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经典校本课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55227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3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古诗经典校本课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小学古诗经典校本课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小学古诗经典校本课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小学古诗经典校本课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小学古诗经典校本课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小学古诗经典校本课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小学古诗经典校本课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小学古诗经典校本课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小学古诗经典校本课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小学古诗经典校本课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小学古诗经典校本课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小学古诗经典校本课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小学古诗经典校本课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小学古诗经典校本课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小学古诗经典校本课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小学古诗经典校本课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小学古诗经典校本课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小学古诗经典校本课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小学古诗经典校本课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小学古诗经典校本课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古诗经典校本课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小学古诗经典校本课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古诗经典校本课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古诗经典校本课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俞小春

签到资料发放:

季华锋

活动资料:

展示课教学设计简案两份

人教版课文第十册《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

村居

【作者】:

辛弃疾【朝代】:

南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背景】

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

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

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赏析】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住在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里,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潺潺、清澈见底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悠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

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

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

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

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

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

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

“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就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

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词解】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潺潺流淌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一对白发老夫妻亲热地坐在一起用吴地方言聊天。

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

二儿子在家编制鸡笼;

最有趣的是三儿子调皮可爱,躺卧在草地上剥莲蓬吃。

【评析】这首词反映了朴素、温暖而有风趣的农村生活的一个侧面。

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面貌都鲜明地勾勒出来,给读者展示出一幅生动的农家生活画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

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

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

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

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

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

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一稿)

韩桂芳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整首词,体会农家乐,感受田园生活的淳朴。

2、能体会这首词的情趣,并能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出情趣。

3、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

1、师: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词(板书:

清平乐村居)谁来读读题目(“乐”要读成“yuè

”)“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词牌,照这个词牌写出来的词,每首46个字,分为上阙和下阙,也叫上片也下片看到这个题目(村居),你们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2、生:

……

3、师:

真好!

看着“村居”这题目,我记起了清朝高鼎的那首《村居》

(学生齐背)

师:

瞧瞧,辛弃疾的《村居》又是一番情景,那就让我们走进这里吧。

(出示整首词)

三、学习《清平乐村居》

(一)读

1、初读

作为高年级同学,老师相大家的自读能力,课前读过了吗?

我来检查一下。

要读得字正腔圆,字正—--字要读得准;

腔圆—--声音要圆润与洪亮。

生……

自评一下。

2、正音

(1)师:

你真的很不错。

读得字正腔圆。

这首词中有好几个字的读音是很容易读错的,但你基本都读正确了。

(2)(出示:

相媚好翁媪亡赖剥莲蓬)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容易读错的词语吧。

重点提醒:

T“亡赖”中“亡”是古汉语中的读法,相当于是我们现在的“无”。

T多音字“剥”,有bo和bao两种读音,这里是读bao,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

……(东西的外壳去掉,应该读bao)

T:

多音字我们要感觉它的意思去判定它的读音。

所以这里读……,不读……。

我们应该感谢他,没有他的提醒,我们可能还发现不了。

“莲蓬”在词中该怎么读?

这词口语中可以读作轻声,但在这首词中为了做到平仄押韵,应该读作——第二声。

齐读

(3)停顿

这里老师给大家一点小建议。

大家看这是一首词,分为上片和下片,我们在读的时候,也要像我们读课文段落停顿一样,读完上片停顿一会再读下片。

3、再读

(1)S自由读——指名读

(2)师:

读得真好听!

尤其是那几个韵脚“小,草,好,媪”,我们一起再来读读上片,体会一下这个感觉。

生……读上片。

4、打节奏读

其实古人读词,还可以手舞足蹈。

我们也来试试。

生……打节奏读

我们不仅可以手舞,还可以足蹈,古人也叫踏歌。

我们也来踏歌而吟。

大儿……

生……踏歌吟诗

(3)师:

全体起立,让我们一起手舞足蹈。

茅檐……

(二)梳理词意

读着读着,我们已经不知道读了多少遍了,人们说: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同学们,你们读了这么多遍,读懂了哪些诗句呢?

S: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随机点拨)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1、S……(我读懂了“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

2、T:

“青青草”是怎样的草?

(S答,是长得很茂盛的草。

草很可爱。

T这不是早春时“草色遥看近却无”,而是夏季长得很茂盛的草,青如翡翠呀,可爱呀。

3、T:

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

(这个诗句写的是村居的环境,虽然屋子很矮小,但周围的景色非常的美丽。

)请你带着这份理解,读读这句,赞赞这里的美景。

指名读——齐读感悟。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S……(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

2、T:

“吴音”什么意思?

“相媚好”什么意思?

3、T:

老两口在用当地的方言聊天、互相逗趣呢!

这真是——(读)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1、生:

……(大儿子在溪东锄地,二儿子正在认真地织鸡笼。

2、T适当点拨:

“锄豆”应该理解为锄草。

“中儿”是第二个儿子的意思。

读着这诗句,你感觉这是两个怎样的儿子呀?

(勤劳,能干,懂事……)

4、T:

是呀!

瞧大儿,这劳动的样子,不免让我们想到了一句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但他却还是这样勤勤恳恳地干着。

多么勤劳呀!

5、T:

再瞧瞧中儿,同学们看着中儿劳动的样子,你想到了哪个词语?

(专心致志,聚精会神,……)

6、T:

同学们把这些理解,送进诗句中。

再读读这句诗。

(很好,你把两个儿子的勤劳懂事送到了两个动词里“锄,织”,让我们仿佛真的看到了两个懂事的孩子劳动。

谁再来试试——闭上眼睛想着再读读。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我读懂了这句:

最喜欢顽皮活泼的小儿子,他在溪头卧着剥莲蓬。

这又是怎样的一个儿子呀?

(活泼,顽皮,可爱,天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T:

你从哪个字体会出了小儿的亡赖呢?

(卧)什么意思?

能换成“躺、趴”吗?

S:

卧有躺,趴的意思,但一换韵味全无。

卧有仰卧,侧卧,俯卧,小儿现在就叫俯卧。

不管怎样肯定是他最舒服的姿势。

你们再看看他的小脚丫。

送他一个词!

S:

自由自在  无拘无束  快乐  ……

无赖 T:

你用了诗中的一个词。

T:

小儿卧在哪儿,观察他的表情。

他一动不动,他静静的,他是那么的……你能送他一个词么?

专心致志 目不转睛 心无旁骛……

他不仅要给自己吃,还要给两个哥哥吃,还要给年迈的父母吃。

这一动一静,勾画出了多美的图,

怪不得诗人吟道——

齐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小结:

同学们,你们的理解正应了那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个个村居的动人画面。

(出示整图,声音)

(三)小练笔,体会村居的美

1、这是怎样的村居呀?

(美丽,安居乐业,宁静幸福……)你最喜欢村居中的哪个画面呢?

如果让你用用自己的话来写写,你会选择哪幅画面呢?

那就赶快动笔写写吧!

3、交流。

4、T:

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再现了?

前辛弃疾《村居》中的一家五口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这村居多么有灵性呀!

让我们在这潺潺的溪水、阵阵的鸟鸣声中再来吟一吟。

(四)体会“醉”

吟着吟着,就产生了感慨,能用一个字来说说你对村居的感受吗?

S:

醉,刚才同学们说的美,静,乐……都可以汇聚成“醉”这个字,这“醉”是沉醉,陶醉呀!

(板书:

醉)

先看看,这醉的是谁呀?

(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图)读——好呀,我们都醉了,这村居里的一家人怎么会不醉呢?

我们先来看看这对翁媪,他们是因为什么而醉了呀?

S……(因周围的美好景色而醉了;

因和谐的家庭生活而醉了;

因为儿子的劳作懂事而醉了;

因小儿子的调皮活泼讨人喜欢而醉了……)

因为这所有的一切,老两口醉了。

带着这份醉,这对翁媪在干啥呢?

(用吴地的方言说话,互相逗趣。

同学们展开想象,这对翁媪此时在茅檐“醉里吴音相媚好”,互相用方言逗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出示句式:

翁说……,媪说……)

……(赞对方,赞儿子,赞家周围的景色……)

醉啊!

怪不得翁媪醉了!

有懂事能干的大儿、中儿,还有那无赖小儿。

这宁静温馨的村居生活呀!

这安居乐业的一家人呀!

也让诗人辛弃疾醉了。

下面请大家看一段资料。

(出示:

介绍辛弃疾辛弃疾出生于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宁的生活,所以一生都在为抗金而不懈努力,42岁时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这首词就是在他被贬之后写的。

辛弃疾多么希望所有的百姓都能过上这样安宁的生活呀!

看到这村居一家人虽然清贫,但其乐融融,安居乐业。

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词,表达了他的这种渴望。

了解了这些,现在你们再来读这首词,相信会有更深刻的感受的。

既然词是可以唱的歌词,那让我们大家全体起立,高歌中再次体会。

4月2日

教学设计二稿

《清平乐村居》第二次教案

执教者韩桂芳

教学目标

1、通过课后注释的帮助,读通读懂整首词。

抓词抓句品读课文,尤其是抓住“醉”、“卧”等词体会农家乐,感受田园生活的淳朴。

2、熟读课文并背诵,读出这首词的情趣,并能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出情趣。

3、阅读相关作品,走近爱国词人辛弃疾,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

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灿烂的明珠。

在宋代,词的创作达到了巅峰。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辛弃疾的一首词。

(教师板书课题)

谁愿意来读读课题?

你读得很对,这个乐读yue,一起来。

(生齐读)

读着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古人写词都有一个词牌名,词牌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念奴娇、西江月、满江红、贺新郎、长相思、沁园春、忆江南……)

是的。

像这首词,前面的部分叫词牌名,后面的部分叫——(生齐:

题目),中间用间隔号隔开。

因此,我们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中间稍微停顿一下。

(学生齐读。

二:

读课文,理顺全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正确、通顺。

看着这个题目《村居》,你想到的是怎样的景象呢?

那么辛弃疾的村居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让我们走近辛弃疾的村居(课件呈现词)。

(学生读词,老师巡视,个别指导)

2、区别词与古诗

(引导学生看词)大家再仔细地看看这首词,与我们平常学过的古诗有什么不同?

3:

分阙朗读

正音:

亡赖、剥

4:

韵律读

(1)节奏、韵律指导

同学们刚才读正确了,其实读诗读词这样读还不行,还要读出节奏来,读出韵味来。

哪位同学再来读读上阙。

S1:

读。

介绍绵音,读诗词就要这样读得停而不断。

(打击课件,出示有隔音符号的词)

(2)学生再练习。

(3)指名读,读出这种停而不断。

(4)学生齐读。

三、读词理解词义

同学们,咱们这样读着读着,在你的眼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在你的耳边你好像又听到了什么?

1、随机理解。

2、理顺画面,理解。

同学们,你们从词中看到的是这样的画面吗?

(出示画面)谁能将这首词描写的画面,按顺序连起来说说呢?

S……(一间茅草屋,屋檐很低,屋旁边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溪边长着茂盛的绿绿的小草。

茅檐下,一对老夫妻在开心地用吴地的方言谈着话,互相逗趣。

大儿子在溪东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认真地编织鸡笼,最喜欢顽皮淘气的小儿子,他正卧在溪边开心地剥着莲蓬。

3、理解读词

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我们看到了,这首诗的意思就明白了。

咱们把自己的感觉、体会放到词当中去,再去读一读,读出那种深深的感受来,并用心地背一背。

(学生配乐自由读背)

能背诵的举手,让我们和着这潺潺的溪流声,阵阵的鸟鸣声,一起背背,背不出的看屏幕读。

预备,起——

(学生齐背。

三、品词,体会其乐融融的村居

同学们,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香气袅绕,韵味深长。

我们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

接下去请你静静地读读这首词,你觉得词中哪句话,哪个词,哪个字很值得琢磨,值得细细地品一品的,请用心读读,把自己的感受、体会用铅笔写在边上。

1、学生自学,做批注。

2、师:

好,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你觉得词中哪处很值得品一品的?

(1)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你品出了什么?

从那个字体会出小儿的亡赖呢?

S:

那个小孩儿卧在那儿剥着莲蓬,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情景呀?

S:

请你把理解读出来(生读)。

T小结:

是呀,尽管淘气,可是又是多么孝顺的孩子,你能读出来吗?

过渡T:

还有值得体会的地方吗?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生7:

1)师:

你品出了什么呢?

他们都陶醉了,什么原因让他们这么陶醉呢?

生1:

2)师:

儿子是那么的勤劳,那么的听话,那么的孝顺,这老人家怎么不陶醉呢?

他们陶醉在——生答

是呀,那小儿子是那么淘气,那么乖巧。

怪不得词人写道——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预设:

插入图。

进入“亡赖”教学环节。

3)师:

是啊,尽管住的条件是——简陋的,但——这一方环境是那么优美。

老人家陶醉在这一方环境中,陶醉在儿子的勤劳中,陶醉在孩子的乖巧中。

这一切,他们怎能不陶醉呢?

再读。

生6:

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

4)师:

这一对老夫妻就这样在那里说着,笑着,逗着趣儿。

想象一下,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同学们可以相互说说。

那老爷爷可能捋着胡子说“老伴那——”,那老奶奶可能说“老头子呀——”

5)(学生相互说说,指名学生说)

6)师:

想当初咱们认识的时候——(众大笑)往事历历在目,一晃就是——(生:

几十年那)现在咱们老了,虽然老了,可是孩子们却让我们放心那,高兴呀高兴呀!

他们就陶醉在这一方生活中,你能读出这醉醉的感觉来吗?

学生齐读这一句。

7)师:

他陶醉在自家的环境里,陶醉在生活的苦中有乐中、他陶醉在儿子的乖巧、他陶醉在身体的健康里。

他醉了,……

陶醉的还有谁呢?

陶醉的还有词人辛弃疾。

诗人辛弃疾看到这一幕,深深地陶醉了。

来,我们现在就是词人辛弃疾,把心中那份醉醉的感觉读出来。

读——

8)学生齐读全词。

四、课堂延伸,读辛弃疾

这一方山水,这一片情景为什么让词人如此陶醉呢?

为什么?

为什么……

1、让我们走进词人的这一生。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

课件呈现辛弃疾生平,配以音乐

你读后,知道了什么?

(空有报国志,他把自己的情感托付山水,农村)

他空有一腔热情,他英雄无用武之地,他报国无门,所以将这一番情感寄托于山水,田园。

(补充完整板书:

心醉田园)

2、难道辛弃疾就这么醉着吗?

难道他就这么迷恋着吗?

他忘却了忧愁与烦恼了吗?

他抛掉了愤慨与不安了吗?

果真是这样的吗?

让我们来看看他同时代写的另一首词。

出示:

《破阵子·

陈同甫赋壮诗语以寄》

听了这首《破阵子》,你们还认为辛弃疾心醉田园而忘却祖国了吗?

谁知道它写的是什么地方的生活吗?

(军中生活,更确切地说是辛弃疾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

4读。

尽管辛弃疾幽居乡村,可是仍时刻不忘那破碎的祖国,读——(学生齐读)。

词人心系祖国,他满怀热情,他渴望为国效力,然而在当时腐朽的社会中他却报国无门,他只能——(心醉田园);

他爱祖国爱得深,希望所有百姓都过上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的生活,于是他“醉”得也切。

五、生配乐朗诵。

下课!

4月11日

第十二册古诗两首内容: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题临安邸

林 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教案设计:

(汤继强)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歌中特殊句式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2、感受诗人强烈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和因积郁、气愤而喷薄而出的情感;

3、熟读成诵,并在一定的意境中能把两首诗结合着运用。

二、教学流程:

1、出示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古诗,利用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还不懂的可以问老师。

2讨论交流:

理解诗句时遇到的难题。

如“河、岳、仞、王师”等词的含义;

3、理解题目:

将晓什么意思?

用现在的话把题目讲一下。

有什么要问陆游的吗?

师导语:

要明白陆游此时的心事还得从他生活的时代说起——介绍《靖康之耻》,了解了这段历史在读读诗句就能明白陆游难以入眠的原因。

(1)、遗民泪尽胡尘里:

遗民因什么流泪?

(盼望、痛苦、受折磨),陆游在他的另一首诗歌〈关山月〉中也写道: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你明白是什么使陆游难以入睡?

牵挂遗民)

(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出示改动的诗句:

长长黄河东入海,高高华山上摩天。

)通过比较让学生体悟到陆游对祖国山河的梦牵萦绕,痛惜壮丽的山河被金兵占领,痛惜地读。

(3)、南望王师又一年(我们曾学过陆游的另一首: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

)说明陆游是多么渴望王师能挥师北上,收复北方的失地。

4、小结:

祖国北方壮丽的山河被占领,让陆游痛惜万分;

在金兵的折磨,期盼中的遗民,让陆游时刻牵挂,王师什么时候能够北上收复失地,让陆游耿耿于怀,望眼欲穿,这一切交织在一起,让陆游真是:

板书:

百感交集;

把沉痛、焦急,放到诗歌的字里行间读出来。

点名读。

5、遗民在等待,陆游在焦急地翘首等待,等来的却是王师的按兵不动,等来的是遗民的泪空流啊,对于充满期待的王师,陆游一定在心里责问什么?

6、请读〈题临安邸〉也许你能找到一些答案。

7、交流:

醉在杭州的山清水秀醉在亭台楼阁醉在听歌赏舞醉在游山玩水

见了这一切,诗人心中怎样的感受?

你觉得那些诗句最能表达林升满腔怒火?

辨别“西湖歌舞几时休?

”这一特殊问句在诗歌中的作用。

8、请你想象这醉生梦死、游山玩水的游人中会有谁?

你想对游人说些什么?

我有个建议:

能否用陆游的诗句劝劝这些游人,用“哎——哪:

”这样的句式说话。

游人在哪儿呢?

9、游人醒了吗?

还没醒,那你替林升朝着游人吼他一嗓子;

你替北方的遗民吼他一嗓子。

10、当然,自古中华儿女多豪杰,不是所有王师里的人都是贪生怕死的,比如陆游就是一员抗金将领,再如岳飞。

读〈满江红〉,吼出了中华儿女在民族危急关头的最强音。

11、还有疑问吗?

附(课后老师评课的有关内容):

一、诗歌教学要追求至高境界

——高段古诗词教学教研活动思考季华锋

本次教研活动,韩桂芳和汤继强两位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两堂精彩的古诗词教学展示课,让我们对诗歌教学有了更多的启发和理解。

韩桂芳老师的《清平乐.村居》中结合辛弃疾的另一首词《破阵子》一起学习,让我感觉别有一番味道。

《村居》是一首描写恬淡舒适的乡村生活的词,而《破阵子》则是一则豪气万丈的立志抗敌的词,表面看两者之间似乎缺少相似之处,但仔细剖析《村居》的写作背景,不难发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