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六 第二板块 长安晚秋 商山早行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1027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六 第二板块 长安晚秋 商山早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六 第二板块 长安晚秋 商山早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六 第二板块 长安晚秋 商山早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六 第二板块 长安晚秋 商山早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六 第二板块 长安晚秋 商山早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六 第二板块 长安晚秋 商山早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六 第二板块 长安晚秋 商山早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六 第二板块 长安晚秋 商山早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六 第二板块 长安晚秋 商山早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六 第二板块 长安晚秋 商山早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六 第二板块 长安晚秋 商山早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六 第二板块 长安晚秋 商山早行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六 第二板块 长安晚秋 商山早行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六 第二板块 长安晚秋 商山早行 Word版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六 第二板块 长安晚秋 商山早行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专题六第二板块长安晚秋商山早行Word版含答案

第二板块

对应学生用书P48

一、字音识记

1.拂曙(shǔ)   2.宫阙(què)   3.倚楼(yǐ)

4.篱菊(lí)5.渚莲(zhǔ)6.鲈鱼(lú)

7.槲叶(hú)8.枳花(zhǐ)9.驿墙(yì)

二、词语释义

1.云物凄凉拂曙流:

云物,天上飘拂的云雾。

拂曙,拂晓。

2.汉家宫阙动高秋:

形容宫殿高耸,好像触动高高的秋空。

3.残星几点雁横塞:

越过关塞。

4.紫艳半开篱菊静:

艳丽的紫色。

5.红衣落尽渚莲愁:

红衣,红色的莲花瓣。

渚莲,水中洲渚上长的莲。

6.晨起动征铎:

系在车马上的铃。

7.凫雁满回塘:

曲折回环的池塘。

三、名句背诵

1.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2.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对应学生用书P48

长安晚秋

整体感知

一、作者简介

赵嘏,生卒年不详,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市)人。

他的七言律诗清圆纯熟,颇多佳句。

有《渭南诗集》。

二、相关背景

赵嘏在当时颇有诗名。

与诗人杜牧交好,其诗《长安晚秋》是诗人居住在长安,在一个深秋的拂晓,登高而望所写。

眼前的景象迷蒙而壮阔,思乡之情在遥望深秋的景色中显得格外强烈,其名句“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被杜牧赞赏,称其为“赵倚偻”。

三、内容提要

这首七律,写诗人望中的见闻,通过特定环境中的秋景描写,反映诗人的宦游羁旅之苦和思归之情。

四、写法借鉴

1.巧用典故,表达感情

“紫艳半开篱菊静”借陶渊明爱菊表达自己的归隐之心。

“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之事,表达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后又用春秋时期钟仪“戴南冠学楚囚”之事,表明自己留居在长安已毫无价值,还不如尽快归隐。

2.寓情于景,意境高远

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心情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

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时节的寻常事物,然而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3.借景抒怀,展现品格

高远、寥廓、明净的秋色,实际上也正是诗人胸怀的象征与外化。

特别是末句,鲜明地表现出诗人的性格气质,也使全诗在跃动的气势中结束,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像空间。

重点揣摩

1.《长安晚秋》中“凄凉”二字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诗中“凄凉”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凄凉,实衬心境的凄凉。

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孤独寂寞的感情基调。

2.试分析颔联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动静结合。

“雁横塞”“长笛一声”是动态描写,“残星几点”“人倚楼”是静态描写。

作者描写景物动静结合,营造出了凄清、孤寂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羁旅生活的孤独寂寞。

3.试分析“紫菊”“红莲”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

作者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不禁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娴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油然而生归隐之心。

4.“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两句是怎样表达诗人思想的?

参考答案: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

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

“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的典故,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战国钟仪的典故,“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用与归隐之不宜迟。

商山早行

整体感知

一、作者简介

温庭筠(?

-866),本名岐,字飞卿,行十六,太原(今山西太原)人。

相貌奇丑,人称“温钟馗”。

才思敏捷,时号“温八叉”、“温八吟”。

为人放荡不羁,性格倨傲,好讥讽权贵,为执政者所恶。

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又与李商隐、段成式以骈文绮丽著称,三人皆排行十六,时号“三十六体”;词以隐约迷离之境,写怅惘悱恻之情,是“花间词派”的鼻祖。

二、相关背景

温庭筠本是太原祁县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

唐宣宗大中末年,诗人因被贬为随县县尉离开长安,外出宦游。

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颇有江南风光的“故乡”(长安南郊)。

这首诗是诗人离开长安时所作。

三、内容提要

在这首诗中,诗人形象鲜明地勾画了山村早晨的景色,真切地表达了羁旅愁思。

四、写法借鉴

1.意象叠加,浓醇深长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诗人把“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组合叠加,勾画出一幅连续而完整的“秋晨早行图”。

这有声有色的画面,表现了一个早行旅人的孤独感和空旷感,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

同时又能使读者体会出奔波谋生的辛劳,羁旅他乡的愁思。

从句法上看,它们全是名词,这种凝练精粹、别具一格的诗句,其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

2.情景相融,感人至深

诗的首联与尾联首尾照应,抒发了诗人长途跋涉、思念故乡的辛苦和仕途不得意的失落无助情怀;颔联、颈联以眼前生动而又清寂的景象,既照应了诗题中的“早行”,也映衬出诗人当时心情的凄清落寞。

这样,全诗情景交融,主题表现得更为饱满而含蓄。

重点揣摩

1.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

参考答案:

还有“月”、“板桥霜”也表现了早行,通过月尚未落以及板桥结霜,可见其早。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名词连举,句法奇特,其妙无穷,请谈一谈妙在何处。

参考答案:

六个名词包括了节令、时间、地点、景物,还隐含着诗人和别的早行人,用字精简,惜墨如金,字字珠玑,而道路辛苦自不待言。

可谓“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3.“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参考答案:

“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

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结合首联的羁旅愁思之情,进一步反衬了漂泊在外的诗人对家乡杜陵的深切思念。

对应学生用书P118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酬劳(chóu)  霑衣(zhān)  冠盖(ɡuān)

B.蒹葭(jiā)渚莲(zhǔ)槲叶(hú)

C.枳花(zhī)凫雁(fú)干云霄(ɡān)

D.沙鸥(ōu)声啾啾(jiū)嶙峋(lín)

解析:

选C C项,“枳”读zhǐ。

2.下列各项中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宫阙  池塘  挖墙角

B.鲈鱼酩酊口讷

C.征铎扁舟苍桑

D.陷井渲泄标新立意

解析:

选B A项,角—脚;C项,苍—沧;D项,井—阱,渲—宣,意—异。

3.下面四句诗各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感情,选出对应完全正确的一项(  )

①雪峻帆影落,风逼雁斜行 ②客帆与雁落,霜叶向人飞 ③风度蝉声远,云开雁路长 ④鸡声荒戍晓,雁过古城秋

a.表达远方归来的喜悦心情。

b.诉说羁旅守边战士的艰辛。

c.反映冬日江行的苦寒。

d.抒发雨后见晴的开朗情怀。

A.①c ②d ③a ④b  B.①b ②d ③a ④c

C.①c ②a ③d ④bD.①b ②a ③d ④c

解析:

选C 根据诗句中的“意象”来分析即可。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笛一声人倚楼。

(2)紫艳半开篱菊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客携壶上翠微。

(4)古往今来只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牧童遥指杏花村。

答案:

(1)残星几点雁横塞 

(2)红衣落尽渚莲愁 (3)江涵秋影雁初飞 (4)牛山何必独霑衣 (5)借问酒家何处有

二、拓展阅读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江楼感旧

赵 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

风景依稀似去年。

(1)一、三两句用“独上”与“同来”相照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句“月光如水水如天”用了哪些手法?

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表达了诗人怀念和寂寞惆怅的情怀。

(2)比喻。

以动衬静,叠字回环,描写了江楼下如水的月光照临波光荡漾的江面那种恬静的景色。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1)从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中任选其一,对景物描写的特点作具体的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诗中的景物描写,可以看出“卢岵山居”具有怎样的特征?

从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颔联写作者山路上所见,是近景。

苍苍古树生长于石缝之中,仿佛与石头连为一体;泉水湍急而清澈,水底的沙石清晰可见。

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山中特有的景物,表现了山中环境的古朴、清幽。

或:

颈联写作者在山中看到了远景。

一场春雨悄然而至,众多的山峰在雨中显得幽暗;山中云雾缭绕,那通往山居的小径弯弯曲曲延伸到云雾深处。

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山中景物的高峻、幽深、奇特。

(2)“卢岵山居”地处高峻、偏僻的深山之中,风景优美,环境清幽,远离尘世。

诗中表现了作者对山居的仰慕之意和对山居主人的嘉许之情。

三、语言表达

7.阅读下面一段话,做后面的题目。

唐代的贾岛一向以苦吟闻名于世。

贾岛的苦吟是在炼意、炼句、炼字等方面都下了一番功夫的,而这些又都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性分不开。

首先我们看到贾岛非常用力于炼意,因而他的作品具有引人入胜的意境。

[甲]。

有了好的意境,然后还必须保证这种意境能够在字句上充分表达出来。

[乙],就好像完全出于自然,一气呵成的样子。

下边的语句分属甲和乙两处,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将这些句子分成两组并排出顺序。

①贾岛的每句诗和每个字都经过反复的锤炼。

②却又使读者一点也看不出修改的痕迹。

③如果写一首诗而意境不佳,味同嚼蜡。

④那就不如无诗。

⑤叫人读了兴趣索然。

⑥但是写成之后。

⑦用心推敲修改。

(1)属于甲处的语句依次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属于乙处的语句依次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属于甲处的语句依次为:

③⑤④

(2)属于乙处的语句依次为:

①⑦⑥②

8.下面的对联有对仗明显不工整的地方,在不改动字句的前提下,请适当调整下联词语顺序,使上下联对仗工整,合乎对联的要求。

请将修改的下联写在后面横线上。

上联:

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下联:

桥过下扁舟,何处闻箫声,有风吹到月三更。

(扬州二十四桥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风吹到月三更。

 

 

素材一

古代有太多太多的文人生不逢时,他们的理想在现实面前被无情地打碎。

治国平天下、经世济民的宏伟志愿只能出现在自己的诗文中。

可是,他们不会因此消沉,更不会报复社会,他们的理想不是为了什么功名与利禄,而是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那个梦。

于是,他们依然努力,依然牵系国家。

他们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们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他们坚守着昂扬的骨气,他们护卫着自己的理想。

他们的诗文也许充满着伤感,字里行间也许潜藏着不满,可是他们用自己的胸襟与气节捍卫了尊严;他们也许最终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可他们的诗文与他们的精神长在。

他们,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高昂着自己高贵的头颅,行走在天地之间,用他们的心、用他们的情、用他们的笔,在宇宙间树立起了一个大大的“人”字!

[应用角度] 上述材料可以应用到与“理想”“尊严”“勇气”“骨气”等相关的作文中。

素材二

李商隐十岁,父亲卒于幕府。

后孤儿寡母回郑州,“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祭裴氏姊文》)。

虽在故乡,却形同逃荒者。

或许正是由于家世的孤苦不幸,加之羸瘦文弱,形成他易于感伤的性格,但同时也促使他谋求通过科举振兴家道。

在“悬头苦学”中获得高度的文化艺术修养,锻炼了他坚韧执著的追求精神。

[应用角度] 该材料可应用于与“家境与性格”“家境与心态”“知识与命运”“顽强面对生活”等相关的作文中。

时世、家世、身世等各方面促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的、内向型的性格与心态。

他所秉赋的才情,他的悲剧性和内向型的性格,使他灵心善感,而且感情异常丰富细腻。

国事家事、春去秋来、人情世态,以及与朋友、与异性的交往,均能引发他丰富的感情活动。

素材三

李商隐抒情之作中,最为杰出的是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

这些诗在李诗中不占多数,却是李诗独特的艺术风貌的代表。

我国古代不少爱情诗的作者,往往以一种玩赏的态度来对待女子及其爱情生活。

李商隐的爱情观和女性观是比较进步的,他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从一种纯情的而不是色欲的角度来写爱情,写女性。

他曾在《别令狐绹拾遗书》中对女子被深闭幽闺缺乏婚姻自主权,寄以极大的同情。

[应用角度] 该材料可应用于与“平等”“同情”“真诚”等相关的作文中。

家世促成的易于感伤的李商隐,灵心善感,感情丰富细腻,富有同情心,常用一颗真诚的心审视天下弱者。

素材四

读杜诗和温词,总是让人发现古典文学发展中一个极其普遍的事实:

许多家境富裕的贵家子弟,年少时希望凭借祖辈遗留的财富和名誉,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可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之后就把心灵之舟驶入文学这条河流上,人生的困顿和晚景的凄凉总要在文学之路上刻下深深的烙印,留下醒世名篇,让后人为之伤怀和叹惋。

李白就是这样,年轻时家境富裕,“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散金三十万”,到四十岁才入长安,步龙辇,戏权贵,没有觅得封侯赏爵,最终病故他乡,令人扼腕叹伤。

杜甫也是这样!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自言“诗是吾家事”,因厌倦“朝扣富儿门,暮随轻马尘”的卑下生活,毅然离开官场,把诗歌作为毕生的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遂成格律诗的鼻祖。

[应用角度] 该材料可应用于与“得与失”“历史与文学”“文学的沃土”“不平则鸣”“品格追求”“人生抉择”等相关的作文中。

优厚生活环境培养起来的高贵品格没能使他们成为游戏官场的高手,而最终使他们有着不同凡俗的品格追求和人生抉择,也使得人生道路坎坷磨难起来。

历史和文学就这样不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在二律悖反的人生定律中孕育和催生出那些绚烂华章!

杜牧是这样,温庭筠是这样,李白、杜甫亦是这样!

素材五

经常被用作作文素材的李商隐的名句: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应用角度] 此诗句可用于“奉献”“坚贞”“忠诚”“鞠躬尽瘁”“无私”等作文中。

(2)“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应用角度] 此诗句可用于“继承与创新”“开拓”“超越”“朝气”“后生可畏”等作文中。

(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应用角度] 此诗句可用于“思念”“思乡”等作文中。

(4)“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应用角度] 此诗句可用于“默契”“契合”“沟通”“心灵相通”等作文中。

(5)“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应用角度] 此诗句可用于“追忆情缘”“追忆年华”“悲欢离合的无奈”“瞬间错过的感伤”“没有结果的怅惘”“美在距离(时间距离)”等作文中。

无题胜有题

画家齐白石曾有一幅人所熟知的作品,上面画了一道泉流与几只蝌蚪,如果仅此而已,那么看的人不一定会有太多的兴致,最多只会赞赏画家笔墨的简练生动与所画对象的生趣盎然。

但是,由于画上的一行题款,却使这幅画顿时有了更丰富的涵蕴,使观画者顿时感到了其中有更深邃的哲理,在心领神会之际得到一种心灵的感悟,题款曰:

“蛙声十里出山泉”。

于是,画题使只能容纳一个瞬间的画面拥有了时间的连续性,使只能摄取一块空间的画面拥有了空间的延伸性。

在十里山泉的流水潺潺中,你能联想到多少山石林木、波浪浅流,在从蝌蚪到青蛙的生命过程中,你能感受到多少生机与活力;更进一步,你从无声的蝌蚪到喧闹的蛙声的变化里,能顿时感到一种生命力的涌动。

“蛙声十里出山泉”自然是一个好题目。

不过,它毕竟是画题而不是诗题,依照莱辛《拉奥孔》的说法,画只能表现一刹那的物态和景象,而且只是一个特定空间的物态和景象,就像照相机所摄取的一瞬间一样,底片上留下的只是镜头透入的那一块空间范围的瞬时景象,因而齐白石的画也只能画出蝌蚪与那几道清波。

所以,不受时空限制的题目便可以用“诗”的语言来伸展画的内涵,弥补画的缺憾。

可是,对于本身就不受物理时空限制,可以任意表现时间、空间的延伸和意义、情感的深度的诗歌来说,题目的意义便似乎淡化了,尤其是对于亟需膨胀语言内涵的朦胧、含蓄的诗来说,弄不好,题目会变成一个狭窄的镜框,把诗歌内涵压迫、局限在这个镜框里。

试看李商隐另一首诗,先不写题目:

下苑他年未可追,西州今日忽相期。

水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

舞蝶殷勤收落蕊,有人惆怅卧遥帷。

章台街里芳菲伴,且问宫腰损几枝。

读下来,人们可能会产生种种感受,是对生命流逝的感慨,还是对春光消失的喟叹?

是对昔日友谊的追怀,还是对往日恋情的思念?

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

八句意义朦胧的诗似乎各不相干,却都构成一种伤感惆怅的情绪,让人感到诗很美、很有滋味,能引发种种想象。

换句话说,它能撩拨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与感受来重构它的意境。

可是,当把题目写出来——“回中(地名)牡丹为雨所败”,上述种种联想便一笔勾销,剩下来的便只有对雨打牡丹的直接感慨了。

像“舞蝶”“有人”二句,有的注释者就指出它不是别的,只是写题目里的“败”字,而以此类推其他各句,也不过就是写“回中”(如“西州”一句)、“牡丹”(如“章台”一句)、“雨”(如“水亭”一句)等地点、对象与气候而已。

这样,本来极丰富的意蕴情愫便悄然而失,剩下的只是对牡丹具体情状的描摹、比喻与感叹,把那一片朦胧浑然的美都看没了。

当然,题目之于诗歌并不都是累赘,有时能起到使读者豁然开朗的揭示作用,有时能起到使读者深入思索的启迪作用,像杜甫的《哀江头》《哀王孙》、李白的《蜀道难》等等。

但是,这种题目往往只在诗歌有明确的、具体的意义指向的时候才能有揭示、启迪作用,对于以情绪感受的传递为主,并没有非常明确的意义范围,要靠读者的深层体验才能重构意境的诗歌来说,清晰的揭示或殷勤的启迪即失去了意义,它破坏了朦胧混沌的美,也破坏了读者的自由体验,仿佛在读者与诗之间硬塞了一个武断而唠叨的“教师爷”。

一般来说,题目的意义在于引导读者向后,在诗歌的背后即作者、背景、环境等方面追溯渊源与揣摸诗歌“本义”,而诗歌欣赏却需要读者向前,肯定读者阐释与想象的自由,让读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感受力与联想力,使自己得到享受。

简而言之,题目偏于限制,而诗歌偏于扩张。

所以,当诗人有意识地写作一些意境朦胧、内涵深远的诗歌时,就不得不对限制性的题目加以排斥,以便逃避题目对阅读的规范。

李商隐的《无题》诗,包括像《锦瑟》《日高》等以首句头两字或诗句中二字命题而实际无题的诗歌,完全摆脱了题目的束缚。

在李商隐之前并不是没有人写过“无题诗”,但那些“无题”的诗内容却太明白了,让人一目了然,所以有题、无题便大同小异,它的语意仍是一一可寻。

然而,李商隐的无题诗却写得迷离恍惚,一句与一句之间、一联与一联之间很难找出一个明确的传递承继关系。

诗歌是需要诠释的自由的,它不像科学那样追求精密准确,而是追求含蓄朦胧,给读者以想象空间正意味着它自身空间的扩张,而给读者心灵自由正是诗歌的任务。

当一首诗获得较大、较宽的诠释范围的时候,读者的意志便可以得到一种解放。

现代艺术正向着这一方向发展,瓦解作者的限制权利而赋予欣赏者理解自由,像现代绘画脱离具像描摹、现代音乐摒弃主题交代、现代诗歌放弃内容叙述等等,都意味着一个固定时空构架、一个完整故事的崩溃与多样化重构可能性的建立。

在这一方面,李商隐的无题诸诗似乎在千年之前就隐隐启迪了现代人。

有评论家认为李贺、李商隐的诗很有“现代意味”,是否正指这种“语意指向性的消解”呢?

(有删改)

[点评] 这是一则学术随笔,著名学者葛兆光先生凭借渊博的学识,对李商隐的无题诗作了深入浅出的评析。

本文作者对无题诗的分析,没有陷入考证和索引的汪洋大海,而是强调了读者诠释的自由和意志的解放,这样就从李商隐无题诗中读出了现代意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