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完整版第三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3010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48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完整版第三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完整版第三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完整版第三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完整版第三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完整版第三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完整版第三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5页
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完整版第三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5页
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完整版第三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5页
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完整版第三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5页
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完整版第三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5页
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完整版第三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5页
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完整版第三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5页
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完整版第三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5页
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完整版第三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5页
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完整版第三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5页
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完整版第三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5页
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完整版第三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5页
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完整版第三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5页
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完整版第三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5页
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完整版第三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5页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完整版第三章.docx

《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完整版第三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完整版第三章.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完整版第三章.docx

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完整版第三章

 

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

 

 

第一节新陈代谢与酶

【考点精析】

1.重点难点剖析

本节包括酶的发现、酶的特性等基础知识以及有关酶的两个探索性实验教学内容。

重点是酶的概念和特性,难点是酶的特性的证明。

2.释疑解难

(1)酶与新陈代谢的关系:

在活细胞内存在着种类繁多的酶体系,由于各种酶的高效率和专一性,又互相协调配合,才能保证在生物体内常温常压下,新陈代谢过程中许多化学反应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酶的缺乏或失活必将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运转。

如人类的白化病、苯丙酮尿症等遗传病就是因为遗传基因控制的某种酶的缺失而造成的代谢疾病。

(2)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当存在重金属盐、酸、碱、乙醇、尿素等,或加热至70~100℃,X射线、紫外线的作用可使蛋白质分子结构发生不可逆改变。

从而使酶完全失去活性,既使再恢复至最适状态,酶活性仍不能恢复。

低温虽使酶活性明显下降甚至为零,但并未破坏酶分子结构,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恢复直至最大活性。

(3)影响酶作用的因素有pH、温度、酶浓度、底物浓度等。

最适pH时酶反应速度最大,高于或低于此值反应速度均下降,直至失活。

同样。

在最适温度时酶反应速度最快。

在酶促反应中,如果底物浓度足够大,足以使酶饱和,则反应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

如果酶浓度不变,则反应速度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

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限度后,反应速度达到一个最大值,不再改变。

3.学法指导

学习中结合实验和一些解释的假说深入理解酶的特性和作用原理。

【经典回放】

1.考查对酶的特性的理解

[考点菜单1](2002年高考上海卷)催化脂肪酶水解的酶是()

A.肽酶B.蛋白质C.脂肪酶D.淀粉酶

[解题路径]脂肪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根据酶的专一性特性,可知催化蛋白质水解的酶应为蛋白酶,其化学本质也是蛋白质。

[答案]B

[点评]解答此题除要掌握酶的特性外,要不被题干迷惑,认识到常见的不同种类酶的化学本质。

要注意酶虽是活细胞的产物,但在细胞外,即非细胞条件下也能发挥作用。

2.考查通过实验数据的坐标曲线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考点菜单2](2000年高考广东卷)下图为四种不同的酶(分别1.2a、b、c、d表示)在不同温度下酶活性变化的曲线。

在37"C时酶活性最高的是()

A.aB.bC.cD.d

[解题路径]曲线上的每一点是由横坐标的某一特定的温度值和纵坐标的某一特定的酶活性值决定的。

因此,At.37"C处画一垂直于X轴的直线,处于最高处的点,其活性最高。

[答案]D

[点评]一条曲线表示同一种酶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的催化效率是不同的。

不同的曲线表示不同的酶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也不相同。

3.考查实验内容

[考点菜单3](2002年高考上海卷)。

常温常压下,要使过氧化氢溶液迅速放出大量的氧气,应投入()

A.新鲜猪肝B.煮熟猪肝C.冰冻猪肝D.生锈铁钉

[解题路径]肝脏不新鲜、冰冻会降低肝细胞内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影响实验效果。

肝脏煮熟则过氧化氢酶失去活性。

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远不如酶。

[答案]A

[点评]本节内容实验占的分量较大,问题一实验一认识的科学探究方法能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学生的创造能力,复习时需认真对待。

【检测精练】

A《反馈演练)

1.如图所示,往下列4支试管内各加.A.3mL浆糊。

另外向A、C内分别注入2mI清水,往B、D内分别注.k.2mL新鲜的小麦淀粉酶溶液。

保温5min后,再向4支试管内分别滴入碘液,不变蓝色的是()

 

2.将乳清蛋白、淀粉、胃蛋白酶、唾液淀粉酶和适量水混合装入一容器内,调整pH至2.O,保存于37"C的水浴锅内。

过一段时间,容器内剩余的物质是()

A.淀粉、胃蛋白酶、多肽、水

B.唾液淀粉酶、麦芽糖、胃蛋白酶、多肽、水

C.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多肽、水

D.唾液淀粉酶、淀粉、胃蛋白酶、水

3.下图纵轴为酶反应速度,横轴为底物浓度,其中能正确表示酶量增加1倍时,底物浓度与反应速度关系的是()

4.人在发高烧时,常常没有食欲,最根本的原因是()

A.所吃食物未消化

B.胃没有排空

C.体温超过37"C,消化酶的活性受到影响

D.体内食物残渣没有排出

5.用蛋清制备一定量的混浊液,然后用其进行下列实验。

实验处理和结果如下表所示。

根据实验结果回答:

(1)A酶发挥作用所需要的pH环境为__;B酶发挥作用的pH环境为__。

(2)第4管和第8管液体不发生变化的原因是(3)如果第2管反映的是胃内的消化过程,那么A酶是__.蛋清的分解产物主要是__

(4)如果第6管代表小肠内消化过程,FIB酶由多种消化酶组成。

其消化产物能否被吸收__为什么?

________

B(拓展演练)

1.在酶的合成过程中,决定酶种类的是()

A.核苷酸B.核酸C.核糖体D.tRNA

2.蛋白酶使蛋白质水解为多肽,但不能使多肽水解为氨基酸,这一事实说明了酶的()

A.高效性B.专一性C.多样性D.特异性

3.下列各结构能产生酶的是()

A.人的皮肤角质层细胞B.高等植物茎中的导管细胞

C.细菌细胞D.指甲

4.在甲、乙两只试管中加入等量的Hz()z溶液,然后在甲试管中加入少许肝脏研磨液,乙试管中滴入几滴FeCI。

溶液,发现甲试管最先产生气泡、且产生的气泡最多,这说明了()

A.酶的高效性B.酶的专一性

C.酶的多样性D.以上都是

5.活细胞内合成酶的原料是()

A.脂肪酸B.氨基酸

C.核苷酸D.氨基酸和核苷酸

6.下图是设想的一条生物合成途径示意图,若把某微生物置于含x的培养基中生长,发现微生物体内有大量M和L,但没有Z,试分析该微生物可能缺乏哪种酶()

A.E酶B.B酶C.C酶D.A酶和D酶

7.下图表示某种恒温动物消化酶的催化反应速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8.下图1表示某有机物中加入生物催化剂后,置于由0"C渐变至80"C的环境中,有机物的分解总量与温度的关系图。

根据该图判断,如果把这些物质置于由80"C渐变至0"C的环境中处理.其关系图应为下图2中的()

9.下列各项会使酶的分子结构破坏的有()

A.高温B.低温C.强酸D.强碱

10.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A.酶是生物催化剂B.大多数酶能被蛋白酶水解

C.大多数酶的成分是蛋白质D.酶只有分泌功能的细胞才能产生

11.某酒厂所生产的啤酒、果子酒,放置久了则产生沉淀。

使酒浑浊,影响销售。

经化验。

得知沉淀物是蛋白质,为解决这一问题。

提出了两种方案,甲:

在酒中加入少量蛋白酶;乙:

在酒中加入少量氨基酸氧化酶。

请评价这两种方案中哪种方案合理,理由是

12.将萝卜磨碎制得提取液,取少量分别加到几支盛有pH为3~9的等量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保持30"C温度.结果每一个试管都产生气体。

重复,卜述实验,只是提取液的添加量减半。

两次实验过氧化氢含量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

请问:

(1)萝卜提取液中含有的物质是。

(2)为什么曲线A和B中,过氧化氢的含量的最低点位于同一直线上?

(3)A是第次实验结果。

理由是.

(4)如果把提取液进行加热处理,温度足够高.处理后进行第三次实验,结果是。

这说明__________

13.下图分别表示温度、pH与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并回答:

(1)曲线A表明。

若改变实验条件,由40~O℃,则曲线发生6一n的逆转。

若80~40℃的改变,结果将是——。

其原因是__________

(2)曲线B、C说明

试列举人体内符合曲线B的酶的实例。

随着pH升高曲线C将。

其所代表的酶最终将。

(3)从上述结果分析如下事实:

一个细胞内可能会有几百种酶,细胞内的pH值又是相对稳定的,不同的酶将表现出不同活性,因为其重要意义是

.

14.新采摘的玉米果穗具有甜味,但是放置一段时间甜味便降低了。

请回答:

(1)放置一段时间后,甜味降低的原因是______

(2)如果采摘后想让甜味保留较长时间,可以采用的方法有____,理由是______

15.实验研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准备5支含有等量酶溶液但pH各不相同的试管,每支试管加1块lcm。

的正方体凝固蛋白块,试管均置于25℃室温条件下,将各试管蛋白块消失的时间记录于下表:

酶溶液的pH

蛋白块消失的时间(min)

1

2

3

4

5

13

9

ll

45

>60

(1)酶活性最强时的pH约是____。

(2)蛋白块消失的时间与酶活性强弱的关系是____

(3)请以2种方法改进实验,使实验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

(4)在人体消化道中,能分泌本实验中酶的部位是____

(5)为确认蛋白块的消失是由于酶的作用,还应对实验进行什么设计?

 

16.下图是小麦淀粉酶在不同温度下的催化效率变化曲线,试回答:

(1)在35"C时,小麦淀粉酶的催化效率____。

(2)催化效率最低时,温度是____。

(3)当温度从100"(2降至35"C时,酶的催化效率为____。

这说明________

 

第二节新陈代谢与ATP

【考点精析】

1.重点难点剖析

本节重点为ATP的生理功能、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以及ATP的形成途径,难点是形成ATP的能量来源与ATP分解所释放能量的去路。

2.释疑解难

(1)搞清生物体生命活动与能源物质、主要能源物质、直接能源物质和最终能源物质的关系。

(2)正确理解ATP与ADP问的相互转化无论从反应条件上、从能量上、从ATP合成与分解的场所上分析,ATP与ADP间的相互转化都不能看作是可逆反应,应该判断为。

物质是可逆的.能量不是可逆的”。

(3)把握动物和绿色植物的ATP形成途径的差别绿色植物的ATP形成的能量来源于:

①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②有氧呼吸;③无氧呼吸。

动物和人体的ATP形成时所需的能量来源于:

①有氧呼吸'②无氧呼吸;③其他高能化合物如磷酸肌酸的高能磷酸键。

(4)ATP是细胞内能量转换的“中转站”,ATP中的能量可以直接转换成机械能、电能、渗透能、化学能、光能、热能等,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3.学法指导

以ATP和ADP转变的反应式为核心,理解其在新陈代谢中的意义。

在学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后,再回过头来,会对本节内容有更全面、深刻的理解。

【经典回放】

1.考查ATP的综合知识

[考点菜单1](高考上海卷)下列对人体细胞中关于ATP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ATP主要在线粒体中生成

B.它含有三个高能磷酸键

C.ATP转变为ADP的反应是不可逆的

D.细胞内储有大量ATP,以供生理活动需要

[解题路径]我们知道ATP含两个高能磷酸键;ATP与ADP的转化应是可逆的;ATP在细胞内含量并不多。

故B、C、D均是错误的。

[答案]A

[点评]本题考查了ATP的分子简式、ATP与ADP的相互转化、ATP的形成途径等知识点。

需要注意虽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要消耗大量能量,但细胞内的ATP含量很少,因为ATP在细胞内的转化十分迅速。

2.考查能量的转移和利用方面的知识

[考点菜单2](2000年高考广东卷)人体细胞中ATP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

当ATP含量较多时,可将能量转移给()

A.脂肪酸B.氨基酸C.丙酮酸D.肌酸

[解题路径]在细胞中,脂肪酸、丙酮酸以及氨基酸脱氨基以后的不含N部分,均可作为能源物质,经氧化分解,把能量用于ATP的生成。

当ATP在细胞内含量增多时,部分ATP水解.肌酸通过接受一个磷酸基,贮存从ATP转移过来的能量。

[答案]D

[点评]区分清楚形成ATP的能量来源及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去处。

【检测精练】

A(反馈演练)

1.细胞内要消耗ATP的生理过程有()

A.丙酮酸在线粒体内氧化分解B.蛋白质合成

C.质壁分离及其复原D.红细胞吸收血浆中K+

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ATP分子聚集能量和释放能量的过程都与磷酸分子有关

B.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往往伴随着物质而循环利用

C.在光合作用中光能以它原来的形式储存于糖类中

D.叶绿体既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

3.高等植物体内产生ATP的生理过程有()

A.呼吸作用、渗透作用B.呼吸作用、蒸腾作用

C.光合作用、主动运输D.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4.下列生命活动中,都需要消耗ATP的一组是()

A.汗腺分泌和多细胞动物接受刺激发生反应

B.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

C.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和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D.DNA的复制和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B(拓展演练)

1.ATP分子在细胞内能够释放能量、贮存能量,从结构上看,其原因是()

A.腺苷很容易吸收能量和释放能量

B.第二个磷酸根很容易从ATP上脱离和结合

C.第三个磷酸根很容易从ATP上脱离,使ATP转变成ADP

D.ADP可以迅速地与磷酸根结合,吸收能量形成第二个高能磷酸键使ADP转变成ATP。

2.下列生理过程中,不需消耗ATP的是()

①暗反应②小肠吸收葡萄糖③蒸腾作用④呼吸运动

⑤肺泡内气体交换⑥有丝分裂⑦根毛区吸水⑧主动运输

A.①②③B.④⑤⑥C.⑤⑦⑧D.③⑤⑦

3.关于

的叙述正确的有()

A.这一反应无休止地在活细胞中进行

B.合成ATP时所需能量都来自太阳能

C.正反应和逆反应进行时的能量来源不同

D.ATP和ADP在活细胞中的转化是十分迅速的

4.在剧烈运动时,人体骨骼肌所需能量直接来源于()

A.葡萄糖B.磷酸肌酸

C.三磷酸腺苷D.肌糖元

5.如右图所示,能表示动物肌细胞内ATP含量与氧供给之间的曲线是

A.aB.bC.cD.d

6.两分子ATP中含有的高能磷酸键和磷酸基数分别是

A.6和6B.4和6C.6和4D.4和4

7.动物细胞内的ATP来源最全面的说法是

A.有氧呼吸B.无氧呼吸C.葡萄糖D.呼吸作用

8.细胞中合成ATP的细胞器有

A.叶绿体B.核糖体C.线粒体D.中心体

9.分析如图曲线,该图不能表示的是

A.pH增大对酶催化效率的影响

B.植物茎的生长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

C.ATP生成量与氧气浓度之间的关系

D.在草一鹿一狼这一食物链中,大量捕杀狼以后,鹿的数量变化曲线

10.实验证明,当注射ATP给枪乌贼(该乌贼已中毒、不能自己合成ATP)巨大神经细胞时,细胞膜立即开始逆浓度差排出Na’、吸收K’,并且一直持续到ATP用完为止。

这说明____________。

11.分析下列关于ATP的数据和实验,回答问题:

(1)经测定,一个成年人静止状态下24h将有40kg的ATP发生转化,而细胞内ADP、ATP等的总量仅2~10mg。

为满足能量的需要,生物体内解决这一矛盾的合理途径是________

(2)用”P标记磷酸加入细胞培养液,短时间内快速分离出细胞内的ATP,结果ATP浓度变化不大,但部分ATP的末端磷酸基却已带上了放射性标记。

这一事实证明:

______________,

你得出结论的依据是_____.

12.根据反应式

回答以下问题:

(1)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中,反应方向向____(左、右),能量来自__。

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反应方向向____(左、右),能量用于____

(2)在呼吸作用中.反应方向向___(左、右).能量来自___。

(3)根吸收矿质离子的过程中,反应方向向__(左、右),能量用于__

13.肌肉收缩所消耗的能量归根结底来自___。

在所经过的一系列能量转移过程中,至少有两次以ATP的形式出现,试分析第一次是___

第二次是_____。

14.据科学研究证实,由精子细胞变形为精子的过程中,细胞核变为精子的头部,部分细胞质变成精子的颈部和尾部,大部分细胞质和多数细胞器被丢弃,但全部的线粒体却被保留下来,并集中在颈部。

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是:

(1)细胞核内含有_____,以便传给下一代。

(2)丢弃大部分细胞质和细胞器,可使精子体积__,运动__。

(3)精子快速运动主要依靠的摆动,其运动的动力主要产生于___。

(4)保留全部线粒体的意义在于:

线粒体是___场所,通过线粒体的生理活动能形成精子运动所需的______。

 

第三节光合作用

【考点精析】

l.重点难点剖析

本节介绍了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的发现、叶绿体中的色素及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光合作用的过程及意义,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叶绿体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是本节的重点,本节的难点是光合作用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2.释疑解难

(1)叶绿体及其中的色素实验证明,离体叶绿体在适宜条件下能完成光合作用的全过程,所以叶绿体是一个完整的光合作用细胞器。

叶绿体中的色素分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两大类,可溶于有机溶剂。

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受光、温度、矿质元素等的影响,光是影响叶绿素形成的主要条件,低温可抑制叶绿素的形成.N、Mg、Fe、Mn、Cu、Zn等元素缺乏时,也不能形成叶绿素。

(2)光合作用中反应物与生成物间的物质转换关系

(3)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比较

(4)影响光合作用速度的因素根据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原料的变化、光的变化、酶活性改变、叶绿体中色素形成受影响等,均可影响光合作用的速率。

具体因素如下:

①光照强度:

直接影响光反应速度。

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增强,光合作用速率随之加快。

当光强增强到一定程度时,光合速率不再增加。

②光质:

白光为复色光,光合作用最强。

单色光中红光、橙光作用最快,蓝紫光次之,绿光最差。

③日变化:

光合速率在一天中与太阳辐射进程相符合。

但炎热夏天的中午前后.由于气孔关闭,C02供给不足。

光合速率下降。

④温度:

影响光合作用过程特别是暗反应中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光合速率。

⑤C0。

浓度:

是暗反应的原料,直接影响反应速度。

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COz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但C02浓度达一定程度后,光合速率不再增加。

⑥水:

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缺少时光合速率下降。

⑦矿质元素:

作为酶的组成成分(如N)、叶绿素的组成或合成因素(如N、Mg、Fe、Mn)、ATP的组成成分(如P)、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原料,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光合作用。

3.学法指导

光合作用的内容中涉及一些较深较难的分子生物学知识,首先要理解好,抓住反应的条件、结果,以光合作用总反应式为记忆的线索,记忆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意义、元素的去向等问题。

识记教材上对光合作用发现的科学史介绍中的主要结论。

【经典回放】

1.考查叶绿体及色素的知识

[考点菜单1](2003年高考江苏卷)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下面有关叶绿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叶绿体中的色素都分布在囊状结构的膜上

B.叶绿体中的色素分布在外膜和内膜上

C.光合作用的酶只分布在叶绿体基质中

D.光合作用的酶只分布在外膜、内膜和基粒上

[解题路径]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在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上进行,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

这两个阶段均需酶的催化,而光反应特别还需要色素吸收光能。

据此不难推出叶绿体中酶、色素的分布部位。

[答案]A

[点评]除可与细胞结构中所学叶绿体亚显微结构联

系外,由功能推结构也是一种解题的策略。

[考点菜单2](2003年高考江苏卷)阳光通过三棱镜能显示出七种颜色的连续光谱。

如果将一瓶叶绿素提取液放在光源和三棱镜之间,连续光谱中就会出现一些黑色条带,这些条带应位于()

A.绿光区B.红光区和绿光区

C.蓝紫光区和绿光区D.红光区和蓝紫光区

[解题路径]叶绿素吸收红橙光和蓝紫光,当光线透过叶绿素提取液到达三棱镜时.就少了上述波长的光。

[答案]D

[点评]叶绿体中的色素可以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用于光合作用。

具体地,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橙光和蓝紫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绿光的吸收量最少.被反射出来,所以叶绿体呈现绿色。

另外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绿色,在反射光下呈红色。

[考点菜单3](2003年高考江苏卷)分别在A、B、C三个研钵中加2g剪碎的新鲜菠菜绿叶.并按下表所示添加试剂,经研磨、过滤得到三种不同颜色的溶液.即:

深绿色、黄绿色(或褐色)、几乎无色。

注:

“+”表示加;“一”表示不加。

试回答:

(1)A处理得到的溶液颜色是___,原因是___。

(2)B处理得到的溶液颜色是___,原因是___。

(3)C处理得到的溶液颜色是___,原因是___。

[解题路径]此题是考查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方法。

由于色素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所以研磨碎叶片时要加SiO2、CaCO3和有机溶剂.加SiO2是为了使研磨充分,加CaCO3是为了防止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

A研钵中有SiO2和有机溶剂,缺少CaCO3,故提取出的色素少、颜色浅。

B研钵中缺有机溶剂,色素根本提取不出来,应该几乎无色。

C研体满足提取色素的条件,能提取出大量的色素。

[答案]

(1)黄绿色部分叶绿素受到破坏

(2)几乎无色叶绿素不溶于水(3)深绿色大量叶绿素溶于乙醇中

[点评]不仅要知道叶绿体中色素的特性。

而且对教材上的实验不单会做,还要知道各操作步骤的原理、注意事项。

2.考查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及过程

[考点菜单4](2002年高考广东卷)将两个枝条分别置于营养液中。

其中一枝仅保留一张叶片(甲),另一枝保留两张叶片(乙、丙),叶片置于玻璃盒中密封(玻璃盒大小足以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在甲叶和乙叶的盒中注入14C02,装置如图。

光照一段时间后,可以检测到具放射性的叶片()

A.仅在甲中B.仅在甲和乙中

C.仅在甲和丙中D.在甲、乙和丙中

[解题路径]本题要求考生根据图示装置分析、预测实验结果。

它涉及光合作用和同化物运输的有关知识。

甲叶和乙叶所处环境中。

有光照、“以CO2等光合作用必需的条件,能够合成具有放射性的有机物。

丙叶有光照,由于玻璃盒中放置NaOH溶液,并通过无CO2的空气,因此缺乏光合作用原料之一的CO2,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哪几张叶片会具有放射性。

甲叶和乙叶能制造有机物.肯定能够测到放射性。

问题是丙叶.它不能合成有机物,是否一定测不到放射性呢?

从学过的知识可以得知.叶片合成的有机物可供应植物体内需要营养的各个部分。

同化物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是从制造有机物的“源”运输到消耗或贮藏有机物的“库”。

乙叶就是合成有机物的“源”,丙叶不能合成有机物,但需要有机物以获得足够的营养,它是消耗有机物的“库”。

同化物自“源”运输到“库”,因此在丙叶中应当能够测到放射性。

[答案]D

[点评]学习个别生理过程的时候,不要忘记植物体是一个整体,各个器官是相互联系的。

叶片制造的有机物供应着植物体的各部,而光合作用所需的水分由根吸收,经茎的运输送到叶片。

[考点菜单5](2000年高考广东卷)在光合作用中,不需要酶参与的过程是()

A.CO2的固定B.叶绿素吸收光能

C.三碳化合物的还原D.ATP的形成

[解题路径]根据光合作用过程图解,可知叶绿体中色素吸收光能不需要酶参与催化。

[答案]B

[点评]复习光合作用的过程时,不要将光反应与暗反应割裂开,可对二者在条件上的异同、彼此间物质上的联系与制约等方面进行联系。

[考点菜单6](2001年高考广东卷)为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