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4797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docx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docx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自然灾害与防治考纲解读及答题思路

[考纲及解读]

1、结合案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分布特点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2、运用地图,分析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及分布、主要气象灾害的成因及危害;

3、分析自然灾害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结合实际,列举防治与减灾的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

解读:

1)、运用图表,分析世界和我国主要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的成因与分布规律;

2)、结合案例,分析人类活动对诱发沙尘暴、洪涝灾害、地震等方面的影响;

3)、创设虚拟情境,学会在水灾、火灾、震灾、风灾中的逃生自救的方法。

[要点梳理及重点探究]

一、主要气象灾害的比较:

台风

暴雨

洪涝

干旱

寒潮

夏秋季节

夏秋季节

夏秋季节

华北地区春旱3~5月,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7~8月

冬半年,春秋季危害大

东南沿海

我国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以外的广大地区,主要集中在中、东部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以外的广大地区,主要集中在中、东部

我国西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

除青藏、滇南以外的广大地区

热带、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起来的热带气旋

锋面、气压系统造成的集中降水过程

暴雨、大暴雨造成的地表水泛滥

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给生命财产带来危害

降水强度大,易产生洪涝灾害

水位上涨,大面积、大量积水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粮食减产,饮水困难

强降温、大风、雪灾、影响范围大。

使农作物受冻害

加强预报,营造沿海防护林.提高公众防灾意识

加强预报,加强绿化,加强防洪工程建设

加强绿化,加强防洪工程建设

保护生态环境,节约用水.营造防护林,加强农用水利基本建设,发展旱作农业

加强预报,做好防寒准备

2.我国洪水类型比较

类型

洪水来源

主要分布地区

发生时间

暴雨

洪水

主要有台风、锋面等带来的暴雨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融雪洪水

由积雪融水和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东北山区。

受气温升高制约,融雪洪水一般发生在每年的4—5月,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发生在7~8月。

冰凌洪水

冰凌堵塞河道

主要发生在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其次发生在松花江部分河段。

要发生在河流封冻和解冻的季节

二、主要地质灾害

1.主要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泥石流(滑坡)

地震

火山

分布规律

山区、坡陡谷深、岩石破碎、植被不良、暴雨骤降,或冰雪融水汇集

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板块交界地带

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中海和东非的火山带,大西洋海底

我国分布地区

西部青藏高原边缘山区如云南、四川西部,东部低山丘陵与平原交替处也会出现

①东部沿海地区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

②西藏、云南处在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山西大同附近——死火山群;长白山、白头山、黑龙江省五大连池——休眠火山;台湾大屯火山群七星山——活火山

2.滑坡和泥石流的对比

类型

概念

影响因素

分布

关联性

相同点

不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泥石流

由暴雨、水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

1.山区地形坡度大

2.土体或岩体下面有隔水层

3.雨量集中

4.森林覆盖率低

5.地震

6.人类活动的不良影响

1.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

2.暴雨激发地表水冲刷造成

3.冰川的融化

1.与地形地势关系密切,主要分布在我国地势的阶梯转换处

2.东部地区稀疏,西部地区密集

3.秦岭、川滇山地是集中分布区

以燕山、太行山、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和乌蒙山一线为界。

该线以西泥石流呈带状或片状分布,以东泥石流呈零星分布。

暴雨泥石流分布在西部和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气候过渡带的山地环境中;冰川泥石流分布在东经1020以西的高原上

1.两者可能分布在一个地区,并且成因上是关联的

2.二者可能其一是主灾,另一个是诱发的

3.人类活动可以直接或间接诱发泥石流和破坏

滑坡

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1.陡坡

2.暴雨下渗成为地下水浸润土体或岩体所致

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东部稀疏,西部密集。

极密集区在秦岭-川西-滇西山地。

频率最高的省是四川省,约占全国同类灾害的25%。

三、其它灾害

1.咸潮

①咸潮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②咸潮的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a.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

b.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气候)

c.地势地平,河汊纵横;(地形)

d.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剧了咸潮。

(天文)

人为原因:

a.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

b.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③咸潮发生时可能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带来危害:

a.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b.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氧化、腐蚀,锅炉容易积垢;

c.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

④从长远看,防治咸潮可采取的措施:

a.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

b.采取调水以淡压咸;

c.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提高流域水资源调配

能力,制定骨干水库枯季调度管理办法;

d.节约用水

2.我国鼠害的地域差异显著

分布

本区农业特点

常见害鼠

亚洲东部喜湿鼠类危害区

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南区的大部、华东和华南的全部。

本区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开发历史久远,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

褐家鼠、小家鼠等

亚洲中部耐旱鼠类危害区

包括我国西北区的大部、青藏高原大部,以及东北和华北区的边缘地带。

本区降水量少、气候干旱。

小家鼠、黄鼠等

四、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应用领域

具体内容

备注

环境监测

 荒漠化、土壤盐渍化、海上冰山漂流、海洋生态、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植被变化、

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

 有利于人们了解环境变化,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

灾害监测

 旱情、水灾、滑坡、虫害、森林火灾等

泥石流、地震、农林病

 有利于防灾减灾

五、自然灾害的防御

1.应对洪水灾害的正确方法

第一,洪水袭来时,不要慌乱,服从当地政府和社区的安排部署,有序地进行人员和财产转移。

第二,发生险情要及时报告,在统一组织下抢险救灾,中小学生一般以避灾为主,不宜参加抢险活动。

第三,水即将来临时,有序地将人员和财产向高处转移。

原地避水的,可将家中物品放在楼上,或将其置于高处(柜顶、桌上等),并应在楼上贮备一些食物及必要的生活用品,如饮水、保暖衣物和烧火用具等。

室内进水前,要及时拉断电源,以防引起触电事故。

第四,在室外,则要避开大树、电杆、变电器等比较容易引雷的地方,保持比较低的姿势,并不要手持带有尖端金属的物品。

洪水猛涨时,可先躲到屋顶、大树或附近小山丘上暂避,并用绳子或被单等物将身体与烟囱、树木等固定物相连,以免被洪水卷走。

被洪水围困时,尽可能收集一切可以用来发出求救信号的物品,如手电筒、哨子、旗帜、鲜艳的衣物等,及时发出求救信号。

在洪水汹涌时,切不可下水,这时除水流中的涡旋、暗流等对人的伤害外,上游中下来的水中漂浮物有可能将人撞昏,导致溺水身亡。

被洪水卷走时,如有可能应抓住木板、树干等漂浮物,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

警惕和防止毒蛇、毒虫咬伤以及倒塌电杆上电线的电击。

第五,汛期尽量不要到容易发生山洪的景区旅游,在山区旅游中,一旦遭遇暴雨,应向山脊方向避洪,不要在危岩和不稳定的巨石下避洪,万不可在山谷中逗留(经常是人们的旅游路线),因为山谷是山洪爆发的路径。

如遇泥石流,在可能行动的时候,迅速向泥石流运动的垂直方向(左、右)躲避,尽快跑出泥石流范围,切不可顺(或逆)泥石流方向(上、下)躲避。

第六,洪水时,由于厕所、垃圾等被水冲散,极易污染水源,引发流行病,所以要注意保护水源地(水井等),饮水要用漂白粉消毒(有条件的地方可用瓶装水或净水器过滤),并一定要烧开饮用。

洪涝期间,由于过度劳累和紧张,人们体质普遍下降,天气热,食品极易腐烂变质,即使在食品短缺的情况下,仍应注意不吃变质及受到污染的食品,严防食物中毒及肠道传染病的流行。

第七,掌握抢救溺水者的知识。

抢救时,首先要把溺水者救上船或陆地,迅速排去呛入体内的水,清除口、鼻腔内的淤泥及假牙等异物,保持呼吸道畅通,必要时行心肺复苏术——按压胸部(略偏左)心区,同时口对口地做人工呼吸。

有条件的应尽快送医院抢救。

2.避震的方法

(1)地震发生时,如果此时你恰好在家里,那么要视情况而定是躲还是逃。

如果你家是平房或一楼,可迅速到达院内开阔地的话,则迅速跑到室外;如果你家是位于高层楼房,那么还是应该“伏而待定”,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同时注意保护好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等地震过后,迅速离开房间到达安全的开阔地;倘若无法离开,则积极地等待救援。

(2)在行驶的电(汽)车内,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3)在学校,如果正在上课,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等地震平息后再有组织地撤离,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

如果恰巧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去。

(4)在商店、书店、展览馆等公共场所,应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物或悬挂物。

(5)在影剧院、体育场馆、候车室等处,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利用所处的条件,就地躲避,千万不要乱跑。

如果距应急出口很近,可迅速夺门而出。

如果不能快速离开的话,最好的办法是躲在排椅下。

在大运动场内,最明智的选择应该是先向运动场中央空旷处撤退,然后再选择合适时机撤离。

但撤离时一定要注意避开人流,避免拥挤跌倒。

总之,在公共场所遇到地震,不要乱喊乱叫,更不要乱挤乱拥。

3.应对其它灾害的方法

①风灾自救的重点是不要外出,尽快回家,隐蔽在室内或地下,或野外的低洼处。

②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山区、半山区的村庄,在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

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

泥石流的面积一般不会很宽,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

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③大雾和沙暴均属于大气能见度低的灾害性天气。

如果遇到大雾天气,尽可能减少驾车出行或减速慢行;如果遇到沙暴天气,出行时准备好防风用品,如风镜、口罩等,用以保护眼睛和口鼻。

【答题思路】

一、气象、水文灾害:

1、洪涝灾害

①我国典型地区:

东部季风区(东北、黄河、淮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流域等)

②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

(气候)a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导致河流水量大;b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

南旱北涝;副高弱:

南涝北旱);c台风的影响;d厄尔尼诺现象

(地形)e地势低洼,水流不畅;(东部平原地区地势地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是导致涝灾的根本原因)

(水系)f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汇水集中;g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h河道弯曲(荆江河段)。

人为原因:

a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

b围湖造田,使湖泊调洪能力下降;

c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③治理措施:

a中上游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b退耕还湖;c中上游修建水利工程;d裁弯取直,加固大堤;e开挖入海河道(淮河);f修建分洪蓄洪区;g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h非工程措施(洪泛区土地管理、拟订撤离预案、实施防洪保险)等.(上游:

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

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

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2、干旱缺水问题:

①我国典型地区:

华北地区春旱、西北十年九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南方地区冬旱;

我国旱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原因是副高强弱不稳定,夏季风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我国的旱灾与涝灾在时间上交替、在空间上交错出现。

②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

自然原因:

a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b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

a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b水污染严重;c浪费多,利用率低。

治理措施:

(开源节流)a南水北调;b修建水库;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d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e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f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g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

华北春旱原因:

a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较强b夏季风弱,雨季未到c春耕需水量大.

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

a春季气温回升慢,蒸发较弱b有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但东北地区在盛夏季节,常有久晴高温天气引起的旱灾。

③长江中下游伏旱:

7、8月受副高控制,降水少.

④广东冬旱:

a冬季盛行大陆风,降水少

b冬季气温较高,蒸发较强

c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等.

⑤西亚干旱:

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副高或信风带控制,降水少。

⑥中亚干旱:

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海洋水汽影响小,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而蒸发旺盛)

⑦解决干旱措施:

a修建水利工程,引水灌溉;

b农业:

营造防护林;选择耐寒作物;改进耕作制度;

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生产结构,改善生态环境。

3、台风

世界:

台风多发生夏秋季节,主要发生海域为:

西北太平洋(最多)、西北大西洋、孟加拉湾

我国:

夏秋季节,东南沿海各省区受影响最大

形成原因:

热带、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要和图联系),水温26摄氏度;

台风灾害由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造成(台风眼区晴朗无风)

台风对我国的有利方面:

①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

②缓解高温酷暑天气

如何减小台风损失: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气象卫星跟踪、沿海雷达监测);

建设沿海防风林、防波堤等生物和工程措施。

4、寒潮

时空分布考虑源地、冬季风强弱、地形地势的阻挡等因素。

我国冬半年常发,每年秋末、冬季和初春。

影响范围大,青藏高原、台湾、海南及四川盆地受影响较小,滇南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被认为寒潮影响更小。

形成原因: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和冷锋(注意图)联系。

灾害特点:

降温辐度大、风力强、影响范围广、出现大风、降温、霜冻、暴雪、冰害等灾害性天气。

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讯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尤以春季和秋季对农作物危害较大。

寒潮的利:

冰杀害虫;大雪缓解春旱。

防御途径:

a发布寒潮消息或警报,及早防护;

b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作物覆盖、烟熏等)

5、沙尘暴现象

①我国典型地区:

西北、华北地区

②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

a气候干旱,降水少;

b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春季大风日数多;

c地表植被稀少等;

人为原因:

a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破坏植被;

b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

c开矿。

③治理措施:

a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b控制载畜量;c营造“三北防护林;

d退耕还林、还牧;e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f禁止采伐发菜等

6、风暴潮:

多发生在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与高纬度地带冷暖空气交互影响的地区。

我国的风暴潮分布:

东南沿海主要为台风风暴潮,主要发生在7-10月;温带风暴潮主要发生在春季和秋季。

7、雪灾:

以2008年1月我国南方雪灾为例

①强烈的“拉尼娜”现象导致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异常是这次全球性雪灾的首要原因

②反复爆发的强烈冷空气长驱南下与西南暖湿气流相遇在南方而形成的冷锋锋面长期存在

③山脉对冷锋锋面的阻挡作用更延长了锋面的停留时间,加重了雪灾(贵州是准静止锋影响)

④长期低温天气产生的大量冻雨及积雪融化而导致的冰冻是造成这次严重灾害的自然原因

⑤防灾意识薄弱、抗灾自救应变反应迟缓及基础设施抗灾设计标准低下是造成这次严重灾害的人为原因

⑥大量积雪及冻冰融化可能会诱发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

8、浓雾

在近低层空气中悬浮大量小水滴或冰晶微粒,使人的视线模糊不清时,就称雾。

雾灾的防护措施:

a不要在雾中锻炼身体,尽量不要外出,必须外出时,要戴上口罩,防止吸入有毒气体。

b注意交通安全,驾驶车辆要减速慢行,渡轮停航。

9、冰雹

冰雹是从发展强盛的积雨云中降落到地面的冰块或冰球。

危害:

冰雹对农作物的危害相当大,我国是世界上雹灾较多地的国家之一。

我国冰雹的地理分布特点:

青藏高原、北方、南方均有多雹区,但大平原、大沙漠、大盆地较少。

冰雹的预测和防御:

a气象台以雷达、气象卫星监测预报。

b民间有许多预报经验,如“旱年多冰雹”、“春季多陡风,夏季多冰雹”、“乌云宝塔形,下边泛红云,冰雹到眼前”等。

冰雹的防御:

避雹、消雹。

二、地质地貌灾害:

1、地震

①我国典型地区:

西多东少,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遵循活动断裂带的分布;南北地震带:

东经105附近是我国地质构造的东西分界,正处在地形的转折地带,构造活动频繁,地壳脆弱,地震灾害多发。

②形成原因:

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断层发育。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

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经济发达;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害等

③减轻灾害的措施: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2、滑坡、泥石流:

爆发的条件:

自然原因:

地形条件:

山区坡陡谷深(坡度大);

岩石(物质)条件:

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地质条件导致)

植被条件:

植被覆盖率较低(注意关联性)

气象条件:

夏季暴雨或冰雪融水汇聚时,含有大量泥沙、石块和砾石的洪流就会沿山谷奔腾而

下形成泥石流灾害

人为原因:

植被破坏或坡度增大

区别:

滑坡多发生在陡坡,泥石流多在山谷

3、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

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

①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岩石破碎,

②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起伏大

③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④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关联性,西南地区由于多地震、多山、多暴雨,是滑坡和泥石流的多发地区

(2)人为原因:

对植被的破坏

治理措施:

恢复植被

三、生物灾害:

农林病虫鼠害

四、其他灾害:

森林火灾:

特大森林火灾多因干旱、高温、大风或雷击等特殊气象条件,有时有人为因素的诱因。

五、解决灾害的一般办法:

1、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开展防灾保险;

2、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

3、有针对性的措施;

4、救援与救助;自救与互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