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赤壁怀古》文本解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5656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赤壁怀古》文本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赤壁怀古》文本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赤壁怀古》文本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赤壁怀古》文本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赤壁怀古》文本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赤壁怀古》文本解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赤壁怀古》文本解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赤壁怀古》文本解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赤壁怀古》文本解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赤壁怀古》文本解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赤壁怀古》文本解读.docx

《初中语文《赤壁怀古》文本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赤壁怀古》文本解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赤壁怀古》文本解读.docx

初中语文《赤壁怀古》文本解读

初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文本解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默写版)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táo)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tāo)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liǎo),雄姿英发(fā)。

羽扇纶(guān)

巾,谈笑间,樯橹(qiánglǔ)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huáfà)。

人生如梦,一尊(尊:

通“樽”,酒杯)还(huán)酹(lèi)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释译版)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

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

赤壁:

此指湖北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

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púqí)县西北。

文赤壁、武赤壁之说。

(填词,向湖北致哀!

铭记,湖广填四川,黄冈孝感)

怀古:

1.思念古代的人和事。

2.一种玉饰的名字,又叫"平安扣",一种外圆内圆的古钱型小玉饰。

【怀古诗】

题材意图:

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情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构思特征:

1.怀古"点"的相对统一。

既然是怀古诗,诗人的抒怀的情感必须有一个触发点,也就是说,怀古诗中一般都会出现一个让诗人产生联想的"点"。

这些"点"既可以是某处遗迹,也可以是遗迹旁的景或物,还可以是由遗迹联想起的历史事件,还可以是某个历史人物。

2.怀古形式的相对统一。

(9班)

从怀古形式的角度看,一般怀古诗都会选择"物是人非"或"物的盛衰变迁"这两种对比的模式。

从物是人非的角度看,诗人往往选取的是遗迹旁的景或物,将穿越时空依然存在的景或物和诗人当世已然不存或残存的遗迹进行对比,从而形成一种比较关照,抒发出时空更替的兴亡之感。

从物的盛衰变迁的角度看,诗人往往将着眼点关注在遗迹本身,由遗迹现实的衰败联想到遗迹当年的繁盛,两相对比,进而抒发时空沧桑之感。

3.情感趋向的相对统一。

诗歌的终极目的都是抒发情感,怀古诗在抒发情感的趋向性上也表现了相对的统一,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是寄托个人境遇;二是感慨人世无常,三是借古讽今,忧国伤时。

写作特点:

(1)结构层次(其一):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思想感情:

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表现手法:

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即事议论。

(4)艺术风格:

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怀古诗词代表作: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人月圆·吴门怀古 张可久

折桂令·长沙怀古 卢挚

馆娃宫怀古 皮日休

易水怀古 马戴

楚江怀古马戴

登鹿门山怀古孟浩然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月夜金陵怀古 李白

西江怀古 杜牧

江南怀古 夏竦

汴河怀古皮日休

金谷怀古 杜牧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台城 韦庄

台城游·南国本潇洒 贺铸

西河·金陵怀古 周邦彦

桂枝香·登临送目王安石

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 张昪

岳鄂王墓赵孟頫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11班)

大江:

指长江。

(《上甘岭》,《我的祖国》,一条大河)

淘:

冲洗,冲刷。

淘,

1.本义:

用水冲洗,去除杂质,如:

淘炊(淘米烧饭);淘濯(淘洗);淘沙(冲刷沙砾;淘沙取金);淘漉(冲洗滤过);淘荡(冲击);淘戗(qiàng冲击)。

2.通"掏"。

疏浚

3.倾吐。

淘声斗令(吵架拌嘴)

4.耗费,如:

淘神。

5.寻觅,如:

淘古井(娶再嫁的妇人);淘水(捕鱼)。

风流人物:

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风流:

1.风采特异,特点突出。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才华出众,自成一派,不拘泥于礼教。

是真名士自风流。

 

3.放荡不羁、无拘无束。

如此风流,竟以私奔方式完成一次不同凡响的婚礼。

 

4.具有色情特点或色情上得到满足。

风流小说。

 

5.风俗教化。

风流笃厚,禁罔疏阔。

——《汉书·刑法志》 

6.遗风,流风余韵。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风度;仪表。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唐·杜甫《咏怀古迹》 

8.风韵,多指好仪态。

黛玉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省略,定语)

故垒:

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周郎:

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

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成语握瑾怀瑜,出处《楚辞·九章·怀沙》:

"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现亦常用作"握金怀玉",见田英章先生楷书"积德累仁,握金怀玉"。

比喻人的品德高尚。

瑾、瑜:

美玉。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古人以为,地上之石,本天上之星。

《乱石》

雪:

比喻浪花。

(怒涛卷霜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省略,谓语动词)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三国演义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想:

形容想得很远;回忆。

小乔初嫁了(liǎo):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

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

”乔,本作“桥”。

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

雄姿英发(fā):

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

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雄姿英发,姿雄英发,倒装。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羽扇纶(guān)巾:

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

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

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

樯橹(qiánglǔ):

这里借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樯,挂帆的桅杆。

橹,一种摇船的桨。

灰飞烟灭:

灰、烟,名词直接作状语,随着---。

今为成语,比喻事物消失净尽。

【出自】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高被引,管轶(11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故国神游:

“神游故国”的倒装。

故国:

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

神游:

于想象、梦境中游历。

“多情”二句:

“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的倒装。

省略,应笑我多情之主语?

多情含义?

华发:

花白的头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谁的“人生”?

尊:

通“樽”,酒杯。

如梦?

省略,美梦,噩梦---

还(huán),依然,仍然,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酹,古人以酒浇在地上祭奠。

以酒洒地,是向鬼神敬酒的方式。

酹(lèi)江月:

这里指洒酒酬月(?

),寄托自己的感情。

另解,倒装+省略?

“豪放”二字何处来(课堂实录)

师:

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作家,《念奴娇·赤壁怀古》又是苏轼的代表作。

大家对词作已经很熟悉了,请谈谈“豪放”的含义。

生:

“豪”是“豪言壮语”,气魄大的话;“放”是“放任”,听其自然,不加约束。

生:

“豪”是“豪迈”,气魄大,勇往直前;“放”是“奔放”,尽情流露思想感情。

生:

“豪”是“豪情”,“放”是“放达”,“豪放”就是不受约束地表达豪情。

师:

同学们抓住“气魄大”、“不受拘束”来理解“豪放”,很恰当。

本词中,“豪放”二字何处来?

生:

从景、人、情中来。

师:

那好,先看景。

生:

开头一“大”字从空间上说超过了一般;“千古”从时间上囊括了长远的年代。

开头三句有阔大、旷远的视野。

生:

开头三句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又将古代风流人物都概括进去了。

师:

为文宜曲。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是“曲”。

这是怎样衔接的?

生: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流水又指时间,大江就指历史的长河了。

师:

是的。

开头三句就体现了“豪放”。

“大”“千古”包容着空间和时间的广泛内涵:

“东去”势不可挡,“淘尽”势不可回。

历史的长河带走了一切,就是风流人物也不能幸免。

作者把对自然山水的观照与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在雄奇壮阔的自然美中融入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

后面的景呢?

生:

“穿空”就是穿透、刺破天空,同“刺破青天锷未残”有异曲同工之妙。

生: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出了江水的气势气魄:

“千堆雪”,浪花之大之多无以复加。

师:

是的。

这三句手法传神,境界阔大,与“故垒”相照应,渲染了古战场森然景象。

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中,词人把镜头给了周瑜。

周瑜是什么形象?

生:

少年得志、英俊潇洒、春风得意。

生:

本领高强、扭转乾坤、从容镇定。

师:

那时的周瑜风流儒雅、谈笑克敌。

这一形象体现了“豪放”吗?

生:

在苏轼的眼中,周瑜家庭幸福美满,事业功成名就。

在苏轼的笔下,周瑜就是具有豪情壮志的风流人物。

师:

“小乔初嫁了”也有“豪放”特点?

生:

以一个绝世美人为英雄作陪衬,使人物不仅有“雄姿英发”的一面,也有温柔缠绵的一面,形象更加饱满。

生:

赤壁之战时,周瑜已结婚十年。

这句是要突出周瑜少年得志、春风得意。

师:

青春年少、春风得意的周瑜,那种指挥若定、扭转乾坤的气度令词人羡慕不已。

这羡慕的情感说明什么?

生:

说明作者渴望建功立业,也说明作者具有豪迈奔放的气度。

师:

作者明写周瑜,实则是对自己命运的关注:

这里有对周瑜的仰慕,更有对自己一生坎坷、命途多舛的观照。

于是发出“人生如梦”的浩叹。

“人生如梦”怎样理解?

与“豪放”有关吗?

生:

“人生如梦”指人生有限短暂。

生:

也指人的命运虚幻易变。

生:

联系苏轼《临江仙》中“长恨此身非我有”,它也指人的命运如梦般难以把握。

师:

把它看成消极之辞、愤激之辞、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都无不可。

不管怎样,这是苏轼对自己有限性的清醒认识。

人在意识到自己的有限性并积极予以接受时,他就具有了超越性,他就会不断创新,不断献身,他就是崇高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如梦”有“豪放”的特点。

“一尊还酹江月”这种酒洒江月的豪举,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

生:

借酒浇愁,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

生:

是作者痛苦消解以后的超脱、自适和旷达。

师:

作者的痛苦是怎样消解的?

生:

词开头就埋下伏笔,显示了词人的旷达视野。

师:

《三国演义》是怎么说的?

生: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师:

再加上“人生如梦”的理性思考,作者的痛苦消解了。

被贬黄州,苏轼深染佛道思想,此时的苏轼豁达多了。

请概括一下豪放词风的特点。

生:

意境阔大、风格壮美。

生:

情感粗犷、打破约束。

师:

概括得很好!

(ppt显示)

派别         性别      情感        内容         境界

婉约派    女性化柔情   爱情      闺阁男女     境界狭小

豪放派    男性化豪情   性情      性情怀抱     境界阔大

前人云:

“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赏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巨大的空间;千古风流人物,广阔的历史时空,无数的英雄豪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浪淘尽,历史长河的冲刷。

是悲哀,也是一种通脱,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

  “故垒西边,人道是周郎赤壁”:

如果说前边是一个气势非凡的大场景,那么,此时出现的则是一个细致精确的小场景,作为三国古战场的赤壁究竟在何处,历来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苏东坡所写之赤壁与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赤壁绝非一处,对此,东坡有自知之明,因此在此处点出“周郎赤壁”在西。

此句在文中作用极大,既拍合词题,又为下阙缅怀周公瑾预伏一笔。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集中写出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

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顿时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

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

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

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

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

“乱石崩云”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惊心骇目。

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

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

“小乔初嫁”看似闲笔,而且小乔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年。

特意插入这一句,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风得意。

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

“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

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兵戎相见,而是羽扇便服,谈笔风生。

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

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

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

故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生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了。

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

词中写江山形胜和英雄伟业,在苏轼之前从未成功地出现过。

因此这首《念奴娇》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

不但词的气象境界凌厉无前,而且大声铿锵。

苏轼的词,不论内容和形式,都不那么拘于一格。

有时放笔直书,便成为"曲子中缚不住"的"句读不葺之诗";有些从内容看也颇为平凡。

正如泥沙俱下的长江大河,不是一道清澈流水。

但正因如此,才能显出江河的宏大气势。

人们可以如此这般地挑剔它,却总是无法否定它。

  苏轼这首《念奴娇》,无疑是宋词中有数之作。

立足点如此之高,写历史人物又如此精妙,不但词坛罕见,在诗国也是不可多得的。

  他一下笔就高视阔步,气势浑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细想万千年来,历史上出现过多少英雄人物,他们何尝不煌赫一时,俨然是时代的骄子。

谁不赞叹他们的豪杰风流,谁不仰望他们的姿容风采!

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随着时光的不断流逝,随着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如今回头一看,那些"风流人物"当年的业绩,好像给长江浪花不断淘洗,逐步淡漠,逐步褪色,终于,变成历史的陈迹了。

  "浪淘尽"──真是既有形象,更能传神。

但更重要的是作者一开头就抓住历史发展的规律,高度凝炼地写出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地位,真是"高屋建瓴",先声夺人。

令人不能不惊叹。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上面已泛指"风流人物",这里就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作为一篇的主脑,文章就由此生发开去。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这是现场写景,必不可少。

一句说,乱石像崩坠的云;一句说,惊涛像要把堤岸撕裂;由于乱石和惊涛搏斗,无数浪花卷成了无数的雪堆,忽起忽落,此隐彼现,蔚为壮观。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

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士。

这长江,这赤壁,岂能不引起人们怀古的幽情?

于是,由此便逗引出下面一大段感情的抒发了。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作者在这里单独提出周瑜来,作为此地的代表人物,不仅因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是关键性人物,更含有艺术剪裁的需要在内。

  请看,在"公瑾当年"后面忽然接上"小乔初嫁了",然后再补上"雄姿英发",真像在两座悬崖之间,横架一道独木小桥,是险绝的事,又是使人叹绝的事。

说它险绝,因为这里原插不上小乔这个人物,如今硬插进去,似乎不大相称。

所以确是十分冒险的一笔。

说它又使人叹绝,因为插上了这个人物,真能把周瑜的风流俊雅极有精神地描画出来。

从艺术角度来说,真乃传神之笔。

那风神摇之处,决不是用别的句子能够饱满地表现的。

"羽扇纶巾"──这四个字,充分显示周瑜的风度闲雅,是"小乔初嫁了"的进一步勾勒和补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从这里就转入对个人身世的感慨。

"故国神游",是说三国赤壁之战和那些历史人物,引起了自己许多感想──好象自己的灵魂向远古游历了一番。

"多情",是嘲笑自己的自作多情。

由于自作多情,难免要早生华发(花白的头发),所以只好自我嘲笑一番了。

在这里,作者对自己无从建立功业,年纪又大了──对比起周瑜破曹时只有三十四岁,仍然只在赤壁矶头怀古高歌,不能不很有感慨了。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于是只好旷达一番。

反正,过去"如梦",现在也是"如梦",还是拿起酒杯,向江上明月浇奠,表示对它的敬意,也就算了。

这里用"如梦",正好回应开头的"浪淘尽"。

因为风流人物不过是"浪淘尽",人间也不过"如梦"。

又何必不旷达,又何必过分执着呢!

这是苏轼思想上长期潜伏着的、同现实世界表现离心倾向的一道暗流。

阶级的局限如此,在他的一生中,常常无法避免而不时搏动着。

  综观整首词,说它很是昂扬积极,并不见得;可是它却告诉我们,词这个东西,绝不是只能在酒边花间做一名奴隶的。

这就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也是划时代的进展。

词坛的新天地就是通过这些创作实践,逐步发展并且扩大其领域的。

苏轼这首《念奴娇》,正是一个卓越的开头。

至今为止,仍然象丰碑似地屹立在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大道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