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重庆市七名校届九年级联合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5627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5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重庆市七名校届九年级联合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重庆市七名校届九年级联合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重庆市七名校届九年级联合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重庆市七名校届九年级联合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重庆市七名校届九年级联合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重庆市七名校届九年级联合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重庆市七名校届九年级联合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重庆市七名校届九年级联合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重庆市七名校届九年级联合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重庆市七名校届九年级联合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重庆市七名校届九年级联合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重庆市七名校届九年级联合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重庆市七名校届九年级联合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重庆市七名校届九年级联合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重庆市七名校届九年级联合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重庆市七名校届九年级联合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重庆市七名校届九年级联合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重庆市七名校届九年级联合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重庆市七名校届九年级联合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精品解析重庆市七名校届九年级联合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重庆市七名校届九年级联合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重庆市七名校届九年级联合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重庆市七名校届九年级联合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解析重庆市七名校届九年级联合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重庆市七名校届九年级联合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

重庆市七名校2019届九年级4月联合模拟语文试卷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模样(mú)蓦然(mò)煞风景(shā)鳏寡孤独(guān)

B.纠葛(gé)抽噎(yè)颤巍巍(chàn)重峦迭嶂(dié)

C.恣雎(suī)校补(xiào)霎时间(shà)伐木丁丁(zhēng)

D.诘据(jié)阴翳(yì)绾头发(wǎn)因地治宜(zhì)

【答案】A

【解析】

【详解】B.噎(yè)——(yē),迭——叠;C.雎——睢,校(xiào)——(jiào);D.诘——拮,治——制。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索雏形悬涯无原无故

B.诀别妖饶恻隐张惶失措

C.镶嵌蹒跚晦暗碌碌终身

D.蔓延端祥茏罩郑重其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A.悬涯--悬崖,无原无故--无缘无故;B.妖饶--妖娆,张惶失措--张皇失措;D.端祥--端详,茏罩--笼罩。

考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认读能力,主要是字形。

点评:

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

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

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3.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丹霞峰俯瞰,满目青山,进退维谷,苍松凌空,飞泉漱石,黄山的险与秀尽收眼底。

B.我最讨厌那些背后搬弄口舌,期期艾艾的小人,每有所遇,则避之如水火。

C.在《出彩中国人》的舞台上,中阮“琴痴”冯满天技惊四座,一曲中国风的《乡愁四韵》令全场观众叹为观止。

D.几经周折,叙利亚冲突双方有望在近日内就霍姆斯停火问题达成协议。

叙利亚和平曙光乍现,全世界的人们正刮目相待。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A中“进退维谷”是指前进和后退都陷入危险的境地。

这里不合语境;B中“期期艾艾”是指说话结结巴巴。

这里不合语境;D中“刮目相待”应改成“拭目以待”。

考点: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①由于丝路路网规模太过庞大,故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以“丝绸之路:

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为名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②它连接了多种文明,对于贸易交换、宗教信仰与科技知识的传播以及文化艺术的繁荣起到了深远的推动作用

③其中,中国境内涉及22处遗产点,哈萨克斯坦有8处,吉尔吉斯斯坦有3处。

④丝绸之路是指汉代张骞通西域开辟的到唐代达到顶峰的商贸大通道。

⑤遗产点包括了各个朝代和可汗王朝时期的古都、宫殿群、贸易居住点、佛教洞窟与寺庙、驿站、关口、烽火台、长城、古墓以及宗教建筑等。

⑥遗产点包括了各个朝代和可汗王朝时期的古都、宫殿群、贸易居住点、佛教洞窟与寺庙、驿站、关口、烽火台、长城、古墓以及宗教建筑等。

A.④③②①⑥⑤B.⑤④①⑥②③C.⑤②①⑥③④D.④②①⑥⑤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排列句子顺序:

这一直是中考的重点,学会排列句子,不仅能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还能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如何学会排列句子呢?

我们按下列方法进行。

(1)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排列

(2)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3)按先总述后分述的顺序排列(4)按空间推移的顺序排列(5)按照句意之间内在逻辑排列。

本段文字在讲述“丝绸之路”,故④句居首,②句的“它”承接④句的“商贸大通道”。

所以D项正确。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参照划线部分续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

要求:

语意连贯,具体形象。

(4分)

一位诗人曾说: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一滴水珠里有浪花的影子,一个眼神里有思念的影子;,;一块岩石里有群山的影子,一声细语里有关爱的影子。

的确,任何小事物都藏有大世界,任何细微处都含有真感情。

【答案】示例:

一片绿叶里有春天的影子,一个微笑里有鼓励的影子一朵白云里有天空的影子,一次抚摸里有信任的影子。

(语意连贯2分,具体、形象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注意两个例句中的句式,总体为"……里有……的影子",根据已给出的示例可知,要写出两个结构相同的语句,第一个省略号内写一个数量词修饰的名词短语,第二个省略号内写一个名词,整个句子反映出“任何小事物都藏有大世界”“任何细微处都含有真感情”的道理。

更通俗一点,前句体现“小事物都藏有大世界”,后句体现“细微处都含有真感情”。

考点:

本题考查学生仿写能力。

点评:

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另外还要注意语意通顺,内容相关.如果给出的示例字数都相同,那么就要在字数保持相同的情况下做严格的仿写.

6.名著阅读,按要求填写相关内容

作品名称

作品中写作对象的美称

表达的情感

语言特点

《朝花夕拾》

藤野先生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昆虫记》

圣甲虫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答案】

(1).没有民族偏见的老师

(2).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尊敬、爱戴和真挚的怀念之情。

(3).语言朴素含蓄,精练深刻,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4).大地的清洁工(5).表达作者对圣甲虫充满了喜爱、赞美之情。

(6).语言自然、生动、亲切,运用拟人手法,对圣甲虫进行了生动传神的描写。

【解析】

【详解】《藤野先生》中鲁迅回忆了在日本的留学生活。

中国当时是“弱国”,藤野先生却没有民族偏见,在鲁迅的学业上和精神上给予指导、激励和鞭策。

作者表达了对藤野先生伟大性格和正直、热忱、高尚的品质的尊敬、爱戴和对他真挚的怀念。

语言上,运用了白描手法。

如写藤野先生时,无论写他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的自我介绍、耐心细致改正鲁迅的听课笔记和解剖图以及鲁迅要离开仙台时的依依惜别之情,都只是简练的几笔,没有粉饰,没有渲染,朴素含蓄,精练深刻,但是都显露出浓厚的感情。

《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创作的长篇生物学著作,共十卷。

卷一第一章介绍了圣甲虫,它虽然成天与粪便打交道,但却赢得了一个美名——大地的清洁工,通过写“粪堆里的雕塑家”“圣甲虫的圆形粪球”“快乐地推粪球”“半路杀出来的强盗”等内容,表达了作者对圣甲虫的喜爱、赞美之情。

语言上,运用拟人手法,生动传神地塑造了一个个有想法、能歌舞、有欢笑、有哭泣的拟人化的生动形象,实现了科学和文学的完美结合。

7.综合性学习

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就只有清明。

《历书》有云:

“万物皆齐洁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时,万物皆显。

”清明这个节气,因此得名。

重庆一中初三年级某班举行“话清明,思传统”的清明主题活动,请按要求回答以下题目。

(1)【诗话清明】艾钟依同学收集了关于清明节的背景资料。

请认真阅读链接材料,完成题目。

【链接材料】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在仲春、暮春之交。

扫墓祭祖和踏青郊游是清明的两大主题。

这天,人们除了扫墓祭祀先祖,还有许多“踏青访春”活动,如在郊外放风筝、荡秋千、蹴鞠,还有插柳植树,祈求长寿等。

寒食在清明之前。

根据以上链接材料,下列诗句不是描写清明节活动的是()

A.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

B.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C.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D.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2)【寄语清明】请仿照例句,自己创作一句清明寄语,表现清明节的特点。

[示例]端午节:

龙舟竞发千帆舞,汩罗江畔吊屈原。

中秋节:

月到中秋圆,亲人心相连

清明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探访清明】艾钟依打算在学校进行采访,以了解大家对清明节的熟悉情况,并对传统节日的继承出谋划策。

请帮助他完成以下采访问题设计。

采访对象:

同学

采访问题:

___________

采访对象:

校长

采访问题:

__________

【答案】

(1).

(1)A

(2).

(2)春风抚柳晃秋千,子孙扫墓忆旧人。

(3).(3)我们在清明节应该做些什么?

(4).我们该如何将清明这种传统节日传承下去?

【解析】

【详解】

(1)A.“芳菲节”指花草飘香的季节,指春季,诗句以折柳表达离别之情,与“清明节”无关。

(2)本题考查拟写寄语。

为某个活动拟写寄语,所拟写的寄语一定要主题突出,语意简洁明了。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话清明,思传统”,所以,标语的拟写要切合清明节的特点,形式上,仿照示例采用对偶的修辞,内容上要符合春天的景物特点,可涉及清明节的习俗,如踏青、祭祖、扫墓等,然后选用词性相同,结构一致的词语组成字数相等的对偶句即可。

(3)本题考查采访内容的设计。

采访的问题,一要结合采访对象的身份,二不可脱离活动内容,三不可脱离实际。

活动的内容是以“话清明,思传统”为主题,采访同学,可以让同学谈对清明节的熟悉情况,谈自己在清明节时应该做哪些事;采访校长,可以让校长谈对同学们的活动的感受,谈对如何继承传统节日的看法,或谈自己的别样体验……总之,采访的问题要具体、有意义。

8.默写填空

(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乐乎?

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

”(《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3)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5)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天祥《过零丁洋》)

(6)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7)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将诗人因朋友远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抒写到极致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德高望重的何老师退休后仍然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经常为他们答疑解难,老师们称赞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龚自珍《已亥杂诗》)

【答案】

(1).

(1)有朋自远方来

(2).人不知而不愠(3).

(2)醉翁之意不在酒(4).(3)沉舟侧畔千帆过(5).(4)会当凌绝顶(6).(5)留取丹心照汗青(7).(6)断肠人在天涯(8).(7)山回路转不见君(9).雪上空留马行处(10).(8)落红不是无情物(11).化作春泥更护花

【解析】

【详解】

(1)——(6)是机械的识记题,根据自己的识记积累,填出下句即可,要注意“愠”“畔”“绝”“汗”“涯”等字的书写;(7)(8)属理解型默写题。

此类题,要求根据语境联想诗文名句,其难度较大。

解答此类题容易出的错误有:

对相应诗文缺乏理解;对相应诗文记忆不准确;没有注意相关细节。

本题书写中要注意“君”“作”等字的正确写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曰,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

“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邹忌修八尺有余()

(2)朝服衣冠()

(3)私我也()

(4)王之蔽甚矣()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注:

鄂版教材为“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1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邹忌与徐公比美,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并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关键在于他有自知之明。

B.听了邹忌的谏言,仅仅说了一个“善”字,凝练传神,其纳谏的态度和决心跃然纸上。

C.妻、妾、客的回答,虽然同为赞扬,但态度语气明显不同。

妻是热情的,妾是逢迎的,课是畏怯的。

D.这篇文章在写法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以小见大,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12.阅读【链接材料】,说说文中邹忌和高缭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对你为人处世方面有什么启示?

【链接材料】高缭在晏子手下做官,晏子把他辞退了。

随从的官员们向晏子提出劝阻,说:

“高缭已跟你做了三年的工作,一直没有给他一个职位,而且还要辞退他,不合道义啊。

”晏子说,“我是一个狭窄浅薄的人,要大家都用礼义廉耻四个方面来辅助才能稳固,才能立国。

到现在为止,高缭在我身边工作三年,从来没有说过一句纠正我办事失误的话,这就是我要把他辞退的原因。

【答案】9.

(1).长,这里指身高

(2).穿戴(3).偏爱(4).因受蒙蔽而不明

10.

(1)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

(2)各级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头等奖赏。

11.A

12.邹忌:

敢于进谏,善于进谏;高缭:

侍奉三年,没有提出任何建议。

(大意对即可,2分)启示:

我们要敢于指出别人的缺点。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

“修”,古今异义,今义为“修理”,古义为“长”,这里指身高;“服”,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意为“穿戴”;“私”,古今异义,今义为“属于个人的或为了个人的,跟‘公’相对”,古义为“偏爱”;“蔽”,本义是遮挡,引申为“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

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

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1)甚,很,极;何,哪里;及,比得上。

(2)面,当面;刺,指责,议论;过,过错。

【11题详解】

A.有误。

“忌不自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表明他并没有因为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了妻、妾、客的赞美自己的原因,即“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联系实际的能力。

理解文章内容,要结合关键句子回答。

“入朝见威王”“王之蔽甚矣”说明邹忌敢于进谏;以自身的生活体悟,委婉地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改革弊政,整顿吏治,说明他善于进谏。

“高缭在我身边工作三年,从来没有说过一句纠正我办事失误的话”说明高缭侍奉三年,没有提出任何建议。

谈启示,首先要理解邹忌成功和高缭失败的原因,然后联系实际来谈启示。

高缭失败,是因为他不敢向上级提出意见,邹忌成功,是因为他敢于劝谏。

然后结合实际,谈自己在生活中,要敢于指出别人的缺点,敢于提出意见和建议。

参考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容貌光艳美丽。

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

“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

”他的妻子说:

“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丽,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

“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

”妾说:

“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

邹忌问客人道:

“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

”客人说:

“徐公不如您美丽啊。

”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

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

说:

“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

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

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

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齐威王说:

“说得真好。

”于是下了一道命令:

“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

”政令刚一下达,所有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

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

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了敌国。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隐瞒

中午时分,忽然,一辆宝马名车停在我的铺门口,下来一位四十多岁的贵妇人。

这人我认识,住在我的楼上,叫尚海英。

海英一进来就对我说:

“老王,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好的牙多少钱?

差的又是多少?

“海英,好的牙有五千多,也有六千多的,那差的一两百元。

”我回答海英说。

“老王,你看这样行吗?

我想给我妈镶一两百元的,你当她的面说是五千多元的。

”海英对我说。

我看了看海英,非常不解地问:

“海英,你家有的是钱,干吗这样做?

“老王,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妈已六十多岁,镶那么好的牙干吗?

说不定,镶上不几天她就……”

海英后面的话没有说出来,但我知道她后面想说的是什么话。

我用有点鄙视的眼光看了她一眼,很不情愿地说:

“好……好吧!

“老王,就这么说,咱们是好邻居,你可得替我隐瞒。

下午,我带她来做牙模。

”海英说完就走了。

海英走了不久,住在我楼下的夏玉莹骑着一辆单车来了。

玉莹笑着问我说:

“王医生,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

我妈这人真是的,怎么叫她,她都不来。

好的牙多少钱?

最差的又多少钱?

”我看了看玉莹心想,你也和海英一样?

但我转念一想,玉莹一家不容易,夫妻都是小学教师,两个儿子都在读大学。

于是,我还是很和气地说:

“夏老师,好的有五千多元,差的有一百来元。

”“王医生,妈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每次看到她吃东西,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你帮我镶一口最好的牙给她吧,我妈很心疼钱,但你得跟她说是一百来元的,要不,她肯定不镶。

”玉莹十分认真地对我说。

我听到玉莹这话,内心很是感动,但故意用海英的话对她说:

“夏老师,你妈不都七十多岁了吗,镶那么好的干吗?

说不定,镶上不几天她就……”

玉莹用惊讶的目光看着我,不满地说:

“王医生,你怎么说这话?

”我知道我说错了,歉意地对她说:

“夏老师,我是跟你开玩笑的。

玉莹走时,又郑重对我说:

“王医生,这事就拜托你了,千万别让我妈知道。

她要是知道了,她是不会来的。

真是无巧不成书。

几天后,尚海英带着妈妈来了,夏玉莹也带着妈妈来了。

尚海英的妈妈叫她尚妈妈,夏玉莹的妈妈叫她夏妈妈。

因为是同一栋楼,彼此都认识。

尚妈妈问夏妈妈:

“大姐,你镶多少钱的牙?

“我……我……我……本来不想镶牙,都七十多了,还镶什么牙,可玉莹就是不肯。

”夏妈妈回答说。

“我是问你镶多少钱的?

”尚妈妈又问了她一句。

“一……一百多块的就行了,都这把年纪了。

”夏妈妈有点不好意思地回答说,她不是钱少不好意思,是怕媳妇在他们的面前没有面子。

“什么?

一百多块的?

一百多块的还不跟纸糊的一样,我的儿媳妇就给我镶五千多的!

”尚妈妈颇为得意地说。

海英有点用质问的口气,对玉莹说:

“夏老师,你怎么给夏妈妈镶这种牙,你要是没钱,跟我说一声。

老王,你说是不是?

我自言自语说了一句:

“真作假时假作真。

海英婆媳走了,夏妈妈却安慰儿媳说:

“莹,她们的话,你别往心里去。

她家有的是钱,咱们一百元要相当她们的五十万元。

我想了很久,也不知道对她们婆媳说什么好。

我精神十分集中,想把这口牙镶好,不然,我就对不起玉莹的那份孝心。

一个星期后的中午,天下着雨,我在房里休息。

尚妈妈和夏妈妈到我家来跟我的妈妈聊天。

聊来聊去,她们聊起了牙。

尚妈妈问夏妈妈说:

“大姐,你的牙好使吗?

”“哎呀,我的牙好得很,跟年轻时的牙齿一样。

”夏妈妈喜形于色地说。

“这就怪了,你一百多块的牙那么好,我五千多元的牙却差得很。

会不会给小王搞错了?

”尚妈妈有点怀疑地说。

“让我给你看一看就知道了。

”妈妈对尚妈妈说。

妈妈一看到尚妈妈那口牙,就肯定地说:

“错了,这牙是便宜的牙。

”妈妈说完又对夏妈妈说:

“你的牙,我也看一下吧。

”妈妈一看到夏妈妈的牙又说:

“你这口牙可是好牙,搞错了,搞错了。

”妈妈走进我的房里,把我叫了出来,当着她们的面质问我:

“她们的牙是怎么回事,会不会搞错了?

我本想为她们继续隐瞒,现在看来,不说出实情不行了。

于是,我只好把真相告诉她们。

三位老人听后,都十分吃惊……

(选自2014年第3期《北京文学》)

13.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以朴实的语言叙述了两个儿媳妇各为自己的婆婆镶牙的故事,表现了儿媳妇对婆婆的孝心,反映了当前的一些社会风尚。

B.小说善于通过人物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虽然海英和玉莹的言语有些地方是相似的,但表达的内心情感却完全不同。

C.说“真作假时假作真”这句话,是因为“我”实在看不惯海英和玉莹的做法,包含着“我”对海英的强烈不满和对玉莹的无限同情,

D.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印证了“真是无巧不成书”这句话,文中的几次巧合,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真实性,使故事情节顺理成章。

E.“我”本想替海英和玉莹永久地保存秘密的,但妈妈当着两位老人的面质问“我”原因,“我”只好违背着自己的良心说出了真相。

14.品读文中划线句,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夏妈妈的心理。

“我……我……我……本来不想镶牙,都七十多了,还镶什么牙,可玉莹就是不肯。

”夏妈妈回答说。

15.小说中的“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概括。

16.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并简要分析。

17.本文标题为“隐瞒”,有人认为也能以“真相大白”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

请阐明理由。

【答案】13.BD14.结合语境分析,合理即可

15.①小说中的“我”是小说的叙述者与情节的连接者,是小说的线索人物。

②推动情节发展。

小说都是从“我”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而展开的。

③有助于展示人物性格特点。

“我”的心理和语言能揭示人物心理,揭开事情的真相。

16.①海英和玉莹出场的对比。

海英是开着宝马来的,玉莹是骑着单车来的。

②海英和玉莹做法的对比。

海英有钱而给婆婆镶便宜的牙,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