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51671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至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格式.docx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仙则名(名:

出名,有名)

B.草色入帘青(入:

映入)

C.亭亭净植(植:

竖立)

D.宜乎众矣(宜:

适宜)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丝竹之乱耳/何陋之有

B.同予者何人/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C.可以调素琴/以刀劈狼首

D.濯清涟而不妖/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9.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划两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三、诗歌鉴赏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南溪弄水回望山园梅花

杨万里

梅从山下过溪来,近爱清溪远爱梅。

溪水声声留我住,梅花朵朵唤人回。

分析三、四句中加点的叠词的表达效果。

四、句子默写

11.根据提示,默写填空。

①造化钟神秀,________。

②________,拄杖无时夜叩门,

③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

④《贾生》中借古讽今批评统治者不关心百姓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五、综合性学习

12.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阿根廷为此专门发行了以戒烟为主题的邮票。

请仔细观察右图,完成下面两题。

(1)请简要介绍邮票图案的构成,不超过50字(文字和票值均忽略不计)

(2)请写出邮票的寓意,不超过30字。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奶奶的第一次合影

①奶奶一生有两个忌讳:

照相,过生日。

她认为照相会吸走人的精气,过一次生日就会折寿半年。

地将这一理念坚持了一辈子,于是,我们做晚辈的,都尽量顺着地,不为她庆生,也不为她照相。

尽管我曾偷拍过她几次,但终因怕她知道了不悦,也一直没让她看。

她低调对待生命,不想在这个世界上留下她的任何印记。

②奶奶很上相。

她坐在屋檐下剥玉米,银白色的头发贴在脑后,身材瘦削,穿着一件灰蓝色的长对襟衣,那模样本身就是一幅水墨画。

我一直想给她拍张彩照,等地百年之后使用,毕竟,她已年过九十了。

但她从不配合,我的想法一直未能实行。

③年过九十的人几乎是风里的一盏灯。

④入秋的那场雨下过,天气呼啦一下就凉了。

奶奶的老毛病气管炎犯得很准时,年年秋后。

奶奶尽量压低喘息,但咳嗽声还是传了过来,一阵一阵的,将她的身子压得越来越低,让她的脚步更加蹒跚。

⑤门外的那棵油桐树叶黄了,秋雨过后,“啪啪”地往地上落。

“叶落归根了!

”奶奶嘴里嘀咕一声,缩了缩身子,弯着腰回屋里了。

奶奶怕风吹,就待在黑洞洞的屋子里不出来,有时,看半天没动静,喊她几声,她才应一声。

⑥转眼冬天来了。

父亲打来电话,声音大得可怕,简直是呢,说:

“老房门前被画了白线,有高速公路要从门口过,这叫人咋活呀?

⑦这是很多农民当下面临的一个难题,谁也没办法。

我还一直为我们家地处偏僻地带,不会被现代化设施骚扰而得意呢,没想到还是没躲过拆迁这一劫,想着想着,头就大了,跟老板请了假,回去看看。

⑧院子里依然静悄悄的,只是房阶下三米以外的地方醒目地画了一条白线。

那裸高高挺立的油桐树首当其冲,白线就画在它的根部。

⑨那条白线就像一道符,在太阳的光里显得阴森而恐怖。

耳后,一阵急促的喘息声传来,回头看,是奶奶。

⑩奶奶今天显得很精神,地将头发梳得光溜溜的,走出她“宅”了许久的屋子,微笑地看着我说:

“二丫,你知道不,咱家门前的这棵油桐树是你爷爷盖房时栽的,你爹才7岁时,你爷爷蹬脚走了,他走时树才有碗口那么粗。

⑪我只知道吃从树上掉下来的油桐籽,却从不知道这棵树竟然有这么长的历史。

它现在粗得我一抱都接不严。

⑫奶奶说后,用手捋了捋头发,又说:

“过不了几天,这树就要被砍了,咱们的老屋和院墙肯定也保不住了。

二丫,你给我照张相吧,我要和树连同这老屋在一起,这么多年了,也该到头了。

”我的眼泪竟然“哗”地落了下来,拿相机的手颤抖得厉害。

⑬奶奶端端地站在油桐树下,望着我,脸上透出少有的光。

透过被泪水模糊的眼,我看了看镜头里的奶奶,使劲地想了快门。

奶奶看了看相机里的照片说:

“我不敢看了,收起来吧,也不知道你爷爷敢不敢看。

”她颤颤巍巍地走回了屋里。

⑭一年后,奶奶和那棵老油桐以及老屋永远地待在了一起。

13.根据第①段内容,用两个词语概括奶奶的性格特点。

14.小说为什么以“奶奶的第一次合影”为题?

15.小说多处提到油桐树,请说说油桐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无人捡拾的柴禾

蒋殊

①一到秋天,一见落叶,柴禾就映现在脑子里。

②柴禾点燃,升起一团火焰,让人在温暖中无限欢喜。

火焰之上,是满满一铁锅沸腾的小米粥,依次放入南瓜、红薯、豆角、面条,然后是盐,起锅前再排些葱蒜。

一锅和子饭,饭香味便洋溢在冬日的夜里。

吱呀一声,将漆黑与寒冷关在门外。

一家几代国在燃着柴禾的灶台边,就着明明灭灭的火焰,吃饭,闲活,间或孩子央大人说些故事。

③柴禾像小山,整齐地码在不住人的窑洞里,有些就堆靠在院中墙边。

小山般的柴禾安放在眼前,踏实了整个冬天。

④秋叶落下,秋假来临。

刚刚放学的孩子,进门扔下书包便三个一群,两个一伙,一人一只萝头撒丫跑进大大小小的树林里。

一时间,满沟满岭撒满了孩子。

他们顾不得淘气,仔细拨开厚厚薄薄的枯叶,拨拉出一根根行走到生命极限的枯枝。

秋日的假期,孩子们最累,要帮家里收秋,更要完成学校的任务——捡柴禾。

学校会按年级给每个学生分配,谁五斤,谁十斤,一杆秤公平得不偏不倚。

冬日的教室只有极少的煤,要保暖,就得自己动手,依赖一摞摞柴禾熬过漫长的冬季。

⑤在捡柴禾的问题上,孩子们从不偷懒应对。

在完成任务之前,连睡个懒觉也得小心翼翼。

大人们一掀被子,便打着哈欠乖乖坐起。

箩头就等在门口。

迅速扒几口饭,提起箩头,一边出门一边呼唤心仪的伙伴。

而被唤的人,也在慌乱地做着出门的准备。

一阵风过后,两只箩头,两个或搭肩或牵手的伙伴,便直奔村中树林而去。

连续几天的不松懈,学校的柴禾像小山一样坚守在各自的教室外边,井水不犯河水。

⑥冬天,每个家庭也需要柴禾。

于是提起刚刚在学校倒空的箩头,再次跨过田野,跑向林间。

没了硬性任务,孩子们有些松懈。

累坏了的他们让自己舒展在落叶里,望着高高在上的树枝。

一帮牺牲了玩耍时间的小孩子,总是期待更多的树枝死去。

急了便爬树,把要落不落的枝条折下来,悄悄压在箩头底。

每一根枝条被不同的箩头,提回不同的院落迎接冬天,等待燃烧的时刻。

⑦多年后,在城市里偶尔会看到落地的枯枝,怦然心动,然而此时已不再需要华丽的火焰。

无人捡拾的枯枝,如同被倒掉的黄灿灿的小米,是一场奢侈的浪费。

没有去到一个院子,没有经历一场燃烧,枯枝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⑧去年秋季,我回到故乡,回到小时候一到秋天就漫山遍野寻找枯枝的村庄,路过学校门外的一排枣树,横七竖八的枝丫落满地。

村里人说,漫山遍野捡柴禾的岁月,早已成了过去,现在人们都是用电、用煤气了。

更重要的是,人少了。

⑨村庄,已经不再是曾经的村庄。

那时候,每个门里都住满了人,每个炕上都挤满了大人孩子,每个院子都鸡鸣狗叫,人声喧闹。

满村的人,满屋的嘴,要吃饭,要取暖,要度过漫长的冬季。

每个或精致或粗陋的灶台上,都要热烈地燃起跃动的火焰。

火焰逼去严寒,让人与人之间温情脉脉。

有火焰的冬天,不再冰冷不再漫长,火焰会让人从头暖到脚,从前心暖到后背。

因此,冬天的柴禾总是不够用,孩子们会在长长的秋季跑遍每一个有树的角落,捡回每一根脱落的枝丫。

第一场雪来临时,孩子们跪在窗台边,脸挤脸贴在玻璃上,看雪一层层落在堆起的柴禾上。

有时候,他们的母亲会跑进雪中,匆匆抱一捆柴乘进屋。

带着雪的柴禾,在火里燃烧得更加欢快。

⑩如今,学校还在那里,只是没了念书的孩子。

许多院落空空的,或者只剩了老人。

老人们的冬天,单是脱了玉米粒的棒芯也烧不完。

曾经稀少的玉米棒芯,堆了半院,等待幻化成细细的炊烟。

捡柴禾的年代,一去不复返。

⑪枯枝无人捡拾,寂寞成了镜头里的风景。

柴禾,是不是比我们更想念从前?

(选自《光明日报》)

16.请根据文中内容概括作者围绕“柴禾”写了哪些场景。

17.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18.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

(1)无人拣拾的枯枝,如同被倒掉的黄灿灿的小米,是一场奢侈的浪费。

(2)第一场雪来临时,孩子们跪在窗台边,脸挤脸贴在玻璃上,看雪一层层落在堆起的柴禾上。

19.本文标题是“无人捡拾的柴禾”,文章却又用大量的篇幅写了过去捡柴禾的事情,请结合全文探究写“捡柴禾”的效果。

七、名著阅读

20.名著《海底两万里》阅读题。

①小说中的“我”是(____)。

A.尼摩船长B.阿龙纳斯C.凡尔纳D.尼德·

②尼摩船长与阿龙纳斯交流所用的语言是(____)。

A.英语B.拉丁语C.法语D.德语

③尼摩船长被称为“海中人”,下列原因中不符合的一项是(____)。

A.生活在海中,“鹦鹉螺号”上所有的生活原材料都取自大海。

B.厌恶陆地上为权力和利益而起的纷争。

C.热爱海上生活的独立自由。

D.能从大海中获得无数的财富来享受。

④在托列斯海峡“鹦鹉螺号”遇到了什么困难?

(____)

A.被土著人袭击

B.突然断电无法航行

C.搁浅在一片涨潮不高的水域里

D.陷缺氧危机

⑤小说情节中是以谁的名义命名了南极大陆。

A.鹦鹉螺号B.阿龙纳斯C.尼摩船长D.圣保罗

八、作文

21.选择你喜欢的景或物,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想好再下笔,注意语句的连贯、顺畅。

要求:

①字迹工整,书写规范;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等。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A.猥琐(xiě)——suǒ;

B.修润(yù

n)——rǜn;

C.竹蔑(mì

e)-miè

故选D。

2.C

A.忍骏不禁——忍俊不禁;

B.血汽方刚——血气方刚;

D.天崖海角——天涯海角;

故选C。

3.B

A.去掉书名号中间的顿号;

C.将三个顿号改为逗号;

D.将顿号改为逗号;

故选B。

4.C

A.“斗志昂扬”是主谓短语,其他是并列短语。

B.“放下包袱”是动宾短语,其他是偏正短语。

D.“放松下来”是动补短语,其他是动宾短语。

C.都是主谓短语,故选C。

5.A

B.用词矛盾,删去“约”或“余”。

C.成分残缺,在句末加“的需求”。

D.用词不当,将“叹息”改为“赞叹”。

故选A。

6.D

7.B

8.

(1)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

(2)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9.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6.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意义。

D.“宜乎众矣”翻译为“人应该很多了”,“宜”意思是“应当”。

7.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意义。

A.用在主谓之间/宾语前置的标志。

B.都是“……的人”。

C.起连接作用/介词,用。

D.表转折/表承接。

8.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句中“鸿儒”意思是“博学的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句中“鲜”意思是“少”,’“陶”指陶渊明。

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9.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

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

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

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翻译为“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其中“予”是主语,所以停顿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文:

(甲)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

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

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

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

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

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

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

孔子说:

“这有什么简陋呢?

(乙)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

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

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

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10.溪水声声不停,像在热情地挽留诗人;

梅花朵朵争艳,像是急切呼唤诗人。

两个叠词,既突出殷切之情,又富有音韵之美。

在诗人笔下,溪水梅花都有了人的情感,别有趣味。

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溪水声声留我住,梅花朵朵唤人回”意思是“溪水声声不停,像在热情地挽留诗人,梅花朵朵争艳,像是急切呼唤诗人”。

叠词的运用能增强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声声的呼唤又能突出殷切之情。

据此理解作答。

11.①阴阳割昏晓②从今若许闲乘月③闲敲棋子落灯花④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此题考查的是名句的默写。

需要注意“虚”、“苍生”的书写。

理解型默写(4)抓关键词“批评统治者不关心百姓”。

12.

(1)构图要素:

图形背景深暗,黑沉浓重,中间部分突现,一颗心被一支点燃的香烟洞穿而出。

(2)寓意:

香烟犹如一柄锋利的剑,尖锐地刺穿了心脏,以此警示人们要热爱生命,远离香烟。

(1)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题目要求,再是要结合要求审懂图意,三是用生动形象的语句表达出图中所描绘的景象。

不要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语意清晰,语序合理即可。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表达运用能力。

解答本题,应将图标里的所有构成要素,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述,可结合着题干中的活动主题,联系社会现实,从图标创作意图角度答出其寓意即可。

寓意:

13.

(1)迷信

(2)固执

14.①设置悬念,“第一次”合影是什么情况,和谁“合影”,这些悬念吸引读者读下去。

②“合影”二字点出贯穿全文的线索“照相”。

③“第一次合影”是全文的核心内容,揭示作品的主旨,表现奶奶对爷爷和过往生活的深切怀念、对家的热爱。

15.小说四次出现油桐树,作用有以下几点:

①贯穿主要情节,②推动情节发展,③表现人物形象,④升华作品主旨。

13.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地理解。

在第一段中对奶奶的描写“她认为照相会吸走人的精气,过一次生日就会折寿半年”可以看出奶奶有点迷信;

“将这一理念坚持了一辈子”时间之长,体现了奶奶的固执。

据此作答。

14.此题考查的是文章标题的作用。

文章标题的作用通常有:

①概括文章内容②揭示文章主③提示文章线索④紧扣文章内容⑤吸引读者注意⑥一语双关。

“奶奶的第一次合影”为题,能制造悬念,吸引读者。

同时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奶奶的第一次合影是同老屋和油桐树一起的,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15.此题考查的是文章情节的作用。

文章四次提到油桐树:

“门外的那棵油桐树叶黄了”,“那裸高高挺立的油桐树首当其冲,白线就画在它的根部”,“咱家门前的这棵油桐树是你爷爷盖房时栽的”“奶奶端端地站在油桐树下”。

油桐树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寄托了奶奶的思念,同时通过这棵树也有助于突出奶奶对老屋的坚守,深化了主题。

16.①一家几代温暖踏实围在燃烧着柴火的灶台边的生活场景。

②孩子们秋天里在树林山谷捡拾柴火的场景。

③冬日里柴火的燃烧让村庄充满人与人温情的场景。

17.①有秋天的落叶想起柴禾,起笔自然,引出下文。

②点出写作对象,“映现在脑子里”凸显出柴禾在作者心目中的分量之重。

③运用倒叙手法,吸引读者兴趣,同时也可避免平铺直叙。

18.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城市中的枯枝无人捡拾的现象,让作者内心感到非常可惜。

(2)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孩子们欣赏雪中的劳动成果时的温馨氛围和内心喜悦。

19.①标题“无人捡拾的柴禾”点明了现状,而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写过法捡柴禾的事情,就是要与现在无人捡拾的柴禾的现象形成对比。

②强调了柴禾在过去生活中的重要性,它让人感到温暖,体现了枯枝存在的意义。

③表达出作者对以往生活的怀念,对现在空巢村庄的无限感慨。

16.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感知和概括。

文中围绕柴禾写了三个场景分别是:

②③段写了“一家几代国在燃着柴禾的灶台边,就着明明灭灭的火焰,吃饭,闲活,间或孩子央大人说些故事”的场景;

④-⑥段写了“刚放学的孩子,进门扔下书包便三个一群,两个一伙,一人一只萝头撒丫跑进大大小小的树林里”捡柴禾的情景;

⑨段写了“每个或精致或粗陋的灶台上,都要热烈地燃起跃动的火焰。

火焰逼去严寒,让人与人之间温情脉脉”的情景。

据此概括作答。

17.此题考查的是文章开头的作用。

“一到秋天,一见落叶,柴禾就映现在脑子里”一句中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柴禾,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对柴禾的回忆,吸引读者。

18.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

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

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

(1)“无人拣拾的枯枝,如同被倒掉的黄灿灿的小米,是一场奢侈的浪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柴禾”比作“小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柴禾弃之不用的惋惜。

(2)“第一场雪来临时,孩子们站在窗台边,脸挤脸贴在玻璃上,看雪一层层落在堆起的柴禾上。

”运用动作描写,通过写孩子们围在窗台边欣赏雪景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冬日了点燃的柴禾带给人们的温情。

19.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

文中运用大量的篇幅写了小时候捡柴禾的情景,突出了柴禾对于曾经的生活的重要性,而现在“横七竖八的枝丫落满地”“枯枝无人捡拾,寂寞成了镜头里的风景”,这些都与之前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柴禾无人捡拾的惋惜之情和对童年的温情时光的怀念。

20.①B②C③D④C⑤C

(1)《海底两万里》作者是儒勒·

凡尔纳,主要内容是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教授在深海旅行的故事。

小说中的“我”是阿龙纳斯。

(2)尼摩船长懂得语言有法语、英语、德语、拉丁语(小说提到),印度语(他是印度人),他与阿龙纳斯交流的语言是法语。

(3)尼摩船长离开人类,生活在海上,是因为:

①尼摩船长对大海的热爱,他认为“只是在海中才有独立!

在海中敌不承认有什么主子:

在海中我是完全自由的!

”。

②尼摩船长对大海的利用,能供给他食物和日常用品。

③尼摩船长对现实的厌恶。

(4)鹦鹉螺号在托列斯海峡行驶时撞上暗礁并搁浅。

(5)小说情节中是以鹦鹉螺号船长——尼摩船长的名义命名了南极大陆。

21.符合题意即可。

范文:

美丽的草原

我到过浩瀚无际的大海,我去过风光秀丽的雪山,欣赏过长白天池的壮观,感受过原始森林的宁静,可我却从未到过一望无际,风光秀丽的大草原!

晨光熹微,淡淡的霞光笼罩着草原,安详、悠远、宁静的草原,多了一份神秘,添了一份彩色。

大地上的草儿泛着淡淡的金光,迎风飘扬;

所有的花儿都欣欣然的张开了眼,绽放着娇妍的笑容。

神秘辽阔的坝上草原,在阳光中开始了新的一天。

就在这时,远处泛起一阵烟尘,传来“轰隆隆、轰隆隆”雷鸣般的响声。

极目远眺,一群威风凛凛,膘肥身健的骏马驰骋而至。

他们有无与伦比的强壮和美丽,体型匀称高大,毛色闪闪发光。

最明显的特征是颈上披散着垂地的长鬃,象征其高贵。

有的浓黑,流泻着力与威严;

有的金红,燃烧着火焰般的光彩:

有的雪白,象征着高贵和优雅。

万马奔腾,充满着力量的美感,那景象用最美的语言也无法描述!

中午的草原是七彩的,令人迷醉,湛蓝的天空浮动着朵朵白云,与之相应的是一望无尽碧绿的旷野。

花遍地是,为草原增添了一抹亮丽。

草原的夜晚永不寂寞,热烈的篝火带着草原汉子的热情,令人感到温暖的不仅是篝火,也是草原汉子的豪爽。

美丽的舞蹈衬托着草原姑娘的笑靥。

到处都是舞台,到处都是晚会。

摇滚的音乐声、欢乐的笑声、热情的呐喊声组成了草原夜晚的三部曲。

而草原的“原住民”也不闲着,蟋蟀拉起的优美的小提琴,悦耳的音乐传遍四野,蝉也亮开了自己的金嗓子,瓢虫打着节拍为她伴奏。

小花小草,跟随节拍摆动身体,仿佛沉醉其间。

一阵清风拂过,把歌声传遍草原各处……

夜深了,草原又恢复了一天的宁静,它睡了,我也甜甜地进入了梦乡。

这是一道自拟题目作文。

要求“选择你喜欢的景或物”,可见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或借物抒情的散文。

相对来说,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