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必背范文.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4347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大必背范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四大必背范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四大必背范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四大必背范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四大必背范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四大必背范文.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四大必背范文.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四大必背范文.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四大必背范文.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四大必背范文.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大必背范文.doc

《四大必背范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大必背范文.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大必背范文.doc

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

加快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写得真是漂亮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缓解我国当前资源瓶颈制约的有效途径。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参观建设节约型社会展览会时再次强调指出:

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节约能源资源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推进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工作。

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指明了方向。

对此,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同时,要结合浙江省的具体情况,明确思路举措,把降低能耗和节约资源作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把建设节约型社会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突出抓好以下6个方面的工作。

  一、结构调整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

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最大的节约,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在生产领域,要建立以节地、节水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调整投资结构,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和投入方式,加快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的发展,坚决淘汰严重耗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努力形成有利于资源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在消费领域,要大力倡导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使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等,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文明的节约型消费模式。

在城乡建设领域,要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淡水、能源等资源,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建设节约型的住宅建筑和交通运输体系。

  二、科技创新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

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努力突破技术瓶颈,大力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构建节约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

在节约方面的技术创新,既要大力推广已有的技术,使之真正发挥效用;又要注重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和综合创新。

同时,要充分发挥人才在技术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尽快使经济发展真正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

  三、保护环境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前提。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

我们不但要推进经济发展,也要保护生态环境。

要按照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把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资源来看待。

要加强大气、土地、水资源保护与环境整治,加强对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四、深化改革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动力。

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注重运用价格、财税、金融手段促进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有针对性地消除导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体制性根源。

逐步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水价、电价和油气价格改革。

制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的政策措施,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措施,继续实行限制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

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把节约资源转化为发展的动力,使节约者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和机会,使浪费者付出更大的成本和代价。

  五、加强监管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保障。

目前,我们在资源开采、储运、生产、消费等各个环节还存在着大量损失浪费的现象,重要的原因是管理松懈,监督不力。

要抓紧制定和完善促进资源节约使用、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坚持科学管理和严格管理,坚决改变各种浪费资源的现象。

制定更加严格的节约的标准,建立强制淘汰制度,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新上建设项目的资源评价体系。

还要进一步加大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种破坏和浪费资源的违法违规行为。

六、政府表率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

政府机构在节约上存在着巨大潜力,通过管理体制改革完全可以实现大幅度的节约。

为此,各部门要自觉做资源节约的表率,带头做好节约工作。

各级领导干部和所有公务员都要率先垂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要抓好政府建筑物和办公系统节能改造以及公务车节能,推行政府机构节能采购,还要抓紧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将资源节约责任和实际效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体系中。

多管齐下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工作

李晓华

        

   近年来,国际能源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暴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成本压力和资源性产品的供应安全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在某些地方,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企业的正常生产。

此外,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是全世界面对的迫切问题,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减少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也是我国应该承担的责任。

可以说,节能减排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节能减排已经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12月底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党全社会都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认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下最大决心、花最大气力抓好节约能源资源工作。

今年6月初,我国政府先后公布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

方案提出,到2010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1.22吨标准煤下降到1吨标准煤以下,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

“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2549万吨减少到2295万吨,化学需氧量由1414万吨减少到1273万吨;全国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

方案提出,要把节能减排任务完成情况作为检验科学发展观是否落实的重要标准,作为检验经济发展是否“好”的重要标准,各级政府应将节能降耗指标作为“硬”任务来抓。

为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国务院成立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部署节能减排工作和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虽然随着技术和装备的进步,我国工业产品的能源消耗近二十年呈持续下降趋势,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会增加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增加对环境的压力,因此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任务非常艰巨。

要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必须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和宣传教育的配套措施,调动政府、企业和社会的积极性,多管齐下、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工作。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与节能减排的关系,真正把节能减排作为硬任务来抓。

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节能减排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

把节能减排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逐级分解到各地和重点企业,将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

    二是加大政策的调控力度。

把节能减排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重点,通过严格的土地、信贷、项目审批、进出口关税和配额、差别电价等措施,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过快增长;加大淘汰电力、钢铁、建材、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煤炭、平板玻璃等行业落后产能的力度;全面实施节约和替代石油、燃煤锅炉改造、热电联产、电机节能、余热利用、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以及节能监测和服务体系建设等十项重点节能工程和水污染处理、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等减排工程;启动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促进资源的综合节约利用。

进一步修订完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

    三是加快节能减排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建设。

加快制定、修订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法等节能减排的有关法律法规,加大节能减排的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

对没有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企业,强制实行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对未按规定建设和运行污染减排设施的企业和单位,公开通报,限期整改;对恶意排污的行为实行重罚,追究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重点企业以及发电、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的节能减排管理制度建设和管理。

    四是通过深化改革消除制约节能减排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利用经济手段激励引导企业节能减排。

积极稳妥推进煤、油、气、电、水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按照补偿治理成本原则提高排污单位排污费征收标准,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

通过价格机制的作用,将能源和环境的成本内化到企业的生产决策中去,将节能减排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引导企业自觉地实施引进新技术、改造旧设备、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等节能减排行动。

    五是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节能减排行动中来。

节能减排不仅是企业和政府的事情,还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

通过广泛的新闻宣传,使全社会了解节能减排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国家采取的政策措施,提高全民的节能环保意识,在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从而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

    

 

文章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以创新促和谐,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钟 君 

 

  今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

这表明在社会分层日趋多元、利益矛盾愈加复杂、社会整合和社会控制任务日益繁重、社会公共产品相对短缺的背景下,以创新求和谐,不断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社会管理体制,积极创建促进社会和谐的新体制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大力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有着深刻的现实动因。

党中央和国务院不失时机地提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任务,具有极为重大的战略意义。

首先,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目前,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其次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推动社会和谐的客观要求。

只有不断推动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才能有效应对当前社会分层日趋多元、利益矛盾愈加复杂、社会整合和社会控制任务日益繁重的现实情况,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给为重要的是,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失衡是制约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只有通过不断推动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从而真正实现科学发展。

   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一项综合的庞大的创新工程,需要经过坚持不懈而富有智慧的探索。

为推动社会和谐,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开拓思路、多策并举,有重点、有步骤的逐步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这一重大历史性任务。

   其一,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重点内容,是要努力建立社会利益的协调机制,舒缓社会紧张,平和社会心态,促进社会和谐。

党中央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四个着力点,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和发展社会事业,这些也是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着力点。

工作要做实,重心要下移,优先解决广大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一步做到了,才能为进一步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整体推动改革开放事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完备的社会管理体制是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为浩大而艰巨的社会建设和改造工程,需要从长计议,稳步推进。

   其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前提条件是加大对社会发展和社会事业的投入。

这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最实在的表现。

而评价政府效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用于政府本身的管理成本与用于受益对象的资金的比例。

在国际上,一般认为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标志是60%以上的财政预算要用于社会发展,中国当前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可喜的是,最近几年,中央和各级地方财政对社会发展和社会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等都在大力推进之中,社会事业投入严重不足的局面开始有所转变。

这是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部署的,也是全国老百姓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众的福祉。

   其三,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关键是明确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分工。

我们这个13亿人口的大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又非常复杂,再庞大的政府也不可能包揽全部社会事务。

在目前我国社会自治能力较弱、社会组织发育不健全的情况下,应进一步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将公众参与的方式方法制度化、法制化,真正维护和确保公众和社会组织对社会管理的参与权。

要创新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努力实现社会管理的科学化,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听证、质询、公示、论证以及责任追究等制度,减少公共决策的随意性,做到公平管理、透明管理。

   其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难点在于新的运行机制的探索和创造。

在经济领域成功地实行了市场化改革以后,社会管理是否可以市场化?

经验证明,市场机制在社会领域的作用范围是有限的。

在某些社会领域,市场机制的作用是正面的;而在另一些领域则是负面的,无节制地在社会领域尤其是公益事业领域实行“市场化”、“产业化”,难免走偏方向。

社会生活比经济生活复杂得多,在社会生活中起作用的不仅有市场机制,还有法律的、伦理的、心理的、文化的机制,让这些机制各得其所,各展其能,而又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就必须创造综合的机制系统。

   总之,社会管理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对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于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推进。

题目

2005年浙江省录用国家公务员(机关工作人员)考试

申论试卷

一、注意

1.请在试卷、答题纸上分别填上你的姓名和准考证号;

2.本卷总分100分,限时2小时;

3.仔细阅读以下资料后,按照后面的申论要求,用蓝(黑)色钢笔、或签字笔、圆珠笔在答题纸上依次作答。

二、资料

(1)在第2届浙江•中国民营企业峰会上揭晓的2004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50强榜单上,我省有26家民营企业榜上有名,其中前10名中,我省更是占据着7个席位。

2004年1至6月份,我省个私企业共实现总产值4594.46亿元,销售总额及营业收入3817.7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77.84亿元,与2003年上半年相比,分别增长了20.96%、25.49%、24.58%。

据省工商局提供的数字显示,五年来,全省年均新发展个体工商户34.3万户、新发展私营企业4.03万家,远远高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

在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的浙江省,CDP的71%、就业的90%、税收的60%源自民营经济。

(2)随着经营事业的扩展和与资本积累同步增长的社会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认识到反哺社会的重要性,纷纷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

2003年杭州富阳一位低调的企业家一下子拿出1000万元捐给当地教育部门。

在浙江中部小镇横店,一位民营企业家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横店集团董事局主席徐文莱不仅办企业吸纳大量当地农民就业,带动老百姓一起走致富道路,还为当地老百姓建起了高中、大学。

(3)民营企业往往是家族企业,家族化经营带有一定的封闭性,家族观念根深蒂固,使得引入优秀人才比较困难。

而企业又要发展壮大,急需人才加盟,此时只有从家族内部挖掘,结果家族中一些资质平平、能力一般的人进入企业管理层。

尽管这些人不比其它员工的贡献大,甚至还要小,他也会因自己的特殊关系而争权夺利、不干实事,颐指气使,自封“元老”,养尊处优并要获得超额利益,这对执行企业的管理与激励机制打击很大,会严重影响到非家族成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影响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西子联合控股公司董事长王水福表示深有感触:

民营企业素有“机制灵活、产权明晰”的特点,但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就很难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家族情感”、“家族矛盾”往往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要使企业继续保持强劲的活力,就必须适应企业发展的客观需求,适时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浙江的一家大型民营企业每年有几十亿元的产值,为了实现企业更高的发展目标,该企业前几年每年引进100名本科(本科以上)大学毕业生,但今年企业不得不调整了这一引人计划,因为前几年引进的人才有一半多“跳槽”了。

位于台州的飞跃集团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缝纫机生产企业,但企业近年来的人才流失率达30%以上;而另一家生产医药的企业,人才流失率竟达70%。

很多企业家都表示,人才难留,花了不少时间培养出来的员工,经常一走了之。

(5)时至今日,民营企业在电力、煤气、水、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基础设施领域和金融、保险、旅游、教育、医疗等服务行业的发展仍然受到限制。

在调研的企业样本中,处于这些行业的企业数量很少,有些行业则根本没有,民营企业当然难以在这些行业形成较强的竞争力。

在市场准人方面长期存在的对.民营企业的限制性政策,与外资在很多方面享受的“超国民待遇”的优惠政策相比,其歧视性显得更加突出。

、据统计,目前我国80多种行业中,允许国有资本进入的有72个,允许外资进入的有62个,而允许民营企业进入的只有41个。

即使是一些已经放开的行业,民间资本进入的相关配套政策也没有落实,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做到一视同仁。

(6)我国的资本市场建立初期,即以服务国有企业改革为主要目的,在对发行、上市进行审批时,民营企业几乎不可能得到指标。

近年来,民营企业上市公司的增加也大多是通过“买壳”实现的,企业债券更是极少数国有大企业的“专利”。

以国有银行为代表的大型商业银行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革、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以后,商业银行基本收回了基层支行的贷款审批权,减少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

当前,主要以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中小金融机构,在资产的规模和质量、管理的水平和能力上都远远不能适应民营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这种情况事实上造成了民营企业融资的“真空地带”。

在国家统计局对浙江民营企业的一次专项调查中,有45.7%的企业认为制约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最主要障碍是融资困难,有66.4%的企业认为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很不容易。

(7)大量的浙江民营企业源于小型的社队企业、集体企业或家庭作坊,开始时只有为数不多的普通劳动力,缺乏资金和技术,所从事的都是简单的加工行业。

后来,虽然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但最初的产业选择路径依赖使得大多数民营企业都仍然以这些初始产业作为主业。

企业大多数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产品主要是居民日用消费品、纺织品和普通的五金、电器等。

在去年一季度的出口中,一般贸易占九成以上,高技术产品出口仅一点零五亿美元,低于全国二十六个百分点。

权威人士曾形象地指出:

“浙江的企业铺天盖地的多,顶天立地的少,核心竞争力不强。

(8)在已进行的全国三届“中国名牌”产品评定中-,浙江省共有50个产品品牌被评定为“中国名牌”,浙江“中国名牌”数量占全国总量的15%,位居全国前列。

然而还是在浙江省,不少企业并不注重信用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积累。

宁波的小家电、平湖的服装、慈溪的灯具、义乌的玩具……九成左右是贴牌生产。

在这些企业中,量多价廉往往是他们主要的市场营销策略,为代理商、贸易商打工、做嫁衣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温州市长刘奇说:

“没有贴牌生产,我们很难摸到国际顶尖品牌的生产、管理门道,但只有贴牌,企业只能是灌木丛,长不成参天大树”。

(9)在绍兴,人们反思欧美对纺织品接连不断的反倾销案;在温州,人们剖析西班牙的烧鞋事件;在宁波,人们说起生产成本提升,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外迁……大规模、低成本、低价格,浙货最大的优势,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0)20余年的风光之后,全国范围内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买方市场彻底取代了卖方

市场,浙江经济面临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

仅一个“先发优势”,已难以快速牵动浙江经济这列越来越庞大的列车,经济发展的“硬件”制约也开始浮出水面。

在某市,除基本农田外,可用于建设的耕地,按去年速度,再有七年,将全部用完。

而在全省,土地资源紧缺现象已是普遍存在。

2004年夏天为让电子民,义乌2万多家工厂一度全部停工,全国电力缺口1/4在浙江。

地处江南水乡的浙江近年来还面临严重的“水荒”威胁,结构性和水质性缺水已经开始困扰城乡。

慈溪、玉环等城市,去年盛夏高温季节,不少家庭异地大批购买瓶装矿泉水,以补充生活用水不足。

省经贸委、发改委的同志给我们算能源账:

浙江的一次性能源,95%来自省外;浙江的经济还属于高投入、高耗能型。

去年全省GDP增长14%,用电增加了22%。

能源、资源、环境制约发展,作为资源小省的浙江,感受格外深切。

(11)伴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浙商对政府的要求也日益“苛刻”。

省长吕祖善表示,浙江地方政府长期以来的“无为而治”,固然释放了民间的创业激情,但也使自己养成了“惰性”。

浙江以后应像苏南许多地方政府一样,全力打造“有为”政府。

省工商部门开展了企业创牌活动,争取用三年时间,在民营企业中培育1000个知名商号,1000件著名商标,30个专业商标品牌基地,使浙江企业真正走上物理资本和伦理资本双重积累的正道,依靠自主知识产权抬头挺胸走天下。

已经保持了25年高速增长的“浙江列车”,究竟还能快跑多久?

三、申论要求

1.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上述资料反映的主要问题。

(20分)

2.省政府要实现从“无为而治”到打造“有为”政府的转变,下列哪些不属于打造“有为”政府的正确措施?

请指出并分别说明为什么,字数不超过300宇。

(30分)

A.政府应该把该管的管好。

比如企业生产什么产品,应该而且只能由企业自己决定;但在企业采用什么样的体制和管理方式上,一定要由政府决定。

B.政府尽可能地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倡导在经济活动中政府唱主角。

C.积极扶持和大力发展行业协会和商会等非政府组织,加强自律管理。

D.营造发展民营企业的社会氛围,提高民营企业的社会地位,使之成为各级政府的附

属机构。

E.拓宽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积极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领

域,并使它逐步占支配地位。

F.改革“审批经济”,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办事效率,杜绝乱收费和

垄断部门的寻租行为。

3.请结合给定的资料,用1000字左右的篇,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进行论述。

要求中心

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明力。

(50分)

第三题范文

怎样应对发展中的民营企业

在第二届浙江?

中国民营企业峰会上揭晓的2004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50强榜单

上,我省有26家企业榜上有名,其中前10名中,我省更是占据着7个席位,占浙江省

GDP的71%,就业的90%,税收的60%源于民营经济。

这一组数据表明浙江的民营企业

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浙江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但同时,我们又发现在这一组令人欣喜的数据背后,民营企业并不像人们想象

的那样发展得特别顺畅,其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多项阻力,能挺的民营企业走过来

了,脱颖而出,而大部分民营企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