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54867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77.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Word格式.docx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的产生Word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Word格式.docx

影响:

P82

第19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根源:

工业革命――资“的发展――社会不公

空想社会主义(三个代表人物及主张P76)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诞生英国政治经济学

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的壮大

主观因素:

马、恩的个人实践与研究

马克思主义标志:

《共产党宣言》(内容P77,意义P77)

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背景资“临时政府妄图解散国民自卫军(P78)

措施:

政治上,新型的工人政权;

经济上,维护工

实践:

巴黎公社人的利益;

教育上世俗代宗教,义务教育

性质:

第一个工人政权―――失败

意义:

P78最后一段加笔记的“、、、第一次尝试”

第21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1840-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①中共的成立和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1919--1924

②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时期):

1924--1927

1919-1949年③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土地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1927年--1937年

革命时期④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1945年

⑤解放战争时期:

1946--1949

三、基础回顾一

第20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空想社会主义:

1、出现的背景:

(1)后,西欧社会贫富分化明显,工人阶级生活非常悲惨。

(2)一些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

他们纷纷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形成了一股空想社会主义思潮。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代表人物

国籍

主张

圣西门

主张新社会实行制度,被公认为“”的预言家。

傅立叶

傅立叶的理想社会是制度,主张阶级调和与合作。

欧文

是社会主义的实验者,创办“”,实行生产工具公有、按劳分配、共同劳动、人人平等、民主管理等原则。

3、评价:

三位空想社会主义者由于没有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他们的实践最后都了。

但他们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构想,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48年)

1、思想基础:

(三大理论来源)

(1)德国的古典哲学:

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两人思想的合理部分,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主要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主要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2、诞生的标志:

年《》的发表。

3、《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1)内容:

(《宣言》的核心内容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

①《宣言》展示了一种崭新的社会历史观;

②《宣言》肯定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③《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的秘密;

④《宣言》宣告了的历史使命;

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

⑤《宣言》昭示了未来的原则。

(2)意义:

《共产党宣言》是第一部较为完整而系统的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划时代纲领性文件。

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此后,这一理论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巴黎公社

1、原因:

(1)1870年,爆发,法国战败,普军围困巴黎,巴黎人民奋起自卫。

(2)法国资产阶级与普鲁士媾和。

(3)临时政府企图偷袭国民自卫军的阵地

2、三月十八日革命:

1871年3月18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命令军队偷袭国民自卫军的阵地,巴黎人民起义,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逃往,起义取得胜利。

3、巴黎公社的成立:

(1)方式:

由产生。

(2)最高权力机关:

(3)时间:

1871年3月28日。

4、“公社”的性质:

是世界第一个政权。

5、“公社”的特点:

(1)是巴黎人民的自治组织,不是全国性的政权形式。

(2)巴黎公社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是一个民主政权。

(3)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政权。

6、公社的革命措施:

(1)政治:

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是最高权力机关;

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的工资;

人民有权他们;

(2)经济:

维护利益;

组成工人合作社;

改善劳动条件;

(3)教育:

用全面代替宗教教育、实行义务教育。

7、公社的失败:

(1)标志:

1871年5月28日,巴黎最后一座街垒失守,公社失败。

(2)原因:

①根本原因:

法国政治、经济发展还不足以废除;

②客观原因:

巴黎公社寡不敌众;

③主观原因:

缺乏工农联盟,没有争取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8、意义:

(1)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为全世界和树立了光辉典范;

(3)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9、教训:

(1)缺乏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

(2)没有乘胜追击,消灭逃往凡尔赛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缺乏工农联盟,没有争取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第21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一)革命前的沙皇俄国: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发展,俄国进入阶段。

2、封建残余的存在,阻碍俄国社会的进步,资本主义经济仍然落后,且社会矛盾尖锐;

3、“”加深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苦难,也暴露了沙俄的腐朽与落后,使沙俄各种矛盾激化。

(二)二月革命

1、革命的爆发:

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首都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市民举行示威游行,要求面包和停止战争,旋即转变为武装起义。

2、主力:

工人和士兵。

3、特点:

自发的武装起义。

4、性质:

5、结果:

推翻了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王朝;

资产阶级建立起;

同时,起义者工人和士兵也在起义中组织自己的权力机关——,但仍然承认是俄国合法的全国政权。

6、革命后的形势:

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

临时政府没有满足民众的要求,拒绝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俄国社会发展,继续进行战争。

(三)《四月提纲》:

1、提出:

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列宁回国,发表了被称为《四月提纲》的重要演说。

2、内容:

列宁在提纲中指出俄国的形势需要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通过无产阶级政权去实行土地改革,并提出退出战争。

3、意义:

《四月提纲》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逐渐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

(四)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胜利的关键是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1、时机的成熟:

(1)1917年7月,临时政府使用武力镇压革命,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矛盾激化。

(2)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的方针。

2、起义的发动:

1917年11月(俄历10月24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的武装工人、士兵发动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取得了起义的胜利。

(五)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1、政权建立:

(1)建立: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大会的召开。

(2)政权:

(最高权力机关)

(3)革命措施:

①《》:

宣布立即没收地主土地,把土地及生产工具分给劳动者使用。

②《》:

宣布俄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2、苏维埃政体的确立:

1918春,全国各地普遍建立起苏维埃政权,苏维埃政体在苏俄初步确立;

3、苏联的成立:

年,苏联成立(四个加盟国)

(六)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

2、它使经济文化并不发达的俄国,在短时期内摆脱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

统治,建立起专政,开辟出发展的道路。

3、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

4、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世界史的开端。

(七)十月革命的特点:

1、从理论的角度看,列宁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学说,并通过十月革命实践得以实现,使俄国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2、从革命道路上看,十月革命走的是由大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

3、从革命阶段上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了两个不同性质的阶级革命。

4、从革命实现的方式来看,由设想和平夺取政权到动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

(八)比较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的异同:

1、相同点:

(1)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推翻资产阶级反动统治的革命斗争。

(2)背景都是大规模战争,分别是普法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3)都是以武装起义的形式夺取政权,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2、不同点:

(1)巴黎公社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

“十月革命”是在列宁为领导的比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2)巴黎公社没有取得农民的广泛支持,只有无产阶级孤军奋战;

“十月革命”中俄国无产阶级有自己的同盟军——广大农民。

(3)革命胜利以后的措施不同:

巴黎公社没有立即向凡尔赛的资产阶级反动政府发动进攻,给敌人以喘息的机会;

“十月革命”胜利后,坚决镇压反革命叛乱,对各种反动势力和外国武装干涉毫不手软。

(4)巴黎公社只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十月革命”成功地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四、基础回顾二

第22课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历史条件:

(1)阶级基础:

的壮大;

(2)思想基础:

的传播;

(3)组织基础:

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陈独秀上海)

2、建立:

(1)党的一大:

①召开:

1927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

②内容:

a、大会通过党的纲领:

规定党的名称为;

党的性质是;

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建立专政,废除,直至消灭。

b、大会还选举了中央领导机构:

、、组成中央局。

C、意义:

“一大”的召开,宣告了的正式成立。

中国出现了以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了全新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了。

(2)党的二大:

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

规定中国共产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反对、反对、反对军阀。

即最低革命纲领或民主革命纲领。

③意义:

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面前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二)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1、时间:

1922年3月——1923年2月。

2、领导机构: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开展作为党的中心任务之一,成立,作为领导工人运动的机关。

3、主要的工人运动:

①香港海员罢工。

②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③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4、第一次高潮失败的教训:

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的失败说明,中国革命的敌人强大而凶残,必须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广泛的,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三)国民革命运动(大革命时期):

1、革命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

(1)1922年6月,中共发表《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明确提出了建立各民主阶级联合战线的主张。

(2)中共“二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的方针。

(3)中共“三大”同意共产党员以加入国民党,正式决定,建立。

2、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国民党“”,通过的宣言重新解释“”,确立了、、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3、北伐战争(1926年7月):

(1)性质:

是中共和各革命阶级联合发动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

(2)作用:

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支持的封建军阀,有力地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工农运动的发展。

4、大革命的失败:

1927年以蒋介石和汪精卫为代表的反动势力发动了“政变”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国共合作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

5、教训:

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掌握革命的;

建立革命武装;

开展。

(四)国共十年对峙(土地革命时期):

1、中共为挽救中国革命的努力:

(1)南昌起义:

①时间:

1927年8月1日。

②领导人: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

这次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枪,标志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立的开始。

(2)八七会议:

①会议的召开:

1927年8月7日,在召开。

确立了、的总方针。

会议批判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秋收起义:

1927年9月9日,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湘赣边秋收起义爆发。

文家市决策-----工作重心转移,由转向。

2、井冈山道路:

(1)开辟:

1927年10月,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根据地。

这是中国革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2)意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道路。

井冈山道路,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这是一条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中国革命的策略发生了转变。

3、红军长征:

(1)原因:

左倾错误的领导和危害。

②直接原因:

红军的失败。

(2)长征的开始:

1934年10月。

(3)转折——遵义会议(1935年):

1935年1月。

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确立了以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再危机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是中国共产党由开始走向的标志。

(4)长征的胜利:

1936年10月,三大红军主力在甘肃回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完成。

(5)长征胜利的意义: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揭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

①1935年8月1日,中共发表《》,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②1935年底,中共召开会议,制定的方针政策。

5、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

(1)背景:

①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

②蒋介石奉行“”的政策。

③全民族抗日运动高涨。

④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的推动。

(2)西安事变的发生: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蒋介石,。

(3)结果:

在中共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得到解决。

(4)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民族危机严重,中共将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努力促使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5)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它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五)抗日战争(1937--1945):

1、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事变”(七·

七事变),这是日本帝国主义

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

2、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发布《》,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共合法地位。

这标志着的实现和战线的正式建立。

3、国共联合抗战(抗战初期):

(1)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主战场):

①重要战役:

凇沪会战、太原会战(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首次大捷)、徐州会战(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最大胜利)。

②战况:

由于国民党实行不发动群众,只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的抗战路线,导致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大片国土沦陷。

(2)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

①抗战路线:

全面抗战路线。

②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我党开辟的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

4、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1)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

①日本战线太长,兵力不足。

②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的作用。

(2)标志:

1938年10月,广州和武汉沦陷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3)日本侵华方针的变化:

①对国民党停止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以为主,进攻为辅。

②以主要兵力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4)国民党政策重心的转移(国民党转向反动):

(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①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1939年)确定“、、、”的方针

②皖南事变(1941年、反共高潮。

(5)中共维护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斗争:

①方针:

中国共产党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在斗争中求团结“”的方针。

中共从民族利益出发,以斗争求团结,保持统一战线的团结。

②作用:

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团结,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5、抗日战争的胜利:

(1)时间: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2)抗战胜利的原因:

结成了全民族抗战的统一战线;

中共的领导;

国际社会的支持。

6、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近百年来中国取得的第一次的胜利,中国收回台湾,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六)两种命运的斗争:

1、国民党的独裁内战方针:

(1)国民党六大决定动员全党的力量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消灭人民武装。

(2)在美国的支持下抢占战略要地,把大批兵力调往内战前线。

(3)镇压国统区的民主运动,制造了一系列惨案。

(4)公开撕毁重庆政协会议协议,公然发动内战。

2、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中共七大:

号召全党为废止国民党,建立而奋斗。

(2)重庆谈判:

①原因:

蒋介石为内战做准备;

中共为尽可能争取和平,揭穿国民党假和平的阴谋。

②结果:

签定《》,确定了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民主的基础上建设独立、富强、民主的国家。

(3)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领导各民主党派和国民党进行斗争,使会议通过了许多有利于人民的决议,如《和平建国纲领》。

(4)内战爆发后,领导了国统区以学生运动为主体,各阶层人民参加的民主运动,形成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七)解放战争:

(1946——1949)

1、内战全面爆发:

1946年6月底,蒋介石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2)作战方针:

以为主要作战方法,以消灭敌人的为主要目标。

(3)战果:

打退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2、战略反攻:

1947年夏,刘邓大军强度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的序幕。

3、战略决战: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

(2)主要战役:

、、、等三大战役。

(3)意义:

三大战役共消灭国民党反动军队150多万,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4)国民党统治的覆灭: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

23日,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在统治结束。

(八)新中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召开:

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开。

(2)内容:

通过了《》(代宪法);

确立了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

规定了新政协的性质和地位;

确定了国都、国旗、国歌;

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

2、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标志新中国成立。

(九)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的新时代。

是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胜利。

五、典题训练

(一)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恩格斯的这句话适合于对下列哪项的评价

A俄国二月革命B空想社会主义

C英国的宪章运动D巴黎公社

2.《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是

①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②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应同其他阶级联合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③揭示了资本主义崩溃的必然性④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巴黎公社是对整个19世纪上半期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次总结,它体现了这一时期国际工人运动的特点是①自发性和偶然性②主要斗争形式是政治斗争和暴力斗争

③广泛的工农联盟④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马克思说:

“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受人敬仰。

”巴黎公社

A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方面提供了有益经验

B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D标志着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世界政治历史舞台

5.某班同学在讨论巴黎公社时,对巴黎公社产生了以下四种看法,其中正确的是

A巴黎公社反映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已呈下降趋势

B巴黎公社是当时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C巴黎公社如建立工农联盟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D巴黎公社是各种偶然因素促成的一个特殊事件

6.1872年《共产党宣言》发表24周年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宣言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下列能说明这一观点的依据是

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②中国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③俄国胜利后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④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7.在巴黎公社的措施中,体现所有制变更的是

A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B民主选举公职人员

C没收资本家的工厂交由工人合作社管理

D建立工人阶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