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3903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docx

《高中历史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docx

高中历史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高中历史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造纸:

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称为“蔡侯纸”,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

  印刷:

A、最早有明确时间的印刷品《金刚经》B、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

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由胶泥活字到木活字到金属活字。

  C、13世纪传到朝鲜,后从西域传到欧洲

  火药:

A、起源于炼丹B、唐末用于战争C、五代和宋广泛使用

  D、14世纪阿拉伯人传往欧洲,西方社会产生巨大震动。

  指南针:

在四大发明中历史最久远A、战国—司南B、北宋—人工磁体的指南针,用于航海C、13世纪传入西欧,促进地理大发现

  

(2)中国古代的天文、数学、医学、农学成就

  天文学:

   A、战国《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著作,其中《石氏星表》记载了120多个恒星的位置,是世界最早的星表B、历法:

郭守敬编制《授时历》

  数学:

东汉《九章算术》总结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标志着解决实际问题为内容、以算筹为工具,以十制位计算的数学体系形成

  农学:

齐民要术:

南北朝贾思勰,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农书,介绍北方生产经验

  农政全书:

徐光启总结历代农业、手工业经验,吸收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创作。

被誉为“中西近代

  科学先驱”。

  医学:

A、黄帝内经:

编于战国,成为西汉。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B、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撰写,是临床经典,张仲景被称为医圣

  C、本草纲目:

明李时珍著,药物学巨著。

  2、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

  

(1)中国古代的书画

  A、书法历程:

  

(1)秦汉时期:

秦篆汉隶具有美感,但多重实用

  

(2)魏晋南北朝:

发展自觉的书法艺术

  (3)隋唐:

张旭、怀素擅长狂草;欧、颜、柳注重规范法度、书法理论成熟

  特点:

通过线条变化,将绘画艺术与书写内容融合在一起,成为士人追求自我理性和个性的独特艺术。

  绘画:

A历程:

汉代以前

  新石器时代:

绘画艺术的源头战国:

出现毛笔绘制的帛画汉代:

帛画色彩鲜艳,气势宏大,浪漫不失古拙

  魏晋--士人群体的追求也体现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出现

  代表:

顾恺之,不仅长于丹青,其绘画理论也是中国古代的开创之作,注重“以形写神”。

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位有作品可考的大画家。

  隋唐:

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全面辉煌,创制法度,体现盛唐气象。

(吴道子)

  宋明:

文人山水画,写意画,风俗画

  山水画的背景:

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学兴起使文人注重内心修养,文人山水画兴起。

由衬景发展为独立画种;从注重写实,变为注重意境。

  文人山水画的特点:

注重内心情感的表现,诗、书、画、印结合。

  风俗画背景: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在艺术上表现。

  代表作: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写意画(从略):

注重表现个人的内心感受。

  

(2)中国古代的文学

  A、诗经:

最早的诗歌总集。

保存从西周到春秋的诗歌,共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何

  为风、雅、颂)

  B、楚辞:

战国屈原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新体诗歌。

代表作《离骚》

  C、汉赋:

汉代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巡游兴盛。

出现铺陈辞藻,文采华丽的带韵散文――赋,吸收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

  D、唐代诗歌

  背景:

A、唐代的繁荣,文化多元B、科举制的推动

  代表:

(1)李白:

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精神

(2)杜甫:

安史之乱后,忧国忧民,体会国破家亡的痛苦(3)白居易:

中唐以后,战乱平息并未带来往昔的繁华盛世。

白关心民间疾苦,寄托政治抱负

  E、宋词

  背景:

又称“长短句”,宋代城市生活丰富,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词作传于民间。

代表:

辛弃疾、苏轼与李清照、柳永

  F、元散曲:

关汉卿与马致远

  G、明清小说背景:

新兴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阶层崛起

  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

  (3)中国古代的戏剧

  A、元杂剧

  B、京剧

  原因:

北京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艺人聚集

  概况:

乾隆年间,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大徽班进京

  影响:

形成京剧,在同治、光绪年间繁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器物之学—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自强

  1)、师夷长技以制夷

  

(1)背景:

A、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冲击加剧,中西联系扩大。

B、为了解西方,抵御侵略,一批先进、爱国、具有经世致用思想的中国人冲破思想藩篱,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2)代表:

林则徐—A、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B、设立译馆,命人译滑达尔《各国律例》,编译《四洲志》,介绍地理、历史概况,开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魏源—依据《四洲志》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3)、影响:

A、研究介绍世界知识、“开眼看世界”成为社会思潮。

  B、为抵御外侮,谋求独立富强而学习西方,成为近代思想主流。

  2)师夷长技以自强

  

(1)背景:

19世纪60-90年代,西学广泛传播,对儒学为核心的文化产生冲击。

中国传统文化之体,是否兼采西方文化,成为严峻课题。

  

(2)主张与实践:

主张:

发展“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维护固有制度和纲常礼教前提下,采用西方实用技术,才能自强、求富。

实践:

洋务运动中的洋务派与顽固派。

  (3)评价:

A、局限于物质文化层面B、冲击了“夷夏之辩”的保守观念,为西学传播创造了舆论环境。

  2、制度之学—变法图存与民主革命

  1)维新变法

  早期维新派:

A最初是洋务派的支持者,冯桂芬、王韬、郑观应是代表。

  B主张:

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商战;文化上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政治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

  维新变法思想:

  A、背景:

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形成。

  B、代表:

康有为----A、设万木草堂,宣传维新理论。

B、《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用经学外衣和孔子亡灵,否定专制思想基础。

为维新提供符合传统文化价值理论依据。

  梁启超----A、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的必然性。

B、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

  C、影响:

维新思想传播开来,形成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开辟新的道路。

  2)民主革命(略孙中山三民主义)

  3、文化之学—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

  

(1)背景:

A、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

袁世凯尊孔复古

  B、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启蒙思想传入,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为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政治革命,必须要思想革命。

  

(2)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核心)。

  (3)代表: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指导思想:

西方的民权、平等和达尔文进化论。

核心与基地:

<新青年>,北京大学。

  (4)内容核心内容:

德先生和赛先生(口号)民主----不仅指人民主权、权力制衡等民主政治,也包括共和、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民主理念。

科学----不仅指科学技术与知识,而且包括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还包括反对迷信、宣传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

使崇尚科学成为社会主流。

  反对旧道德:

打倒孔家店

  A、代表:

陈独秀、李大钊

  B、原因:

认为儒家思想是专制政治的灵魂

  C、实质:

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进行扬弃

  D、作用:

为解放思想和文化多元创造条件。

  文学革命:

注意形式和内容

  鲁迅----《狂人日记》,批判吃人的礼教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不仅主张白话文,还必须彻底改革旧文学思想内容。

  (5)意义:

A、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B、在政治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沉重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

C、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是一次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D、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爆发创造条件

  4、救亡之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李大钊:

受十月革命影响,新文化运动人士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李于1918年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是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

新文化运动的中后期,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

  

(2)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19年,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研究专号》,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

与此同时,各种马克思主义研究组织开始出现,马克思主义开始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3)影响: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文章摘自:

虎哥说教北京小升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