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重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56162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重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病理重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病理重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病理重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病理重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病理重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病理重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病理重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病理重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病理重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病理重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病理重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病理重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病理重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病理重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病理重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病理重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病理重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病理重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病理重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理重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病理重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重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病理重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凝固性坏死:

多见于脾、肾、心。

⏹液化性坏死

⏹特殊类型坏死20

◆干酪样坏死

◆坏疽:

可分为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

◆纤维素样坏死

●坏死结局:

溶解吸收、分离排出、机化、包裹钙化。

●凋亡:

在基因调控下,有序的使细胞自动死亡的过程。

21

●细胞的再生能力可分为:

不稳定细胞、稳定细胞、永久性细胞。

23

●肉芽组织:

是指新生的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构成的幼稚结缔组织。

26

●肉芽组织的结构:

成纤维细胞、炎细胞、新生毛细血管。

●肉芽组织修复作用:

1.抗感染,保护创面2.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3.机化或包裹坏死组织、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

●瘢痕组织:

指肉芽组织成熟、老化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

27

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静脉性充血:

简称瘀血,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使局部含血量增多。

32

●瘀血后果:

1.瘀血性水肿2.瘀血性出血3.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坏死4.瘀血性硬化。

33

●慢性肺瘀血可见心衰细胞。

慢性肝淤血可见槟榔肝。

●血栓形成:

血管内血液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35

●血栓形成的条件或机制:

1.心血管内膜损伤2.血流缓慢或涡流形成3.血液凝固性增高。

36

●血栓形成的过程:

包括血小板凝集和血液凝固两个基本过程。

38

●血栓的型态:

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透明血栓。

●血栓的结局:

1.软化、溶解、吸收2.机化、再通。

39

●栓塞:

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性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40

●血栓栓塞:

由血栓脱落引起的栓塞,最常见。

●脂肪栓塞:

循环血流中出现脂肪滴阻塞血管的现象。

41

●梗死:

局部组织器官因血流迅速阻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

42

●梗死可分为贫血性梗死、出血性梗死。

43

●贫血性梗死:

多发于组织结构致密、侧支循环不丰富的器官,如脾、肾、心、脑。

●出血性梗死须具备条件:

1.严重瘀血2.双重血液循环3.组织疏松。

44

四、炎症

●炎症:

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致炎因子的损伤,所发生的以防御为主的反应。

病理变化为局部的变质、渗出、增生。

46

●生物性因子是最常见的致炎因子,所致的炎症称为感染。

●变质:

是指炎症局部组织细胞发生的各种变性和坏死。

47

●渗出:

是指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系、体腔、黏膜表面或体表的过程,是炎症最具特征的变化。

●白细胞渗出:

炎症时,血液中的各种白细胞渗出到血管外的现象。

49

●炎细胞浸润:

渗出的白细胞聚集于炎症局部组织间隙内。

●白细胞渗出的过程包括:

1.白细胞边集和附壁2.白细胞黏着3.白细胞游出

●趋化作用:

渗出的白细胞向炎症灶游动集中的现象。

50

●泡沫细胞:

巨噬细胞吞噬许多脂质时,其胞浆中充满脂质空泡。

51

●白细胞吞噬过程:

1.识别、黏着2.吞入3.杀伤、降解。

52

●炎症介质:

是指炎症过程中产生并参与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又称化学介质。

53

●炎症介质主要作用:

1.扩张小血管,使血管壁通透性增高2.白细胞趋化作用3.导致发热疼痛4.组织损伤。

●炎性增生是一种防御反应。

55

●变质性炎:

是以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而渗出和增生性变化比较轻微的炎症,多见于急性炎症。

●白喉杆菌外毒素引起的心肌炎,因心肌细胞的变性坏死,可出现心功能障碍。

56

●乙型脑炎因脑神经细胞的变性坏死及脑软化灶形成,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病毒型肝炎常因肝细胞的变性坏死,引起肝功能障碍。

●渗出性炎可分为:

⏹浆液性炎

⏹纤维素性炎

◆假膜:

纤维素性炎发生在黏膜时,渗出的纤维素、白细胞和其下的坏死黏膜组织,形成一层灰白色的膜状物。

⏹化脓性炎:

57

◆蜂窝织炎:

是指发生在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

常发生于皮肤、肌肉和阑尾。

蜂窝织炎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脓肿:

为局限性的化脓性炎伴脓腔形成,常发生于皮下和内脏,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表面化脓和积脓

⏹出血性炎

⏹卡他性炎

五、肿瘤

●肿瘤:

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

62

●癌:

指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63

●肉瘤:

指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异型性:

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型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

66

●分化:

在肿瘤学中是指肿瘤细胞和组织与其起源的成熟细胞和组织的相似程度。

肿瘤异型性小,表示与起源的正常组织细胞相似,因而分化程度高;

异型性大,表示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细胞有很大不同。

识别肿瘤异型性大小,是诊断肿瘤、确定肿瘤良恶性、及恶性程度高低的主要依据。

良性肿瘤细胞一般异型性小,而恶性肿瘤细胞常有明显的异型性。

 

●肿瘤的生长方式:

1.膨胀性生长2.浸润性生长3.外生性生长68

●肿瘤的扩散:

1.直接蔓延2.转移69

●肿瘤转移的途径:

1.淋巴道转移2.血道转移3.种植性转移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75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组织分化程度

分化高,异型性小,与发源组织型态相似

分化低,异型性大,与发源组织型态差别大

核分裂象

无或稀少,不见病理性核分裂象

多见,并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

生长速度

缓慢

迅速

继发变化

少见

常发生坏死、出血、溃疡、感染等

生长方式

膨胀性或外生性

浸润性或外生性

转移

不转移

常转移

复发

手术后很少复发

手术后易复发

对机体影响

较小,主要为局部压迫或阻塞

严重,除压迫阻塞外,还可破坏组织,引起坏死、出血、感染、恶病质,死亡

●癌前病变:

是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的良性病变。

●原位癌:

累及上皮或表皮全层的重度非典型增生或癌变,但尚未突破基膜而向下浸润性生长者,称为原位癌。

76

●鳞状细胞癌:

简称鳞癌。

常发生于鳞状上皮的部位。

分化良好的鳞癌细胞间,可见到细胞间桥,在癌巢中央可见同心圆状红染角化物,称为角化珠,或癌珠。

78

●癌与肉瘤的区别81

肉瘤

组织来源

上皮组织起源的恶性肿瘤

间叶组织起源的恶性肿瘤

发病率

较常见,约为肉瘤的9倍,多见于40岁以后成人

较少见,多见于青少年

肉眼特点

质较硬,色灰白,较干燥

质软,色灰红,湿润,鱼肉状

组织学特点

癌细胞多形成癌巢,实质与间质分界清楚

肉瘤细胞多弥漫分布,实质与间质分界不清,间质内血管丰富,纤维组织少

网状纤维

网状纤维围绕癌巢,癌细胞间多无网状纤维

肉瘤细胞间多有网状纤维

多经淋巴道转移

多经血道转移

七、水肿

●水肿:

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过程。

101

●水肿的原因:

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

1.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3.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4.淋巴回流受阻

二、机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

1.肾小球滤过率下降2.肾小管重吸收增加

十二、休克

●休克是指机体受到强烈刺激后,发生的一种危急状态,是涉及临床各科常见严重威胁生命的病理过程。

143

●休克按发生的起始环节分类:

1.低血容量性休克2.心源性休克3.血管源性休克144

●休克可分为三期:

1.缺血性缺氧期2.瘀血性缺氧期3.休克难治期145

●代偿期:

对休克早期出现的微循环缺血,具有一定的代偿意义。

●休克时增加回心血量:

第一道防线:

静脉可容纳循环总血量的60%~70%,当儿茶酚胺使静脉收缩时,可使回心血量快速而短暂的增加。

称为【自身输血】。

第二道防线:

休克早期微循环毛细血管前阻力大于后阻力,毛细血管中流体静压下降,使组织液进入血管增多,称为【自身输液】。

146

●休克难治期可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148

●肾脏是休克时最早受损害的器官。

151

十五、心血管系统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累及大、中型动脉,病变特征为:

血中脂质沉积在动脉内膜,导致内膜灶性纤维性增厚及深部坏死、崩解,形成粥样物,从而使动脉壁变硬、管腔狭窄。

167

●动脉硬化:

泛指动脉壁增厚、硬化,并失去弹性的一类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1.高脂血症2.高血压3.吸烟4.糖尿病和高胰岛素血症5.其他(内分泌、遗传、年龄)。

●冠状动脉粥样化的基本病理变化:

1.脂纹脂斑期2.纤维斑块期3.粥样斑块期。

169

●粥样斑块期又称粥样瘤,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典型病变。

170

肉眼观:

病变内膜表面隆起、灰黄色。

切面可见纤维帽下有大量黄色粥糜样物质。

光镜下:

在玻璃样变性的纤维帽深部,有大量粉红染色的无定型物质,其中可见大量的胆固醇结晶,其底部和周边为肉芽组织和少量的泡沫细胞及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

中膜平滑肌萎缩变薄,弹力纤维破坏,外膜可见新生的毛细血管、结缔组织增生及淋巴细胞浸润。

●粥样斑块的基础上可继发的病变:

1.斑块内出血2.斑块破裂3.血栓形成4.钙化5.动脉瘤形成

●冠状动脉粥样化最多见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171

●冠状动脉粥样化的病因:

1.冠状动脉供血不足2.心肌耗氧量遽增。

172

●冠状动脉粥样化的病变类型:

1.心绞痛2.心肌纤维化3.心肌梗死4.冠状动脉性猝死。

●透壁性心肌梗死的好发部位: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供血区,即左室前壁、心尖部、室尖隔前2/3区域。

●心肌梗死肉眼观的型态学改变在6小时之后方可出现。

173

●高血压病:

原因未明,表现为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又称为原发性高血压。

174

⏹缓进型高血压病176

◆机能紊乱期

◆动脉病变期

●细动脉硬化:

主要表现是细动脉壁玻璃样变(透明变性),这是高血压病具有诊断意义的特征性病变。

●小动脉硬化

●大动脉硬化

◆内脏病变期

●心脏病变

●肾脏病变:

主要表现为原发性细颗粒固缩肾,或称高血压性固缩肾。

●脑病变:

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是基底节、内囊、其次是大脑白质、再次为脑干等处。

178

⏹急进型高血压病

●风湿病:

是一种与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其特征性病变是形成风湿性肉芽肿。

常侵犯心脏、关节、浆膜、皮肤及脑动脉等,其中以心脏病变最严重。

179

●风湿病分为三期:

1.变质渗出期2.增生期或肉芽肿期3.纤维化期或愈合期。

180

●枭眼样细胞是风湿细胞的型态特征之一。

●风湿小体:

风湿细胞围绕着纤维素样坏死灶聚集,即风湿性肉芽肿或称风湿小结,是风湿病具有诊断意义的特征。

●风湿性心脏炎:

又称风湿性全心炎。

181

⏹风湿性心内膜炎:

病变以二尖瓣最多见。

⏹风湿性心肌炎182

⏹风湿性心外膜炎

◆当渗出以纤维素为主时,心包表面的纤维素因心脏搏动牵拉而成绒毛状,称绒毛心,为临床上的干性心包炎。

◆当渗出以浆液为主时,形成心包积液,称为湿性心包炎。

●二尖瓣狭窄严重时,左心室可相对缩小,X线显示为梨形心。

184

●心力衰竭又称泵衰竭,是由于心脏功能障碍,使心输出量减少,不能满足机体需要的病理过程。

188

●原发性心肌舒缩功能障碍:

是引起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

●心力衰竭的心肌兴奋─收缩耦连障碍可分为:

1.肌浆网对钙摄取、储存和释放障碍2.细胞外钙内流受阻3.肌钙蛋白与钙结合障碍。

190

●心力衰竭的静脉淤血综合症可分为:

肺循环瘀血、体循环瘀血。

●体循环淤血是全心衰竭或右心衰竭的结果,主要表现为体循环静脉系统过度充盈,压力增高,器官充血、水肿等。

195

十六、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是一组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的统称,共同特点是肺实质和小支气管受损,导致慢性气道阻塞,呼吸阻力增加和肺功能不全。

较常见的疾病是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

197

●肺气肿:

是指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因过度充气成持久性扩张,并伴有肺泡间隔破坏,以致肺组织弹性减弱,容积增大,是支气管和肺疾病时常见的合并症。

199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是因慢性肺疾病、肺血管及胸廓的病变,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升高,而引起的右心室肥厚扩大,甚至右心衰竭的心脏病,简称肺心病。

200

●肺炎:

通常指肺的急性渗出性炎症。

201

●大叶性肺炎:

由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泡内弥漫性纤维素渗出为主的炎症。

202

●大叶性肺炎发展过程可分四期:

⏹充血水肿期

⏹红色肝样变期

◆肉眼观:

肺肿大、暗红色、质地变质似肝,切面灰红色,故称红色肝样变期。

◆光镜下:

肺泡腔充满大量红细胞、纤维素。

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崩解后,形成含铁血黄素混入痰中,使痰液成铁锈色。

⏹灰色肝样变期

⏹溶解消散期

●小叶性肺炎:

是以细支气管为中心,以肺小叶为单位的急性化脓性炎,又称支气管肺炎。

205

●呼吸衰竭:

由于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导致肺吸入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功能不足,出现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和二氧化碳分压升高的病理过程。

依发病机制可分通气性和换气性呼吸衰竭。

212

●通气性功能障碍:

⏹限制性通气不足:

指吸气时肺泡的扩张受限制所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

⏹阻塞性通气不足:

指气道狭窄或阻塞所引起的通气障碍。

◆中央性气道阻塞:

指声门至气管分叉处的气道阻塞。

●阻塞位于胸外,吸气时气管气压降低,气管内缩,表现为吸气性呼吸困难。

●阻塞位于胸内,呼气时胸内压升高,压迫气道,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

◆外周性气道阻塞

●弥散障碍(换气障碍):

是指由于肺泡膜面积减少,或肺泡膜异常增厚,和弥散时间缩短所引起的气体交换障碍,是肺换气功能障碍的表现。

213

●由呼吸衰竭引起的中枢系统功能障碍,称为肺性脑病。

217

十七、消化系统疾病

●胃炎可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可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肥厚性胃炎、疣状胃炎。

218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变特点是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肠上皮化生:

是指病变区胃粘膜上皮被肠型腺上皮替带,出现吸收上皮、杯状细胞、潘氏细胞,有杯状细胞和吸收上皮者,称为完全型化生;

只有杯状细胞者,称为不完全型化生。

●消化性溃疡是以胃、十二指肠形成慢性溃疡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发生在十二指肠约70%,在胃约25%,同时发生称为复合性溃疡,约5%。

220

●胃溃疡多位于胃小弯侧,愈近幽门越多见,约75%分布在胃窦部,通常只有一处,圆形直径2.5cm以内,边缘整齐如刀切,周围黏膜皱壁可有轻度水肿,有时因瘢痕收缩而呈现以溃疡为中心的星芒状。

●十二指肠溃疡:

型态与胃溃疡相似,多在十二指肠球部的前壁或后壁。

●光镜下,溃疡底部分为四层:

1.渗出层2.坏死层3.肉芽组织层4.瘢痕层221

●消化性溃疡的结局:

1.出血2.穿孔3.幽门梗阻4.癌变222

●病毒性肝炎:

是指由一组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实质细胞变质为主要病变的传染病。

●各型肝炎的病理变化基本相同,都是以肝细胞的变质性病变为主,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再生和纤维组织增生。

223

●肝细胞水肿:

为常见的病变,是由于肝细胞受损后细胞内水分增多,称胞浆疏松化,若进一步发展,肝细胞胀大成球形,称为气球样变性。

●嗜酸性变:

肝细胞胞浆水分脱失浓缩,嗜酸性染色增强,称为嗜酸性变。

●嗜酸性小体:

嗜酸性变进一步发展,胞核浓缩消失,剩下深红色圆形小体,称为嗜酸性小体。

●溶解性坏死:

高度气球样变性发展后,细胞受损溶解消失,同时在该处伴有炎细胞浸润。

根据坏死范围大小可分为:

1.点状坏死2.碎片状坏死3.桥接状坏死4.亚大块坏死和大块坏死。

●毛玻璃样肝细胞:

多见于HbsAg(乙型肝炎病原)携带者及慢性肝炎患者的肝组织,光镜下,HE染色可见细胞质内充满嗜酸性细颗粒状物质,不透明似毛玻璃样,故称毛玻璃样肝细胞。

224

●慢性肝炎可分:

轻度慢性肝炎、中度慢性肝炎、重度慢性肝炎。

225

●急性重型肝炎病变特点:

肝细胞呈严重广泛的大块坏死。

肝体积显著缩小,切面黄或红色,又称急性黄色或红色肝萎缩。

226

肝硬化:

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

肝细胞广泛变性坏死,继而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病变反复交错进行,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被破坏改建,使肝脏变形、变硬,形成肝硬化。

227

●门脉性肝硬化的病因:

1.病毒性肝炎2.慢性酒精中毒3.营养缺乏4.中毒。

●门脉性肝硬化的早期和中期,肝脏体积稍增大,质地稍硬,晚期体积缩小,重量减轻。

表面及切面见弥漫性分布的小结节,大小相近,周围为增生的纤维组织条索或间格所包绕,肝包膜明显增厚。

228

●假小叶:

正常的肝小叶结构被破坏,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原来的肝小叶分隔包绕成大小不等的圆形肝细胞团,称为假小叶。

●门脉高压症晚期可出现:

1.脾肿大2.胃肠淤血水肿3.腹水4.形成侧支循环229

●侧枝循环合并症有:

食管下段静脉丛曲张、直肠静脉丛曲张、脐周围浅静脉扩张。

230

●肝性脑病:

是指严重肝病,肝功能衰竭时,继发的神经、精神症状,可分四期。

240

氨中毒学说:

认为血氨升高是引起肝性脑病的主要因素,临床上肝性脑病患者血液、脑脊液中氨浓度比正常高2~3倍;

肝硬化患者吃高蛋白质食物或服用含氨药物,可诱发肝性脑病,而限制蛋白质摄取和采用降血氨治疗,病情可好转。

●血氨升高的原因:

1.氨的产生增多2.氨的清除不足3.门─体侧枝循环的建立。

●血氨升高对脑的毒性作用:

1.干扰脑组织的能量代谢2.脑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3.对神经细胞膜的抑制作用。

241

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认为肝性脑病是由于正常神经递质被假性神经递质所取代,使脑干网状结构中,神经突触部位冲动的传递发生障碍,引起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而导致肝性脑病。

临床应用左旋多巴可明显改善。

●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是脑内假性神经递质。

242

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

认为肝性脑病与血浆氨基酸比例失衡有关,表现为支链氨基酸减少,而芳香族氨基酸增多。

十八、泌尿及生殖系统疾病

●肾小球肾炎:

简称肾炎,是指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超敏反应性炎性疾病。

249

●肾小球肾炎以增生性炎为主,可分为:

1.细胞增生性病变2.毛细血管壁增厚3.硬化性病变。

●细胞增生性病变以基膜为界,可分为:

⏹毛细血管内增生:

指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可使毛细血管腔受压闭塞。

⏹毛细血管外增生:

指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可形成新月体。

●肾小球肾炎常见的类型:

250

⏹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又称为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大红肾),病理变化为:

◆尿变化:

表现为少尿或无尿、蛋白尿、血尿和管型尿。

◆水肿

◆高血压

⏹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是以肾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新月体为特征。

251

⏹膜性肾小球肾炎:

是以肾小球毛细血管肌膜弥漫性增厚为特征。

肉眼可见苍白肿大,称为大白肾。

252

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症(三高一低):

1.大量蛋白尿2.低蛋白血症3.高度水肿4.高脂血症。

⏹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又称为硬化性肾炎或终末肾,最常引起慢性肾功能衰竭。

255

可见双肾缩小苍白质硬表面有弥漫性细颗粒状,称为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

●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为慢性肾炎综合症:

1.尿变化2.高血压3.贫血4.氮质血症和尿毒症。

●肾盂肾炎:

常由大肠杆菌感染,以肾盂和肾间质化脓性炎为特征的疾病。

256

⏹感染途径:

◆上行性感染:

由尿道侵入膀胱。

◆血行感染:

由感染灶侵入血流,常见为葡萄球菌。

⏹类型:

急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

●急性肾功能衰竭(ARF):

是指各种原因使肾的泌尿功能急剧降低,引起内环境严重紊乱的过程。

258

●少尿型ARF的发病机制:

259

⏹肾缺血:

肾缺血导致滤过率下降,是主要发病方式。

⏹原尿回漏

⏹肾小管阻塞

●少尿型ARF的发病过程:

⏹少尿期:

1.少尿或无尿2.高钾血症3.氮质血症4.水中毒5.代谢性酸中毒

⏹多尿期:

以尿量每日增加到400ml以上为标志。

⏹恢复期

●尿毒症:

是指急性和慢性肾功能衰竭,发展到最严重的阶段,由于肾单位大量破坏,使终末代谢产物和内缘性毒性物质在体内蓄积,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内分泌失调,引起自体中毒症状。

264

十九、常见神经及内分泌系统疾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脊髓膜炎。

274

●流行性乙行脑炎:

简称乙脑,是乙型脑炎病毒感染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病变为中枢神经系统变质为主的炎症。

二十、常见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结核病:

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感染性肉芽肿性炎。

典型病变为结核结节,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