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15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4903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1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1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1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1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1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15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15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15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15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15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15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15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15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15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15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15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15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15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15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15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15篇.docx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15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15篇.docx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15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15篇)

一、阅读理解。

一夜秋雨

①许久没有下雨了,虽然露台外铁栏杆上的那两棵仙人掌依然苍翠丰满,可是种在旁边的茉莉花和秋海棠,却憔悴得叫人有点伤感了。

②昨夜,已经很久没有听到的大自然音乐,又重奏起来了。

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窗顶上伸出还不到半尺的屋檐,整夜在“滴滴答答”地响,多均匀的节奏啊!

像歌颂自然的美妙诗篇,又像妈妈哼着摇篮曲,我在她的怀抱中陶醉了。

我欣赏着,欣赏着,慢慢地,模糊了。

多少日子以来,我不曾像今夜这样,睡得如此安稳、舒心。

③早晨,我走上露台看我心爱的花儿:

啊,她们跟昨天完全不同了,一株株昂起头来,呈现着无限生机,像春天的玫瑰,正临风招展,也像大病初愈的人,充满着欢欣。

④街道上仍然湿漉漉的,但灰尘不见了,呼吸也舒畅多了。

走进校门,校园里更是一片清新,一花一草都被浇得一尘不染,不再像昨天那样无精打采了,连小鸟的叫声也显得响亮多了。

⑤我真不明白,古代诗人为什么对秋雨有那么多叹息和怨恨呢?

而我却好像对它偏爱。

也许是不同时代的人对相似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吧。

1.关于第①段中的“憔悴”一词在文中的意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以根据两个字的偏旁断定词的意思一定和心情有关。

B.可以结合上下文猜测它和“苍翠丰满”的意思不同,甚至相反。

C.如果不知道这个词的意思,可以暂时跳过去。

2.第②段中“大自然音乐”指的是()。

A.雨声B.风声

C.鸟儿的叫声D.所有大自然的声音

3.第③段中的“生机”表现在哪儿?

()

A.一株株花儿昂起头。

B.一株株花儿湿漉漉的。

C.鸟儿的叫声响亮多了。

D.一花一草都被浇得一尘不染。

4.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古代诗人对秋雨有那么多________,而作者却对它偏爱,我知道是因为它像_________。

5.你喜欢秋天的什么?

用一两句话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本来在冀州的南部。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

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

“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大家纷纷赞同他。

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

“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

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大家纷纷说:

“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

”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

“你真是太不聪明了。

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

”愚公长叹一声说:

“你思想顽固到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愁什么挖不平呢?

”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

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

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冈高地了。

1.给画横线的字注音。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险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达事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两座大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与“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共同说明了愚公移山的艰巨性。

5.文章中两个人物“愚公”和“智叟”,作者写“智叟”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你对短文的理解,说说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山羊和狼

狼干了坏事,被狗咬伤,倒在地上,自己不能找吃的。

它真想到前面的河里去喝水,可是,怎么也爬不动。

  

这时,从远处走来了一只山羊。

狼有气无力地叫着:

“山羊大哥,我渴极了!

请您快给我到小河里弄点水来!

”  

山羊望了望狼,摇了摇头说:

“我不能替你去拿水。

” 

狼(纲  刚)想发火,忽然伤口一阵剧痛,便忍住了,“我受伤了,伤势很重,一点也不能动了!

(难道  难到)你一点不同情我吗?

”  山羊还是摇了摇头。

  

狼简直要哭出来了,又苦苦地(请求  哀求)到:

“行行好吧!

山羊大哥。

只要你给我一点儿水,我就可以自己去找食物了,要不我会饿死、渴死的!

”  “要是我给你水喝,你能够站起来了,那么,你会(毫  豪)不客气地把我当食物吃了!

”山羊说完,头也不回就走了。

13.在括号里选留一个正确的字或词,把不正确的划去。

14.画线的句子是__________句。

请把它改为陈述句。

15.文中加点词语“要是”,还可以用那些词来替换,请写出两个。

(句子意思不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短文三次山羊头部动作的描写,表现了山羊_________________

17.这则寓言说明坏人的凶恶本性是______________的,我们绝不能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麻雀长得细长精瘦,有一双显得过大的黑眼睛,目光却十分锐利。

由于时时提防人,它得处处盯着人的一举一动。

脑袋仿佛一刻不停地转动着,机警地左顾右盼。

它们每时每刻都在躲着人,不叫人接近它们,哪怕那个人并没看见它,它也赶忙逃掉。

它要在人间觅食,还要识破人们布下的种种圈套,诸如支起的箩筐,挂在树上的铁夹子,张在空中透明的网等。

有时地上有一粒亮晶晶的米,它也只能用饥渴的目光远远地盯着它,却没有飞过去叼起米来的勇气。

它盯着、叫着,然后腾身而去——这是因为它看见了米粒旁边有东西在晃动,惹起它的疑心或警觉。

它们不仅仅机警多疑,而且具有不可驯服性。

大多数鸟儿都习惯被人圈养在一方天地的笼中生活,用一身招徕人喜欢的羽翼,耍着花腔,换得温饱。

唯有麻雀甘心在风雨中,过着自由自在的日子。

它们可以飞来飞去,可以直上云端,可以掠过镜子一样的水面,还可以站在钻满绿芽的春树枝头抖一抖疲乏的翅膀。

它们从来不肯在镀银的鸟架上稍息片刻。

如果捉它一只,拴上绳子,它就要朝着明亮的窗子,一边叫,一边胡乱扑飞,飞累了,就倒垂下来,像一个秤砣,还张着嘴喘气。

第二天早上,它已经伸直腿,闭上眼睛死掉了。

它没有任何可驯服性,因此,它不是家禽。

1.(理解词语)第1自然段中有多个四字词语,试着体会它们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词语都表现了麻雀机警多疑的特点。

2.(品读句子)读画波浪线的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把句子写得幽默风趣的,并填空。

作者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麻雀________的特点。

3.(感悟写法)你印象最深刻的是麻雀的什么特点?

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个特点写得这样具体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言运用)写一写你熟悉的一种动物,通过动作描写表现它的可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短文,做一做后面的练习。

乘坐地铁注意事项

①当屏蔽门正在开启、关闭,有警告声音提示时,严禁强行上下车!

②严禁向轨道交通区域抛掷杂物、垃圾。

③地铁车厢比站台略高10厘米左右,老年乘客下车时要特别注意脚下。

④乘坐地铁时,拍照不能使用闪光灯。

因为有可能会让地铁工作人员误认为是站台发出的信号灯,从而干扰地铁的正常运行。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当屏蔽门正在开启、关闭,有警告声音提示时,不能上下车。

()

(2)在轨道交通区域,可以抛掷垃圾、杂物。

()

(3)老年人在下车时,要特别注意脚下,防止摔倒。

()

2.地铁车厢比站台略高()厘米左右。

A.7B.8C.9D.10

3.乘坐地铁时,为什么拍照不能使用闪光灯?

用“______”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4.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乘坐地铁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什么?

(写一条或两条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钱塘江秋潮

九月的一天,我来到钱塘江边,观赏那举世闻名的钱塘江秋潮。

江边,几座山峰突起。

山上,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人,远远望去,黑压压的一片。

顶上,人们正焦急地望着地平线,等待着秋潮到来。

开始,远处的江面(    )。

突然,远处的江面上出现了一个个小白点。

不一会儿,那白点连成一条细长的白线,侧耳倾听,隐隐传来“轰隆、轰隆”的响声,一瞬间,就像擂起了阵阵战鼓,震耳欲聋。

转眼间,潮水便涌向眼前,(    ),旋涡急转,浪花飞溅,好似一座巨大的水墙,气势犹如万马奔腾,令人心惊胆战。

潮水涌来,(    ),掀起七米多高的浪头,声传数十里,我为“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自然景观所折服!

啊,钱塘江秋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1.在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短的词语。

2.画“____”的句子用一个词语概括是:

___________

3.下面这些词语都是描写潮水的,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内。

波涛起伏   水平如镜   汹涌澎湃

4.《观潮》一文以总分结构来写的,而这篇文章按照记叙文的形式先交代了观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尾与《观潮》的开头有着异曲同工之感,都赞美了钱塘江大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钱塘江秋潮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短文,完成下列练习。

走进书里去

①有人说现代的儿童普遍有个共同倾向,就是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上,而不喜欢阅读文字比较多的书籍。

②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搏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奈耐)心,知识虽多但流于肤浅,反应虽敏捷却未经推敲思索。

③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豪毫)不费力地坐在(荧影)光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愉快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

相形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乏味、寂寞的事了。

因此,能够静下心来聚精会神读书的儿童,也就愈来愈少了。

④小朋友可能读过《顽童流浪记》,也可能看过它的影片或卡通,两相比较,在读小说时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

至于影片和卡通,虽然也给你感觉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

⑤如果把阅读比喻成细嚼慢咽的宴席,电视前的观赏就是便捷的快餐,是可口的零食。

一样是吃的享受,韵味却不相同。

⑥现代人的求知和文学欣赏的方式已变得多姿多彩,不过,千万不要忘记阅读书籍仍然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更是文学欣赏的途径。

但愿你能确实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走进书里去。

1.阅读①-③段,划掉括号里不正确的字。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粗略--____瞬间--____

3.为什么静下心来专心读书的儿童愈来愈少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小说和看影片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学欣赏的途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课外阅读。

耐磨的人生

我的一个朋友在一次意外的事故中失去了右手。

炎炎夏日里,我到他的小书屋去选书。

我本来打算要穿一件凉爽的短袖汗衫出门的。

但是,临行前我还是毅然换了一件长袖衫——我忘不掉两年前他在酷暑时节穿一件长袖衫对我说:

“我今生再也无福穿短袖汗衫了”的悲苦神情,我期望这件长袖衫从我身上蒸出淋淋汗水,期望这淋淋汗水能多少减淡一点朋友的哀伤和痛楚。

当我出此刻那间小书屋时,朋友热情地迎上来与我握手。

两只左手紧紧相握的瞬间,我俩都忍不住看着对方的衣衫大笑起来——因为,朋友居然穿了一件短袖汗衫。

朋友说,谢谢,我明白你的良苦用心。

倒退两年,我还真的个性需要你这样做,但此刻不同了……不瞒你说,刚出事的那阵子,我认为我活不下去了,我说什么也理解不了没有右手的残酷现实。

我笨拙地穿衣,歪歪扭扭地写字,刮胡子的时候,把脸刮得鲜血淋漓,上厕所都十分十分不方便……我哭,我闹,我摔东西,我把脑袋剃得溜光来发泄。

之后,我就劝自己:

别想那只手了,行不瞧瞧人家古人多么豁达,满嘴的牙齿都掉光了,却说:

“口中无碍,咀嚼愈健”;一个叫达克顿的外国人,曾以为除了双目失明以外能够忍受生活上的任何打击,可他在60岁的时候,却真的双目失明了。

这时候,他说:

“噢,原先失明也是能够忍受的呀。

人能够忍受一切不幸,即使所有器官都丧失知觉,我也能在心灵中继续活着。

”慢慢地,我平静下来。

我开始穿着短袖汗衫出门,坦然地应对人们异样的目光。

我最后明白,我其实有一条韧性十足的命,它远比我想象中的那条命耐磨得多……

  那一天,我倒空了自己的钱袋。

我跟自己说:

多选一些书吧,这间书屋的书必须富含灵魂之钙。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哀伤—(________)痛楚—(________)

笨拙—(________)不幸—(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灵魂之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会文中划线的句子,说说作者的朋友到底明白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什么原因使作者的朋友对人生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本文,请把你的感受和启示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让猫头鹰好好睡觉

①小黄莺早晨一醒,脸也不洗,就飞到枝头快乐地唱起来。

②她一唱,吵醒了小百灵、小山雀这些小歌唱家,他们也凑到小黄莺身边跟着唱起来。

③老黄莺急得轻声叫道:

“小家伙们,轻点儿!

新邻居猫头鹰阿姨正在睡觉,不要吵醒她。

④小黄莺哼了一声:

“这不是只懒虫吗?

太阳都这么高了,还在睡觉,不怕羞。

我们就是要吵醒她!

”说着又带头唱了起来。

⑤“不许胡闹!

”老黄莺挥了挥右翅说。

她见小黄莺不唱了,又接着说:

“这位猫头鹰阿姨是我们的新邻居。

她可是保护庄稼、消灭田鼠的能手。

她每天晚上值夜班,一个夏天能消灭上千只田鼠呢!

我们应该让她白天好好休息……”小黄莺听了,连连点头,说:

“噢,我明白了!

”她对其他鸟儿说:

“妈妈说得对,我们飞到远一些的地方去唱,好吗?

”“好!

好!

”大家争着说。

⑥小黄莺扇扇翅膀,其他小鸟也跟着飞远了。

1.和文中“保护庄稼”中的“保护”意思相近的词语是()

A.保卫B.保持C.保管

2.“凑到小黄莺身边”的“凑”,它的意思是()

A.聚合:

~在一起|~钱。

B.接近:

~上去|往前~。

C.将就:

~着用吧。

3.与“这不是懒虫吗?

”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这不是只懒虫。

B.这是懒虫吗?

C.这真是只懒虫。

4.第④段小黄莺说话的时候可能会用怎样的语气呢?

()

A.生气B.开心C.难过

5.猫头鹰白天睡觉的原因是()

A.她很懒惰B.她生病了C.她夜里值班

6.小黄莺最后明白了()

A.早上要早点起床,不要当懒虫。

B.不要打扰猫头鹰阿姨睡觉,她很辛苦。

C.唱歌要去远一点的地方。

7.小朋友们,你喜欢哪只小动物?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阅读下面的短文,做一做后面的练习。

漓江

桂林的漓江是一条十分美丽的江。

春天,漓江岸边的树木又换上了新的衣裳,小草也从沉睡中醒来,伸展着嫩绿的叶儿,在春风的吹拂下,正朝漓江笑呢!

夏天的漓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欢乐,许多人在江里游泳。

江面上有红色的小船、颜色各异的游泳圈,真是色彩斑斓,为夏日的漓江增添了光彩。

秋天的漓江更加美丽,岸边上的一片片香蕉林虽然枯黄了,可香蕉树上却挂满了香蕉,真是美不胜收。

冬天的漓江也很美,()没有春天那么生机勃勃,夏天那么热闹非凡,秋天那么丰硕诱人,()它是那么纯洁安静。

漓江就像一条翠绿的带子,由远到近环绕着象鼻山、伏波山……使桂林的山水永远那么清秀、隽美。

1.文章按______顺序描写的。

2.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找出文中描写颜色的词语。

__________ __________

4.用“____”画出文中的拟人句。

5.文中分别描写了漓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色,分别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它们的特点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课外阅读。

温暖旅店

“啊?

这就是温暖旅店的入口?

”一个又像山又像岩石般的庞然大物挡在了达达面前,形成了一个隧道,隧道里面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

可入口处却清清楚楚地写着“温暖旅店”四个大字。

隧道里面黑得什么也看不见。

“哇!

”达达的眼前突然一亮,他吃惊得吞了一口口水。

只见一棵大树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拖鞋。

红的、蓝的、绿的、黄的、粉红的,还有小花的和条纹的。

多得数都数不过来,这简直就是一棵盛开着拖鞋花的大树。

“原来这就是温暖旅店啊!

真漂亮!

达达站直了身子,弯下腰,一会儿又跳起来,瞧了瞧拖鞋的里边。

睡鼠、蝙蝠、青蛙、乌龟、蜗牛,还有成群的瓢虫都在里面冬眠、睡觉。

达达左右看了一圈,发现一只小狐狸的头顶上方写着“接待处”三个字。

小狐狸看了达达一眼,说:

“实在对不起,这里没有合适你身材的拖鞋。

”“不,我不是来冬眠的。

”达达赶忙说,“瞧,那是我家的拖鞋,我是来要回拖鞋的。

“哦,那更对不起了,那个拖鞋已经被最后一个客人订走了。

它正在里面睡觉呢。

达达家的拖鞋里睡着小松鼠,它蜷着身子,睡得正香。

达达说,“算了,拖鞋我不要了。

可是我要怎么才能回去呢?

”听达达这么一说,小狐狸赶紧告诉了达达旅店的出口,帮他打开了房门。

1.“温暖旅店”实际上是()。

A.一座房子B.一棵挂满拖鞋的大树

C.一棵大树D.一间旅店

2.“温暖旅店”的顾客是谁?

除了短文中提到的,你觉得还可能有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达达为什么又不要自己家的拖鞋了?

从这里你可以看出达达是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做一做后面的练习。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

先生听了,连连点头。

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

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坐座)位上练习背诵。

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

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

孙中山想:

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于是,他(壮状)着胆子站起来,问:

“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

请(你您)给我讲讲吧!

1.划去括号内运用不恰当的词语。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照常做,按惯例。

(_______)

(2)形容思想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

(________)

3.孙中山背会了先生圈的内容后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孙中山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

阳春三月,沉睡了一冬的银梨树被蒙蒙细雨淋醒。

它脱下破旧的外衣,又开始新的生活;它贪婪地吮吸着春天那清新、甜润的露珠儿,慢慢地长出逗人喜爱的嫩枝绿叶。

五月,正是它摆开绿叶白花衣裳的季节,婆娑(suō)的绿叶衬托着朵朵洁白的梨花,在明媚的阳光照耀下,像一片银色的海洋!

中秋时节,银梨树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果实。

它的外形扁圆扁圆的,与苹果的形状相似。

它总爱“三只一群”、“五只一伙”地生长着。

开始,果子的颜色呈淡绿色,后来颜色变黄了。

来过这里的人都会对家乡的银梨赞不绝口。

走进果园,微风阵阵,你还可以闻到一股股清香,当好客的主人把又大又甜的银梨送给你品尝时,你就会知道银梨皮薄、肉脆、水多、味甜,可口极了,银梨确实可与北京鸭梨媲(pì)美。

我爱家乡的银梨。

1.从短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内。

(_______)的细雨(______)的露珠

(_______)的绿叶(______)的海洋

(______)的外衣(______)的银梨

2.照样写词语。

(1)大大小小(AAB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扁圆扁圆(ABA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又大又甜(ABA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写银梨特点的词语和句子按要求填在横线上。

(1)形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颜色:

开始呈__________,后来__________。

4.用“——”画出一个比喻句。

5.短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银梨的,表明时间的词语有:

阳春三月、________、________。

6.给短文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填在文前的“_________”上。

7.从文中选一个你认为用得最好的词语写在下面,并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墙下的小花苗

春风把一粒花种吹到一面墙的阴影里。

不久,种子变成了一棵小花苗。

大墙外边,小树、小草都长得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