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0494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04 大小:8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4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4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4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4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4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4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4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4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4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4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4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4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4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4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4页
亲,该文档总共10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docx

《三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docx(10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docx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课题

第1课<<我们的民族小学>>

计划课时

2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

会写“坪、坝”等12个字。

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教学

重难点

能运用单元提示语中读懂长句子的方法,能正确地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理解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教学

准备

1.学生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

2.教师准备好相关的图片、道具和生字词的卡片

3.准备生字书写的多媒体演示。

设计

环节

内容

耕耘手记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资料袋中的图片)瞧,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他们分别是哪个民族的,让他们自我介绍一下吧!

安排几位学生戴上相关民族的头饰,学生简单介绍这些民族的资料。

  教师相机出示相关词语:

傣族 景颇族 阿昌族 德昂族

  2.顺势切入,初读课文

  清晨,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早早地起了床,迎着朝阳,踩着露珠,蹦蹦跳跳,高高兴兴地朝同一个地方走去,他们要去哪呀?

(我们的民族小学)对,那可是一个充满欢笑,美丽而可爱的地方,今天咱们一起去走一走,看一看,保证你们去了就舍不得离开。

  提出读书要求:

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趣味识字   

  1.出示带生字的词语:

坪坝 傣族 阿昌族 德昂族,摔交 穿戴 招引 蝴蝶 孔雀舞 铜铃 粗壮 凤尾竹

  2.指名读,正音。

  3.开火车,练读。

  4.做游戏巩固字词。

  a、“贴字”游戏:

教师出示图片,请小朋友根据图片找到和图片有关的生词。

  (例:

傣族姑娘的图片下就可以贴“傣族”“孔雀舞”)

  b、玩找字游戏:

抽出生字,教师读生字,小朋友找到相应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5.同桌相互听读课文,在读中巩固识字。

  朗读感悟

  1.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同桌间互相说说读了这一段知道了些什么?

  2.组织朗读比赛,你最喜欢读哪段,读出你的感情来。

       第二课时

朗读感悟

 1.读读说说,学习第一自然段。

 a、自读感悟

 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根据下列提示展开想象,读后交流描述:

 早晨,同学们来上学了,我好象看到了这样的情景:

       。

 学生读后交流描述。

 b、指导朗读:

早晨的校园多美啊,你喜欢这时的校园吗?

那么就把你的喜欢的情感用你的朗读来表达出来吧。

  学生自读自练,指名交流。

 2.读读说说演演,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a、你喜欢这所民族小学吗?

  分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如:

上课时民族小学的学生读课文非常好听,下课时他们尽情嬉戏,非常快乐等等。

 b、这读书的声音究竟有多好听啊?

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引导学生理解“窗外十分安静……”一句,体会正因为同学们读书的声音非常好听,所以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不飞了,猴儿也来了。

 C、情景表演:

几个小朋友分别扮演树枝、鸟儿、蝴蝶、猴子,请“它们”做评委,其他小朋友感情朗读第二、三自然段,如果读得好的话,“它们”就如课文所示,围拢过来静静地聆听。

 d、激情朗读:

同学们读得可真好,为了鼓励大家,今天老师允许大家一起和民族小学的小朋友一起游戏,你想玩什么?

  引导学生口述,再朗读该部分。

 3、读读画画,学习第三自然段。

  a、同桌互读。

  b、联系前面的课文,带着你的感情,放飞你的想象,画画你脑海里的民族小学。

复习生字

  1.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通过已学过的生字帮助巩固新学生字,如提土旁加平还读píng,虫字旁加胡依然读hú。

注意渗透偏旁表义的思想。

  2.边用课件演示要求写的十二个字,边指导书写。

  3.学生写字,教师相机指导,组织评议。

美丽

团结

我们的民族小学

欢乐

自豪骄傲祥和

 

课题

第2课<<金色的草地>>

计划课时

2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认识蒲公英一天的变化。

2认识本课15个生字,包括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3学会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

重难点

蒲公英开花与合拢,造成草地颜色不同的原因

教学

准备

蒲公英的资料生词卡片

设计

环节

内容

耕耘手记

  第一课时

一、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草地是什么颜色的?

你见过其他颜色的草地吗?

 2出示课题:

金色的草地

  看到课题想到了什么?

(生:

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

 3好,带着你心中的疑问来读课文,并找出不认识的生字朋友,跟它交朋友。

二、分小组自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小组长带领组员商量准备用什么方法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

 2、教师指导提出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可概括为四读:

 3、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生自学课文。

(教师巡回指导)

 4、检查自学情况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1读过课文之后,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

   2把你见过的蒲公英的样子讲给同学听听。

    出示蒲公英的图片(蒲公英开放,学生描述。

二、品味课文,体会感情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2从读课文中你体会到了“我”的什么感情?

(用课文中的话来说)

   3“我”和弟弟为什么那么开心啊?

     先用课文中的话说说,再自己说说。

   4那“我”和弟弟是不是一直都在做这个游戏啊?

    我们来看后面的课文

   5指导学生读课文第2部分(第3、4自然段)

   6作者有什么新发现?

有了新发现后“我们”有什么变化?

指导(学生完成语文天地中“图示蒲公英的变化”)

   7“我们”为什么不再随意揪它?

    引导:

喜爱金色的草地→

    为什么是金色的→不再随意揪→金色的草地

   8若“我”没有发现蒲公英的变化,后果会怎样?

三、思考交流

   1指导学生再读课文

   2说说自己是如何观察喜爱的花草的?

引导学生明白善于观察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3从课文中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填到语文天地中

  四、课后延伸

    请学生用刚学会的观察方法观察自己喜爱的事物

金色的草地

    新发现:

蒲公英一天的变化

   新发现前:

我和弟弟揪它们做游戏

  新发现后:

我们不再揪它,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花。

 

课题

第3课<<爬天都峰>>

计划课时

2课时

教学

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掌握多音字“都”、“假”在语句中的正确读音;理解“犹豫、奋力、终于、居然、汲取”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会用“终于”写一段话。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

重难点

 

理解“我”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与“……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教学

准备

课件、小黑板

设计

环节

内容

耕耘手记

 第一课时

一、简介天都峰,导入新课。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危险的三大奇峰之一。

天都峰有“非鸟难落脚,猿猴愁攀登”之说,课文中的一位小妹妹和白发苍苍的老爷爷登上去了,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学了课文就知道了,今天我们学习爬天都峰这一课。

  教师介绍有关天都峰资料,让学生从中感受天都峰的高与险,为后面理解课文作好铺垫。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用小黑板出示生字新词,让学生认读。

 2、认读多音字“假、都”。

 3、提名分节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读后想一想课文的叙述顺序,画出文中表示这个顺序的词句;教师投影出示:

    来到天都峰

(1)

       ↓

    在、、、、、、脚下(2-5)

       ↓

    爬上、、、、、、(6—7)

       ↓

    爬上、、、、、、之后(8—10)

 2、小组讨论,一部分一部分的学习课文,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全班讨论,老师再补充解答。

  (不懂的词语或问题,可以在书上做上记号)

四、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什么。

  2、再读第二自然段,注意文中“?

”、“!

”。

  3、提名读,齐读。

  4、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天都峰的高和陡。

  5、小结:

望着高耸入云的天都峰,看着登山的石级是那么笔陡,小妹妹惊叹之后,已经感觉到登山的艰难,需要有勇气才能登上去。

  (天都峰的高与险,要让孩子们在充分的读中体会:

互相欣赏读,教师范读,指名读等等。

读中感悟。

  五、布置作业

  1、自己学习生字。

  2、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提名朗读课文。

 2、听写生字。

二、学习新课。

 1、“我”和爷爷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

大家讨论。

 2、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3、引导学生体会两次对话的意思。

  

(1)第一次对话是在什么情况下?

结果怎样?

(学生联系前后文,知到是在面对高而陡的天都峰,缺乏自信和勇气时,“也”分别表示了一老一小的惊讶、怀疑和敬佩,有了勇气,这个力量鼓舞着自己奋力攀登,爬上了天都峰。

  

(2)他们相互汲取的力量是什么?

(读第二次对话,知道这个力量就是“勇气”。

三、完成练习第二、三题。

四、布置作业

 用“终于”写一段话。

6、爬天都峰

  来到天都峰

(1)

             ↓

  在、、、、、、脚下(2-5)

             ↓

  爬上、、、、、、(6—7)

             ↓

  爬上、、、、、、之后(8—10)

 

课题

第4课<<槐乡的孩子>>

计划课时

1课时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劳动的欢快。

2.了解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方法,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3.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

重难点

1.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槐乡的风土人情及槐乡孩子勤劳淳朴、吃苦耐劳的品格。

2.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品析语言的魅力。

教学

准备

 查找槐树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设计

环节

内容

耕耘手记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在草地上玩耍、去野外登山会获得许多的乐趣,但你有没有品尝过劳动的快乐?

就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作学费,同样生活得快快乐乐。

那他们的快乐又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学习——《槐乡的孩子》(板书课题)。

  初读细读,感知理解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长句、一下子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2.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四人小组,每个成员在小组里朗读一遍课文,出现的问题互相帮助纠正,评选最佳选手。

    各组选派代表分节朗读课文。

3.师生出示图片,结合课文插图介绍槐树、槐花。

    槐树,落叶乔木,羽状复叶,花淡黄色,结荚果,圆筒形。

花和果实可以制黄色染料。

花、果实以及根上的皮都可以入中药。

4.讨论:

  a.槐树什么时候开花?

那花苞什么样的?

文中又称槐花为什么?

  b.槐米有什么用处?

  c.课文哪部分介绍了槐米?

      读读相关的课文。

5.八月份,天很热,这炎热的天气大家都经历过,谁能描述一下这种情景。

    描述后朗读课文中有关的句子。

6.虽然天气炎热,勤劳的槐乡孩子绝不会错过槐树开花的时节,他们是怎么去割槐花的?

他们男孩女孩互相分工,协同配合,干得可欢了。

练习分角色朗读第二段。

根据教室里座位安排,大组间开展比赛。

 

 小结:

快乐不只来自于休闲、享乐,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没有劳动就不能享受,同学们,让我们也像槐乡的孩子一样去品尝劳动的快乐吧!

                 勤劳懂事

     槐乡的孩子   可爱  吃苦耐劳

                 以苦为乐

                 ……

 

 

课题

第5课<<灰雀>>

计划课时

2课时

教学

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个诚实的孩子。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思考,练习”中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

重难点

 

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

准备

课件

设计

环节

内容

耕耘手记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二.指导自学。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特别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正音:

散,惹,渣,坚。

 2.容易写错的字:

惹,或,郊。

 3.理解词语:

 郊外:

城市外面的地方。

 自言自语:

自己跟自己说话。

 可惜:

值得惋惜。

 欢蹦乱跳:

形容健康、活泼、生命力旺盛。

    诚实:

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不虚假。

4.朗读课文,正音。

四.默读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讲读第一自然段。

  1.在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意。

请打开课本第118页,请大家小声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你可以用笔画一画。

  2.全班讨论:

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惹人喜爱。

列宁非常喜爱它们。

    板:

惹人喜爱

  3.课文是怎样说灰雀惹人喜爱的?

    出示句子:

  

(1)它们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惹人喜爱。

  

(2)它们在枝头唱歌,惹人喜爱。

      问:

哪个句子更能写出灰雀惹人喜爱呢?

(引导学生说出有了这两个词语,句子就更加具体、更加生动,更能写出灰雀惹人喜爱。

二.讲读第二自然段至最后。

  1.师:

灰雀这么惹人喜爱,列宁非常喜欢它们。

课文还写了哪些人喜爱灰雀?

     板:

男孩

  2.仔细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至最后,特别是小孩说的话。

  思考:

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后来到哪里去了?

又是怎么回来的?

你是从课文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

  3、全班讨论:

  

(1)灰雀后来到哪儿去了,你从哪些句子看出?

  ①男孩说:

“没看见,我没看见。

  ②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③男孩看看列宁,说:

“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

它还活着。

  ④“一定会飞回来!

”男孩坚定地说。

 

(2)灰雀又是怎么回来的,你从哪些句子看出?

  ①男孩看看列宁,说:

“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

  ②“一定会飞回来!

”男孩坚定的说。

      板:

“一定会飞回来”

 (3)男孩为什么把灰雀放回来?

(引出列宁自言自语的话。

  出示句子:

 ①列宁自言自语地说:

“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②列宁说:

“多好的灰雀呀,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4.指导朗读对话。

 

(1)同位分角色练读。

 

(2)指名分角色读。

 (3)全班按男女生分角色读,老师读叙述部分。

 5.小声自由读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

 6.质疑。

 7.总结全文。

   这个小故事写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感动教育了男孩,使男孩主动送回灰雀,告诉我们有了错误承认了,改正了,就是诚实的孩子。

5.灰雀

  惹人  喜

列宁  男

每次……都要……“没看见”

    经常带……“一定会飞回来”

       可惜  果然

 

课题

第6课<<小小摄影师>>

计划课时

2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

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

重难点

 

通过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

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设计

环节

内容

耕耘手记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默读课文,提出问题,初步展开讨论。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习质疑。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

   2、学生之间交流收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老师小结:

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

今天学习的课文讲的是关于他非常爱孩子的事。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

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么?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三、合作识字

   2.交流识记方法:

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

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回忆上节课归纳的问题。

三、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尽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来,则照以下步骤进行)

 1.读文想问题

 a、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b、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c、围绕两个“突然”质疑。

如:

突然发生了什么事?

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a、小男孩为什么来?

用“——”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

用“——”画出有关句子。

 b、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

用“”画出有关句子。

 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

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

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四、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

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

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

“孩子,回来!

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五、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

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

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六、拓展活动

  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6  小摄影师

            关怀、爱护

         高基-------小摄影师  

            有礼貌

 

 

课题

第7课<<奇怪的大石头>>

计划课时

2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

会写“著、藏”等13个字。

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

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教学的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教学

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搜集有关李四光其人的资料

2.准备生字卡片

3.准备冰山推动巨石的科普录象

设计

环节

内容

耕耘手记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汇报预习效果

 a、《奇怪的石头》讲的是谁的故事?

(李四光)

 b、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并介绍李四光其人。

2.切入本课主题

 刚才同学们的介绍非常精彩。

李四光是怎么成为著名的地质学家,大家想不想知道?

现在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咱们也去取取经。

初读课文

 1.循序渐进读课文。

  第一遍:

边读边找出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借助后边的拼音争取把字音读准确。

  第二遍:

再读课文,进行自我测试,看看自己是否还需要借助课后的生字表。

如果不小心忘了还可以再看看生字表。

 2.互帮互助学生字。

  出示生字,请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