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4928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docx

《高中历史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docx

高中历史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备课资料大纲人教版

●备课资料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备课资料)大纲人教版

从春秋中期开始,“学在官府”的局面被逐渐打破,聚徒讲学和著书立说之风开始形成,到战国时期,此风蔚然,为诸子百家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

春秋晚期,鲁国的孔子聚徒讲习六艺,后发展成为儒家学派。

这个时期,郑国的邓析也聚徒讲授诉讼和法律,传播早期法家的学说。

相传,道家学派的鼻祖——老子这时任周守藏室的史官,传播关于“道德”的学问,孔子还曾向他请教过关于礼的问题。

春秋战国之际的墨子在聚徒讲学的基础上开始组织起一个墨家集团,他们有严密的纪律,都服从最高领袖钜子的指挥。

由于有系统而严密的组织,所以墨子的学说得以广泛传播,以至“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下)。

墨家和儒家一样也是当时的“显学”。

由于社会的剧烈动荡和巨大变革,战国时代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便纷纷著书立说,阐述哲理、议论政治,并从不同阶级和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展开思想斗争,“百家争鸣”的局面遂由此而形成。

西汉初期的司马谈曾把所谓“诸子百家”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

西汉末年的刘歆曾经总括诸子为十家:

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及小说家。

虽称十家,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司马谈所说的六家。

儒家发展迅速。

孔子死后,“儒分为八”(《韩非子·显学》)。

到了战国时期,最重要的儒学大师便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和实行“王道”、“仁政”,其学说的出发点是性善论。

荀子曾在稷下学宫讲学,并到过不少国家,还入秦考察了秦国的政治。

荀子学说中虽然有某些法家思想因素,但其主要内容则属于儒家。

荀子极力宣扬礼治,主张用仁义和王道来完成统一。

《荀子·天论》篇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的思想。

其学说的出发点是性恶论。

道家鼻祖老子是春秋时人,但《老子》一书则是战国时编撰而成的。

这部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对于战国时期的黄老学派有很大影响。

齐国稷下的学宫里有许多道家的著名人物,如宋钘、尹文、田骈、环渊、接子等。

然而影响最大的战国时期的道家代表人物则是宋国的庄子。

庄子倡导相对主义的理论,认为“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庄子·齐物论》)。

为了逃避现实,庄子还追求绝对的精神自己。

他的理论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战国时期比较早的法家的代表和著作是商鞅及《商君书》,申不害及《申子》,慎到及《慎子》。

法家集大成的人物则是韩非子。

韩非子,“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秦王政非常赞赏韩非的著作,曾慨叹:

“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史记·韩非列传》)韩非的学说提倡法、术、势兼用,鼓吹加强君主集权、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这些实际上是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的理论基础。

战国时期名家的主要代表是惠施和公孙龙。

他们的学说以名辩见重于世。

名家从名词概念和逻辑学的角度提出“坚白同异之辩”。

惠施认为事物的大小、今昔、生死等对立概念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公孙龙的理论则以“离坚白”“白马非马”等命题最出名。

名家的理论对于古代逻辑学和辩证法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邹衍是阴阳家的代表人物。

他的学说以“深观阴阳消息”为出发点,提出了五行相胜的历史发展公式,认为“终始五德,从所不胜,土德后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七略》)。

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吴起和孙膑。

汉世有《吴起》48篇,今传世有《吴子》6篇。

孙膑著作虽亡佚,但近年从银雀山汉墓竹简中得见《孙膑兵法》30篇,可见当时兵家的主要理论。

——《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历史卷》

●备课资料

一、屈原和《离骚》

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及其创作的楚辞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屈原名平(前339~前278),出身于楚国宗室贵族,“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曾任楚国左徒之职,与楚王商议国事,发布政令。

他主张改革楚国政治,制定新的法令,选拔贤能者担任官吏。

楚国旧贵族的代表人物对屈原进行诬陷攻讦,楚怀王幼子子兰、楚怀王宠姬郑袖、上官大夫等日进谗言,楚怀王不察忠奸而将屈原免职并流放。

由于楚怀王不理睬屈原提出的联齐抗秦的正确外交方针,所以屡受张仪欺骗以至客死于秦。

楚顷襄王继位以后,屈原再次被流放。

前278年,秦将白起攻陷楚国郢都,屈原在极度悲愤中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所创作的作品是楚辞中的代表作。

西汉刘向曾辑屈原、宋玉、景差、贾谊、东方朔等人的骚体类文辞为一编,因都具有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风土色彩,故称楚辞。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等25篇。

这些作品强烈地表达了屈原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感和丰富无比的想象力。

在《离骚》中诗人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和对未来的探索,表达了坚贞的爱国感情,抨击了黑暗腐朽势力。

诗中运用了恰当的比喻,虚构出神游天上的幻境。

鲁迅称赞屈原的《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汉文学史纲要》四)。

《天问》是一篇瑰玮的史诗,全诗提出170多个问题,从自然现象、天地始生和神话一直问到古代的历史传说,表达了诗人对真理的顽强探索精神。

屈原所作《九歌》共11篇,是经过重新加工的民间祭歌,创造了乘龙驾雾、来去飘忽的云中君、湘君、大司命、河伯等艺术形象。

《九歌》里的《国殇》一篇描写了激烈战斗场面,颂扬了守疆将士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

《九章》是屈原在流放途中所作,表现了诗人思念郢都、忧思楚国的沉痛心情。

屈原所作的楚辞是我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新的里程碑,它打破了古代四言诗的传统格式,从楚地民歌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句式错落多变,音调铿锵有力,很适合表达复杂而多变的思想内容。

屈原的作品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财富,而且也是属于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

——《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历史卷》

二、趣味历史

简约主义的先秦史

盘古说:

我开;共工说:

我撞;女娲说:

我补;夸父说:

我追;精卫说:

我填;后羿说:

我射;仓颉说:

我造;神农说:

我尝;燧人说:

我钻;有巢说:

我搭;黄帝说:

我们怎么搞?

尧说:

我让;舜说:

我也让;禹说:

我还是让;启说:

让让让,让你个头啊,也不看看人家受得了受不了!

鲧说:

我堵;禹说:

我疏;盘庚说:

我迁;伯夷说:

我采;叔齐说:

我饿;子牙说:

我钓;武王说:

我伐;穆王说:

我游;幽王说;我点;褒姒说:

我笑!

干将说:

我铸;鲁班说;我锯;专诸说:

我砍;荆轲说:

我刺;嬴政说:

没刺着!

孙子说:

我谋;孔子说:

我仁;孟子说:

我义;老子说:

我无为;庄子说:

我自在;公孙龙说:

我辩;韩非子说:

把这些人给我统统抓起来!

所以没了!

——《中学生语文报》(有改动)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第一课时)大纲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老子和他的辩证法思想。

2.理解并掌握孔子的“仁”及其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

3.掌握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以及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等代表人物的主张。

4.掌握春秋战国时期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主要成就。

如《诗经》、屈原的《离骚》、孟子和庄子的散文等。

德育目标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老子、孔子等许多著名思想家和著作,对我国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百家争鸣”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也有利于文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总结与交流。

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和屈原创作的楚辞,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先秦诸子的散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宝贵财富。

4.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天文学、物理学、医学方面的成就,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墨经》中总结和提炼的大量物理学知识,也在我国科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5.长沙楚国遗址出土的帛画、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和湖北随州出土的整套编钟和其他乐器,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绘画和音乐艺术已具有很高的水平。

6.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空前繁荣,科学技术取得许多世界领先的成就,反映了古代中国在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地位,值得我们自豪。

能力目标

1.使学生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辩证关系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不同学术思想和历史文化名人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老子和孔子的主张及其影响。

2.“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和盛况。

3.文学、艺术、科技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思想和对他们的评价。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有关思想、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3.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1.讲解法:

对于重要的理性分析内容,主要由教师讲解,应注意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和演绎思维的流畅性。

2.比较法:

在向学生介绍各种思想主张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对不同流派、不同主张的比较分析,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春秋战国时代特征的认识。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堂构思

本节知识内容多、头绪多,但无论是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都应突出其在世界上的先进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以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同时在讲授思想、文学等内容时,必须与当时的社会特征紧密结合。

另外还要注意其他几点:

一、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尤其应注意不要平均分配教学时间。

二、注意梳理重要知识点,帮助学生记忆;对于理性知识内容,关键是要激活学生思维,对一些问题展开讨论,注意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火花。

在探讨问题时,教师要注意尺度和时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之一:

导入语例示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逐步解体,封建制逐渐形成的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新旧交接的过渡阶段。

在历史转折的前夜,经济、政治上的剧烈变化,必然要反映到思想文化领域上来。

从而涌现出一些灿烂夺目的思想文化成果和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

这一时期思想文化领域最突出的变化一是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出现,二是文学艺术和科技的发展。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当时的盛况。

之二:

问题式导入

[教师提问]我们曾经用四个“大”,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特征作过一个高度的概括,请问是哪四个“大”?

[学生回答]是大变革、大分化、大动荡和大发展。

[教师提问]这四个“大”又作何解释呢?

[学生甲回答]大变革指的就是当时社会新旧形态的更替,是最根本的历史特征。

[学生乙回答]大分化是指在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里,在旧的社会内部出现了一些新的阶级力量和经济因素,也就是指封建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地主阶级的出现。

[学生丙回答]大动荡是指战乱以及战乱给社会造成的影响。

[学生丁回答]大发展指的是在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大背景下,经济发展、民族融合、统一步伐加快、社会日益进步。

[教师过渡]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经济政治都取得了迅速地发展进步,而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大发展的时期。

那时候,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争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文化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切实感受一下这种景象。

[板书]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一、老子和孔子

[教师讲述]在社会大变革的年代,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参加争鸣的各派,史称为“诸子百家”。

其中主要的有儒、道、墨、法、名、阴阳、兵、纵横、农、杂等家。

在思想领域影响最大的是前四家,我们首先来学习在春秋时创立的道家和儒家学说。

[板书]1.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主张

[教师讲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主张主要反映在《道德经》一书里。

老子的学说比较深奥,其核心是“道”。

他把“道”看作世界万物的本源。

[投影显示]

《道德经》摘要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第性的,天下万物都是“道”派出来的)

2.“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道就是无形、无象、无体的“恍惚”,也就是“无”)

3.“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把不具有任何物质性的“道”或“无”作业世界万物的本源)

[教师讲述]学术界把老子的这种思想看作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在简单地接触了老子深奥的想法之后,我们更应该了解的是老子学说的精华,即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板书]a.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精华)

[教师讲述]老子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断地运动着,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

他说: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他还进一步提出一切事物都要向它的反面转化的观点,关于这一点,老子有一句名言有没有同学能够讲一讲?

[学生回答]这句名言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教师讲述]很好。

同样意思的话还有“曲则全,枉则直”,“物壮则老”等。

尽管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也有很大局限性,我们但仍应该从其中看到他的进步性。

[教师过渡]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在社会大变革的年代,代表各阶级、各阶层的思想家,都提出了符合本阶级、本阶层利益和要求的主张,身处在动荡年代的老子又代表了当时的哪一批人的利益呢?

要知道这一点就必须了解老子的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板书]b.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影响大)

[教师讲述]老子说: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意思是说道经常是无为的,但没有哪一件事不是它干出来的。

他主张统治者要“无为”,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同时也使“民无知、无欲、无为”,这样才能使天下安定,政权巩固,达到“无不为”的目的。

他反对儒家的“仁义”,同时也反对采用严刑峻法统治人民。

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大家都过着简单的原始生活,“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是一种违背历史发展、企图把历史拉回倒退的想法,是没落阶级在现实斗争中的一种精神寄托。

而他的这种政治思想对后代政治有很大的影响。

[板书]2.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和他的思想

a.“仁”的学说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教师讲述]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我们应该对他影响深远的思想主张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仁”的学说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在记录孔子主要言行的《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

孔子是如何对“仁”作解释的呢?

[学生回答]孔子说“仁者,爱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和谐人际关系。

[教师讲述]请大家阅读课本P20上一段《论语·阳货》关于“子张问仁”的引文以及对引文的注释。

[学生阅读后,教师讲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孔子讲“仁”“爱人”是有阶级性的,是为统治者服务的。

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强调人道原则,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板书]b.政治思想

[教师讲述]孔子的政治思想是建立在“仁”“爱人”思想基础上的,书上是怎样表述的呢?

[学生回答]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维护周礼;主张逐步改良。

[板书]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主张维护周礼

[教师讲述]孔子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等政治主张,在当时战乱纷飞的年代是进步的;孔子的保守思想表现在他主张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维护等级制度等方面。

孔子在政治上有保守的一面,但并不是顽固派,他在政治上尊崇尧、舜、文、武、周公,赞扬西周的制度,认为那时是人类的理想社会。

他的这一思想并不是要历史倒退,而是反映了他对当时的现实不满,他认为旧的制度也可以“损益”改动,希望当政者有所兴革。

可见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既有一些具有进步意识的新思想、新观念,也有维护奴隶制的旧思想、旧观念。

孔子生在新旧代谢的变动剧烈的时代,他是一只脚踏进新世界,另一只脚却还深深陷在旧世界里而拔不出来。

他在思想上的这种矛盾,正是现实矛盾的反映。

不过他的基本态度是为贵族利益服务,这是明显的。

[板书]c.教育思想与活动

[教师讲述]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三十几岁时,孔子开始以讲学为业,他是最早创立私学的人之一,是第一个大规模招收弟子的教育家。

他以“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办学,即教育不问出身,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从而扩大了教育的范围,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

在书上的小字所举的例子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板书]d.孔子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的贡献

[教师讲述]相传孔子晚年在鲁国整理一些文化典籍,其中包含《诗经》《书经》《礼》《易》和《春秋》五部书,这在后来都成为儒家尊奉的经典,即“五经”。

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的言论编为《论语》一书,也成为“四书”中的一部。

汉武帝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为封建正统思想,这些书籍成为封建教育的基本教材,儒家文化也就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

[教师过渡]孔子经常带着一些学生,周游列国,受到各国当权人物的款待,虽然他没有在政治实践上得到亲自检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但是在几十年的政治、教学实践中,孔子及其弟子逐渐形成了一个颇具影响的儒家学派,揭开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序幕。

[板书]二、百家争鸣

1.概况

[教师讲述]从春秋中期开始,“学在官府”的局面被逐渐打破,聚徒讲学和著书立说之风开始形成,到战国时期,此风蔚然,为诸子百家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

由于社会的剧烈动荡和巨大变革,战国时代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便纷纷著书立说,阐述哲理、议论政治,并从不同阶级和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展开思想斗争,“百家争鸣”的局面遂由此而形成。

在百家争鸣中的主要学派有儒、墨、道、法等家。

其中以儒、墨两家影响最大,并称“显学”,其次是道家,也是对抗儒、墨两家的实力派。

[板书]2.墨家创始人墨子的思想

[教师讲述]墨子创立了一个与当时儒家名气相近的墨家学派,这个学派在整个战国时代十分活跃。

墨子开创的思想体系有十大内容。

“兼爱”“非攻”“尚贤”是比较著名的主张。

[板书]兼爱(核心)非攻尚贤

[教师提问]其中“兼爱”又是墨子学说的核心,其他许多观点都是围绕“兼爱”展开的。

那么何谓“兼爱”呢?

[学生回答]“兼爱”就是爱一切人,不分“王公大人”和“万民”的阶级差别,都要同等地爱。

[教师讲述]墨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爱,提倡无差别的爱,要求把别人的身、家、国看成像自己的一样视人如己,正所谓:

“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跟孔子所讲的“仁”不同,孔子的“仁”是有阶级性的。

此外,墨子又从“兼爱”出发,提出“非攻”之说,反对一切掠夺性的战争。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尚贤”的主张,反对王公大人的“无故富贵”,任人唯亲,主张推举有才能的人管理政治,所谓“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教师提问]在了解了墨子的主要思想以后,我们应该如何去评价他的这些主张呢?

[学生甲回答]墨子的这些主张在当时是进步的。

[学生乙回答]墨子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

[学生丙回答]“非攻”的主张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

…………

[教师讲述]大家讲得都很好。

战国时期,儒墨齐名,直到战国后期,墨家弟子仍“充满天下”“不可胜数”,有“孔墨显学”之说。

为何墨家的思想主张在当时的影响会如此之大?

如何评价“兼爱”“非攻”等思想?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道1994年全国历史高考问答题,以此来加深印象。

[投影显示]

墨子说: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又说:

“(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就上引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说明其社会根源,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学生讨论后,显示参考答案]

1.这些言论的思想核心是:

“兼爱”“非攻”。

2.墨子生活在战国初期。

当时,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封建经济初步形成,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不断扩大。

我们深受剥削和压迫,要求摆脱贫困,渴望温饱富裕。

同时,各诸侯国为掠夺土地和人口混战不已,生灵涂炭,生产破坏。

广大小生产者厌恶战乱,渴望安定。

3.墨子的这些言论在当时是进步的。

墨子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掠夺战争,是符合人民利益的。

他的这些言论在当时是进步的。

墨要求人们相亲相爱,互助互利,和睦安定,共同富裕,是符合人民利益的。

他反掠夺战争,谴责战争对生产的破坏,这也是符合人民利益的。

墨子提出“兼爱”“非攻”,企求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发展生产,有利于社会进步,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墨子的这些言论,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值得弘扬的。

[教师讲述]墨子出身于劳动者,自称“贱人”,他的思想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愿望,有积极意义,但他的“兼爱”主张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

[教师过渡]大约墨子谢世四年,儒家与孔子齐名的另一著名代表人物孟子降生在鲁国的一个附属小国——邹。

孟子曾就学于孔子之孙子思,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他所处的时代,封建制度已经确立,地主阶级基本上巩固了统治地位。

孟子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主张就是“仁政”和“民贵君轻”。

[板书]3.孟子的思想主张

“仁政”

“民贵君轻”

[教师讲述]他继承孔子的“仁”的思想而有所发展,提出施行“仁政”的主张。

他主张“政在得民”,强烈地反对暴政,反对诸侯混战,反对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对当时各国的政治和战争多有抨击。

孟子还提出“民贵君轻”的古代民主思想。

他认为,得民心的做国君,失民心的国君是人人得而诛之的独夫,而国君危害了国家的时候可以更换。

[教师提问]孟子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所谓“省刑罚、薄税敛”“勿夺民时”等正是这一主张的反映。

请大家思考一下,孟子这种主张在当时有怎样的意义?

[学生讨论后,回答]孟子希望统治者如此对待农民,一方面可以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另一方面可以把农民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这些对社会封建化的进程和封建土地制度巩固都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教师讲述]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孟子是地主阶级的思想代表。

他所采取的办法是调和的,但他痛恨暴政,重视人民经济生活及其在政治上的重要性,是有进步意义的。

孟子很有政治抱负,先后游历宋、魏、齐诸国20年,希望以其“仁政”学说辅佐大国之君。

然而各国忙于攻伐之时,尽管国君都很尊重孟子,但终无人采纳他的主张。

晚年的孟子只好回故里从事教育,著书立说。

然而孟子提出的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教师过渡]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卷七十四中有一篇《孟子荀卿列传》,将孟子、荀子二人合传,因为孟子、荀子都是孔子儒家学说的继承人。

在了解了孟子的思想之后,让我们再来看看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荀子的主张。

[板书]4.荀子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教师提问]荀子有哪些主张呢?

[学生回答]荀子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星坠日食,刮风下雨,春生夏长,是自然的正常现象;他还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板书]“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教师讲述]荀子的自然观,发展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朴素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思想。

他认为“天行有常”,认为日月、四时、风雨、寒暑、阴阳等自然界变化的现象,它们有自己的法则,但并没有意志和目的。

他说,天不会因为人们怕冷就取消冬天,地不会因为人们嫌远就缩小它的面积,自然界的运行法则,不因为有了贤明的尧才存在,也不因为出了暴虐的桀就消失。

他说,人们对流星的坠落和树木发出的怪声,都很害怕,其实这是天地阴阳的变化,是少见的现象,没有什么可害怕的。

他认为,如果人们加强农业生产,又节约开支,天就不能使人贫穷;衣食周全,又经常活动身体,天就不能使人生病;如果人们荒废了农业生产而又奢侈浪费,天也不能使人们富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