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行政史00322考试大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9285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3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中国行政史00322考试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自考中国行政史00322考试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自考中国行政史00322考试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自考中国行政史00322考试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自考中国行政史00322考试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自考中国行政史00322考试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自考中国行政史00322考试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自考中国行政史00322考试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自考中国行政史00322考试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自考中国行政史00322考试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自考中国行政史00322考试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自考中国行政史00322考试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自考中国行政史00322考试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自考中国行政史00322考试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自考中国行政史00322考试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自考中国行政史00322考试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自考中国行政史00322考试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自考中国行政史00322考试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自考中国行政史00322考试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自考中国行政史00322考试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中国行政史00322考试大纲.docx

《自考中国行政史00322考试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中国行政史00322考试大纲.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考中国行政史00322考试大纲.docx

自考中国行政史00322考试大纲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绪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治国之道的精要,认识中国历史上在行政管理方面的建树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中国行政史的发展轨迹和基本向度。

二、课程内容

(一)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

荀悦概括的东方式治国之道的内容。

中国传统治国之道是“以德治国”。

中国历史上在行政管理方面的建树。

(二)中国传统治国之道的特点和成因

中国传统治国之道的特点是“行政权力支配一切”。

形成“重治道而轻政道”和“重人治而轻法治”的传统。

“行政权力支配一切”局面形成的原因。

(三)中国行政管理史的发展轨迹和发展向度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

1.理解:

荀悦概括的东方式治国之道的内容。

“兴农桑以养其生,审好恶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明赏罚以统其法。

2.应用:

评价中国传统治国之道“以德治国”。

(二)中国传统治国之道的特点和成因1.理解:

简析中国传统治国之道的特点。

2.应用:

分折中国古代“行政权力支配一切”局面形成的原因。

(三)中国行政管理史的发展轨迹和发展向度应用:

分析中国行政管理发展的基本向度。

上篇中国古代行政管

引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特色,掌握中西方封建社会中央集权体制的差异,认识封建社会行政管理与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不同。

分析推动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体制演变和发展的动力。

二、课程内容

(一)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特色

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四个特点:

神权政治色彩浓重;等级君主制的国家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建的“家天下”王朝;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

(二)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

中国与西方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差异。

中国封建时代行政管理与奴隶制时代行政管理的不同。

(三)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趋势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是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两大矛盾。

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体制中保持政治与社会稳定的因素。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

1.识记:

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中原始民主制遗迹的表现形式。

2.理解:

(1)中国奴隶制时期国家的狙织形式和国家结构。

(2)中国奴隶社会以血缘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的表现。

3.应用:

(1)分析中国奴隶社会采用国家联盟组织形式的原因。

(2)分析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

(二)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

1.理解:

(1)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发展历程。

(2)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特色。

2.应用:

(1)分析中西方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差异。

(2)分析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和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不同。

(三)中国封建社会行政体制的发展及其原因

1.理解:

中国封建社会管理体制中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

2.应用:

(1)分析中央集权专制体制中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2)分析中国封建社会中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第一章夏商周的行政管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夏商周三代在行政管理上的共性及其各自的特点,分析西周时期周天子在行政决策和联络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世卿世禄制的内容和作用,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等级君主制解体和君主专制政体产生的过程和原因。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原始民主管理体制的演变

母系氏族公社的组织原则。

军事民主时期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第二节夏商周的中央行政体制

(一)夏朝君主制政体的形成

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转变。

夏朝中央政府的设置和建立方式。

夏朝中央朝廷在组织形式上的特点。

(二)殷商时期行政体制的发展演变

王子王位继承制的确立及其意义。

商朝中央政府的机构设置。

(三)西周行政体制的规范化

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

西周时期行政管理的制度化和法律化。

西周中央政府的机构设置。

第三节夏商周的地方行政体制

(一)夏朝地方行政体制

夏朝中央对地方统治的基础。

夏朝地方诸侯的相对独立性。

(二)商朝地方行政体制

内外服制的统治方法和姐织形式。

内外服制对稳定王朝统治秩序的作用。

(三)西周地方行政体制

西周对内外服制的继承和发展。

西周的分封制。

宗法、礼乐制度与分封制度的关系。

乡遂管理体制的内容。

第四节夏商周的行政运行和行政监督

(一)夏商周行政体制对行政运行的影响

夏商周行政体制对王权的束缚及其表现形式。

王权专制程度的逐渐提高。

(二)西周的行政决策与联络

纵向行政决策的特点及其沟通方式。

横向决策的沟通方式。

(三)西周的行政文书西周行政文书的形式。

(四)西周的行政执行

西周行政执行的统一性和灵活性。

西周行政执行的信息反馈机制。

(五)西周的行政监督

西周行政监督的两种形式及其具体方式。

第五节夏商周的官员管理

(一)官员的选拔

世卿世禄制及其对国家行政管理的影响。

以才能为标准的选官方式。

(二)官员的管理机构

西周中期人事官员的出现。

(三)官员的爵制

夏、商的爵制及其特点。

西周的爵制。

(四)官员的俸禄和退休

世禄制。

年老致仕制度。

养老制度。

第六节春秋战国时期向君主专制体制转变

(一)大国争霸直接导致等级君主制的解体

(二)强卿专制促使中央集权体制雏型的出现

(三)通过变法运动确立中央集权管理体制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原始民主管理体制

1.识记:

军事民主制时期进行社会管理的机关及其职能。

2.理解:

了解母系氏族公杜时期社会组织结构及其管理方式。

3.应用:

分析军事民主制时期管理方式的特点。

(二)夏商周中央行政体制

1.识记:

(1)“四岳”议事会和四辅臣。

⑵禅让制度。

(3)商朝职官的三大系统。

(4)周朝中央政府官员的设置。

2.理解:

(1)夏朝中央机构设置的特点。

(2)商朝王位继承制的变化及其作用。

(3)商朝行政管理水平较夏朝进步的表现。

(4)周朝国家行政管理的制度化和法律化。

3.应用:

分析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对国家行政管理的影响。

(三)夏商周的地方行政体制

1.识记:

(1)内外服制。

(2)分封制度。

(3)乡遂管理体制。

2.理解;

(1)夏朝地方诸侯的独立性。

(2)商朝内外服管理方式的差异。

(3)周朝对内外服制的继承和发展。

3.应用:

分析分封制度与宗法、礼乐制度之间的关系。

(四)夏商周的行政运行和行政监督

1.识记:

(1)周朝行政决策的两种形式及行政联络的方式。

(2)周朝行政文书的名称和作用。

2.理解:

(1)周朝时期行政执行的统一性和灵活性。

(2)周朝行政监督的两种形式及其具体运作方式。

3.应用:

分析夏商周行政体制对行政运行的影响。

(五)夏商周的人事管理

1.识记:

(1)周朝人事官员名称和爵制。

(2)退休制度。

(3)养老制度。

2.理解:

夏商周选拔官吏的主要标准。

3.应用:

分析世卿世禄制对国家行政管理的影响。

(六)春秋战国时期向君主专制体制转变

1.理解:

(1)了解强卿专制的基本情况及其危害。

(2)了解各国变法的内容及其影响。

2.应用:

分析等级君主制解体和君主专制体制产生的原因。

第二章秦汉的行政管理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分析秦汉体制对后世整个封建社会的深刻影响,分析中央行政体制变化和发展的内在原因,认识皇帝在决策中的地位’了解秦汉官员管理中出现的新举措。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一)皇帝制度

皇帝独揽国家大权原则的确立。

皇权的内容。

(二)宰相制度及其变迁

独相制时期的丞相权力以及皇权和相权的划分。

中外朝制对丞相权力的削夺。

三公宰相制对相权的分割。

尚书机构的成立。

领或录尚书事制度的出现。

(三)列卿

列卿的设置、职责及其隶属关系。

(四)相府诸曹与尚书台诸曹

相府诸曹机构和人员设置。

相府分曹理事制度与隋唐六部体制的差别。

尚书台诸曹与相府诸曹、隋唐六部的异同。

第二节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一)州

州的设置沿革。

州权的上升和国家行政中心的下移。

(二)郡县制度与王国列侯制

郡的机构及官员设置情况。

郡守权力的内容。

秦汉的京畿管理体制。

县的机构及官员设置情况。

西汉初年王国体制的特殊性。

基层地方行政组织的设置情况。

(三)少数民族地区行政体制秦汉治理少数民族地区的四种管理方式。

第三节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一)秦汉政府的行政决策决策信息的获取方式。

各种会议制度的运行情况。

(二)秦汉政府的行政执行

行政执行的严格性和灵活性。

地方政府的行政处置权和自由裁量权。

圣旨的种类及其下达程序。

(三)秦汉政府的行政监督

监察权和行政权的分离过程。

御史中丞监察百官的方式。

十三部州刺史和司隶校尉的设置。

丞相府司直的监察职责。

郡对县、县对乡的监察。

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

(一)官员的选拔

秦朝的选官标准。

汉朝的选官方式。

(二)官员的任用

官员的任用程序、方式和限制。

(三)官员的考核

官员的考核方式、考核结果与官员的奖罚。

(四)官员的待遇

爵禄制度和休致制度的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中枢体制

1.识记:

(1)皇权和相权的内容。

(2)三公宰相制。

2.理解:

(1)皇帝尊号的独占性和至尊性。

(2)实行中外朝制的目的。

(3)领或录尚书事制的作用。

3.应用:

(1)综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2)分析三公宰相制与丞相制的不同。

(二)中央职能机构

1.识记:

(1)列卿名称及职责。

(2)相府诸曹的设置。

(3)尚书台诸曹的设置。

2.理解:

(1)相府诸曹分曹理事制度与隋唐六部分工的差异。

(2)尚书台分曹理事制度与相府诸曹分曹理事制度的异同。

3.应用:

列卿制度如何促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

(三)地方行政体制

1.识记:

(1)郡守的职权。

(2)县令的职掌。

(3)郡县长官的两类属官。

(4)郡府、县廷的分曹理事制度。

(5)乡官的设置和职能。

2.理解:

(1)秦汉京畿管理体制的特殊性。

(2)秦汉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灵活性。

3.应用:

(1)概述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的过程。

(2)分析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对国家行政管理的影响。

(四)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1.识记:

(1)会议制度的内容。

(2)圣旨的种类和下达方式。

(3)秦及汉初御史大夫的职责及其主要属官。

(4)中央对地方监察的两个系统和地方两级监察。

2.理解:

(1)皇帝获取决策信息的途径。

(2)各级官员在行政执行中的行政处置权。

(3)地方政府在行政执行中的自由裁量权。

(4)丞相府司直与御史中丞在行政监察中的分工。

3.应用:

(1)分析皇帝在行政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

(2)概述行政权与监察权相互分离的过程。

(五)行政官员管理

1.识记:

(1)任子、訾选、察举、征辟、博士弟子等选官方式。

(2)汉朝官员的任用程序、方式和限制。

(3)两种考核方式。

2.理解:

察举制与后世科举制的不同。

3.应用:

分析察举制度的弊端。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体制的过渡性质,掌握这一时期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特点,分析行政决策中形成两种决策方式的原因,掌握这一时期监察制度的新变化。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一)三公列卿体制的逐步解体

三公官职位的完全荣誉化。

九卿地位的下降。

九卿职能的事务化。

(二)三省决策地位的游移

尚书台的正式独立。

尚书机构的内部组织。

尚书列曹地位的提高。

中书省对国家机要大权的控制。

中书省机构的设置。

门下机构的定型及其职权。

侍中省的设置。

三省决策地位的游移。

第二节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一)地方行政管理层次的调整

地方行政管理层次的混乱。

各种州上机构的设置。

县级行政管理的强化。

(二)军政一体化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地方政区的军政一体化管理。

军镇的完全军事化管理。

(三)特殊行政区的行政体制

西晋的分封及王国制度。

侨州郡县的设置及其作用。

左郡县的设置及其治理方式。

(四)基层行政组织

南方政权的乡里制度和庄园制。

北魏的宗主督护制和三长制。

第三节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一)行政决策

权臣擅政的决策方式及其表现形式。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决策方式及其程序。

(二)行政执行

尚书省在行政执行中的权力。

地方政府在执行政务过程中的自主权及其利弊。

(三)行政监督

御史台的完全独立。

御史台的组织形式及其职责。

典签的设置。

监察制度的进步。

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

(一)官员的录用和考核

唯才是举的选官原则。

九品中正制的内容和影响。

考核制度的涣散及其原因。

官员升迁的主要依据。

(二)官员的待遇

官员俸禄的构成。

休假制度和退休制度。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1.识记:

(1)尚书机构的内部组织。

(2)中书省主要职官及其变化。

(3)侍中省职官及其职杈。

2.理解:

(1)三公官职务荣誉化的必然性。

(2)三省权力的上升趋势。

3.应用:

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行政体制的过渡性质。

(二)地方行政体制

1.识记:

(1)各类州上机构的设置。

(2)侨州郡县和左郡县。

(3)宗主督护制和三长制。

2.理解:

(1)地方行政管理中军政合一的特点。

(2)侨州郡县设置的作用及其弊端。

3.应用:

分析地方行政管理层次调整的必要性及其内容。

(三)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1.识记:

(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决策方式的两种形式。

(2)尚书省在行政执行中的权力。

(3)御史台的官吏及其职责。

2.理解:

(1)行政决策呈现两种不同程序的原因。

(2)监察制度进步的表现。

3.应用:

分析这一时期地方政府在行政执行中拥有较大自主权的原因及其利弊。

(四)行政官员的管理

1.识记:

(1)唯才是举的选官原则。

(2)官员的俸禄结构。

(3)停年格制。

2.理解:

(1)考核制度的形式化。

(2)官员升迁的主要依据。

3.应用:

分析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巩固门阀政治的工具。

 

第四章隋唐的行政管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隋唐国家行政体制趋于成熟和定型的特点,分析隋唐行政管理走向制度化和法律化的趋势,认识隋唐体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一)三省体制的定型和调整

隋文帝对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

唐初对隋制的进一步调整。

政事堂体制的演变。

中书门下政事堂与唐初政事堂在体制上的不同。

唐中晚期中书门下地位的变迁。

(二)翰林院和枢密院

北门学士的设置。

“内制”和“外制”的区别。

翰林学士的地位。

枢密使的设置。

唐中后期宦官长期专权的原因。

(三)中央各职能机构

六部二十四司的设置及其职权。

九寺五监的设置及其职权。

九寺五监与六部之间的分工和制约关系。

第二节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一)道

隋朝司隶台大夫的设置。

唐初行台的设置。

唐太宗以后道的性质的确定和职权的游移。

唐中晚期节度使及诸使的设置。

诸杂使和特差使的设置及其职权。

(二)州府领县制和县下基层组织

州的职权及其演变。

州、府机构的设置。

县及县机关的组织结构。

基层行政组织的设置。

(三)特殊行政区的行政体制

都护府的设置和职责。

羁縻府州的设置及其性质。

南诏和吐蕃行政体制的特点。

第三节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一)行政决策

决策会议的组织方式。

诏敕的草拟及颁行程序。

谏官的谏诤权及其局限性。

内制诏书的特殊程序。

决策文书的种类。

(二)行政执行

行政执行的基本法律框燊。

行政执行中各执行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

官员在行政执行中的主动性。

(三)行政监督

监察机构的逐渐健全。

监察职责的日益分明。

监察官员的特殊任用程序。

分道巡察制度的确立。

监察机关对司法审判的监督。

地方监察形式的多样化。

唐朝监察制度的成就和弊端。

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

(一)官员的选拔

科举制度的确立及其意义。

唐朝科举考试的程序。

门荫、行伍、流外入流、入幕制的内容。

(二)官员的任用

官吏选拔权和任用权的区分。

吏部选官标准的确立及其利弊。

差遣任官方式的种类及其利弊。

三省六部职务的阶品化。

(三)官员的品阶、勋爵制度

职事官的九品三十等。

二十九等散官阶的作用。

勋爵制度的作用。

(四)官员的考课

考课政令的管辖权。

“四善二十七最”的考核标准。

唐朝考课制度的完备。

(五)官员的待遇

官员俸禄的形式。

休假制度和退休制度。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中枢体制

1.识记:

(1)唐朝对隋朝制度进一步调整的内容。

(2)政事堂的演变过程。

2.理解:

(1)中书门下政事堂与唐初政事堂的不同。

(2)翰林学士地位的特殊性。

(3)中晚唐时期枢密使在行政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

3.应用:

(1)分析隋文帝对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内容。

(2)分析唐朝对三省权责变革的基本精神。

(3)分析中晚唐时期宦官长期专权的原因。

(二)中央职能机构

1.识记:

(1)六部、九寺、五监名称及职责。

(2)三司的构成。

.

2.理解:

六部在中央职能部门中的地位和作用。

3.应用:

分析六部与九寺五监之间既分工又制衡的关系。

(三)地方行政体制

1.识记:

(1)各种道级官员的名称。

(2)都护府的设置及其职责。

(3)周边小王国的特殊行政体制。

(4)基层行政组织的形式。

2.理解:

(1)隋唐道制的复杂性。

(2)节度使所辖之道与唐初之道的不同。

(3)州职责的演变。

(4)羁縻府州的性质。

3.应用:

概述隋唐对前代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

(四)行政运行和行政监督

1.识记:

(1)各类决策会议的组织方式。

(2)“内制”和“外制”。

(3)律、令、格、式的内容。

(4)御史台三院名称及其职责。

(5)分道巡察和分察尚书制度。

2.理解:

(1)唐朝行政执行的制度化和法律化。

(2)涑官在行政决策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3.应用:

(1)分析唐朝行政决策的特点。

(2)分析隋唐行政监察制度的成就。

(五)行政官员的管理

1.识记:

(1)官员选拔的途径。

(2)科举考试种类和程序。

(3)吏部铨选官员的标准。

2.理解:

(1)科举考试在选官制度中的重要地位。

(2)品阶勋爵的内容和功用。

(3)考核结果与升迁的关系。

3.应用:

分析差遣任职法的利弊。

第五章五代、宋的行政管理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五代、宋行政体制中中央集权日益强化的趋势,掌握这一时期统治者采取的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行政体制变动的直接原因。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五代时期的行政管理

(一)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枢密院体制的发展演变。

中书门下的职责。

廷殿学士的设置及其职责。

三司使的正式设置。

职能机构中的两套系统。

(二)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节度使势力的猖獗。

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措施和节度使地位的衰落。

州职责的变化。

强化县级行政管理的努力及其失败。

(三)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决策程序中新旧两种体制因素的并存。

决策过程的无序性及其影响。

行政执行的随意性和混乱性。

行政监察的形式化。

(四)行政官员的管理•

入幕在官员选拔和任用上的重要地位。

第二节宋朝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一)两府三司制

北宋初年的集体宰相制。

神宗改制后的宰相体制。

宋宰相体制中的权力制衡原则。

枢密院的职责和特点。

三司使的职责和地位。

两府三司制与隋唐三省宰相制的区别。

(二)中央各职能机构

北宋初年差遣职对六部权力的削夺。

元丰改制后六部职权的提高。

诸寺、监的设置。

第三节宋朝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一)路

路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不规范性。

四监司的设置及其职权。

(二)州、府、军、监

制约州、府、军、监长官的措施。

州、府机构的设置。

(三)县和县下基层行政组织

县官地位的提髙。

镇、寨的设置。

保甲制度及其功能。

第四节宋朝政府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一)行政决策

会议制度的发展成熟。

皇帝决策权力的上升。

(二)行政执行

中央官员执行政令的程序化。

知制诰对宰相代宣君命的质疑权。

地方各级政府执行政令的情况及其影响。

(三)行政监督

台谏趋于合一。

台谏官员任免权的上移。

轻重相制、交叉监督的监察格局。

宋朝监察制度的建树和弊端。

第五节宋朝行政官员的管理

(一)官员的选拔

科举考试制度的完善。

荫补、军功、流外补职、纳资入官制度。

(二)官员的任职

官、职和差遣的区别。

回避制度的完善。

(三)官员的考课

官员考课的内容和标准。

磨勘制度的推行及其对考课制度的影响。

(四)、官员的待遇

官品和本官的作用。

元丰改制后的寄禄新格。

官员待遇的优厚及其后果。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中枢体制

1.识记:

(1)五代时期中枢机构名称及其职责。

(2)宋朝两府三司名称及其职责。

2.理解:

(1)五代时期中枢体制的过渡性质。

(2)宋朝宰相制度中的权力制衡原则。

3.应用:

比较两府三司制与隋唐三省宰相制的异同。

(二)中央职能部门

1.识记:

元丰改制后尚书省内部结构。

2.理解:

(1)五代时期中央职能机构的两套系<统。

(2)北宋初年差遣职对六部职权的削夺。

3.应用:

概述元丰改制对中央职能机构的影响。

(三)地方政府行政体制

1.识记:

(1)路级机构的设置和职权。

(2)州、府机构的官员设置。

2.理解:

(1)五代后期节度使地位的下降。

(2)路作为行政层级的不规范性。

(3)对州、府长官的严格监督制约措施。

3.应用:

(1)分析宋朝未出现地方割据的原因。

(2)分析宋朝地方行政体制的利弊。

(四)行政运行和行政监督

1.识记:

(1)宋朝决策会议形式和内容。

(2)内制和外制。

2.理解:

(1)五代行政决策混乱的原因和影响。

(2)五代行政执行的随意性和混乱性及其成因。

(3)宋朝会议制度的成熟。

(4)宋朝行政执行的严格性和程序化。

3.应用:

(1)分析宋朝行政执行的严格性和程序化特点。

(2)分析宋朝轻重相制、交叉监誊的行政监察格局及其弊端。

(五)行政官员的管理

1.识记:

(1)殿试登第者的等级。

(2)官、职、差遣的区分。

(3)考课内容和标准。

2.理解:

(1)科举规则的细密和规模、范围的扩大。

(2)荫补、纳资入官对宋朝官员素质的影响。

(3)磨勘制度及其对考核的影响。

3.应用:

分析宋朝优待官员的主观意图和客观效果。

第六章辽金元的行政管理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辽、金、元三朝行政体制的特点,掌握辽、金、元三朝行政管理中“因俗而治”的原则,总结多种管理方式并存的行政体制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治理的成功经验。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辽的行政管理

(一)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因俗而治”的统治方法和两套行政体制的建立。

北面官制在辽朝政权中的核心地位。

南面官制的设立。

(二)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五京道的设置及其分权管理方式。

州县管理体制和部族管理方式的并存。

投下军州制的领主制色彩。

边疆地区军事管制机构的设置。

(三)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契丹旧俗对行政决策的影响。

北枢密院的广泛决策权。

氏族制残余对行政决策的影响。

法定监察机构的设置。

中丞司对百官的监察。

(四)行政官员的管理

行政官员的选拔方式。

考核制度的粗疏。

第二节金的行政管理

(一)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勃极烈制的演变过程。

金初汉官制度及其地位。

金熙宗以后尚书省、枢密院的设置及其职责。

六部及诸寺、监的设置。

(二)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路的设置及其管理方式。

府的种类及其职官设置。

州军政兼统的管理方式。

猛安谋克制的军政合一性质。

行台尚书省与元朝行省的关系。

(三)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金初勃极烈贵族会议的广泛决策权。

金熙宗以后尚书省在决策中的地位。

尚书省对职能机构执行政务的监督权和职能部门的独立处置权。

御史台的监察权。

谏官对皇帝决策的批评建议权。

监察御史的分路巡察和各路提刑司的建立。

(四)行政官员的管理

选任官员的双重标准。

考满和考察的内容和程序。

官员升迁的主要因素。

女真官员的“超迁格”。

官员升迁的分段管理。

第三节元的行政管理

(一)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中书省、枢密院的机构设置、职责和地位。

中书省和枢密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