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期末 复习分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4683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1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期末 复习分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期末 复习分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期末 复习分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期末 复习分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期末 复习分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期末 复习分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期末 复习分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期末 复习分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期末 复习分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期末 复习分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期末 复习分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期末 复习分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期末 复习分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期末 复习分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期末 复习分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期末 复习分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期末 复习分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期末 复习分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期末 复习分解.docx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期末 复习分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期末 复习分解.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期末 复习分解.docx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期末复习分解

考试科目: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考试时间:

120分钟

考试形式:

闭卷

(一)GIS部分:

第一章地理信息系统概论

1.地理信息系统的早期萌发,包括形成年代20c60s、世界上首次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这个术语的国家加拿大。

2.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及缩写。

缩写GIS

定义:

地理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不同的方法组成的系统,该系统设计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

3.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6,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存储与组织;空间查询与分析;图形的交互显示;监测与编辑。

4.从应用系统的角度,概括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

由6个部分组成,网络;硬件;软件;数据;人员;应用过程。

第二章地理信息的数字化

1.数据与信息,

数据是信息的表达、载体,信息是数据的内涵,是形与质的关系。

数据定义:

数据指输入到计算机并能被计算机进行处理的数字、文字、符号、声音、图象等符号。

数据是对客观现象的表示,数据本身并没有意义。

信息定义:

信息是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具有客观性、实用性、传属性、共享性。

地理数据与地理信息,

5)地理数据定义

指表征地理圈或地理环境固有要素或物质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

6)地理信息定义

地理信息是有关地理实体的性质、特征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一切有用的知识,它是对地理数据的解释。

地理信息具有区域性、多维结构特性和动态变化的特性:

地理数据的三个特征(从地理的角度表示事物,一般需要哪三方面的信息)

地理数据的三个基本特征。

位置,属性、时间。

2.五种属性信息的表示方式:

定名、顺序、间隔、比率、周期。

3.论述题:

论述在GIS领域中常见的几种空间数据模型,并对其特征、优缺点及在计算机中的表现形式进行描述。

矢量数据模型:

对离散对象的数字化表示方法从计算机软件的角度称矢量数据模型。

栅格数据模型:

在计算机软件中,连续场的数字化一般采用栅格数据模型(rasterdatamodel),将需要表示的空间范围划分成格网,格网的基本单元一般是正方形,大小固定,有时俗称栅格点。

在电视、视频、计算机图像处理领域,栅格单元称像素(pixel)、像元(cell),栅格数据称图像(image),遥感领域也称影像。

两者的比较:

4.栅格数据的压缩方法

Ø游程长度编码

Ø四叉树编码

Ø小波变换

Ø金字塔索引

5.不规则三角网及其英文缩写TIN

以地形为例,在地形上采集样本点,这些点的分布是不规则的,靠软件将这些样本点连接起来,形成三角形网络。

第三章数据库系统

1.地理关系数据模型

将地理要素作为互相联系的空间数据和描述性的属性数据的集合,采用文件形式管理空间数据。

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属性数据,二者通过要素标识联系起来的GIS模型。

2.对象-关系模型

◆面向对象数据库是采用面向对象模型的数据库。

它有两方面的特征:

一方面它是面向对象的,应支持对象、类、属性、继承、聚合、关联等面向对象的概念;另一方面,它也具有数据库所应具有的特性和功能。

——简答:

目前,GIS使用哪种类型的数据库系统来组织、管理地理数据,并简述其优势。

面向对象数据库ORDBMS

对象-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优势:

(1)便于复杂、多种数据的集成管理。

(2)GIS的一些常用函数、操作符可以由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

例如地图显示、制图等。

(3)从概念模型到逻辑模型的过渡平滑。

(4)便于GIS进入传统的非GIS业务领域。

3.空间索引及其常用方法。

定义:

空间索引就是指依据空间对象的位置和形状或空间对象之间的某种空间关系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一种数据结构,其中包含空间对象的概要信息,如对象的标识、外接矩形及指向空间对象实体的指针。

方法有:

格网索引、四叉树索引、R树索引

第四章地理空间信息的特性

1.基本拓扑元素:

①节点(Node)②弧段(Arc)③多边形(Polygon)

拓扑关系:

拓扑关联、拓扑邻接、拓扑包含。

拓扑表:

(多边形与弧段的表达、弧段与节点是表达)

2.地理坐标系:

是大地测量中以参考椭球面为基准面建立起来的坐标系。

地面点的位置用经度、纬度和大地高度表示。

地图投影:

地图投影就是这种把曲面上地理对象影射到平面的有效方法。

实质就是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椭球面上的经纬网转换到平面上,建立地面点位的地理坐标与地图上相对应的平面直角坐标之间一一对应的函数关系。

我国GIS常用地理坐标系和地图投影的配置

地理坐标系:

1954年的北京坐标系

地图投影的配置:

高斯-克吕格投影(等角横切圆柱投影)

(1)我国基本比例尺地形图(1:

100万、1:

50万、1:

25万、1:

10万、1:

5万、1:

2.5万、1:

1万、1:

5000)除1:

100万以外均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

(2)1:

100万地形图采用兰伯特Lambert投影(正轴等角割圆锥投影).

(3)我国大部份省区图多采用Lambert投影和属于同一投影系统的Albers投影(正轴等面积割圆锥投影);

3.GIS学科中的不确定性,包括空间位置不确定性、属性不确定性、时域不确定性

4.数据质量的主要内容

精度、分辨率、完整性、一致性

第五章数据采集、输入及维护

1.数据采集、输入的主要途径

空间数据:

野外测量、摄影测量、遥感、纸质地图数字化、已有资料利用

属性数据:

遥感判读、实地调查、社会经济调查与统计、已有资料利用

2.地图数字化及方法

(1)地图数字化:

就是将地图上的空间特征转化为用数字形式表示数据的过程。

(2)方法:

1.手扶跟踪数字化仪数字化2.扫描数字化

3.地理编码:

是在数据分类的基础上,以易于计算机和人识别的代码唯一地标识地理实体的类型,代码由字符构成。

是现实世界与信息世界之间的转换接口。

4.空间数据的坐标变换、几何纠正、相似变换。

(1)坐标变换:

其实质是建立两个平面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包括几何纠正和投影转换,

(2)几何纠正:

(几何纠正是为了实现对数字化数据的坐标系转换和图纸变形误差的改正):

仿射变换、相似变换、二次变换。

(3)相似变换:

旋转、平移、缩放。

5.

(1)栅格与矢量数据模型的相互转换:

(2)重点是栅格转矢量的程序转换过程:

(3)二值化:

图像数据是不同灰度的,通过扫描仪按一定分辨率进行扫描,得到以不同灰度值(0—255)表示的数据,为了将扫描图像矢量化,需要对这些数据二值化,即在最大和最小灰度值之间定义一个阈值,使灰度值小于这个阈值的单元格的取值变为0,否则变为1。

或:

一副图像包括目标物体、背影还要噪声,要想从多值、二值化的数字图像中直接提取出目标物体,最常用的方法是设定一个阙值T,用T将图像数据分成两部分:

大于T的像素群和小于T的像素群,这是研究灰度变换最特殊的方法。

6.地图概括、制约地图概括的因素、地图概括的基本方法

(1)地图概括。

定义:

也称制图综合,就是采取简单扼要的手法,把空间信息中主要的、本质的数据提取后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概念。

(2)制约地图概括的因素:

1.地图的用途和主题2.地图比例尺3.制图区域的地理特征

4.数据质量5.符号的图形尺寸

(3)地图概括的基本方法

 

第六章制图与地理信息可视化

1.地理信息的可视化:

指运用地图学、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地学信息输入、处理、查询、分析以及预测的数据及结果采用图形符号、图形、图像,并结合图表、文字、表格、视频等可视化形式显示,并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2.地图符号:

是地图的语言,它是表达地图内容的基本手段。

地图符号由形状不同、大小不一和色彩有别的图形和文字组成。

分类:

点\面\线状符号

3.常见的几种视觉变量:

大小表征对象数量差别:

用不同大小圆点表示不同规模城市

图案常来表征定性地图数据:

用不同图案表示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

形状常表示不同的空间对象类别:

圆圈表示电杆,方块表示变电站

4.注记:

是地图符号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有形状、尺寸和颜色的区别。

地图上的文字和数字总称为注记,注记用来表示事物的名称和某些质量和数量特征。

5、专题地图:

是把专题现象或普通地图的某些要素在地理底图上显示得特别完备和详细,而将其余要素列于次要地位,或不予表示,从而使内容专题化的地图。

专题地图主要是有地理基础和专题内容组成。

专题地图是突出地表示一种或几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经济现象的地图。

6.

(1)常用的专题信息的表示方法

(2)分层设色的基本思想

基本思想:

将要素属性数值按照一定的分级方法分成若干级别之后,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不同的级别。

每个级别用来表示数值的一个范围,从而可以明确反映制图要素的定量差异。

色彩选择和分级方案是分层设色表示方法的重要环节,因为颜色的选择和分级的设置要取决于制图要素的特征,只有合理的配色方案和科学的分级方法才能将地图中的要素宏观分布规律体现得清晰明确。

7.地图的一般构成(图面的设计内容):

地图主体;

图面设计:

图名、比例尺、图例、附图、文字说明和方向等。

 

第七章查询与分析

1.空间数据查询、空间数据查询的分类

(1)空间数据查询是指从GIS数据库中找出所满足属性约束条件和空间约束条件的地理对象或数据内容。

(2)大致可分为三类:

1针对空间特征的查询(图形查询)

2针对非空间属性的查询(属性查询)

3结合空间关系和非空间属性的查询(图形属性互查)

2.常用的空间数据量算方法:

几何量算(针对点线面体)距离量算(二维欧式、曼哈顿)形状量算(空间完整性、多边形形状特征)质心量算(人口分布的重心、办公区的重心)

3.缓冲区分析、基于矢量类型的缓冲区的建立

(1)缓冲区分析:

是指根据分析对象的点、线、面实体,自动在其周围建立一定距离的带状区(多边形),用以识别这些实体或主体对临近对象的辐射范围或影像程度,以便为某项分析或决策提供依据。

(2)基于矢量类型的缓冲区的建立:

以线状地物的边线为参考线,作它们的平行线,再考虑端点圆弧,即可建立缓冲区。

 

4.叠合分析、基于矢量类型的叠合分析、常用的叠合运算(叠合方式)

(1)叠合分析:

就是把同一地区的两幅或两幅以上的图层重叠在一起进行图形运算和属性运算(关系运算),产生新的空间图形和属性的过程。

叠合分析是空间信息系统中最常用的提取隐含信息的手段之一。

叠合分析不仅包含空间关系的比较,还包含属性关系的比较。

(2)基于矢量类型的叠合分析:

①点与多边形的叠合(点层与面层的叠合)②线与多边形的叠合③多边形与多边形的叠合

(3)常用的叠合运算(叠合方式):

①图层擦除②识别叠加③交集操作④均匀差值⑤图层合并⑥修正更新

5.常用的栅格数据空间分析:

重新分类、栅格计算、邻域统计、距离分析、邻近分配、泰森多边形及特征

(1)重新分类:

重新分类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对原始数据重新进行分类和提取的过程。

(2)栅格计算:

(包括数学运算和函数运算)

数学运算针对具有相同输入单元的两个或多个栅格数据逐单元进行。

算术运算:

主要包括加、减、乘、除四种。

可以完成两个或多个栅格数据相对应单元之间直接的加、减、乘、除运算。

╰(*°▽°*)╯。

(3)邻域统计:

是以待计算栅格为中心,向其周围扩展一定范围,基于这些扩展栅格数据进行函数运算,从而得到此栅格的值。

(4)距离分析:

指定某个(多个)栅格单元,作为“源”,计算周围各单元和“源”之间的距离,分析每一栅格单元与其最邻近源的相互关系。

“源”即距离分析中的目标或目的地。

(5)邻近分配:

多个离散点“源”,计算每个栅格离哪个“源”最近,也就是按距离最近,为每个栅格分配对应的“源”,栅格的单元值和“源”的某项属性对应,近似于矢量模型中的泰森多边形。

(6)泰森多边形:

由一组连续多边形组成,多边形的边界是由连接两邻点直线的垂直平分线组成。

N个在平面上有区别的点,按照最近邻原则划分平面:

每个点与它的最近邻区域相关联。

特征:

多边形边界上任意一点,到邻近点的距离相等。

6.数字高程模型及缩写:

是地形表面形态属性信息的数字表达,是带有空间位置特征和地形属性特征的数字描述。

数字地形模型中地形属性为高程时称为数字高程模型(DEM)。

7.空间插值、常用的空间插值的方法

(1)空间插值:

在一定范围内,用已知点估计未知点的计算过程、方法。

(2)常用有多种实现方式:

距离倒数加权插值法、泰森多边形插值法、趋势面插值法、样条函数插值法、克里金插值法。

8.密度估计:

是通过离散采样点作为输入要素数据集,进行表面内插,计算整个区域的数据聚集情况,从而产生一个连续的密度表面。

第八章空间统计

1.、中心位置的测度?

(1)平均中心:

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有n个点,每个点都有各自的坐标,这些点的平均中心也是一个空间的点。

(2)中位数中心与中心要素:

①中位数中心:

在一定范围内有n个点,每一个点都有各自的坐标,这些点的中位数中心也是一个空间上的点,位于与所有点的距离之和最小的位置上。

②中心要素:

计算每一个点到所有其他点之间的距离之和,其中,距离之和最小的点就是中心要素。

2、离散度的测度?

(1)标准距离:

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有n个点,每一个点都有各自的坐标,这些点的平均中心。

标准距离方法的分析结果将生成一个以平均中心为圆心,以标准距离SD为半径的圆。

3、标准差椭圆:

用一个椭圆来描述空间分布方向。

标准差椭圆方法可以识别空间分布的方向性趋势,揭示空间事物分布的内在规律。

3、三种空间分布模式:

分散模式、随机模式、聚集模式。

4、

(1)样方分析:

将范围区域划分为若干正方形的网格(样方),计算落入每一个样方(格网单元)中点的个数来衡量点的分布密度。

(2)最邻近指数:

计算空间每一个点与其最临近点之间距离的平均值来测度空间分布模式。

5、空间自相关的模式包括空间正相关模式、空间负相关模式和随机模式,及三种模式的具体含义。

(1)空间正相关:

各个空间要素分布呈现出属性值相似,空间位置也相似,也就是空间上相邻要素在属性值上高度接近。

(2)空间负相关:

空间位置上相似的要素在属性值上高度不相似,相邻要素之间的属性差异大于与远处要素之间属性值差异。

(3)随机模式:

空间要素之间的属性值相似度与空间位置相似度之间不存在规律,相互之间的关系很弱。

6、全局空间自相关、局部空间自相关,及两者的区别。

(1)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标:

将全部研究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在整体上测度研究区域内所有要素的属性值与空间位置的相关性。

(2)局部空间自相关:

对研究区域内每一个空间要素进行测度。

作用在于确定某一特定属性值在哪一些局部空间上聚类分布。

(3)区别:

全局空间自相关是一种测度空间分布模式的方法,而局部空间自相关是一种测度空间聚类的方法。

第10章土地适宜性评价

1.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涉及的空间分析的方法:

(1)矢量多边形叠合方法

(2)栅格叠加方法。

2.针对不同空间数据模型采用该种空间分析方法的适用情况。

土地适宜性评价采用的数据模型可以是矢量、也可以是栅格。

(1)矢量多边形叠合方法

适宜性评价属于多边形——多边形叠合

进行适宜性评价的两种方法:

第一种:

事先界定分类标准。

第二种:

叠合之前预先对各个专题图层按属性值进行分类,将属性值转化为无量纲的评分值。

适用情况:

评价因素较少,参与叠合的图层数量不多,多边形形状比较规整时,矢量模型相对合适。

(2)栅格叠加方法:

图层之间的对应单元数值进行数学运算,多加法、乘法。

适用情况:

适用于因素较多,适宜性分类标准难以事先确定的情况。

 

3.采用多准则决策分析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过程,其中标准化处理、设定约束条件、赋予权重的作用。

(1)过程:

(2)标准化处理:

是将决策矩阵中所有的候选项得分值,转化成一种统一的计量尺度。

由于各个评价准则之间存在量纲上的不同,需要对各准则下的评价得分Cij进行标准化处理,将所有原始得分转化为0~1的无量纲数值,使得各个准则下评价得分便于相互比较。

(3)设定约束条件:

“约束”用于限制选项,剔除备选方案中不符合决策要求的部分。

(4)赋予权重的作用:

准则权重用于衡量各评价准则之间的相对重要性。

权重值越大,就表示该项准则对决策的重要性越大。

第11章网络分析

1、网络分析的概念:

网络分析(networkanalysis)是通过研究网络的状态以及模拟和分析资源在网络上的流动和分配情况,对网络结构及其资源等的优化问题进行研究的一种空间分析方法。

组成:

1.线状要素——链:

链是构成网络的骨架,是现实世界中各种线路的抽象,也是资源传输或通信网络的通道,可以代表公路、铁路、街道、航线、水管、输电线、河流等。

链,包括图形信息和属性信息,其属性信息包括阻碍强度和资源需求量。

2.点状要素——结点:

网络中链的端点,又是链的汇合点。

功能

1路径分析

2连通分析

3资源分配

4选址与配置

5地址匹配

2、最佳路径:

在指定网络的两个结点之间找一条阻碍强度最小的路径

求最佳路径的步骤:

1先找出起始结点并在路径中加入;

2从剩余的结点中找距起始结点最近的顶点并加入路径;

3重复步骤②,直至产生到达所有目的结点的最佳路径。

两点之间的最佳路径:

利用Dijkstra算法获得两点之间的最佳(距离、时间或费用)路径。

资源分配

资源有供应方和需求方,供应方一般为点状,位于网络结点;需求方可以是点状,位于网络结点或位于网络边上的独立点,也可以是线状,由网络边的属性表示。

资源从供应点出发由近及远的沿最佳路径,供应给需求方。

反映现实世界网络中资源的供需关系模型。

可以解决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分配;确定最近中心,实现最佳服务。

为了实现供需关系,在网络中必然存在资源的运输和流动。

资源要么由供方送到需方,要么由需求方到供方索取。

Ø资源分配就是为网络中的线和结点寻找最近(这里的远近是按阻碍强度的大小来确定的)的中心(资源发散或汇集地)。

Ø资源分配是模拟资源如何在中心(学校、消防站、水库等)和它周围的线(街道、水路等)、结点(交叉路口、汽车中转站等)间流动的。

根据中心容量以及线和结点的需求将网线和结点分配给中心,分配是沿最佳路径进行的。

(二)RS部分

遥感

1、遥感:

是通过不接触被探测的目标,利用传感器获取目标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获取被探测目标、区域和现象的有用信息。

2、遥感原理:

每个地物都在不断地吸收、发射(辐射)和反射电磁波,并且不同物体的电磁波特性不同。

遥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利用一定的技术设备和装置,来探测地表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和地物发射的电磁波,从而提取这些物体的信息,完成远距离识别物体。

3、遥感分类:

(平台高度、电磁波谱分段)

(1)、按遥感平台的高度分类大体上可分为:

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2)、按所利用的电磁波的光谱段分类可分为:

可见光/反射红外遥感、热红外遥感、微波遥感。

4、遥感技术的工作流程:

地物反射或辐射电磁波→传感器获取电磁波,并以影像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传感器传输信→地面站对信息进行处理、判读、校正、分析→制作专题地图,供用户应用

遥感原理与遥感平台

1.大气窗口:

受到大气衰减作用较轻、透射率较高的波段叫大气窗口。

2.地物反射波谱:

某物体的反射率(或反射辐射能)随波长变化的规律。

3.热红外遥感:

是利用星载或机载的传感器收集、记录地物的热红外信息,并利用这种信息来识别地物和反演地表参数(温度、湿度、热惯量等)的技术系统。

4.微波遥感:

是利用某种传感器接收地面各种地物发射或反射的微波信号,藉以识别、分析地物,提取所需的信息。

遥感影像目视解译

1.遥感图像解译

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的特征是地物电磁波的辐射差异在遥感影像上的反映。

依据遥感图像上的地物特征,识别地物类型、性质、空间位置、形状、大小等属性的过程叫遥感图像解译(信息提取)。

2、遥感图像解译的方法

v目视判读法:

是目前常用的方法。

指专业人员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辅助判读仪器在遥感图像上获取特定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

v计算机分类法:

有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模式识别、神经网络分类、分形分类、模糊分类、人工智能等数据挖掘技术方法。

3、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标志:

(1)色调:

全色遥感图像中从白到黑的密度比例叫色调(也叫灰度)。

色调标志是识别目标地物的基本依据,依据目标地物与背景之间所存在的能被人的视觉所分辨出的色调差异,目标地物才能够被区分。

(2)形状:

①顶部形状②侧面形状③变形:

投影差、倾斜差

(3)大小:

①可以作为认识地物特性依据②认识地物的量:

长度、宽度、面积指标

(4)阴影:

①分为本影、落影:

本身阴影(简称本影)是地物本身未被阳光直接照射到的阴暗部分的影像;投落阴影(简称落影)是指阳光直接照射物体时,物体投在投在地面上的影子在像片上的构像。

②帮助认识地物性质:

容易构成立体效果;③可以帮助获得地物的数量特征。

(5)结构?

5、纹理(texture):

纹理又称质地,指遥感图像中目的地物内部色调有规律变化造成的影像结构。

不同物体,在遥感影像上形成不同的纹理质地。

(6)图型:

目标地物以一定规律排列而形成的影像特征,它是不同地物在形状、大小、色调、纹理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城市遥感

城市遥感的主要研究领域:

(1)城市三维测量

(2)城市结构要素获取(3)城市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遥感测量(4)城市扩展的遥感监测与模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