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加法减法 人教新课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8968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6.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加法减法 人教新课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加法减法 人教新课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加法减法 人教新课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加法减法 人教新课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加法减法 人教新课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加法减法 人教新课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加法减法 人教新课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加法减法 人教新课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加法减法 人教新课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加法减法 人教新课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加法减法 人教新课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加法减法 人教新课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加法减法 人教新课标.docx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加法减法 人教新课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加法减法 人教新课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加法减法 人教新课标.docx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5的认识和加减法加法减法人教新课标

课题

加法

单元

第三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5课时

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加号、等号,会读加法算式。

2.学会加法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地口算得数是5以内的加法。

教学重点

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教学难点

理解加法算式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说一说4的组成和5的组成。

2.教师:

你们喜欢马戏团的小丑吗?

让我们一起看看今天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加法的意义。

教师出示教学情境图:

仔细观察,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汇报:

小丑右手拿着3个气球,左手拿着1个气球。

教师:

根据你发现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汇报:

小丑一共有几个气球?

教师:

要求一共有几个气球,该怎么办?

同桌互相说一说。

(把小丑左右手的气球合起来)你们会用算式来表示一共有几个气球吗?

学生汇报。

2.学习加法算式。

教师强调:

要求一共有几个气球,只要把小丑两只手的气球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教师板书课题,并示范加法算式的写法:

3+1=4

加号

教师指出:

这个算式读作:

3加1等于4。

3.认识加法算式的含义。

教师:

谁来说一说,3+1=4这个算式中,加号前面的“3”表示什么?

加号后面的“1”表示什么?

“4”又表示什么?

三、反馈完善

1.加深体会加法的含义。

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教师出示课本第24页的“做一做”的图,请学生根据每一幅图说一说对应的算式所表示的含义。

2.完成教材第28页练习五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图,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图的意思,然后将算式补充完整。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1~5的加法

单元

第三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6课时

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使学生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道理。

教学重点

掌握适合自己,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来计算5以内加法。

教学难点

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加法是最简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汇报:

树上有3只小松鼠,又跑来2只小松鼠,一共有几只小松鼠?

教师:

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小松鼠?

”该怎么办呢,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汇报。

(把树上的3只和又跑来的2只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教师:

你会列式吗?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3+2=

二、探究新知

教师:

3加2等于几,你是怎么算的?

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同桌合作交流,探究算法。

教师指名个别汇报,给予不同算法的学生以鼓励。

教师指出:

大家算法各不相同。

其中有一位小朋友,他用了我们之前学过的3和2组成5,来计算出3加2等于5,这个办法真不错。

你们会用这种办法吗?

教师请学生说一说,算式中的“3”“2”和“5”分别表示什么。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7页“做一做”第1题。

(1)请学生先看图,说说图的意思,然后全班交流。

(2)教师指名学生汇报算式:

4+1=□,1+4=□。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

你发现了什么?

(使学生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完成教材第27页“做一做”第2题。

教师要求学生用学具代替梨子摆一摆,一边操作一边写算式。

教师指名学生进行汇报1+3=□,3+□=□

3.完成教材第27页“做一做”第3题。

学生用学具小棒独立完成操作过程,再填得数,教师集体讲评。

4.完成教材第28页练习五第2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集体讲评。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减法

单元

第三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7课时

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减法的概念,初步了解减法的含义。

2.认识减号,会读写减法算式,正确进行减法计算。

教学重点

会计算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减法算式的意义,会找被减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减法的意义,建立减法的概念。

教师课件演示课本第26页例题。

通过课件,演示小丑手中飘走1个气球的过程,让学生认真观察。

教师:

谁能说说,你从动画中演示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汇报:

原来小丑手中有4个气球,不小心飘走了1个。

教师:

说得很好。

那么你能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4个气球,飘走1个,还剩几个?

教师:

说一说飘走是什么意思?

(少了1个)

教师指出:

像这样飘走、拿走、飞走、吃了、坏了、破了等等,都是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是多少,要用减法来计算。

(板书课题)

2.认识减法算式。

教师:

那么要求还剩几个气球,该怎样列式?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4-1=3。

教师:

你会读这个算式吗?

和同桌互相读一读。

同桌互相读,再组织全班读算式:

4减1等于3。

3.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

教师:

谁来说说,算式中“4”“1”“3”分别表示什么?

学生汇报。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6页“做一做”。

教师出示课本第26页的“做一做”中的三幅图。

教师:

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在这几幅图中,算式所表示的含义。

个别学生汇报,看图说算式的含义。

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2.完成教材第28页练习五第3题。

教师先让学生观察图,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图的意思,再将算式补充完整。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1~5以内的减法

单元

第三单元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8课时

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5以内的减法。

2.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减法算式的含义,熟练5以内口算减法。

教学重点

会用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口算减法。

教学难点

会用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口算减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2.对口令(说5以内数的分解)。

教师:

4分成几和3?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

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学生:

4分成1和3。

二、探究新知

教师出示课本第27页的主题图。

教师:

仔细观察,谁来说说这张图的意思。

学生汇报:

树上有5只小松鼠,跑走了3只,还剩下几只?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教师:

该怎样求还剩几只小松鼠,你会列式吗?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学生汇报(要求还剩几只小松鼠,就是从5只里面去掉3只)。

教师板书列式:

5-3。

教师:

5-3等于几?

你想怎样计算?

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

1.可以倒着数数,数去三个,就是2。

2.5分成3和2,所以5-3=2。

……

教师:

比一比,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单?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得出:

利用数的组成的方法来计算最为简单。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7页“做一做”。

(1)第1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图的意思,并根据图的意思将算式补充完整。

(2)第2题,教师引导学生先看左边的图,说明除了虚线,划掉的线也是表示减去,要用减法计算,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算出4-1=□。

右边的图可由学生自己选择划掉几个,就列出相应的算式。

讲评时,请不同答案的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图意。

(3)第3题,教师先引导学生看第一个算式和对应的图,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完成后面两小题。

2.完成教材第28页练习五第4题。

教师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课题

加减法练习课

单元

第三单元

课型

练习

课时

第9课时

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迅速地计算5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加深学生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能正确、迅速地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加深学生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能正确、迅速地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调整

一、谈话导入

复习5以内数的组成

1.师生对口令。

2.

……

二、基本练习

1.出示课本第28页练习五的第5题。

出示题目,教师说明题意:

你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下面的算式吗?

集体讲评,教师展示个别学生的画法。

2.出示课本第29页练习五的第6题。

(1)请学生看图,在小组内说图意,并完成列式。

(2)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左右两幅兔子图和桃子图,说说左右两幅图的异同点。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29页练习五第7题。

(1)由学生独立完成。

(2)抽取任意题目,指名个别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2.完成教材第29页练习五第8题。

(1)请个别学生说图意。

(2)由学生独立列式。

(3)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3.完成教材第29页练习五第9题。

以游戏形式进行。

游戏后指名个别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教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