,计划乡共饿死约1050(其中,九秋最多,约400人,加去、摆王各约200左右),怎猛80多人饿死(当时怎猛只有40多户,有两家死光)。

1961年,成立计划公社管理委员会,下辖加两生产大队(文革期间,公社管理委员会改称“革命委员会”,怎猛也搞文斗,但很少搞武斗,生产停滞,在大势之下也出现了造反派)。

1984年,恢复计划乡建制,怎猛属加两行政村,亦是独立的自然村(共9个行政村,30个自然村)。

怎猛现属计划乡加两村1-2组,设有一位组长。

随着村寨建制的不断变化,村寨的权力中心逐渐由解放前的地主、保甲长、寨老以及最会唱歌,最有人际沟通能力的族长以及经济实力较大的人群转变为村干部。

怎猛现在每家每户的土地契约分为4份,分别在县、乡、村、家留存,体现了基于土地关系而在建制体系。

1990年开始村里开始有公众广播,主要用于通知村民集会(此前基本靠村干部吼或入户通知)。

1979年,改革开放,89年以后,生活逐渐好起来,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2000年乡政府通车(2009年硬化为柏油路面),2005年怎猛修通公路。

二、村落空间

怎猛苗族村寨具有一般苗族村落空间特点,部分存在不同。

(一)房屋建筑

怎猛的房屋建筑主要分为住宅、粮仓、厕所、牛棚等。

1、住宅

怎猛的住宅为普通的苗族二层吊脚楼。

一般是下层屋身内收,主要用于堆积杂物、关养牲口家禽和厕所等,上层屋身部分出挑悬空,主要包括卧室、火塘、客厅、厨房等。

有前后吊脚,也有四周吊脚。

据说这样的结构有利于建筑防水(下层屋身内收,能使木质墙体在下雨天免受斜雨和溅水的侵蚀)。

房屋依势而建。

由于地面并不平整,部分地基需要块石层累,以求得平整地基。

建筑材质基本为木材。

是典型的木结构穿斗式,由柱直接承檩,少用铁钉。

一般选用杉树。

房屋一般不用定期维修,有损坏则即时修补。

屋面均为直面,屋面的铺设分树皮和瓦铺两种。

传统屋面为树皮铺设。

二十多年前,逐渐转变为泥瓦铺顶(现在一些不那么重要的建筑仍用树皮,如厕所、牛棚等)。

大部分的泥瓦在怎猛共享的窑子烧制(先取寨子后坡上的黄色泥土,然后驱赶牛踩取来的泥土,将其搅拌和匀,然后在人工制成瓦状),现存烧窑十多处,但均已废弃。

现在用瓦一般从八开等地运来(若需求量大,亦可新建窑子烧制)。

由于土地有限,各户住宅十分紧凑。

加之为木结构,因而一旦火灾发生,很容易殃及全寨。

1962年春节期间,一家杨姓母亲失火,导致怎猛全寨被烧光(之后村民立即投入重建,不过国家除了救济粮以外,别无补贴,另加两下寨1979年发生一次火灾,部分被烧)。

为了防火,一般家中要蓄满水,尽量不要烧山。

而今村寨里面通了自来水,也有了消防栓。

火塘一般在二楼进门处。

用土垒成,很低,一般将锅等放在小石头上(现在一般用铁制角架,称为锅桩)即可烧火做饭。

怎猛有些人家将火塘建在客厅,有些则建在单独的厨房里。

据说,只能寨子里年长的老人才能取土建火塘,年轻人不能参与火塘的建造以免将来娶妻不育。

除此之外,怎猛的房屋近年也发生一些变化。

怎猛现有3户新建房屋,其第一层楼采用砖石结构,但第二层还是木结构,住在寨子里面的副村长就是这样的先例。

这些房屋的空间功能随着结构的变化亦发生了一些变化(阎云翔对此已有分析,参见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2009年)。

厨房、客厅等半公共空间集中在第一层楼,二楼主要是较为私密的卧室等。

而传统的牛棚等则迁到离住宅较近的位置。

另外,个别家庭已没有火塘,玻璃窗户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家采用。

房屋一般没有装饰,近年来,有一些家庭开始注意花纹、颜色等在房屋装饰的运用。

2、粮仓

出于防鼠与防火的考虑,怎猛人亦将粮仓建在住宅以外。

粮仓的结构与住宅类似,亦为二层。

上层主要堆放粮食,平时用锁关闭。

粮仓上下层来往主要依靠独木梯,由地上直搭到挑台,或由附近的台地上搭入。

独木梯构造简单,将圆木劈开半圆,在圆面上挖出脚蹬。

闲置时平放在挑台上,也可斜立于禾仓旁,或放于家中。

3、厕所

怎猛部分村民的厕所都建在住宅以外较近的位置,部分与粮仓相邻。

厕所外建,或可能反映了怎猛人的卫生观念。

一般是好几户人共享一个厕所。

4、牛棚

除了住宅里的牛棚以外,由于田地离家较远,且上坡下坡不易,怎猛人喜在田间建立牛棚。

这些牛棚大多为一层,也有两层(上层共人用或堆放农具)。

农户在农忙季节将耕牛迁到牛棚,耕作土地完毕后,迁回住宅。

牛棚便于节省每天赶牛时间和体力。

加之山地夜行不易,由于民风淳朴不会出现到牛棚偷牛的现象。

若有耕地距离家较远者,带上一些大米和蔬菜在牛棚长住,直到农活忙完。

牛粪一般都要用作化肥。

(二)基础设施

怎猛村寨亦存在部分基础设施,这些设施便利了村民生活。

1、硬化道路

现任组长在2007年,利用扶贫资金,组织村民硬化了村寨里的道路。

先前连接各家各户的泥质道路很容易在下雨天成为泥泞和打滑。

在村寨的出入口,修上了水泥梯,方面寨民的出行。

2、给水排水

2004年,由政府扶贫资金和当地人民共同出资,怎猛各家各户更新了自来水和排水系统。

之前,居民用水主要是水井取水(亦有下山到溪边取水),以前公用的水井已经干枯废弃。

现今的自来水由山泉直接引来,未作净化加工,因而下雨过后,自来水十分浑浊。

亦没有专门机构来此调查水质,但怎猛人长期饮用此山泉,并无大碍。

自来水终端直接连到各家各户门口。

除了人畜饮用以外,许多人在热天直接用此冲凉。

排水系统和硬化路面相并而在,多被硬化,无地下排水设施。

排水系统连接到各家各户,最终将废水、雨水引到山下。

怎猛亦建有自己的小型山间水库。

其中,寨子西口有一个洗衣池。

水源直接来自水库,水量源源不断。

除了洗衣之用,村民洗浴等常在此地(无论男女老幼)。

3、消防系统

据说,上世纪80年代,村里已经出现消防栓等设备。

在自来水管道的部分接口,连接着消防用水管道。

4、其他

先前用桐油籽榨油作灯的燃料。

1995年,怎猛仍在使用小型发电机自行发电。

之后每家每户都实现电网系统统一供电。

(三)公路

2002年开始修筑连接怎猛--加两的公路,2005年正式完成。

公路为沙石路,虽未硬化,但大大便利了村民出行交通。

一些较为富裕的村民购置了摩托车,上下往来更加方便。

由于公路修建,塌方时常发生。

推土机可言此路上山,基本是不断地清理塌方路面。

(四)墓地

怎猛的习惯一般是,坟对山,房对坳。

怎猛人的墓地主要集中在村寨东北面。

现主要有两个集中地域,分上下两处,一般同姓埋在一起。

两处均建在山脊上,此外坟地选择及其内部并无特殊结构。

死者墓地不留标识物。

近年来,不少主人有自己的选择,不再埋入集中墓地。

(五)耕地

怎猛平均一个人6分田,1分地,山林则不等。

怎猛的耕地主要集中在村寨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向,与临近的加两村寨时有交叉。

水田均为梯田,依山势开发,窄而弯曲,耕作不易。

灌溉用水有一定的水道连接水田,部分是上下水田打一个缺口引水。

不过,有些水流无法到达的地方,则通过剖开的竹筒,打空之后一节连一节的引水入田。

(六)林地

怎猛“林地使用权登记公告表”显示,其林地主要集中在摆留、引污鸦(临计怀)、风乌鸦(临加两3、4组)、污留(污这林场)、再丢下等地。

分集体山、自留山、责任山三种使用权类型。

(七)其他公共用地

1、牛塘

牛塘紧邻村寨东侧,在山坳处,属村寨里公共活动用地。

一般在此一般在此举行庆祝活动(如鼓藏节中的斗牛等)。

2、村寨景观

居住集中区东、南与公路相连,各有一棵高大枫树。

北端有两棵据说超过两百年的老枫树。

西端有一个公用水池。

其中,东端的枫树下有一个保护村寨的鬼洞(村民约一两年要祭拜一次,杀猪或牛)。

3、寨中平台

在密集的住宅区中,有一处约30平米的空地。

这是寨子以前播放电影的以及开会议事的用地。

同时,以此为高度的道路,也是区分怎猛上下寨的分界点。

三、人口与生育

(一)基本信息

截止撰稿前(资料来源:

贵州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家庭档案卡),怎猛共86户354人(其中,搬到集市8户,寨中还有78户)。

其中男性183人,女性171人。

现有苗族350人,汉族3人,水族1人(汉族与水族均为嫁入怎猛的女性,分别为1977、1980、1983、1986年生)。

村里男性姓氏为,杨姓65户;

潘姓11户;

李姓7户;

侯姓3户。

各姓氏之间表面看和谐平等,但亦有个别人私下较为轻视人数较少的家族。

据说,怎猛人原来只有名没有姓,惯称老某,在严格的户口登记开始时才取名。

怎猛现今人口年龄构成如下:

80岁及以上1名(女),70-79岁14名(男9女5),60-69岁19名(男12女7),50-59岁37名(男16,女21),40-49岁41名(男23女18),30-39岁61名(男34女27),20-29岁80名(男40女40),10-19岁54名(男27女27),0-9岁47名(男25女23)。

(二)文化教育

据统计,怎猛现有村民文化程度结构如下:

文盲117人,小学178人,初中10人,中专2人,高中2人,未知45人(未知文化程度的45人中,大部分为2000后出生小孩)。

其中,男性文化程度:

文盲40人,小学112人,初中6人(一人为非农户口),中专1人(非农户口),高中2人(一人为非农户口),未知22人。

女性文化程度:

文盲77人,小学66人(一人为汉族),初中4人(一汉族一水族),中专1人(汉族),未知23人。

男性文化程度高于女性;

怎猛仅有的三个非农户口,均为男性,且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两个人为父子关系。

四位嫁入怎猛的非苗族女性文化程度,其丈夫均有相同或同等学历,反映了怎猛本地的文化教育水平或者对女性的教育重视较低。

现今村民教育观念发生一些改变,早期认为女孩子是早晚别人的,没有必要花钱培养。

村支书认为怎猛文化水平在加两三个自然村中相对最高,理由是有高中生。

现今学生一般读完初中即辍学毕业。

原因主要包括成绩较差,继续深造的机会较低;

中途逃学现象严重,厌学情绪较多;

早熟,思想复杂,想过早结束学习生涯。

根据当地教师陈晓明的说法,只有极少是因为家庭贫苦而辍学。

20多年前,怎猛相继出现两所学校,一个是扫盲班,一个是小学。

现在均已废弃,孩子们读书主要到附近的加两小学就读。

当地群众传闻说,村民文化程度较低,选举用黄豆(陈晓明认为并没有这样原始);

乡干部开会都需要讲榕江话翻译成苗语;

即便有电视,大部分村民一开始都看不懂,慢慢的有一些可以看懂。

教育是当地政府与民众的主要关注点。

(三)家庭

寨上都是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家庭,一般由父子两代组成的家庭居多,三代同堂的较少,儿子婚后生子,便于父母分家,另立门户。

父母一般跟小儿子居住,也最疼爱小儿子。

儿子成年后,就要与父母分家。

已经出嫁的女儿得不到分配的家产,只能得到母亲的银首饰和衣服,未婚女儿(在以前女儿是无家产继承权的,现在政策的变化,女子也可以拥有继承权)以及儿子(无论婚否)均可得到。

不过,出嫁的女儿依然有抚养父母的责任。

有两户属于孤寡老人家庭,女儿或许必须承担其养老任务。

在家中父亲是一家之长,家里的大事都有父亲来决定,妻子主要就是帮助丈夫管理好整个家庭,家务事一般都有妻子完成。

怎猛村民收养了两个女儿。

一家为鼓藏头,一家为无子女。

(四)亲属关系

怎猛的亲属称谓与汉族并没有区别。

原一家族有族长,现不存在。

但一家中基本上仍是最老辈占有实质或者虚假的家族权威。

榕江县志中记载,八开、计划一带的苗族,其房族、家族组织比较严密。

房族就是以一个祖公繁衍之后代的若干家庭组成一个房族。

家族,即是以几个血缘相近的房族组成一个家族。

房族和家族都有族长。

族长多系年纪大、辈分高、能够得到大家的信任,懂得苗家礼俗的人。

族长的职责对内很据传统礼俗和习惯法进行族内的管理,涉及各方面的事务,例如:

教育族人孝顺父母、爱护兄弟、夫妻和睦……对外,则代表整个族人与外族交往。

寨老,负责全寨的日常事务和召集开会议事,处理各种民事纠纷和对外联系。

但是据陈国安(榕江县计划乡民族文化变迁调查报告)研究,寨老的情况与几十年前已有不少变化。

首先寨老的结构有所变化,大多数的寨老曾任过干部。

如怎猛的李春荣先生(生平见附录)。

这些当过干部的寨老,不仅具备传统寨老的特点,还善于了解和贯彻国家的各种政策法规,具有很强的组织、说服、动员能力。

(五)恋爱婚姻

恋爱自由。

即便是解放前,恋爱均已自由,不过最后到谈婚论嫁的时候,父母还是决定力量。

娃娃亲等现象也是有的。

早婚现象依然严重。

依现有人口的婚姻与生育情况结合分析,从建国至今,早婚的现象并无多大改善。

而且,不少男女有婚前性行为。

近10年来,有4例女性因婚姻搬到外地居住,两位女性嫁到江苏(但均在此寨定居,但不是倒插门);

有7位外地女性嫁入怎猛(最远有广西),这11位女性全为1980年后出生。

先前的婚姻主要是寨内通婚,同姓严格禁止通婚(有一例同姓,均为文盲),但可表亲通婚。

仍很多抢婚现象(详后)。

现今与外地通婚现象逐渐普遍起来。

实行离婚自由(详后)。

(六)计划生育

怎猛等地亦有计划生育要求。

不过,政策允许有两个孩子,三个则为超生。

就1980年代以后,大部分家庭没有超生,一些家庭孩子则较多。

超生需要罚款,因而不少父母躲避的方式是外出打工。

有一户,只留下一位女儿独自在家。

接受访谈的几位村干部同时表示,寨子里面没有超生现象,这一说法显然是在有意遮蔽事实。

前面引用的贵州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家庭档案卡即将各家各户信息,尤其是育龄夫妇信息十分详细地记载,便于计生工作跟踪开展。

(七)卫生科学

截止2004年,计划乡有助理医师5人,医士2人,床位3个,全年看病人次约为5432。

据计划乡卫生站工作人员介绍,近几年,过来看病的人多以怎猛为主(与文化程度及经济条件相对于周边地区较高或有联系)。

怎猛人亦有药师(通常是鬼师兼任),提供一些免费的药物土方给村民治病。

大部分村民在科学与迷信之间游移不定。

四、生活消费

生活的基本样态无非衣食住行以及更高层次的娱乐,不过,这些元素实质是与消费紧密联系起来的。

大部分怎猛人或许并没有消费的概念,但在如今,自给自足的衰落使得其不自觉的已经参与到消费的时代里。

(一)衣

1、服饰制作

(1)织布

织布主要是白色棉线。

怎猛每家每户均有大小不等的织布机,其中有一处专门供妇女集合在一起织布的地方。

据寨民说,织布机并非苗族人自己创建的,而是从客家人学习来的。

织好的布多是自己使用。

(2)染布

染布主要是用蓝靛,先把蓝靛叶及其顶梢放在木桶内,在桶内灌满清水,泡三四天,等到蓝靛叶都脱色以后将其捞出来,然后灌入石灰水,直到变成深蓝色为止。

等蓝靛沉淀以后将上面的杂物舀去即成染料。

把蓝靛放进木桶,再加上碱水,六七天后就可制成染水了,可以染布。

将织好的白布放进染桶内约半小时左右再捞出,等水滴完后再放入木桶,如此反复进行,等到布成为蓝色后将其洗净晾干。

还要将布叠起来再用木槌反复捶打,使布平滑。

怎猛人自制的布都比较厚实,偏硬且光亮。

根据漂染的次数不同,可染出白(不染)、蓝、黑三色布料。

(3)缝纫

衣服的剪裁都比较简单,男装女装的前襟和衣背都各以两幅布镶成,女装在腰身部分会修剪得比较修身,下身所穿百褶裙的褶痕都是用手工一条一条褶出来的,有的会用线横穿拉紧,防止变形。

2、发式与服饰

(1)发式

怎猛人的发式较无特殊之处,男子皆以蓄短发,女子的发式简洁大方,多为在头顶上高高盘一个髻,再以木梳、塑料梳装饰,梳子的工用为方便随时梳理头发。

此外,有些人还会戴上包头帕。

怎猛女子的盘发方式为在头顶上方扎一个马尾、打一个结,调整好形状后再将剩下的发尾部分绕圈扎紧,用梳子梳理整齐即完成。

若女孩头发还不够长盘成髻时多会扎成马尾。

一些女性头发短了,需要借助假发,以顶上帽子。

据说,当地小姑娘从出生到16岁不穿苗衣,之后穿上苗衣,有些可以出嫁的象征意味。

同一地妇女结伴而行,往往穿着相同的衣服。

(2)日常服装

怎猛人穿着服装有日常服、盛装和现代服装。

怎猛男子日常穿着和汉族已无差异,而女子大多还穿着传统服饰。

此外,据了解,男孩须在成年后才有传统服装,女孩则是会有一、二件由母亲缝制的传统服装,但基于方便、上学、文化影响等种种因素,大部分青少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