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5439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8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咸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咸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陕西省咸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咸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陕西省咸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陕西省咸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陕西省咸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37分)

1.(6分)(2017·湖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所谓“人文信仰”,它的启发来自现代学者提出的“人文宗教”。

新儒家认为,儒家传统是一种不出世的却具有超越性的东方宗教,它不像其他的宗教,需要有神,有耶稣、安拉等外在权威。

它不需要外在的权威,它有一种具有内在超越性的信仰。

内在超越性,也就是道德心,如孟子所谓“仁义礼智”。

儒家传统的这一特质,若称为中华“人文信仰”更准确。

“人文信仰”在儒释道中都有,儒家比较典型,儒家是“以出世的心态行入世的功德”,在世俗社会中要完成人之为人的使命。

一是个体生命的健全,即诚意、正心、修身;另外就是建功立业,即把“立德、立功、立言”当作人生追求。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具有经济的、政治的、道德文化的属性。

但道德文化属性应是人的最高属性,是人之为人的最高本质。

信仰体系当中,儒家肯定人首先要解决肉体的存在问题,这并非一般人理解的儒家是重义轻利的。

儒家主张在道义的引领下对物质生活的安顿,认为这也是治国理政者须关注的重中之重。

如孔子所说“富之”“足食”“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所说“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荀子也说“足国之道:

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

节用以礼,裕民以政”。

在这个基础上,儒家重视和强调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人的道德、文化。

这是儒家生命大智慧的主要内涵。

儒学是仁学,但一般只讲“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关于“爱他人”,孟子曾发挥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爱他”或“他爱”推展为亲亲、仁民、爱物这样三个由近及远的层次。

实际上,孔子讲“古之学者为己”,就彰明了儒学仁学的首要内涵就是“为己之学”。

“为己”并不是自私自利,他是先成就自己。

这和现代人生存理念是一致的。

一个人要把自己最好的东西开发出来,成长为一个士,再成长为君子,成长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然后你才能去齐家治国平天下。

荀子说过:

“知者自知,仁者爱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义”在孟子这里发挥得比较到位。

义利并重,以义驭利,这是孟子对儒家核心价值的阐发。

儒学不是不讲功利,而是认为在功利之上有一个更高的价值,更高的原则,并借此来引领、驾驭功利。

这也是对道义上的担当精神的高扬。

荀子则进一步发挥了“礼法”范畴。

他把“仁”“义”这个基本的人文信仰转化成内规矩和外规矩。

内规矩即德的柔性约束,外规矩即法的刚性约束。

德与法统一起来就是礼或礼法。

德与法一起,共同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形成普遍的秩序与和谐。

因此,荀子是儒家“治统”的系统阐释者,是儒学由纯学术向汉初政治儒学转化、转型的重要中介。

(本文选自2017年4月1日新华网发展论坛,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儒家认为,儒家传统是一种东方宗教,它不需要外在权威。

内在超越性,亦即道德心,是儒家传统的一个特质。

B.儒释道中均有“人文信仰”,但儒家比较典型。

它是“以出世的心态行人世的功德”,它要完成在世俗社会中人之为人的使命。

C.政治属性、经济属性和道德文化属性都是人类所具有的属性。

但其中道德文化属性应是人的最高属性和最高本质。

D.一般人认为儒家重义轻利。

实际上,儒家也看重对人的物质生活的安顿,认为治政者必须关注“利民”“富民”“裕民”,这体现了儒家的生命大智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文信仰”这一说法是受现代学者“人文宗教”的启发而得来的。

儒家的“人文信仰”就是要完成健全个体生命和建功立业的使命。

B.文中引用孔子、孟子、荀子关于“利民”“富民”“裕民”的言论,是为了证明儒家主张在道义的引领下对物质生活的安顿。

C.儒学即仁学。

仁学不仅仅讲爱他人,也讲爱自己。

但不论是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还是孔子的“为己之学”,都应该是儒学仁学的重要内涵。

D.儒家不是不讲功利,而是要“义利并重,以义驭利”。

荀子则把“仁义”转化成内外规矩,此即儒家所讲的“礼”。

而“礼”是用来协调义利关系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言“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这也是孔子“仁政”思想的体现,而这对当代治政者来说,也有重要启示和现实意义。

B.孟子的“亲亲”“仁民”“爱物”,从家庭、社会到宇宙万物,层层深入地阐发了“仁”的内涵,树立了儒家仁者形象。

C.“知者自知,仁者爱人”蕴含了欲为“大丈夫”必先为“士”的道理。

一个人首先要成就自己,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D.荀子是儒家“治统”的系统阐释者,儒学由此向政治儒学转化。

后世很多儒学家的治政思想为当时统治者所用就是明证。

2.(13分)(2017高一上·通化期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汤一介:

中国哲学问题的思考者

汤一介于1927年2月16日生于天津,出身书香门第。

父亲汤用彤则是哲学大家,父亲嘱咐他的两句话“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是家风。

汤一介爱书,有一些书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多少年后,汤一介这样回忆道:

“在我读了《绞索套在脖子上的报告》后,似乎精神境界有一个升华,可以说我有了一个信念,我应做个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人。

在这几十年的生活中,在各种运动中我整过别人,别人也整过我,犯了不少错误,对这些我都自责过,反省过。

但我在内心里,那种伏契克式的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情感仍然影响着我。

人不应没有理想,人不能不热爱生活。

1949年前,汤一介学习哲学,除了家学的影响之外,更多的是想去寻找真理、探讨人生的意义。

19岁时汤一介曾经写出了《论善》、《论死》、《论人为什么活着》几篇文章,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观点,显露了作为哲学家的才华。

1951年自北大哲学系毕业后,汤一介便留校任教,为北大哲学系资深教授。

汤一介的学生、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王博1985年上了汤先生第一堂课,汤先生给他讲授魏晋玄学,讲课给王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博也成为众多弟子中国陪伴汤先生走完最后一段路程的学生。

“先生刚毅木讷,温而厉。

”因工作原因,王博与汤一介多有接触,在王博眼中,汤先生学术研究上可以用“严厉”来形容,一丝不苟,十分严谨,表达学术观点非常直白,待人接物非常温和,不管谁有需求,汤先生总是尽力满足。

2012年汤一介获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中将他描述为:

“汤一介先生力主思想对话,引领风气之先,传承中国学脉,执掌《儒藏》编修。

他所创办的中国文化书院,重启了传统文化热潮;他所主张的普遍和谐、中国解释学和新轴心时代,激活了融通中西的世界之中国;他所撰述的《郭象与魏晋玄学》、《中国儒学史》,弥伦群言而精研一理,为中国思想的当代价值立言辩德。

汤先生曾获得很多美誉,哲学巨匠、儒学泰斗、国学大师等等。

对此,他同已故学者季羡林一样,坚辞拒绝。

按常规理解,人们认为这是学者的谦虚谨慎使然,继而非要把这一顶顶大帽子强加于他。

事实却证明,汤先生说的是真心话。

在汤先生看来,不仅他不是大师,这个时代也没有大师。

他在《汤一介传》中说得很清楚:

“我说现在没有大师,是因为还没有一个思想体系被普遍接受,还没有出过一本影响世界的划时代著作。

”他认为,20世纪后半叶的学术氛围不够自由,把思想禁锢在一个框框里边是不能产生划时代的著作的。

汤先生在病中仍不忘文化复兴。

今年6月19日,抱病在身的汤一介还出席了十卷本的《汤一介集》发布会,“我想继续再写文章,讲我自己的感受,讲我对人类社会的理解,讲我对天人关系的理解。

作为一个哲学家或哲学工作者,最主要的特点是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供大家参考,而解决问题则需要靠大家一起努力。

我应该继续努力把我想的问题提出供大家讨论,这样才不负作为一个学者、一个教师的责任。

(选自“人民网”,2014年9月10日)

相关链接:

①“汤一介为人谦逊,对人随和。

他继承了中国传统道德,宽厚诚信,不怕艰苦。

生命中经历的那些坎坷挫折自不待言,但他始终以宽容心对待所有的人和事,始终认真扎实地治学。

而在学术上,他高屋建瓴。

此前我国只有道藏、释藏,并无儒藏。

而汤先生意识到这一点,便组织编纂,耗费毕生精力。

身体力行把中华文化传播到国外,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并了解中国文化。

”(北大教授彭燕韩)②“汤先生不喜欢让人称他为大师,我们叫他大先生,是因为他让我们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他引领我们‘回家’。

”(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③“汤一介先生是用生命做事的人,他的贡献不在于自己做了什么,而在于开风气之先,引领学术旗帜。

”(《儒藏》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魏常海)④“汤先生是一位有国际视野和前瞻性的学者,不但对中国思想研究深入,更对西方文化有着包容和理解之心,是个现代的开放的有思想的谦虚的学者。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奥地利籍教授、汤一介奥地利籍学生雷立柏)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A.材料记述了汤一介的家学影响、人生理想、学术成就、性格特点和不同人对汤一介的评价,展现了一位著名哲学家的学者本色。

B.汤一介的父亲汤用彤是哲学大家,“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是他家的家风。

这说明家风的影响对汤一介日后成为著名哲学家至关重要。

C.在学生王博眼中,汤先生在学术研究上非常严厉,一丝不苟,表达学术观点非常直白,但他在待人接物上非常温和,表明汤一介在性格上有矛盾之处。

D.汤一介为人谦逊,对人随和,是因为他继承了中国的传统道德,深受道家思想影响,上善若水,宽厚诚信,不怕艰苦。

E.汤一介认为没有建立被普遍接收的思想体系,没有出过影响世界的划时代著作,就不能称其为大师,见解独到,引人深思。

(2)引用学生、同事的言论,对刻画汤一介形象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3)汤一介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主要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18分)(2016·荔湾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如芽

游睿

接连几天,都有人来买树。

无一例外,都是冲着那一棵金桂来的。

经过他这些年的精心培育,眼前这棵金桂早已郁郁葱葱,每到八月,花香四溢,十分醒目。

他很纳闷。

树已经栽了多年,之前从无人问津,为何这段时间频频有人来买。

他思考再三,想起了给儿子通个电话。

树由儿子当年所栽,卖与不卖,还是应该征求儿子的意见。

电话接通,瞬间被挂掉。

他习以为常,儿子身居要职,经常开会、接待,接不了电话,正常。

半小时后,儿子回了电话,说刚才正在大会上讲话。

他便说起有人买树的事情,儿子在电话里哈哈一笑,说有人愿意买你就卖吧,只要价格合适,一棵树也卖不了几个钱。

说完,儿子又要去开会,就挂了。

他回到自己的院子,再次打量那棵树。

那是儿子在林场上班的时候栽的,那年儿子刚参加工作。

有天儿子匆匆忙忙拿回了这棵树,当时这棵树还算不上树,连苗都不算,只能算芽,仅有两片嫩嫩的叶子,趴在一个塑料花钵里,并看不出品种来。

儿子说是林场落下不要的,扔了觉得可惜就拿了回来。

然后儿子就和他一道将那株芽小心移出,栽在了院子里。

不想十多年过去了,当初弱不禁风的嫩芽已经长成今天枝繁叶茂的大树。

儿子也和这棵树一样,不断变换岗位,一直走到今天。

很多时候,他甚至觉得这棵树是和儿子的命运紧紧捆在一起的。

尽管买树的人不断前来,但他都一一拒绝。

眼下,他并不需要卖这棵树,这些年,儿子对他孝顺有加,物质生活早已经超过村里人许多倍,所以他根本就不想卖树。

偏偏来买树的人就是穷追不舍,价格也越发诱人,从最初的5万,现在有人竟然出到了15万,如果再这样一路高上去,他难免会心动。

这天,又有一个人来找他。

来人40多岁,短寸头,戴眼镜,自我介绍说姓方,是专程来拜访他的。

他想,可能又是来买树的。

果然,方先生开门见山,问起了这株金桂的具体种植时间。

他也没避讳,就把当年种植的时间说了,然后问,你打算出多少钱?

方先生淡淡一笑说,别急于说价格,你不想知道我为什么会来这里吗?

他说正想问这个问题,这些天为什么老是有人来买这棵金桂树,而自己并没有对人说要卖。

我知道这棵树是你儿子种的。

方先生说。

你怎么知道?

你儿子在一次会上谈到了这棵树,虽然是个小型的座谈会,还是有很多人知道了。

你想想,在他的岗位上,谁不想离他近点儿,所以来买这棵树的人自然多。

方先生说。

他沉吟片刻,看了看方先生说,这么说来,你不是来买树的?

我是你儿子以前在林场工作时的同事。

我只是想来看看。

方先生用手摸了摸树干,感叹道,当初那么小,长得真快!

当年他告诉过你栽这棵树的事情?

他问。

没有。

方先生说,我是最近才知道他栽了这棵树。

不过,方先生说到这里看了他一眼。

你请讲。

他感觉到方先生还有话。

好吧。

方先生说,当年我是林场苗圃的保管员,那年我们培植了100株金桂,可是后来发芽之后,却只剩了99株。

这事儿领导们都没有发现,只有我知道,但当时我也不知道这一株金桂去了哪里。

他顿时觉得额头冒汗。

板下脸说,你的意思是我儿子偷回来的?

可他告诉我说是林场不要的。

林场怎么会不要,你不知道当时培养一株金桂是多么不容易,跟宝贝似的,哪里舍得丢?

方先生叹了口气说,如果不是最近听到有人到你们家来买金桂的事情,我怎么也不会联想到是你儿子拿了一株回来。

而这棵树栽种的时间,正好吻合。

他顿时脸色惨白。

他中年得子,尽管家境贫困,但他拼尽全力把儿子供到大学毕业。

儿子工作后,一直是家庭的顶梁柱,更是他无时不有的骄傲。

却不想,儿子的背后却有如此不为人知的故事。

他狠狠跺了跺脚说,早知道是这样,当年我肯定不会让他栽!

方先生淡淡一笑说,要是你当年阻止了,就好了。

有些东西一旦种下了,就会疯狂生长,枝繁叶茂。

现在,这棵树已经不是你的了。

是谁的?

他奇怪,还能是谁的?

有人已经给了30万元将树买下,你儿子已经收了钱。

方先生说,现在只不过没来移栽而已。

他没有告诉我已经卖了,难道你今天就是来移栽的?

他问。

不。

方先生说,我是来取证的。

方先生亮出了一个工作证说,我现在在检察院里工作。

你儿子涉案金额巨大,半小时前已经被我的同事带走。

他惊恐不已,赶紧拨打儿子的电话,却被告知已关机。

再打,依旧是关机。

这哪里是金桂树,这分明就是他种下的罪孽!

他顿时瘫坐在地上。

(选自《芒种》2015年第5期)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中的金桂树之所以价格昂贵,主要是因为金桂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每到8月花香四溢,十分醒目。

B.“儿子对他孝顺有加,物质生活在已经超出村里人许多倍。

”这句话不仅仅表现儿子孝顺,也为下文写儿子腐败埋下了伏笔。

C.买树的人不断前来,而父亲却迟迟没有把树卖出去,因为价钱在不断攀升,还没有达到足以让他动心的程度。

D.小说中方先生形象的塑造,说明那里有腐败,哪里就有检察干部,即使是一棵树的被盗或以卖树为名的变相受贿,也要一查到底。

E.小说采用的对话没有使用传统的冒号加引号形式,而是采用叙述的方式推动情节,还多处用疑问、设问和心理描写。

(2)金桂树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一个物象,试分析小说中金桂树对情节的衍生发展、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标题“如芽”隐喻了小说怎样的主题?

(3)方先生来到之后,父亲的心理经历三个阶段的变化。

结合具体语境,请分析这三个心理经历分别反映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4)小说的事件虽然并不复杂,但情节结构的设置和安排上别具匠心,请结合本文赏析其情节结构的设置和安排上的技巧。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1分)

4.(11分)(2017·合肥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钱易字希白。

始,父倧嗣吴越王,为大将胡进思所废,而立其弟俶。

俶归朝,群从悉补官,易与兄昆不见录,遂刻志读书。

易年十七,举进士,试崇政殿,三篇,日未中而就。

言者恶其轻俊,特罢之。

然自此以才藻知名。

太宗尝与苏易简论唐世文人,叹时无李白。

易简曰:

“今进士钱易,为歌诗殆不下白。

”太宗惊喜曰:

“诚然,吾当自布衣召置翰林。

”值盗起剑南,遂寝。

真宗在东宫,图山水扇,会易作歌,赏爱之。

易再举进士,就开封府试第二。

自谓当第一,为有司所屈,乃上书言试《朽索之驭六马赋》,意涉讥讽。

真宗恶其无行,降第三。

明年,第二人中第,补濠州团练推官。

召试中书,改光禄寺丞、通判蕲州。

奏疏曰:

“尧放四罪而不言杀彼四者之凶尚恶言杀非尧仁之至乎古之肉刑者皆非死尚以为虐近代以来,断人手足,钩背烙筋,身见白骨而犹视息,四体分落乃方绝命。

以此示人,非平世事也。

今四方长吏竞为残暴,婺州先断贼手足,然后斩之以闻。

寿州巡检使磔贼于阛阓①之中,其旁犹有盗物者。

使严刑可诫于众,则秦之天下无叛民矣。

臣以谓非法之刑,非所以助治,惟陛下除之。

”帝嘉纳其言。

景德中,举贤良方正科,策入等,除秘书丞、通判信州。

东封泰山,献《殊祥录》,改太常博士、直集贤院。

祀汾阴,幸亳州,命修《车驾所过图经》,献《宋雅》一篇,迁尚书祠部员外郎。

坐发国子监诸科非其人,降监颍州税。

数月,召还。

久之,判三司磨勘司。

上言:

“官物在籍,而三司移文厘正,或其数细微,辄历年不得报,徒扰州县。

自今官钱百、谷斗、帛二尺以下,非欺绐者除之。

”真宗雅眷词臣,其典掌诰命,皆躬自柬拔。

擢知制诰、判登闻鼓院、纠察在京刑狱。

累迁左司郎中,为翰林学士,傣直未满,卒。

仁宗怜之,召其妻盛氏至禁中,赐以冠帔。

(节选自《宋史•钱易传》,有删改)

【注】①阛阓:

街道。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尧放四罪而不言/杀彼四者之凶/尚恶言杀/非尧仁之至乎/古之肉刑者皆非死/尚以为虐/

B.尧放四罪而不言杀/彼四者之凶/尚恶言杀/非尧仁之至乎/古之肉刑者皆非/死尚以为虐/

C.尧放四罪而不言/杀彼四者之凶/尚恶言杀/非尧仁之至乎/古之肉刑者皆非/死尚以为虐/

D.尧放四罪而不言杀/彼四者之凶/尚恶言杀/非尧仁之至乎/古之肉刑者皆非死/尚以为虐/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翰林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始设于唐朝,一般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明清改从进士中选拔。

B.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文中的“景德”就是年号。

C.泰山,五岳之首,自秦始皇封禅泰山后,历朝历代帝王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

D.诰命,又称诰书,是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

所谓诰是以上告下的意思,古代以大义谕众叫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易自幼苦学,早年怀才不遇。

首次参加科举考试时,钱易虽才识卓越,却被特意淘汰;后被苏易简举荐给太宗,又因盗起未被起用。

B.钱易刚正不阿,敢于陈述己见。

他认为在第二次科举中自己没有获得第一名,是有关人员压制所致,故上疏直言进谏,真宗对此非常反感。

C.钱易知古鉴今,奏请废除酷刑。

他认为当今各地酷刑之风太盛,如果一味施行酷刑,将无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真宗赞赏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D.钱易颇具文采,勤于政务。

他多次进献文书,被皇帝提拔为文秘机要之臣,负责起草诏书、查核案件等工作,后在任上连日值宿,不幸逝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严刑可诫于众,则秦之天下无叛民矣。

臣以谓非法之刑,非所以助治,惟陛下除之。

②官物在籍,而三司移文厘正,或其数细微,辄历年不得报,徒扰州县。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8分)

5.(8分)(2017高一下·陆川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②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

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下列对本诗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

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C.后人评价周莘此诗“最近杜味”。

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D.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

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

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E.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

(2)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四、默写(共1题;共5分)

6.(5分)(2019高一下·金山期末)按题目要求填空。

(1)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2)左思《咏史》诗中与“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用典是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它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在黄庭坚的《登快阁》中也使用了这一手法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

五、选择题(共3题;共6分)

7.(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李劼人偏爱用四川方言写作,这和他从小生活在成都分不开,他爱到茶馆听评书吗,评书一人生动幽默的话语,就成了他今后文章中的语言。

B.生态走廊如果建立得当,能够在不影响人类居住区域的前提下将隔离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从而将大大提升野生动物种群的稳定性。

C.熊猫饮水,颇似酒徒贪杯,他总是喝的肚皮隆起,而后安之若素地拖着笨拙的身躯,一摇一摆地香远处的箭竹林走去。

D.随着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弹棉花、补锅钉碗等许多曾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老行业逐渐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

8.(2分)(2020·浙江模拟)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推进考试评价改革,必须扭转基础教育就围绕考试而教,学生围绕考试而学;学校必须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给学生完整的基础教育。

B.2019年,我国践行扩大开放承诺,务实举措接连落地,外贸结构不断优化,吸引外资保持稳定增长,以实际行动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表率。

C.会林文化奖集文化性与国际性于一体,致力于打造中国文化国际传播高端话语平台,向世界展示丰富多样的中国文化,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事业的杰出人士镌刻丰碑。

D.据《2020中国大学生健康调查报告》数据显示,77%的被调查大学生在过去一年中都有过睡眠困扰,出现最多的问题是早上睡不醒、醒来头脑很沉和做梦多。

9.(2分)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正确的一项是()

20世纪30年代末在上海,有一位诗人见到艾青时,激动地说:

“德国有莱茵河,法国有塞纳河,埃及有尼罗河……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①那么,它的永不枯竭的源头,就是“大堰河”    

②我们可以骄傲地说:

中国有大堰河

③但是,如果我们把拥有半个多世纪创作历程并在国内外获得崇高声誉的艾青的诗歌,比喻为一条巨大的河流的话    

④尔后许多年中,也有一些人把“大堰河”误解为一条河流

⑤它的情愫,它的主题,它的美,都可以从这个源头找到答案

A.②④①⑤③    

B.④③②①⑤    

C.②④③①⑤    

D.③①②④⑤    

六、语言表达(共2题;共13分)

10.(3分)(2016高三·吉林月考)在下面—段文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