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结构专业设计技术标准1671修改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3941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9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万科结构专业设计技术标准1671修改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万科结构专业设计技术标准1671修改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万科结构专业设计技术标准1671修改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万科结构专业设计技术标准1671修改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万科结构专业设计技术标准1671修改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万科结构专业设计技术标准1671修改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万科结构专业设计技术标准1671修改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万科结构专业设计技术标准1671修改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万科结构专业设计技术标准1671修改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万科结构专业设计技术标准1671修改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万科结构专业设计技术标准1671修改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万科结构专业设计技术标准1671修改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万科结构专业设计技术标准1671修改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万科结构专业设计技术标准1671修改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万科结构专业设计技术标准1671修改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万科结构专业设计技术标准1671修改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万科结构专业设计技术标准1671修改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万科结构专业设计技术标准1671修改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万科结构专业设计技术标准1671修改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万科结构专业设计技术标准1671修改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万科结构专业设计技术标准1671修改稿.docx

《万科结构专业设计技术标准1671修改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万科结构专业设计技术标准1671修改稿.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万科结构专业设计技术标准1671修改稿.docx

万科结构专业设计技术标准1671修改稿

万科结构专业设计技术标准(16-7-1修改稿)

 

结构设计技术标准

(讨论稿)

 

编制部门

工程管理中心设计管理中心成本管理中心

编制人

日期

审核人

日期

批准人

日期

修订记录

日期

修订状态

修改内容

修改人

审核人

批准人

 

二、技术标准:

1、结构设计的一般原则

1.1结构设计应着眼建筑物全使用期限,遵循安全、合理、经济、先进的原则并优先满足建筑使用功能,设计时应进行多方案比较,优化结构设计。

1.2结构形式尽量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如有特殊要求或需要而采用钢结构时,应坚持节省成本的原则,全面考虑结构方案、选材用材、节点设计、施工便捷、后期改造等方面的因素进行设计。

1.3结构设计必须从概念设计入手,重视结构细节处理,保证结构有良好的整体性和延性、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1.4必须选择合适的计算假定、计算简图、计算软件,对于重要的高层结构、复杂的高层建筑结构,应至少用两个不同的力学模型的结构分析软件进行计算,分析比较,并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判断,确认其可靠性,保证结构的安全。

1.5结构设计计算软件计算输入参数可参考附录一《结构计算参数统一规定》。

1.6结构的关键部位,薄弱部位以及施工操作有一定困难的部位或将来使用上可能有变化的部位,应采取加强措施,并在设计中适当留有余地,以策安全。

1.7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及地方正规规范规程中的强制性条文,不得有任何违反。

2、荷载取值

2.1恒荷载按照建筑实施版施工图如实计算,可变荷载根据项目情况按照建筑使用功能要求依据现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下称荷载规范)取值,荷载的折减或组合时各分项系数的选取,必须遵循相应规范条文精神。

2.2住宅均布活荷载标准值:

1)客厅、卧室、衣帽间、工人房、储藏间、餐厅、厨房:

2.0kN/m2。

2)卫生间、书房:

2.5kN/m2.

3)阳台、露台:

2.5kN/m2。

4)公共走廊、门厅、楼梯:

2.0kN/m2(套内);3.5kN/m2(公共区)。

5)住宅屋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

不上人屋面(包括挑檐、雨棚):

0.5kN/m2;

上人屋面:

2.0kN/m2;

屋面花园:

3.0kN/m2(盆栽),如有树池或水景,应按实算取值;

2.3商业建筑均布活荷载标准值优先满足商业约定,如无特殊要求按以下取值:

1)客房、套房、办公房、小型会议室及其附带的消洗间:

2.0kN/m2。

2)卫生间、消洗间、书房:

2.5kN/m2。

3)阳台、露台:

2.5kN/m2。

4)大堂、商店、展览区、走廊、门厅、楼梯:

3.5kN/m2。

5)大型会议室兼宴会厅:

3.0kN/m2。

.

6)商业厨房(不包括后加地面做法)、储藏间:

4.0kN/m2。

7)社区超市:

5.0kN/m2,大型超市:

6.0kN/m2。

8)超市仓储区、货运通道、生鲜区:

10kN/m2。

9)屋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

按实际情况取值。

2.4公共设施设备房均布活荷载标准值:

(如有大型非常规设备应按实际考虑)

2.4.1新风机房、电梯机房、排烟机房、空调机房:

7.0kN/m2。

2.4.2发电机房、变配电房、水泵房、制冷机房:

10kN/m2。

2.5卫生间采用沉箱,采用轻质材料回填,回填轻质材料容重≤7kN/m3.

2.6非承重填充墙如采用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常用B05\B07级合格品干密度小于:

525\725kg/m3,砌体的标准荷载考虑天然湿度和砌筑灰缝计算,砌体容重建议值:

7.5\9.5kN/m3,墙面抹轻质砂浆容重为9.5kN/m3。

2.7如设计允许非承重墙体灵活布置,板内力计算时应在可能布置墙体的楼面范围考虑不小于每延米墙重的1/3的板面活荷载,且附加值不应小于1.0kN/m2。

梁内力计算时尚应根据实际传力情况具体分析后确定合理的荷载输入方案。

2.8其它非轻质填充墙:

实心砖砌体自重一般按19kN/m3,混凝土墙容重按25kN/m3。

2.9计算墙体荷载时,应扣除门窗洞口墙体重量,凸窗处的荷载应仔细计算,应按实际取值,不应遗漏构造柱、窗台挑板、造型线条及压梁重量。

2.9.1当梁下砌筑墙体时,墙高计算应扣除梁高部分,取墙净高。

2.9.2外墙开窗洞口时,墙体均布线荷载可根据门窗洞口面积占整面墙面积的比例折减,折减系数=(整墙面积-洞口面积)/整墙面积。

(窗重可忽略)

2.9.3外墙开推拉门(与阳台相连,门宽≥2.1m)时,墙体均布线荷载按开洞折减后,线荷载值不小于2.0kN/m(已考虑门重)。

2.9.4厨、卫,外墙等易浸湿墙体设置防水反坎的,应计入反坎重量;还应计入填充墙墙顶砌200高实心砖的重量。

2.10楼地面面层及天棚抹灰均布荷载标准值应按建筑构造计算:

2.12.1普通住宅、酒店、办公楼、学校等一般类使用房间,一般不应小于1.0kN/m2。

(万科采用铝模板,板底不抹灰,直接刮腻子)

2.12.2大型会议室、宴会厅、商场(超市、商业街)等大空间公共建筑、酒店的公共区不应小于1.5kN/m2(含吊顶和面层误差)。

2.12.3板底有较大设备时(如大型吊灯,机械设备),其设计荷载应按具体情况考虑。

2.11地下室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条件科学论证抗浮设防水位、选取正确的荷载及组合方式、明确各类构件保护层厚度,裂缝控制原则等。

参照附录二《地下室结构设计规定》。

2.12设计院应与园林设计单位积极配合,尽早确定园林设计方案,以便分片确定地下室顶板及裙房屋面板的板面荷载,以免因过于笼统,增加成本。

2.13地下室顶板荷载应考虑施工荷载,但施工荷载与覆土荷载不叠加,按较大值考虑。

2.14建筑设计中考虑预留给业主加建的建筑空间处,应合理考虑由于加建而产生的荷载,按等效均布面荷载形式输入计算。

2.15风荷载计算需根据项目所处地段及发展规划,选取合理的地面粗糙度,基本风压值应满足荷载规范的规定。

山地项目风压取值应单独研究。

3、结构布置与设计

3.1主体结构布置原则

3.1.1结构选型应经过方案优化选用抗地震作用及抗风力性能好的结构体系和结构布置方案,应使选用的结构体系受力明确、传力简捷、材料利用率高。

3.1.2结构单元间如平面形状复杂,且有缩颈、错层时,可在适当位置设置伸缩缝。

3.1.3结构平面内如遇有缩颈或偏心连接时,且长宽比超过规范要求时,应采取结构措施进行加强处理,可结合立面采用拉梁拉板的形式。

3.1.4住宅单体上部结构的剪力墙应尽量布置在平面外围及分户墙处,既可加大整体抗扭刚度,又可使户内的剪力墙尽量少,利于住户改造。

3.1.5住宅外墙现浇非承重墙或内墙构造柱上下层贯通时,底部支承梁需考虑非承重墙柱实际下传的荷载,应将现浇非承重墙柱输入计算模型考虑整体协同变形计算底部支承梁的实际受力,复核该部分梁的裂缝、挠度。

(建入构造柱的模型采用整体刚度法即施工加载模拟1计算对比通常做法计算模型)

3.2基础设计

3.2.1基础选型应根据工程地质情况、建筑体形、荷载情况、施工条件等综合考虑,选择经济合理且可靠度高的基础形式。

(设计院出两个方案报设计管理中心,基础设计涉及的技术参数通过专题会讨论确认)

3.2.2以下情况不宜采用天然地基浅基础:

1)有抗浮要求的地下室。

应采用桩基础兼顾抗拔。

2)未修正的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小于250KPa的场地。

3)大部分区域持力层埋深由施工地面算起大于2米的场地。

4)高度超过60米的高层建筑。

5)大型商业建筑。

3.2.3天然地基浅基础应满足现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下称地基规范)要求,计算厚度不大于600一般优先采用平板式,大于600可采用阶梯式。

建筑外围独立基础应结合外墙布置基础拉梁,建筑内部基础间无首层墙处可不设拉梁。

3.2.4天然地基筏板基础板厚不应小于500(高层主体或大型商业),受力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15%,分布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10%。

墙柱下设置加厚柱墩时,柱墩与筏板交界处混凝土提供的的抗冲切承载力应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6.5.1条计算。

墙柱边或柱墩边的抗冲切验算按以下原则:

1)墙柱边冲切力=墙柱轴力x(1-破坏锥体底面积/墙柱从属面积)

2)柱墩边冲切力=墙柱轴力x(1-柱墩底面积/墙柱从属面积)

注:

墙柱从属面积指该墙柱各边向四周外扩一半净距所围成的范围的面积,折线状剪力墙应先将各肢端围成凸多边形。

3)柱墩边筏板抗冲切计算截面周长取柱墩周长

4)抗冲切验算应考虑不小于1.1的安全系数。

3.2.5天然地基基础如位于土坡坡顶,或施工期间将在基础板底形成边坡,设计应按地基规范要求核算基础埋深与边坡水平距离关系满足稳定性要求。

3.2.6管桩布桩设计时单桩承载力特征值根据地质情况及当地经验暂定取值,400桩通常为1000~1300KN、500桩通常为2000~2300KN,600桩通常为2800~3300KN。

场地无软弱土层、无液化层、持力层非软质岩时取高值,反之取中低值。

最终取值必要时通过现场破坏性试桩验证,如有出入应根据对试验数据分析后确认的合理值重新设计桩基础。

试桩选点应结合工程场地特点选取具有普遍代表性和相对最差的地质条件处。

3.2.7主体结构布桩整体超配系数(总桩数x单桩承载力/结构总重量)应控制在1.1~1.3范围,场地无软弱土层、无液化层、持力层非软质岩时取低值,反之取中高值。

地下室柱下布桩一般不考虑底板自重,超配系数(桩承载力/柱下轴力)不小于0.95。

布桩柱底内力采用恒载加活载工况布桩,并用D+L+W及(D+L+W+E)/1.25进行复核。

3.2.8高层建筑管桩基础不宜采用单排桩条形承台形式,尽量采用有良好整体抗侧推能力的多桩联合承台,承台平面形状应方正规则,尽量避免异型承台,减少钢筋搭接。

3.2.9主体结构基础预制管桩承台之间的连接应符合以下要求:

1)单桩承台必须双向设置连系梁,两桩承台必须在弱向中部设置连系梁,三桩以上的单排桩承台必须两端弱向均设连系梁且间距不应超过3米。

连系梁截面配筋尚需叠加按该排桩沿连系梁方向偏移50产生的偏心弯矩来验算。

承台与地下室底板整浇的情况,可通过验算确定是否采用局部增加双层附加板筋解决。

2)承台底以下软土厚度超过3米且无整浇底板的双排桩承台弱向亦应设置连系梁,梁间距不应超过3米,梁宽不小于250,梁高可取1/10净跨且不小于500,全截面纵筋配筋率不小于0.5%。

3)大部分承台底以下软土厚度超过5米且严重液化的场地,应根据布桩数量采用整体筏型承台或相互可靠连接的分块筏型承台基础。

3.2.10灌注桩基础单桩承载力一般以桩身强度控制,桩身砼标号根据持力层情况一般取C30~C40,桩长计算应以地质承载力特征值与桩身承载力对应的上部荷载标准值匹配为原则。

3.2.11桩承台剪切验算时应充分考虑偏桩造成的直剪的不利情况,偏桩幅度宜考虑100,大直径边角桩的冲切验算应根据实际布桩形成的最不利破坏椎体来核算,设计应提供具体复核数据。

4、地下室构件设计

4.1地下室结构形式应结合项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优先采用无梁带柱帽大板形式,如必须用梁板形式则可选用加腋大板形式、沿长边单向布次梁的单向板形式。

4.2地下室顶板、侧壁板、底板厚度:

4.3.1普通地下室顶板厚度不应小于160mm;上部结构嵌固时板厚不应小于180mm;人防地下室顶板厚度不应小于200mm(无覆土时250mm)。

4.3.2地下室侧壁的常用厚度:

地下一层侧壁厚度取300~350;地下二层侧壁厚度取350~450;

地下三层侧壁厚度取450~600;

4.3.3地下室底板优先采用无梁底板结构,一般跨度(7~9米)的底板厚度:

地下室埋深3~5米取300~400;地下室埋深5~9米取400~500;地下室埋深9~12米取500~600。

4.3地下室部分混凝土梁、板各部位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的要求应有明确表示。

保护层的要求及构件裂缝控制要求可参照附录二《地下室结构设计规定》。

4.4底层梁板底、面钢筋均可采用一部分拉通,一部分支座附加的方式进行合理配筋。

底板通拉钢筋最小配筋率不小于0.18%。

4.5后浇带(或加强带)应布置在板跨跨中,尽量远离承台或柱帽边缘抗冲切不利处,设置间距通常为35~40米,应尽量简洁,避免过多转折,带内钢筋应断开搭接,做法在图中明示,且明确区分沉降带与收缩带及其封堵时间要求。

4.6与地下室顶板相接的塔楼边梁,应验算截面抗剪扭承载力,边梁梁宽不应小于顶板厚度,设计应提供该部位具体验算数据。

5、主体构件设计

5.1构件截面的选择应在满足建筑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做到经济、合理。

5.2砼强度等级:

普通楼面梁、板(除转换、预应力构件外)用C30~C35;框架柱、墙可根据设计计算需要选用C30~C50,按楼层分段递减。

C55及以上标号慎用。

5.3高层住宅及大型商业项目钢筋级别选择按以下原则,但需考虑市场货源情况。

5.3.1梁纵筋(包括底筋、面筋)可按HRB500钢筋计算,其余钢筋如箍筋、架立筋、腰筋、板筋、竖向构件均按HRB400钢筋计算。

5.3.2选筋原则:

地下室部分全部采用HRB400,上部结构6~12直径优先选用HRB400,14~25直径可选用HRB500。

竖向构件如配筋由计算值控制,选用14及以上直径的HRB500钢筋时,应等强代换。

5.4楼板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板厚及配筋应由计算确定,计算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边界条件,优先保证板底配筋满足强度和裂缝控制要求。

5.5.1计算假定统一规定:

边梁处按简支边;与剪力墙相连的按固端支座;相邻板的高差≤30mm的,视为连续板;相邻板的高差>30mm的,均按简支边。

连续板根据相邻板跨尺寸差判别约束条件,跨比(大跨/小跨)不大于1.5的相邻连续板均按固支,否则大跨板应将该边按简支验算底筋,该边面筋应同小跨板一致。

5.5.2相邻连续板两侧板厚差异≥30mm时,在大小板交界处,小(薄)板按固定支座;大板(厚板)按简支支座,其面筋应同小(薄)板一致并满足最小配筋率。

5.5.3厨房、卫生间、非挑板阳台等板厚(常规值)h=100mm

板短向计算跨度L<3600h=100mm

3600≤L<6000按短跨1/35取整L≥6000按短跨1/30取整

5.5.4多塔裙楼之间屋面板厚≥160,转换层板厚≥180mm,转换层上下层楼板厚≥120mm,

5.5.5客厅板厚不应小于120mm、底筋不应小于双向8@200,板厚≥150mm应设置板面抗裂筋;结构平面连接薄弱区域最小楼板宽度不宜小于5米,板厚不应小于120mm、配筋不应小于8@150双层双向,集中预埋管线处厚度不应小于140mm、配筋不应小于8@150双层双向。

5.5.6屋面板厚度不小于120mm,配筋应按双层双向配置,配筋率不小于0.2%。

5.5.7楼板配筋采用分离式配筋,支座面筋的配筋长度为1/4楼板短边净跨,连续板时应取大跨板的短边净跨的1/4。

支座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5.5.8楼板面筋不宜大面积拉通,但对抗渗漏要求高的局部板块如卫生间、露台应双层双向拉通。

5.5.9根据建筑平面布置,选择易产生裂缝的建筑阳角处板进行加强配筋,楼板厚度不小于120mm,板筋配筋率不小于0.3%,双层双向配置。

5.5.10当客厅采用大跨度异形板结构体系时,异型板阳角处需增设放射钢筋,结构计算除进行强度计算外,应进行挠度及裂缝宽度的验算。

对于大跨度异形板应按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分区配筋,相对较小开间处板面筋应拉通。

如有墙柱突入板中时,应放射状设置板面抗裂钢筋,该抗裂筋配筋率不小于0.3%。

5.5.11转角窗处板厚不应小于短跨的1/30,且不应小于120mm,转角窗处板筋应双层双向拉通,板通拉筋配筋率不小于0.3%。

5.5.12结构板块不应过于零碎,跨度很小时(跨度≤2.m)不必在每处隔墙下均设梁,可在板配筋中要按等效荷载法或布板上线荷载考虑这部分荷载,板底视具体该板跨及荷载情况核算是否需要设置墙底加强筋。

5.5.13悬挑板设计规定:

内跨板的板厚不宜小于悬挑板板厚,内跨板的支座负筋面积不应小于悬挑板受力筋面积,内跨板的支座负筋长度不应小于悬挑板的出挑长度,支承梁应加强抗扭构造,如支承梁挑板另一则无楼板或开洞时,该梁抗扭刚度不得折减。

悬臂板应进行挠度及裂缝控制,板面混凝土裂缝宽度≤0.2mm。

5.5.14大型商业项目考虑平面超长及荷载的不确定性,板厚不应小于120mm,板筋直径不小于8mm,平面开洞、凹进形成的薄弱处、大悬挑区域的板面筋应通长布置。

5.6楼、屋盖原则采用普通梁板体系。

5.6.1框架梁的宽度不得小于200,次梁一般取200宽,对跨度≤3.0m的次梁,可考虑取150宽,但不得小于相邻楼板板厚。

5.6.2框架主梁箍筋直径不小于8,次梁箍筋直径不小于6。

⏹箍筋肢数,一般是梁宽350~600mm的,取四肢箍;梁宽<350mm的,取两肢箍;梁宽≥600mm的,取六肢箍。

⏹箍筋间距,一般在100~200mm之间。

间距选择一般是100、150、200mm三种。

⏹对框架梁加密区的箍筋间距取100(小于400高的梁取1/4梁高)。

⏹对梁跨较短的框架梁(跨高比≤4),可全长取加密区间距。

⏹位于卫生间降板处的梁宽≤150的次梁箍筋间距取150。

5.6.3边跨和单跨次梁梁端应按端简支计算,梁端支座上部构造钢筋如有可靠锚固,应不小于跨中计算配筋量的1/4。

5.6.4对跨度大于9.0米或悬挑大于2.5米的梁,应对裂缝与挠度从严控制,并应结合具体项目充分考虑裂缝与挠度对正常使用的长期影响。

跨度大于18米或悬挑长度大于5米的梁应进行专项研究。

5.6.5悬挑梁配筋规定:

梁端面筋实配面积比计算面积提高幅度根据悬挑长度大小可取30%~50%(外悬挑取低值,内悬挑取高值)。

悬挑局域外围封口边梁外侧挑板时,应计入挑板负弯矩对悬挑梁产生弯矩叠加的影响。

5.6.6悬挑梁支承端为梁时,该支撑梁的挠度不应大于净跨的1/400,底筋与抗扭钢筋实配面积应比计算值提高30%以上。

如该梁另一则无楼板或楼板局部开大洞时,该梁的抗扭刚度不得折减。

5.6.7无地下室的一层楼地面结合标高、回填土、地下水等因素综合考虑采用结构架空板或建筑地坪处理。

首层地坪以下软弱土层厚度超过2米时,应设置结构架空板。

5.7剪力墙设计规定

5.7.1高层建筑不应采用除电梯筒外全部为短肢剪力墙的结构体系,亦不应采用一个方向设置剪力墙、另一方向不设或除电梯筒外全部为短肢剪力墙的结构体系。

5.7.2剪力墙轴压比不宜太小,底部大部分非一字墙的轴压比宜接近规范限值。

对于底层设较高的架空层时,或首层地面未设结构架空板剪力墙直落基础面时,应重点验算首层墙体稳定性,并满足10%以上的安全富余度。

5.7.3剪力墙墙身设计的一般规定:

⏹剪力墙的墙肢长度不宜大于8米(仅对住宅项目),肢长与墙厚之比不宜小于8。

⏹剪力墙墙肢厚度不应小于200。

当剪力墙的墙肢厚度≥300时,各墙墙肢长度与墙截面厚度之比≥4时,可按普通一般剪力墙要求设计。

⏹截面厚度小于300,各向墙肢长度均小于等于1600的剪力墙为短肢剪力墙。

⏹转角窗一字墙宜避免短肢墙且宜有较强连梁连接。

⏹剪力墙的墙肢长度与墙截面厚度之比<4,可按框架柱截面要求设计,柱纵向钢筋配筋率和箍筋配箍率应同时满足对墙的要求。

柱的抗震等级同剪力墙的抗震等级,轴压比及稳定性应按一字短肢剪力墙轴压比限值要求控制。

⏹一、二、三级一字短肢剪力墙的轴压比,底部加强区分别不应大于0.40、0.45、0.50,非加强区分别不应大于0.45、0.50、0.55,全部竖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低于1.2%。

5.7.4剪力墙连梁设计的一般规定:

⏹跨高比≤2.5的连梁,应按墙上开洞口输入模型计算,按连梁设计。

⏹跨高比≥5的连梁,应按主梁输入模型计算,可按框架梁设计。

⏹2.5<跨高比<5的连梁,不应按框架梁设计,应按连梁设计。

按墙上开洞口输入模型计算并按主梁输入模型验算剪力。

⏹连梁刚度折减:

地震作用控制时宜取0.5~0.7,风荷载控制时不应低于0.8。

5.7.5剪力墙墙身竖向及水平分布钢筋的间距均不应大于200mm,肢长超过5米的墙肢水平筋间距不应大于150mm。

5.7.6剪力墙墙身竖向分布筋和水平分布筋可参考下表:

(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配筋率均不小于0.25%,直径不小于8,超过5米的墙肢水平筋间距加密到150)

剪力墙竖向、水平钢筋选用

墙厚

部位

水平分布筋

竖向分布筋

排数

一、二、三级

四级

一、二、三级

四级

200

A

Ф8@150(0.33%)

Ф8@200(0.25%)

Ф8/10@200(0.32%)

Ф8@200(0.25%)

2

B

Ф8@200(0.25%)

Ф8@200(0.25%)

Ф8/10@200(0.32%)

Ф8@200(0.25%)

2

250

A

Ф10@200(0.31%)

Ф8/10@200(0.26%)

Ф8/10@200(0.26%)

Ф8/10@200(0.26%)

2

B

Ф8/10@200(0.26%)

Ф8/10@200(0.26%)

Ф8/10@200(0.26%)

Ф8/10@200(0.26%)

2

300

A

Ф10@150(0.34%)

Ф10@200(0.26%)

Ф10@200(0.26%)

Ф10@200(0.26%)

2

B

Ф10@200(0.26%)

Ф10@200(0.26%)

Ф10@200(0.26%)

Ф10@200(0.26%)

2

A:

加强区;B:

非加强区

5.7.7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的竖向钢筋最小直径:

16(一级、二级)14(三级);

构造边缘构件的竖向钢筋最小直径:

14(一级)12(二、三、四级)。

5.7.8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的箍筋按间距100或150配置,直径不小于10mm;构造边缘构件箍筋可按间距150或200配置,加强区直径不小于8mm。

5.7.9剪力墙加强区的边缘构件箍筋应按复合箍筋设置,非加强区边缘构件箍筋可按矩形箍加拉筋设置。

5.7.10所有边缘构件内箍筋或拉筋沿水平方向的肢距不应大于300mm。

5.7.11一、二级剪力墙底部加强区竖向分布筋采用搭接连接时,接头位置应分段错开,同一截面搭接钢筋数量不应超过总量的一半,错开净距不应小于500。

5.7.12剪力墙面外单侧搭梁时,梁端按铰接设计;如按刚接设计,应在梁端墙体内增设同级别的边缘构件,且梁纵向钢筋直径选取应满足在墙厚范围直段锚固不小于0.4倍计算锚固长度。

如该剪力墙为一字短肢剪力墙,梁端应铰接,墙身全部竖向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1.2%,其稳定性验算应有20%以上的富余度。

 

5.8框架柱的设计规定:

5.8.1柱截面高度一般不小于该方向柱高度的1/10,且最小高度不宜小于300。

柱截面的高宽比不宜超过3。

圆柱的最小直径不宜小于350mm。

对主楼主要承重柱,柱宽不宜小于400,不应小于350,圆柱直径不应小于350。

5.8.2柱配筋计算一般采用双偏压计算,当其总配筋率在1.5%以上,且两个方向配筋计算值与结构受力不一致时,应仔细复核计算书。

5.8.3应仔细复核跃层柱的计算长度(注意柱间有悬臂梁时检查软件是否误判为有效约束),跃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