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现状成因及对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6841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6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现状成因及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现状成因及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现状成因及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现状成因及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现状成因及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现状成因及对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现状成因及对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现状成因及对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现状成因及对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现状成因及对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现状成因及对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现状成因及对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现状成因及对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现状成因及对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现状成因及对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现状成因及对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现状成因及对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现状成因及对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现状成因及对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现状成因及对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现状成因及对策.docx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现状成因及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现状成因及对策.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现状成因及对策.docx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现状成因及对策

摘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随着入世过渡期的到来,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出现逆差,2004年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金额高达48.8亿美元,从而终结自1984以来连续20年的中国农产品贸易顺差纪录。

自2004年后逆差持续存在,至此以后,农产品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越来越小,逆差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我国农产品现实问题的存在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来自于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外部经济效果。

因此,改变我国农产品贸易现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由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现状分析逆差的成因并提出应对贸易逆差的对策。

 

关键词:

农产品贸易;现状;逆差;原因;对策

 

Abstract

Ourcountryisanagriculturalcountry,inourforeigntradeinagriculturaltradehasbeenplayingaveryimportantrole.AstheWTOoftransition,China'sagriculturalproductsinforeigntradedeficitandChina'sagriculturalproductsinforeigntradedeficitof$48.8billions,therebyendingfor20yearssince1984beenChina'sagriculturaltradesurplushitrecord.Thedeficitforthe2004,afterthis,agriculturaltradeaccountsfortheproportionofforeigntradedeficitissmaller,increasingtrendoftheeconomicdevelopmentofourcountry,hascertaininfluence.Chinaagriculturalrealisticproblemhasitsownreason,alsofromtheexternaleconomyinternationalagriculturalmarket.Therefore,changingouragriculturaltradestatusisanurgentproblemtobesolved.Tosolvethisproblem,ByChinaagriculturaltradedeficitwiththesituationanalysisofcausesandputsforwardthecountermeasuresagainsttradedeficit.

 

Keywords:

Agriculturalproducttrade;Reversedifferential;Causes;Countermeasure

 

 

Contents

一、前言

(一)选题意义

2O世纪8O年代以前,中国一直在推进重工业化,政府的贸易政策思路基本上是依靠农产品和原料产品创汇来进口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和军工业)建设需要的物资。

直到实行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政策的指导思想才调整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着重发展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建设(如能源,材料,交通等)。

所以,我国农产品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在1990年之前一直高达2O%左右,但1990年之后一直递减,2004年不到5%。

更有甚者,2004年农产品贸易出现了48.8亿美元的逆差。

至此以后,农产品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越来越小,逆差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我国农产品现实问题的存在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来自于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外部经济效果。

因此,改变我国农产品贸易现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004年,我国已从农产品净出口国转变为农产品净进口国,净出口国的地位出现逆转,国外优势农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效应已开始显现。

近年来,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日益增高,出口受阻的产品从蔬菜、水果、茶叶到蜂蜜,进而扩展到畜产品和水产品,对农产品出口造成很大负面影响,严重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

从商务部统计数据看,油料及动植物油脂、谷物、棉花等进口数量激增,是导致农产品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

研究农产品贸易逆差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在《农村经济绿皮书》中指出,2008年中国农产品进口增长明显大于农产品出口增长,进出口逆差扩大到181.1亿美元,成为中国历史上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最大的年份(新华网,《2008~2009年:

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应对WTO框架下农产品国际化竞争的良好机制、尚未实现小农户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化规模化经营方式转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还未真正形成的条件下,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可能会一直存在,或者逆顺差交替存在(陈云、顾海英,2006)。

在《农村绿皮书》中分析指出,主要有四个因素导致农产品贸易逆差扩大。

第一,是在国际粮食价格大幅度上升背景下,中国不仅需要进口大量大豆,而且缺少大豆贸易定价的话语权,其结果是被迫进口高价大豆;第二,农产品进出口价格指数之间存在差异。

2008年1~11月,中国农产品进口价格指数为137.7,农产品出口价格指数为115.2,即农产品进口价格上涨幅度大于农产品出口价格上涨幅度;第三,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国际市场需求不断下降,直接影响了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第四,农产品安全性也是影响农产品出口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2009年04月16日《中华工商时报》)。

还有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大豆、棉花、食用油等是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主要构成产品,这些农产品进口价格和进口数量都出现了增长,而相关产业的发展导致这些农产品进口需求猛增,致使农产品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另外,我国农产品关税的大幅削减以及配额管制农产品市场准入机会的扩大,也是农产品贸易逆差进一步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孙林,宋海英)。

另外进口需求因素是我国农产品进口波动的主要决定因素,结构因素是次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农产品竞争力的下降,导致出口额降低,进一步激化了贸易逆差(宗成峰,2007)。

扭转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对策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主要有这些方面,增强贸易主体的经营活力;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加快农产品企业走出去步伐(李文瑛,2008)。

对我国农产品的对外发展的战略基点也要有相应的变化(崔晓黎)。

增强贸易主体的经营活力,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要对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详细的分析研究(帅传敏,程国强,张金隆,2003)。

对于前人指出的一些因素分析以及对策大部分都是单方面的去分析,没能够综合各种因素去完整的分析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的原因,以及对现状的了解还不是很透彻,只是大致的说了逆差的一些数据,而没有更系统的划分农产品逆差的种类。

对此本文将综合前人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

二、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概况

(一)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现状

1979-1993年,农产品贸易总额由100亿美元上升到205亿美元,年均增幅为4.3%,进入农产品贸易快速发展阶段。

在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下,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产品连年增产,为农产品贸易提供了稳定基础和产品来源。

外贸管理体制改革逐步进行,外贸企业经营机制日益放活,推动了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这一阶段,农产品出口额比重由1980年的26%降到1993年的14%,进口额由1980年的34%降到1993年的8%,农产品贸易出口创汇的作用明显弱化。

主要进出口市场由原来的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转向以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为主,美国、西欧、日本、东南亚、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成为中国农产品主要贸易伙伴。

水产品、园艺产品和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出口主打品种,合计出口额占农产品出口额的60%。

1994-2001年,农产品贸易总额由258亿美元上升到279亿美元,年均增幅仅为1.1%,处于波动徘徊阶段。

这一时期农产品出口基本稳定,进口波动较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增至65%,贸易依然保持顺差。

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农产品贸易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和全面发展。

中国成为世界农产品贸易大国,2007年农产品贸易总额位居世界第四位,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的3.4%,进口额和出口额分别位居世界第四和第五位。

2002-2008年间,贸易总额由304.3亿美元增加到985.6亿美元,年均递增18.3%;其中,进口年均增速为24.7%,出口年均增速是12.2%,进口年均增速是出口年均增速的两倍以上。

从2004年起,中国农产品贸易由加入WTO前的长期顺差转变为连续的逆差状态,而且逆差额呈逐步扩大之势。

表12002年-2009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情况单位:

亿美元

年度

进出口额

出口额

进口额

2002

304.3

180.2

124.1

2003

401.3

212.4

188.9

2004

510.6

230.9

279.7

2005

558.3

271.8

286.5

2006

630.1

310.3

319.8

2007

775.9

366.2

409.7

2008

985.5

402.2

583.3

2009

913.8

392.1

521.7

资料来源:

2009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分析报告

自2007年农产品国际市场发生显著变化,特别是世界粮食供求偏紧,粮食库存不断下降以及粮食价格总体持续上涨。

(1)大米小麦等主要粮食净出口

近年来世界粮食市场供求偏紧,一些主要粮食出口国采取某些限制粮食出口措施,进一步加剧了粮食供求紧张状况。

在这种形势下,我国主要粮食进出口仍然保持净出口,特别是大米、小麦和玉米,这表明我国主要粮食品种的供给立足于国内生产,从而化解了世界粮食供求偏紧所带来的贸易压力。

(2)大豆食用植物油进口量巨大

大豆和食用植物油进口数量继续增长,大豆进口突破3000万吨,进口食用植物油898万吨。

第二届国际油脂油料大会资料指出,2006-2007年度,我国大豆油进口量和消费量分别达到240万吨和863万吨,均跃居世界第一。

我国豆油、棕榈油和菜籽油的进口量全部位列世界第一,这三大食用植物油进口总量占全球贸易量的18%,其中豆油进口量占全球豆油贸易总量的24%。

(3)农产品进出口额继续较快增长

自2009年以来,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农产品出口额和进口额均是连续第8年增长,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已达913.8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45.1%,并创造出历史新记录。

(4)农产品进出口逆差明显增大

近几年,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已经成为常态。

2005年和2006年农产品进出口逆差减小,但是2009年农产品进出口逆差又明显增加,逆差达到120.6亿美元。

农产品贸易逆差值出现波动并有增加趋势,这既反映出国内资源和农业生产方面的问题,同时也表明在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和国际市场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我们应对国际局势并及时地进行调控的难度越来越大。

(5)优势农产品出口继续较快增长

水果、蔬菜和水产品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农产品出口大类品种。

虽然畜产品对外贸易仍为净进口,但是畜产品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口额达40.5亿美元,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1.05%。

(二)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现状

1.2004年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首次出现逆差

2004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14.2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33.9亿美元,占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1%,进口额为280.3亿美元,占世界农产品进口总额的5.1%,农产品贸易由上年顺差25.0亿美元转变为逆差46.4亿美元,这是我国首次在农产品国际贸易领域出现逆差。

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农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都是逐年降低的,分别由2001年的5.5%和6.0%降为2005年的4.0%和3.6%。

2009年中国农产品贸易持续出现逆差进出口总额913.8亿美元,出口总额392.1亿美元,进口总额为521.7亿美元。

从农产品进出口统计数据看,农产品贸易由顺差转变为逆差,主要由于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出口明显下降,进口大幅增长。

如,谷物、动植物油脂的大量进口;禽肉及杂碎进口额大于出口额增长幅度;活植物及花卉、蔬菜水果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额虽有较快增加,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优势地位没有得到强化。

 

2.2005-2006年农产品贸易逆差明显收敛

2004年1~6月份进口基本呈现增长势态,其中1~4月份持续增长,从20.8亿增加到26.9亿美元,仅5月份出现回调,6月份再次突破4月份最高水平。

6月之后则连续小幅下滑。

出口方面,1月农产品出口16.6亿美元,2月份稍降,3月份则大幅增长29.8%,4~8月份小幅波动,9~12月份出现快速增长。

2005年除2月份外,1~8月份进口呈现平稳增长势态,波动较小但增势明显,9~12月份则发生明显波动,呈现“V”字型走势。

出口方面,除2月份明显回落外,前10个月基本保持平稳,11~12月份则明显增长。

2006年除2月份外,1~6月份农产品进口呈现平稳增长势态,且其进口额高于同期的农产品出口额,9~10月份的进口额低于同期的农产品出口额。

全年农产品出口经历了上半年稳定增长,5月份以来受“日本列表制度”影响增速放缓,6月份单月出口甚至出现负增长,8月份后开始实现恢复性增长。

2004、2005两个年份逆差月份数明显多于顺差月份数。

2004年,仅10月份进出口基本平衡,11~12月份出口大于进口,1~9月份进口皆高于出口,出现逆差。

2005年,情况有所好转,除6~9月份外,其他月份进出口基本平衡。

2005年和2006年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明显收敛。

与2004年相比,2005年进口总体上变化不大,出口则有明显抬升,全年3/4的月份进口与出口基本持平,从而导致2005年农产品贸易逆差出现明显收敛(由2004年的贸易逆差46.4亿美元下降为14.7亿美元),2006年农产品贸易逆差继续收敛(进一步下降为9.6亿美元)。

3.我国农产品贸易连续六年出现逆差

入世后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都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2004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514.2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27.4%。

其中,农产品出口额233.9亿美元,同比增长9.15%;农产品进口额280.3亿美元,同比增长48.07%。

农产品贸易的一个显著变化是出现贸易逆差。

在2003年农产品进口增长大幅度超过出口增长的基础上,2004年农产品进口增长继续大幅度超过出口增长,最终导致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出现46.4亿美元逆差。

这不仅是1984年以来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首次出现逆差,而且也是我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农产品进出口大逆差。

2008年我国农产品出口402.2亿美元,同比增长9.8%;农产品进口583.3亿美元,同比增长42.3%。

贸易逆差为181.1亿美元。

2009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92.1亿美元,同比减少2.4%,农产品进口521.7亿美元,同比减少11.8%,贸易逆差为129.6亿美元。

 

三、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成因

(一)引发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原因

1.政府对主要农产品的宏观调控政策构成贸易逆差

近年来,由于国内粮食产量波动、粮食库存量下降和粮食需求的上升导致国内粮食市场价格大幅上涨,国家出于调节市场供求的目的,在采取一系列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保证耕地面积的政策基础上,对粮食(不包括大豆)进出口采取限制出口和大量进口的双管措施。

2.国内供需变化致使农产品进口需求激增,导致农产品贸易逆差

农产品进口额快速增长的原因在于我国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供给缺口较大。

近几年,中国人均GDP一直保持10%以上增幅,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蛋白产品、进口水果的消费日益增加。

据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10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18.3亿亩,“十五”期间,全国耕地面积共净减少9240万亩,目前人均耕地1.4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

由于耕地持续减少,使我国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供给增加有限。

2006年,农产品进口支出从2002年的108亿美元增至306亿美元,主要原因是谷物和油脂需求增长。

由于本土大豆品种的含油率低,不适合进行油脂加工,而豆油又是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第一大植物油品种,因此,国内对豆油的需求急剧增加,导致国内大豆压榨产业的急剧扩张,大大增加了对进口大豆的需求,而国外油料在质量和成本上具有较大优势,价格又明显低于国内市场,食用油进口增长迅速。

而国内纺织企业为抓住全球纺织品服装配额取消的出口机遇,在国内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把目光投向国际市场,造成棉花的大量进口。

据海关数据显示,2007年1~9月我国进口近2000万吨大豆,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每月的豆油进口量约为20到30万吨,2007年10月我国进口78万吨植物油。

2006至2007年度(从2006年9月31日至2007年10月1日),国内大豆油进口量和消费量达240万吨和863万吨,均跃居世界第一,棕榈油、菜籽油进口量也位列世界第一位,三大食用油脂进口总量占全球贸易量的18%。

玉米作为我国唯一的净出口大宗农产品,其出口量连年下降,从2003年的1525万吨下降到2006年的335万吨,年均下降46%。

油料、动植物油脂及其他农产品大量进口,是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重要成因。

3.我国农产品市场准入门槛过低,加剧贸易逆差

我国加入WTO后,过低的市场准入门槛为农产品的大量进口创造机会,造成进口的大量增加。

按照人世议定书的要求和我国的实际执行情况,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关税总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

总体非常低的关税水平及几类主要进口农产品的低关税为农产品的大量进口创造条件。

食用油、大米、小麦、玉米等农产品配额逐年增加,加剧了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形势。

4.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薄弱,限制农产品的出口

我国农产品自身的竞争力降低,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中不具有优势,也是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

我国农产品品质不高、生产成本下降缓慢、对农业科技投入不高等原因造成产品竞争力差,限制农产品出口。

我国农产品尚未完全适应国际市场,造成我国农产品竞争力较低,影响农产品出口的增长,进而导致贸易逆差。

我国农业产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农业科技水平低,造成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面临双重压力。

具体表现为,在生产方式上,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和价格高;在产品质量上,农产品规格化、标准化程度低,相当一部分农产品属于低价值和低附加值产品,产品质量不高,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

另外,我国出口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农产品出口品种少,结构不合理;在农产品出口渠道上,市场过于集中于日本、韩国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这些因素也直接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的规模。

可以用竞争力指数(RCA)和产业内贸易指数(ITT)计算和分析我国农产品贸易的竞争能力和竞争环境。

贸易竞争指数(也称TC指数),是农产品净出口与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之比。

TC指数的取值是在-1和+1之间。

指数越接近1,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反之则越弱;指数为负,表明该产品为净进口,没有国际竞争力。

从贸易竞争指数看,人世后我国农产品总的贸易指数变化如图1所示,2004年出现贸易逆差,贸易竞争力指数为-0.09,2007年1~9月贸易竞争力指数为-0.057,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呈下降趋势。

图1我国农产品贸易竞争指数

图片来源:

商务部农产品进出口统计数据计算

显性比较优势(RCA)指数。

它表达了一国总出口中某类商品的出口所占比例相对于世界贸易总额中该商品贸易所占比例的大小,用来测定该国这一商品在世界出口格局的地位,可根据比值的大小确定该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相对比较优势。

RCA大于1,说明该国该类商品的出口相对集中,在对外贸易中与其他出口商品相比具有一定优势;RCA小于1,则相反。

以2004年为例,我国蔬菜产品的RCA指数为6.98,国际竞争力最强;牛肉的RCA指数为0.06,国际竞争力最弱。

由表2可看出,我国农产品中,茶叶、蔬菜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小麦、大豆的竞争力最差;水果出口虽有一定竞争力,但其优势逐步缩小。

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整体比较优势逐渐减弱(见表3),与其他国家(地区)的比较优势指数差距较大。

印度尼西亚在农业上具有相对丰饶的土地和廉价的劳动力,而且越来越注意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建设,显性比较优势在不断提高。

表2:

我国主要农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农产品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大豆

小麦

大米

谷物

烟叶

肉类

牛肉

鸡肉

猪肉

水果

茶叶

蔬菜产品

0.13

0.07

2.53

1.99

0.54

1.41

0.05

0.76

0.65

0.84

1.96

8.33

0.10

0.21

2.01

1.96

0.50

1.26

0.04

0.47

0.65

0.78

1.69

7.70

0.08

0.19

1.63

1.52

0.45

1.01

0.06

0.17

0.83

0.74

1.62

6.98

0.93

0.00

1.42

1.18

0.48

0.95

0.07

0.19

0.60

0.70

1.56

6.70

0.78

0.00

1.25

0.84

0.56

0.75

0.05

0.16

0.74

0.66

1.50

6.78

资料来源:

根据FAO统计数据及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表3:

主要农产品贸易国或地区的农产品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国家(地区)

2003

2004

2005

2006

中国

欧盟

墨西哥

加拿大

美国

泰国

印度尼西亚

0.69

1.02

0.69

1.52

0.96

1.85

1.94

0.62

1.03

0.76

1.44

1.02

2.11

1.99

0.52

1.01

0.79

1.55

0.99

1.97

2.20

0.51

1.07

0.82

1.48

0.97

2.02

2.26

资料来源:

根据WTO及东盟地区统计数据计算

5.恶化的贸易环境加剧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形成

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源自国际“路障”。

随着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欧盟的“新食品安全卫生法”等措施的实施,欧美发达国家对农产品、食品提出质量可追溯的要求,抬高了我国农产品出口门槛,使我国蔬菜、水果、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出口的空间越来越窄。

随着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越来越复杂。

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特殊保障条款等已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知识产权壁垒”、“舆论壁垒”等新型贸易壁垒也呈上升之势。

2006年5月,日本正式推行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肯定列表制度”。

在这个制度中,所涉及的农产品由130种增至135种,被检测允许存在的残留农药由724种缩小到229种,农药残留标准由9000个增至2.8万个,这意味着进入日本市场的农产品几乎不允许存在任何农药残留。

食品中农业化学品含量不得超过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对未制订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农业化学品,其在食品中的含量不得超过“一律标准”,即0.01毫克/公斤。

名目繁多的检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