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研究 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9874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研究 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研究 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研究 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研究 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研究 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研究 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研究 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研究 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研究 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研究 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研究 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研究 研究报告.docx

《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研究 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研究 研究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研究 研究报告.docx

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研究研究报告

关于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研究

课题结题总报告

朱蕴丽

“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研究”课题项目系2009年度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课题主持人为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朱蕴丽,课题组成员由单人麟(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卢忠萍(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饶江红(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教授)、王萍(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陈满生(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等人组成。

经过一年多来的研究,现已完成预期的各项任务,并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成果。

现申请结题并报告如下:

一、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一)研究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后,国外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崭新的领域。

由于国外专家学者研究的视角不同,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研究的解释也各不相同。

有的学者从综合视角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有的专家从学生个性特点的视角进行挖掘学生个体的潜在的创业能力,有的更从学生的生理学、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

虽然欧美等西方各国对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出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起步较早,但是大量的研究成果产生的成果应用也是近几年的事情,特别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教育研究更是最近几年的事情,但毕竟这方面的研究要比我们国家起步早、成熟得多。

我们国家的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研究也在兴起,特别是2009年底《人民论坛杂志》发起的“未来十年十个最严峻挑战”问卷调查,得到专家学者、干部群众和网友的广泛关注与参与。

其中之一的重大挑战就是大学生就业问题。

因为2009年全国有610万大学生业,加上往届待业的,需要就业的人数就超过700多万。

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已经成为社会现实,导致就业困难引发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增大。

面对大学生就业难这一新课题,有关课题组设计并实行了大样本与广地域结合,网络调查与问卷调查结合,访问高校与采访教育主管机构结合,学生调查与专家咨询结合的方式,调查全国各地22所高校,采访调查万余人次,获得了鲜活的一手资料,撰写了3万余字的《大学生就业困难与社会稳定关系研究报告》。

报告特别指出,大学生就业困难主要表现为摩擦性、结构性失业与高等教育的盲目扩张、教育脱离现实等相关。

虽然目前中国独生子女式的家庭结构为应对失业提供了较为柔性的缓冲或短暂的歇息过程,但从长远看,随着失业大学生人数的增多和积淀,不仅是对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和优质人才资源的一大浪费,更是对高校、学生本人、对家庭、对政府和社会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为此,如何尽快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如何进一步开发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问题也是今后相当一段时期的重大课题。

(一)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研究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特别是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之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问题日益受到学术界和理论界的关注。

中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如何从宏观上去开发和挖掘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从各个层面提高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而亟待解决的任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不仅决定了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也成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优劣的试金石,更关系到高校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形象和高校的生存和发展。

尤其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和大学生就业普遍困难的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教育更是值得高校、学生本人、家庭、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

从目前我们掌握的文献资料看,国内外的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更多着重于从大学生个性特点、心理生理特征、就业市场状况、用人单位需求等方面进行调研,从微观的角度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核、维度和素质等,尚缺乏从宏观的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研讨整体开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效用,没有从大学生个体研究引向群体的整体性研究,本课题拟克服这种单向度的研究方式,尝试从大学生本人及其家庭、高校、企业和政府等层面就如何构建“四位一体”的开发体系进行研究探讨,试图寻找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开发的理论依据,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对策和方法。

因而,本课题拟就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进行综合的和立体式探索研究,它所产生的研究成果为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大环境和大学生本身就业能力准备不足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或现实参考依据,这本身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现实的实践意义。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一)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是大学生供求存在矛盾。

后金融危机时代,特别是整个高校“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的过程中,社会就业岗位总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就业的总需求,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了一种趋势。

二是毕业生信息与市场需求信息不完全对称。

人才供需信息不对称,市场不清楚高校培养了哪些专业的毕业生,毕业生也不清楚现在市场需要哪一类人才,导致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互动成本较高,这就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效率。

三是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

具体表现在东中西部地区的差异和结构性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买方市场形成后,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行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需求存在很大的不同。

四是就业政策的影响。

受目前我国户籍和城市进人指标等制度的影响,人才顺逆向流动还不是很畅通,仍然面临系列制度障碍。

五是造成“人才高消费”现象。

在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客观上造成了用人单位抬高了用人“门槛”,造成人才透支的“高消费”现象。

六是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职位要求不完全对称。

再加上有些大学毕业生的知识、能力与用人单位的素质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以上是从宏观层面进行的分析,下面就大学毕业生自身状态进行分析,“就业难”就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就业愿望和就业岗位不完全对称。

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出现偏差,市场供给的岗位难以满足毕业生的就业愿望,高不成、低不就,许多大学生宁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不愿自己创业去开辟一个新天地。

二是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

有不少大学生“求稳、求近、求安逸”,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一业定终身”或者依靠父母的社会关系来帮助就业的观念上,不能随着就业形势的发展而变通,难以接受“先就业,后择业”或“先立足,再跳槽”的动态就业观,这就严重制约了实际就业的效果。

三是社会经验不足的影响。

现在高校毕业生大多都是“90后”的“两门生”,与社会接触面较少,从业经验不足,存在对岗位认知偏差、驱利心偏重和急于求成等心理特征不能从容应对求职失败的苦涩,心理压力增大。

四是自身创业受到条件限制。

这主要表现在创业所需要管理、技术、市场、社会等方面的综合知识欠缺,加上没有接受过市场的洗礼,“纸上谈兵”的才华很难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再加上存在资金不足和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等情况,真正自主创业的比例还是微乎其微。

(二)阐述了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维度

要开发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必须弄清就业能力的基本结构。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的研究团体和个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

美国的SCANS(1991)报告认为,就业能力包括36项能力,并将它们分为两大类:

基础方面和工作胜任力。

其中基础方面包括基本技能、思考技能和个体特质三个部分;工作胜任力包括资源、人际交往、信息、系统和技术等五个部分。

[1]Harvey认为,具有就业能力的毕业生一般具有以下特质和能力:

专业知识技能、学习意愿、自我管理技能、沟通技能、团队工作和人际关系能力。

[2]Yorke和Knight认为,就业能力包括:

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力;具有工作所需要的通用和专业技能;效能信仰;体现战略反应和思考的元认知。

[3]这些研究尽管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与劳动力市场状况不同,对就业能力心理结构构成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的方面是相同的,那就是就业能力就是由知识、技能和个性心理特征构成的一个混合结构。

近年来,有的学者在对我国大学生个人特点、就业市场状况、用人单位需要等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应包括以下几个维度:

朱新秤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应包括职业认同、专业知识与技能、社会资本、个人适应能力。

[4]辽宁师范大学的张丽华等认为就业能力的结构由五个维度构成,即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应聘能力。

上海公共行政与人才资源研究所汪怿认为就业能力由三部分构成:

1.基础技能,包括沟通能力、信息管理能力、数理运算能力、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等;2.个体管理技能,包括显示积极态度和行为的能力、负责任、适应变化、不断学习、安全工作等方面;3.团队工作技能,包括和别人一道工作、积极参与项目小组等方面的能力等。

[5]还有的国内学者认为就业能力就是就业者内在的就业素质,主要由就业意识、就业心理品质和就业知识结构三个子系统构成。

就业意识包括就业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取向、世界观六个因素;就业心理品质包括独立性、坚韧性、适应性、合作性、创造性五种因素;就业知识包括专业职业知识、规划管理知识、综合性知识和创造性知识。

大学生内在的就业素质通过内化、整合和迁移而呈现为实际的就业本领即就业能力,其内涵主要包括专业职业能力、规划管理能力、综合性能力和创造性能力。

[6]

总的说来,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个性、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

对于大学生而言,这种能力不是独立于个体拥有的其它能力以外的一种特殊能力,而是个体现有多种能力的集合。

具体说来,主要包括功能性能力(即与大学生将要从事的具体工作相关的能力)、可迁移能力(即一旦掌握这种能力就可以应用到不同的场景、跨越不同领域追求个人发展)、自我管理或适应能力。

同时,就业能力具有动态发展的特点,就业能力涉及寻找工作岗位、保持工作岗位以及在现有岗位上得到晋升与发展等阶段。

不同阶段对个体的就业能力提出不同要求,也要求个体不断地拓展和提升自身所拥有的就业能力。

[7]

(三)研究了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开发的内核

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不仅需要宽松的社会的软环境,更需要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一种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素质的开发而形成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核心素质群。

智力因素作为一个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部因素,通俗的说法就叫“智商”,是大学生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硬件。

智力是个人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大学生的能力往往要从他能否成功地解决各种问题的活动中体现出来,而良好的智力基础是一个前提。

在现实中,大学生的智力通过其知识水平而得到表现。

知识丰富、专业水平过硬,是发展个人职业理想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进一步形成各类能力的基本要素。

此外,就大学毕业生个体来说,怎样才能在这个群体中脱颖而出,非智力因素是一个关键因素,也叫“情商”。

非智力因素的最大特点是它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有密切联系,是构建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粘合剂,其提高和发展离不开大量的实践活动,而且一旦形成将有长久的稳定性,是个体能融入群体生存与发展的“软件”,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实际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强弱有时往往通过非智力的“情商”得以表现,而非智力因素要从基础能力、专业素质、个人特质、社会应变能力四个维度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

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开发也是因人因事而异的,存在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其具体包括的内容至今没有定论,实际上文科与理工科的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是有差异的,他们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追求是有区别的。

而作为用人单位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或大中型企业他们选人用人的角度或切入点也不一样。

一般就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来讲,他们需要的是公共事务管理或科研领域的人才,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专业素质、智力素质、文艺素质、科学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同时还要拥有较强的口头表达、组织协调、时间安排、学习互动、办公现代化和待人接物等能力。

就就业入槛能力来说,最关键是要拥有较强的笔试和面试两种能力,因为现在所有党政机关和大部分事业单位选人用人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和面试,对高校毕业生来讲这是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几乎是别无选择的必经程序。

就大中型企业来讲,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也需要不同的人才。

一般大致分两种:

一种是企业从事管理工作的人才。

如跨国公司的首脑秘书、董事长秘书、总裁秘书、商务秘书等职位,这方面的人才要具有沟通交际、形态礼仪、办公管理、商务礼仪、即兴表达、电子速录、双式速记等方面实践的能力。

一种是从事研发和实干的人才。

即从企业选人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包括分析判断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工作态度三个方面。

分析判断能力包括分析能力、市场敏感度、创造力、清晰的目的性、学习能力和结构化的思维能力。

人际交往方面包括领导力、沟通影响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客户服务能力。

工作态度方面包括开拓能力、诚信正直、职业化的行为、高效的工作能力、计划与自我管理能力、充满工作激情。

从以上这些能力素质来看,就业能力具有综合性、渐进性、相对性、发展性等特点。

不管是高校毕业生群体还是个体,他们的就业能力的开发永远是动态发展的,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一个发生、发展、成长和培育的过程,需要学生本人、家长、高校、企业和政府共同来呵护来开发,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来创造一种和谐宽松的就业环境,让更多的学子都能寻找到一份赖以生存的工作,这才是就业能力开发的目的所在。

(四)从宏观上提出“四位一体”开发体系的构想

本课题着重从构建大学生本人、学校、企业和政府“四位一体”的开发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然后寻找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开发的理论依据,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对策和方法。

1、个人是开发的主体

一是应有一个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

结合市场人才需求信息,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自己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进行合理的规划。

但这种职业生涯规划,不能是固定不变的或刚性的,应该是多元弹性或柔性的,必须夯实专业基础、循序渐进,有回旋余地,表现一定阶段性或相对的选择性。

二是围绕核心能力进行多种能力的开发。

高校毕业生能力的开发主体是大学生本人,这种开发不是发散式的面面具到,而是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围绕自己的核心能力来展开,要因人、因事、因时而异,不能有固定的职业模式,因人的可逆性是很大的。

特别文理科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应该有所不同。

三是锻造和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

在高校就学期间,大学生除了必须努力学好本专业知识外,还应该选修就业创业方面的课程,做好就业创业的心理准备。

要正确评估自己的专业特点,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能力特长,理性地面对现实,把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保持健康的心态,要有自信心和恒心,特别要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克服依赖性和自卑心理,锻造和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牢牢树立“成功靠自己,爱拼才会赢”的信念。

四是充分挖掘自己创新创业的能力。

在这种“就业难”的背景下,创新创业已成为大学生的热门话题,的确有一部分学生拥有“就业不如创业”的冲动,这是值得倡导和鼓励的一种解决“就业难”问题的途径。

要潜心学习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的例子。

他们当中就有诸如知识型创业、创意型创业、兴趣型创业、服务型创业和季节型创业等创业类型。

大学生在自主创业的历程中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树立积极的创业观,充分挖掘自己固有的创业潜力。

五是家庭要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创业。

诚然,做父母的和家庭成员希望大学毕业生能到党政机关、金融机构或事业单位谋一份比较安稳的工作,希望早日获得一定的回报,这种愿望是人之常情,但每年国家提供的这种公职岗位毕竟有限,更多的学生要到基层去、到企业去、到二三线城市去就业。

对此,父母家长还应该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创业最光荣”的就业观念,合理调整就业预期,鼓励自己的孩子自主创业,要以宽容的心态在各个方面给予安抚或鼓励他们创业。

在这方面,受创业文化和市场观念的影响,浙江省高校毕业生创业的热情恐怕要比其他省份的高校毕业生要高涨得多,尤其杭州市的大学生在自主创业方面是最有朝气、最有活力、最敢闯敢冒的。

截止到2010年1月,据统计,“新成立大学生创业企业1282家,创业带动就业6300余人,实训4.7万余人,见习训练1.28万余人。

”[8]围绕创建国家创业型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杭州正在成为全国大学生创业的乐园。

2、高校是开发的摇篮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大部分高校已逐渐成为劳动力主要的供应场所,因此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已成为高校的核心职能,高校应确保大学生毕业之际具备在他们所学专业中获得就业成功的能力和素质。

一是适应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

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显然不能只抓就业环节,而必须从整个在校期间抓起,才能为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特别高校要确切掌握人才市场供需的信息,在办学理念、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等方面要一定的灵活性和主动性,要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结构调整机制,对社会需求不足、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长线专业要视情予以调整,避免造成学生所学专业与市场脱节的现象,特别要研究如何把知识传授、知识创造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加以整合,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就业培育环境。

二是实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

为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在实施学分制的同时,应不断完善选课机制,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通过正确的选课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

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和监督,尽量避免学生盲目选课,避免学生只考虑学分不考虑知识和能力的获得现象的产生,要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有效地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特别要引导他们把所学的理论和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他们拥有更多接触社会的时间和机会,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作为资本,有目的地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企业去实习、去体验,从中获得自主创业的尝试或经验。

三是提升毕业生就业竞聘的适应能力。

在严峻的就业现实的面前,已有不少大学生能够摒弃一些传统的、狭隘的就业观念,树立了梯度的、递进的和乐观的就业观,通过对自己的确切定位,不等不靠,能打破幻想,寻找机会就业或自己创业,用自己的辛劳和智慧去创造财富。

但更多的学生将面临着通过公开公平的考试参与公务员、事业单位竞聘录用就业,或者与一些高职技校学生、农民工同在一个起跑线上竞聘就业,在这种残酷的就业现实面前,就必须不断地提升自己综合的就业竞聘适应能力,就要多练多实习多考试多竞聘,要树立“累考累试,累败累考”的信心和勇气,甚至不妨先到最艰苦最需要大学生的地方就业,待立足脚根,再选准二度或三度的就业目标进行有序的梯度就业。

四是切实引导毕业生放下身段就业创业。

不管是名牌大学或是普通大学的毕业生,就业观念也要与时俱进,不能仅仅瞄准国家机关、垄断行业、金融机构或到沿海开放城市就业,应该放下身段到二三线的城市,到边远山区小县城,到西部省份、到乡镇社区,甚至到民营企业、到第三产业或一些技术含量较低、服务性强的新兴产业企业中就业。

特别高校要引导学生认同创业本身就是就业,是一种更高层次更为积极的就业,并通过发挥自己专业优势,将市场的危机转化为自己创业成长的良机。

例如:

去年,哈尔滨工程大学科技园与市人事部门共同主办的2010哈尔滨大学生创业大赛。

历经一个多月的初赛、复赛,最终有18支团队进入决赛。

“大学生中很多创业项目、创业计划都涉及低碳经济、环保技术、新能源开发和IT研发领域。

在进入决赛的项目中,有12个项目属于科技创业。

大赛结束后,许多公司将对这些项目进行具体的洽谈和评估,并选择比较适合的项目以技术入股的形式与大学生进行合作。

”[9]这就为创业大学生解决技术出口问题,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3、企业是开发的孵化器

事物往往是辩证的,“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依”,有时祸福往往是相依相伏的,“就业难,难就业”对大学毕业生来说可能是危机,但对企业来讲,未必不是好事,至少较之以往可以招聘到自己所需要的实用人才,应该是一个“招贤纳士”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更何况一个好企业对社会也负有维护社会稳定、慈善事业、就业安置、环境与资源保护等社会责任。

至少就大学毕业生能力开发方面可以做到:

一是企业应该参与高校相关专业设置的制定。

关于普遍存在的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专业需求不对称矛盾,看似是大学生供大于求,但实际上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许多企业单位需要的人才,而高校又提供不了,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出现“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人才”的怪现象。

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应有所作为,要主动出击,积极地与高校协商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就企业所需人才与高校直接联姻,供需见面,直接参与高校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

二是企业应为毕业生创造实习和实践的条件。

高校要充分了解不同的企业、行业对大学毕业生各种能力的需求,以便更加科学地提出开发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应对策略,适时掌控培养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规律性。

特别高校要调动和拓展一些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新兴的中小企业,让它们能主动接纳毕业生到那里进行实习和实践,创造机会让学生多接触社会、接触实际,因为中小企业往往机制灵活,且多数处于成长期,很有可能为毕业生提供成长的机遇或就业的舞台。

三是企业要与高校签订人才定向培育的契约。

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用人机制逐步完善,特别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大多都制定了中长期人才发展计划,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劳动密集型的企业经营方式将逐渐让位于技术密集型、金融密集型的企业经营方式,社会需求大量的知识型与能力型相结合的人才。

因此,用人单位普遍都希望尽量缩短新员工的工作磨合期,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低培训成本。

鉴于这种情况,企业应该主动与高校签订人才委托培养计划,鼓励企业与高校实施多种形式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有目的、有计划地让高校为企业培养一些供需对路的综合性的适用性人才。

特别一些中小企业要真正成为科技型、创新型、文化型的高端企业,还缺乏大批有知识有才能的大学生的加盟。

只要我们着力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就能有效拓展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空间和途径。

4、政府是开发的后盾

政府具有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同时又具有实现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稳定物价等目标,这两者都内含了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重要职能,就业是民生之本,开发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也是当前各级政府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更应该是解决他们就业问题的坚强后盾。

一要为高校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当前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已成为我国就业的重要矛盾,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和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要职责。

各级政府要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协调有关部门,认真完善和落实已有政策,在安排政府投资和确定重大建设项目时,把增加毕业生就业岗位作为重要内容统筹考虑,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要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的社保补贴、贷款扶持、税费减免、户籍和人事档案管理、职称评定、社保接续、工龄计算等方面的政策,尽可能创造条件让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形成积极宽松的就业环境。

二要为高校毕业生制定创业的优惠政策。

各级政府在做好宏观调控和促进充分就业的前提下,要相应出台优惠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改变,因地制宜地制定管用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引导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便利。

在工商注册、办理纳税扶持手续、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等方面进一步简化程序,确保各项扶持政策的全面落实。

要通过财政和社会力量两条渠道,进一步充实“大学生自主创业基金”,实施“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扩大资金资助面。

例如最近沈阳高校毕业生创业将享受税费减免、贷款担保、财政补助、创业培训等优惠政策,还将获准创业注册资本“零首付”。

[10]三要为高校毕业生搭建人才信息交换平台。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来自两个方面:

一个是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一个待就业毕业生的数量连续多年积累递增的压力。

面对这两类人员,各级政府的劳动人事部门要专门设立人才供需和人才交换的信息平台,解决人才供需信息不对称问题。

高校就业促进部门要主动与政府相关部门和用人单位沟通联系,随时将收集到的各行各业岗位需求信息和人才招聘信息编制成“电子简报”或编印成“人才需求快讯”之类,定期或不定期地予以公告或选择性地寄送有关毕业班班级,实现高校班级间和校企间招聘求职信息共享,让毕业生广泛周知,特别有些重要就业信息更要向历年待就业毕业生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