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与文化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55070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柳与文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柳与文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柳与文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柳与文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柳与文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柳与文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柳与文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柳与文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柳与文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柳与文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柳与文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柳与文化Word文件下载.docx

《柳与文化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柳与文化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柳与文化Word文件下载.docx

根据专家考证柳属植物的起源地主要在东北亚的中国东北地区、日本和朝鲜一带。

后历经数千百万年的第三纪、第四纪的地质运动,柳广泛分布于中国大地。

1.2柳的栽培利用历史

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中有“柳”的象形文字。

文献中最早记载柳树是《夏小正》,该书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历法专著,夏纬瑛考证认为是夏王朝末期成书的。

书载“正月柳稊。

稊也者,发孚也。

”表明当时柳树已经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被人们所利用,以致有细致详尽地观察记录。

但明确提出种植柳树的是周朝时期的文献。

《古微书.礼纬.稽命征》载春秋时期“庶人无坟,树以杨柳”,是说平民百姓无坟墓,仅在埋葬地种植杨柳树。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提出了“折柳樊圃”的插木育苗技术,《诗.国风.齐风.东方未明》有“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之诗句,是用柳枝围成篱笆。

《战国策.魏二》记述了杨柳的插木育苗:

“今夫杨,横树之则生,倒树之则生,折而树之又生。

”古代人杨柳不分,互为名称。

说明当时人已经充分认识到杨柳树极易繁殖的习性,掌握了插木育苗的技术。

春秋时辅助越王勾践的范蠡,在灭吴后定居陶(今山东定陶县),号“陶朱公”,从事农林生产和商业活动,后世有《陶朱公术》传世。

北魏《齐民要术》曾征引此古籍《陶朱公书》曰:

“种柳千树,则足柴。

十年以后,髡一树,得一载;

岁髡二百树,五年一周。

”应该说是经营柳树薪炭林的最早实践。

综上所述,我国柳树种植起源最早是在夏商时期,最迟应不晚于西周早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秦汉时期柳树还被利用种植到皇家宫廷苑囿中作观赏植物。

《汉书.五行志》载:

“昭帝时,上林苑种大柳”,上林苑是汉代皇家著名苑囿。

《西京杂记》载汉梁孝王建有忘忧之馆,并在其旁种植柳树,西汉著名赋家枚乘作《柳赋》加以称颂。

北魏时著名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曾对历代柳树利用和栽培经验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书载:

“种柳,正月二月中,取弱柳枝,大如臂,长一尺半,烧下头二三寸,埋之令没,常足水以浇之。

必数条俱生,留一根茂者,余悉掐去。

别竖一柱以为依主,每一尺,以长绳柱栏之。

若不栏,必为风所摧,不能自立。

一年中,即高一丈余,其旁生枝叶即掐去,令直耸上。

高下任人取足,便掐去正心,即四散下垂,婀娜可爱。

若不掐心,则枝不四散,或斜或曲,生亦不佳也。

”又载:

“六七月中,取春生少枝条种,则长倍疾。

少枝叶青而壮,故长疾也。

隋唐及至近现代,柳树的栽培利用极其广泛普遍,保持长盛不衰的势头。

如北宋为了防止辽兵、西夏兵的骑战,重视边防林的营造。

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3载自太祖(赵匡胤)诏令“于瓦桥一带南北分界之所专植榆柳”始,历朝坚持营造。

该书卷267还载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沈括奏报“定州北境先种榆柳以为塞,榆柳植者以亿计”。

古代中国人栽培利用柳树除了获取木材之外,还主要在于植柳护堤、植柳护路、植柳护边、植柳造景。

植柳护堤是在河堤上种植柳树固护堤岸以防崩塌,维护河堤安全;

植柳护路是在行道上栽植柳树以遮荫护路、防尘固土;

植柳护边是在国境线旁营造柳树边防林保卫边防安全;

植柳造景是在园林中种植柳树造景以达到观赏效果。

2中国的柳文化

数千年来,中国人在长期植柳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柳文化现象。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柳崇拜

中国人在长期的植柳用柳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崇拜柳树的文化现象,构成了柳文化的重要方面。

2.1.1视柳树为女性生殖器

柳树象征着强大的生命力、生殖力,能够无性繁殖,折取一枝纵横倒顺插之,皆能够正常生长。

因此,古代人对柳树执以宗教的感情,幻想通过对其这种旺盛的生命力和极强的繁殖力的崇拜,把它旺盛的繁殖能力转化到人的身上,使自己的生殖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实现人类自身种的繁衍的神圣目的,故而视柳树为女性生殖器崇拜物的象征。

柳在古代一直被视为女阴、女性的象征,古代人以“柳眉”形容女子的细长眉毛,“柳腰”称女子的腰肢,《汉书.睦弘传》称柳为“阴类”。

我国先秦时期的祈雨桑林仪式就是象征男女性交合的场面,以桑象征女阴生殖器。

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祈雨射柳仪式无疑就是男女交媾的象征,《辽史.礼志》载“瑟瑟仪”称:

“若旱,择吉日行瑟瑟仪以祈雨。

前期,置百柱天棚。

及期,皇帝致奠于先帝御容,乃射柳。

皇帝再射,亲王、宰执以次各一射。

中柳者质誌柳者冠服,不中者以冠服质之。

不胜者进饮于胜者,然后各归其冠服。

又翌日,植柳天棚之东南,巫以酒醴、黍稷荐植柳,祝之。

皇帝、皇后祭东方毕,子弟射柳。

皇族、国舅、群臣与礼者,赐物有差。

既三日雨,则赐敌烈麻都马四匹、衣四袭;

否则以水沃之。

”这是辽代契丹人的射柳祈雨仪式,说明古代契丹人也是视柳树为生殖器崇拜物的象征。

满族人视柳树为始祖母神,称之为“佛朵妈妈”。

佛朵即满语“佛特赫”,意为柳枝。

无疑柳叶是女性生殖崇拜物的象征。

“满族人把大水里最初的生命想象为来自水中飘浮的柳叶形物质,或横过来形容为‘威呼’(小舟),它在水上飘浮,永不沉没,风能吹走,浪逐而行。

它越变越多,长成了‘佛多毛’(柳树叶),或叫‘佛佛毛’。

‘佛多毛’中生万物,生人,生花果树木、鸟兽鱼虫。

‘佛多毛’是什么?

是柳叶,也象征女性生殖器。

”满族人也存在射柳之习俗,清《帝京岁时纪胜》云“帝京午节,……仍修射柳故事,于天坛长垣之下,骋骑走解”。

《北京岁时记》也云“端午日,天坛击球决射,古来射柳遗意。

”天坛是祭天的场地,其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

满族人的这种射柳习俗实际上是其先祖女真人的遗存,《金史.本纪.太祖》载收国元年(1115年)五月“甲戍,拜天射柳。

故事,五月五日、七月十五日、九月九日,拜天射柳,岁以为常。

”今东北地区出土的大量文物中也可发现女真人及先祖崇拜柳树,如在石器上经常雕刻柳叶花纹,箭头骨针也制成柳叶的形状。

古代的匈奴人及其鲜卑人崇拜柳树,唐颜师古注《汉书?

匈奴传》云:

“斮者,绕林木而祭也。

鲜卑之俗,自古相传,秋天之祭,无林木尚竖柳枝,众骑绕三周乃止,此其遗法。

”可见匈奴人和鲜卑人也视柳树为女性生殖崇拜物的象征。

此外,汉族人也存在着视柳树为女性生殖器的象征,如汉族成语中就有“柳信花情”、“眠花宿柳”、“柳巷花街”、“寻花问柳”等,以花和柳象征女性及其生殖器,汉族人存在清明节佩带柳枝、插柳枝的习俗,清明节是祭祖节,祭祖其实际也是生殖崇拜。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载清明:

“用面造个飞燕,柳条串之;

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

”清嘉庆河北《滦州志》载:

“男女簪柳,复以面为燕,著于柳枝插户,以迎元鸟。

”元鸟即玄鸟,乃是家燕。

郭沫若先生认为“玄鸟”乃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以柳枝迎玄鸟实乃是生殖交媾的象征,其意义是祈求生殖。

汉族民间至今还有“清明不戴柳,下辈转生变黄狗”的说法,柳树的象征意义不言自明,当是女性生殖器崇拜的符号象征。

2.1.2柳树被视为神的象征

古代人还将柳树视为神灵之物,《孔氏志怪记》载会稽(今浙江绍兴)有“柳树上有一人,长二尺,衣朱衣冠冕,俯以舌餂树叶上露。

良久忽见逸神意惊遽,即隐不见。

”是说柳树变成人,可见柳树具有神异功能。

唐?

冯贽《云仙杂记》载:

“李固未及第时,行古柳下,闻有弹指声。

固言问之,应曰:

‘吾柳神九烈君也。

已用柳汁染子衣矣,科第无疑。

得蓝袍,当以枣糕祀我。

’固言许之,未几状元及第。

”表明柳神能够佑护士子科举高中及第。

山东沂县有祭祀柳神的习俗,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载明代末年,山东发生了蝗灾铺天盖地的蝗虫向沂县的蔓延,是“柳秀才”(柳神)救了该县的庄稼,免除了蝗灾。

从此以后,当地人都要在秋收时祭祀柳神,年年香火不断。

《聊斋志异》还记述了菩萨用柳枝净水救活汤公的传说故事。

清宣鼎的《夜雨秋灯录.续集》卷一记载樟柳神能坐在县衙门的大堂上,用自己的预测神通为百姓审理冤枉。

对樟柳神的由来,明王士性《广志绎》卷四云:

“奉新有樟柳神者,假托九天玄女之术,俗名耳报。

乃其地有此树,人取树刻儿形而传事之。

其初乃章、柳二家子死,共埋于树下,久之其树显灵。

儿形以一手掩耳,贯以针,炼以符咒,数以四十九日,耳边传言,则去其针。

其神乃小儿,故不忌淫秽,不讳尊亲,不明礼法,随事随报。

然亦不能及远,亦不甚知来。

其术炼之有用万家土、万人路者,土谓燕窠,路谓板桥,取伴其神而裹之,验最速。

若用金银诸物者,则皆冀以诓赚而去,非实也。

”以上所引说明柳树具有神异功能,故被视为神灵之物而加以崇拜之。

2.2柳诗文

“春风杨柳万千条”,柳树在春风中吐绿绽芽,随风起舞,摇曳生姿,极具风流,很早就赢得了国人的喜爱,成了历代文人题颂讴歌的对象,写下了大量的咏柳诗文。

纵观古代诗文,有关“柳”的形象比比皆是,如“章台柳”、“灞桥柳”、“水边柳”、“隋堤柳”、“青门柳”、“江边柳”、“城边柳”、“东门柳”、“亭柳”、“河柳”、“垂柳”、“新柳”、“秋柳”、“烟柳”、“风柳”、“问柳”、“柳色”、“柳絮”“杨柳曲”、“折杨柳”、“杨柳枝”、“柳枝词”等诸多柳诗、柳赋、柳记、柳词、柳曲,构成“柳文化”的重要内容。

柳作为文学形象出现是在先秦时期,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采微》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兮,雨雪霏霏”之句,东汉《古诗十九首》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诗句。

西汉枚乘《忘忧馆柳赋》是第一篇柳赋。

西汉孔子第十一代孙孔臧也写有《杨柳赋》名篇。

魏晋六朝时期伴随着咏物诗的产生,出现了以柳为题材的咏柳诗,梁简文帝《折杨柳》则是第一篇咏柳诗。

纵观历代咏柳诗文,则以唐贺知章的《咏柳》诗最著名、最传神,诗曰: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为文学作品中的“柳意象”最具象征意义是表达“离情别意”的符号。

柳色如烟,柳条曼长,犹如亲友间缱绻的柔情,仿佛离人不尽的别恨,加之“柳”与“留”谐音,人们乐意把柳当做情感的寄托物和负载体,产生了“折柳赠别”和“折柳寄远”的风俗。

长期以往就把柳视为别离的代名词,从而植根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

自春秋时期产生“折柳”风俗以后,代代相传。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折柳枝》(又名《折杨柳》、《杨柳枝》)的乐府诗。

《宋书五行志》载:

“晋太康末,京洛为折杨柳之歌,其曲有兵革苦辛之辞。

”《唐书乐志》也载:

“梁乐府有鼓吹歌云:

‘上马不提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此歌辞源出北国,即鼓角横吹《折杨柳枝》是也”。

梁简文帝《折杨柳》就有“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的诗句。

唐代以后诗咏折柳极为兴盛,如唐?

王之涣《送别》有“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诗句,孟郊《古离别》诗有“杨柳织别愁,千条万条丝”,李白《劳劳亭》诗有“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杨柳青”,白居易《青门柳》诗也有“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许浑《重别》诗有“留却一枝河畔柳,明朝犹有远行人”,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有“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施肩吾《折柳枝》有“伤见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宋韩琦《新柳》有“驿路行人东復西,等闲攀折损芳枝;

有生自是无根物,忍向东风赠别离”,欧阳修《咏柳》有“长亭送客兼迎雨,费尽春条赠别离”,周邦彦《六丑》词有“长条故意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明晏铎《咏柳》有“河桥杨柳半无枝,多为行人赠别离”,等等,不胜例举。

学者罗宗涛先生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的以柳象征“别离”原因时说:

“我国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植物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杨柳,有人说‘中国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树木是杨柳’,似有道理。

杨柳是别离的象征,而中国人喜聚不喜散,最怕与别人与朋友分开。

但在人生旅途中,不管是生离还是死别,别离又是经常发生的,于是在我国诗歌中,别离成为最重要的主题,诗人笔下经常出现那依依的柳条,飘舞的柳絮,以及笛声鸣咽的折杨柳曲。

”正是如此。

古代诗文中还出现“折柳寄远”的亚意象符号意义。

如唐许景先《折柳篇》诗有“折芳远寄相思曲,可惜容华难再持”,卢照邻《折杨柳》诗有“攀折将安寄,军中音信稀”,张九龄《折杨柳》诗有“纤纤折杨柳,持取寄情人”,张旭《柳》诗有“濯濯烟条拂地垂,城边楼畔结春思”,李贺《致酒行》诗有“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唐彦谦《柳》诗有“春思春愁一万枝,远村遥岸寄相思”,等等,都是诗咏折柳寄远的事象,借此以表达对远方亲友的思念,祈盼早日归来。

柳树还是历代诗人表达春天的符号象征。

柳树在春风中吐绿绽芽,随风起舞,摇曳生姿,极具风流。

故很早就赢得了国人的喜爱,被视为春天的象征。

南朝萧绎的《绿柳》:

“长条垂拂地,轻花上逐风。

露沾疑染绿,叶小未障空。

”诗人突出“绿”字,描绘了柳树刚刚抽叶飞花大好春天的之情,形象鲜明。

柳树最早向人们表达了春天的气息,唐大诗人杜甫《柳边》有“只道梅花发,谁知柳亦新,枝枝总到地,叶叶自开春”诗句。

清高鼎《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写出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乡村春景图。

前引贺知章的《咏柳》诗则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春风中的柳丝,鹅黄嫩绿,令人赏心悦目;

柳丝摇摆,仿佛在喁喁低语,向人诉说着春天的故事。

2.3柳民俗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柳与古代人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关联,从而积淀为柳民俗。

2.3.1柳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戴柳、插柳习俗柳树因其具治病、却鬼、驱邪避毒的功用,因此被古代人视为吉祥的象征。

佛教典籍《灌顶经》载:

“禅拉比皇以柳枝咒龙”,受其影响人们认为柳树可以却鬼,称其为“鬼怖木”。

佛教故事有南海观音一手托净水瓶、一手拿柳枝的形象,为人间遍洒甘露,祛病消灾。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存在有元旦日、寒食日(三月三)插柳于户辟鬼的习俗,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有“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的记载,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

“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

今州里风俗望日祭门,先以杨柳枝插门,随枝所指以酒餔饮食祭之。

”是说寒食节期间于门插柳枝祭拜鬼神,防止鬼的侵扰。

到了唐代又演变为插柳或戴柳圈驱邪避毒的习俗,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有“三月三日,赐侍臣细柳圈,言带之可免虿毒”之载。

因此后世多以清明节、寒食节插柳免虿毒辟邪。

浙江宁波天一阁藏明嘉靖本《池州府志》称:

“清明士女戴柳枝及插门之左右,俗云辟邪。

”清光绪《怀来县志》也称:

“三月三日,折柳枝插门,谓可避蛇蝎”。

清?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

“至清明戴柳者,乃唐高宗三月三日绂楔于渭阳,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

今盖师其遗意也”。

清《宣恩县志》也载:

“清明,插柳叶于门,簪柳于首,曰辟毒疫。

”今陕西南部地区尚遗留有“柳枝鞭蝎”的民俗事象,谷雨日,天刚亮时,用柳枝鞭打四壁,用以禳除毒蝎。

山东临沂、诸城等地,也有以柳条抽打墙壁的习俗,名曰:

“一年一个清明日,杨柳单打青帮蝎”。

上引说明柳树是具有无限的神力,能够驱赶走害虫、毒疫、邪崇。

宋代以后还演变为头上戴柳圈、或插柳于鬓为饰,有驱毒、明眼的的俗信功能。

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

“家家以柳插于门上,名曰‘明眼’。

”后世人多效仿之。

明?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称清明“家家插柳满檐,青茜可爱,男女或戴之”。

清道光《遂溪县志》有“清明日折柳枝悬门,并插两鬓,曰明目”之说。

古代人还于门檐上插柳,以柳枝的青焦验晴雨、占卜农作物的丰歉,谚语有“清明柳叶焦,大麦吃力挑”、“檐前插柳青,农夫休望晴”、“清明晒死柳,一抱麦子收一斗”之谓。

还有的地区认为柳树具有延年的功用,清光绪《盐城县志》称:

“儿童拍手歌曰:

胡不踏青,又过清明,胡不戴柳,须臾黄耈。

”说明戴柳关乎人之衰老,不戴则老,戴则延年。

综上所述,古代人认为戴柳、插柳具有驱疫明目、护生延年、免毒避邪的功能,正是柳树吉祥意义的显现。

但究其根源乃是柳树之生殖崇拜功能的转移。

2.3.2佩戴柳的习俗

折柳习俗除上论戴柳、插柳习俗外,还有“折柳赠别”、“折柳寄远”的习俗。

古代人善用谐音表达情感,“柳”与“留”、“丝”与“思”相谐,长期以往就产生了折柳赠别和折柳寄远的风俗,亲人或友朋离别,折柳以表达对离别者的不舍之情。

关于折柳风俗的起源,有学者考证是源于春秋时期的关中地区。

情景,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不舍之情。

《三辅黄图》书中记述了西汉时“灞桥折柳”赠别的风俗。

随“折柳”的兴盛,古代出现了许多“折柳桥”、“情尽桥”、“销魂桥”、“折柳亭”、“送客亭”等建筑,发生更改桥名的民俗故事。

计有功《唐诗纪事》载:

“雍陶典阳安(今四川简阳境),送客至‘情尽桥’。

问其故,左右曰:

‘迎送之情止也,故名’。

雍命室为一诗云: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是因送客折柳而更改桥名。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下载:

“长安东灞陵有桥,来迎去送皆至此桥,为离别之地,故人呼之‘销魂桥’也。

”也是因折柳而故。

2.3.3柳歌舞

柳还与歌舞活动有关联。

云南大理白族绕三灵是其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白族人的群体性歌舞活动。

每年的夏历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大理地区的白族人成群结队到苍山洱海之间,参加狂欢节日“绕三灵”。

凡七十一村,村各奉其本主,各为一队,自成行列。

领队为二男子,共扶杨柳一大枝,高可六七尺,婆娑前进,载歌载舞,一人主唱,一人打诨,自有曲本,为十二属、叹五更等。

及至小朝,将树枝供于神前。

每个队伍前领队的两个男子,打扮得异乎寻常,缠着大白包头,穿雪白对襟衣,外披黑领褂,着各色绸裤,脚踏结红绒球的彩线凉鞋。

他俩同时手持挂有红绸布彩和葫芦的杨柳枝一根;

一人右手扶着柳枝,左手拿着蝇帚或贴金折扇;

另一人左手扶柳枝,右手甩着一条毛巾;

两人边舞边吟唱,唱词幽默,动作诙谐,富有民族特色。

随后的队伍,一边是排长队的人群,唱着“串会白族调”;

一边是“花柳曲”(白族一种情歌)歌者和伴奏的队伍。

说明柳枝是白族“绕三灵”活动的重要标识。

2.3.4柳节日

古今崇柳、爱柳、敬柳的人们还举办以柳为题的节庆活动。

东北地区的额尔古纳河和根河流域的汉族和俄罗斯族,每年的在农历六月初二日还举办“柳条节”,是日上午,男女老少和过往行人用柳枝蘸水往别人身上点洒,据说这样能消灾免难。

柳树还于祭祖活动有关联,清顺治《颖上县志》载每年清明日,男女老幼均手持柳枝,前往家族亲人坟前祭扫,还为之添土,随后以柳枝挂纸钱插于坟上。

插柳节是云南大理白族人举行的节庆活动,每年立春前的属蛇日举行。

届时村中人家倾室而出,汇集到村外的河边排成长队,在两位长老的带领下,每人挥舞两根柳枝,踏着鼓乐节拍,沿河而行。

当行进到第十二步时,便将手中的柳枝插于河边泥土中,随即从河边堆放的柳枝中又取两枝,继续踏歌而行,到第十二步时又把柳枝插下,如此循环,直到把沿河岸堆放的柳枝全部插完为止。

丽江纳西族人清明节也举办插柳节庆活动。

2.4柳地名

地名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给特定范围、方位、形态特征的地理实体、行政区域或居民点的名称,是代表某一地方或地形的符号,是一种文化现象。

香港著名国际历史地理学家陈正祥先生说:

“地名为代表某一地方或地形的符号,其来源或演变除受天然环境的影响外,也常为文化的接触所左右。

今日的地名,应视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古代民族迁移或征战的痕迹,每可于地名中见之。

故地名之与地理学研究,有似化石之与地质或古生物学。

故地名能反映当地的地理环境,以及地名之赋有文化层指标作用,皆为非常明显的事实。

” 

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以柳为地名的现象,如柳林、柳树、大柳树、柳树岗、柳下、柳树巷、柳湖、柳湾、柳江、柳河、柳溪、柳塘、柳陌、柳边、柳条沟、柳湖山庄、柳港、柳营、柳泉、柳滩、柳浦、柳铺等。

最著名的是广西柳州市和吉林省柳河县,此外,浙江乐清的柳市镇、浙江武义的柳城镇、甘肃平凉的柳湖镇、甘肃酒泉的左公柳、陕西定边的红柳沟、安徽滁州的大柳镇、安徽六安叶集的柳树乡、湖北英山的杨柳挽镇、河南信阳的柳林镇、河南固始的柳树店、江苏丹阳的折柳镇、江苏扬州的柳堡镇、新疆乌什县的柳树泉、辽宁营口的柳树镇、北京广渠门内的万柳堂、天津的杨柳青、青海的柳湾等地名也很著名。

参考文献

]1]吴国芳等.植物学下册[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254-256

[2]丁托娅.世界杨柳科植物起源分化的地理分布[J].昆明:

云南植物研究,1995,(02)

[3]陈汉斌等.山东植物志(上)[M].青岛:

青岛出版社.1986;

36-46

[4]关雪莲,王丽.植物学实验指导[M].北京: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6;

22-28

[5]吴国芳等:

种子植物图谱[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68-70

[6]中国科学植物研究所主编.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一.二册[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5;

245-249

[7]叶庆华等.植物生物学[M].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1981;

46-50

[8]刘文亮等.学习植物图册[M].山东:

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

22-26

[9][北魏]贾思勰,石声汉选释.齐民要术选读本[M].北京:

农业出版社,1961;

30-3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