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课时训练题30.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0895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课时训练题3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课时训练题3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课时训练题3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课时训练题3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课时训练题3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课时训练题3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课时训练题3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课时训练题3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课时训练题3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课时训练题3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课时训练题3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课时训练题3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课时训练题3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课时训练题30.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课时训练题30.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课时训练题30.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课时训练题30.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课时训练题30.docx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课时训练题3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课时训练题30.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课时训练题30.docx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课时训练题30

模块综合测试卷

(2)

时间:

120分钟 分值: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文化视野下的人和自然

楼宇烈

当前的生态问题源于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自视能够征服自然。

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人类自我膨胀,肆意向自然攫取,不尊重天地万物。

结果人非但没有取得真正的独立,反而被物质、财富牵着鼻子走,失去了自我。

从“人和天地浑然一体”的观念,变成“人与天地相对立”,于是天地就被当作外在研究、开发的对象。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就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我们曾引进了许多西方哲学理论和思想学说,例如,欧洲理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

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自然并不是存在于人类之外,与人类实践无关的自然,而是经过人类实践改造了的自然,具有社会历史性的自然。

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要依靠自然界而生活。

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必须与自然界持续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

很多人将其误读为:

人类的根本任务是征服、改造自然。

上世纪初,中国的学术界就开始从中国哲学里寻找改造自然的资料。

但是,中国哲学里面没有“改造自然”的提法,于是人们开始研究历史上国人对天人关系的认识。

学者们找到的天人关系资料大都是讲“天人合一”的,当时把“天人合一”“畏天命”“奉天”理解为天是绝对不可侵犯的,人在天面前无能为力,只能去适应天。

后来,有人把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的主张理解为人不能做天的奴隶,把荀子的思想提升到“人定胜天”的高度,为征服、改造自然找到了理论根据。

但这显然不符合荀子“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的原意——天、地、人各有其道,能够分清天与人的职责的人是圣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思想值得借鉴。

道家认为,人不要把自己看得很伟大,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很渺小。

人确实有伟大的一面,但人不能主宰万物,天无为,人也要学着无为。

老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上个世纪,西方一些思想家提出要重建人文主义,人既不能成为神的奴隶,也不能异化为物的奴隶。

人类破坏自然,源于人的贪婪,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

破坏了生态环境之后再去治理,所需成本比当初破坏它所获收益更多,也无法再完全恢复原貌。

因此,开发自然资源之前,一定要考虑清楚,而且考虑环境问题时,需要抑制人的欲望。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淡薄,推崇以消费来推动经济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有人文精神,倡导不耗尽资源,让现代人可以发展,让子孙后代也可以持续发展。

生态平衡建立在生态伦理的基础上,生态伦理的核心是要相互尊重,要建立起人与自然相互尊重的观念,不去随意破坏、改造自然,另外,食品安全问题也值得关注,我们不能光吃人造的东西,还要多吃自然的东西。

这里的“自然”是老子讲的“道法自然”,我们要把自然人文的精神和现代科技更好地结合起来,而不是用现代科技去淹没自然人文。

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物质生活带来了便利,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数据化让人越来越失去主动性,人在征服物质世界的同时,也丧失了自我;随着技术的发展,有些人成了机器、信息的奴隶。

“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

”(司马迁《史记·范睢传》)人类要思考一下,有没有必要向自然、社会攫取过多的财富呢?

(选自《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自我膨胀,肆意向自然攫取,认为自己完全能够征服自然,正是这种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了当前的生态问题。

B.中国人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从最初的“人和天地浑然一体”,到后来的“人与天地相对立”。

C.西方哲学理论和思想学说所研究的自然,是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的自然,是经过人类实践改造且具有社会历史性的自然。

D.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马克思认为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但这被很多人误解为人类的根本任务是征服、改造自然。

答案:

C

解析:

C项,扩大范围。

选项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扩大为“西方哲学理论和思想学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历史上“天人合一”“畏天命”“奉天”的主张,曾被理解为天是绝对不可侵犯的,学者们一度没有从中发现“改造自然”的说法。

B.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其原意不是为了强调“人定胜天”,而是说天、地、人各有其道,能够分清天与人的职责的人是圣人。

C.道家认为,人不要把自己看得很渺小,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很伟大,人不能主宰万物,而应该效法天无为。

D.西方一些思想家提出要重建人文主义,是因为人类向自然的索取破坏了生存环境,而治理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所需成本比当初获得的收益要多。

答案:

D

解析:

强加因果。

文中并未明确“西方一些思想家提出要重建人文主义”的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要借鉴传统文化的天人思想,尊重天地万物,抑制欲望,合理开发自然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寻求建立生态的平衡。

B.食品安全问题应高度重视,我们应该把自然人文的精神和现代科技更好地结合起来,而不是用现代科技去淹没自然人文精神。

C.数据化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我们越来越失去主动性,丧失自我,所以不要过度依赖数据,更不能做机器、信息的奴隶。

D.文章结尾引用《史记》中的句子,通过对比论证的方法,引人深思,意在呼吁人们“知足”“知止”,不能从自然、社会获取财富。

答案:

D

解析:

表述错误。

应是引用论证而非对比论证,且“不能从自然、社会获取财富”的说法绝对,文末采用反问的方式提醒人们不应向自然、社会攫取过多的财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曹景行:

中国“电视时评第一人”

沈黎明

曹景行祖籍浙江兰溪市,1947年出生于上海,父亲曹聚仁是早期著名的报人。

曹景行自幼敏思好学,对书有着特殊的感情,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始终手不释卷。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曹景行顺利地考上了复旦大学历史系。

在大学,曹景行对读书更加痴迷,除了历史,他还选修了世界经济、国际关系以及新闻等课程,并花费大量时间自修英文,他认为这是接触外部世界的重要通道。

经过四年的苦读,曹景行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工作,开始跟随前辈学者研究美国和亚太地区经贸关系,成为曹家几代人中又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

后来,曹景行决定举家移居香港,当时很多人对他的举动不理解,一些要好的朋友问他,为何要在不惑之年放弃令人羡慕的稳定工作,举家去香港这样一个陌生的地方谋生,他意味深长地告诉大家:

“现在上海和香港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一个是计划经济,一个是市场经济,我研究世界经济多年,觉得那里将会是我事业的另一片天空。

”他心里还有一种潜意识,想在父亲生活了几十年的城市,成为一个像父亲那样的新闻人。

到香港后,曹景行凭着丰富的学识和多年从事研究的知识积累,很快进入新闻行业,在《亚洲周刊》当了一名撰述员,由于撰写的文章观点新颖,文风扎实,他很快升任《亚洲周刊》副总编兼《明报》主笔,并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华文报刊撰写评论。

曹景行前前后后在平面媒体工作了八年,在这八年里,他的第一要务是为全家的生存奔波。

当生活逐渐安定下来之后,曹景行的内心又波动起来,他觉得平面媒体的工作自己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工作没有一点新意,于是他开始琢磨去做更有意思的事。

“当然,一个人一辈子也可以做一种事,但是我的性格好像还是想稍微有些调整吧,我倒不是不安分,只是不想在一个固定的模式下麻木掉。

”随着心中这种不安分的萌动,1997年,曹景行做出惊人之举,改行做了电视人,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他加盟了传讯电视,主管“中天”新闻频道。

数月后,他转入凤凰卫视,这一年是1998年,他已经五十一岁。

加盟凤凰卫视之后,凤凰卫视特殊的动作方式,宽松的工作环境,使曹景行的聪明才智很快得到充分发挥。

1999年5月7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凤凰卫视迅速结合形势推出一档时事加评论的节目《中国人今天说不》,该节目立刻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由此催生出一个新的节目形态——时事分析和时事评论。

三个月后,曹景行和同事们觉得这种时评形式应该坚持下去,于是一起在《中国人今天说不》的基础上创办了《时事开讲》栏目,并于1999年8月23日正式开播,曹景行称《时事开讲》是“比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还简单”的节目。

他每天的工作的确简单:

挑选题,列提纲,打腹稿,之后的二十分钟,就是他在镜头前“肆意”点评的时刻。

尽管这档节目从布景到操作都非常简单,但是他精到的评说却迅速吸引了社会各界的人士。

曹景行对国际时事的独到见解很快提升了《时事开讲》栏目的知名度,使该栏目成为凤凰卫视的一个名牌栏目,曹景行则被人们称为“电视时评第一人”。

此后,《时事开讲》栏目不断获得中国电视界大奖。

大器晚成的曹景行,成为华人传媒界的一面旗帜。

2018年全国“两会”结束后,当有记者称他为前辈、称赞他的评论十分深刻时,他微笑着回答:

“我只是一名普通媒体人,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曹景行认为新闻评论有两个基本立场是一定要把握住的。

一是要基于事实,新闻评论不是个人主观的发挥。

二是基本的原则立场,所有的言论基调都要从中国以及中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

②现在曹先生的观点输出一直没有停止,但平台变了。

他透露,网络对传统媒体冲击很大,2008年8月6日北京奥运会之前,他和凤凰新媒体联合推出了“曹景行手机报”,正在运行。

(摘自《“潮人”曹景行退出凤凰卖观点》,有删改)

③曹景行说,他比较适应数字化产品的发展潮流。

他认为,不要反对网络上的文字,当年如果蒲松龄能够上网的话,《聊斋志异》一定首先是从网上流传的。

(摘自曹景行在湖南大学演讲通讯稿)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大学时,曹景行学习历史、世界经济、国际关系、新闻课程以及英文,说明曹景行为了成为一个新闻人,做了许多努力。

B.本文在时间表述上充分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与文学性,如“1999年5月7日”“1999年8月23日”等,就是典型的表现。

C.面对记者的赞誉,曹景行说自己只是个普通的媒体人,做了该做的事,这是谦虚,是“电视时评第一人”大家风范的体现。

D.曹景行认为,不要反对网络上的文字,这说明曹景行对网络言论持开放包容的态度,认为不应对网络言论进行过多干预。

答案:

C

解析:

A项,“说明曹景行为了成为一个新闻人,做了许多努力”错,曹景行学习这些说明了他好学,也与他想更好地理解认识外部世界有关,文中并无此时曹景行就为成为新闻人做准备的交代;B项,确切时间的表述并不能体现传记的文学性;D项,“不应对网络言论进行过多干预”理解错误,相关链接③中说曹景行比较适应数字化产品的发展潮流,他认为“不要反对网络上的文字”,并非指不要干预网络言论,而是不要反对通过网络平台发表文字。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曹景行的父亲曹聚仁是早期著名的报人,曹景行从小敏思好学,经过不懈的努力,他最终成为曹家几代人中又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

B.曹景行的不安分,是以责任与担当为前提的。

到香港的前八年,他的第一要务是为家庭的生计而奔波,在生活安稳之后他的内心才又开始波动起来。

C.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遭轰炸后,曹景行迅速推出时事加评论的节目《中国人今天说不》,这体现了他的立场。

D.曹景行主持《时事开讲》时的工作非常简单,每天花费二十分钟挑选题,列提纲,打腹稿,在镜头前点评,但他的独到见解却并不简单。

E.曹景行在湖南大学演讲中提到他比较适应数字化产品的发展潮流,他在北京奥运会之前推出的“曹景行手机报”便证明了这一点。

答案:

CD

解析:

C项,原文只说《中国人今天说不》是由凤凰卫视推出的,并无信息表明这一节目是由曹景行推出的;D项,“花费二十分钟挑选题……在镜头前点评”表述错误,原文是说他每天在镜头前点评的时间为二十分钟。

6.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曹景行能成为“电视时评第一人”的原因。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深厚的积累,曹景行凭着丰富的学识和多年从事研究的知识积累,很快进入新闻行业并取得突出成就;②敏锐的洞察力,其凭借精到的见解提高了《时事开讲》栏目的知名度;③正确的新闻评论观,即新闻评论要基于事实,也要秉持一些基本的原则立场,从国家以及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④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追求新的高度,在已获得好评的《中国人今天说不》基础上创办了《时事开讲》栏目;⑤良好的发展平台,他工作的凤凰卫视运作方式特殊,工作环境宽松。

解析:

回答问题,要注重把握曹景行成为“电视时评第一人”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有曹景行有着丰富的学识、深厚的积累和多年研究的经验;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见解,并凭借个人努力提高了栏目的知名度;坚持新闻评论的两个基本立场等。

客观原因有凤凰卫视特殊的运作方式、宽松的工作环境等,使得曹景行的聪明才智很快得到发挥。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信 任

余显斌

他一声唿哨,在积雪的旷野打着旋子,远远传开。

随着口哨声,远处一个红点跳动着,跌跌撞撞滚来,越滚越远,是只小小的狐狸。

小狐狸毛茸茸的,如一个小小的红线团,额头有指肚大一块白毛,像珍珠一样。

这是只才出生不久的狐狸。

它胖乎乎的,蹲在他面前,一双亮亮的眼睛望着他,眼睛里跳跃着喜悦、快乐和顽皮。

它知道,他拿了可口的食物。

因为,从第一次遇见他直到现在,他都这样。

果然,他笑着,手一扬。

竟然是它最爱吃的鸡肉。

它跳起来去抢,他呵呵笑着,摸着它的头道:

“别闹别闹,放好了吃。

”为了避免被雪弄脏,他拿块油纸铺在地上,放好鸡肉。

肉一放下,小狐狸就扑过来,使劲嗅着,流着哈喇子,吧唧吧唧吃起来。

半只鸡吃完,它的小肚子胀得鼓鼓的,更像个毛茸茸的线团了。

接着,它抬起头来,亮亮的眼睛期待地看着他。

它知道,接下来,他会逗它玩,带着它跑,从相遇到现在,从没断绝过。

也因为如此,它从一只生性胆小的小狐狸,变成了一只爱亲近人的小狐狸。

果然,他拍拍它的头,在雪地上跑起来,快活地笑着。

它跟着跑,一路翻着跟头,发出稚嫩清脆的叫声。

两个点,一红一黑,在雪地上翻滚着。

玩得差不多了,他喊一声:

“回了!

”一挥手,走了。

小狐狸舍不得,跟着他,轻轻叫着像是在撒娇,好像没玩够似的。

一直到他走远了,不见了,小狐狸才往回走,回到自己隐秘的洞穴里,偎依着母亲,做起香甜的梦。

一直这样,大概两个月吧。

那天,雪下得特别大,四野皆白,小狐狸饿得叽叽叫。

老狐狸也饿得浑身发软。

几次,小狐狸跑出洞,又失望地哼哼唧唧跑回来。

上午,雪地响起一声唿哨。

小狐狸一听,乍了下耳朵,跌跌撞撞跑出来,球一样滚到他面前,扯他的裤脚,跳起来,抢他手中的鸡肉。

他笑骂:

“馋东西,饿坏了。

”他把肉放好,很大一只烤鸡。

小狐狸扑过去,流着口水,摇摆着脑袋撕咬着。

这时,那边土坎上,一只狐狸露出头,是那只老狐狸。

它小心地看着,小狐狸正在大快朵颐。

肉的香味,远远飘来,它也流出了口水。

它小心地爬下了土坎,一步一步靠过来。

它很清楚,自己一身火红的皮毛太珍贵了,会引来无数的贪婪和阴谋,所以不得不小心。

刚走几步,哐的一声,它的脖子被夹住了,是个钢夹!

钢夹力道很大,传来骨头的碎裂声,还有老狐狸的惨叫声。

这夹子,是他下的。

必须有一定重量,夹子的机关才能绊动:

小狐狸不行,老狐狸恰好。

他要的,是老狐狸的皮子。

这样的皮子,想要猎到,难如登天,因此,市场价几万元一张。

小狐狸的皮太嫩,没人要。

因此,他想了这么个办法。

小狐狸停住了,抬起头,看着他,眼光中一片疑惑。

那只老狐狸的皮,他卖了三万元。

他笑笑,数着票子。

他知道,还有一个三万元在山林里等着他:

一年后,小狐狸就会长大。

一年一晃就过去了。

他上了山,果然看到了那只长大的小狐狸,皮毛比它母亲的还红还净,额头那块毛,仍像珍珠一样;只是眼光变了,不再纯蓝,而是闪着白白的光。

显然,它也认识他,蹲在那儿,长长地叫了一声。

他已跟踪它几天了,办法用尽也无法得手。

他举起猎枪。

它一跃跑了,雪地里一条红线,弯弯曲曲。

他打不中,就追。

雪很厚,狐狸跑起来有些艰难,他眼看就要追上,猛扑过去。

那只狐狸一拐,转了个弯。

他扑空了,只听哐的一声,接着一声惨叫,他晕了过去。

醒来时,他的一只手已断。

这山里,下夹子的人很多,他中了别人的一个夹子。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详细描写了小狐狸的外貌,但对猎人的外貌没做细致的描写,这是因为猎人长什么样并不重要,小说主要展现的是他的内心世界。

B.小说中多次写到了雪,狐红雪白,色彩鲜明,画面生动而美好。

其中“那天,雪下得特别大,四野皆白”的描写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C.小说三次写到了小狐狸面对猎人的眼神,前两次眼神“亮亮的”,后来“闪着白白的光”,这凸显了小狐狸对猎人的情感变化。

D.小说前半部分写猎人与小狐狸之间的亲密无间,与后半部分猎人与小狐狸之间的关系变化形成对比,这样的反差引人深思,深化了主题。

答案:

C

解析:

C项,文中共四次写到了小狐狸面对猎人的眼神。

8.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猎人的形象特点。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善于伪装,处心积虑。

他百般与小狐狸搞好关系的原因是想借助它使老狐狸放松警惕,引出老狐狸并将其捕获,最终卖狐皮获利。

他设置的机关,必须有一定的重量才能绊动,小狐狸不行,老狐狸正好。

②贪婪、自私、冷酷。

他猎杀老狐狸,毫不手软,丝毫不顾及小狐狸对自己的信任;他不立刻猎杀小狐狸,是想等小狐狸长大,皮毛更值钱时,再来捕获它。

第二年再见到小狐狸时,他毫不手软,跟踪几天,办法用尽,一心只想猎杀。

解析:

分析猎人的形象特点,可以从文中找出对他进行刻画的相关情节并进行概括归纳。

如文中写他与小狐狸搞好关系的真正目的在于引出老狐狸并将其捕获,卖老狐狸的皮挣钱,由此可知他善于伪装,处心积虑。

从他猎杀老狐狸和小狐狸的行为,可以看出他的冷酷无情及自私贪婪等。

9.小说以“信任”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内容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从形象方面:

“信任”凸显了人性中的残忍和兽性中的纯真,在小狐狸对猎人的信任和猎人处心积虑设下的获取“信任”的圈套中,突出了猎人和小狐狸各自的形象特点。

②从情节方面:

“信任”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小狐狸对猎人的信任导致了老狐狸的上当;信任被亵渎也导致了小狐狸对猎人的仇恨。

③从主题方面:

“信任”寓意深刻,发人深思,揭示、批判了人性中的自私冷漠和唯利是图,呼唤人与动物之间的信任,呼唤人类纯真善良本性的回归。

解析:

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可以从形象、主题、情节等方面进行分析。

如从形象的角度分析,“信任”既体现猎人的处心积虑,又突出小狐狸的单纯。

从主题方面分析,“信任”能引发读者思考人性中的自私冷漠及人与动物之间的信任等问题。

从情节方面分析,“信任”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范述曾字子玄,吴郡钱唐人也。

幼好学,从余杭吕道惠受《五经》,略通章句。

道惠学徒常有百数,独称述曾曰:

“此子必为王者师。

”齐文惠太子、竟陵文宣王幼时,高帝引述曾为之师友。

起家为宋晋熙王国侍郎。

齐初,至南郡王国郎中令,迁尚书主客郎、太子步兵校尉,带开阳令。

述曾为人謇谔,在宫多所谏争,太子虽不能全用,然亦弗之罪也。

竟陵王深相器重,号为“周舍”。

时太子左卫率沈约亦以述曾方汲黯。

以父母年老,乞还就养,乃拜中散大夫。

明帝即位,除游击将军,出为永嘉太守。

为政清平,不尚威猛,民俗便之。

所部横阳县,山谷险峻,为逋逃所聚,前后二千石讨捕莫能息。

述曾下车,开示恩信,凡诸凶党,襁负而出,编户属籍者二百余家。

自是商贾流通,居民安业。

在郡励志清白,不受馈遗。

明帝闻甚嘉之,下诏褒美焉。

征为游击将军。

郡送故旧钱二十余万,述曾一无所受。

始之郡,不将家属,及还,吏无荷担者。

民无老少,皆出拜辞,号哭闻于数十里。

高祖践阼,乃轻舟出诣阙,仍辞还东。

高祖诏曰:

“中散大夫范述曾昔在齐世忠直奉主往莅永嘉治身廉约宜加礼秩以厉清操。

可太中大夫,赐绢二十匹。

”述曾生平得奉禄,皆以分施。

及老,遂壁立无所资。

以天监八年卒,时年七十九。

注《易·文言》,著杂诗赋数十篇。

(选自《梁书·范述曾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散大夫范述曾/昔在齐/世忠直/奉主往莅永嘉/治身廉约/宜加礼秩/以厉清操

B.中散大夫范述曾昔在齐/世忠直奉主/往莅永嘉/治身廉/约宜加/礼秩以厉/清操

C.中散大夫范述曾/昔在齐世/忠直奉主/往莅永嘉/治身廉约/宜加礼秩/以厉清操

D.中散大夫范述曾/昔在齐世/忠直奉主往/莅永嘉/治身廉/约宜加礼秩/以厉清操

答案:

C

解析:

根据句意,“齐世”为齐代之意,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B两项;“往莅永嘉”中,“往”修饰“莅永嘉”,故“往”不可与“忠直奉主”相连,据此排除D项。

综上,答案选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五经,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易经》《论语》的合称。

B.编户,指编入户籍的平民。

官府把民户的详细信息量登记在册,并据此征收赋税和摊派徭役。

C.商贾,泛指做买卖的人,行走贩卖货物谓之商,住着出售货物谓之贾。

D.践阼,践为踩、踏之意,阼指帝王登位或祭祀所登之阶,这里指皇帝登基。

答案:

A

解析:

五经,是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范述曾学有所成。

曾师从余杭吕道惠学习《五经》,在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受到老师吕道惠的称赞和奖赏。

B.范述曾能力出众。

刚就任永嘉太守时,便昭示恩德,申明信义,顺利地解决了横阳县凶徒聚集的难题。

C.范述曾清正廉洁。

在永嘉郡任职期间,努力保持操守,不接受馈赠,明帝对此很是赞赏,下诏褒扬他。

D.范述曾乐善好施。

一生所得到的俸禄,都分别施赠给他人,等到自己年老之时,家徒四壁,没有资产。

答案:

A

解析:

文中“道惠学徒常有百数,独称述曾曰:

‘此子必为王者师。

’”一句表明老师称赞了他,但未表明老师奖赏了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述曾为人謇谔,在宫多所谏争,太子虽不能全用,然亦弗之罪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始之郡,不将家属,及还,吏无荷担者。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