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文言文阅读3.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5481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0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文言文阅读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文言文阅读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文言文阅读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文言文阅读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文言文阅读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文言文阅读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文言文阅读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文言文阅读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文言文阅读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文言文阅读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文言文阅读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文言文阅读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文言文阅读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文言文阅读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文言文阅读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文言文阅读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文言文阅读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文言文阅读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文言文阅读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文言文阅读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文言文阅读3.docx

《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文言文阅读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文言文阅读3.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文言文阅读3.docx

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文言文阅读3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文言文阅读

1.【2018届广东省中山市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20分)

种谊字寿翁。

熙宁中,兄古入对,神宗问其家世,命谊以官。

从高遵裕复洮、岷,又平山后羌,至熙河副将。

使青唐,董毡遣鬼章迎候境上,取道故为回枉,以夸险远。

谊固习其地里诮之曰尔跳梁坎井间谓我不知远近邪命趋便道鬼章怒胁以兵谊声气不动卒改涂外为路都监。

自兰州渡河讨贼,斩首六百,累转西京使。

元祐初,知岷州。

鬼章诱杀景思立,后益自矜,大有窥故土之心,使其子诣宗哥请益兵入寇,且结属羌为内应。

谊刺得其情,上疏请除之。

诏遣游师雄就商利害,遂与姚兕合兵出讨。

羌迎战,击走之,追奔至洮州。

谊亟进攻,晨雾蔽野,跬步不可辨。

谊曰:

“吾军远来,彼固不知厚薄,乘此可一鼓而下也。

”遂亲鼓之。

有顷,雾霁,先登者已得城,鬼章就执。

谊戏问之曰:

“别后安否?

”不能对,徐谓人曰:

“我生恶种谊,今日果为所擒。

天不使我复有故土,命也。

”遂俘以归。

拜西上阁门使、康州刺史,徙知鄜州。

夏人犯延安,赵禼使谊统诸将。

敌闻谊至,皆溃去。

延安人谓:

“得谊,胜精兵二十万。

”进熙河钤辖、知兰州。

兰州与通远皆绝塞,中间保障不相接,腴田多弃不耕,谊请城于李诺平以扼冲要。

会迁东上阁门使、保州团练使,卒,年五十五。

谊倜傥有气节,喜读书。

莅军整严,令一下,死不敢避;遇敌,度不胜不出,故每战未尝负败。

岷羌酋包顺、包诚恃功骄恣,前守务姑息,谊至,厚待之。

适有小过,叱下吏,将置法,顺、诚叩头伏罪,愿效命以赎。

乃使输金出之,群羌畏惕。

及洮州之役,二人功最多。

(节选自《宋史·种谊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谊固习/其地里诮之曰/尔跳梁坎井间/谓我不知远近邪/命趋便道/鬼章怒胁/以兵/谊声气不动/卒改涂/

B.谊固习/其地里诮之曰/尔跳梁坎井间/谓我不知远近邪/命趋便道/鬼章怒/胁以兵/谊声气不动/卒改涂/

C.谊固习其地里/诮之曰/尔跳梁坎井间/谓我不知远近邪/命趋便道/鬼章怒胁/以兵/谊声气不动/卒改涂/

D.谊固习其地里/诮之曰/尔跳梁坎井间/谓我不知远近邪/命趋便道/鬼章怒/胁以兵/谊声气不动/卒改涂/

【答案】D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古代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熙宁、元祐等。

C.夏人中的“夏”是指北宋时的西夏,是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一个政权。

D.知兰州中的“知”指主管,即管理相关事务,这里强调担任兰州的行政长官。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

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

A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不是。

据王力编写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图典》所言,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月后由父亲命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种谊幸得授官,连获战功。

兄长种古入见皇帝,神宗问种家家世,后授种谊官职。

种谊随高遵裕收复洮州、岷州,又平定山后羌人,官至熙河副将。

B.种谊刺探敌情,上疏除敌。

鬼章诱杀景思立,并到宗哥处请求增兵入侵,且勾结投降归附的羌人为内应。

种谊刺探到情况,上疏请求除掉鬼章。

C.种谊威震敌胆,为民赞誉。

敌人进犯延安,种谊受命统领诸将,当敌人听到种谊来到延安,敌军溃败。

延安百姓赞誉种谊的重要性胜过精兵二十万。

D.种谊治军有方,屡战屡胜。

种谊治军严正,只要上级军令一下,即使是死他也不逃避;遇到敌人,一往无前,振奋士气,所以每次战斗从未失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D“遇到敌人,一往无前”错误,原文是“遇敌,度不胜不出,故每战未尝负败”,意思是“遇到敌人,估量打不胜就不出战,所以每次战斗从未失败。

”所以种谊在临敌时是有考虑估量的,而不是任何情况都一往无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1分)

①吾军远来,彼固不知厚薄,乘此可一鼓而下也。

②适有小过,叱下吏,将置法,顺、诚叩头伏罪,愿效命以赎。

【答案】

(1)我军远来,敌人本来不知道实力的强弱,我军趁这大雾可以一鼓攻下。

(2)他们刚好有小过失,种谊叱令下放交给吏员治罪,将依法惩处他。

包顺、包诚磕头认罪,情愿效命来赎罪。

点睛:

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就是增补。

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调”。

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参考译文:

种谊字寿翁。

熙宁年间,兄长种古入见皇帝,神宗问他的家世,授予种谊官职。

种谊跟随高遵裕收复洮州、岷州,又平定山后羌族人,官至熙河副将。

种谊出使青唐,董毡派鬼章在边界上迎候,鬼章故意取道曲折,来显示他们道路的险远。

种谊本来熟悉那里的地理,责备鬼章说:

“你在浅井中跳动,以为我不知道道路远近吗?

”命令走近便的路。

鬼章发怒,用兵器威胁他,种谊声色不变,终于改变路线。

种谊出朝为路都监。

从兰州渡河征讨敌寇,斩首六百,多次迁转为西京使。

元祐初年,种谊任岷州知州。

鬼章诱杀景思立,后来更自恃强大,大有窥测旧地之心,叫他儿子到宗哥那里请求增兵入侵,并且勾结降附的羌族人为内应。

种谊刺探到他的情况,上疏请求除掉鬼章。

皇帝下诏派游师雄到种谊那里商议得失,就和姚兕合兵出去征讨。

羌族人迎战,种谊把他们打退,追击逃兵到洮州。

种谊赶快进攻,早上大雾掩盖山野,半步路就看不清。

种谊说:

“我军远来,敌人本来不知道实力的强弱,趁这大雾可以一鼓攻下。

”他就亲自击鼓进军。

一会儿,雾散了,先登上的人已经攻克了城池,鬼章被抓住。

种谊开玩笑问他说:

“分别之后安好吗?

”鬼章不能回答,后慢慢地对人说:

“我生来就憎恨种谊,今天果然被他捉住。

天不让我重新占有旧地,这是命。

”于是种谊就俘虏鬼章回来。

朝廷授予种谊为西上阁门使,康州刺史,改为鄜州知州。

西夏人侵犯延安,赵禼派种谊统领诸将。

敌人听到种谊来到,都溃败逃离。

延安人说:

“有了种谊,胜过精兵二十万。

”种谊升任熙河钤辖、兰州知州。

兰州和通远都是隔绝的要塞,中间亭障和防御设施不相连接,肥沃的田地多数放弃不种,种谊请求在李诺平筑城以扼守要冲。

升东上阁门使、保州团练使时,去世,年五十五岁。

种谊倜傥而有气节,喜欢读书。

治军严正,命令一下,虽死他不逃避;遇到敌人,估量打不胜就不出战,所以每次战斗从未失败。

岷州羌族酋长包顺、包诚恃功骄纵,前任太守一味姑息,种谊到任,待他们很优厚。

他们刚好有小过失,种谊叱令下放交给吏员治罪,将依法惩处他们。

包顺、包诚磕头认罪,情愿效命来赎罪。

他们便叫人交罚金释放,众羌人害怕而服从了。

到洮州之役时,包顺、包诚二人的功劳最多。

2.【2018届河南省洛阳市下学期尖子生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20分)

荀爽字慈明。

幼而好学,年十二,能通《春秋》《论语》。

太尉杜乔见而称之,爽遂耽思经书,庆吊不行,征命不应。

颍川为之语曰:

“荀氏八龙,慈明无双。

”延熹九年,太常赵典举爽至孝,拜郎中。

对策陈便宜曰:

“汉制使天下诵《孝经》,选吏举孝廉。

今公卿群寮皆政教所瞻,而父母之丧不得奔赴。

夫仁义之行,自上而始;敦厚之俗,以应乎下。

事失宜正,过勿惮改。

臣窃闻后宫采女五六千人,冬夏衣服,朝夕禀粮,耗费缣帛,空竭府藏,空赋不辜之民,以供无用之女。

臣愚以为诸非礼聘未曾幸御者,一皆遣出,使成妃合。

一曰省财用,实府藏。

二曰修礼制,绥眉寿。

三曰宽役赋,安黎民。

此诚国家之弘利,天人之大福也。

”奏闻,即弃官去。

后遭党锢,隐于海上,又南遁汉滨。

积十余年,以著述为事,遂称为硕儒。

时人多不行妻服,虽在亲忧犹有吊问丧疾者,又私谥其君父及诸名士,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虽不悉变,亦颇有改。

献帝即位,董卓辅政,复征之。

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司空爽自被征命及登台司九十五日因从迁都长安。

爽见董卓忍暴滋甚,必危社稷,其所辟举皆取才略之士,将共图之,亦与司徒王允及卓长史何颙等为内谋。

会病薨,年六十三。

论曰:

董卓当朝,申屠蟠、郑玄竟不屈以全其高。

爽已黄发矣,独至焉,未十旬而取卿相。

或疑其乖趣舍,余窃商其情,以为出处君子之大致①也,平运则弘道以求志,陵夷②则濡迹③以匡时。

观其逊言迁都之议,及后潜图董氏,几振国命,所谓“大直若屈”也。

(节选自《后汉书·荀爽传》)

注:

①大致:

致,思想的趋归;大致,意即重大选择。

②陵夷:

衰颓,衰落。

③濡迹:

驻足,喻出仕。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司空/爽自被征命及登台司/九十五日/

B.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司空/爽自被征命及登台司/九十五日/

C.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司空/爽自被征命及登台司/九十五日/

D.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司空/爽自被征命及登台司/九十五日/

【答案】B

点睛:

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语》是记载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汇编,共20篇,与《孟子》《大学》《礼记》并称为“四书”。

B.孝廉:

汉代察举制科目之一。

孝廉即孝顺父母、办事廉正。

通过举孝廉,在社会上形成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舆论和风尚。

C.社稷:

“社”指土神,“稷”指谷神。

因古代君主祭祀“社稷”,后遂用“社稷”代表国家。

除“社稷”外,“宗庙”也可用来代表国家。

D.黄发:

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旧时为长寿的象征,后常用来指老人。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即用此意。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题中A项,“四书”不包括《礼记》,包括《礼记》中的《中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A.苟爽勤奋好学。

他十二岁时就能读懂《春秋》《论语》;遭党锢之锅后,隐居十几年,专心从事写作,终成一代大儒。

B.荀爽倡导孝道。

他认为公卿百官应该做老百姓的榜样,应该改正父母去世时不回家居丧尽孝的错误,要带头施行仁义。

C.荀爽关心民生。

他建议朝廷遣散过多的宫女,让她们结婚成家,认为这样做既可减省赋役,又能改善礼制,利国利民。

D.荀爽忧心国事。

他虽受权臣董卓重用,却不与之同流合污,而是暗中谋划迁都长安之事,可惜因病去世,没能重振国运。

【答案】D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D项,理解错误,迁都长安的是董卓,荀爽在此事上不愿参与意见(“逊言迁都之议”),荀爽暗中图谋是要对付董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1分)

①太尉杜乔见而称之,爽遂耽思经书,庆吊不行,征命不应。

②或疑其乖趣舍,奈窃商其情,以为出处君子之大致也。

【答案】

(1)太尉杜乔见了称赞他,荀爽就更加深入思考研究儒家经典,喜庆丧吊活动他都不参加,朝廷有征召任命他也不就任.

(2)有人怀疑他违背了(平素的)向,我仔细斟酌荀爽当时的思想,认为出而用世、退而隐居是君子的重大决定(为人的大节)。

参考译文:

荀爽字慈明。

他从小好学,十二岁就读懂了《春秋》《论语》。

太尉杜乔见了称赞他,荀爽就更加深入思考研究经书,有喜庆丧吊活动,他都不参加,朝廷有征召,他也不答应。

颍川流行这样一句话:

“荀家八条龙,慈明世无双。

”(桓帝)延熹九年,太常赵典以“至孝”推举荀爽,他被任命为郎中。

回答策问对陈述了他认为国家应办的事宜说:

“汉朝的制度要天下的人都诵读《孝经》,选官吏也是推举孝廉。

现在公卿百官都是政治与教化的榜样,而父母逝世了却不能回去居丧尽孝。

仁义之行,要从上面开始做起,敦实纯朴的风俗,才能传到下面响应。

古代遇到大丧,三年都不呼叫他的家门,用来尊崇国家厚礼俗重教化的做法。

事情做错了,应该改正,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

我听说后宫宫女有五六千人,使唤服侍的还在这以外。

冬夏的衣服,早晚的粮食,耗费着丝绸布帛,使国家府库空虚,(以至)白白地向无罪百姓征收赋税,用来供养无用的宫女。

我认为那些不是以礼聘娶的且又没被宠幸过的宫女,一概都遣散出去,使她们能够婚配。

一是可以节省财用,充实府库;二是可以完善礼制,获得长寿;三是可以减省赋役,安定百姓。

这实在是国家的最大利益,天人的伟大幸福啊!

”奏章呈上之后,他就弃官离开了。

后来,遭到党锢之祸,荀爽隐居于东海边,又南逃到汉水边。

这样过了十多年,在家专门从事写作,于是被称为大儒。

时人多不为妻子服丧,即使在父母丧期仍有吊丧问疾的,又私自给其长辈及一些名士死后赠谥号。

(对于这些做法)荀爽都引经据典申明大义,用经典来纠正,虽说没有全部改变,也很有一些改进了。

汉献帝即位,董卓掌权,又来征聘他。

荀爽想逃避任命,来使催迫得很紧,没法离开,因而被任命为平原相。

(上任时)走到宛陵,又被追回任为光禄勋。

到任办事刚三天,又被升任司空。

荀爽自被征召任命,以及担任司空,时间才过九十五日。

日于是跟随迁都到了长安。

荀爽见董卓残忍暴虐愈益严重,必定会危害国家社稷,他所推举任命的都是一些有才干有智谋的人,准备与他们一起对付董卓,并和司徒王允及董卓府中长史何等人为内应。

恰遇因病逝世,享年六十三岁。

史官评论说:

董卓当权,申屠蟠、郑玄最终不肯屈从而保全了他们的高风亮节。

荀爽已经年老了,只有他去应聘,不到百天就取得卿相之位。

有人怀疑他违背了(平素的)志向,我仔细斟酌荀爽当时的思想,认为出而用世,退而隐居是君子为人的重大选择(重大关键)。

时运平顺(天下太平)时,就弘扬大道以实现自己的志向;国运衰落(国家危亡)时,就应该投身问世以匡救时难。

看他不参与关于迁都的朝臣争议,以及后来暗中图谋董卓,几乎能振兴国运,这正是所说的“大直若屈”啊。

3.【2018届安徽省六安一中高三第九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20分)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祐六年进士第。

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直,置末甲、调衢州龙游令。

民未知学,泽为建庠序,设师儒,讲论经术,风俗一变,自此擢科者相继。

通判登州。

境内官田数百顷,皆不毛之地,岁输万余缗,率横取于民。

泽奏免之。

朝廷遣使由登州结女真,盟海上,谋夹攻契丹,泽语所亲曰:

“天下自是多事矣。

”退居东阳,结庐山谷间,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赢卒十余人磁经敌骑蹂蹦之余,人民逃徙,泽至,缮城壁,浚隍池,治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之计,上言:

“邢、洺、磁,赵、相五州各蓄精兵二万人,敌攻一郡则四郡皆应,是一郡之兵常有十万人。

”上嘉之,金人逼二帝北行,康王即帝位于南京,泽入见,涕泗交颐,陈兴复大计,金人谋攻汴京,自郑抵白沙,去汴京密迩,都人震恐。

僚属入问计,泽方对客围棋,笑曰:

“何事张皇,刘衍等在外必能御敌,”乃选精锐数千,使绕出敌后,伏其归路。

金人果败,自是不复犯东京。

泽威声日著,北方闻其名,常尊惮之,对南人言,必曰宗爷爷,泽疏言:

“丁进数十万众愿守护京城,李成愿扈从还阙,即渡河剿敌,杨进等兵百万,亦愿渡河,同致死力。

臣闻多助之至,天下顺之’陛下及此时还京,则众心翕然,何敌国之足忧乎?

”上乃降诏择日还京。

泽前后请上还京二十余奏,每为黄潜善等所抑,忧愤成疾,疽发于背,诸将入问疾,泽矍然曰:

“吾以二帝蒙尘,积愤至此。

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

”众皆流涕曰:

“敢不尽力!

”诸将出,泽叹曰: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翌日,风雨昼晦。

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

都人号恸,遗表犹赞上还京,赠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谥忠简。

(节选自《宋史·宗泽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赢卒十余人/

B.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赢卒十余人/

C.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贏卒十余人/

D.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赢卒十余人/

【答案】D

点睛:

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末甲,古代科举制度殿试中的一种等级,殿试录取的等级称甲,最低一等叫末甲。

B.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在商周时代就已经出现,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C.疏也称“奏疏”,与作为文体的“表”不同,是古代臣子向君王陈情说理的文章。

D.阙指皇宫门前两边的楼台,中间空缺部分为道路,这里指宫殿,可理解为“旧都”。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题中C项,疏没有“陈情”的成分。

“疏”是大臣向皇帝提建议、意见,并逐条陈述、分析论证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而“表”是用来陈述自己的请求的,具有言情的成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宗泽兴学重教,开启民智。

他在担任衢州龙游县令时,发现当地民众不知学习,遂兴办学校,安排老师,讲论经学,不仅转变了风俗,也使考上科举的人不断涌现。

B.宗泽高瞻远瞩,颇有政治远见。

他在担任登州通判期间,对朝廷结交女真、与它结盟并谋划夹攻契丹的举措不以为然,认为天下将大乱,遂辞官隐居。

不再出仕。

C.宗泽精明能干,富有军事才能。

他在担任磁州知州期间,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防备措施,为坚守磁州作长远的打算,并为此向朝廷献计献策,使五郡互为援助。

D.宗泽尽忠报国,至死不渝。

他从宋王朝利益出发,一再上书请求皇上返回京城:

病重之际,他不把家事放在心上,仍念念不忘歼灭敌人,叮嘱将领要实现其遗愿。

【答案】B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B项,“不再出仕”错,文中只说了他退居东阳,而下文也提到了他出任磁州知州,说明他并非“不再出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1分)

①境内官田数百顷,皆不毛之地,岁输万余缗,率横取于民

②陛下及此时还京,则众心翕然,何敌国之足忧乎?

【答案】①(登州)境内有几百顷官田.都是不长草木的地方,每年交纳一万多缗,都是向老百姓征暴敛来的。

②陛下趁这时返回京城,那么众人团结一心,敌国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

参考译文: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鸟人。

宗泽从小就性格豪爽有大的志向,元祜六年进士及第。

殿试时极力陈述当时社会的弊病,考官厌恶他的直率,将他的排名列为最低一等。

调任到衢州任龙游县令。

当地百姓不知学习,宗泽为他们建立了学校,安排了儒学教师,讲解儒家经典学术,社会风气大为改变,从此以后登科中举的人源源不断。

调到登州任通判。

(登州境内有几百顷官田,都是不长草木的地方,每年交纳一万多缗,都是向老百姓横征暴敛来的。

宗泽上奏请求免征其税。

朝廷派遣使臣在登州与女真讲和,结盟于海上,图谋夹攻契丹。

宗泽与他的亲友说:

“天下从此多事了。

”于是宗泽隐居东阳,在山谷间建造房屋。

请康元年,任命宗泽为磁州知州。

这时,太原失守,出任两河一带的官员都借故不上任。

宗泽说:

“拿着国家俸禄而避难,这不行。

”当天就一个人骑匹马出发上任去了,跟从的疲弱兵卒有十多人。

磁州经过敌兵铁骑践踏后,百姓都逃跑搬家了。

宗泽到任后,修缮城池,疏浚护城河,置办作战器械,招募义勇兵士,开始为固守城池不转移的战略作打算。

上奏说:

“邢、洺、磁、赵、相五州各存蓄精锐士兵两万人,敌军攻打州时,其他四州都响应帮助,这样一州的兵力就常有十万之多。

”皇上看后嘉奖了他。

金人逼迫徽、钦二帝北行,康王在南京登基,宗泽入朝面见,眼泪鼻涕流满脸颊,陈述复兴大计。

金人谋划攻打汴京,从郑州发兵到达白沙,离汴京十分近了,京都里的人都害怕极了。

同僚和部下入府询问计谋,宗泽正与客人下围棋,笑着说:

“什么事这么慌张?

刘衍等将在外面一定能抵御敌人。

于是挑选几千名精锐士兵,叫他们绕到敌人背后,在敌人的退路上伏击。

金人果然大败,自此不再来侵犯东京。

宗泽威望名声一天比一天大,金人听到他的名字,常常敬畏他,对于宋人来说必称他宗爷爷。

宗泽上奏疏说:

“丁进愿率几十万大军守护京城,李成愿意随驾护卫还朝,即使渡过黄河去剿灭金兵,杨进等拥兵百万,也愿意渡过黄河,一同以死全力抗击金兵。

我听说“受到很多人的帮助,天下就会归顺你。

陛下趁这时返回京城,那么众人团结一心,敌国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

皇上于是下诏书,选择好日子回京。

宗泽前后共上奏二十多次请求皇上回京,多次被黄潜善等人所扣留,宗泽忧愤成疾,背上长了疽。

各位将领入府问病,宗泽急切地说:

“我是因为二帝蒙难而积愤变成这样。

你们如果能歼灭敌人,那么我就死而无憾了。

”众将军都流着泪说:

“怎么敢不尽力杀敌!

各位将军退出后,宗泽叹气说: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第二天,天色阴沉风雨交加。

宗泽关于家事没说一句话,只是连呼三声“过河”而死。

京城里的人哀痛号哭。

宗泽的遗书仍然极力主张皇上回京。

赠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谥号忠简。

4.【2018届甘肃天水市一中高三第二学期第二次模拟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分)

余懋衡,字持国,婺源人。

万历二十年进士。

除永新知县。

征授御史。

时以殿工,矿税使四出,骄横。

懋衡上疏言:

“与其骚扰里巷,榷及鸡豚,曷若明告天下,稍增田赋,共襄殿工。

今避加赋之名,而为竭泽之计,其害十倍于加赋。

”忤旨,停俸一年。

巡按陕西。

税监梁永辇私物于畿辅,役人马甚众。

懋衡奏之。

永大恨使其党乐纲贿膳夫毒懋衡再中毒不死拷膳夫获所予贿及余蛊遂上疏极论永罪言官亦争论永帝皆不省。

永虑军民为难,召亡命擐甲自卫。

御史王基洪声言永必反,具陈永斩关及杀掠吏民状。

巡抚顾其志颇为永讳,永乃藉口辨。

帝疑御史言不实。

而咸宁、长安二知县持永益急。

永党王九功辈多私装,恐为有司所迹,托言永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