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同步习题卷24套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3754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27 大小:22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同步习题卷24套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7页
精品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同步习题卷24套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7页
精品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同步习题卷24套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7页
精品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同步习题卷24套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7页
精品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同步习题卷24套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7页
精品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同步习题卷24套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7页
精品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同步习题卷24套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7页
精品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同步习题卷24套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7页
精品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同步习题卷24套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7页
精品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同步习题卷24套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7页
精品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同步习题卷24套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7页
精品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同步习题卷24套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7页
精品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同步习题卷24套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7页
精品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同步习题卷24套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7页
精品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同步习题卷24套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7页
精品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同步习题卷24套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7页
精品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同步习题卷24套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7页
精品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同步习题卷24套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7页
精品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同步习题卷24套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7页
精品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同步习题卷24套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7页
亲,该文档总共1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同步习题卷24套含答案.docx

《精品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同步习题卷24套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同步习题卷24套含答案.docx(1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同步习题卷24套含答案.docx

精品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同步习题卷24套含答案

1.邓稼先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鲜为人知(xiān)   开拓者(tuò)     B.鞠躬尽瘁(cuì)   难堪(kān)

C.热泪盈眶(kuāng)说服(shuō)D.徬徨(huáng)挚友(chì)

2.在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

①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________的科学家——邓稼先。

②那是中华民族________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③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________的。

④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________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⑤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

当时,他是美国________的人物。

A.①鲜为人知  ②任人宰割  ③当之无愧  ④可歌可泣  ⑤家喻户晓

B.①当之无愧  ②任人宰割  ③家喻户晓  ④鲜为人知  ⑤可歌可泣

C.①鲜为人知  ②任人宰割  ③当之无愧  ④家喻户晓  ⑤可歌可泣

D.①可歌可泣  ②家喻户晓  ③任人宰割  ④鲜为人知  ⑤当之无愧

3.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仰慕:

敬仰思慕。

B.“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

C.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

元勋:

最高领导人。

D.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

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彷徨:

徘徊,犹豫不决。

4.下列句子的顺序已被打乱,对其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

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②在北平上了小学和中学,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③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

④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C.④③②①D.③②①④

5.1986年7月29日“‘两弹’元勋”邓稼先逝世,请你仿照示例,为邓稼先写一段墓志铭。

示例一:

一生为祖国无私奉献,鞠躬尽瘁,身先士卒。

让我们记住他——“‘两弹’元勋”邓稼先。

示例二:

此乃“‘两弹’元勋”邓稼先之墓,他是一个比平凡人还平凡的人,却为中国“两弹”的研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低调也是一种智慧

①第二届中华艺文奖颁奖典礼,于2013年12月1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莫言亦榜上有名。

莫言领奖时无不感慨地说:

“今后要做的就是好好写作,低调做人,争取写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作品。

②莫言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圆了所有中国人几个世纪的“诺奖梦”。

但让人可歌可敬的是莫言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恣意轻狂,目中无人,相反他还一直保持着他一贯的做人处世风格——低调。

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许正是这低调成就了莫言。

而这样成功,让人不得不叹服,低调亦是一种智慧。

③低调是为人处世的积极姿态与超然心态。

低调如深谷幽兰,时时散发沁人心脾的芬芳;__________,__________;低调如秋日落叶,轻轻地盘旋最终滋养了树干。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人人都懂得低调。

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生活使人们变得张牙舞爪、张扬个性,失去了那淡泊的本心。

追逐名利、标榜张扬的狂热追求,也使人们不能真正静下心来思考研究,最终心态浮躁无所事事。

④低调不是懦弱,而是自信的表现;张扬不是智慧的化身,而是失败的前提。

战国时期,庞涓自恃有才,张扬跋扈,不把被其废掉的孙膑放在眼里,总想和其一较高下。

相反的,虽然才高八斗、精通谋略的孙膑,却总是放眼未来,不欲与人争锋。

最终自恃过高的庞涓落得身首异处的可悲下场。

是庞涓的才能无用武之地吗?

不!

是他一向自命聪颖,不知收敛,不知低调做人可为生命积聚更多正能量,反而成了反面教材,成了天下的笑柄。

由此可见,低调还是智者韬光养晦的远见卓识。

⑤生活中,低调又是沉淀自己、丰富人生、取得成功的基石,莫言深谙此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如果我们都像莫言一样处世低调,低调做人,就会不断充实自己。

洗涤心灵上的污垢,专心致志地达成人生目标。

⑥如此看来,低调确实闪耀着智慧火花。

低调可以让人用最好的姿态与心态面对生活;低调可以让人充满智慧地融入人群,与人和谐相处;低调可以让人放低自己、暗蓄力量,在不显山露水中成就事业。

学会低调做人,不仅我们平凡人的梦不会再遥远,就连我们的民族梦、中国梦、复兴梦也会计日而待。

⑦让我们学会低调做人吧!

在低调中创造高调人生,一如莫言。

6.第④段中,与第②段画线词语“恣意轻狂”意思相近的词语是:

____________。

7.下面对开头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写莫言的获奖,告诉人们:

只要低调,就能成功。

B.写莫言的低调,主要在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点出莫言圆了中国人的“诺奖梦”,国人对他由衷地表示感谢。

D.借莫言低调做人处世成功一例,引出“低调亦是一种智慧”的观点。

8.根据第③段内容,在该段画线处填上适当的语句,构成排比句。

低调如深谷幽兰,时时散发沁人心脾的芬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低调如秋日落叶,轻轻地盘旋最终滋养了树干。

9.“低调亦是一种智慧”,文中作者这样认为的理由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最合适。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低调生活,息心宁性,丰富了阅历,最终有了《瓦尔登湖》这一脍炙人口的巨作。

倘若他依然执迷于俗世,不在低调中品味生活,累积经验,净化心灵,恐怕也不会有《瓦尔登湖》的诞生。

放在第______________段。

理由:

项籍①弃书捐剑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②怒之③。

籍曰: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④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后刘、项相争,刘邦智取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注释】①项籍:

项羽,名籍,字羽。

②项梁:

项羽的叔父。

③怒之:

意动用法,以之为怒,对他很生气。

④略:

大概。

1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刘邦智取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学书不成,去(    )

(2)剑,一人敌(    )

(3)不足学  (    )(4)又不肯竟学(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项籍年少时不肯学书学剑,而后终为刘邦所败,这个故事给人什么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科学家的美丽是思辨与理论的美丽

学贯中西,尤其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刻认识,使杨振宁对自然界有着深刻的洞察力。

大自然的美丽和思想的魅力,是促使他登上物理学象牙之塔的动力所在。

他特别欣赏200年以前威廉·布莱克的一句话:

“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把无穷无尽握于手掌,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

杨振宁用一个最浅显的例子向清华学子们道出了自然界中更高层次的美:

“我想在座的每一位,小时候看到了虹跟霓都会说‘这非常之美’。

等到你年纪稍大,会做实验了,那么你可以量那个虹是多少度,霓是多少度。

你如果去量了以后,你就会发现虹是42度,就是它这个角是42度,而霓是50度。

而且你继续观测以后,你就知道虹是红在外、紫在内,霓是反过来的,是红在内、紫在外,你已经体验到了实验之美。

如果你进步到了唯象理论以后,你就懂为什么会有虹和霓。

是因为太阳光在水珠子里头可以有一个全反射,一次全反射就出来虹,两次全反射就出来霓。

而且你经过全反射的计算可以算出来一个是42度,一个是50度。

这个是唯象理论的美,我想任何一个学生第一次算出来这个42度和50度的时候,不可能没有一个非常深的感受,觉得这真是妙不可言。

可是这个还不够,为什么要有全反射,为什么要有折射,这些要到理论架构里头找。

到了麦克斯韦方程出现以后,你就可以了解到为什么要有全反射,而且可以知道为什么在水里要有折射。

这个把它的根源找出来了,所以这是更高层的美。

杨振宁甚至认为,连最美的诗句也不能尽善尽美地表达物理学的美。

他说:

“在牛顿去世的时候,一个大诗人蒲柏写了这样两句‘自然与自然规律为黑暗隐蔽,上帝说让牛顿来,一切遂见光明’,这些用诗人的语言来描述物理学的美,当然是描写得很好,可是我觉得不够。

当我们知道一个物理学的基本结构能够准确解释那么多的复杂现象时,还有一些美的感受,是诗人所没有写出来的,是什么感受呢?

是一个庄严感,是一个神圣感,是一个第一次看见宇宙的秘密的时候的畏惧感。

正如哥特式建筑的建筑师,他们在设计哥特式建筑的时候,他们所要歌颂的,是崇高美、灵魂美、宗教美,是最终极的美。

当杨振宁试图结束这次面对2000人的采访时,早已按捺不住激动情绪的学生们蜂拥而上,要冲上去让大师与之签名或合影。

但没想到警察和保安比他们还快,不管三七二十一,扒开人群,像绑架一样,拽着大师快步离去,如同一团自旋的电子。

参考答案

1.邓稼先

1.B2.A3.C4.D5.示例一:

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长眠于此。

他鞠躬尽瘁,为“两弹”献身,身先士卒,震撼浩浩乾坤。

身已死,心仍在。

示例二:

朋友,在你所站的土地下,长眠着一个忠诚纯正,有奉献精神、坚定信念的人。

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6.张扬跋扈7.D8.低调如悠悠芳草 静静地装点着大地9.

(1)低调是为人处世的积极姿态与超然心态;

(2)低调还是智者韬光养晦的远见卓识;(3)低调又是沉淀自己、丰富人生、取得成功的基石。

10.⑤ 这段文字写的是梭罗在瓦尔登湖畔低调生活,让自己息心宁性、丰富阅历,终于有了巨作《瓦尔登湖》,与该段论述的“低调又是沉淀自己、丰富人生、取得成功的基石”的观点一致,也与第⑥段中“低调可以让人放低自己、暗蓄力量,在不显山露水中成就事业”这句话相呼应。

11.刘邦智取/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12.

(1)去掉,这里是放弃的意思

(2)抵挡(3)值得(4)完毕13.(项籍)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放弃了;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

14.项籍年少时,学什么都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因此,长大后虽然也有雄心壮志,但最终因缺乏真才实学而导致惨败,这就告诉我们,学习一定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参考译文】项籍年少时,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放弃了;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

(他的叔父)项梁很生气。

项籍(却)说:

“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罢了。

剑术,也只能与一个人对敌,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

”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后来只知道兵法大概的意思,又不肯深入地学习下去。

(后来),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刘邦凭借智取,而项籍则以蛮力拼斗,然而最终被刘邦打败,是智力用尽了。

2.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1.成语填空。

潜心(  )注      (  )而不舍      (  )尽心血

一反(  )往(  )乎不同无(  )及此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兴不作(起)        仰之弥高(更加)

B.锲而不舍(刻)兀兀穷年(用心劳苦的样子)

C.沥尽心血(滴)群蚁排衙(衙门)

D.迥乎不同(眼睛明亮)警报迭起(屡次、接连)

3.选出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  )

A.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和煦的春风扑面吹来,他感到心旷神怡。

B.小强的动人事迹,经过老师的大肆渲染,成了校园里的热门话题。

C.北国人民连续30年用他们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辛勤的汗水铺设了这道宽达100公里的防护林,阻止了沙漠的南侵。

D.我们对别人的成功经验固然要学习,但不可生搬硬套。

4.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B.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C.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D.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5.读下面的小故事,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的寓意。

五岁的汉克和爸爸、妈妈、哥哥一起到森林干活,突然间下起雨来,可是他们只带了一件雨披。

爸爸将雨披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汉克。

汉克问道:

“为什么爸爸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我呢?

”爸爸回答道:

“因为爸爸比妈妈强大,妈妈比哥哥强大,哥哥又比你强大呀。

我们都会保护比较弱小的人。

”汉克左右看了看,跑过去将雨披撑开来挡在了一朵在风雨中飘摇的娇弱小花上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惠特曼

访问记

埃德蒙·戈斯

①在早年和中年的岁月里,惠特曼默默无闻,门前冷落。

年老以后,倒是有些朝拜者相当频繁地带着香袋和手杖,设法前来表示崇拜。

有关他在这些场合的仪表谈吐的几种报道已经发表过了,如果我再来添上一篇,我的理由想必是,下面记叙的这次访问不是抱着礼俗性的态度进行的。

据我所知,其他一切采访惠特曼的报道都出自追随者的手笔,他们纷纷怀着敬仰和倾倒的态度来到圣地,而我的这篇献辞——只能是献辞——是格外真诚的。

②1884年的冬天,我在波士顿,意外接到惠特曼寄来的一封便笺,要我在离开美国之前去见他一面。

我最初的反应是谢绝他的邀请,但出于好奇心和礼貌,就回信说我会去。

我提到以上这些,只是想突出这位老人特有的魔力,那不是对于一个追随者,而是对于一个倔强固执的无信仰者的魔力。

③1885年1月3日清晨我渡过了宽阔的特拉华河,在一个简陋而看上去无人落户的村庄,我被送上了岸,那种阴森可怕是只有隆冬季节的美国小镇才会显现出来的典型丑陋。

无人可以问路,正打算回去时,我发现自己就在米克尔大街328号的门口,一块小铜牌上刻着“沃尔特·惠特曼”,我敲着这个冷清的二层楼经济公寓的大门,一个神色忧愁的女人开了门;还没等我开口,只见一个高大的身影正摇摇晃晃地走下楼来,随之传来欢快的声音:

“是我的朋友吗?

”一下子,我也不知是由于什么磁性般的魅力,所有拘泥小节的文人矜持都荡然消失了,只有一种心满意足的感觉。

④在楼梯上寒暄了一番后,主人拄着拐杖带着我走进一楼的起居室。

那是一个大房间,擦得干干净净的地板上没有铺地毯,一张小床架,屋子中间有个带通烟管的圆形小火炉,一把椅子——这就是全部的家具。

四面墙壁和火炉上方糊着的墙纸,已经有色斑和一块块污渍了,就像在工人棚户里看到的那样。

房里没有挂画,只有满是杂物的木栓和架子。

到处放着大大小小的箱子,一堆堆东西,山一般高的报纸东一堆,西一垛;整个房间,还有老人本人,都是再干净不过的了,干净得仿佛尘垢永远都不会再落上去。

特别是惠特曼,穿的是一身粗灰呢的套服,衬衣领口拉开着,灰发和白花花的胡须飘飘荡荡的,仿佛是为了清洁当真漂白过的,老人全然如一张擦洗旧了的松木桌,沙白得一尘不染。

⑤惠特曼在一张椅子里坐了下来,安详地微笑着。

我清理掉一个箱子上的报纸,坐在他的对面。

他的谈话像他的作品一样,散发着原始的力量,毫无交谈中常见的修饰或刺激。

他提到他的贫困,这是显而易见的,还有半身不遂,它们成了压垮他的两大重负;他似乎对于两者都习以为常了,几乎不在意。

我记得当时我想挪动一下箱子,因为阳光已从不挂窗帘的大窗户倾泻进来;惠特曼便说到有人曾答应送他窗帘,但他对此并不热心,他觉得窗帘会“挡住阳光”。

而阳光和空气正是他所要的一切:

一个冬季他都是耐心地坐在那儿,等待夏日的空气和阳光,原来一到夏季,他又可以一瘸一拐地走出去,全身沉浸在他熟悉的“坎登市僻静处”的一条浅溪里晒晒太阳。

⑥惠特曼宽敞的双人房里空空荡荡的,只有两件物品透出些许艺术气氛。

一件是北美印第安人的花布制品,它激发了他的灵感。

另一件是幅画像:

一叶扁舟上有位相貌堂堂的青年,荡着双桨。

我问他这幅画像的由来,他谈了几件值得一提的事情。

他首先说明这是他的一位挚友,来自加拿大的职业桨手,著名的运动员。

接着他又说,这些人是他最喜欢的人,在露天活动的运动员:

他们是最朴素、最亲切的人,生活在阳光和空气中,非得学会保持身体干净、精神抖擞;还说他的心灵偏向这些人,而他们也莫名其妙地为他所吸引,因此就在他人生最低潮时,在世人狠狠谩骂耻笑他的时候,正是这些春风得意的体操运动员或赛跑运动员,这些幸运的人看中了他,待他很友好,“眼下呢,”他接着说,“我只等待春天到来,拄着我的拐杖瘸瘸拐拐地走进树林,那时我可以成天坐在一班干活的伐木工人边上,我就十分开心,因为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和砍下来的木材香味混合起来了,它进入我的血液,我再也不觉得又老又病了。

”我记得这些都是他的原话,在我和他度过的悠长且又愉快的那一天中,这些话比他所谈到的其他一切更加打动我。

⑦谈话结束,他用那沉静的音调说了声:

“再会,我的朋友!

”我走出公寓,再一次站在沉闷荒凉的米克尔大街上,这时我的内心充满了对这位神采奕奕的老人的仰慕之情。

⑧一个无信仰者就这样前去会见了沃尔特·惠特曼,深深地被他吸引,却没有变成追随者。

(有删改)

【注释】惠特曼(1819-1892):

美国诗人,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当过木工、教师,代表作为《草叶集》。

6.第③段中,作者感到“心满意足”的原因是:

7.第④段中对惠特曼起居室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⑤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⑤段所写的“阳光”对刻画惠特曼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最后一段颇具匠心,联系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无垢谪①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②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

如是者十四年。

洎③北归,窗下石上,双趺④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选自《鹤林玉露》)

【注释】①谪:

官员降职或远调。

②昧爽:

天将明,黎明。

③洎(jì):

及,到。

④趺(fū):

脚背。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就明而读(    )          

(2)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可见张无垢是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如是者十四年”,可见张无垢是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闻一多诗歌赏析

死 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一九二五年,四月

【写作背景】

《死水》是最能代表闻一多思想、艺术风格的诗作。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重要人物。

他创作的诗集主要有《红烛》《死水》,这两部诗集虽然是闻一多思想和艺术风格发展不同阶段的产物,但它们共同贯穿着一条爱国主义红线。

诗集《红烛》是闻一多的第一本诗集,这本诗集中不少作品反映了诗人强烈的反封建意识、在异国他乡的孤寂以及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其中,《太阳吟》写得很有特色:

诗人借助想象的翅膀,寄情于太阳,向它倾诉了思乡恋国的衷肠。

诗集《死水》所收录的作品无论是思想的深刻,还是艺术的成熟,都要比诗集《红烛》中的作品有显著的提高。

其中《发现》《一句话》《死水》等诗篇,写得或悲痛,或激愤,或豪迈热烈,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与关切,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读者无论何时读到这些作品,都会为之动情、颤栗。

闻一多的诗歌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风格。

他有感于“五四”以来新诗过于散漫自由,因此提倡一种新格律诗。

由于追求艺术上的严谨,这使得他的诗大多富于浪漫气息的幻想,严谨奇特的构思,火山爆发式的激情,一咏三回环的语势,以及比喻、夸张、象征、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等特点。

闻一多在我国新诗创作理论建设上也很有成绩,他的新格律诗理论被后人称为现代诗学的奠基石。

1922年,诗人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

在异国的土地上,诗人尝到了华人被凌辱、歧视的辛酸。

1925年,诗人怀着一腔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殷切的期望提前回国。

然而,回国后呈现在他面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