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48996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Word格式.docx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Word格式.docx

这句话的含义(或“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的意思):

 

爸爸想到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和教育下能够扎根边疆,成为有用之才,建设边疆事业后继有人,心里感到十分欣慰

★★★《古诗词三首》

1、《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作品。

诗的第一句话写原野,第二句写笛声,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上给人感受,诗的三四句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塑造了一个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牧童形象,表达了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一幕由远及近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2、《舟过安仁》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

前两句话描写的是作者的所见,后两句描写的是作者的所悟。

3、《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词。

作者是宋代诗人辛弃疾。

其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冬阳·

童年·

骆驼队》1、《冬阳·

骆驼队》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

我们曾经学过她写的《窃读记》。

2、课文围绕童年生活写了四个生活片断:

学骆驼咀嚼、关于驼铃的想象、看骆驼脱毛、想念骆驼队。

★★★《童年的发现》1、本文写了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

胚胎发育规律。

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2、费奥多罗夫是个有求知欲望、探究精神,敢于大胆想象的孩子。

★★★《杨氏之子》

1、《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2、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起到了总起全文的作用。

2〉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

答:

妙在他说话婉转、礼貌、思维敏捷、语言机智幽默。

★★★《晏子使楚》

1、《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

2、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开头写楚王想侮辱晏子,这是故事的起因;

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这是事情的经过;

结尾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这是故事的结果,首尾照应。

3、晏子是一个能言善辩、机智勇敢、热爱国家的人。

★★★《再见了,亲人》

1、课文前3个段写作方法的共同点:

以谈话的口气叙述,以请求的语句开头,反问句结尾,以回忆的形式进行叙述。

2、课文最后3段以呼唤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桥》1、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他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2、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含义?

含义:

老支书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这座桥梁正是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3、①“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人们在山洪暴发时群众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

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②“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中、在人们的重压下即将断裂的危急情景,也为下文写木桥的轰塌埋下了伏笔。

第五单元:

中国古典名著之旅 

第18课:

《将相和》 

1.“将”是指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

2.本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司马迁,汉代;

《史记》:

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中心思想: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以国家利益为重。

4.《史记》作者是汉代的司马迁,其中有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

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伟大的诗人屈原,西楚霸王项羽。

5.蔺相如个机智勇敢、足智多谋、临危不惧、对友人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人。

廉颇是个知错就改、豪爽直率的人。

6.《将相和》写了三个小故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是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的起因,合起来构成了“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9.句子理解 

①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理解:

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玉,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

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②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

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这段话说了两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着想。

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与国家安危的关系:

将相和,国家则安;

将相不和,国家则危。

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是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这几句话,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③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里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第19课:

《草船借箭》 

1.课文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

作者:

罗贯中。

2.中心思想:

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

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

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

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赞扬了诸葛亮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3.人物形象分析:

①诸葛亮:

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②周瑜:

智谋过人、妒贤忌能 

③鲁肃:

忠厚老实 

④曹操:

生性多疑。

(或“诸葛亮是个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宽厚待人(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人。

周瑜是个智谋过人、心胸狭窄、妒贤嫉能的人。

鲁肃是个忠厚守信的人。

曹操是个谨慎多疑的人”。

) 

4.《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还有“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空城记” 

5.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顾全大局;

刻画了周瑜阴险狡猾、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鲁肃忠厚老实;

曹操谨慎多疑等鲜明的人物性格。

军令状的意思是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便依军法治罪。

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之所以高兴是因为他让诸葛亮进入圈套,还立下了军令状,而三天造十万支箭是不可能的事,到时任务完成不了,人证、物证俱全,诸葛亮有口难言,他就可以治诸葛亮的罪了。

6.诸葛亮能成功借箭的原因:

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大雾天气,使借箭妙计得以实施。

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特点,大雾漫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出兵,只得射箭。

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

诸葛亮用20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儿摆开,两面受箭。

7.重点句子理解 

①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大雾漫天”,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正因为“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大。

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抓住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利用大雾的天气,前去“借箭”。

②周瑜长叹一声,说: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 

这句话照应了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正因为诸葛亮“挺有才干”,才遭周瑜的妒忌和暗算;

又因为他有才干,才能挫败周瑜的阴谋,使周瑜自叹不如。

“神机妙算”反映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8.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①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②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③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第六单元:

走进信息世界 

1.从古至今信息传递形式的主要发展经历:

①古代,驿差长途跋涉。

②近代,依靠交通工具的邮政系统。

③现代,电报、电话。

④当代,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

2.古人传递信息的方式:

烽火、人传信、漂流瓶等。

第七单元:

作者笔下的人 

第22课:

《人物描写一组》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1、文章选自徐光耀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作者徐光耀,本文主要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反映了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有智谋、富有心计,胖墩儿忠厚老实的个性特点。

2.刻画人物的方法:

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3.小嘎子是个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人。

胖墩儿是个豪爽、随和的人。

4.文中从不同的方面对小嘎子的摔跤动作进行了细致描绘。

在这当中,还夹杂着对嘎子心理活动的描写,主要写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

先是由小嘎子提议摔跤,在摔跤的过程中,他时时处处想使巧招,结果反被胖墩儿摔了个仰面朝天。

《临死前的严监生》 

1.文章选自清代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本文主要通过动作描写及细节描写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严监生爱财胜过生命,极其吝啬的守财奴的形象。

动作描写及细节描写。

3.严监生是个爱财如命的守财奴。

4.《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段侧重于人物的动作及神态描写,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1.文章选自清代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本文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个方面展示了王熙凤的性格特征,并主要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及动作描写展示了一个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和地位的人物形象。

2.中国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红楼梦》曹雪芹。

3.王熙凤是个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的人。

4.本片段重点写的是林黛玉初进大观园,与众人相见的过程中,与“凤辣子”王熙凤见面的经过。

通过对这一见面过程的描写,表现了凤姐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和地位的性格特点。

5.句子理解 

①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语声,说: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王熙凤说话张张扬扬,难怪林黛玉纳闷,觉得此人“放诞无礼”。

然而这“放诞无礼”正说明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是《红楼梦》写人物出场极其精彩的一笔。

②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的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

我今儿才算见了!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短短几句话,表面上是称赞了林黛玉的丰姿,实际上却是在阿谀贾母,又不忘安慰迎春等那些嫡亲的孙女儿,真是面面俱到,圆滑之至;

王熙凤逢场作戏,善于阿谀奉承,做表面文章,明为称赞林黛玉,暗里投合贾母的心意。

这是极富个性化的语言。

第八单元:

异域风情

第25课: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1.本文作者季羡林,文章表达了自己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其中“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

如果大家都这样想这样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

2.“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耐人寻味的?

答:

因为德国人爱花,他们将花栽种在临街窗户外面,将最美的花给别人看,而自己走到街上又享受别人为自己创造的美,这种民族风情的境界是高尚的、无私的、实实在在的,人人都能享受到的,因此,耐人寻味。

3.句子理解①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理解:

这句话承接上一句,进一步点明了德国人养花的与众不同之处。

因为花朵都朝外开,那么在屋里看到的“花的脊梁”就是花朵的背面(包括枝干和叶子)。

显然,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这一种境界”在这里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颇”是“很、非常”的意思。

“耐人寻味”指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

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实例很多,课文中德国人养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而各自又看别人的花;

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③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时隔四五十年,作者又来到德国,当然会见到许多变化,但他说“美丽并没有改变”,结合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是说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同时,也许作者言下之意还在赞扬德国人民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

这种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赏的,也是更“美丽”的。

④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作者曾在德国留学十多年,在留学期间时常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祖国。

现在时隔四五十年作者又来到德国,见到那家家户户窗口上的鲜花,不由得触景生情,仿佛进入了梦乡,回到了四五十年前的留学生活时代,他陶醉在鲜花艳丽之中,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

4.《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本文是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散文。

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

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

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

表达了作者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5.课后习题:

P1523.1}因为在屋子里的时候,德国人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而走在街上,德国人又看别人的花。

{P1523.2}许多年过去了,可是德国人把花种在外面给别人看,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依然没有改变,家家户户的窗子前依然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第26课:

《威尼斯的小艇》

1.文章介绍了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和小艇的重要作用。

本文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景、物、人相互联系。

2.句子理解①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

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这两句话是对小艇的特点的描述。

作者用了三个比喻:

把窄而深的小艇比做独木舟,写出了小艇的概貌;

以“挂在天边的新月”来比喻它的形状;

以“田沟里的水蛇”来比喻它的行动轻快灵活。

这三个传神、形象的比喻不但写出了小艇的三个特点──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好像农历月初形状如钩的月亮,说明了它构造上与众不同的特点。

②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威尼斯由一百多个岛屿组成,全市有一百多条大小河道,靠四百多座各式各样桥梁把它们连接起来。

一百多条大小河道横一条,竖一条地互相交错着,河道就是大街,所以小艇成了相当于汽车的重要交通工具。

③我们打开窗帘,望望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有说不完的情趣。

这是作者乘坐小艇时的快乐感受。

由于小艇造型的特殊,坐在小艇内舒适自在,乐趣无穷。

观看千姿百态的石桥,波光粼粼的河水,欣赏古朴典雅的建筑物,跟往来船只愉快地打招呼,真是说不出的高兴。

④这时候水面上渐渐沉寂,我们只看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大建筑物立在前面,残破的桥梁横在水上,岸边的船都停泊着不动。

静寂笼罩着威尼斯。

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这几句话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深夜的威尼斯静寂的景色。

作者观察细致,所选的景物具有代表性,表现了威尼斯这个水上城市的特点。

瞧,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大建筑立在前面”,“残破的桥梁横在水上”,“岸边的船都停泊着不动”,的确是水上城市所特有的景象。

最后一句中,一个“又”字,巧妙地暗示了威尼斯的入睡,是由于小艇这种重要的交通工具的“休息”,说明了它在这座城市中重要作用。

3.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体现在:

①行船的速度非常快;

②来往的船只很多的时候也能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

③遇到很挤、很窄的地方都能平稳地穿过,还能作急转弯。

④“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是从侧面说明船行得极快,也说明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4.课文最后两句写了威尼斯的夜景,这和中心有关系吗?

说说你的理解。

课文描写威尼斯的夜景,仍然没有离开小艇。

白天是小艇使威尼斯充满了活力和情趣。

到了夜晚“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才“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才能“沉沉地入睡”。

白天的喧闹与夜晚的静寂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反映出小艇与威尼斯水城的密切关系,展现出威尼斯美丽、独特的风情。

5.《威尼斯的小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写的一篇记叙文。

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

抓住事物特点描写是课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1、《草原》的作者是(),代表作有:

()()等。

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

2、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和()。

3、文章按()顺序,描绘了:

()、()、(),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和()。

4、全文的中心句()。

”这句话用了()的写作手法,描述了白杨树的特点:

a()b()c(),歌颂了边疆建设者()的精神。

”。

这是一个()句。

爸爸以白杨自勉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

3、“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高大的白杨树”指();

“几棵小树”指()。

()

1、《牧童》是唐代诗人()的作品。

诗的第一句话写(),第二句写(),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上给人感受,诗的三四句写()的情景,塑造了一个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牧童形象,表达了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2、《舟过安仁》是宋代诗人()的作品。

前两句话描写的是作者的(),后两句描写的是作者的()。

作者是宋代诗人()。

其中()是词牌名,()是题目

★★★《冬阳•童年•骆驼队》1、《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小说()的序言,作者()。

我们曾经学过她写的()。

()、()、()、()。

()。

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2、费奥多罗夫是个有()的孩子。

1、《杨氏之子》选自南朝()的()。

2、孔指以示儿曰:

妙在他()。

1、《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出使(),楚王()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

2、文章按()顺序来写,开头写楚王想侮辱晏子,这是故事的();

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这是事情的();

结尾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这是故事的(),首尾照应。

3、晏子是一个()的人。

以()的口气叙述,以()的语句开头,()句结尾,以()的形式进行叙述。

2、课文最后3段以呼唤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感情。

★★★《桥》1、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他有()、()、()的崇高精神。

”这是一个()句,把()比喻成(),表现了老汉的()、(),与人们在山洪暴发时群众的表现形成鲜明()。

②“木桥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