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鞍山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6755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4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鞍山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辽宁省鞍山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辽宁省鞍山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辽宁省鞍山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辽宁省鞍山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辽宁省鞍山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辽宁省鞍山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辽宁省鞍山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辽宁省鞍山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辽宁省鞍山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辽宁省鞍山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辽宁省鞍山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辽宁省鞍山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辽宁省鞍山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辽宁省鞍山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辽宁省鞍山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辽宁省鞍山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鞍山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

《辽宁省鞍山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鞍山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宁省鞍山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答案和解析.docx

辽宁省鞍山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答案和解析

【最新】辽宁省鞍山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联合国将【最新】定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发明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

A.拉瓦锡B.道尔顿C.门捷列夫D.阿伏加德罗

2.下列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A.NH4ClB.K2SO4C.NH4NO3D.NH4H2PO4

3.下列是我国“国家节水标志”的是

A.

B.

C.

D.

4.下列能为人体活动提供能量的是

A.糖类B.维生素C.食盐D.水

5.古人讲“人要实,火要空”,下列对“火要空”的理解正确的是

A.隔绝空气

B.移除可燃物使火熄灭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利于空气流动,为可燃物提供充足的氧气

6.下列有关金属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给菜刀刷油漆来防止生锈

B.通常合金的硬度比其纯金属的硬度大

C.铝、铁、铜都是银白色金属

D.铝能制成铝箔是因为铝的密度小

7.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下列关于PM2.5的说法错误的是

A.PM2.5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燃烧和扬尘

B.PM2.5是造成雾霾的“元凶”之一

C.PM2.5的颗粒大小与分子大小差不多

D.PM2.5专用口罩使用了活性炭,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

8.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A.CO2→H2CO3B.Fe→Fe(OH)3C.H2O2→O2D.CO2→CO

9.如图表示汽车尾气所涉及反应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单质的化学式为N2

B.该反应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气体

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生成单质与化合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2

10.下列依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操作或所用试剂

A

区分NH4NO3、NaOH粉末

加水感受温度变化

B

区分硬水和软水

加肥皂水

C

除去FeCl2溶液中的CuCl2

加入过量的铁粉,过滤

D

除去CO中的CO2

通过灼热的CuO

 

A.AB.BC.CD.D

11.下列各组物质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且无色的是

A.K2SO4 NaNO3KClB.Na2SO4 Ba(OH)2 KCl

C.Na2CO3 KNO3 HClD.CuSO4 NaCl KNO3

二、多选题

12.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B.

C.

D.

三、填空题

13.请用化学符号填空:

(1)2个氮原子_____。

(2)一氧化碳中碳元素化合价_____。

(3)酸的阳离子_____。

(4)单个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_____。

14.下图是A、B、C、D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A、B、C、D所示粒子共表示_____(填数字)种元素。

(2)上述元素的原子其核外电子排布为三层结构的是_____(填序号字母)。

(3)A所示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4)B与D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用字母“B、D”或元素符号表示均可)。

15.现有氯化钠、氮气、金刚石、镁粉,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写化学式)

(1)用作调味品的是_____。

(2)用来制作烟花和照明弹的是_____。

(3)玻璃刀刀口镶嵌的是_____。

(4)用作焊接保护气的是_____。

16.根据如图所示的A、B、C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以下问题:

(1)P点表示_____。

(2)在t1℃时将30gA物质投入100g水中,最终所得到的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

(3)t2℃时,B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的A,现要提纯B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

(4)将t2℃时等质量的A、B、C的饱和溶液都降温到t1℃,所得溶液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

17.下表是生活中常用的各种清洗剂的信息,请回答:

名称

洗洁精

洁厕灵

炉具清洁剂

84消毒液

有效成分或功能

清洗油污

盐酸

氢氧化钠

杀菌、漂白

(1)洗洁精能去除餐具上的油污,这是因为它对油脂具有_____。

(2)适合用洁厕灵清洗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不定项)。

A铁锈B油渍C水垢

(3)洁厕灵与炉具清洁剂不可混合使用,原因是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工业上将氯气(Cl2)通入烧碱溶液中可制取消毒液,反应后形成了NaCl和NaClO的溶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四、科普阅读题

18.味精是常用的增鲜调味品,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C5H8NO4Na)。

其为白色柱状晶体,熔点232℃,易溶于水。

谷氨酸钠与胃酸作用生成氯化钠和谷氨酸(C5H9NO4),鲜味减弱。

谷氨酸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安全性。

可营养皮肤和毛发,医学上可治疗疾病。

味精的鲜味受什么因素影响呢?

经实验测定发现,味精受热后会生成焦谷氨酸钠,失去鲜味,且有轻微毒性。

下表是焦谷氨酸钠含量与加热温度、加热时间的关系。

加热时间

(小时)

焦谷氨酸钠含量(%)

100℃

107℃

115℃

0.5

0.3

0.4

0.7

1.0

0.6

0.9

1.4

2.0

1.1

1.9

2.8

4.0

2.1

3.6

5.7

实验表明,味精的鲜味与水溶液的酸碱度有关,当pH值在5.5-8.0时,鲜味最强;当pH值小于4.0时鲜味会减弱。

研究还表明,味精能造成婴幼儿缺锌,3个月内乳母和婴幼儿的菜肴不要加入味精。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谷氨酸钠的物理性质有_____。

(两条即可)

(2)谷氨酸属于_____(填“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其中C、H的质量比为_____。

(3)下列关于味精的说法中,合理的是_____。

(填字母序号,不定项)

A菜品中焦谷氨酸钠的含量只与加热温度有关

B炒菜时越早加入味精越好

C婴幼儿的食品中不应该加入味精

D使用味精应该适量加入

(4)文中提到“当pH值小于4.0时味精的鲜味会减弱”,请你大胆猜测其中的原因_____。

五、推断题

19.A、B、C、D、E、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六种物质,已知A为红棕色固体,A与F属于氧化物,D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C是单质,其相互反应情况如下图所示(短线“—”相连的物质间能反应,箭头“→”表示能生成),上述反应均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1)B的浓溶液暴露在空气中质量会减少(不计水蒸发),B的俗称为_____。

(2)F→D的反应_____(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C:

_____;

D→E:

_____。

六、实验题

20.下图为实验室常用的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带有标号仪器的名称:

①_____;②_____。

(2)若用A、E装置组合制取氧气,写出A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收集氧气应在水槽中_____(“①刚有气泡”或“②有均匀连续气泡”,填数字标号)时收集。

(3)若要制取和收集一瓶干燥的CO2,其装置接口的连接顺序是_____。

(用接口字母顺序从左至右连接)

(4)下图是收集某气体的装置,由实验装置推测该气体的有关性质可能是(______)

A

B

C

D

密度比空气

溶于水中所得溶液的pH

>7

<7

>7

<7

 

七、科学探究题

21.同学们为了证明CO2与NaOH溶液能否反应进行了如下探究:

活动一:

依据装置中气体体积或压力的变化判断是否反应。

资料:

通常情况下,1体积水可以溶解1体积CO2。

甲同学要用如图所示装置证明CO2与NaOH溶液能够反应,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不足以证明CO2与NaOH溶液能够反应,应该再把NaOH溶液换为水做对比实验。

请分析:

通过甲乙两位同学实验的对比,我们能否证明CO2能与NaOH溶液反应?

说出你的理由_____。

活动二:

从生成物角度判断是否反应。

同学们提出:

以甲实验试管所得液体为研究对象。

通过检验样品中是否含有Na2CO3来证明CO2能否与NaOH溶液反应。

资料:

Ca(OH)2是微溶物,Ca2+和OH—不能大量共存于溶液中。

丙、丁两位同学分别进行了如下实验:

操作

现象

取2―3mL样品,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开始偶有少量气泡后来有大量气泡

取2―3mL稀盐酸,向其中逐滴加入样品

开始即有大量气泡

请分析:

(1)为什么丙、丁两位同学的实验现象不同_____?

(2)丙同学的实验里不能用酚酞试液替代稀盐酸,理由是_____。

(3)还有什么物质(酸类物质除外)可以代替丙实验的盐酸来检验样品中是否含有Na2CO3?

请列举一例:

_____。

活动三:

实验拓展

已知:

碳酸钠稳定,受热难分解。

有同学提出取少量甲、乙实验试管里的液体进行如下图所示实验也能判断CO2能否与NaOH溶液反应。

可以观察到:

甲试管内壁仅出现少量气泡;乙试管内壁出现较多气泡。

(1)这种加热方式叫热水浴,与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相比,热水浴的优点有哪些?

_____、_____(答两点)。

(2)该实验为什么能证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_____?

八、计算题

22.把10g锌、铜混合物投入装有154.7g稀硫酸的烧杯中,待能反应的物质均恰好完全反应后,称得烧杯内剩余物质总质量为164.5g。

求:

(1)混合物中含铜多少克?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1869年发表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家是门捷列夫。

故选C。

2.D

【详解】

A、NH4Cl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选项错误;

B、K2SO4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故选项错误;

C、NH4NO3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选项错误;

D、NH4H2PO4中含有磷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睛】

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3.B

【详解】

A、该图标是禁止吸烟标志,故选项错误;

B、该图标是节约用水标志,故选项正确;

C、该图标是PVC循环使用标志,故选项错误;

D、该图标是有毒品标志,故选项错误。

故选B。

4.A

【详解】

A、糖类是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能为人体提供能量,故选项正确;

B、维生素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故选项错误;

C、食盐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故选项错误;

D、水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睛】

人体需要的营养素包括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其中蛋白质、糖类、油脂能够为人体提供能量。

5.D

【详解】

从燃烧的条件可知,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越激烈,所以“火要空”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火烧的更旺。

故选D。

6.B

【详解】

A、菜刀可以在使用后洗净擦干,或涂上植物油,故错误;

B、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硬度大,故正确;

C、铜是紫红色金属,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铝能制成铝箔是因为铝有很好的延展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7.C

【详解】

A、PM2.5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燃烧和扬尘正确,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PM2.5是造成雾霾的“元凶”之一正确,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PM2.5的颗粒大小与分子大小差不多错误,因为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要比分子大的得多,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D、PM2.5专用口罩使用了活性炭,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正确,因为活性炭有吸附作用,可以吸附一些染料、色素、异味等,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C。

8.B

【详解】

A、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故选项错误;

B、铁不能与碱溶液反应,不能通过一步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故选项正确;

C、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故选项错误;

D、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睛】

一步反应实现即原物质只发生一个反应即可转化为目标物质,根据所涉及物质的性质,分析能否只通过一个反应而实现即可。

9.C

【详解】

A、反应中单质只有氮气,其化学式为N2,故A正确;

B、反应前的CO、NO都是污染空气的有害气体,而反应后生成的N2和CO2为空气中含有的无害气体;故B正确;

C、反应的反应物都是化合物,不符合单质与化合物生成单质与化合物的置换反应的特点,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故C不正确;

D、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O+2NO═N2+2CO2,生成单质与化合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

2;故D正确。

故选C。

【点睛】

利用微观示意图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利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10.D

【详解】

A、NH4NO3、NaOH粉末溶于水分别吸热、放热,使温度升高降低、升高,可以鉴别,故选项依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操作正确;

B、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所含的钙镁离子的多少,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加入肥皂水,若产生泡沫较多,则是软水,若产生泡沫较少,则是硬水,可以鉴别,故选项依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操作正确;

C、过量铁粉能与CuCl2溶液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铜,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依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操作正确;

D、CO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依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操作错误。

故选D。

【点睛】

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

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11.A

【详解】

A、三者之间不反应,能在酸性溶液中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故选项正确;

B、Na2SO4和Ba(OH)2在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C、Na2CO3中的碳酸根离子和和HCl在溶液中能结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D、三者之间不反应,且能在溶液中共存,但CuSO4溶于水呈蓝色,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睛】

判断物质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还要注意特定离子的颜色。

12.AD

【详解】

A、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倒放在桌面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给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AD。

13.2N

H+H2O

【详解】

(1)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氮原子表示为:

2N;

(2)一氧化碳中碳元素化合价为+2价;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一氧化碳中碳元素化合价可表示为:

(3)酸的阳离子是氢离子,其离子符号为:

H+;

(4)单个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其化学式为:

H2O。

14.3D得到Al2O3或D2B3

【详解】

(1)依据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由图示可知四种微粒中共有质子数是12、11和17的三种元素;

(2)上述元素的原子其核外电子排布为三层结构的是D,D是铝离子,铝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三层;

(3)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6,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4)B表示的是氧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D表示的是铝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则铝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B与D形成化合物为氧化镁,其化学式为:

Al2O3。

15.NaClMgCN2

【详解】

(1)氯化钠是常用的调味品;化学式为:

NaCl;

(2)镁粉燃烧会发出耀眼的白光,所以可用于制烟火和照明弹;化学式为:

Mg;

(3)金刚石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常用于切割玻璃,化学式为:

C;

(4)氮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可用作金属焊接时的保护气;化学式为:

N2。

16.t1℃时,A、C的溶解度相同(t1℃时,A、C的溶解度为25g)20%蒸发溶剂(水)C>B>A

【详解】

(1)P点表示:

在t1℃时,A、C的溶解度相等,都是25g;

(2)在t1℃时A的溶解度是25g,则100g水最多溶解25gA,将30gA物质投入100g水中,最终所得到的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20%;

(3)t2℃时,B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的A,现要提纯B可采用的方法是:

蒸发溶剂(水),因为B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A小;

(4)将t2℃时等质量的A、B、C的饱和溶液都降温到t1℃,所得溶液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C>B>A,因为降温后B的溶解度减小小于A,B析出晶体质量小于A,降温后C的溶解度不变,没有晶体析出,溶液质量最大。

17.乳化作用ACNaOH+HCl=NaCl+H2OCl2+2NaOH=NaCl+NaClO+H2O

【详解】

(1)洗洁精能去除餐具上的油污,这是因为它对油脂具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

(2)洁厕灵的主要成分是盐酸,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均能与酸反应,适合用洁厕灵清洗;

(3)洁厕灵与炉具清洁剂不可混合使用,是因为盐酸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OH+HCl=NaCl+H2O;

(4)工业上将氯气(Cl2)通入烧碱溶液中可制取消毒液,反应后形成了NaCl和NaClO的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l2+2NaOH=NaCl+NaClO+H2O。

18.白色柱状晶体,熔点232℃,易溶于水有机化合物15∶2CD谷氨酸钠与酸反应生成谷氨酸,鲜味减弱

【详解】

(1)谷氨酸钠( C5H8NO4Na)为白色柱状晶体,熔点232℃,易溶于水,这都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谷氨酸钠的物理性质;

(2)由化学式可知,谷氨酸钠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化合物,其中C、H的质量比为(12×5):

(1×8)=15:

2;

(3)A、菜品中焦谷氨酸钠的含量与加热温度、加热时间等有关,故错误;

B、谷氨酸钠受热会生成焦谷氨酸钠,所以炒菜时应在菜快熟即将出锅时加入味精较好,故错误;

C、味精能造成婴幼儿缺锌,3个月内乳母和婴幼儿的菜肴不要加入味精,故正确;

D、使用味精应该适量加入,故正确;

(4)由题干信息“谷氨酸钠与胃酸作用生成氯化钠和谷氨酸(C5H9NO4),鲜味减弱”可知,“当pH值小于4.0时味精的鲜味会减弱”,可能是因为谷氨酸钠能与酸性物质发生反应。

19.盐酸放出3C+Fe2O3

2Fe+3CO2↑或3H2+Fe2O3

2Fe+3H2OCa(OH)2+Na2CO3=CaCO3↓+2NaOH

【分析】

A、B、C、D、E、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六种物质,已知A为红棕色固体,A与F属于氧化物,所以A是氧化铁,D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所以D是氢氧化钙,C是单质,F会转化成氢氧化钙,所以F是氧化钙,E是碳酸钙,氧化铁会转化成铁,所以C是铁,B是稀盐酸,经过验证,推导正确。

【详解】

(1)由分析可知,B的浓溶液暴露在空气中质量会减少,B的名称是盐酸;

(2)F→D的反应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热量;

(3)A→C的反应是氧化铁和木炭或氢气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3C+Fe2O3

2Fe+3CO2↑或3H2+Fe2O3

2Fe+3H2O;

D→E的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Ca(OH)2+CO2=CaCO3↓+H2O。

【点睛】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20.长颈漏斗集气瓶2KClO3

2KCl+3O2↑②bgfdC

【详解】

(1)据图可知仪器①的名称是长颈漏斗,仪器②的名称是集气瓶;

(2)在加热的条件下制取氧气,试管中没有棉花团,可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反应制取氢气,化学方程式为:

2KClO3

2KCl+3O2↑;为了得到较纯的氧气,当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开始收集;

(3)若要制取和收集一瓶干燥的CO2,选用B作为发生装置,F作为干燥装置(导管长进短出),D作为收集装置,故装置接口的连接顺序是bgfd;

(4)气体能用氢氧化钠固体干燥,说明气体不与氢氧化钠反应,溶于水溶液可能呈碱性,通过收集方法可知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故选C。

【点睛】

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在水中溶解情况有关。

21.试管内液体会上升至试管顶部(液体充满试管)能证明,因为甲乙实验里试管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不同(或甲实验试管里液面上升的速度比乙快);或不能证明,因为CO2也可能是溶解在NaOH溶液中了,使得甲乙液面同样上升丙开始阶段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多,盐酸少,丁开始阶段盐酸多,少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此处不要求学生知道氢氧化钠与碳酸钠谁优先与盐酸反应,也不要求学生知道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是否经历由碳酸钠到碳酸氢钠的过程)样品中可能有NaOH,可使试液显红色(NaOH可以干扰碳酸钠的检验)BaCl2溶液、Ba(NO3)2溶液任一即可(“溶液”二字不做为给分点)受热均匀便于控制温度甲试管原有的CO2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稳定不分解。

热水浴后甲试管内壁的少量气泡是原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的空气受热后逸出造成的(该问题学生答出上面两句话中的任何一句即可得满分)。

乙试管较多的气泡是溶于水的CO2气体受热后溶解度变小逸出造成的(学生答H2CO3不稳定易分解放出CO2气体也给分)。

【详解】

活动一: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碳酸钠,试管内液面上升,烧杯内液面下降;

通过甲乙同学对比,能证明CO2与NaOH溶液能够反应,因为甲乙实验里试管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不同(或甲实验试管里液面上升的速度比乙快);或不能证明,因为CO2也可能是溶解在NaOH溶液中了,使得甲乙液面同样上升;

活动二:

(1)丙丁同学的实验现象不同的原因是因为稀盐酸加入顺序和量不同,丙同学加入稀盐酸,开始阶段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多,盐酸少,稀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再和碳酸钠反应,而丁同学正好一次性的加入稀盐酸量多,少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反应迅速;

(2)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样品中可能有NaOH,可使试液显红色;

(3)BaCl2溶液、Ba(NO3)2都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生成白色沉淀;

活动三:

(1)热水浴的优点:

受热均匀、安全;

(2)甲试管原有的CO2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稳定不分解。

热水浴后甲试管内壁的少量气泡是原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的空气受热后逸出造成的;乙试管较多的气泡是溶于水的CO2气体受热后溶解度变小逸出造成的;故该实验能证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