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创新案例系列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2890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1.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创新案例系列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创新案例系列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创新案例系列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创新案例系列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创新案例系列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创新案例系列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创新案例系列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创新案例系列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创新案例系列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创新案例系列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创新案例系列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创新案例系列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创新案例系列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创新案例系列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创新案例系列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创新案例系列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创新案例系列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创新案例系列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创新案例系列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创新案例系列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创新案例系列研究.docx

《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创新案例系列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创新案例系列研究.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创新案例系列研究.docx

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创新案例系列研究

  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创新案例系列研究——创新背景探究

 目录

  1.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发展历程

  1.1.银行理财的定义和性质

  1.2.我国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

  2.银行理财产品创新概述

  2.1.金融创新的内涵

  2.2.银行理财业务创新的必要性

  2.3.银行进行金融产品创新的必要性

  2.4.银行进行金融产品创新的作用

  3.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创新制度背景分析

  3.1.我国银行理财业务相关政策法规解读

  3.2.制度创新案例分析:

银信合作的创新与监管博弈

  4.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创新市场环境分析

  4.1.居民收入显著增长,投资理念不断成熟

  4.2.投资者理财需求不断增加引致创新

  4.3.我国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引致创新

  5.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创新内在动因分析

  5.1.理财业务创新是银行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

  5.2.理财业务创新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图表1:

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投资运作图

  图表2:

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投资运作图

  图表3:

两家银行和一家信托公司合作发行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投资运作图

  图表4:

以信托收益权转让方式发行信贷类理财产品投资运作图

  图表5:

以委托贷款方式发行信贷类理财产品投资运作图

  图表6:

2000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率(单位:

元)

  图表7:

2006年至2012年第1季度各投资渠道理财产品发行规模统计(单位:

万亿)31

  图表8:

2006年至2012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

  图表9:

2004年至2011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及规模情况

  图表10:

2003年至2011年中国广义货币M2供应量一览(单位:

万亿)

  表格1:

2004年至2012年第1季度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规模统计、参与银行数量统计7

  表格2:

银行理财业务的相关法律法规一览

  表格3:

首款信贷类理财产品一览

  表格4:

典型养老专属理财产品一览

  表格5:

典型挂钩CPI理财产品一览

  表格6:

工商银行CPI联动产品一览

  表格7:

浙江泰隆商业银行“加息保护”产品一览

  表格8:

典型夜市理财产品一览

  表格9:

典型私人银行理财产品一览

  表格10:

典型对公理财产品一览

  表格11:

我国金融投资工具汇总

  表格12:

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情况表(单位:

亿元)

  表格13:

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负债情况表(单位:

亿元)

  表格14:

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情况表(单位:

亿元)

  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发展历程

  银行理财的定义和性质  

  在国外,个人理财称为财务策划,是指财务策划师通过分析客户的收入、支出、财产、负债等数据,并结合客户的财务要求和目标,在律师、会计师、税务师等专家的协助下,通过分析客户的生活及财务现状,明确个人客户的财务目标,从而帮助客户制定出可以实现财务目标的方案或建议。

这种综合金融服务不局限于提供某种单一的金融产品,而是一种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的服务,具体指的是根据客户需求制定储蓄计划、投资计划、税金对策、财产继承、经营策略等方案,并帮助其实施。

  在我国,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5年9月24日颁布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对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做出以下界定:

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富规划、投资顾问和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

由于我国金融体系采取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加之我国金融服务基础较为薄弱、居民对理财的需求刚刚起步,因此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概念比国外“个人理财服务”的概念要窄。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按照管理运作方式不同,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分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

理财顾问服务,是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与规划、投资建议、个人投资产品推介等专业化服务,属于顾问性质;而综合理财服务,是商业银行在向客户提供理财顾问服务的基础上,接受客户的委托和授权,按照与客户事先约定的投资计划和方式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的业务活动,属于受托性质。

  商业银行在综合理财服务活动中,可以向特定目标客户群体销售理财计划,这里的“理财计划”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银行理财产品”。

银行理财产品是指商业银行在对潜在目标客户群体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目标客户开发、设计、销售的资金投资和管理计划。

在银行理财产品这种投资方式中,商业银行只是接受客户的授权管理资金,投资收益与风险由客户或客户与银行按照约定方式承担。

  我国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 

  我国个人理财业务起步相对较晚,在国外理财业务发展了近60年之后,直至20世纪90年代,西方的理财观念才被逐渐引入国内。

近2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金融体系日渐完善,金融机构的服务意识逐步增强,随着居民收入快速提高,理财需求也被激发出来,为我国银行理财业务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主、客观条件。

目前,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已经成为金融机构增加利润收入、改善业务结构、提高公司信誉和扩大市场影响力的战略重点。

  随着相关监管政策的调整,法律制度、法规条例的日渐完善,为适应不同时期市场对理财业务的不同需求以及为应对市场经营环境变化,银行自身对其业务结构调整的原动力使得近年来银行对理财业务进行着持续的创新,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理财产品的创新。

要清晰了解我国银行理财产品从少到多、从单一到结构、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感受产品创新对理财业务的强大推动力,首先要梳理我国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历程。

我国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萌芽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

  随着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的角色与职能归位、金融市场理财投资产品的逐渐增多,部分商业银行为了吸引客户,开始销售金融产品,并推出了理财咨询服务。

但是,本阶段的投资品种以国债为主,此外,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开始进行浅层次合作,如90年代初期,部分保险公司为了增加养老年金和定期寿险的销售,开始谋求与商业银行合作。

总体来看,这一时期尚未出现完全独立意义上的个人理财业务,个人金融服务的重心放在国债和保险产品的销售上,专门雇用理财人员或金融企业为客户做出全面的理财规划服务的观念尚未形成,因此我们将此阶段视为我国银行理财业务的萌芽期。

  起步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5年)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颁布使我国商业银行得以真正商业化,为其以市场为导向提供金融理财服务奠定了基础。

20世纪末,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开始尝试向客户提供专业化的投资顾问和个人外汇理财服务。

1997年,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在沪金融界首开先河,推出了理财咨询设计、存单抵押贷款、外汇买卖、单证保管等12项理财系列服务,但此时还没有真正涉足银行理财产品发行。

  200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关于改革外币存贷款利率管理体制的通知》,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以及300万以上外币存款利率。

这一举措在推进外币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同时,也为境内商业银行推出更加丰富的外币业务提供了政策支持。

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自此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

2002年后,国内居民外币资产快速增长,居民对外币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逐渐提高,加之美国联邦基准利率维持在低点,推动外币理财产品成为诞生于我国银行理财市场的首类款产品。

2003年,中国银行发行了我国第一款外币理财产品——“汇聚宝”外汇理财产品。

之后,渣打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相继推出了大量外币理财产品,但此时尚未形成竞争规模。

2004年11月,光大银行推出投资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阳光理财B计划”,开创了国内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先河,揭开了我国人民币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序幕。

  2004年是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研发的摸索阶段,还没有相关监管制度出台。

2004年我国商业银行共发行理财产品127款,其中外币理财产品占比达87.40%,产品币种集中在美元、港币、欧元和澳元。

美元产品成为当年的主打,全年共发行80款;中国银行的“‘汇聚宝’外汇理财‘澳元汇率日进升金’(6个月)”是唯一的一款澳元产品。

外币结构性理财产品大量出现,如招商银行的“外汇通”、民生银行的“财富外汇理财”、兴业银行的“万汇通之汇利高”等,以挂钩利率为主。

继光大银行之后,其他几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均在2004年发行了人民币理财产品,该类产品多属于固定收益型,主要投资对象为央行票据和金融债券。

而国有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尚未涉足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均发售外币产品。

  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 

  从2005年起,我国银行理财市场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2005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台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为银行开展理财业务提供了制度框架和政策依据。

按照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2006年底我国金融行业对外全面开放,外资银行的进入加剧了我国个人理财市场的竞争。

在经营策略上,外资银行主要争夺高端客户资源,花旗银行、法国巴黎银行和德意志银行等外资银行相继在中国境内试水私人银行,因而在这一阶段,具有先进经营理念的中资银行都逐步成立了私人银行部门与外资银行展开竞争。

在经营理念上,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的管理理念逐渐转向以“服务客户为中心”,各商业银行开始进行客户细分并有针对性地推出个性化服务。

在产品方面,2005年5月,光大银行在我国率先推出了人民币结构性理财产品,标志着我国银行理财产品设计开始由简单向更高级的形式演进。

  至2008年初,在资本约束和市场转型的推动下,大多数银行的经营模式转向重点拓展零售银行业务,理财业务在银行内部被提升至异常重要的地位,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得到了高速发展。

2008年末,在国内理财产品市场蓬勃发展之际,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使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开始回归理性,商业银行和监管机构开始对理财业务的发展进行反思和总结。

此后,监管部门加大了对理财产品的风险提示和管理力度,将大众化的产品限制在简单、稳健的范围内,重点规范了理财产品的销售环节,这为此后理财业务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0年以来,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再一次催生了银行理财市场的繁荣。

随着我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措施,社会资金量急速膨胀,CPI指数从2010年初的1.5%直逼年末的5.1%;2011年CPI上涨势头依旧不改,7月达到6.5%的三年以来高点,严峻的通货膨胀形势直接导致货币政策转向稳健。

在这一政策环境下,一方面银行信贷资金出现前所未有的紧张,致使其通过发售理财产品来缓解资金压力;另一方面,面对日趋严峻的通货膨胀形势,投资者通过理财产品寻求资产保值的需求也日益旺盛。

两方面的市场反应共同造就了2010至2011年银行理财市场的繁荣景象,2010年全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突破万款大关,2011年产品发行量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仅前7个月的发行数量就已超过2010年全年总量。

2011年共发行银行理财产品24142款,发行规模同比增长140.99%达16.99万亿元,参与银行从2004年的15家增至113家。

  进入2012年,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的压力日渐加剧,越来越多的银行加大了对理财业务的投入,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规模以及参与银行数量均稳步增长,2012年第1季度发行理财产品6554款,同比增长39.89%,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将进入稳健的发展时期。

  表格1:

2004年至2012年第1季度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规模统计、参与银行数量统计

  

  

  资料来源:

普益财富(数据截至2012年3月31日)

  2005年:

制度初始化

  2005年9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为我国银行理财市场的创新性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规范。

此后,在创新与监管的博弈中,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开始了快速发展,2005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增至630款,发行规模增至2004年的5倍达2000亿元。

  2005年,国有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开始涉足人民币理财产品,2月建设银行发行“‘利得盈’人民币理财第一期”、工商银行发行“‘稳得利’人民币理财”、交通银行发行“‘得利宝’人民币理财”、农业银行发行“‘本利丰’人民币理财”;8月,上海银行的“‘慧财’人民币理财”面世,成为第一款城市商业银行发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

该年人民币理财产品共发行121款,较2004年16款的发行量增长近8倍;外币理财产品占比为80.79%,虽然占比有所下降,但仍然处于绝对主导地位。

2005年出现了投资于国外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理财产品,如光大银行的“阳光理财‘A计划’外汇理财固定收益型(12个月)”、中国银行的“汇聚宝HJB0510A‘美债一号’”,均为美元产品。

2005年6月,花旗银行发行了我国首款英镑理财产品“优惠利率外币定期存款(英镑)(2个月)”,之后建设银行、浦发银行也相继跟进,全年共有7款英镑理财产品发行。

2005年外资银行市场份额有所扩大,主推结构性产品。

不仅在产品结构设计方面创新频出,且挂钩标的多样化,涉及汇率、利率、黄金价格、石油价格、日经指数、标准普尔/荷银水资源指数等;9月,苏格兰皇家银行推出了第一款投资于结构性票据的“外汇理财‘债券连动保本型结构性存款’二期(72个月)”。

  总体而言,2005年的理财产品仍以固定收益型为主。

为避免同质化竞争,在保证基本收益、控制投资风险的基础上帮助客户实现更高收益,该年度出现了首款组合投资类产品。

由于各银行多将产品期限设计为3个月、6个月以及9个月,因此1年以下期限的理财产品发行增长明显,期限在1年以上的长期产品占比由2004年的69.29%降至20%。

  2006年:

QDII元年投资创新频出

  2006年4月,为加快我国金融市场开放,有序可控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满足境内机构和个人对外金融投资和资产管理的合理需求,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共同发布了《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自此商业银行从事代客境外理财业务有了法律规范,国内投资者也能通过QDII产品直接参与国外市场,获取全球市场收益。

6月,为规范、促进该业务的健康有序发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又发布了《关于商业银行开展代客境外理财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

之后,监管部门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审批了QDII额度,各商业银行参与热情高涨,QDII产品高调出海。

7月31日,我国第一款银行QDII理财产品——工商银行“2006年第一期代客境外理财计划(6个月)”诞生,设计为挂钩汇率的结构性产品。

随后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6家中资银行,汇丰银行、东亚银行等4家外资银行跟进,全年共发行QDII理财产品19款。

  在QDII产品设计、销售的摸索阶段,由于国内商业银行对海外资本市场熟悉程度不高,自身风险控制能力亟待加强,加之银行对国内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市场适应能力尚未形成清晰的层次区分,因此该年中资银行发行的QDII理财产品,在设计阶段尤其注重控制风险敞口,表现在:

一是产品结构较为简单,多选择挂钩汇率,这是因为银行参与汇率市场时间久,风险控制措施完善,较之其他市场优势明显;二是产品期限多在1年以内,更好地控制风险的期限敞口;三是除结构性产品外,理财资金还投向海外债券和货币市场,从投资市场的选择上避开了高风险领域。

与中资银行不同的是,外资银行对全球资本市场非常熟悉,擅长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的对冲运用,风险控制体系完备,因此2006年的8款外资银行QDII产品全为结构性设计,且均为保本浮动收益型。

产品除挂钩汇率外,还有挂钩交易所股票指数的汇丰银行“‘汇聚通’代客境外理财计划美元产品(24个月)”,以及挂钩债券型基金的东亚银行“东亚代客境外理财计划-[基汇宝]投资产品”,市场布局多样化。

同时,在投资理念上外资银行注重长期投资,QDII产品期限多在1年以上。

  2006年,银行理财产品无论从发行数量还是发行规模上来看,均较2005年翻番:

发行数量为1266款,销售规模达4000亿元。

从产品投资币种上看,人民币理财产品占比进一步增加,外币理财产品与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之比约为2:

1,外币产品中七成发行币种为美元。

外资银行的外币产品集中于美元和港币,中资银行还发行了澳元、欧元和英镑产品。

在投资期限方面,出现了无固定期限的资产管理类产品。

  随着商业银行投资经验的积累,2006年理财资金的投向开始多样化发展。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全社会信贷规模日益扩大的背景下,中资银行开始推出信贷类产品,将理财资金投向信贷资产和信托贷款,并为之附加保证担保、权利质押、资产回购、受益权分级等风险控制措施,为客户提供期限较长、收益率较高的理财产品。

如民生银行5月推出的我国首款信贷类产品——“‘非凡’人民币理财T1计划(12个月)”、招商银行的“人民币理财20号”等,全年8家中资银行共发行信贷类理财产品89款。

  该年我国资本市场牛市行情开始启动,IPO政策的改革与完善也推动了新股的赚钱效应,商业银行瞄准这一投资机会,将理财资金用于新股申购,于是银行理财市场上出现了我国特有的“打新股”理财产品。

中信银行6月发行“人民币理财双季计划(6个月)”,被视为首款新股申购类产品,北京银行、招商银行等6家中资银行全年共发行该类产品11款。

  同样受益于资本市场的发展,证券投资类理财产品也在2006年出现,该年的3款产品:

光大银行“‘阳光理财月计划’(三月连投-200603期)(3个月)”、中信银行“基金理财计划1号”和“中信理财基金计划1号”,将理财资金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旨在与投资者一起分享资本市场的成长,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

同年9月,民生银行首创将理财资金用于股权投资,发行了“‘非凡’人民币理财T12计划(22个月)”、“T12计划”和“T14计划”,投资风格日趋灵活,并在提供高风险、高收益产品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

  外资银行受制于政策法规、国内交易平台不足等原因,在产品投资领域难以创新,因此仍然以结构性产品为主。

2006年全年结构性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达到291款,同比增长1.3倍,在产品结构设计、挂钩市场标的等方面的创新步伐加快,挂钩股票、指数、期货、价格的产品有所增加,4月,首款挂钩信用的理财产品——光大银行“阳光理财‘C计划’人民币理财(12个月)”面世,成为将信用衍生品引入银行理财产品设计的开端。

北京银行随后发行33挂钩信用的结构性产品,与挂钩实体资产不同的是,这类产品以主体信用为挂钩标的。

产品期限较短,且以投资金融债券为主,信用主体集中在银行和大型国企,信用等级很高,违约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此收益保证程度高。

  总体而言,2006年理财产品投资方面的创新频出,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日渐加强,产品风险程度有所提高,保本浮动型产品占比从2005年的28.73%上升至36.80%。

  2007年:

人民币产品发展热衷打新股

  2007年5月,为进一步丰富代客境外理财产品投资品种,促进该项业务稳健发展,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调整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投资范围的通知》,该通知将QDII产品的投资范围放宽为允许直接投资于股票及结构性产品,带动当年QDII产品发行数量增至257款,超过2006年发行款数的13倍,同时,外资银行利用其海外优势,资金多投资于结构性票据。

11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调整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有关规定的通知》,该通知的主旨是在监管上为银行理财业务减压,增强灵活性,使得此后银行理财业务的运作效率获得提升,有利于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

2007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和规模均再次同比增长1倍,全年发行产品2788款,发行规模约为8200亿元。

  2007年市场格局一改之前理财市场外币产品唱主角的形势,全年发行1347款,市场份额上与外币产品平分秋色。

同时,商业银行积极拓展国际资本市场投资,外币产品的投资币种进一步丰富:

中国银行发行6款加元产品,其中5款为结构性产品,挂钩加拿大市场股票和汇率;交通银行、花旗银行发行3款日元产品,购买投资于日本股票、公司的基金,资产配置全球化趋势渐起。

  国有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当年发行数量均实现翻番,同时,一些农村商业银行也开始发行理财产品,产品发行主体逐渐丰富。

如鄞州银行4月发行“‘富利宝’人民币理财产品0701号”,成为农村商业银行的首款理财产品,之后余杭农合行、顺德农商、杭州联合银行、北京农商涉足理财业务,全年农商行共发行理财产品10款。

  从理财资金投向来看,随着商业银行与信托公司合作的日益紧密,主要投向信托贷款的信贷类产品较2006增长近5倍,全年共发行416款;2007年中国资本市场一片繁荣,上证指数和深证成指一路走高,年涨幅分别高达96.66%和166.29%,2006年新兴的新股申购类产品在该年蓬勃发展,由于该类产品运作简单、市场需求旺盛,很多城市商业银行将其作为开展理财业务的切入点,如徽商银行、贵阳银行、包商银行等,“打新股”成为各商业银行和投资者都热衷的标的,全年发行216款,是当时市场环境下催生出的一类“风险低,收益高”产品。

  随着全社会总体信贷规模的扩大,银行的票据资产也开始成为理财资金的投资对象,招商银行5月发行了首款票据资产类产品“‘金葵花’——人民币票据集合理财计划”,这类产品主要投资于银行承兑汇票,信用等级高,北京银行、南京银行等擅长票据业务的银行发行该类产品较多。

中资银行的人民币理财业务顺应市场发展迅速,而外资银行仍然受国内条件的制约,主要发行结构性产品。

  总体而言,2007年在全球金融市场泡沫式繁荣和政策鼓励的大背景下,结构性产品、证券投资类产品大量发行。

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理念也悄然改变,大量产品由固定收益向浮动收益转变,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占比由2006年的5.85%升至30.52%,彰显出理财业务巨大的发展空间。

 2008年:

银信深度合作人民币产品占主导

  银信合作是2008年的热点,通过跟信托公司合作,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纷纷“出表”,绕过监管使信贷规模得以扩大,但同时风险却在银行体系内积累。

为规范银信合作业务,控制金融体系风险,12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印发〈银行与信托公司业务合作指引〉的通知》,对银信合作的方式和细节提出更加规范的要求,促进包括信贷类产品在内的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的发展;同时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托公司银信合作理财业务风险管理的通知》,对银行合作业务中的风险进行提示与规范。

该年各商业银行纷纷加深与信托公司合作,通过信托公司将理财资金投向信贷资产、信托贷款、票据资产、基金、股票、股权、收益权等,全年发行银信合作理财产品3576款,超过2007年全年发行总量,直接导致了该年理财市场的大爆发。

2008年全年发行银行理财产品6749款,较2007年增长142%;发行规模较2007年增长3.5倍,达3.7万亿元。

  2008年,股份制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力,与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明显加深,市场上46.48%的产品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行,其中近七成是银信合作产品,在资金投向、流程操作、业务合作方式等方面均有所创新。

  6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外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