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制备和质量控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8473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0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制备和质量控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制备和质量控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制备和质量控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制备和质量控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制备和质量控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制备和质量控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制备和质量控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制备和质量控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制备和质量控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制备和质量控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制备和质量控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制备和质量控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制备和质量控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制备和质量控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制备和质量控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制备和质量控制.docx

《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制备和质量控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制备和质量控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制备和质量控制.docx

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制备和质量控制

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制备和质量控制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制备、质量控制、标识、标签、储存、运输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制备和质量控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8467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

GB18469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

WS/T203-2001输血医学常用术语

WS399血液储存要求

WS/T400血液运输要求

WS/T550全血及成分血质量监测指南

3 术语和定义

WS/T203-200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制备血小板的起始全血wholebloodqualifiedforplateletconcentratespreparation

符合制备浓缩血小板成分血质量要求的全血。

3.2

浓缩血小板plateletconcentrates

以单人份全血制备、质量达到规定要求的血小板悬液。

3.3

白膜层buffycoatlayer

全血经重离心后,自上而下分成明显可见的血浆部分和细胞部分,在上层血浆与下层红细胞之间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灰白色细胞混合层,其主要包括比重在1.030~1.092之间的血小板、淋巴细胞、早幼粒细胞、单核细胞、网织红细胞、粒细胞、晚幼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有形细胞成分。

3.4

白膜buffycoat

将白膜层单独分离制备而成的成分血。

3.5

白膜法buffycoatmethod

重离心全血,分离含适量血浆的白膜,再经轻离心分离出浓缩血小板的制备方法。

3.6

富血小板血浆法platelet-richplasmamethod

轻离心全血,自上而下分成富含血小板血浆和红细胞两部分,留取富含血小板血浆,重离心分出上层血浆,获得下层浓缩血小板的制备方法。

3.7

白膜汇集法buffycoatspoolingmethod

通过无菌接驳汇集多袋ABO同型含适量血浆的白膜或汇集多袋ABO同型白膜和其中一人份血浆,形成白膜和血浆的混合物,再经轻离心,分离出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制备方法。

3.8

单人份浓缩血小板汇集法single-donorwholeblood plateletspoolingmethod

多袋ABO同型单人份浓缩血小板用无菌接驳的方法进行连接、汇集,制得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制备方法。

3.9

白细胞滤除leukocytedepletion

全血或成分血通过去白细胞滤器去除血液中白细胞的过程。

3.10

血小板成人治疗剂量plateletsadulttherapydosage

将输注至少2.5×1011个血小板界定为1个血小板成人治疗剂量。

3.11

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leukocyte-reducedpooledplateletconcentrates

汇集多袋ABO及RhD同型浓缩血小板并完成白细胞滤除的血小板成分血。

4 制备

4.1 原理

利用血细胞的比重和各种血细胞的体积等因素的不同,通过离心使全血分层,将多个献血者的ABO及RhD同型的新鲜全血中大部分血小板汇集,悬浮于血浆,经白细胞滤除,制备成1个治疗剂量或0.5个治疗剂量,即为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

4.2 制备血小板起始全血的基本要求

全血应由符合GB18467的献血者捐献。

应当对采血时间进行控制。

当200mL全血采集时间超出5min,或300mL全血采集时间超出7.5min,或400mL全血采集时间超出10min时,应给予特殊标识,所采集的全血不得用于制备血小板。

全血的质量和安全性检测应符合GB18469的相应要求。

全血的保存和运输应符合WS399和WS/T400的相关要求,采集后不得置于20℃以下,采集后至少在室温或20℃~24℃储存2h才能进行制备。

4.3 仪器设备配置

应配置配平仪、大容量温控离心机、血液成分分离机或分浆夹、封管热合机、无菌接驳机、血小板振荡保存箱等仪器设备。

4.4 物料

常用物料包括一次性使用塑料血袋、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塑料血袋、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滤器、一次性使用血小板专用贮存袋、一次性使用转移袋、一次性使用血小板混合过滤贮存袋等。

4.5 制备环境

应卫生整洁,并定期消毒;环境温度应控制在18℃~25℃;宜在全封闭一次性使用塑料血袋中或通过无菌接驳机(亦称无菌接管机)连接的全封闭一次性使用塑料血袋中进行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制备。

4.6 制备方法

白膜汇集法

4.6.1.1全血保存过夜法

全血采集后静置过夜(20℃~24℃),离心前充分混匀,重离心(20℃~24℃),室温分离出白膜,静置至少2h,按ABO及RhD同型要求汇集并充分混匀,再经轻离心(20℃~24℃),自上而下分成两层,采用分浆夹或血液成分分离机分出上层的混合浓缩血小板,即刻白细胞滤除得到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移至血小板专用贮存袋中保存。

可按血液采集时间先后顺序分批分时进行。

白膜制备的步骤参见附录A,白膜汇集的方法参见附录B。

4.6.1.2白膜保存过夜法

全血采集后置室温6h内,离心前充分混匀,重离心(20℃~24℃),分出含适量血浆的白膜,在20℃~24℃条件下静置过夜或静置2h后振摇过夜,在室温条件下按ABO及RhD同型要求汇集并充分混匀,再轻离心、分离、过滤、转移、保存,步骤同4.6.1.1。

4.6.1.3白膜汇集法制备流程

见图1,宜在全血采集后24h内完成制备。

图1白膜汇集法制备流程图

单人份浓缩血小板汇集法

4.6.2.1即刻汇集过滤法

4.6.2.1.1白膜法

采用白膜法进行单人份浓缩血小板的分离制备,其中白膜分离时机见4.6.1.1和4.6.1.2,参见附录A白膜制备的步骤分离白膜,室温静置至少2h或20℃~24℃保存过夜,轻离心(20℃~24℃),采用分浆夹或血液成分分离机,分出上层的浓缩血小板,自然解聚后,立即汇集、过滤、移至血小板专用贮存袋中保存。

4.6.2.1.2富血小板血浆法

采用富血小板血浆法进行单人份浓缩血小板的分离制备,将采集后室温保存6h内的全血进行轻离心(20℃~24℃),分离出富含血小板血浆,室温静置30min~60min,重离心(20℃~24℃),采用分浆夹或血液分离机,分出上层的血浆,下层即为浓缩血小板,自然解聚后,立即汇集、过滤、移至血小板专用贮存袋中保存。

4.6.2.2先保存后汇集过滤法

采用白膜法(见4.6.2.1.1)或富血小板血浆法(见4.6.2.1.2)进行单人份浓缩血小板的分离制备。

制备的单人份浓缩血小板经自然解聚1h~2h,在20℃~24℃条件下振摇保存。

振摇保存超过24h时,应采用血小板专用贮存袋;宜在全血采集后48h内或按照去白细胞滤器的要求完成汇集、过滤和转移至血小板专用贮存袋;也可按临床预约进行汇集、过滤、转移至血小板专用贮存袋。

4.6.2.3单人份浓缩血小板汇集法制备流程

见图2。

图2单人份浓缩血小板汇集法制备流程图

5 质量控制

5.1制备环境控制

制备环境的质量监测项目、检测方法和检测结果应遵循国家或地方有关消毒卫生标准、消毒技术规范等要求。

5.2关键设备控制

5.2.1关键设备的维护和校准

应制定所用关键设备的维护方案,定期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5.2.2关键设备的监测

应定期和不定期(移动、维修后等)监测关键设备的性能指标,确保设备运行正常。

5.3制备过程控制

5.3.1制备方法的确认

5.3.1.1离心参数的确认

宜根据所选制备方法,针对不同规格的制备血小板起始全血(200mL、300mL、400mL)结合所选厂家的物料(一次性使用塑料血袋、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塑料血袋)进行离心参数(离心力、时间、加速度、减速度)的确认。

5.3.1.2汇集袋数和血浆添加量的确定

因各地无偿献血者的基础血小板数量不同,宜通过对足够数量的血小板制备起始全血、中间品白膜或单人份浓缩血小板进行血小板含量检测,计算血小板制备回收率,确定达到1个或0.5个治疗剂量所需白膜的汇集袋数以及需要加入的血浆量(白膜汇集法)或单人份浓缩血小板的适宜体积和汇集袋数(单人份浓缩血小板汇集法)。

宜控制白细胞滤除前血小板含量超出终产品的15%以上,以保证终产品质量符合5.4的要求。

5.3.1.3分离程序的确定

应确立分离程序,包括分离步骤。

当使用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进行分离时,应通过先期确认,确定所选分离方法对应的软件程序。

5.3.1.4白细胞过滤程序的确定

按选用的血小板专用去白细胞滤器的使用说明建立白细胞过滤程序,进行白细胞滤除效果的确认。

5.3.2工作程序的建立和验证

宜根据制备方法的确认结果建立工作程序,规定离心参数(离心力、时间、加速度、减速度)、分离程序、过滤程序,按建立的工作程序进行验证,应至少验证20~30例,检测结果应符合5.4.1的要求,以确认工作程序的可靠性。

5.3.3再确认和再验证

当方法、设备或物料发生变更时,应对制备方法进行再确认,根据确认结果进行工作程序的修订和再验证。

5.3.4工作程序的执行

应严格按照批准的工作程序进行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日常制备。

5.4终产品质量控制

5.4.1终产品质量要求

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终产品质量应符合表1的要求。

表1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质量要求

质量控制项目

1个血小板成人治疗剂量

0.5个血小板成人治疗剂量

外观

肉眼观察应呈黄色半透明液体,具有明显旋涡现象,无色泽异常、蛋白析出、气泡及重度乳糜等情况;血袋完好,并保留注满血小板经热合的导管至少15cm

容量/mL

250~300

125~150

血小板含量/

(个/袋)≥

2.5×1011

1.3×1011

白细胞残留量/

(个/袋)≤

5.0×106

2.5×106

红细胞混入量/

(个/袋)≤

8.0×109

4.0×109

储存期末pH

6.4~7.4

无菌试验

无细菌生长

5.4.2终产品质量监测

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质量监测的具体抽样方法、符合率计算、标签检查、其他质量特性检查,应按WS/T550相关规定执行。

6 标识

应建立正确标识控制措施,保证制备过程物料分离连接,产品隔离放行完成后,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唯一标识与汇集的各制备血小板起始全血的所有相关信息具有可追溯的唯一关联性。

7 标签

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标签应至少包括:

a)单位名称代码及其许可证号;

b)成分血唯一的识别码;

c)成分血名称;

d)ABO和RhD血型;

e)采血日期及时间;

f)有效日期及时间;

g)保养液名称;

h)容量;

i)储存条件、温度;

j)注意事项:

按照ABO同型原则输注,输注前应作次侧相容性实验(次侧交叉配血),出血危及生命且无同型血小板时,可输注次侧相容性非同型血小板。

8 储存

应按WS399中血小板的相关规定执行。

9 运输

应按WS/T400中血小板的相关规定执行。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白膜制备步骤

A.1 概述

全血采集血袋按是否含去白细胞滤器分为一次性使用塑料血袋和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塑料血袋两类;按采血主袋结构分为顶顶袋和顶底袋两类;按血袋数量分单袋、双联袋、三联袋、四联袋、五联袋、六联袋等。

通常采用四联袋、五联袋或六联袋采集制备血小板起始全血,血站依据最终所需分离的血液成分的不同选择特定结构的血袋采集全血,采集后的全血通过大容量温控离心机重离心,采用血液成分分离机等设备进行血液成分的分离,包括白膜的制备。

本附录对常用血袋的白膜制备步骤进行描述。

A.2 物料

一次性使用塑料血袋(见图A.1、图A.2)或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塑料血袋(见图A.3至图A.6)。

图A.1四联顶顶袋图A.2五联顶顶袋

图A.3去白细胞五联顶顶袋图A.4去白细胞六联顶顶袋

图A.5去白细胞四联顶底袋图A.6去白细胞五联顶底袋

A.3 制备步骤

A.3.1四联顶顶袋白膜制备步骤

使用四联顶顶袋,见图A.1,将离心后全血置于分浆夹或血液成分分离机上,使上层血浆分离到袋4,留适量血浆和白膜一起转移到袋2,然后将袋3中的红细胞保存液转移到袋1,热合断离袋1(悬浮红细胞)、袋4(血浆),保持袋2(含适量血浆白膜)与袋3(空袋)的连接,用于后续分离浓缩血小板。

A.3.2五联顶顶袋白膜制备步骤

使用五联顶顶袋,见图A.2,分离步骤同A.3.1,并保持袋4(血浆)和袋5(空袋)的连接,作为冷沉淀制备起始血浆,用于后续制备冷沉淀。

A.3.3去白细胞五联顶顶袋白膜制备步骤

使用去白细胞五联顶顶袋,见图A.3,将离心后全血置于分浆夹或血液成分分离机上,使上层血浆分离到袋4,留适量血浆和白膜一起转移到袋2,热合断离袋4(血浆)、保持袋2(含适量血浆白膜)与袋3(空袋)的连接,用于后续分离浓缩血小板。

将袋5中的红细胞保存液经去白细胞滤器(润湿滤器)转移到袋1形成悬浮红细胞,悬浮红细胞再经去白细胞滤器过滤到袋5中,热合断离袋5(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弃去袋1和去白细胞滤器及其管路。

A.3.4去白细胞六联顶顶袋白膜制备步骤

使用去白细胞六联顶顶袋,见图A.4,分离步骤同A.3.3,并保持袋4(血浆)和袋6(空袋)的连接,作为冷沉淀制备起始血浆,用于后续制备冷沉淀。

A.3.5去白细胞四联顶底袋白膜制备步骤

使用去白细胞四联顶底袋,见图A.5,将离心后全血置于血液成分分离机上,使上层血浆分离到袋2,红细胞转移到袋3,仅留白膜或含适量血浆白膜于袋1,分别热合断离袋2(血浆)和袋1(白膜或含适量血浆白膜),将袋4中的红细胞保存液经去白细胞滤器转移到袋3形成悬浮红细胞,悬浮红细胞再经去白细胞滤器过滤到袋4中,热合断离袋4(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

A.3.6去白细胞五联顶底袋白膜制备步骤

使用去白细胞五联顶底袋,见图A.6,分离步骤同A.3.5,并保持袋2(血浆)和袋5(空袋)联在一起热合断离,作为冷沉淀原料血浆。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白膜汇集方法

B.1 概述

白膜制备完成后的汇集是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备的一个重要步骤,其汇集方式包括并联式和串联式汇集两种。

多个顶底袋内装白膜和一个单人份血浆或多个顶底袋内装含适量血浆的白膜,依次上下连接成串,悬挂,在重力的作用下流至最后一个袋中,这种汇集方式称为串联式汇集法。

详见B3.1至B3.2。

多个顶顶袋内装含适量血浆的白膜与血小板混合过滤贮存袋的多头盲端导管无菌接驳连接,白膜汇集至转移袋中,这种汇集方式称为并联式汇集法。

详见B3.3至B3.4。

B.2 物料

顶底袋或顶顶袋(见图A.1至图A.6)、

型血小板混合过滤贮存袋(见图B.1)和II型血小板混合过滤贮存袋(见图B.2)。

说明:

袋1——转移袋;

袋2——血小板保存袋;

袋3——血小板留样袋。

图B.1

型血小板混合过滤贮存袋

说明:

袋1和袋2——转移袋;

袋3——血小板保存袋;

袋4——血小板留样袋。

图B.2

型血小板混合过滤贮存袋

B.3 汇集方法

B.3.1含适量血浆的白膜串联式汇集法

使用顶底袋,汇集流程见图B.3,采用无菌接驳机,将多袋内装含适量血浆的白膜的顶底袋通过无菌接驳串联,悬挂,在重力的作用下白膜流至最后一个袋中,合并至最下端的袋中,热合断离,弃去空袋。

汇集的白膜和血浆混合物进入后续离心、分离、过滤制备流程。

图B.3含适量血浆的白膜串联式汇集法

B.3.2白膜加适量血浆串联式汇集法

使用顶底袋,汇集流程见图B.4,采用无菌接驳机,将多袋内装白膜的顶底袋通过无菌接驳串联,将其中一人份血浆通过无菌接驳放在最上端,先将白膜合并至最下端的袋中,再用血浆分三次冲洗,汇集合并在最下端袋中,热合断离,弃去空袋。

汇集的白膜和血浆混合物进入后续离心、分离、过滤制备流程。

图B.4白膜加适量血浆串联式汇集法

B3.3

型血小板混合过滤贮存袋的并联式汇集法

使用

型血小板混合过滤贮存袋(见图B.1),汇集流程见图B.5,多个顶顶袋内装含适量血浆的白膜,经无菌接驳将含适量血浆的白膜汇集至袋1,热合断离空袋和多头盲端导管,进入后续离心、分离、过滤制备流程。

图B.5

型血小板混合过滤贮存袋的并联式汇集法

B.3.4II型血小板混合过滤贮存袋的并联式汇集法

使用II型血小板混合过滤贮存袋(见图B.2),汇集流程见图B.6,多个顶顶袋内装含适量血浆的白膜,经无菌接驳将含适量血浆的白膜汇集至袋1,热合断离空袋和多头盲端导管,进入后续离心、分离转移以及无菌接驳和过滤的流程。

图B.6

型血小板混合过滤贮存袋的并联式汇集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