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八下《悼念玛丽居里》word学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51338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八下《悼念玛丽居里》word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苏教版语文八下《悼念玛丽居里》word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苏教版语文八下《悼念玛丽居里》word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苏教版语文八下《悼念玛丽居里》word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苏教版语文八下《悼念玛丽居里》word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苏教版语文八下《悼念玛丽居里》word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苏教版语文八下《悼念玛丽居里》word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苏教版语文八下《悼念玛丽居里》word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苏教版语文八下《悼念玛丽居里》word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苏教版语文八下《悼念玛丽居里》word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苏教版语文八下《悼念玛丽居里》word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苏教版语文八下《悼念玛丽居里》word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苏教版语文八下《悼念玛丽居里》word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苏教版语文八下《悼念玛丽居里》word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苏教版语文八下《悼念玛丽居里》word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苏教版语文八下《悼念玛丽居里》word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苏教版语文八下《悼念玛丽居里》word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苏教版语文八下《悼念玛丽居里》word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苏教版语文八下《悼念玛丽居里》word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八下《悼念玛丽居里》word学案文档格式.docx

《苏教版语文八下《悼念玛丽居里》word学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八下《悼念玛丽居里》word学案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语文八下《悼念玛丽居里》word学案文档格式.docx

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pō)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190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191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用了好几年在研究镭,使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原子时代。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

尤其因为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她的典范激励了很多人。

三、整体感悟:

找出在第一小节中表现作者对居里夫人高度评价的语句。

“第一流……还要大”。

理解:

爱因斯坦认为:

她在道德品质方面的成就比单纯的才智方面的成就还要大。

这样就点明了写作的目的。

四、辨思赏析:

1、分析第二、三小节,说出“人格伟大”的具体含义。

意志坚强而又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谦虚严肃,顽强热忱。

热爱科学;

矢志不渝(补充)。

2、体会最后一节的含义。

指出她的品格和作风对欧洲未来的重要性,希望欧洲的知识分子为了欧洲的未来向她学习。

名言导入:

1、“只有整个人类的幸福才是你的幸福。

”(德国哲学家狄慈根)

2、“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哲人、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瑕的伟大人物。

“(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

1、朗读课文

2、语句之间的比较:

关键词语。

3、分析句意。

小组合作探究;

找出、归纳关键词语。

补充:

1896年,法兰西共和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表了一篇工作报告,详细地介绍了他通过多次实验发现的铀元素能放出一种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射线,居里夫人决心揭开它的秘密。

在一间夏不避燥热,冬不避寒冷的破旧棚屋内从事起

五、拓展延伸:

1、《我的信念》选读。

2、悼词的常识。

内容、情感、格式等。

六、课堂检测。

脑力加苦力的劳动,从1898年到1902年四年时间里,坚持不懈,终于从几十吨铀沥青矿废渣中提炼出十分之一克纯镭盐,并测定了镭的原子量。

在镭提炼成功以后,有人劝他们向政府申请专利权,垄断镭的制造以此发大财。

居里夫人对此说:

“那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应该公开发表,别人要研制,不应受到任何限制”。

“何况镭是对病人有好处的,我们不应当借此来谋利”。

课堂校正。

1、完成《自主检测》相关内容。

2、收集其他科学家的故事,写好读后感一篇。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

1、了解莫泊桑的文学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习演说词感情饱满、以情动人的写法。

3、掌握悼词的基本写法。

1、了解莫泊桑的文学成就。

1、清新的语言特点。

莫泊桑的作品如《项链》等学生已有所了解和喜爱。

1、完成课前思考相关题目。

2、收集莫泊桑的作品名称及他个人的文学资料常识。

了解左拉的文学常识。

3、熟读课文,划出喜爱的语句。

积累文学常识

二、背景助读:

交流预习作业:

1、左拉

2、本文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

1、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

写向莫泊桑致敬。

第二部分(第2—3段):

写对莫泊桑的深情回忆。

第三部分(第4—5段):

精辟地论述莫泊桑在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

第四部分(第6段):

以“永在”的赞词结束演说。

2、文章的情感:

对莫泊桑英年早逝的痛惜、缅怀、热爱、赞美之情。

1、“回忆初识”一节中,莫泊桑是一个怎样的青年?

2、找出有关介绍莫泊桑文学成就的语句。

揣摩作者的情感。

世界短篇小说三位大师:

美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叶子》

俄契诃夫《变色龙》《凡卡》《套中人》《公务员之死》等。

法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羊脂球》

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创始人

代表作《萌芽》。

左拉与莫泊桑交往甚密,他在得知莫泊桑英年早逝的消息后不胜痛惜,以无比悲伤的心情于1893年7月6日在莫泊桑葬礼上发表了演说。

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归纳。

学生个人归纳展示。

小组合作交流,结合朗读归纳。

莫泊桑的年龄在18至20岁之间,血气方刚。

“眼睛明亮”是外貌特征,“含笑”“沉默不语”是写莫泊桑的神态,“谦恭”“洗耳恭听”是写他的品质,“老半天才斗胆插上片言只语”是写他的睿智,“开朗”“坦率”“朝气”是写莫泊桑的性格特征,“棒小伙子”“健康的气息”是写他的身体,“我们却不曾想到他有朝一日会有才气”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以“高产、稳产”,“源源而出”“无限地丰富多彩”来描写莫泊桑作品之多;

以“炉火纯青”“令我惊叹”“无不精湛绝妙,令人叹为观止”

3、找出文段中的比喻句。

朗读感悟,讨论比喻的本体、喻体,并说说比喻的精妙之处。

例如:

“面包”:

比喻人们喜爱他的作品,虽然质朴却有价值。

“美的源泉”:

指他的作品。

五、比较阅读本文与爱因斯坦的《悼念居里夫人》,归纳悼词的三大特征:

1、 

总结死者的生平业绩及其社会意义 

2、 

化悲痛为力量的积极的基调和内容 

3、 

感情务求真挚感人,语言务求质朴动人 

六、课堂训练:

有感情地朗读。

来形容艺术水平之高。

这些都表现了莫泊桑的文学成就。

此外,作者还用“小小的喜剧”“完整的戏剧”“生活的窗口”这些比喻来描述其文学价值。

“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笑或是哭,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是写莫泊桑作品的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师生共同探讨。

小组比赛

1、有感情地熟读课文 

2、选读莫泊桑的一部短篇小说。

3、完成《自主检测》相关内容。

《在联邦德国海姆佗市市长接见仪式上的答词》

⒈体会作者巧妙的构思和生动幽默的语言。

⒉理解作者对海姆佗市市长及其同僚以及对德国人民的真诚的赞美之情。

⒈理解本文巧妙的构思和生动幽默的语言。

演讲词用语简明、得体、生动、真诚的要求。

本文中涉及的民间故事学生很感兴趣。

1、完成课前思考。

2、复述文中提及的德国民间故事。

一、情境导入

二、检查预习:

学生复述德国民间故事:

早年,海姆佗一度鼠害猖獗,居民深受其苦。

一日,忽有一个身着花衣的流浪汉来到这里,声称他有一支魔笛,可除祸患。

当地贵族应许事成之后,重金酬谢。

果然,花衣吹笛人奏响魔笛,将众鼠引入河中,尽数淹死。

但此时贵族却拒不履行诺言,花衣吹笛人一怒之下,再次吹响魔笛,该城130名儿童闻声自动跟他出走。

三、整体感悟:

1、速读课文。

2、感知本文语言特点:

幽默生动

(入乡随俗,符合西方人的风格。

简介写作缘由)

五、辨思赏析:

1、文章三部分各自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中国作家代表团由于景慕海姆佗市而提前到达。

第二部分(第2—3段),先略写初到海姆佗市的情况,然后着重介绍和花衣吹笛人攀谈的内容,表达出答词的主要意思。

第三部分(第4段)点明这篇讲演是贺词,也是答词。

2、本文在写作内容上有何特色?

作用是什么?

引用了一个民间故事(传说)。

作用:

(1)赞扬市长及其同僚的诚实守信,表示亲切友好的态度。

(2)友好而巧妙地指出了德国社会的一个问题:

人口出生率低

(3)表示良好的祝愿。

教师由文学常识导入:

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

教师补充:

演讲词:

演讲又叫讲演或演说,是指在公众场所,以语言为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结构上分:

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常以号召式、勉励式、总结式

为形式。

内容具有针对性、情感富有感召力、语言具有简洁性。

本文属于演讲词中的答词;

要求:

简明、得体、生动、真诚。

组织小组合作探究

3、在引用民间故事时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对比。

以过去统治海姆佗市的贵族老爷们的失信来反衬如今市长及其同僚的诚实守信。

4、赏析语言:

比较不同效果

1、①喂,伙计!

自打我来到联邦德国,就听到人们在抱怨,说是如今有不少德国青年,只顾个人轻松快活,不愿结婚成家,因此儿童越来越少了…… 

②自从我来到联邦德国,就了解到贵国儿童人数不断减少。

 2、①如今的海姆佗市长先生和他的同僚先生们,可是一些信守诺言的好人!

假如他们应许了您什么,只管伸手向他们要好了!

②如今的海姆佗市各级政府官员具有诚实守信的美德,承诺定会兑现。

通过比较,第1组句①好似与人在打招呼,好似与人在亲切交谈,“喂,伙计”这样的呼告,一下子把演讲者与听众的距离拉近了。

“就听到人们在抱怨”,是心中不满,数说别人的意思,本来是贬义词,这里却贬词褒用,显得生动幽默,风趣动人。

而句②是一般的陈述句,严肃有余,幽默不足。

第2组句①模仿欧洲人幽默的语调,显得风趣动人。

“假如……只管”这个假设句式又显得很婉转。

“伸手”本是贬义,这里是贬词褒用,显得既形象又风趣。

而句②为一般陈述句,显得太严肃,缺乏幽默感。

一、完成《自主检测》相关内容。

二、课外收集一个外国的民间故事,小组交流。

《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

1、了解“年轻精神”的品质。

2、体会情理交融的语言特色。

3、学习本文的正反对比的手法。

了解“年轻精神”的品质。

演讲词的结构及特点。

正反对比的手法

学生已学过《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可比较学习。

2、收集萧红的文学常识。

清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曾这样热情歌颂少年,他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二、检查预习

交流有关萧红的文学常识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阐述“年轻精神”的特征。

四、辨思赏析

1、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4段),开头:

赞颂萧红“一生为人民解放事业奔走”的精神,引出“年轻人”的话题。

第二部分(第5一11段),主体:

阐明“年轻人”的内涵,论述“年轻精神的品质”的三个特征。

第三部分(第12段),结尾,号召大家向“年轻精神”饱满的青年学习。

2、读4、5两个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年轻人?

明确:

一个人的年轻不年轻,并不是专看生理上的年龄,而主要的还是看精神上的年龄。

(2)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

3、读7-10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年轻精神的品质特征有哪些?

第一、是真理的追求者;

第二、是博爱的实践者;

第三、是勇敢的战士。

4赏析重要句子的含义:

1、

“使自己年轻”:

是对年轻人自身的要求,要求年轻人成为真理的追求

萧红(19l1一1942),是在鲁迅先生培养下成长起来的现代女作家,代表作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抗战爆发后,从日本回国参加抗日斗争。

1942年病逝于香港,葬在靠近海边的浅水湾,年仅32岁。

萧红把一生都献给了人民解放事业,在她身上有着年轻人所应有的精神品质。

为了纪念这位年轻卓越的女作家,1948年,一大批民主的、革命的文化人在萧红墓前举行集会,郭沫若在会上作了五分钟即兴讲演。

小组合作探究

补充作用:

爱憎分明、思想倾向鲜明

找出最能体现这些精神品质的关键词语。

明确具体内涵:

1、追求真理、追求进步、虚心坦诚

2、正直善良、大公无私、见义勇为、乐于奉献

3、勇敢坚强、不怕牺牲

者、博爱的实践者、勇敢的战士。

(讲的是“修身”

2、“使中国年轻”:

是要让年轻人明确,修身的目的是为了“治国”,是为了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国,并使之繁荣昌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一句是鼓励年轻人要树立远大的理想。

五、拓展延伸:

讨论巴金的名言:

为了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去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六、小结课文:

语言特色:

(l)开题自然,妙趣横生。

(2)观点鲜明,中心突出。

(3)富有哲理,充满激倩。

(4)多用短词,简练风趣。

七、课堂检测。

可以安排仿写。

思考角度:

人生意义。

联系演讲词的特点来讲。

2、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应该如何做,“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

写一段话。

《北京申奥陈述发言两篇》

1、能运用适当的阅读方法自行阅读课文。

2、能根据发言人的身份比较两篇发言的重点内容,体会演讲语言的得体性。

3、能掌握演讲稿的特点及注意事项,学会写简短的演讲稿。

1、明确两篇发言的具体内容2、演讲词的具体特点。

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发言角度。

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对奥运精神的理解、对举办奥运会意义所在的理解。

1、收集有关奥运会的资料:

如来历、中国申奥史、北京奥运会的盛况、举办意义。

2、完成课前思考。

2008年北京奥运会于2008年8月8日20时开幕,2008年8月24日闭幕。

本届奥运会口号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主办城市是中国北京。

2001年7月13日,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这一天,中国赢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

全国人民多年的心愿终于实现了,举国上下一片欢腾。

二、整体感知:

1、用喜欢的阅读方法阅读课文。

2、思考:

在我们欢欣鼓舞的时候,我们也不应该忘记那些为申奥成功做出贡献的功臣们,思考:

你觉得中国在哪些方面会深深打动奥委会成员?

 

(1)中国政府支持举办奥运会的坚定立场和信守的承诺。

(2)中国人民对奥运会的强烈愿望

(3)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的传统民风。

(4)何振梁先生对奥运精神的执着热爱和他的毕生梦想。

三、辨思赏析:

1、比较:

李岚清副总理、何振梁先生各以怎样的身份作陈述发言的?

他们陈述的重点内容与他们身份相符吗?

2、引用先圣孔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名言有何作用?

表达对世界客人的欢迎;

浓郁的文化氛围可强化中国申办奥运会的文化色彩,让更多的奥委会成员认可。

3、两篇文章的语言有何共同点?

语言简洁而得体,具有很大的感召力。

奥运精神是“更高、更快、更强”。

奥运会是集体育精神、民族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于一身的世界级运动盛会,其比赛过程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运动水平,而且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综合实力和民族素质的具体体现。

有视频资料更好。

抓关键语句。

归纳。

1、李岚清代表中国政府陈述了坚定支持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立场和实现诺言的态度,对经费问题作出了保证,并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奥运的热切期望。

2、以资深职业人士的身份,恳切表达了希望在中国举办奥运会的热切愿望,并诚挚阐述了在北京举办奥运会的重要意义。

4、归纳两篇文章的结构:

《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陈述发言》

第一部分(第1~3段)中国政府对申奥的立场、态度和承诺。

第二部分(第4~5段)作关于奥运经费的保证,并表达中国人民对奥运的热切期望。

第三部分(第6段)表达对世界客人的热烈欢迎。

《何振梁先生陈述发言》

第一部分(第1段)选择中国的意义。

第二部分(第2~3段)我的梦想。

第三部分(第4~5段)重申选择北京的意义。

四、课堂检测

2、有条件的同学选择观看申奥视频全程。

古诗二首

1、理解两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2、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

1、理解两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体会诗歌的意境。

1、意境的把握。

本学期已有诗歌的赏析要领

1、熟读诗歌。

2、收集李商隐、赵翼的文学常识。

《夜雨寄北》

学生介绍李商隐:

李商隐,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代表作《无题》(相见时难)、

《夜雨寄北》《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1、朗读诗歌。

2、这首诗是一首什么诗?

抒情诗;

1、诗歌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诗中的情感蕴含其中的郁闷、孤寂、思念和伤感。

2、写作上有何特色?

情景交融

3、分析秋雨与思念之情之间的相通点。

四、拓展延伸:

默读《古诗赏析》

《论诗》

一、情境导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江泽民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

2、赵翼在本诗中表述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

三、辨思赏析

1、“至今已觉不新鲜”指什么?

以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

2、是不是在贬抑李杜?

否;

此诗旨在说明文学创作的时代性,而非贬低李杜诗篇的杰出成就。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

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

还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

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

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归纳诗中的景物。

赵翼:

清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或嘲讽理学,或隐寓对社会的批评,或阐述一些生活哲理,颇有新颖思想。

3、“风骚”一词如何理解?

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

4、诗中的名句是哪一句?

五、课堂训练:

背诵古诗2首。

联系“稍逊风骚”一句。

1、完成背诵与默写。

2、课外收集两位诗人的其它作品各一首,朗读并理解诗歌的内容与表达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