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8827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9.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现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发现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发现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发现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发现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发现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发现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发现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发现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发现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发现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发现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发现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发现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现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docx

《发现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现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发现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docx

发现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闽江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发现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学生姓名林恩赐

系别地理科学系

年级2021级

专业地理科学(师范)

指导教师蔡晓禾

职称讲师

完成日期2021年5月

闽江学院毕业论文诚信声明书

本人郑重声明:

兹提交的毕业论文?

发现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是本人在指导老师蔡晓禾的指导下独立研究、撰写的成果;论文未剽窃、抄袭他人的学术观点、思想和成果,未篡改研究数据,论文中所引用的文字、研究成果均已在论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在毕业论文工作过程中,本人恪守学术标准,遵守学校有关规定,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签名〕:

年月日

 

 

摘要

地理教学方法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份,是地理教育理论研究中既十分重要、又十分具体的问题。

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积极探究,用多种方法来获取知识,这种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发现学习法的过程。

本文分为五局部,第一局部引言阐述了发现教学法提出的背景及特点;第二局部论述了发现教学法的意义,证实本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第三局部描述了发现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三大策略;第四局部重点结合自己在教育实习过程中的教学实例,论证发现法教学效果;第五局部对发现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做出总结反思。

关键词:

地理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发现教学法;高中地理教学

 

Abstract

Geographyteachingmethodisanimportantpartingeographyteaching,isthetheoreticalstudyofthegeographyeducationisveryimportantandveryspecificproblem.Thenewgeographycurriculumstandardexplicitlypointsoutthatthestudentisthestudymaster,encouragingstudentstoactivelyexplore,withavarietyofmethodstoobtainknowledge,thelearningprocessisactuallyfoundthattheprocessoflearning.

Thisarticleisdividedintofiveparts,thefirstpartintroductionexpoundsthebackgroundandcharacteristicsofdiscoveryteachingmethodputforward;Thesecondpartdiscussesthesignificanceofdiscoveryteachingmethod,confirmthepracticalsignificanceofthisresearch;Thethirdpartdescribesthediscoveryteachingmethodinjuniormiddleschoolgeographyteachingthreestrategy;Thefourthpartmainlywithoneselfintheprocessofeducationpracticeteachingexample,argumentdiscoverymethodteachingeffect;Thefifthpartofdiscoveryteachingmethodintheapplicationofhighschoolgeographyteachingmakeasummary.

 

Keywords:

Geographyteachingmethods;Thenewcurriculumstandard;Discoveryteachingmethod;Highschoolgeographyteaching

 

1引言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治理结构开展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即发现法。

发现法是教师通过提供适宜于学生进行知识再发现的问题情景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独立的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发现相应原理或理论,从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方法。

[1]发现教学法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事物的起因和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概念,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胜利感。

[2]

九年义务教育?

地理教学大纲?

明确指出: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开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

地理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必修的一门课程,它以地理知识为根底,结合能力培养,思想为一体,对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的全面开展,民族素质提高,将起到重要作用。

〞[3]也就是说,地理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渠道。

而如今的高中地理教学依然普遍受应试教育习惯的影响,主要以传统的教师讲授法为主,教学方法单一,不利于高中学生更加深刻地学习地理知识。

发现教学法的特点在于教师设计适当的问题或某些巧妙的教学安排,在旧的知识与新的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自己“过桥〞,使他们发现以前未曾认知的知识概念间的类似性、差异性和各种关系法那么的正确性,以及伴随而来的对自身能力的自信,由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对新的知识的不断探索思考中前进。

[4]

发现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按自己的方法自由发现、研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潜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开展学生思维,也能使学生掌握发现的思路和方法,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独立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是地理课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的要求。

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采用发现法教学,是值得提倡的,也是符合地理课堂教学改革需要的。

[5]本文研究发现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发现教学法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从问题入手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行独立研究需要学生自己去方案和探索,有助于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获得的知识,理解得更深,记得更牢,由于多半采取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也便于因材施教。

因此从高中地理教学现状着手,介绍发现教学法的意义、策略以及教学实例,全面分析发现教学法的优势与策略,更有利于合理地运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

2发现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意义

2.1传统单一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借鉴苏联教育理论和经验,我国高中教学根本运用凯洛夫以系统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为教育目标的“五环节〞教学法模式。

这一模式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传授式教学。

[6]这种模式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按照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有方案有目的地组织和控制教学过程,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

[7]但由于地理课的特殊性〔具有强的综合性、区域性、较大的时空跨度性等〕,教师不仅要直接地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更应让学生有自己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的时间,启发学生自我探索的精神,因此传统单一教学模式有极大的局限性。

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培养

许多教师在采用传授式教学时,上课45分钟都是高密度的讲解,既没有教师有启发性的提问,学生也没有独立思考、提问的时机,走入了“满堂灌〞或“满堂问〞的误区,这直接导致学生以记忆、练习为主的单一学习方法的产生,举手提问随年龄增长而减少,合作学习的习惯得不到培养,创新精神受到严重的抑制,课堂缺乏生机,学习缺乏情趣,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不利于启发学生学习思维

许多教师自身素质的局限,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往往难以采取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师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因而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学生虽然能识记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分布等,却不能使学生的能力、兴趣等内在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开展,没有留下学生自己思维的空间,不利于学生学习思维的启发。

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许多教师简单把学生的大脑视作盛装知识的容器,这样把本因生机盎然的课堂教学活动变成一潭死水,地理课的信度、效度得不到有效的表达,甚至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畏惧心理的产生。

师生关系处于一种主动和被动的不平等的地位,学生的主体作用被淡化,对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是一个不可无视的障碍。

[8]

2.2发现教学法的优越性

发现教学法亦称假设法和探究法,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不是将学习的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只是给学生一些事实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

[9]发现教学法具有许多优越性: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力潜力

与传统的只要求学生记住教师讲授内容的传授式教学法相比,发现教学法需要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积极地探索未知世界,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因此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而且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

[10]例如学习“气压带和风带〞这节内容时,让学生更多地自我思考大气环流的运动规律,推敲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过程,教师再加以启发,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鼓励的内在动机

在发现教学中,学生经过自己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后,亲自发现事物间的关系和规律,有了自己的发现成果,学生必然产生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习的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形成有效地自我鼓励,对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增加,就不会陷入被动学习的误区中。

如布鲁纳著名的“芝加哥城市建设选址〞的教学案例,当教师对学生所获得的结论进行验证,明确答案是否正确时,学生都欢呼雀跃,沉浸在发现的快乐之中。

[11]

有利于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发现教学法,学生能合理地掌握发现的思路和方法,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独立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的精心组织,更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探索的积极性,经过独立思维活动,进行创造性学习,研究和获取广泛的地理知识,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以开展带学校,掌握的知识结构更牢固和深刻,学会探索、研究和迁移应用的方法,利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记忆的保持

发现教学法以问题的发现、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强调学生是发现者,以学生为主体学习,由于学生自己把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就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记忆学习内容,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2]

3发现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利用教学实验,使学生直观地发现学习宏观知识

必要性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高中地理课程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地理学在高中教育中被划分为“文科〞,使地理学被潜移默化地远离实验,而高中地理教材中,许多宏观的地理知识所包含的地理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不易观察到,学生对这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不够生动透彻。

[13]

发现教学法的特点是教师设计适当的、巧妙的教学安排,在新旧知识间搭起一座桥梁,使学生自己“过桥〞,探究知识与真理。

[14]教学实验无疑是教师设计的适当的教学安排,对于某些生活中不易观察到的宏观的地理现象,可以巧妙地通过课堂小实验,使学生认识的更加深刻,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地理学习的动机。

可行性

教学实验是利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在课堂上展示地理现象,由于实验简单,耗时短,具有简明直观的特点,发现法在设计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学习时,可以利用教学实验,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而不是教师单一的讲述,加上自己的总结与归纳,发现事物的起因与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

利用教学实验来引导学生发现学习,不仅简单操作,而且教学效果较好,可以运用于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生活中不易观察到的宏观地理现象。

3.1.3高中地理教学适用案例

〔1〕在学习“地转偏转力〞的时候,学生对地球力这种无法在生活中直接观察的宏观概念,可以利用地球仪来虚拟地球,分别在地球仪静止和转动时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滴不同颜色的墨水,直接“观察〞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通过教学实验将一个宏观的地理大现象直观地表现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来解决问题。

〔2〕在学习“气候变化〞的时候,可以做一个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在教室中放置两个容器做比照,虚拟成自然界,通过两个容器中二氧化碳的制造以及含量检测,以及两边温度计的比照,直观地感受温室效应的影响,让学生自主地探索发现温室效应的危害。

〔3〕“热力环流〞的教学实验也极具意义性,通过玻璃缸内烟雾的流动,观测热力环流的过程,将宏观的热力环流现象直观的表现在玻璃缸内,让学生自主探究、总结热力环流原理。

3.2制作实物模型,使学生自主地发现学习抽象知识

必要性

高中地理教学中有不少较为抽象的知识,例如昼夜长短变化、锋面的形成、三圈环流等,是教学的难点,普通的知识讲述对学生深入理解很难起到作用,容易使学生对这些难点知识产生畏惧心理,而这些抽象的知识又难以转化为小型的教学实验,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学习。

发现法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抽象的知识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鼓励学生制作实物模型,让学生在教师的知识引导下亲手制作实物模型,通过模型自主地思考与研究知识点,总结规律,是学习抽象知识的好方法。

[14]

可行性

由于风和力等都无法直接观察,比较抽象,学生不能直接感知,通过制作简单的教学模型也能转化为直观的现象。

在教师的引导下,教学模型的制作难度不大,材料简单,学生轻松操作,再通过模型来探索,研究,发现学习原理,总结规律,是个可行的好方法。

3.2.3高中地理教学适用案例

〔1〕“昼夜长短变化〞的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对宏观的地球运动规律想象空间有限,制作展现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关系的太阳板模型和地球板模型,利用太阳板转动,模拟太阳直射光线的移动过程,即可展现出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特点。

〔2〕“锋面的形成〞可以通过制作两团棉花球当作冷暖气团,通过“冷、暖气团〞的移动,过程清晰直观,使学生对各类锋面系统有具体的印象,学习效果更好。

〔3〕“三圈环流〞可以通过教师一边知识讲解,学生一边动手制作低纬度和中高纬度环流,不仅直观形象,而且在亲自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对只是有更加深刻地理解。

3.3巧妙组织辩论,使学生相互发现学习热点的问题

必要性

新教材高中地理中有许多章节涉及当下热点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农民工现象〞、“家乡的开展〞等,这些教学内容更偏重于学生自学,但完全放任学生自学又存在盲目性,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与体会,容易使个别学生保存错误的看法,影响以后的学习。

发现法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进行深入研究,如果在学生自学后采取辩论赛的方式,让学生各抒己见,畅谈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互相发现学习,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自学盲目性。

可行性

高中生往往对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有很大的偏执性,尤其是许多热点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课堂上的交流必不可少,为了不影响上课,在适当的课程中组织一次辩论赛,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看法是很好的方法,辩论赛不仅能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更有助于知识的碰撞和整合,学生在辩论中通过相互发现学习能将知识有效整合。

[15]

3.3.3高中地理教学适用案例

如“全球气候变化〞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全球是否在逐渐变暖进行讨论和辩论,在相互的辩论中吸收其他同学的观点,再加以探索深究,到达相互发现学习的效果。

4发现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实例分析——以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为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是在永泰一中教育实习期间主要讲课内容,分别用到发现法的三种教学策略进行教学,以下为教学实例和发现法的运用效果。

4.1教学实验策略——以热力环流为例

知识点分析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重难点是“热力环流〞这局部内容,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流动,由于空气无色无味,流动过程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感受,学生无法观察,由教师直接解释热力环流原理,学生难以接受,而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制作简易的教学实验,只需要利用热水、冰块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亲自体会热力环流的过程,自主发现,总结原理。

4.1.2策略运用

〔1〕实验器材:

长方形的玻璃缸、硬纸板、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

〔2〕实验过程:

在长方形的玻璃缸中放入一盆热水和冰块,分别位于缸内两侧,用来代表地面的冷热不均,使实验时间短且实验效果更加明显。

在玻璃缸上盖上硬纸板,然后在硬纸板上挖个洞,点燃一束香,从小洞深入玻璃缸,烟雾随缸内空气的运动而运动,如〔图1-1〕。

学生通过观观察到白色的烟雾从热水盆处向上升,到硬纸板顶部后向冰块盆的上空流动,在冰块盆上空又下沉,从冰块盆处又向热水盆流动,如此反复流动。

〔3〕实验效果:

通过简单的教学实验,学生看到了缸内空气的运动状况,从而推测出热力环流的过程,在脑中形成了直观的印象,并由观察实验现象提炼实验过程和结论,归纳出热力环流的原理:

受热多的地方〔热水盆〕近地面空气会膨胀上升,在上空聚积,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而受热少的地方〔冰块盆〕空气就会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小形成低压区,于是上空空气流动情况是高压区〔热水盆上空〕流向低压气〔冰块盆上空〕。

在近地面,热水盆空气上升后向冰块盆上空流动,使热水盆处空气密度减小,也形成一个低压区,而冰块盆处由于有下沉气流,空气密度增大,形成一个高压气,于是近地面空气又从受热少的地方〔冰块盆〕处流回受热多的地方〔热水盆〕补充,形成了热力环流〔如图1-2〕。

 

图1-2热力环流示意图

4.1.3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热力环流的教学实验,学生看到了生活中很难看到的地理现象,以烟雾的流动情况推导出热力环流的原理,教师通过简单易操作的教学实验,引导学生对热力环流原理的学习,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自己提炼实验现象与结论,自己发现规律,自己总结原理,把热力环流这一日常生活中不易观察到的自然想象直观地放映到大脑中,相比于教师直接讲授热力环流原理,教学实验地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16]

4.2实物模型策略——以三圈环流为例

知识点分析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中“三圈环流〞的学习和理解至关重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可以通过三圈环流来说明,因此本节内容要重点向学生教授三圈环流的形成,但高一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有限,对宏观的气流运动规律缺乏清晰的直观感知经验,理解困难,传统的教师讲解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而三圈环流是空气在全球上下纬度间的大规模运动,教学实验也难以实施,可以鼓励学生制作三圈环流的模型,教师一边讲解学生一边制作,可以使宏观的地理现象更为直观,更好理解。

4.2.2策略运用

〔1〕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各自准备一个小型地球仪,将地球仪的球形局部卸下,用大张打印纸将地球仪完全包裹住,将纸张的接口处粘上。

在球形的打印纸上画出赤道、南北纬30度、60度纬线。

〔2〕教师讲解:

赤道及两侧接受太阳辐射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减少,气压降低,形成赤道低气压带。

〔3〕学生制作:

学生通过教师的知识引导,用笔在赤道两侧画两条直线,标上赤道低气压带。

〔4〕教师讲解:

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最终在北纬30度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空气在高空堆积,垂直方向下沉,使北纬30度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空气又向南北分流,向南分流的气流偏转后形成东北信风,形成低纬环流。

〔5〕学生制作:

根据教师的讲解,学生利用纸条在赤道和北纬30度之间卷一个纸圈,在赤道“近地面〞向“高空〞标上箭头,代表气流流向,再依次标出赤道“高空〞向北纬30度方向、北纬30度高空向近地面、近地面向赤道的几条箭头,然后在北纬30度左右画两条线,标出副热带高气压带,并画出代表东北信风的斜箭头。

〔6〕根据教师对低纬环流的讲解及学生的模型制作,学生对中高纬环流充满兴趣,模仿低纬环流的原理,自己动手制作中高纬环流的纸圈模型,但由于在北纬60度附近有冷暖气流的相遇,情况比低纬环流复杂,学生自己无法顺利做出模型,因此教师要继续加以引导:

北纬30度附近近地面向北流动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偏转为西南风,称盛行西风;北极附近地区受热少,空气寒冷下沉,形成极地高压带,向南流出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成为极地东风,与较暖的盛行西风在北纬60度附近相遇,暖气流较轻,沿着冷气流爬升,形成“极锋〞,在高空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形成中高纬环流,而北纬60度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压带。

〔7〕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将一条纸圈卷成“8〞字形,再标上箭头,形象地表达出中高纬环流的特点,再补充上极地高压区、副极地低压区、极地东风以及盛行西风,将北半球的三圈环流模型制作完成,直观形象,再布置学生同理做出南半球的三圈环流。

4.2.3教学效果评价

三圈环流是宏观的气流运动,学生难以很好地理解吸收其运动规律与原理,仅由教师讲解必然记忆不深,而宏观的气流流动也难以在课堂上用教学实验的方法,而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亲手制作实物模型,不仅将宏观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模型,清晰易懂,更在亲手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对三圈环流的形成与原理有了更为深刻地理解,教学效果更好。

4.3组织辩论策略——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例

4.3.1知识点分析

第四节的“全球气候变化〞知识点不细,内容相对于其它三节较为简单,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来自主学习和扩展本节内容,而对于“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科学热点问题,教师收集讲述的资料和案例可能不够具体、生动,可以在课上组织一次关于近年来气候是否变暖的辩论,让同学们分为两正反两方,查找资料,各抒己见,在辩论中相互发现学习。

4.3.2策略运用

〔1〕教师讲述: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开展,人们在从自然获得恩惠的同时也改变着自然,然而近年来气候是否变暖,有着不同说法,到底谁是谁非,让我们来听听正反双方的观点。

〔2〕正方观点:

近年来,全球气温明显升高。

2021年以来,首都北京同期的日均气温都比常年高,而法国、比利时、荷兰等国冬天温暖,引得大雨瓢泼;日本中部的琵琶湖出现自1874年以来的最低水位;我国东北的吉林冬暖异常,大雪姗姗来迟,全国冬季运动会前夕不得不施行人工降雪,诸如此类的现象不胜枚举。

全球海洋也有有变暖的趋势。

经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科学家对近40年来世界气温数据的分析,进一步证实海洋水温在近40年来确实升高了,太平洋和大西洋水温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上升,印度洋的水温上升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

根据电脑模拟演示,照此下去,在21世纪末海洋温度将会上升26华氏度。

从过去150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变化可看出,在过去的100多年里,全球平均温度增加了0.3—0.6℃,20世纪80年代以来增温尤为显著,且全球变暖的趋势一直持续至今。

所有这些都说明由于人类活动等原因,使得全球气候加速变暖的趋势已不容无视.

〔3〕反方观点:

近年来全球气候并未变暖。

80年代以来,我国西部的大局部地区确实存在着增温趋势,但仅在秋冬两季表现明显,春夏增温不明显,甚至大局部地区还呈现出降温,可看出气温的变化一直是冷暖期交替出现,且不说地球历史几百万年以至几亿年以前屡次出现了寒冷的大冰河期或暖热的问冰期,就是近5000年来,我国的气候也经历了四寒、四暖的变化。

目前我们正处于温暖的问冰期。

大可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