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景德镇市届高三第三次质检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8193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8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景德镇市届高三第三次质检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江西省景德镇市届高三第三次质检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江西省景德镇市届高三第三次质检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江西省景德镇市届高三第三次质检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江西省景德镇市届高三第三次质检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江西省景德镇市届高三第三次质检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江西省景德镇市届高三第三次质检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江西省景德镇市届高三第三次质检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江西省景德镇市届高三第三次质检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景德镇市届高三第三次质检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docx

《江西省景德镇市届高三第三次质检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景德镇市届高三第三次质检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景德镇市届高三第三次质检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docx

江西省景德镇市届高三第三次质检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0届高三第三次质检

文综历史试题

24.历史学家吕思勉指出:

“天子之于诸侯,诸侯之于大夫,犹大宗之于小宗也。

此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一以贯之也。

”材料表明分封制与宗法制

A.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B.构建了家国同构的政治体制

C.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建立        D.保证了家与国间的良性互动

25.汉武帝时,桑弘羊主持财政,首次实行平准政策,“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

如此,万物不得腾跃,故抑天下之物。

番货长财,以佐助边费”。

材料表明汉代平准政策

A.使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B.导致百姓赋税负担更加沉重

C.为解决边患创造有利条件         D.政府专卖抑制富商大贾势力

26.唐朝在科举制中设明算科,选拔数学人才。

宋代更重视学校的内部考试,如医学选拔,毕业会考为高等者派任尚药局医师以下职;算学实行三舍试补,上舍三等分别授予通仕郎、登仕郎和将仕郎。

宋代人才选拔方式的变化

A.说明中央集权的加强             B.拓宽选官途径完善科举

C.反映了以文治国理念             D.有助营造科技文化环境

27.图1为清朝晋商商路示意图,依据此图能够说明

图 1

A.政治中心北移导致经济格局变化

B.晋商主要得益于丝路起点这一地理优势

C.晋商初步形成传统市场体系网络

D.自然经济造成清代南北之间的商业对峙

28.鸦片战争后,当时士人姚莹分析中国战败原因:

“正由中国书生狃于不勤远略,海外事势夷情,平日置之不讲,故一旦海舶猝来,惊若鬼神,畏如雷霆,夫是以偾败至此耳”。

下列选项对此言论评价正确的是

A.启迪国人开阔视野       B.不满士人文弱缺乏尚武精神

C.具有中体西用色彩      D.指出了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29.孙中山指出:

“庚子、辛丑以后,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

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伏得住。

”材料表明

A.“庚子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B.孙中山主张“以和为贵”的外交理念

C.《辛丑条约》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斗争  D.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伟大力量

30.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在回答英国记者甘贝尔时说:

“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

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

”毛泽东此言论的主旨是

A.着力揭露国民党独裁的本质     B.改组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

C.表达了中共和平建国的诚意     D.反对美国“扶蒋反共”政策

31.表1为中国1949—1965年间《人民日报》苏联体育报道统计数据,表中信息反映了

 

表 1

A.中苏由同盟关系走向冷战对抗    B.政治影响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C.国人对体育态度出现摇摆不定    D.苏联体育事业的发展和曲折

32.苏格拉底说:

“人知道自己便会享受许多幸福,对于自己有错误的认识便会遭受许多祸害。

至于没有自知之明而对自己的能力有错误的认识的人,……他们不但不能获得好的东西,反而要陷入灾祸之中。

”下列选项对苏格拉底幸福观的理解正确的是

A.人既要自由也要自律      B.重视人的价值和打破神的权威

C.倡导幸福从知识中来      D.追求理性而完全否定感官幸福

33.2016年11月,法国国民议会在巴黎公社145周年纪念之际,依据《宪法》通过了“为所有遭镇压的1871年巴黎公社社员平反”的第907决议,宣称这是一次“尽历史责任”的“庄严行动”。

此决议说明了

A.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B.历史价值观的变化逐步影响了历史评价

C.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历史认识更加清晰 

D.巴黎公社的史料丰富程度影响历史结论

34.美国立国以来,总统领导过多次战争,参议员戈德华特1973年统计美国有204次战争,其中只有5次经过国会宣战。

杜鲁门向朝鲜派兵,肯尼迪和约翰逊向越南派兵,尼克松轰炸柬埔寨,都是使国会在事后被迫接受既成事实的。

材料说明美国

A.联邦政府权力不断扩大         B.冷战思维逐步遭到漠视

C.争夺霸权已是首要战略         D.分权制衡天平有所失衡

35.“如果一个国家控制了信息流,就如同在另外一个时代控制了海洋一样。

”有学者将这种新型的帝国主义称做数字帝国主义。

此材料说明

A.科技革命影响国际政治体系B.信息技术推动全球化

C.数字跨国公司冲击国家主权D.网络削弱了霸权主义

4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公共卫生就是组织社会共同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条件,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其他疾病流行,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提供医疗服务,达到预防疾病,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目的。

材料一公共卫生最早是从英国开始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社会“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的产物”。

最初关注的是环境卫生和疫病预防,后来逐步扩展到多个领域,比如卫生行政、环境卫生、劳动卫生、医疗卫生、妇婴卫生、卫生教育等,几乎包罗了所有与民众生命健康有关的问题。

大体而言,广义上的民国公共卫生行政事务包括了上水道、下水道、粪尿处理、道路清扫等环境卫生;医疗设施或对药品进行管理的保健卫生;还包括对卫生的重要性和方法进行教育的卫生教育以及对各种卫生数据进行统计的卫生统计等。

狭义的公共卫生则指公共卫生行政、环境卫生、卫生防疫及饮食品卫生等。

19世纪前期,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公共卫生法案》,来应对英国日益严重的环境卫生的困扰。

从英国开始,公共卫生立法开始成为欧美国家和政府的一项重要事项。

——摘编自王其林《中国近代公共卫生法制研究1905—1937》

材料二清末新政中建立起卫生行政制度,并初步形成了卫生法律体系,以1911年东北鼠疫治理为契机,以防疫为主的公共卫生开始从无到有、从地方性立法向国家性立法过渡。

由于社会转型以及政局动荡的深层因素影响,民国初的中央和地方卫生行政机构并不稳定,曾几度裁撤。

即使如此,公共卫生法律的制定与实施仍卓有成效,不仅公共卫生立法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专业化、技术性规范日益成为公共卫生立法的重点。

与清末相比,防疫、医师登记、环境、饮食、饮水类等公共卫生法规都形成了体系,更重要的是基本勾画出了民国公共卫生法律制度的概貌。

——摘编自王其林《中国近代公共卫生法制研究1905—193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美公共卫生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民国公共卫生制度建立的背景和意义。

(13分)

 

4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历史研究中历史分期是一项重要工作,关于“近代中国”始于何时有很多争论,有代表性的三种,如下表:

时间

依据

代表

明清两代交替时期(1600年前后)

欧洲探险家、传教士东来,从南面向上推进;俄国从北向下挺进,形成钳形势态直指中国的心脏北京;满洲兴起,清朝建立。

传统的中国史学家

19世纪鸦片战争(1839—1842)

西方入侵,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侵华与中国革命的演进。

西方历史学家、马克思主义学者,接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学者

折衷方案

鸦片战争界定为近代的起点,也需要熟悉中国传统的国家和社会形态;西方入侵被视作催化剂,促使传统中国转化为近代中国。

徐中约

——整理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评述材料中关于“近代中国”起点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并结合史实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4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公元805年2月,唐顺宗任命王叔文为翰林学士,行使内相职权;提升柳宗元为礼部员外郎,参与管理国家的典章制度,执掌起草国家文件法令之权,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改革,这就是有名的“永贞革新”。

政治上革新派针对宦官专权、掠夺人民的暴行,下令取缔“官使”,禁止“五坊小儿”为非作歹;针对藩镇军阀割据分裂国家的现状,提出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主张;在用人路线上,坚持任人唯贤,坚决打击分裂势力,严惩抗拒朝廷的官员。

经济方面革新派以朝廷的名义颁布政令,加强盐税管理,整顿财政;规定在全国各地整顿税率;减少宫廷费用支出。

军事方面,一是设法委派素有威望的老将范希朝,担任右神策统军;二是任命韩泰为行军司马;三是准备在铲除恶势力的同时,进而削平藩镇。

在短短456天内,如此迅速的革新遭到反对派的种种阻挠和破坏,革新目标没有能够实现,最终以失败告终。

                   ——据卫克兴《柳宗元与“永贞革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永贞革新”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唐代“永贞革新”。

(9分)

 

4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20世纪初,克劳塞维茨提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与道德无关,无所谓正义与否的观点,被欧洲各国奉为经典。

然而,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这种战争观的滑铁卢。

战后被残酷战争震惊了的精英们,认为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不管其原因如何,……是对人类的一种犯罪。

”由法国和美国发起,15个国家(1933年已达63个)签署的《非战公约》,核心内容就是宣布在国家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强调“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这种战争观在国际危机频发的20世纪30年代风行一时,人们希望能够通过裁减军备或和平谈判解决争端并避免战争。

    ——摘编自梁占军《二战与20世纪国际战争观的演变》

(1)根据材料,指出一战前后国际战争观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一战后战争观的变化进行简要评价。

(7分)

 

47.【历史——选修4:

历史人物评价】(15分)

材料浙东名士刘基(1311—1375)字伯温,处州青田(今属浙江)人,出身官僚世家。

他看书涉猎很广,经史子集、天文兵法无所不窥。

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年仅二十三岁的刘基就考中了进士,元至元二年(1336),刘基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为官清廉正直,以打击权贵而名重一时。

但是,在极端腐败的元末社会中,正直守法之士是很难得到重用的。

元末农民起义,刘基被元廷重新起用、撤职,三起三落。

归隐青田(1357年),撰写《郁离子》系统地整理自己的思想,总结元末弊政的经验教训,以为未来新皇朝的建设作准备。

后来刘基辅佐朱元璋,定西进、北向之策,遂成帝业。

明皇朝建立后,百废待兴,刘基竭智尽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吴元年(1367),刘基被任命为太史令,制定《戊申大统历》。

和睦浙东集团与淮西集团矛盾,善于分辨人才。

刘基性格刚强,嫉恶如仇,不能与世事推移,得罪了许多权贵。

加之洪武初年,他位高不居,功成身退,不愿为相,使性格雄猜的朱元璋有所不满。

他屈己藏身,消极逃遁,为小人们所构陷,不见容于朱元璋,卒年六十五岁。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基能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刘基的功过。

(6分)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0届高三第三次质检

文综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B

C

D

C

A

D

C

B

C

B

D

A

24.解析:

天子——诸侯——卿——士这种等级结构,易误选A。

后面信息“修——齐——治——平”则强调从“身——家——国——天下”的差序格局之间找到一种贯通之道,所以选B。

C选项是秦朝确立。

D选项不符合史实,西周“分封、宗法”制评价中,早期积极作用明显,较符合奴隶制经济发展,东周后,不适应封建经济发展,被新的封建制取代。

答案:

B

25.解析:

材料中“番货长财,以佐助边费”明确说明桑弘羊平准政策的作用。

C项正确。

平准物价,与商民争利,是重农抑商的表现,A项错误。

B项不符合材料。

材料未涉及盐、铁、酒等专卖。

D项错误。

答案:

C

26.解析:

材料涉及唐、宋科举制考试内容变化,对于社会各种人才的培养促进作用。

“数学、医学、算学”等有助于科技人才培养。

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尤其未提及把用人权从地方收到中央,A项错误。

B项选官途径概念一般指,科举、恩荫等方式,错误。

材料未提及文、武用人比例及官职高低等数据,C错误。

答案:

D

27.解析:

政治中心东移,北移,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古代发展趋势,清代经济重心仍在江南,A错误。

陆上丝路起点在西安,而非山西太原。

B项错误。

以山西为中心,辐射北方诸省为主,形成市场网络。

C项正确。

此图为晋商示意图,并不包括徽商等其他商帮布局,看不出南北商业整体结构。

D错误。

答案:

C

28.解析:

姚莹之语针砭时弊,有震聋发聩之效,A项正确。

缺乏尚武精神是对“惊若鬼神,畏如雷霆”的片面解读。

B项错误。

姚莹之语未体现“体、用”之分。

C项错误。

材料更多指出书生于国事失败之责任,鸦片战争失败根本原因是农耕文明与工业分明的差距。

D错误。

答案:

A

29.解析:

庚子周年考点。

2020年为农历庚子年。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帝国主义认识到直接殖民中国是不现实的,考查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带有民粹,却显示中国人民抗争精神,粉碎列强瓜分中国梦想。

D项正确。

A项,C项不符合材料。

B项是对“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的错误解读。

答案:

D

30.解析:

材料中“它”指的是,抗战胜利后,中共一直主张建立的民主联合政府,主张和平建国,响应民众呼吁,争取政治主动,C项正确。

此时,正在重庆和谈,国民党一党专政的面目还未暴露。

A项错误。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取得胜利,此时任务是改组国民政府,而非改组国民党。

B项错误。

D项不符合材料。

答案:

C

31.解析:

建国后,中苏关系经历了结盟到分歧再到不结盟,苏联解体后与俄国结成战略伙伴关系。

1956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成为中苏两国关系的转折点。

此后,分歧渐大,影响两国关系走向,进而影响两国经济文化交流。

B项正确。

中苏分歧扩大后有对抗,但不是冷战,A项不符合史实。

建国后,毛泽东同志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对于体育一直高度重视。

C项错误。

体育报道数量与实际发生情况不是一回事,D项错误。

答案:

B

32.解析:

苏格拉底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教育可获得知识等,结合材料,指向美德来自知识,幸福来自知识。

选C。

A是康德观点。

B项“打破神的权威”不符合史实。

材料未提及感性与理性对立。

D项错误。

答案:

C

33.解析:

“尽历史责任”的“庄严行动”,是对巴黎公社的高度评价,体现了现实国民议会与“巴黎公社”均对“公平”与“正义”的追求。

B项正确。

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材料考察历史解释而非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C项、D项错误。

答案:

B

34.解析:

美国政体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但实施过程往往会出现偏差,比如罗斯福新政时期,行政权力明显高过立法与司法权。

材料说明行政权有越权现象,说明美分权初衷与实践效果有差距,选D。

材料未表明,行政权不断扩大的过程,A选项错误。

从杜鲁门至尼克松均是冷战时期总统,B项错误。

材料重点在讲述总统与国会的相互关系,而非与苏联争夺霸权,C项错误。

答案:

D

35.解析:

学者是观点侧重在信息流控制对于未来竞争中的重要作用,犹如帝国主义时代控制海洋一样。

可见,新型帝国主义争夺的至高点已经是信息时代的信息流控制权了。

A项正确。

材料更多侧重政治霸权,而非经济全球化,B项错误。

C项不符合材料,D项与材料意思相反。

答案:

A

41.(25分)

(1)(12分)

特点:

最早从英国开始;关注领域广泛,有广义、狭义之分;有立法保障等。

原因:

工业革命开展;城市化兴起;公共卫生问题突出;资产阶级代议制形成;工人阶级的斗争;近代科技的进步。

(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2)背景:

晚清及民国政府的努力;治理东北鼠疫等公共卫生事件的契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需要;借鉴西方公共卫生治理的经验;等。

(8分)

意义:

建立卫生行政制度;初步形成卫生法律体系;培养了公共卫生相关人才;加速了近代社会转型等。

(5分)

42.(12分)

示例:

徐中约先生的折中方案有可取之处

鸦片战争是引起中国社会内部变化的关键。

从鸦片战争后,中国日益走上殖民地化道路,中国社会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动,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开始中国近代史的历程。

1600前后的中国外族入侵、西学东渐,但中国社会未能发生根本性转型。

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经济上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思想上封建儒家思想仍为正统。

但是中国社会已出现锐变前的端倪,政治上君主统治危机加深,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文化上出现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综上,徐中约先生综合考虑世界大环境和中国内部环境,在肯定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冲击和反应作用的同时,也指出不能忽视中国社会内部的历史力量。

(说明:

取1600或者鸦片战争为起点均可,论述时可从东西方相互影响,但主要应从中国内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角度展开)

45.(15分)

(1)特点:

最高统治者(皇帝)亲自主导;涉及领域广,力度大;进程急剧,持续时间短。

(6分)

(2)评析: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整顿了吏治;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6分)革新派力量薄弱,阻力过大,没能实现中兴的目标。

(3分)

46.(15分)

(1)变化:

认为战争是政治统治的工具(或继续)到否定一切战争,和平至上。

(4分)

原因:

第一次世界世界大战的爆发摧毁了旧的战争观;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有识之士和民众观念的变化。

(每点2分,最多4分)

(2)客观上推动了一战后暂时和平的出现;刻意避战导致了英美等国推行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简单地否定战争并不能永久地保住和平,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答1点给3分,2点给5分,3点给7分)

47.(15分)

(1)元朝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统治危机严重;朱元璋善于用人,重视人才;刘基个人因素;学识渊博,能谋善断等。

(答对4点得9分)

(2)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恢复社会秩序;为明朝初年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个人明哲保身仍不能自保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初政治发展方向。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