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护理常规常见病培训讲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2589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常见病培训讲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常见病培训讲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常见病培训讲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常见病培训讲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常见病培训讲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常见病培训讲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常见病培训讲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常见病培训讲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常见病培训讲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常见病培训讲学.docx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常见病培训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科护理常规常见病培训讲学.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常见病培训讲学.docx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常见病培训讲学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常

见病)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外科

胁痛

一、定义:

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也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

二、临床表现

1•肝郁气滞

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起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暧气频作,得暧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2•肝郁脾虚

胁肋胀痛,精神抑郁或性情急躁,面色萎黄,大便溏薄,纳食减少,身困乏力,口淡乏味,脘腹痞胀,苔白,脉弦。

3•肝胆湿热

胁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4、瘀血阻络

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癥块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沉弦。

5、肝阴不足

胁肋隐痛,悠悠不侏,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或两目干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三、一般护理

1、按痛证的一般护理常规。

2、卧床休息,病室宜安静,病情缓解后可逐渐恢复正常活动。

3、

(1)密切观察胁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因以及伴随症状以辨别实证和虚证。

如胀痛且痛无定处,多属气滞;刺痛剧

有定处,多属血瘀;隐痛不已,多属肝阴不足;阵发性绞痛,多为胆

石症状。

⑵观察体温、肤色等变化,若寒战高热,上腹剧痛,腹肌紧张,呈板状腹,呕吐,便秘等症,提示可能有胆囊化脓、穿孔等并发症,立即报告医生,做好抢救或手术前准备工作。

四、临证护理

1、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或十宣放血;湿热重者遵医嘱针刺胆俞、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

2、疼痛重者可叩捶胆俞和肝俞;或吴茱萸、食盐各适量,炒热熨胁痛区,用于气郁胁痛。

3、黄疸复者遵医嘱针刺至阳、腕骨、阴陵泉;或耳穴压籽肝、胆十二指肠、神门等穴或给予茵陈、虎杖煎汤代茶饮。

4、大便燥结可用大黄汤灌肠。

5、呕吐重者遵医嘱针刺内关、中脘、足三里;或药物穴位注射。

6、胁痛伴恶寒发热或厥脱者应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复感风寒邪。

五、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之食物,定时定量,忌食肥甘辛辣及嗜酒

渡,宜食用水果、蔬菜、瘦肉及豆制品等清淡富有营养的食物。

六、情志护理

告知患者胁痛随情志变化而增减,故应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

定,避免过怒、过悲及过度紧张等不良情绪刺激,可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文化素养,选择适宜的乐曲欣赏,以分散注意力,使患者心境坦然,气机条达。

七、用药护理

胁痛时可给服木香粉、郁金粉、玄胡粉各1.5克,以理气止痛,或用芒硝30克布包后敷于胁肋部以助止痛,隐痛者可用生姜、葱白、韭菜、艾叶,加盐同炒后,热敷患处。

丿八、并发症护理

黄痘:

见黄疸章节的护理。

九、健康指导

1、怡养精神,保持乐观情绪,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

志活动。

2、起居有常,避免过于劳倦。

3、劳动中不可用力过猛,避免碰撞伤及胁肋。

4、饮食有节,忌烟、酒、肥甘之品,保持大便通畅。

5、强健体魄,慎避外邪。

肠痈

一、定义:

急性阑尾炎是指回盲部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属中医

“肠痈”范围,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早期颇似内科急性胃肠炎,随着病情发展,其特征疼痛由上腹部脐周围向右下腹转移,伴有反跳痛。

二、临床表现

1、气滞血瘀

不发热或发热,腹胀,恶心,呕吐,苔白腻或黄苔脉弦紧,气滞为主者腹痛绕脐不固定,腹壁柔软,血瘀为主者,痛点固定在右下腹,拒按,有轻度反跳痛。

2、瘀滞化热

右下腹痛加剧,有明显反跳痛和肌紧张,发热,口渴,汗出,便秘,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细滑。

3、热毒炽盛

疼痛剧烈可遍及全腹部,有弥慢性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便秘

尿赤,烦燥不安,舌红绛,苔黄,脉洪数。

非手术病人的护理

三、一般护理

1、卧床休息,限制活动,以半卧位或右侧卧位为宜,病情允许者可在指导下做轻微活动。

2、遵医嘱进食。

3、密切观察腹痛的程度、伴发症状、面色、生命体征等的变

化,把握手术指征,积极做好术前准备。

4、鼓励病人定时排便,遵医嘱行大黄牡丹皮汤直肠滴注。

四、临证护理

1、腹痛时,可遵医嘱针刺足三里,阑尾,天枢等穴。

2、呕吐的病人在服用中药制剂前,可在舌根滴数滴鲜姜汁以减轻症状。

3、腹胀明显可用茴香、粗盐炒热温熨脐部,或艾灸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

4、腹胀呕恶严重可针刺内关、中脘、足三里等穴,无效时行胃肠减压。

5、体温过高者或出现高热烦躁时,可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予退热药。

6、便秘时,可给予开塞露。

7、腹痛加重,范围扩大,压痛反跳瘸明显,腹肌紧张范围扩大或呈扳状腹,发热超过39度以上者立即置于半卧位,报告医生,及时处理,并按急诊腹部手术做好术前准备。

五、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鱼虾、辛辣、油腻食物。

1气滞血瘀,应进流食或半流食,气滞腹胀时应指导其多饮萝卜汤、梨汁等清热滋阴通便饮料。

2、湿热蕴结,宜进流食,口渴时可给予鲜果汁、西瓜汁、等以生津养阴止渴,并遵医嘱补充液体。

3、毒热炽盛,应禁食,必要时留置胃管。

六、情志护理

进行情志疏导,鼓励树立信心,配合治疗。

七、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呕吐者可于舌根部滴姜汁以减轻症状。

2、禁止服用强泻药或刺激性强的肥皂水灌肠以免肠穿孔。

3、应用退热剂后密切观察体温变化。

4、服用清热解毒、攻下通腑的中药后应密切观察排便情况,并做好记录。

5、遵医嘱补液,必要时记录24小时出入量。

6、外用药剂时注意局部皮肤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7、初患本病时的症状体征消失后应继续服用中药5—7天,可避免形成慢性阑尾炎或再次发作。

手术病人的护理

一般护理

1术前按手术护理常规。

2、术后回房后,先按麻醉不同取卧位,待血压平稳后改为半卧位,防止膈下脓肿发生。

3、回房后要立即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T、P、R、Bp的动态变化,腹部引流量、色、性状、创面渗出等情况,并做好记录。

4、抗感染,遵医嘱给予抗生素,并保持输液通畅。

5、饮食护理:

术后1—2天胃肠功能恢复、排气后可给予流

食。

己不适时逐渐改为半流质,术后4—6天可给予软食,但一周内忌食

牛奶或豆制品,以免腹胀。

6、保持大便通畅,如便秘时可用开塞露通便。

7、早期下床活动,轻症病人手术当日及可下床活动,重症者应鼓励床上多翻身、进行肢体活动,病情稳定后及早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防止肠粘连。

八、术后并发症护理

1、腹腔内出血:

发生在术后24小时内,术后当日观察生命体征,

若患者有面色苍白、脉速、血压下降等或腹腔引流管有血性分泌物,必须将病人平卧,立即报告医生,吸氧,快速静脉输液,输血,同时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2、切口感染:

预防切口感染,应观察切口敷料,如有污染应及时更换,并严格无菌操作。

要保持病房环境温度适宜,清洁安静。

指导病人多进食易消化的健脾益气食品,如山药、大枣、黄芪炖鸡汤等。

伤口感染一般发生在术后3—5天,如体温升高,切口疼痛且局部有压痛或有波动感时,考虑感染可能,应给予抗生素、理疗等应急处理。

3、粘连性肠梗阻:

常为慢性不完全性肠梗阻,病人可有阵发性腹痛、呕吐等症状,可遵医嘱,果用针灸疗法或理疗以预防。

早期手术,早下床活动可以预防。

九、健康指导

1注意饮食卫生,忌辛辣刺激、油腻、含气食物和饮料。

2、慎起居,避免腹部受凉。

3、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

4、阑尾周围脓肿患者出院时应嘱其3个月后再次住院做阑尾切除术。

5、若出现腹痛腹胀等不适,及时就诊。

六、情志护理

安定病人情绪,少思虑,勿悲观易怒,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七、用药护理

1、应用麻醉性阵痛药,应避免成瘾。

2、中药汤剂宜温服。

3、使用外用药物时注意观察局部有无不良反应。

丿八、并发症护理

肺栓塞:

禁止热敷按摩患肢,防止栓子脱落堵塞肺动脉。

九、健康指导

1、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戒烟酒。

2、坚持下肢运动,尤其是卧床制动者,鼓励做足背伸展活动,必利气血运行,恢复肢体功能。

3、避风寒、慎起居,保护患肢,避免外邪侵袭。

切勿赤脚走路,鞋袜合适,不穿高跟鞋,避免压迫,穿棉质袜,每日勤换,谨防霉菌感染积极治疗足癣。

4、避免久站久立。

5、饮食易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以健脾利湿为原则。

忌食潮腻,鱼腥发物,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6、坚持做残肢功能锻炼,先从床上活动开始,在手术后疼痛或肿胀消失后即可开始活动,一旦病情稳定,应尽早下床活动。

腹痛(肠梗阻)

一、定义:

肠梗阻系不同原因引起肠道内容物通过障碍而引起的一系列症候群。

二、临床表现

1、气滞血瘀

腹部阵阵作痛,恶心呕吐,腹满拒按,无排气排便,舌质淡或红苔薄白,脉弦。

2、肠腑热结

腹痛腹胀,痞满拒按,恶心呕吐,发热口渴,小便短赤,无排气排毛重者神昏谵语,舌质红,苔燥,脉洪数。

3、肠腑寒凝

腹痛剧烈,遇冷加重,得热稍减,腹部胀满,恶心呕吐,无排气排便,脘腹怕冷,四肢畏寒,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

4、水结湿阻

腹痛阵阵加剧,肠鸣辘辘有声,腹胀拒按,恶心呕吐,口渴不欲

瓢无排气排便,尿少,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数。

5、食积中阻

饱餐、用力或剧烈运动之后,腹痛骤起,持续阵发加重,频繁呕吐,上腹胀满拒按,无排气排便,苔黄厚腻,脉滑而实。

6、虫积阻滞

腹痛绕脐阵佟,腹胀不甚,腹部有条索状团块,恶心呕吐,有吐蛔、便虫史,苔薄自,脉弦。

三、一般护理

非手术病人护理

保持病室整洁、干净、凉爽,要定时通风。

及时更换污染衣被及呕吐物。

要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病人的腹部保暖。

2、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和规律。

3、肠梗阻病员在血压稳定的情况下应取半卧位。

4、禁食禁饮

5、胃肠减压:

注意固定胃管,保持通畅,持续负压吸弓I。

加强口腔护理,每日生理盐水或银花、甘草煎水清洁口腔。

并应密切观察记录引流的颜色、性状和数量。

6、准确记录出入量。

7、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并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动态变化,以及神志、尿量、腹痛程度、皮肤弹性和肢温等情况。

&保持大便通畅,遵医嘱行中药直肠滴注。

9、呕吐护理:

病人要注意保暖,扶助其坐起或头偏向一边。

呕吐后予以冷开水或等渗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并注意颜面部的清洁。

观察呕吐出现时间、次数、性质、量等,并做好记录。

四、临证护理

1、腹痛时可遵医嘱行热水袋热敷或盐熨腹部,或遵医嘱654-2

针足三里穴位封闭。

2、呕吐者可遵医嘱针刺内关、中脘、足三里、上脘、曲池等穴位以助止吐。

3、如发现血性引流液、面色苍白、烦躁不安、汗出、四肢厥

冷、血压下降、脉细数等休克症状时立即报告。

4、如全身恶化、神志恍惚、烦躁甚至昏迷、体温升高、腹痛腹胀加重、胃肠引流物是血性,应考虑绞榨,及时上报行手术治疗。

5、如为麻痹性肠梗阻腹胀甚者可用新斯的明封闭足三里穴位。

6、预防药后呕吐可在足三里注射阿托品每穴o.25mg。

五、饮食护理

1、不完全肠梗阻者可进流质(不含产气食物:

如糖和牛奶),但舞需绝对禁食禁水,肠梗阻解除后12小时可进少量流质,但也要禁食产气食物,48小时后进半流质。

2、禁食生冷黏腻及不消化食物及牛奶、含气饮料等,以防再结。

六、惰志护理

给予情志疏导,消除恐、怒、忧等不良刺激,保持乐观积极的心妻态,配合治疗。

七、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尽量浓煎,每次从胃管注入100m1.左右,灌药后夹闭器I一2小时,低位肠梗阻或呕吐频繁的病人,可灌肠给药,

用药后密切观察疗效。

2、年老体弱及孕妇宜润下:

菜油、豆油或石蜡油200ml温热后

服下或胃管注入,隔4—6小时再服200ml,服后注意排便情况。

3、不可随意应用吗啡类止痛剂。

4、忌滥用泻下药和止痛剂。

手术病人的护理

(1)术前护理

1、除上述必要的处理外,按腹部术前准备。

2、在确定手术后,可遵医嘱及时给予解痉止痛剂,以缓解痛苦。

3、简单扼要地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术前准备、手术过程和术后注意事项,消除病人及家属的担忧和恐惧心理,取得病人的信任,树立站胜疾病的信心。

(2)术后护理

1体位:

硬膜外麻醉平卧6小时,或血压平稳后取半卧位,以保持腹肌松弛,减轻疼痛,利于引流防止膈肌下感染或浓肿的发生,同时有利于呼吸和循环。

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病人回病房后,应及时测量血压、呼吸、脉搏、体温生命体征注意观察神志、尿量、汗出、脉象、腹部引流等的情况及时记录。

以后每I一2小时测一次,一般观察4—6小时病情稳定即可。

并要加强巡视,做好各项生活护理,及时解决病人出现的不适。

3、胃肠减压:

在肠功能恢复前,继续保持有效的胃肠减压,并应密切观察和记录引流物的量和性质。

要保持负压状态及胃管通畅。

4、饮食:

肛门排气后,胃管即可拔除。

拔管当日可每隔I一2小时饮水20—30ml;第二日可食少量米汤(忌食牛奶、豆浆和甜食)饮食要有规律,忌暴饮暴食,忌食生硬、油炸及刺激性食物(酒、辛柬),少食多餐,直到胃肠功能完全恢复。

5、术后康复指导:

术后应鼓励病人早期活动,以利于肠功能恢复,防止肠粘连。

术后当日血压平稳后,即可鼓励病人在床上翻身,做

四肢运动。

术后第2日无其他禁忌可下床活动。

并嘱病人活动时若

出现心慌、疲乏、头晕时立即停止活动,切忌过度劳累。

八、术后并发症护理

1、术后创面感染:

首先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及时更换污染的衣被及敷料,严格控制探望人员,保持床单清洁、干燥。

如创面渗出要及时更换敷料,嘱病人勿触碰伤口,饮食忌发物,如鱼虾蟹及辛辣之品,多食健脾补气补血之食物。

2、术后肠瘘:

肠瘘一般发生在术后1周。

对此,在护理病人时必须密切观察病人的体温、腹痛、馒壁切口等变化。

如术后持续发热,白细胞高,腹壁切口红肿,逐渐流出较多液体,有粪臭味,可疑为肠瘘,应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3、粘连性肠梗阻:

可遵医嘱采用针灸疗法,如针刺足三里、大肠俞、内关、天枢等穴,每日1—2次。

并可用理疗仪进行局部照射。

持规律饮食,早期手术,早离床活动可预防。

九、健康指导

1、避免暴饮暴食或饱餐之后屠I烈活动:

对于从事重体力劳动者,在两餐之间劳动量安排应是“轻、重、轻”不可餐后就进行重体力劳动或急赴奔波。

2、注意饮食卫生。

3、注意饮食宜忌:

有些食品可以导致肠梗阻的发生。

如柿子、山楂、枣等含鞣酸较多的食物(尤其是空腹时),可以在肠内形成食物团而梗阻肠道引发肠梗阻。

禁食生冷黏硬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禁嘲

岔气饮料,保持规律饮食习惯,勿暴饮暴食,过冷过热。

4、注意婴幼儿喂养:

婴幼儿哺乳期添加辅助食品,不宜过早过量。

小儿断奶时,饮食要有节,防止过量。

要注意饮食卫生,预防和积极治疗肠炎、痢疾等疾病。

如果腹部疼痛,行腹部按摩时,切忌用暴力挤压,以免引起肠穿孔。

5、防止便秘:

纠正便秘,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6、早期治疗各种腹外疝和腹腔内各种炎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