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重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44416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核医学重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核医学重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核医学重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核医学重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核医学重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核医学重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核医学重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核医学重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核医学重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核医学重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核医学重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核医学重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核医学重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核医学重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核医学重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核医学重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核医学重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核医学重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核医学重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

《核医学重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医学重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核医学重点归纳Word文档格式.docx

单位:

Bq/kg;

Bq/m3;

Bq/l

12、电离当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是和物质原子的核外电子发生静电作用,是电子脱离原子轨道而发生电离

13、激发如果核外电子获得的能量不足以使其形成自由电子,只能有能量较低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高的轨道

14、散射带电粒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碰撞而改变运动方向的过程

15、韧致辐射带电粒子受到物质原子核电场的影响,运动方向和速度都发生变化,能量减低,多余的能量以x射线的形式辐射出来

16、湮灭辐射正电子衰变产生的正电子具有一定的动能,能在介质中运行一定得距离,当其能量耗尽是可与物质中的自由电子结合,而转化为

17、光电效应光子同(整个)原子作用把自己的全部能量传递给原子,壳层中某一电子获得动能克服原子束缚跑出来,成为自由电子,光子本身消失了。

第七章内分泌系统

一、甲状腺摄131碘试验

1、原理碘是甲状腺合成TH的主要原料,其进入人体后能被甲状腺选择性摄取和浓聚,其摄取的速度和数量以及碘在甲状腺内的停留时间与甲状腺功能有关。

131I与127I互为同位素,二者有相同的化学及生物学性质131I属放射性核素,衰变时能发出γ射线。

给予患者口服或静脉注射一定量的Na131I后,在体外用特定的γ射线探测仪探测颈部的放射性计数,即可了解甲状腺的功能状态。

2、适应症除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妇女禁用外,可安全的用于任何人群。

3、甲状腺摄131碘试验的临床意义

(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大多数甲亢病人摄131碘率增高并有摄碘高峰前移现象。

(2)甲状腺功能减退:

大多数“甲减”病人的摄131碘率降低,部分病人的摄131碘率正常。

(3)单纯性甲状腺肿:

大多数甲状腺肿的病人摄131碘率增高,但2小时与24小时的比值在正常范围内。

(4)亚急性甲状腺炎:

甲状腺受炎症破坏,激素释放入血中,血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但摄131碘率明显降低,出现分离现象。

(5)目前本试验主要用于甲亢病人准备做131碘治疗时计算剂量。

(6)有效半衰期的测定。

二、甲状腺静态显像的临床应用

1、异位甲状腺的诊断:

本法对此有独特的价值,正常部位无甲状腺显影,而在其它部位显影,即可诊为异位甲状腺。

2、甲状腺结节功能判断和良、恶性的鉴别

3、判断颈部肿块与甲状腺的关系若甲状腺轮廓完整,肿块在甲状腺影像之外且无放射性分布,可认为是甲状腺外肿块。

不论肿块是否显影,只要与肿块相近的甲状腺轮廓不完整,则肿块与甲状腺有密切关系。

4、功能性甲状腺癌的转移灶的诊断和定位分化较好的甲状腺癌及转移灶可摄取131I而显影,因此可用131I来进行甲状腺癌转移灶的定位和诊断。

5、移植甲状腺的监测和甲状腺手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的观察。

6、甲状腺大小和重量的估计W=S.H.K

根据甲状腺结节部位放射性的高低,可分为热结节、温结节、凉结节和冷结节,其特点如下:

热结节:

结节部位的放射性比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要高。

温结节:

结节部位的放射性与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相似。

凉结节:

结节部位的放射性比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低,表现为放射性稀疏区。

冷结节:

结节部位无放射性分布,表现为放射性缺损区。

温结节和热结节统计表明多为腺瘤,癌的几率很低。

单发冷结节是癌的几率为20%左右,良结节为10%左右,。

超声检查结果,结节内有液平面时多为良性,进行亲肿瘤显像,若结节处能聚集亲肿瘤现象剂提示恶性的可能性大,甲状腺动脉灌注显像,如果冷结节部位的放射性较颈动脉高而病灶区动脉血流灌注增加,甲状腺癌的可能性大。

三、甲状腺动态显像的临床应用

评价甲状腺功能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

四、甲状腺激素抑制试验

1、原理:

甲状腺细胞的摄131I能力受TSH的控制和血T3、T4浓度的反馈性抑制。

正常情况下,给予定量的T3或T4可抑制TSH的分泌,继而降低甲状腺摄131I能力。

甲亢时,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调节关系被破坏甲状腺功能不受抑制,比较服T3、T4前后甲状腺摄131I率即可判定甲状腺摄131I功能是否受抑制和甲状腺轴反馈调节是否正常。

2、方法:

在常规摄131I试验后,口服甲状腺片每次60毫克,每天三次,服一周,然后重复摄131I试验,并计算抑制率:

3、结果判定:

抑制率>

50%为明显抑制,可排除甲亢;

抑制率<

50%为不抑制,可诊断为甲亢;

抑制率在25-50%为抑制不明显,可用抗甲状腺药物试验治疗。

4、临床意义

(1)本试验对甲亢的诊断符合率很高,可达95%。

(2)突眼的鉴别,甲亢引起的突眼,抑制试验为不抑制;

其它原因引起的突眼,抑制试验结果

为受抑制。

(3)判断甲亢疗效和预测甲亢是否复发:

如抑制试验为受抑制,则甲亢已治愈,复发的可能

性较小,反之,则复发的可能性较大。

注意事项:

妊娠妇女、心功能差及老年人不宜做该检查。

五、促甲状腺激素(TSH)兴奋试验

促甲状腺激素(TSH)对正常甲状腺有兴奋作用,能使甲状腺的摄碘能力增强。

当垂体分泌TSH减少或甲状腺功能减低时,甲状腺摄碘能力下降。

给病人注射适量的TSH后,比较注射前后两次摄碘率的变化,即可鉴别甲减的病因是在垂体还是在甲状腺本身。

在常规摄131I试验后,给患者肌肉注射TSH10IU/天,连续三天,然后再做摄131I试验,计算兴奋值:

兴奋值=再次的24h摄131I率-首次24h摄131I率

原发性甲减兴奋值<

13.3%;

继发性甲减兴奋值>

13.3%

4、临床意义:

(1)鉴别原发性甲减和继发性甲减。

原发性甲减兴奋值低;

继发性甲减兴奋值高。

(2)了解甲状腺的储备功能,如注射TSH兴奋值高,说明甲状腺有一定的储备功能,可不用或少用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

本试验对妊娠妇女、心脏病及TSH过敏者禁用。

第八章心血管系统

1、心肌灌注显像原理

放射性药物能被正常心肌细胞后者选择性摄取,且摄取的量与冠状动脉血流量呈正比,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血流减少或阻塞时,以及心肌细胞损伤、心肌梗死时,心肌摄取放射性药物的功能明显减退甚至不能摄取。

通过显像仪器获得心肌影像,判断冠状动脉血流状况和心肌细胞成活状态。

2、SPECT心肌灌注显像的临床应用

1)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

冠状动脉狭窄50%以上的病变都能通过负荷/静息心肌灌注显像显示

病变,了解病变的范围、程度和责任血管所在

2)心肌细胞活力评估:

负荷/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呈可逆性缺损,提示病变部位心肌细胞具有活

力。

不可逆缺损病例可进一步通过24h延迟显像、201Tl再注射、硝酸

甘油试验等进一步判断病灶部位心肌是否存活

3)心肌梗死的诊断:

不可逆缺损是心肌梗死的影像学表现。

临床上用来了解病变范围、观察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和判断心肌细胞是否成活

4)评估缺血性心脏病治疗效果:

治疗后随访过程中原缺损区见放射性填充,证明血运重建,

治疗效果良好。

而重又呈放射性稀疏缺损区则提示血管再狭窄

5)心脏事件预测:

心肌灌注显像正常,或呈现固定性缺损者发生心脏事件的几率相对较低,

而呈多处或大片可逆性缺损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几率较高,应积极治疗

6)诊断室壁瘤:

心肌灌注显像呈大片不可逆固定性缺损,多数在心尖部位,形成长轴影像上

的倒八字形

7)鉴别诊断心肌病:

扩张性心肌病心肌灌注显像呈花斑型异常,室壁内出现斑片状放射性稀

疏,伴心腔明显扩大,心室壁变薄。

肥厚性心肌病心室壁普遍增厚,可

以心尖或室间隔为主,伴心室腔缩小

3、肌灌注的异常影像

(1)可逆性缺损:

负荷影像显示放射性缺损或稀疏,静息影像该部位放射性填充,主要见于心肌缺血;

(2)不可逆性缺损:

负荷影像显示放射性缺损、减低,静息影像仍表现为缺损,见于心肌梗死或严重的心肌缺血;

(3)混合性缺损:

负荷影像显示放射性缺损或稀疏,静息影像见该部位部分填充,表明心室壁不可逆和可逆性缺血同时存在,提示心肌梗死伴梗死灶周围缺血或侧支循环形成;

(3)花斑型异常:

心室壁显现斑片状放射性稀疏,见于心肌病、心肌炎等;

(4)反向再分布:

负荷影像正常而静息影像显示放射性稀疏,其意义目前不明。

4、18F-FDG葡萄糖代谢显像的临床意义

1)心肌灌注显像所显示的缺血心肌部位氧供随血流减少而减少,游离脂肪酸的β氧化受到限制,只能通过葡萄糖无氧酵解供给能量,葡萄糖成为缺血心肌唯一的能量来源。

因此在空腹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时缺血心肌仍摄取葡萄糖,表现为灌注-代谢不匹配,即心肌灌注显像呈现减低或缺损的节段,葡萄糖代谢显像显示相应节段18F-FDG摄取正常或相对增加。

标志心肌细胞缺血但仍然存活。

2)坏死心肌禁食状态或葡萄糖负荷后均不摄取18F-FDG。

心肌灌注显像呈现减低或缺损的节段,葡萄糖代谢显像显示相应节段18F-FDG摄取减低,葡萄糖的利用与血流量呈平行性降低,表现为灌注-代谢相匹配。

心肌节段呈不可逆性损伤,标志心肌细胞不再存活。

5、心肌代谢显像的类型

葡萄糖代谢显像

心肌脂肪酸代谢显像

有氧代谢显像

氨基酸代谢显像

6、平衡法门控心血池显像

(1)图像分析:

①心脏收缩功能参数:

正常人左心室静息状态下的EF>

50%,右心室>

40%,负荷试验后应增高5%以上。

②时相直方图:

一个心动周期的时相为360o,以此为横坐标,相同时相像素的频率为纵坐标,即心室时相度数的频率分布图。

正常人心室峰和心房大血管峰的时相度数相差180o;

其中心室峰底的宽度称为相角程,代表心室最早收缩的像素和最迟收缩像素之间的时间差,反映心室收缩的协调性,正常应<

65o。

(2)临床应用

① 测定心脏功能:

无创且易于重复检查,检查结果可靠,能得到心肌收缩期与舒张期的功能参数,并可进行负荷试验了解心功能储备情况。

② 冠心病的辅助诊断:

通过各种功能参数和观察室壁运动,有助于提示心肌缺血部位、范围及室壁瘤形成。

③ 室壁瘤的诊断:

本法为诊断室壁瘤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④ 传导异常的判断:

本法对W-P-W(预激)综合症和束支传导阻滞的诊断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并能提供有关病变部位的信息。

⑤ 其他:

门电路心血池显像对心肌病的辅助诊断及化疗药物的心脏毒性作用监测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价值。

第9章神经系统

1、常用的显像方法有脑血流灌注显像、脑代谢显像、脑神经递质和受体显像、脑脊液显像和血脑屏障显像。

2、常用脑血流灌注显像剂

(1)9Tcm-ECD:

优点是体内外稳定、脑摄取率高、血本底清除快,可在一天内重复显像;

缺点是在脑内随时间有轻微的再分布。

(2)99Tcm-HMPAO:

优点是脑摄取相对较高、在脑中停留时间较长而无再分布;

缺点是血本底偏高、体内外稳定稍差,需在标记后10min、最迟30min内使用。

(3)123I-IMP:

优点是脑的摄取量高、60min内分布相对稳定,其摄取量与血流量最接近正比关系;

缺点是1h后的再分布明显。

3、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的临床应用:

①短暂性脑缺血发着

②急性脑梗死诊断

③早脑性痴呆

④癫痫灶定位诊断

⑤脑肿瘤手术及放疗后复发与坏死的鉴别诊断

⑥脑功能研究

⑦颅脑损伤

⑧精神疾病

4、脑代谢显像的临床应用

1 癫痫灶术前定位和疗效监测

② AD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

③ 脑肿瘤

④ PD与HD

⑤ 脑血管性疾病

⑥ 精神疾病

第十一章骨骼系统

显像原理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是利用亲骨性放射性核素或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化合物引入体内后聚集于骨骼,在体外用SPECT探测放射性核素所发射的γ射线,从而使骨骼显像。

显像剂:

(1)99mTc标记的磷酸盐,主要是焦磷酸盐(PYP)和多磷酸盐(PPI);

(2)99mTc标记的膦酸盐,主要有乙烯羟基二膦酸盐(EHDP)、亚甲基二膦酸盐(MDP)

和亚甲基羟基二膦酸盐(HMDP)。

临床应用:

(1)转移性骨肿瘤的早期诊断

(2)原发性骨肿瘤的诊断

(3)化脓性骨髓炎的诊断

(4)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5)其他:

骨创伤的诊断、移植骨的监测、骨代谢性疾病的诊断

疾病名称

影像特点

24小时病变处骨与软组织的放射性比值

急性骨髓炎

三相影像上病变处骨骼均有较局限的放射性浓聚区

随时间上升

软组织蜂窝织炎

血流相和血池相病变软组织内放射性增高,静态影像呈轻微的弥漫性增高

随时间下降

骨动态显像

A、正常影像

① 血流相:

显像剂注射后8~12s见局部大血管影,随后出现软组织影,两侧基本对称。

② 血池相:

软组织影更清晰,两侧基本均匀、对称,骨骼显影不清。

③ 延迟相:

同静态显像。

B、异常影像

局部大血管位置、形态或显影时间改变,骨骼或软组织内显像剂分布异常浓

聚或稀疏缺损等。

局部骨骼或软组织内显像剂分布异常浓聚或稀疏缺损等。

骨静态显像

A、正常影像:

骨骼显影清晰,全身骨骼放射性分布左右基本对称、均匀。

扁平骨放射性浓于

长骨,长骨的干骺端浓于骨干,粗大的长骨浓于细小的长骨,大关节浓于小关

节。

同时显像剂经肾脏排泄,可见双肾淡影及膀胱影。

如儿童由于处于生长发

育期,骨骺未愈合,骨显像时骨骺位置显像剂分布明显增多。

① 显像剂异常浓聚:

局部骨骼的放射性分布较其对侧或邻近骨骼增高,呈“热区”改变。

图像上可有单个或多发的点状、团块状、条索状或不规则形等大小不等的影像表现。

② 超级骨显像:

显像剂在全身骨骼分布呈均匀、对称性异常浓聚,软组织分布很少,骨骼影

像非常清晰,而肾影常缺失,这种影像称为“超级骨显像”或“过度显像”。

常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继发性为主)、恶性肿瘤广泛性骨转移患者。

闪烁现象:

一些恶性肿瘤骨转移病灶治疗后的一段时间,出现病灶部位的显像剂浓聚较治

疗前更加明显,但患者临床表现有明显好转,随后骨骼病灶的显像剂浓聚会消退。

③ 显像剂分布缺损或稀疏:

局部骨骼的放射性分布缺损或较其对侧、邻近骨骼稀疏,可为单

个或多发病灶,在图像上呈“冷区”改变。

④ 显像剂分布呈“混合型”:

在骨显像上病灶中心显像剂分布缺损,而在缺损区周围则出现显像剂异常浓聚的改变。

十二章肿瘤显像

1、肿瘤代谢显像:

18F-FDG肿瘤显像

2、亲肿瘤药物放射性显像:

67Ga、201Tl、99Tcm-MIBI

第十四章消化系统

一、肝胆动态显像

1、显像原理:

肝胆动态显像剂可被肝多角细胞摄取,进入肝细胞后,可被肝细胞随胆汁一起分泌入毛细胆管内,然后随胆汁经肝管出肝脏到胆囊浓缩。

在胆囊收缩时经总胆管进入十二指肠,在此过程中用显像仪多次对肝、胆及上部肠道进行显像,可观察显像剂被肝脏摄取、分泌、排出经胆管到肠道的整个过程,以了解肝胆系统的形态及功能状态。

2、显像剂:

1)99mTc—EHIDA、99mTc-DISIDA

2)99mTc-PMT

3、临床应用:

(1)诊断急性胆囊炎

(2)诊断慢性胆囊炎

(3)诊断胆管先天性囊状扩张症

(4)诊断先天性胆管闭锁

(5)诊断胆总管梗阻

(6)诊断不完全性胆总管梗阻

(7)肝胆手术后的评价

(8)肝细胞癌的定性诊断

(9)十二指肠胃反流

二、肝血流灌注和血池显像

(1)显像原理:

肝血流灌注的原理是“弹丸”式注射显像剂后,连续动态采集图像,可见显像剂随血流经心、肺、主动脉后灌注到脏器的过程;

肝脏有两套血供系统,约75%来自门静脉系统,25%来自肝动脉,正常情况下肝脏在动脉期不显影,而在静脉期显影;

肝脏又是一个血液非常丰富的器官,含血量约250-300毫升,因此将不会渗出血管的显像剂注入血液循环后,肝血池聚集显像剂明显高于邻近组织而显影,可根据病变区放射性的高低来鉴别肝内占位性病变。

(2)显像剂99mTc—RBC。

此外,也可用99mTc标记的白蛋白和大分子右旋糖酐。

三、肝胶体显像

(1)显像原理:

肝血窦壁上的库普弗细胞具有吞噬异物的功能,经静脉注射的放射性胶体可被库普弗细胞所吞噬而使肝组织具有了放射性;

由于库普弗细胞的分布与肝细胞平行,因此其放射性的分布可代表肝细胞的分布,可用显像仪记录肝区的放射性分布图,此图即为肝显像图,通过对肝显像图的分析,可了解肝脏的大小、形态、位置和放射性分布是否正常。

(2)显像剂:

99mTc-硫胶体此显像剂在体外即为胶体溶液;

99mTc-植物酸此显像剂本身为无色透明的晶体溶液,注射入静脉后与血中的钙离子螯合成胶体颗粒。

(3)临床意义

(1)位置异常

①肝上移肝上界可达第四肋间隙,可见于腹水等情况。

②肝下移肝下界可达第六肋间隙,可见于胸水、气胸、肺气肿、膈下脓肿等。

③左位肝肝脏位于左上腹部。

(2)形态异常

①正常变异少数正常人肝可呈横形、直立形和舌叶肝等。

②肝外组织压迫膈下脓肿可使肝右叶上部变形,右肾肿大可使肝右叶下部放射性稀疏。

③肝内病变肝内占位性病变可使肝脏变形。

(3)大小异常

①肝肿大可见于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血吸虫病、脂肪肝及各种肝内占位性病变等。

②肝萎缩可见于急性黄色肝萎缩等病变。

(4)放射性分布异常

①肝内局限性放射性稀疏可见于各种肝内占位性病变,如肝癌、肝囊肿、肝脓肿、肝血肿等。

②肝内弥漫性放射性分布稀疏可见于急、慢性肝炎、血吸虫病、脂肪肝等病变。

③肝内局限性放射性浓聚可见于上腔静脉综合症、下腔静脉综合症等病变。

④肝外组织聚集放射性见于肝功能严重受损时,肝外组织摄取显像剂。

使肺、骨骼等显影。

第十五章泌尿系统

1、放射性药物:

肾小管分泌型:

131I-OIH、99Tcm-MAG3、99Tcm-EC;

肾小球滤过型;

99Tcm-DTPA;

肾皮质结合型;

99Tcm-DMSA、99Tcm-GH

2、肾图:

a段:

示踪剂出现段。

b段:

上升的斜率和高度与肾有效血浆流量及小管上皮分泌功能有关,分泌段或聚集段。

c段:

斜率与尿流量及上尿路通畅情况有关,排泄段或引流段。

3、异常肾图(一般肾图及肾功能显像动态曲线)

1.持续上升型:

见于急性上尿路梗阻;

急性肾功能衰竭所致上尿路引流不畅。

2.高水平延长型:

多见于上尿路不全梗阻;

上尿路梗阻伴肾功能不全者。

3.抛物线型:

主要见于肾供血不足、肾功能受损、上尿路不通畅。

4.低水平延长型:

常见于肾功能严重受损,急性肾前性肾功能衰竭;

慢性尿路梗阻伴功能严重受损者。

5.低水平递降型:

见于肾功能已丧失或肾缺如。

6.阶梯式下降型:

多见于尿路炎症或尿路痉挛等原因引起的功能性尿路梗阻者。

7.单侧小肾图:

见于单侧肾动脉狭窄或先天性小肾。

4、肾有效血浆流量与肾小球率过滤的测定的原理及临床价值

1)肾有效血浆流量

原理:

静脉注射显像剂后,在通过肾脏时,几乎全部被肾小管上皮细胞摄取并分泌到肾小管

官腔中随尿排出体外,所以肾在单位时间内对血浆中上述显像剂的清除率相当于肾有

效血浆流量。

临床价值:

是评价肾功能的重要治标之一。

可用于判断各种肾脏疾病的肾功能情况,

以及观察疗效与肾小球率过滤结合,有助于病变部位的诊断

2)肾小球率过滤

Tc-DTPA主要经肾小球滤过而不被肾小管吸收或分泌,

故肾脏对它的清除率即等于肾小球率过滤。

可作为病情判断,疗效观察及肾移植术后有无并发症的客观治标,

与肾有效血浆流量结合有助于病变部位的诊断。

5、肾动态显像的适应症

1了解肾供血情况,诊断肾血管性高血压和股价肾动脉病变情况

2协助诊断肾栓塞及观察溶栓疗法效果

3观察肾内占位病变的血供情况,有助于鉴别良恶性病变

4综合了解肾脏的形态,功能和尿路通畅的情况

5鉴别肾实质功能受损和尿路不畅的异常肾图

6移植肾的监测

7膀胱输尿管尿液反流的判定

6、肾静态显像适应症

1探测肾内有无占位性病变

2破坏性病变以及缺血性病变

3了解肾脏的形态,位置以及大小

4鉴别腹部肿块与肾脏的关系

5进一步了解一侧肾功能减低和肾缺血状况

 

第十七章放射性核素治疗

一、131I

1、各种治疗方法优缺点

手术:

复发率低,并发症多。

内科:

疗效肯定、安全、很少引起持久性甲低;

疗程长、易复发、过敏反应。

131I:

疗效好、简便安全、并发症少、费用低;

永久性甲低。

2、治疗原理

甲状腺选择性摄取131I;

Graves甲亢患者甲状腺摄取131I超过正常。

•131I在甲状腺的有效半衰期平均为3.5-4.5d。

•131I发射β射线在组织中的射程平均1mm,最长2.2mm,既能破坏甲状腺组织,而对甲状腺周围组织影响小。

•甲状腺组织可以受到131Iβ射线的交叉火力照射而遭破坏,使甲状腺激素生成减少,甲亢缓解或治愈。

•因此,只要131I剂量适当,则可破坏一部分而又保留一部分甲状腺组织,达到治疗目的。

3、适应证

①Graves甲亢患者;

②抗甲状腺药物疗效差,或对抗甲状腺药物过敏者,或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多次复发,或手术后复发的青少年Graves甲亢患者;

③Graves甲亢伴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的患者;

④Graves甲亢伴房颤的患者

4、禁证:

1妊娠或哺乳患者2严重肾功能不全者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5、疗效评价和随访

显效时间

•开始显效时间:

2-3周

•明显显效时间:

2-3月,部分病人半年

疗效评价的标准

痊愈:

甲亢症状体征完全消失,甲状腺激素水平恢复正常

好转:

症状减轻,体征部分消失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但未降至正常

无效:

症状体征均无改善或反而加重状腺激素水平无明显降低

复发:

达痊愈标准后,再次出现甲亢的症状和体征,甲状腺激素水平再次升高

甲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