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昌都市贡觉县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卫生基础》真题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7308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9.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藏昌都市贡觉县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卫生基础》真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西藏昌都市贡觉县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卫生基础》真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西藏昌都市贡觉县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卫生基础》真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西藏昌都市贡觉县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卫生基础》真题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西藏昌都市贡觉县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卫生基础》真题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西藏昌都市贡觉县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卫生基础》真题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西藏昌都市贡觉县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卫生基础》真题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西藏昌都市贡觉县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卫生基础》真题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西藏昌都市贡觉县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卫生基础》真题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西藏昌都市贡觉县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卫生基础》真题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西藏昌都市贡觉县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卫生基础》真题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西藏昌都市贡觉县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卫生基础》真题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西藏昌都市贡觉县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卫生基础》真题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西藏昌都市贡觉县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卫生基础》真题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西藏昌都市贡觉县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卫生基础》真题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西藏昌都市贡觉县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卫生基础》真题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西藏昌都市贡觉县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卫生基础》真题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西藏昌都市贡觉县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卫生基础》真题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西藏昌都市贡觉县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卫生基础》真题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西藏昌都市贡觉县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卫生基础》真题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藏昌都市贡觉县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卫生基础》真题库.docx

《西藏昌都市贡觉县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卫生基础》真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藏昌都市贡觉县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卫生基础》真题库.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藏昌都市贡觉县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卫生基础》真题库.docx

西藏昌都市贡觉县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卫生基础》真题库

2020年西藏昌都市贡觉县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卫生基础》真题库

注意事项

1、请用钢笔、圆珠笔或签字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填涂准考证号。

2、本试卷均为选择题,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题本上作答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不参与构成大脑动脉环的动脉是()。

A、大脑中动脉

B、大脑后动脉

C、颈内动脉

D、大脑前动脉

【答案】A

【解析】大脑动脉环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段、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

后动脉始段吻合而成。

2、急性细菌性痢疾病变最显著的部位是()。

A、直肠与乙状结肠

B、升结肠

C、降结肠

D、回肠末端

【答案】A

【解析】菌痢最主要的病变在结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病变最显著。

3、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氨需要()。

A、钠泵

B、载体

C、二者均是

D、二者均非

【答案】D

【解析】单纯扩散是指物质从质膜的高浓度一侧通过脂质分子间隙向低浓度一侧进行的跨膜扩散。

这是一种

物理现象,没有生物学机制的参与,无需耗能,经单纯扩散转运的物质都是脂溶性物质或少数不带电荷的极

性小分子,NH3是脂溶性分子,可以单纯扩散的方式进入小管腔。

故选D。

4、女性,58岁患者。

因发热、咳嗽、胸闷、气短1周收入住院。

查体:

T37.5℃,R24次/分,口唇发绀。

双下肺叩诊呈浊音、语颤明显减弱、呼吸音消失。

腹部隆起,叩诊移动性浊音(+)。

双侧胸液、腹水呈乳

糜样,苏丹染色阴性。

胸液、腹液常规均示渗出液,淋巴细胞为主,LDH1200U/L,CEA明显增高。

PPD

(+)。

最可能的诊断是()。

A、化脓性胸膜炎

B、恶性胸腔积液

C、结缔组织疾病

D、结核性胸膜炎

【答案】B

【解析】患者合并胸液、腹液,LDH1200U/L,CEA明显增高。

多考虑为恶性胸液。

虽然PPD(+),加之

症状体征,都比较支持结核性胸膜炎,但该病CEA并不增高。

5、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解离后抗体的特异性改变

B、抗原抗体结合牢固不易受环境影响

C、解离后抗体不能再与抗原结合

D、解离后抗体的活性和特异性保持不变

【答案】D

【解析】抗体与抗原解离后不发生改变,其活性和特异性不变。

6、使细菌具有侵袭力的结构成份是()。

A、芽孢

B、肽聚糖

C、荚膜

D、核糖体

【答案】C

【解析】细菌的侵袭力是指致病菌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等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和繁殖扩散的能

力,与侵袭力有关的物质主要有粘附素、荚膜、侵袭素、侵袭性酶类和细菌生物披膜等,其中荚膜具有抗宿

主吞噬细胞和抵抗体液中杀菌物质的作用,使致病菌能在宿主体内存在、繁殖和扩散。

故选C。

7、抗体再次应答时产生Ig的特征是()。

A、IgM抗体显著高于初次应答

B、IgG抗体显著高于初次应答

C、抗体的亲和力无改变

D、抗体的特异性改变

【答案】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抗体再次应答特点的记忆和理解。

常见错误是选“IgM抗体显著高于初次应答”或

“IgM和IgG抗体显著高于初次应答”。

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时,IgM抗体的量相似;选抗体的特异性改变

者不了解无论产生的是哪种类型的Ig,都是针对于某种抗原特异性产生的,故抗体的特异性无改变;选抗体

的亲和力无改变者不了解再次应答产生的抗体比初次应答产

8、S-R变异是指()。

A、抗原变异

B、毒力变异

C、芽胞变异

D、菌落变异

【答案】D

【解析】细菌的菌落主要有光滑(S)型和粗糙(R)型两种。

S型菌落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

细菌经

人工培养多次传代后,菌落表面粗糙、干燥、边缘不整,即从光滑型变为粗糙型,称之为S-R变异。

本题常

见错误是选毒力变异和抗原变异,是认为S-R变异可以导致细菌的毒力和抗原发生改变,这是对的,但不是

S-R变异的特征性表现。

9、肌肉组织中,糖酵解途径的关键酶是()。

A、葡萄糖激酶

B、6-磷酸果糖激酶-1

C、丙酮酸羟化酶

D、柠檬酸合酶

【答案】B

【解析】糖酵解过程中有3个非平衡反应,分别由己糖激酶(葡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1和丙酮酸激酶催

化,它们反应速率最慢,催化的反应不可逆,是控制糖酵解流量的3个关键酶。

故选B。

10、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结果应为()。

A、红晕直径≥20mm

B、硬结直径≥12mm

C、红晕直径≥15mm

D、硬结直径≥20mm

【答案】D

【解析】硬结直径≤4mm为阴性,5~9mm为弱阳性,10~19mm为阳性,≥20mm或虽<20mm但局部出现

水泡和淋巴管炎为强阳性。

11、良好治疗效果的前提是对患者病情及心理活动的了解,()是医务人员重要的心理素质。

A、稳定的情绪

B、坚强的意志

C、敏锐的观察力

D、崇高的理想

【答案】C

【解析】良好的治疗效果的前提是对患者病情及心理活动的了解,敏锐的观察力是医务人员重要的心理素

质。

医务人员除观察换的体温、脉搏、呼吸等生理活动外,还应注意观察其面部表情、举止行为,以及了解

患者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心理和生理的干预。

故选C。

12、翼点是哪些骨的会合处?

()

A、额骨

B、蝶骨

C、顶骨

D、枕骨

【答案】ABC

【解析】翼点是额骨、蝶骨、顶骨、颞骨的会合处。

故选ABC。

13、关于大肠癌的描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DukesD期有远隔器官转移

B、类癌由腺瘤癌变而来

C、未分化癌多见

D、少数癌瘤产生CEA

【答案】A

【解析】大肠癌以直肠和乙状结肠最多见,多为高分化和中分化腺癌,并多数产生CEA。

少数为类癌,是由

嗜银细胞发生的。

未分化癌少见。

DukesD期大肠癌伴有远隔脏器转移。

14、病理性血沉增快的原因有()。

A、各种炎症性疾病,如风湿热、结核病

B、组织损伤及坏死

C、恶性肿瘤

D、慢性肾炎

【答案】ABCD

【解析】病理性血沉增快的原因包括:

①各种炎症性疾病:

急性细菌性炎症时,炎症发生后2-3天即可见血

沉增快。

风湿热、结核病时,因纤维蛋白原及免疫球蛋白增加,血沉明显加快。

②组织损伤及坏死:

如急性

心肌梗死时血沉增快,而心绞痛时则无改变。

③恶性肿瘤:

增长迅速的恶性肿瘤血沉增快,可能与肿瘤细胞

分泌糖蛋白(属球蛋白)、肿瘤组织坏死、继发感染或贫血等因素有关。

④各种原因导致血浆球蛋白相对或

绝对增高时,血沉均可增快,如慢性肾炎、肝硬化、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

疮、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黑热病等。

⑤其他:

部分贫血患者,血沉可轻度增快。

动脉粥样硬化、糖尿

病、肾病综合征、黏液水肿等患者,血中胆固醇高,血沉亦见增快。

故选ABCD。

15、细胞核呈车轮状,细胞质在靠近细胞核处常出现一淡染区,是指()。

A、脂肪细胞

B、淋巴细胞

C、肥大细胞

D、浆细胞

【答案】D

【解析】浆细胞由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转化而来。

细胞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嗜碱性,核周胞质着色浅,

形成一淡染区;核偏向细胞的一侧,异染色质呈块状聚集在核膜内侧,核仁明显,整个核呈车轮状。

D选项

正确。

故选D。

16、原尿中葡萄糖的含量()。

A、高于血浆

B、与血浆相同

C、低于血浆

D、与肾小管液相同

【答案】B

【解析】原尿中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的浓度与血浆中的基本相同。

原尿经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选择性重吸收

和分泌作用后形成尿液。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含葡萄糖。

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通过被动运输的方式进

入组织液。

故选B。

17、神经元传导冲动传导是通过()。

A、神经束膜

B、轴膜

C、突触小泡

D、微管

【答案】B

【解析】神经冲动形成后,沿轴膜向终末传递。

18、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时间最长不超过()。

A、6小时

B、8小时

C、12小时

D、24小时

【答案】D

【解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特点是:

起病突然,历时短暂。

为脑某一局部的神经功能缺失,历时数分钟至

数小时,并在24小时以内完全恢复而无后遗症,可有反复发作。

故选D。

19、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时间最长不超过()。

A、6小时

B、8小时

C、12小时

D、24小时

【答案】D

【解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特点是:

起病突然,历时短暂。

为脑某一局部的神经功能缺失,历时数分钟至

数小时,并在24小时以内完全恢复而无后遗症,可有反复发作。

故选D。

20、当细菌入侵艾滋病患者后下列哪项病理变化是错误的()。

A、胸腺退变及萎缩改变

B、炎症反应强烈

C、病原体不易被消灭

D、炎症反应低下

【答案】B

【解析】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存在缺陷,细菌入侵后全身淋巴结可肿大,炎症反应低下,病原体不易被消

灭,胸腺退变及萎缩改变。

21、结缔组织的特点是()。

A、细胞成分多,细胞间质少,细胞有极性

B、细胞成分少,细胞间质多,细胞有极性

C、细胞成分多,细胞间质少,细胞无极性

D、细胞成分少,细胞间质多,细胞无极性

【答案】D

【解析】结缔组织又称支持组织,它是人体内分布最广泛的一类组织,由多种细胞和丰富的细胞间质组成。

结缔组织的特点是细胞成分少,细胞间质多,分布无极性(即细胞分散在大量的细胞间质内)。

故选D。

22、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氨需要()。

A、钠泵

B、载体

C、二者均是

D、二者均非

【答案】D

【解析】单纯扩散是指物质从质膜的高浓度一侧通过脂质分子间隙向低浓度一侧进行的跨膜扩散。

这是一种

物理现象,没有生物学机制的参与,无需耗能,经单纯扩散转运的物质都是脂溶性物质或少数不带电荷的极

性小分子,NH3是脂溶性分子,可以单纯扩散的方式进入小管腔。

故选D。

23、慢性化率最高的病毒性肝炎是()。

A、丁型肝炎病毒单独感染

B、丙型肝炎

C、甲型肝炎

D、戊型肝炎

【答案】B

【解析】HCV感染后极易转成慢性,约50%~80%的急性HCV感染者将转变成慢性肝炎,部分患者最终发

展成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而成人感染HBV后,仅10%左右转变成慢性肝炎。

24、腋中线胸膜下界体表投影()。

A、第6肋

B、第8肋

C、第11肋

D、第10肋

【答案】D

【解析】腋中线胸膜下界体表投影第10肋。

25、下列哪种氨基酸是含硫的氨基酸()。

A、谷氨酸

B、赖氨酸

C、亮氨酸

D、蛋氨酸

【答案】D

【解析】含硫氨基酸有三种:

半胱氨酸、胱氨酸和甲硫氨酸,甲硫氨酸又称为蛋氨酸,故选D。

26、急性期患者最常见的心理特征是()。

A、焦虑

B、抑郁

C、敌意

D、排斥

【答案】A

【解析】由于起病急骤,病情危重,患者缺乏足够心理准备,导致患者产生严重焦虑;进入抢救室且目睹抢

救或死亡的情景,往往产生恐惧的心理。

故选A。

27、缺氧患者最典型的症状是()。

A、心率加快

B、头痛

C、发绀

D、兴奋

【答案】C

【解析】在临床上一般由于血液中的缺铁血红蛋白增加的时候会引起缺氧症状头晕,嘴唇或者是皮肤的发

紫,发绀是缺氧患者最典型的症状。

故选C。

28、临床上可大剂量用于抗炎、抗过敏、抗中毒和抗休克等治疗的是()。

A、甲状旁腺激素

B、甲状腺激素

C、糖皮质激素

D、胰岛素

【答案】C

【解析】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可用于临床上抗炎、抗过敏、抗中毒、抗休克等治疗。

29、再次体液免疫应答产生的抗体主要是()。

A、IgM

B、IgE

C、IgG

D、IgD

【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再次免疫应答的理解。

常见错误为选D。

IgM是产生最早的抗体,但主要是IgG起

作用。

再次体液免疫应答产生的抗体是IgG类抗体,具有高亲和力。

30、慢性化率最高的病毒性肝炎是()。

A、丁型肝炎病毒单独感染

B、丙型肝炎

C、甲型肝炎

D、戊型肝炎

【答案】B

【解析】HCV感染后极易转成慢性,约50%~80%的急性HCV感染者将转变成慢性肝炎,部分患者最终发

展成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而成人感染HBV后,仅10%左右转变成慢性肝炎。

31、中性粒细胞的重要功能是()。

A、产生抗体

B、释放组胺

C、释放细胞毒素

D、吞噬异物

【答案】D

【解析】中性粒细胞是人体数量最多的细胞,大约占总数的50%-70%,胞体内既没有嗜酸性颗粒,也没有嗜

碱性颗粒,故被称为中性粒细胞。

它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是在骨髓中分化发育后,进入血液或组织当

中。

当中性粒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约停留6-8小时,然后离开,在结缔组织中存活2-3天,而中性粒细胞

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起重要的防御作用,其吞噬对象以细菌为主,也吞噬异物。

故选D。

32、关于阻塞性肺气肿,下列哪一项描述是正确的()。

A、其病理改变不完全可逆

B、α1-抗胰蛋白酶增加易发生肺气肿

C、经积极治疗可以痊愈

D、仅限于肺泡弹性减退与膨胀

【答案】A

【解析】肺气肿时肺泡结构发生破坏,是不可逆性改变。

33、脑神经共有多少对?

()

A、11

B、12

C、13

D、14

【答案】B

【解析】脑神经亦称“颅神经”。

从脑发出左右成对的神经。

共12对,其排列顺序通常用罗马顺序表示。

依次

为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

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其中三叉神经分别由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组成。

故选B。

34、《希波克拉底誓言》的精髓是()。

A、救人,至少不伤害

B、爱人与爱艺术平行

C、恪守职业道德

D、尊重病人

【答案】A

【解析】《希波克拉底誓言》的内容包括是从医人员入学的第一课重要内容精髓是救人,至少不伤害。

故选

A。

35、静息电位产生的离子基础是()。

A、K+

B、Na+

C、Ca2+

D、H+

【答案】A

【解析】静息电位是指安静情况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相对平稳的电位差。

在安静状态下,细胞膜对

各种离子的通透性以K+最高,由于细胞膜中存在持续开放的非门控钾通道,细胞膜在静息状态下对钾离子

有一定通透性,对其他离子通透性很小。

正常时膜内钾离子浓度比膜外高,膜外钠离子比膜内高,离子均有

跨电位差转移趋势。

但细胞膜在安静时,对K+的通透性较大,对Na+通透性很小,故K+顺浓度梯度从细胞

内流入细胞外,而随着K+外移的增

36、对一个因昏迷而入院治疗的病人,首先应按照()医患关系模式加以处理。

A、主动—被动型

B、指导—合作型

C、共同参与型

D、纯技术

【答案】A

【解析】在临床医疗活动中,医患关系模式随着病人病情的变化可以由一种模式转向另一种模式。

例如,对

于一个因昏迷而入院治疗的病人,首先应按照“主动-被动”模式加以处理;随着病情的好转和意识的恢复,就

可逐渐转入“指导-合作”模式;最后,病人进入复原或康复期,适宜的模式就变成“共同参与”。

故选A。

37、细胞核呈车轮状,细胞质在靠近细胞核处常出现一淡染区,是指()。

A、脂肪细胞

B、淋巴细胞

C、肥大细胞

D、浆细胞

【答案】D

【解析】浆细胞由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转化而来。

细胞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嗜碱性,核周胞质着色浅,

形成一淡染区;核偏向细胞的一侧,异染色质呈块状聚集在核膜内侧,核仁明显,整个核呈车轮状。

D选项

正确。

故选D。

38、下列哪一项不是有机磷中毒的临床表现()。

A、口干、皮肤干燥

B、肌肉颤动、抽搐

C、瞳孔缩小

D、恶心、呕吐

【答案】A

【解析】有机磷中毒腺体分泌增多,不会出现口干,皮肤干燥。

39、降压反射的生理意义主要是()。

A、降低动脉血压

B、升高动脉血压

C、增强心血管活动

D、维持动脉血压相对恒定

【答案】D

【解析】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可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其反射效应是使心率减慢,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

回降。

因此这一反射曾被称为降压反射。

压力感受性反射是一种负反馈调节,其生理意义在于保持动脉血压

的相对恒定。

该反射在心排出量、外周阻力、血量等发生突然变化的情况下,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的过

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使动脉血压不至发生过分的波动,因此在生理学中将动脉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称为

缓冲神经。

故选D。

40、脑膜炎奈瑟菌的传播方式主要为()。

A、输血传播

B、肠道传播

C、垂直传播

D、空气传播

【答案】D

【解析】脑膜炎奈瑟菌主要经过飞沫侵入人鼻咽部。

41、真正的有效通气量是()。

A、时间肺活量

B、肺活量

C、肺泡通气量

D、每分通气量

【答案】C

【解析】肺通气的作用是使肺泡气体更新,所以真正的有效通气量是肺泡通气量;肺活量反映了一次通气的

最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肺通气功能的指标,但由于测定肺活量时不限制呼气的时间,不能充分反映

肺组织的弹性状态和气道的通畅程度,所以,用时间肺活量较好。

42、患者出现黑便时,其每日出血量超过()。

A、20ml

B、30ml

C、40ml

D、50ml

【答案】D

【解析】若患者出现黑便,每日出血量最少应超过50ml。

故选D。

43、慢性支气管炎发展演变至肺气肿时,最早的症状是()。

A、咯血

B、咳嗽、咳痰加重

C、心悸

D、气短

【答案】D

【解析】慢性支气管炎早期可无异常,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会出现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并发肺气肿时,

表现为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最初仅在活动时气急,随病情加重静息时也有气急。

44、个体面对应激源,通过各种适当的行为和心理对策来消除紧张状态,称为()。

A、解脱

B、应对

C、压抑

D、超脱

【答案】B

【解析】个体面对威胁性的应激源,通过各种适当的心理和行为对策来消除或缓解个体的紧张状态称之为应

对。

故选B。

45、免疫耐受性诱导成功与机体哪方面因素有关()。

A、免疫耐受性的建立与动物的种属品系无关

B、只有在应用免疫抑制剂条件下,才能形成免疫耐受性

C、只有在胚胎期才能诱导形成免疫耐受性

D、免疫细胞功能越不成熟,越易于建立免疫耐受性

【答案】D

【解析】考查要点:

免疫耐受的形成。

常见错误:

选“只有在胚胎期才能诱导形成免疫耐受性”或“只有在

应用免疫抑制剂条件下,才能形成免疫耐受性”。

在胚胎期及应用免疫抑制剂条件下均能诱导免疫耐受,只

是胚胎期比较容易。

所以选“只有在胚胎期才能诱导形成免疫耐受性”或“只有在应用免疫抑制剂条件下,

才能形成免疫耐受性”都错。

“免疫细胞功能越不成熟,越易于建立免疫耐受性”最符合题意。

46、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基本相同的是()。

A、舒张压

B、收缩压

C、外周阻力

D、心搏出量

【答案】D

【解析】肺循环血管管壁薄,可扩张性高,对血流阻力小,所以肺动脉压远较主动脉压低,但左、右心的输

出量是相等的。

47、狂犬病病毒是一种()。

A、亲皮肤黏膜性病毒

B、嗜神经性病毒

C、亲多种组织细胞性病毒

D、导致病毒血症为主的病毒

【答案】B

【解析】常见错选亲皮肤黏膜性病毒。

选亲皮肤黏膜性病毒者认为人患狂犬病是由患病动物咬伤所致,病毒

是由皮肤黏膜侵入机体,但皮肤黏膜只是狂犬病病毒侵入机体的门户,病毒沿神经末梢播散主要侵犯中枢神

经细胞,引起脑和脊髓的广泛性病理损伤,所以狂犬病病毒是一种嗜神经性病毒。

48、肿瘤性增生区别于炎症性增生的特点是()。

A、增生组织不分化不成熟

B、血管增生

C、纤维组织增生

D、器官的实质细胞增生

【答案】A

【解析】肿瘤性增生区别于炎症性增生的特点有增生组织不分化不成熟、相对无限制性、与机体的不协调

性、对机体的有害性、代谢旺盛等。

血管增生、纤维组织增生,甚至炎症细胞浸润不但可以发生在炎症,也

可以发生在肿瘤。

器官的实质细胞增生也可发生在炎症。

故选A。

49、下列属于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的是()。

A、纤维斑块

B、脂纹

C、粥样斑块

D、血栓形成

【答案】B

【解析】动脉粥样硬化基本病理变化包括:

(1)脂纹;

(2)纤维斑块;(3)粥样斑块;(4)继发性病

变。

脂纹是AS肉眼可见的最早病变。

肉眼观,为点状或条纹状黄色不隆起或微隆起与内膜的病灶,常见于

主动脉后壁及其分支出口处。

故选B。

50、支气管扩张常见的肺部体征是()。

A、无异常体征

B、固定持久的局限性湿啰音

C、局限性哮鸣音

D、双肺哮鸣音

【答案】B

【解析】支气管扩张病变重或继发感染则时常于下胸部或背部闻及湿啰音,其部位较为固定,常持久存在。

51、膀胱结核血尿特点是()。

A、终末血尿伴膀胱刺激征

B、初始血尿

C、疼痛伴血尿

D、血红蛋白尿

【答案】A

【解析】终末血尿伴膀胱刺激征为膀胱结核血尿特点。

肾结核多为全程血尿。

52、对骨髓错误的描述是()。

A、黄骨髓有造血功能

B、位于骨髓腔和骨松质的腔隙内

C、5~6岁以前体内骨髓均为红骨髓

D、富含血液的柔软组织

【答案】A

【解析】骨髓是人体富含血液的柔软组织,位于骨髓腔和骨松质的腔隙内,分两种,红骨髓和黄骨髓,其中

红骨髓有造血功能,黄骨髓一般不造血。

53、培养结核分枝杆菌选用()。

A、庖肉培养基

B、B-G培养基

C、罗氏培养基

D、SS培养基

【答案】C

【解析】结核分枝杆菌常用的有罗氏培养基。

54、主要作用于S期的抗癌药是()。

A、烷化剂

B、抗癌抗生素

C、抗代谢药

D、长春新碱

【答案】C

【解析】抗代谢药主要作用于S期细胞,能竞争与酶结合,从而以伪代谢物的形式干扰核酸中嘌呤、嘧啶及

其前体物的代谢。

故选C。

55、右冠状动脉()。

A、起自升主动脉

B、分布于左心房

C、分布于室间隔前上部

D、发出前室间支

【答案】A

【解析】右冠状动脉起自升主动脉起始部的右侧,经右心耳与肺动脉干起始部之间右行,绕心右缘至冠状沟

后部分为两支:

一支较粗,沿后室间沟下行,为后室间支,与前室间支吻合。

另一支较细,继续左行,分布

于左心室后壁。

56、萨斯和荷伦德等提出的医患关系基本模式是()。

A、主动-被动型共同参与型父权主义型

B、指导-合作型平等参与型母权主义型

C、指导合作型共同参与型技术型

D、主动-被动型指导-合作型共同参与型

【答案】D

【解析】萨斯、荷伦德模式:

根据医患双方在医疗措施制定和执行中的地位和主动性的大小,把医患关系分

为主动-被动型、指导-合作型、共同参与型。

故选D。

57、炎症局部组织的基本病变是()。

A、组织充血及渗出物形成

B、组织内炎细胞浸润及增生

C、变质、渗出和增生

D、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答案】C

【解析】炎症局部组织的基本病变包括变质、渗出和增生。

58、淋巴结结核最多见于()。

A、耳后

B、锁骨上

C、耳前

D、颈部

【答案】D

【解析】淋巴结结核最多见于颈部。

59、起着始动生精作用的激素是()。

A、睾酮

B、卵泡刺激素

C、黄体生成素

D、孕激素

【答案】B

【解析】在男性,LH与FSH对生精过程都有调节作用,实验证明,FSH起着始动生精作用,LH通过睾酮

维持生精。

60、伤寒患者做细菌培养,关于不同标本诊断价值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血培养在病程第1~2周阳性率最高

B、病程第3~4周,部分患者的尿培养阳性

C、骨髓培养的阳性率比血培养低

D、胆汁培养有助于发现带菌者

【答案】C

【解析】伤寒患者骨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