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学设计统编版六年级下古诗词诵读《采薇》三3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399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2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教学设计统编版六年级下古诗词诵读《采薇》三3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精品教学设计统编版六年级下古诗词诵读《采薇》三3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精品教学设计统编版六年级下古诗词诵读《采薇》三3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精品教学设计统编版六年级下古诗词诵读《采薇》三3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精品教学设计统编版六年级下古诗词诵读《采薇》三3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精品教学设计统编版六年级下古诗词诵读《采薇》三3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精品教学设计统编版六年级下古诗词诵读《采薇》三3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精品教学设计统编版六年级下古诗词诵读《采薇》三3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精品教学设计统编版六年级下古诗词诵读《采薇》三3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精品教学设计统编版六年级下古诗词诵读《采薇》三3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精品教学设计统编版六年级下古诗词诵读《采薇》三3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精品教学设计统编版六年级下古诗词诵读《采薇》三3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精品教学设计统编版六年级下古诗词诵读《采薇》三3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教学设计统编版六年级下古诗词诵读《采薇》三3篇.docx

《精品教学设计统编版六年级下古诗词诵读《采薇》三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教学设计统编版六年级下古诗词诵读《采薇》三3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教学设计统编版六年级下古诗词诵读《采薇》三3篇.docx

精品教学设计统编版六年级下古诗词诵读《采薇》三3篇

1 采薇(节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字词,理解诗意,体味戍卒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背诵这首诗歌。

2.过程与方法

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重章叠句和情景交融手法的艺术魅力。

3.情感与价值

领悟先贤的故园之思和家国之情,养成高尚的人格情操。

【教学重点】

识记字词,理解诗意,体味戍卒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背诵这首诗歌。

【教学难点】

领悟先贤的故园之思和家国之情,养成高尚的人格情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情感导入

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我们会发现,从古至今,大大小小的战争不计其数。

有战争,就有伤害,无论是已化为无定河边皑皑白骨的遇难士兵,还是历经九死一生活下来的幸存者,战争给他们的家庭和心灵造成的创伤都是巨大而深远的。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选自《诗经·小雅》中的一首戍边之歌——《采薇》(节选),去走进一位普通戍边士兵回乡途中的内心世界。

二、背景介绍

《诗经》和“《诗经》六义”

师:

请同学们将搜集到的关于《诗经》和“《诗经》六义”的知识分享给大家。

学生交流汇报。

《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

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

《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文学成就。

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地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三、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预设:

师:

这首诗表现了什么主题?

生1:

我觉得这首诗抒发了戍边士兵的思乡之情。

生2:

这首诗表现了士兵们的悲伤心情。

师:

诗中写的地点是什么?

生:

归乡途中。

师:

关于这首诗谁能再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3:

这首诗主要写士卒归乡途中抚今追昔,痛定思痛而更加悲伤。

四、文本赏析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戍边战士思乡)

2.这首诗是不是一开篇就写思乡呢?

(不是)

3.选文开头没写思乡,而写家乡的杨柳和满天的大雪,这是哪一种修辞手法?

(对比)

4.大家思考问题:

作者为什么没有直抒胸臆,直接写战士的思乡之情呢?

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用对比的手法,将昔日离开家乡时正值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拂,满眼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与此时战士归乡途中满天飞雪的寒冷孤寂作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渲染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5.再看选文有什么特点?

(对偶句式,有加强语气一唱三叹之效,有节奏感和音韵美。

)(齐读体会)

6.选文前两句的创作手法是什么?

(以乐景写哀情)

7.战事胜利了,终于可以回家了吧,选文在写法上与前面几章有何不同吗?

(最后一章以抒情为主,借景抒情;另外用了对比手法,以离家时的欢愉与归家时的忧伤作对比。

8.既然可以回家了,为什么“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呢?

你知道“他”的哀吗?

试说一说。

9.多年在外作战,音书断绝,家乡的亲人还在吗?

人事变化大吗?

(“少小离家老大回”“去时里下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几十年的离家,家乡的老母亲或许早已化成一冢坟墓了……真是“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啊!

怀着种种复杂的心情,凶多吉少,怎么能不悲哀呢?

五、课堂小结

1.这首诗歌写到在国家危难之时,战士在思归与作战之间,毅然决然选择作战,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2.作为现实主义诗歌,《诗经》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3.学生交流汇报。

六、作业设计

1.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2.课后搜集更多的表现乡情的诗歌散文作品,将你最感动的一篇拿到班上与同学分享感受。

【板书设计】

采 薇(节选)

昔 杨柳依依

今 雨雪霏霏

手法

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通过反复的吟诵、品味、领悟,通过丰富的联想、探究,在准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诗的人文内核,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人生境界。

真正实现文本的教育教学价值,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培养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

[不足之处] 《采薇》(节选)这首诗所叙写的是卫国战士离乡出征时内心的苦痛和归乡时悲伤的心情。

这样的军旅生活离学生们的现实生活比较远,诗篇中战士英勇爱国但又思亲恋家的复杂心理让现在的学生在理解上有些困难。

所以,如何设置情境,如何引领学生去体会、去理解成为本课教学中的难点。

自我感觉本课对这方面难点的处理还不是很好,希望下次可以得到改进。

1.采薇(节选)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能熟读并背诵。

能借助注释,大体把握诗意。

3.体会从军将士的艰辛和思归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注释,大体把握诗意,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旧知导入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我们习惯说唐诗、宋词、元曲,就是指诗、词、曲这几种文学样式的巅峰时期分别在唐朝、宋朝、元朝。

细心的同学可能会问,诗歌起源于哪个朝代?

最早的诗人是谁?

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诗的学习来感受中国最早的诗歌的美。

1.板书课题,释诗题。

(了解“薇”:

薇菜,植物名。

花紫红色,结长扁荚,其中有五六颗种子,可吃。

2.了解《诗经》。

(出示《诗经》简介,生齐读,强调重点)

二、初读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

大声,小声,自读,合作读。

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指名朗读,师相机正音。

(诗中有两个生字“矣”和“霏”,诗中还有一个字需要特别注意一下,平时我们读“雨”,而这里读yù。

3.再读古诗,找出诗中的反义词。

(“昔”和“今”,“来”和“往”)

4.指导断句。

(出示朗读断句)

5.思考:

这首诗和我们以往所学的古诗有什么不同?

(四言。

课件出示诗经语言特点。

6.齐读古诗,体会语言特点,感受节奏之美。

三、精读感悟

通过朗读我们感受了诗经的语言美、节奏美。

当我们能读懂诗句内容时,就能穿越三千多年的时光,欣赏当时的美景,感受当时人物的心情。

1.再读古诗,结合注释,把你读懂的诗句讲给你的同桌听,再标记不理解的诗句。

2.讲解: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1)这是什么季节?

(春天)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中,“我”要去哪里?

(介绍社会背景:

诗中人是一位即将出征的战士。

(2)在这幅画面中除了主人公,还可能有谁?

(送别的亲友)再读这句诗,此刻主人公会是什么心情?

(不舍)

(3)家乡的一草一木,每一位亲友都值得留恋,但“我”能留下吗?

(不能。

因为他既是父母的儿子,也是国家的臣民。

3.讲解: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战争结束,终于可以回家了。

此时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雨雪霏霏)请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

(指名说)

(2)此刻“我”的心情怎样?

(归家的喜悦、激动、急切;劫后余生的感慨)请同学们带着体会到的心情再读这句诗。

(3)他还有可能会想到从那个“杨柳依依”的春天到现在“雨雪霏霏”的冬天所有的经历。

(有道是: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鼓角争鸣,刀光剑影,丢弃的战车,满地的鲜血,累累的尸体,这就是战争。

(4)他还可能看到的场景有“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此刻你的心情怎样?

请带着你体会到的心情再读。

4.讲解: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释义: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满心伤感满腔悲。

我的哀痛谁体会!

(2)《采薇》中最后四句,体现了“我”此时怎样的心情?

5.抽查学生说诗歌大意。

(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

如今返乡解甲归,雪花飘飘飞满野。

道路长远慢慢行,又饥又渴愁肠结。

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有多凄切!

6.通过师生对读、齐读、填空读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背诵。

四、借景抒情,拓展迁移

1.同学们,诗句为我们描绘了“杨柳依依”“雨雪霏霏”两幅动人的画面,我们能从中读到诗人复杂的心情以及沧桑的心境。

诗中是否出现“悲喜”之词?

(没有)那作者把情绪藏在了哪里呢?

(都蕴藏在生动的景物里)

2.情融入景,景包含情,原来诗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诗歌的特点,也是诗歌的魅力!

让我们一起读出情中景,景中情!

读!

3.同学们,在我国浩如烟海的诗词中,像这种“借景抒情”的诗歌还有很多,我们课下可以找来读读。

(如《静夜思》《泊船瓜洲》)

[教学板书]

1.采薇(节选)

战争之祸昔往杨柳依依——不舍

今来雨雪霏霏——悲凉

[教学反思]

教学《采薇(节选)》一诗时,我通过“读”来使每个学生进行自我感悟。

对古诗的学习更要通过朗读这一主要形式来让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认识。

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让他们在读书中思考。

不足之处是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上,我讲解得过多,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今后应该多注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古诗词诵读

文本分析

《采薇》出自《诗经·小雅》,课本中选取的是第六章。

这是一首戍卒返乡诗,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是王维。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后两句用举杯劝酒来表达深沉的惜别之情。

《春夜喜雨》是一首五言律诗,是杜甫在成都所作的名篇之一。

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春夜的雨景,表达了对春雨来得及时的喜悦心情。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韩愈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

《江上渔者》是范仲淹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中饱含了诗人对渔民的关切与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对“但爱鲈鱼美”的江上人的规劝之意。

《泊船瓜洲》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是王安石。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

《游园不值》是叶绍翁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王观的一首送别词。

词中以活泼的笔调、巧妙的比喻、俏皮的语言,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

《浣溪沙》是一首触景生情,蕴含人生哲理的词,体现了苏轼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清平乐》这首词的作者是黄庭坚。

词中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他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2.借助注释,展开想象,读懂诗词,体会诗词描绘的意境。

3.感知诗词的内容,体会诗词表达的感情。

4.赏析诗词的语言,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运用。

5.学习古诗词,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读懂诗词,体会诗词描绘的意境。

教学难点

感知诗词的内容,体会诗词表达的感情;赏析诗词的语言,学习写法。

课时安排

机动

1采薇(节选)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把握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自古以来诗歌便是我国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我们常常说的“唐诗宋词元曲”,其实就是指诗词曲这三种文学形式的巅峰时期分别在唐朝、宋朝、元朝。

细心的同学可能会问,诗歌起源于哪个朝代?

最早的诗人是谁?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品味《采薇》中的一个经典片段,来感受我国最早的诗歌的魅力。

(教师板书诗题:

采薇。

1.引导学生了解《诗经》。

预设:

教师出示《诗经》简介,学生齐读,抓住重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其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160篇。

其中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内容多歌颂祖先功业。

2.释题。

了解“薇”:

薇菜,植物名,花紫红色,结长扁荚,其中有五六颗种子,可吃。

二、多样读诗,感悟诗韵

1.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

◆需要注意的字音:

雨(yù)(这里用作动词)霏(fēi)

◆读准多音字的音:

行(xínɡ)道迟迟载(zài)渴载(zài)饥

2.教师范读,学生把握节奏。

节奏示例: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指名读,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师生共同评价。

4.学生齐读,在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

三、研读诗句,精读感悟

过渡:

通过朗读,我们感受到了《诗经》这部最古老的诗歌总集的韵律美。

如果我们能读懂诗句内容,就能穿越时空,欣赏诗歌中的美景,感受诗歌中的人物的心情了。

1.学生自读自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结合注释,再读古诗。

把读懂的诗句讲给同桌听。

(2)分组讨论不理解的诗句,教师相机点拨。

译文示例: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没有人能够体会!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

预设: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提示学生在表述时可以使用这样的句式:

读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

2.师生合作品读诗句,体会情感。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1)这是什么季节?

(春天。

)从哪里看出来的?

(“杨柳依依。

”)“依依”写出了杨柳怎样的特点?

(写出了柳枝的婀娜姿态。

(2)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中,“我”去了哪里?

预设:

教师补充介绍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

《采薇》是一首戍卒返乡诗,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这八句诗抒写了征夫当年出征和此时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

明确:

“昔”字表明这是征夫回想当年出征的情景,所以“我”去了战场。

(3)此时,“我”的心情如何?

(依依不舍。

)从哪里体会到的?

(从“杨柳依依”中体会到的,在古代有离别之时折柳送别的做法。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这两句诗描绘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

(征夫归来时的景象。

)从哪里看出来的?

(“今”。

(2)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征夫归来的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3)“雨雪霏霏”是单纯写景吗?

(不是。

)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征夫在征程中经受了许多磨难,还感受到征夫在返家时满怀哀伤悲愤的心情。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1)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描绘的是征夫在漫漫的归途中遭遇险阻,行路艰难;再加上行囊匮乏,又渴又饥,更是雪上加霜。

(2)此时,“我”的心情如何?

(眼前的困境又加深了“我”的忧伤。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这两句诗中哪个词语点明了“我”的心情?

(“伤悲”。

(2)你怎样理解这种心情?

(征夫在经历九死一生之后在漫天飞雪中返回故乡,无尽的相思和沉重的焦虑萦绕在心头,归途中的饥渴让他倍感孤独和伤感。

四、总结全诗,背诵积累

1.教师总结。

小结: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名篇,表现了征夫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读罢诗句,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2.学生背诵古诗,激发学习《诗经》中经典篇目的兴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