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福泉市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03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44127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4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福泉市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03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贵州省福泉市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03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贵州省福泉市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03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贵州省福泉市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03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贵州省福泉市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03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贵州省福泉市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03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贵州省福泉市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03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贵州省福泉市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03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贵州省福泉市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03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贵州省福泉市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03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贵州省福泉市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03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贵州省福泉市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03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贵州省福泉市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03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贵州省福泉市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03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省福泉市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03Word格式.docx

《贵州省福泉市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03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福泉市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03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贵州省福泉市高考语文冲刺模拟卷03Word格式.docx

(摘自牟作武《中国古文字的起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字都是自身民族语言的符号,都和本民族语言相辅相成。

B.原始人类用手势比划表达某种意念或某种信息,这种表意手段可以帮助理解语言。

C.有文字学专家对文字内涵缺乏正确的认定,把各种刻记或纹记看作正式的文字。

D.有实证材料才会认定事物的存在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不利于做出科学明晰的结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重点阐述关于古文字产生时代的不同见解,并作出了古汉字最早出现时代的判断。

B.文章第二段提出错误观点并分析其错误原因后,提出“文字产生在语言之后”的观点。

C.对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先论证其谬误,再阐释概念,然后指出其消极影响,层层深入。

D.文章末段说甲骨文的结构比钟鼎文简练,是为了证明甲骨文的出现已有相当长的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最早的图画、图示、纹记等,应当与他们要表达某种意念或某种信息有关,所以与文字的产生关系很密切。

B.我们即使把那些能表达某种意念或某种信息的可视符号认作是文字,也不能认定文字的产生比语言产生更早。

C.中国古汉字形成于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那时距商朝时代久远,可见甲骨文不一定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D.作者认为,中国古文字最早出现在六千年以前的中石器时代,这种观点在世界各国文字学家中并未形成公论。

2.(12分)(2018·

成都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目前,随着中国传统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创新弘扬问题现在显得尤为重要。

这里所说的创新弘扬,是把激活中国古代有价值的美学思想资源,加以阐释和发扬光大。

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是当代美学建设的重要资源,这正是我们中华美学精神在当下应当发扬光大的原因。

美学作为人文价值学科,应当重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价值。

因此,我们不能心存偏见,依然怀抱全盘西化的那种矫枉过正的态度,总是误以为只有古希腊、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传统才对当下的美学思想发展有启示,而中国孔孟老庄、宋明理学以来的思想传统就不值得继承和发扬光大。

我们既不粗率地鄙视和否定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也不能盲目地迷信和简单地移植西方美学。

实际上,即使在西学东渐、甚至有人主张全盘西化的时代,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并没有被全盘否定,并没有完全断裂。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承载着丰富的审美经验,由这些经验归纳和总结出来的理论,乃至审美经验本身,值得中国当代美学和世界美学加以继承。

这些传统的美学思想已植根于我们民族的生活方式之中,千百年来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念、审美趣味以及艺术心理。

因而,对于它们的继承与弘扬,是当代学人之使命所在。

古代传统与当下发展的关系,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

譬如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在当下依然让我们获得审美的享受;

古代的戏曲小说和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可以在当代新媒体艺术中得以再现;

古代的器物造型等可以为当下的设计提供启示和灵感,等等。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包含着启迪学者智慧、引领未来发展的思想资源。

中国传统思想中有一个重要传统,就是“返本开新”。

这也是我们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追溯中国传统美学的源头,切实把握其中有价值、有活力的资源,从而使当代美学别开生面。

诸如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谐的宇宙观、“立象言意”的传统、物趣人情浑然为一的艺术境界等等,都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

中国艺术的抒情传统虽然不能涵盖全部的艺术作品,但它确实是中国古代艺术具有独特民族特征的贡献,同样也值得我们珍视和发扬光大。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有优秀的传统,就无限夸大其内容,或者固守中国传统美学中僵死的教条。

中国传统美学资源在学科形态上、研究方法上确有诸多的不足,我们应当客观对待其中的生机和活力,客观地对待这批遗产。

(节选自朱志荣《中国传统美学的传承弘扬》,有删改)

A.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创新弘扬,重在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资源加以激活、阐释和发扬。

B.在有人主张全盘西化的时代,中国的孔孟老庄、宋明理学以来的思想传统被完全否定。

C.优秀的传统美学思想对我们有着长期而深刻的影响,当代学人应当对其加以继承弘扬。

D.“返本开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重要传统,返本溯源有助于当代美学发展创新。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提出我们要客观对待传统美学思想的观点。

B.文章从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价值、审美经验以及其作为思想资源等层面论证了传统美学思想在当下具有重要意义。

C.在论述的过程中,文章列举了一些有一定典型性的事例,具体而有力地证明了论点,使文章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D.文章第三段举唐诗宋词、古代戏曲以及古代器物造型的例子证明了传统与当下发展的关系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

A.西方的美学思想,诸如古希腊、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传统对我们当下的美学思想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B.不止我们的民族生活受益于传统美学的审美经验,世界美学也能够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审美经验中汲取养分。

C.中国古代艺术的抒情传统是我国古代艺术的民族特色所在,因此继承这一抒情传统是发扬民族传统的必要前提。

D.我们如果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全盘照搬,不加以甄别筛选,势必会给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3.(15分)(2019高一下·

河北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楼道里的关门声

杨乃云

七层的楼房,我住四楼。

刚住进来的一段日子里,每天都被“咣”的一下关门声震醒,并且是在刚刚入睡的夜半时分,接着又是一阵噔、噔、噔的脚步声。

开始几天尚能忍受,以为可能是一种暂时现象。

日子久了,再有涵养的人,情绪也会失去平衡。

终于有一天,我再也忍耐不下去了。

门响过后,我爬起来刚要下床,被妻子一把拉住:

“干啥?

我忿忿地说:

“我明白了,准是七楼那个‘缺教'

的浑小子。

不行!

我得去警告他一下,总得懂点公德吧!

妻沉默一会,说:

“明儿再说吧。

”看来她也受够了。

早上起床后.我要去七楼。

妻喊住我:

“先别!

要去说也要讲究个方式方法。

刚搬来互不了解,以后熟悉了都是好邻居,这样冒然地去,说不好会伤和气的。

我必须先去打探明白究竟是不是七楼那个孩子。

”还是女人心细,想得周全。

我把希望全寄托在妻子身上了。

几天过去了,响声依旧。

我又发作,刚爬起来又被妻子拉住,她细声地说:

“深更半夜的,别去了。

习惯就好了。

“习惯?

还需培养这样的习惯?

岂有此理!

”我的火一半来自关门声,一半对着妻子的不负责任。

妻子似乎洞察出我的心思,耐心地说:

“先躺下,听我说。

是七楼那个孩子。

我打听清楚了,他爸爸是工人,妈妈得了癌症又下岗。

孩子今年高考,为了帮助妈妈治病和筹措高考的资費,每天白天复习,晚上在一家酒店打工。

我的火基本消了一半。

不过又一想,孩子是遭人同情,但关门时轻一点不就得了,何必用那么大劲。

以后的日子里,门继续响,我继续醒……不知不觉中,我真的习惯了,每天听完那“咣”的一声,便会很快地睡去。

这几天我突然失眠了。

追其原因,原来几天没听到门响了。

我推一下妻子:

“哎,怎么几天没听到门响了?

妻闭着双眼:

“你仔细听。

我屏住呼吸,侧耳细听。

不大一会儿,楼道里传来“啪哒”一声,声音很轻.但很清晰,像是门锁的声音。

再细听,沉重而缓慢的脚步声由模糊而清晰,又由清晰而愈来愈模糊。

我漠然地转向妻子,没开灯,借着窗外投进的月光,发现妻子眼角上挂着两行泪珠。

妻子仍没睁眼,从喉咙里挤出一句:

“他妈妈死了!

我默然了,无力地瘫倒在床上。

接下来便是连续几天的失眠,静候着那一声仿佛托着我神经的“啪哒”一响。

既然睡意渺然,不如下楼去等。

我轻轻地下床,披上外衣。

妻子没有阻拦,翻来覆去地躺在床上。

我小心地走下楼梯,拧开门锁,摸一块石头把门掩住。

然后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门外的台阶上。

孩子终于回来了。

双手抱着肩膀,抖抖瑟瑟地珊步走来,像一株风霜中摇曳挣扎的小树。

我的心不知为什么骤然间怦怦跳动起来。

孩子发现了我,先是一惊:

“谁?

“哦!

是我。

”我捂着胸口站起身来。

孩子一定神:

“大爷,是您。

这么晚了没睡,在等人?

“是!

噢,不、不……”

孩子看到了虚掩的楼道门,突然明白了什么:

“大爷,对不起,前些日子可能影响您睡觉了!

”“没———没有!

“大爷,”孩子小声说,“我那是特意的。

那时候,妈妈只要一听见这门响,脸上立刻就会露出笑容,说一声‘儿子回来了’,然后放心地合上眼睡觉了,”孩子眼里的水光合着如水的月光在闪动。

“孩子……”我接起孩子的肩头,一同迈进虔掩的楼道门口。

孩子一手拧住门锁的拉钮,将门小心地掩好后再慢慢地把手一松,只听门锁“啪哒”一响。

我的心骤然一缩,眼里涌出泪水。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标题“楼道里的关门声”既是故事的起因,也是故事发展的线索。

同时为行文设置了悬念,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效果。

B.小说画线句子运用细节描写、比喻等人物描写方法,既表现了“孩子”备受生活重压后的疲惫状态,也形象刻画了“孩子”面对命运打击时的不屈形象。

C.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一方面使情节曲折有致、跌宕起伏;

另一方面,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表达小说主题。

D.小说结尾“我”与“孩子”和谐的一幕令人感动,从而为我们揭示出一个朴素的主题:

人与人之间尤其邻里之间要懂得互相体谅、包容与关爱。

(2)品味文中划线的词语,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①沉默:

②漠然:

③终于:

(3)小说结尾“我”为何“心骤然一缩,眼里涌出泪水”?

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共3题;

共34分)

4.(19.0分)(2019·

杨浦模拟)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梅谱》序

(明)王思任

①天下有必传之心,无必传之人,何□?

心可以入万世,而人必不肯出百年。

试摆列一世之人摘看一世之心,卑者逐无涯,高者命不朽。

至百年之外,其人与心,俱血俱土也。

有荧然一点如火之传薪者,无几也。

②山阴刘雪湖,少时见王元章画梅而悦之,至忘寝食。

学之成,遂负笈买履,走名山幽壑,不知老之将至,始焉以元章画,继焉以梅画,迄于今从心所欲。

腕脱神飞,墨停三日,而淋漓之气不止,曾有严某泛舟,展视其图、值花蝶翩来,依依数里许。

又曾画倪中丞之壁,越半载,蜂食共华殆尽。

化则还天,诚能动物,一之至也。

③雪湖尝告人曰:

“画梅以韵格胜”夫韵在声后,格在局先。

善歌善弈者可知而不可解,即可解而又不可知。

雪湖直以梅知之,而以画解之,此共心之独至,千而下有必传者也。

著《梅谱》凡四刻,俱为好事者携去。

性既孤高,而家贫不能再刻,无以应问奇者。

④予偶还里中,访雪湖山房,出旧稿示余,余为刻之于姑孰官邸。

人共谓雪湖得梅之趣,而吾独谓鸯湖得梅之苦。

人徒欲传雪湖之画,而吾独欲传雪湖之心,倘从此有如其歌弈之悟以至心而心传焉是《梅谱》乃导师也

(选自《刘雪湖梅谱》,有删节)

【注释】①王元章:

即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焉 

 

B.与 

C.也 

D.矣 

(2)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对第④段加下划线短语“歌弈之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善歌善弈者可知而不可解 

B.善歌善弈者可解而不可知。

C.雪湖以梅知之,以画解之。

D.韵在声后,格在局先。

(4)下列对第④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普遍认为刘雪湖悟出了梅的志趣。

B.人们普遍认为刘雪湖获得了画梅乐趣。

C.作者认为刘雪湖悟出了梅的孤寒本色。

D.作者认为刘雪湖从画梅中体悟到甘苦。

(5)概括这篇序言的行文思路。

5.(9.0分)(2017高一上·

四川期末)阅读这首现代诗,完成小题。

雪夜

吴秋山

孤馆的灯是青的,

窗外,垂下雪的球帘。

炉火伸出了蛇舌,

舐着室中的冷味。

又是残夜梦回,

枕畔的书瘦损了。

远处掷来一片狗吠,

击破沉寂的夜网。

(选自《中国新文学·

诗歌卷(1927-1937)》)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写旅人授宿的诗,诗人借助青灯、雪、炉火、狗吠等意象,营造了孤寂凄凉的氛围,令人感觉寒意逼人。

B.诗歌第一小节写旅人身处孤馆,泛着青色冷光的灯,纷纷扬扬的雪花和似串似缀的珠帘,共同构成一幅自然的冬夜降雪图,饱含无限的惆怅之情。

C.第二小节用“蛇舌”来喻火焰,将炉火在雪夜中的跳跃摇曳之态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

同时炉火的温暖与室中的冷味形成鲜明的对比。

D.诗歌第三小节不说“梦醒”“梦破”而说“梦回”,是因为旅人梦中跑得很远,回到了温暖的家,一个“又”字可以看出旅人思乡之切。

E.诗歌短小凝练,多处借助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冷寂的夜晚,诗中有画,富有立体感。

(2)诗歌中有多处动词的使用非常精妙,试举两例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6.(6分)(2015高二上·

长春期中)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渔舟唱晚,________;

雁阵惊寒,________。

《滕王阁序》

②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

________,觉今是而昨非。

……________,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________。

《归去来兮辞》

③但以刘日薄西山,________,________,朝不虑夕。

《陈情表》

④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

《逍遥游》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3题;

共20分)

7.(9分)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树木失去了根就会 

,江河失去了源头就会 

,灵魂失去了家园就会 

世界无限广阔,我们渴望到广阔的天地去闯荡,但请记住,一定不要迷失了回家的路。

拥有精神家园,才能获得心灵的宁静。

A.枯萎干涸堕落 

B.枯黄干涸堕落 

C.枯萎干旱陨落 

D.枯黄干旱陨落 

8.(6分)请你根据下面的材料,拟写一则感言。

要求:

语言表达生动、得体。

80个字左右。

60岁的孙永海是黑龙江籍来甬务工者,因特重型颅脑损伤,生命的火光即将熄灭。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作了一个伟大的决定:

死后,捐出身上的器官。

亲属根据他的遗愿帮他完成了人间大爱的传递——自愿、无偿捐献出双肾、肝脏和一对眼角膜,成为宁波市首位器官捐献者。

9.(5分)(2017高三上·

宜城月考)下面是世界互联网大会徽标的主体图形,清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四、写作(60分)(共1题;

共5分)

10.(5分)(2015高二上·

桂林期中)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著名学者、古文字学家、东方学家及翻译家季羡林先生曾说: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

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的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1、

1-2、

1-3、

2-1、

2-2、

2-3、

3-1、

3-2、

3-3、

4-1、

4-2、

4-3、

4-4、

4-5、

5-1、

5-2、

6-1、

7-1、

8-1、

9-1、

1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