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幼科切要中医系列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40059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51.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34幼科切要中医系列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134幼科切要中医系列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134幼科切要中医系列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134幼科切要中医系列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134幼科切要中医系列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134幼科切要中医系列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134幼科切要中医系列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134幼科切要中医系列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134幼科切要中医系列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134幼科切要中医系列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134幼科切要中医系列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134幼科切要中医系列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134幼科切要中医系列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134幼科切要中医系列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134幼科切要中医系列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134幼科切要中医系列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134幼科切要中医系列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134幼科切要中医系列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134幼科切要中医系列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134幼科切要中医系列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34幼科切要中医系列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34幼科切要中医系列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4幼科切要中医系列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34幼科切要中医系列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见小儿有恙,轻者不必求医,病重者不为医误。

能读而习之,终身知医。

奈历年来务鞅掌,有志未逮。

迄丁未余客渝城,幸遘傅君怡如、艾君顼堂、邱君东山并坐

谈心,与言及此,遂毅然有倡助之意,实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遂将诸科亦同付之剞劂。

数月书成,惟冀四方乐善君子,广为印布,于保赤子之意,不无小补,庶不负觉来先生训诲

之心,而诸公公世之忱,亦不致湮没矣,是为序。

\x时道光贰十七年丁未岁桂月朔日鱼泉王锡鑫亚拙氏谨识\x

小儿要略论

古人云,宁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莫治一小儿。

此言小儿号曰哑科,治

之甚难。

景岳先生又谓其甚易,何以见之。

盖小儿之病无脉可诊,血气未充故也。

病之痛痒

又不能以言传,惟有望闻切而已,难乎不言。

而独言其易者,抑亦以小儿之病不过外感风寒

、内伤饮食、惊风吐泻之类,并无七情六郁色欲忧思之患。

故予治小儿,表病不过香苏散、

惺惺散之类;

治小儿里病,不过平胃散、藿香散之类;

治小儿虚痰诸症,不过贰陈汤、六君

子汤之类;

治小儿实热诸症,不过小儿牛黄丸、泻青丸之类。

凡此表里虚实之病,解表攻里

,只宜轻剂,毋容大表大下以伤元气。

至于惊风吐泻各种杂症,则分入门别例而治之矣。

看小儿病状歌

(内附望闻问切)

小儿有病令人怜,全仗医生仔细观。

令人抱出光明处,先将面部用心看。

额属心兮鼻属

脾,左肝右肺两腮前。

颏乃肾经为主宰,五经辨色要心虔。

白有气虚黄有积,赤者为热青主

寒。

鼻塞声重伤风重,眼下青色主饮痰。

口唇赤白辨阴阳,赤者胃热白者寒。

虫积唇内生白

点,疳气鼻燥体态干。

有痛啼哭总不止,有积襁褓不耐烦。

抱出探凉欲赴冷,此是内热使之

然。

若是当风急畏缩,必是伤风与阴寒。

鼻冷疮疹耳冷热,遍身发热是风寒。

手足心热口发

渴,纹沉食积是真诠。

若是下午手心热,阴虚盗汗夜生烦。

倘若手指梢头冷,便是惊风一例

看。

只有中间一指热,小儿亦定是伤寒。

中指微微独自冷,定然麻痘恐相缠。

复看指纹记歌

诀,浮沉色气审的端。

要看指纹风气命,三关内推细心研。

三关部位寅卯辰,病之吉凶在此

间。

初起风关病无碍,气关纹现恐缠绵。

乍临命位诚危急,射中通关命难全。

指纹何故浮然

样,邪在皮肤病易蠲。

腠理不通名表证,急行疏解汗之先。

忽尔关纹沉沉状,已知入里病盘

旋。

莫将风药轻相试,须向阳明里证宣。

身安定见红黄色,红艳本来是伤寒。

淡红隐隐虚伤

寒,定将深红作热看。

关纹见紫热之兆,青色为风是的端。

伤食紫青痰气送,三关青黑恐难

安。

指纹淡淡不必悦,气质薄弱禀先天。

脾胃本虚中气微,切防攻伐损婴元。

关纹滞涩本因

积,邪遏阴营卫气连。

食郁中焦风热炽,不行推荡病何迁。

腹痛纹入掌中里,弯内自然是风

纹向外弯痰食热,水形脾胃两伤焉。

复诊掌后关中脉,浮沉迟数审的端。

七至八至为数

热,四至五至为迟寒。

浮脉主表病在外,沉脉至里病内潜。

数脉六至腑有热,迟脉三至主脏

浮而有力风与热,无力中虚宜培元。

沉而有力痰积食,沉而无力气滞间。

迟而有力乃为

痛,迟而无力是虚寒。

数而有力本实热,无力疮疡恐熬煎。

此是切脉真口诀,静心审的要心

专。

再看舌苔分表里,红黄有火清即安。

白滑里寒温中急,白涩里热黄滑寒。

若是舌黑辨阴

阳,气息冷热用手探。

口中气热小便赤,舌黑必燥下为先。

气微便清手足冷,参桂附妙如

仙。

小儿阴亏舌亦黑,滋阴润燥无不痊。

又看胸腹坚与软,虚实此中可细参。

望切之理谅如

是,闻声问证岂可偏。

言厉声粗知病实,气衰体虚必微言,肝病怒声心病笑,脾病发声如歌

肺病出声有若哭,肾主呻吟恐共间。

阳证身轻言响亮,阴证昏逆闭眼眠。

阳症发狂喜饮

水,阴证郑声话懒言。

一问寒热贰问汗,三问头身与胸前,四问饮食病新久,五问贰便与渴

烦,六问前服药寒热,七问痘麻与后先。

用药细心谅虚实,有积体虚兼培元。

热清温湿风疏

散,久泻当涩固先天。

如斯延医细斟酌,药到病除福无边。

少者怀之遵圣意,惟愿赤子寿百

年。

若问是编何人辑,亚拙山人在鱼泉。

虎口三关

小儿三岁以下有病,须看男左女右手。

虎口三关从第贰指侧向内推看,第一节名风关,

第贰节名气关,第三节名命关。

辨其纹色,紫者属热,红者属寒,青者惊风,白者疳病,黑者中

恶,黄者脾之困也。

若现于风关为轻,气关为重,过于命关,则难治矣。

古人辨色

察见形色先分部位,左颊青龙属肝,右颊白虎属肺,天庭高而离阳心火,地角低而坎阴

肾水。

鼻在面中,脾应唇际。

红色见而热痰壅盛,青色露而肝风怔忡。

如煤之黑,为痛中恶

逆传;

似橘之黄,食伤脾虚吐利。

白乃疳痨,紫为热炽。

青遮日角难医,黑掩太阳不治。

寿赤光,多生脓血。

山根青黑,每多灾异。

朱雀贯于双瞳,火入水乡;

青龙达于四白,肝乘

肺位。

泻痢而戴阳须防,咳嗽而拖蓝可忌。

疼痛万殷,面青而唇口嘬;

肝风欲发,面赤而目

直视。

火光焰焰,外感风寒;

金气浮浮,中藏积滞。

乍黄乍白,疳积连绵;

又赤又青,风邪

螈。

气之囟门成坑,血衰头毛作穗。

肝气眼生眵泪,脾冷流涎滞颐。

面目虚浮,定腹胀

而上喘;

眉毛频蹙,必腹痛而多啼。

左右两颊似青黛,知为客忤;

风气贰池如黄土,无乃伤脾

风门黑主疝,青为风;

方广光滑吉,昏暗危。

手如数物兮,肝风将发;

面若涂朱兮,心火

燃眉。

坐卧爱暖,风寒之入;

伸缩就冷,烦躁何疑。

肚大脚小,脾欲困而成疳;

目瞪口张,

势似危而必毙。

噫!

五体以头为尊,一面惟神可恃。

况声之轻重不同,啼之干湿顿异。

呵欠

连绵,知病之欲作,忽然惊叫,识火之将炜。

此察证之规绳,幸拳拳而不悖。

看危症法

小儿浑身热似火,手足如冰真难过。

黑掩太阴口角青,卢医一见也须惊。

黑色如针垂眼

下,医如扁鹊也须怕。

黑色目中总不良,小儿十日必然亡。

水肿之病准头黑,此儿应知肾气

绝。

咳嗽最忌白入眉,肺虚气绝报君知。

目暗无光不转睛,三朝必定命难存。

眼似开而又不

开,能言也是死之媒。

呕吐不止止又吐,胃虚脾败何须顾。

摇头咬齿欲啮入,看看定是鬼为

邻。

囟门或肿或深沉,元气亏而命难存。

蛇虫吐出腐而败,脾绝小儿终是害。

五心忽肿为何

因,假火发外实惊人。

四肢无事忽摇动,医人到此无药用。

此是小儿危急症,说与医人莫须

情。

小儿正面

左腮属肝经,其色青者为顺,白者为逆。

右腮属肺经,其色白者为顺,赤者为逆。

额上属心经,其色赤者为顺,黑者为逆。

鼻准属脾经,其色黄者为顺,青者为逆。

颏下属肾经,其色黑者为顺,黄者为逆。

初生门

小儿初生下地,不宜久沐浴,恐冒风寒,必患脐风发热等症。

小儿初生,勿先服乳,用黄连甘草煎汤,以软棉包贰指头上蘸药水拭口,去口中恶血秽

气;

或以药汤灌之,待恶沫吐尽,然后食乳。

一方陈茶京墨洗口,或服∶

\x万安汤\x治小儿下地,先服此药,永无惊风,少生疮疾。

连翘西风荆芥蝉蜕钩藤(各一钱)苏荷赤芍甘草(各五分)银花(贰钱)灯芯(引

或在腹中过夏者加熟军一钱。

小儿洗三生子过三日或九日,俟天气温和,冬日必在暖室中烧柴火,于室内用苦楝子

一两,煎水,小儿遍身洗擦,不生疮痒。

若能每月洗一贰次,可免痘麻,纵出必稀。

一方苍耳子煎汤洗之。

一方乌鱼煎汤洗之。

脐风门

小儿脐风,腹胀四肢硬直,多啼不乳,唇青口撮,或吐白沫,肚生青筋,上行分岔,细

心审详,行至心者不治。

看青筋尽头处,用灯火散之。

或以艾火灸脐,先用姜切片。

或蒜切

片,隔脐上加艾火灸之。

或元宵灯火散之。

或看小儿上,有白泡者用银针轻轻挑破。

若出

血必愈。

\x小儿脐风马牙奇方\x

枯矾(贰钱)硼砂(五分)洋片寸香(各五厘)共为细末,凡小儿下地洗过,即用此末掺脐

眼上,换尿布时仍然掺上,掺完一料,永无脐风等症。

\x元宵灯火\x治小儿脐风撮口风或面青黑角弓反张,两目斜视。

一切风闭火闭痰闭,乍然

卒死者,急宜以此灯火散之。

惟久病虚弱,形骸消瘦,自汗盗汗,吐泻痘麻,失血之后,精

神疲倦者,切忌此火攻。

元宵灯火歌∶元宵灯火本十五,囟门眉心两合骨,脐轮脐心共七焦,鞋带四焦救儿

苦。

又惊风灯火仰向后者,灯火其囟门、两眉心、脐之上下。

眼翻不下者,其脐之上下

沫者,其口上下,手足心。

出惊风秘诀。

脐风服药,看小儿口中气热,唇红眼生眵结,关纹紫青,粗浮。

速用∶

钩藤蝉蜕天麻僵虫黄芩西风广皮连翘甘草(各一钱)胆星(三分)车前草

引,水煎服。

若是面青唇白,手足厥冷,口中气冷,牙关紧急,眼上视,关纹青黑不浮而淡者,速用

党参箭天麻怀山药(各贰钱)雄片干姜法夏广皮茯苓僵虫当归(各一

钱)甘草(五分)大枣(贰枚,为引)

惊风门

急惊风之症,小儿气体壮实,前数日发烧,令口鼻中气热,大便结,小便臊,惊风大作

,喉中有热痰者,速服∶

\x怯风败毒散\x

羌活防风独活前胡虫蜕(去足)天麻苏荷荆芥桔梗黄芩(各一钱)甘草

胆星白芥(各三分)灯芯(引)

大便不通加大黄,小便不通加木通,痰喘加苏子、莱菔子。

\x抱龙丸\x治急惊发搐。

胆南(一两)竺黄(三钱)辰砂(飞过,一钱五分)雄黄(一钱五分)麝香(贰分)

甘草汤为丸,苏荷汤下,服后吐痰即愈。

\x泻青丸\x治急惊,木旺生风,口眼歪斜;

并治小儿内热,火泻若酱色者,神效。

当归川芎栀仁熟军羌活防风胆草(各等分)

酒水为丸,茶清下,煎汤亦可。

慢惊之症,缘小儿吐泻之后得之者多,或久病之后,或急惊用药攻降太甚,皆原脾胃虚

损。

其症神昏气喘,或大热不退,或乍寒乍热,或面色淡白,青黄,贰便清白,甚至吐泻,

四肢厥冷,喉内痰鸣,角弓反张,手足抽掣等状,速服∶

\x逐寒荡惊汤\x治小儿气体本虚,或误寒凉,泄泻呕吐,转为慢惊。

必致手冷、唇白,便

清者,最宜并治发痧腹痛等症。

白胡椒干姜炒肉桂(各一钱)丁香(十粒)上四味共为细末,以灶心土煎水澄清,煎药

大半茶杯,频灌之,服后理中方,定获奇效。

逐寒荡惊汤最宜多配真为至宝灵丹丸。

有危症,探小儿口中气息冷热,小便青黄。

无论

小儿口渴,舌燥,手探口中气息微冷,便清者,速用如神,功难尽述。

余手经验,已治多人

惟火极似水者,必眼眵干结,小便赤色,口渴气壮,身轻目张者,切勿服此。

\x加味理中地黄汤\x此方助气补血,却病回阳。

专治小儿精神已亏,血气大坏,瘦弱至极

,皆可挽回,真有参天回元之功。

熟地当归枸杞枣仁箭炙焦术党参(炙。

各贰钱)枣皮肉桂故纸干姜

(炒)炙草(各一钱)生姜(三片)大枣(三枚)胡桃(一个)为引,外用灶心土贰两煮水煎药,加雄

片五分亦可。

如咳嗽,加百合、金樱子各一钱,大热不退加白芍一钱,泄泻不止,加丁香六

分。

\x景岳胃关煎\x治慢惊脾虚泄泻不止,及腹中时有微痛。

熟地(三钱)山药扁豆炒焦术(各贰钱)黑姜吴萸炙草(各六分)

\x景岳六味回阳饮\x治慢惊四肢厥冷。

党参附子干姜(各一钱)熟地(四钱)当归(土炒,贰钱)汗多者加箭贰钱,泄泻者加

焦术贰钱。

胎热门

小儿胎热,身上湿烂者,用泥蜂土研细掺之。

一方江西碗泥研掺之。

一方荞米粉掺之。

一方草房上青苔焙干研细掺之。

\x五福化毒丹\x治胎热胎毒口疮等症。

玄参桔梗(各一钱)洋参青黛(各三分)赤芍甘草(各四分)

以上俱为细末,再用马牙硝贰分,寸香三厘,另研和前药用蜜为丸,薄荷煎汤下。

游风丹毒。

小儿初生后身上或起一片,或数片,或时红肿,或时消散是也。

急宜速治,

迟则无救也。

\x消毒饮\x治小儿丹毒。

牛蒡子(炒)荆芥西风黄芩(各一钱)升麻甘草(各五分)伏龙肝为引。

小便不利加车

前、木通,大便结加熟军。

\x敷毒丹\x

伏龙肝黄连地榆燕子泥(各五钱)明雄(三钱)共细末,调冷水敷之。

\x变蒸考\x凡小儿生后,必有变蒸之期,其发热吐泻与病无异。

若误认为疾,妄投药饵,

以致蒸长之气全消,无疾而成有疾,误事不小。

自生之日起至三十贰日一变蒸,三百六十零

五日满十变,骨节成矣。

专此之时,宜保护之。

若逢变蒸之期,必额多微汗,唇生泡,耳冷

吐乳,真可信也。

宜服∶

\x惺惺散\x治小儿变蒸,发热咳嗽,痰涎鼻塞,身重。

沙参白术茯苓甘草白芍花粉桔梗(各一钱)细辛苏荷(各三分)水煎服。

发热门

小儿发热非一端,或因食积或因寒,有实有虚有积热,说与医人仔细看。

发热面红,气粗口渴,啼哭烦躁,唇红,小便赤色,解表即退。

黄芩紫苏苏荷防风柴胡虫蜕连翘木通车前荆芥(各五分)灯芯为引。

发热面白,眼青气微,神倦,温补即退。

洋参白术茯苓半夏虫蜕骨地广皮天麻(姜炒)甘草(各五分)

发热面赤,气促,两鼻扇动,汗多,此肺窍不通,肺火有余。

牛蒡子(炒)枳壳苏子北芥莱菔子钩藤茯苓苏荷桔梗云皮广香蒲黄

(各一钱)北辛牙皂(各贰分)

微热面白,气促,两鼻扇动,体虚者。

党参(贰钱)云苓陈皮半夏(各一钱)肉桂(五分)炙草黑姜(各六分)当归(一钱)大红

枣(贰枚为引)

虚热日久,手足心热,下午益甚,时热时退,虚烦口渴,宜服∶

生地枣皮怀山药茯苓当归地骨皮熟地丹皮泽泻麦冬(去心。

各一钱)

北味(七粒)乌梅红枣(各一枚)为引。

疳积发热,肌瘦,大便艰涩,汗下不能,积热也。

郁金胆星熟军使君(去壳)红曲(各贰钱)共为末,红糖水调服。

发热咳嗽,鼻塞声重,宜服∶

前胡桑皮苏荷桔梗干葛紫苏知母(各一钱)北辛(三分)杏霜(去油,一钱)水

煎服。

久热,面目浮肿,鼻流清涕,此体虚复冒风寒,宜服∶

黄白术当归升麻柴胡陈皮党参桂枝防风(各一钱)甘草(三分)姜、枣

为引。

发热,鼻中出血,宜服∶

桑皮杏仁丹皮白芍骨皮侧柏叶(炒)甘草荆芥(各一钱)不用引,水煎服。

小儿夜啼用灯花五朵研烂,涂娘乳上,令小儿食乳自安。

一方青黛研水服之。

一方五

倍子研末水调,填脐上即安。

感冒门

伤寒感冒病尤轻,微微发热自然平,一钱紫苏姜贰片,豆豉十粒自安宁。

天保采薇丹勿论大人小儿,四时感冒,姜汤下,或身无汗,加葱白,化服贰三钱,小

儿一贰钱,或七八分。

如未愈再服即效。

惟小儿质嫩气娇,一受外邪,风惊痫疟遂致痰火并

泛,壅塞肺窍,手足抽掣,声音难出,先以此方开提肺窍,表散外邪,利气疏痰,安和脾胃

,则病已去大半矣。

羌活独活前胡赤芍升麻葛根半夏广皮茯苓紫朴枳壳霍香甘草

川芎苍术桔梗(各等分)

上为末,神曲糊丸。

伤风门

小儿伤风顿觉头痛鼻塞,呵欠喘急,身热脉浮者是也。

盖肺主皮毛,风入皮毛,多为咳

嗽。

其指纹红紫而长,外感候也。

又有伤风自利,腹胀而手足冷者,脾怯也,当与和脾而兼

发散。

又有潮热多唾,气粗呕吐,乳食不消,大便黄白而嗽者,脾肺受寒,不能受纳而吐也

若伤风多泪,胁痛目肿而咳者,兼肝症也。

汗多而嗽者,心症也。

面黄唇肿,少食恶心,

兼脾症也。

面白眼肿,上气喘急,为肺虚也。

嗽而腰痛兼肾症也。

\x人参败毒散\x治小儿四时感冒,伤风咳嗽,凡咳嗽痰不应者,每贰三服,不拘剂数,以

痰豁为度。

沙参桔梗枳壳川芎甘草茯苓羌活独活前胡柴胡防风荆芥(各一钱

生姜一片为引,水煎热服,忌油。

脾怯者倍茯苓加怀山药、扁豆、焦术、藿香;

兼肝症倍柴胡加白芍,微加青皮;

兼心症

,倍独活,加连翘、木通;

兼脾症加大曲、山楂、麦芽;

兼肺症实者,倍加枳壳、白芥子;

兼肾症,倍加独活。

伤寒门

小儿伤寒有五法∶

一曰发表∶其症脉浮,发热身痛,恶寒脊项强,气喘咳嗽,头痛,四肢拘急,口舌和,

脉不沉,口不渴,贰便如常。

方用麻黄桂枝青龙之属。

一曰解肌∶脉尺寸俱长,目痛鼻干,漱水不欲咽。

方用葛根汤、升麻葛根之属。

一曰和解∶脉不浮不沉,往来寒热,呕吐胁痛,胸前胀满,耳聋,头汗盗汗,目眩口苦

方用大小柴胡之属。

一曰攻里∶脉至沉而有力,潮热恶热,腹痛下利,手足心液有汗出,咽干齿燥目不明,

谵语发狂,小腹满,下利清黄水,不得眠,小便多,自汗,外证头痛发热俱罢。

方用白虎、

小承气、六一顺气之属。

一曰救里∶脉沉无力,下利清谷,小便清长,四肢厥冷,呕吐清水涎沫,背恶寒,蜷

武、白通之属。

\x麻黄汤\x治太阳经伤营,发热无汗恶寒。

麻黄(体虚少用)桂枝杏仁炙草(各等分)水煎服,得汗而解。

\x桂枝汤\x治太阳经风伤卫,发热自汗恶风。

桂枝(一钱五分)白芍生姜(各贰钱)红枣(五枚)甘草(一钱)水煎温服。

\x大青龙汤\x治太阳症见风脉。

麻黄(八分)石膏(贰钱)桂枝(一钱)杏仁(七粒)炙草(五分)水煎温服。

\x小青龙汤\x治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或咳或噎或喘。

麻黄桂枝白芍半夏(各一钱)甘草干姜北辛(各五分)五味(十贰粒)水煎凉服。

\x葛根汤\x治阳明胃经目痛鼻干不眠。

粉葛(贰钱)赤芍桂枝麻黄炙草(各五分)葱白(三茎)生姜(三片)红枣(贰枚)为引,

水煎服。

如恶寒倍加麻黄,恶风倍加桂枝。

如阳明腑病,不恶寒,有汗而温,当白虎汤。

\x升麻葛根汤\x治邪在阳明经无汗恶寒发热。

升麻粉葛赤芍炙草(等分)水煎服。

\x小柴胡汤\x

柴胡(三钱)沙参黄芩法夏炙草(各一钱)生姜(一片)红枣(三枚,为引)水煎服。

按此经无出入路,不可汗下,止此方和解之。

如兼阳明症,方加葛根、芍药。

如尚有恶

寒等症,用大柴胡汤。

太阳经,表之表也,行身之背;

阳明经,表之里也,行身之前;

少阳经,半表半里也,

行乎两胁之傍。

过此则少阴、太阴、厥阴,俱入脏而为里。

\x大柴胡汤\x治表症未除,里症又急,汗下兼行。

柴胡黄芩白芍(各一钱)法夏(八分)大黄(七分)枳实(四分)生姜(三片)红枣(三枚)水

\x白虎汤\x治身热大渴而有汗,脉洪大者服此,无渴者不宜。

熟石膏(贰钱)知母(贰钱)甘草(一钱)粳米(一撮)水煎服。

\x调胃承气汤\x治太阳阳明不恶寒,反恶热,大便秘结而呕,日晡潮热。

大黄(贰钱)芒硝甘草(各一钱)生姜(五片)水煎热服。

\x大承气汤\x治阳明太阴谵语五六日,不大便,腹痛,烦渴,并少阴舌干,口燥,日晡发

热,脉沉实者。

大黄(三钱)紫朴枳实芒硝(各贰钱)生姜(五片)水煎服。

\x小承气汤\x治六七日不大便,腹胀满闷,症在太阴,无表症,汗后不恶寒,潮热狂言而

喘者。

大黄(三钱)紫朴枳壳(各贰钱)水煎服。

\x桃仁承气汤\x治外症已解,大便黑,小便利,为瘀血症。

大黄(贰钱)桃仁(七粒)桂枝芒硝炙草(各一钱)水煎服。

凡用三承气汤,须以手按小儿自胸至腹,果有硬处,手不可近,又看其舌之燥滑如何,

然后分别。

当急下者,宜用大承气渴;

可少与者,宜小承气汤;

宜微和胃气者,宜调胃承气

汤。

\x小建中汤\x治伤寒腹中急痛,阴阳相乘。

桂枝(一钱)白芍(三钱)炙草饴糖(各一钱)生姜(三片)红枣(三枚)水煎服。

阴症腹痛,不大便,桂枝芍药汤;

腹痛甚,桂枝大黄汤;

腹痛自利,小便清白,宜四逆

汤、理中汤。

\x黄建中汤\x治伤寒汗后身痛脉迟弱者。

箭(蜜,三钱)白芍(贰钱)安桂炙草(各一钱)生姜(三片)红枣(五枚)

水煎好,入饴糖贰匙,再煎一沸,或泻者饴糖不用。

汗多耗损,阴气不能荣养筋骨,故

痛。

阳虚故脉迟,汗后故脉弱。

此乃创建中气,使生长荣卫,通行津液,则表不虚而身痛自

愈。

\x理中汤\x治太阴病自利不渴,寒多腹痛。

条参焦术(各贰钱)干姜炙草(各一钱)水煎温凉服。

\x真武汤\x治汗发过多,心下惊悸,头眩身,振振欲擗地者。

熟附子(贰钱)白芍(一钱)茯苓(贰钱)焦术(一钱五分)生姜(一片)水煎温凉服。

\x白通汤\x治少阴下利无脉。

熟附子(三钱)干姜(一钱五分)葱白(三茎)水浓煎冷服。

\x麻黄附子细辛汤\x治少阴病始得发热脉沉。

麻黄熟附子(各贰钱)细辛(一钱)水浓煎温服。

\x四逆散\x治阳元极,血脉不通,四肢厥冷,在臂胫之下。

若阴症,则上过平肘,下过夫

膝也。

柴胡白芍枳实甘草(等分)水浓煎热服。

\x玄参升麻汤\x治发斑咽痛。

玄参(一钱五分)升麻甘草(各一钱)水浓煎热服。

\x阳毒升麻汤\x治赤狂言吐脓血。

升麻(一钱五分)犀角射干黄芩(各一钱)拣参(贰钱)甘草(八分)水煎热服。

\x桃仁汤\x治狐惑声哑。

桃仁(十粒)槐花子(贰十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