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投资银行在次贷危机中遭受巨大损失的原因及对中国证券公司的启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50574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国投资银行在次贷危机中遭受巨大损失的原因及对中国证券公司的启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美国投资银行在次贷危机中遭受巨大损失的原因及对中国证券公司的启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美国投资银行在次贷危机中遭受巨大损失的原因及对中国证券公司的启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美国投资银行在次贷危机中遭受巨大损失的原因及对中国证券公司的启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美国投资银行在次贷危机中遭受巨大损失的原因及对中国证券公司的启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美国投资银行在次贷危机中遭受巨大损失的原因及对中国证券公司的启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国投资银行在次贷危机中遭受巨大损失的原因及对中国证券公司的启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美国投资银行在次贷危机中遭受巨大损失的原因及对中国证券公司的启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国投资银行在次贷危机中遭受巨大损失的原因及对中国证券公司的启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美国投资银行在次贷危机中遭受巨大损失的原因及对中国证券公司的启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净资本;

风险控制指标

次贷危机自2007年8月爆发后,随着贝尔斯登的被收购而升级,并随着雷曼兄弟的破产以及美林证券的被收购而逐步蔓延;

不久,高盛和摩根斯坦利也宣布转为商业银行。

至此,世界五大投行已经先后退出了历史舞台。

一、美国投资银行在次贷危机中遭受巨大损失的原因

美国投资银行为什么会在这次次贷危机中几乎全军覆没,这可以从美国投资银行在次贷市场中的作用谈起:

首先,美国投资银行通过发起特殊目的机构将次级贷款转换为MBS(住房抵押债券),并通过金融创新,创造出CDO(担保债务权证)、CDS(信贷违约互换)等金融衍生品,扩大了次贷市场的规模,并将风险转移给次贷证券的投资者。

其次,美国投资银行作为融资者,为次贷证券投资者提供融资。

第三,美国投资银行为进行二级市场做市,持有部分次贷证券。

第四,美国投资银行作为投资者,购买部分次贷证券以进行投资获利。

随着房价的走低,次贷违约率的上升,首先投资银行持有的次贷证券发生减值,其次融资客户出现违约;

然后次贷证券市场陷入低迷,承销收入大幅度下降。

而金融资产的巨额减值和亏损同比降低了各投资机构的资本金,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杠杆比率和VAR水平;

为了降低风险水平,各金融机构只能出售风险资产以降低风险水平,这引起了次贷证券价格的进一步下跌,从而引发危机的进一步传导和升级。

而相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美国投资银行之所以更早出现危机,出现问题的机构数量也较多,这与其较为激进的投资策略和较高的杠杆比率密切相关。

2003年—2007年的平均杠杆比率显示,美国投资银行的平均杠杆率为23.8,而商业银行为13.2,前者约是后者的两倍。

以下是三家投资银行与三家商业银行的杠杆率比较:

另外,次贷证券可分为优先级、中间级和股权级等不同等级,如果贷款出现违约,先由股权级投资者承担损失,其次是中间级,最后是优先级。

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往往购买风险等级较低的证券,而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往往愿意持有风险等级较高的次贷证券以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

因此,在贷款出现违约时,最先倒闭的是投资风格更为激进的对冲基金和投资银行。

美国投资银行作为次贷证券产品的创造者,扩大了次贷市场规模,并使风险传递至金融市场的各参与者之中;

但另一方面,美国投资银行也将住房贷款部门所积累的大量风险进行了转移和消解。

同时,美国投资银行的破产也使各国政府提高了对这次金融危机的重视程度,纷纷对各金融机构和企业进行注资,从而避免或者说推迟了商业银行陷入更大的危机。

二、我国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和杠杆比率

而中国的证券公司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并未遭受较大的损失,这与其业务范围有限和杠杆比率相对较低有关。

从业务范围来看,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包括证券经纪、证券承销、证券自营、资产管理等,与国外投行相比,融资融券业务尚未正式开展,资产证券化开展的时间尚不长,其规模和创新品种也远远不足,金融衍生产品的品种和数量都较少,且不能投资于国外市场,这就避免了我国证券公司涉足在这次次贷危机中遭受较大损失的国外资产证券化产品市场。

从杠杆比率来看,根据中国证监会2008年6月修订的《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方法》,净资本基本计算公式为:

净资本=净资产-金融资产的风险调整-其他资产的风险调整-或有负债的风险调整-/+中国证监会认定或核准的其他调整项目。

同时规定,证券公司必须持续符合下列风险控制指标标准:

1、净资本与各项风险准备之和的比例不得低于100%;

2、净资本与净资产的比例不得低于40%;

3、净资本与负债的比例不得低于8%;

4、净资产与负债的比例不得低于20%;

5、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例不得低于100%。

由此可见,我国证券公司目前的杠杆比率(总资产/净资产)上限为6倍,这一水平大大低于西方投资银行的杠杆率水平,这就限制了其投资规模,降低了风险程度。

三、次贷危机对我国证券公司监管的启示

监管层对业务范围的限制使我国的证券公司避免遭受较大损失,同时这次危机也使监管层在新业务的推出上更为谨慎。

比如融资融券业务,证监会于2006年7月就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规,但迟至2008年10月才宣布将于近期启动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工作;

截至2009年4月,该业务还在进行资格审核和测试,仍未正式开展,这不能说不是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所致。

股指期货业务也类似,2007年6月一系列相关法规即已出台完毕,但推出时间至今仍没有确切的时间表。

可以说,次贷危机的爆发使监管层在开展新业务的态度上更加谨慎,但同时也影响了证券公司的盈利能力。

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疏而不堵,比如强化资本金要求、增强风险控制能力、提高准入门槛等,以提高证券公司的抗风险能力,而不是仅仅采取硬性的限制性规定。

对于证券公司的风险控制指标,除了杠杆比率的限定之外,证监会对于不同的业务种类,设定了不同的风险准备计提比例和净资本要求;

而且还规定证券公司应根据自身资产负债状况和业务发展情况,建立动态的风险控制指标监控和补足机制,确保净资本等各项风险控制指标在任一时点都符合规定标准;

在开展各项业务及分配利润前应对风险控制指标进行敏感性分析,合理确定有关业务及分配利润的最大规模;

并应建立健全压力测试机制.及时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对公司风险控制指标进行压力测试。

但证监会所规定的压力测试机制并非是强制性规定,且没有系统的测试方法,而且目前的风险监控指标基本上是固定的,尚未建立起在市场风险波动时系统的动态指标调整体系。

另外,对于固定收益类证券,也没有根据信用级别的不同设置不同的风险准备计提标准。

由于监管指标的这种静态特征,以及所采用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证券公司的证券投资规模具有一定的顺周期特征。

比如在市场处于上升周期时,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价值上升,净利润和资本公积增加,从而净资产和净资本增加,使杠杆比率降低,低于6倍的上限,从而使证券公司可以增加投资,增持更多的股票或者债券。

而在市场处于下跌周期时,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价值降低.净利润和资本公积减少,从而净资产和净资本减少,使杠杆比率提高,高于6倍的上限,从而使证券公司不得不卖出证券、从而减少投资、降低杠杆比率。

因此这一规定使证券公司在牛市时倾向于增持证券、而在熊市时则倾向于卖出证券,从而加大了市场和证券公司业绩的波动幅度。

针对这一问题,美国已于2009年4月2日修改了实施不到两年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告:

公允价值计量》,授予金融公司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适用于不良资产的问题上给予银行更多的灵活性。

中国证监会证券业协会于2009年2月5日发布了《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动态监控系统指引(试行)》,规定证券公司应当建立风险控制指标动态监控系统,实现风险控制指标的实时、动态监控和自动预警;

证券公司应当至少每季度评估一次动态监控系统的有效性,并根据市场、业务发展、技术、监管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和完善,确保系统运行正常、数据准确、完整,并能有效支持证券公司开展敏感性分析和压力测试等。

可以说,这些规定增强了对市场反应的动态性,有助于避免证券公司在市场剧烈变化时遭受更大的损失。

然而,这些指标都是监管部门的强制性规定,如何根据各个证券公司的情况,建立一套适用于自身的风险识别、计量、检测和控制机制,而不是仅仅被动地满足于监管部门的监控指标,以有效防范和应对市场风险,是摆在我国证券业监管层和证券公司面前的一大任务。

参考文献:

[1]余永定.《美国次贷危机:

背景、原因与发展》,《当代亚太》2008年第5期

[2]冯晶.《次贷危机中投资银行巨亏的根源》,《西南金融》2008年第10期

[3]蔡真、袁增霆,《投资银行与全能型银行在金融危机中的殊途命运》,《中国金融》2009年第1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