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血液一般检查共33页.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9715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6血液一般检查共33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06血液一般检查共33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06血液一般检查共33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06血液一般检查共33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06血液一般检查共33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06血液一般检查共33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06血液一般检查共33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06血液一般检查共33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06血液一般检查共33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06血液一般检查共33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06血液一般检查共33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06血液一般检查共33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06血液一般检查共33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06血液一般检查共33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06血液一般检查共33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06血液一般检查共33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06血液一般检查共33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06血液一般检查共33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06血液一般检查共33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06血液一般检查共33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6血液一般检查共33页.docx

《06血液一般检查共33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6血液一般检查共33页.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6血液一般检查共33页.docx

06血液一般检查共33页

020306血液一般检查

02血液一般检查

(1)

血液的一般检查,又称为血常规,包括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值测定,网织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值测定,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等。

1、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参考区间

RBCHb

成年男性(4.0~5.5)×1012/L120~160g/L

成年女性(3.5~5.0)×1012/L110~150g/L

新生儿(6.0~7.0)×1012/L170~200g/L

1)RBC、Hb↑的临床意义:

分类常见疾病

相对性RBC增多剧烈呕吐、严重腹泻

大面积烧伤、多汗、多尿

绝对性RBC增多:

生理性增多高原居民、新生儿等

病理性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严重慢性心肺疾患

某些肿瘤和肾脏疾患

2)RBC、Hb↓的临床意义:

分类常见疾病

生理性减少3月~15岁婴幼儿儿童、老年人

妊娠中晚期等

病理性减少:

红细胞生成减少再障、缺铁性贫血、巨幼贫等

红细胞破坏增多膜缺陷、酶缺陷、珠蛋白生成异常

免疫性、机械性、感染性

红细胞丢失失血性贫血

贫血时RBC和Hb减少程度可不一致:

正色素性贫血:

二者成比例减少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RBC↓,Hb↓↓

大细胞性贫血:

RBC↓↓,Hb↓

二、红细胞形态学检查

正常红细胞:

双凹圆盘形,大小一致,直径6-9μm,平均7.2μm,中央1/3为生理性淡染区。

1)红细胞大小异常

异常种类

细胞特点

常见疾病

小红细胞

红细胞直径<6μm

见于低色素性贫血,主要为缺铁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也见于小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大红细胞

红细胞直径>10μm

见于溶贫、急性失血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

巨红细胞

红细胞直径>15μm

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红胞胞大小不均

直径相差一倍以上

见于病理造血,反映骨髓中红细胞系增生明显旺盛,见于增生性贫血、低色素贫血、溶贫等

2)红细胞形态学检查

异常种类

细胞特点

常见疾病

球形红细胞

直径<6μm,厚度>2.9μm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20%以上时才有

自身免疫性溶贫,       诊断参考价值)

异常血红蛋白病(HbS、HbC)

椭圆形红细胞

呈卵圆形或两端钝圆的长柱状

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占25~50%有诊断价值),大细胞性贫血可达25%

口形红细胞

中央淡染区呈扁平裂缝状

见于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10%有诊断价值),也少量见于DIC及酒精中毒时

靶形红细胞

中央淡染区扩大,中心部位有部分深染

见于地中海贫血及严重缺铁性贫血、

异常Hb病(HbC、D、E)(>20%有诊断价值),

肝病、黄疸、脾切除后

镰形红细胞

镰刀状,缺氧形成

镰形细胞性贫血(Hb-S病)

泪滴形红细胞

泪滴状或手镜状

骨髓纤维化、溶贫、地贫等

棘形红细胞

周围呈钝锯齿状突起

棘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无β脂蛋白血症),脾切除后、酒精肝、尿毒症

红细胞形态不整

各种异形

微血管病性溶贫、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严重烧伤、重度低色素贫血

红细胞缗钱状形成

缗钱状

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

3)红细胞染色反应的异常:

异常种类

细胞特点

常见疾病

正色素性红细胞

正常红细胞

正常人、再障、多数溶贫、急性失血、白血病等病人

低色素性红细胞

中心淡染区扩大,

缺铁性贫血、地贫、铁粒幼细胞性贫血、血红蛋白病

高色素性红细胞

中心淡染区减小甚至消失

巨幼细胞性贫血

球形细胞增多症

嗜多色性红细胞

体积较稍大,呈淡灰兰或紫灰色,活体染色为网织红细胞

少量见于正常人,增多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活跃,红系增生旺盛,如增生性贫血,尤以溶贫为最多见

4)红细胞结构的异常

异常种类

细胞特点

常见疾病

嗜碱性点彩

瑞氏染色血片中红细胞浆内见到散在、大小数量不一的深兰色颗粒

增生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纤维化、铅汞等重金属中毒

Howell-Jolly小体

紫红色圆形小体,大小约1~2μm,位于成熟或晚幼红细胞浆中,可见1~多个

溶贫、巨幼细胞性贫血、脾切除后、红白血病或其他增生性贫血

Cabot环

红细胞中出现的一种紫红色呈圆形或8字形细线状环

与Howell-Jelly小体同时出现

有核红细胞

幼红细胞

增生性贫血、红血病、红白血病、髓外造血(骨髓纤维化时)、骨髓转移癌、严重缺氧等

三、红细胞比容的测定Hematocrit,HCT

定义:

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检测方法:

温氏法、微量离心法、血细胞分析仪法;

参考值ReferenceInterval:

男性:

40~50%,女性:

37~48%

临床意义Clinicalsignificance

脱水病人补液量计算

贫血的程度判断、红细胞平均值的计算

四、红细胞平均值参数

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

80~100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

27~34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每升红细胞中平均所含血红蛋白浓度。

320~360g/L

MCVMCHMCHC

大细胞性贫血增高增高正常

正常细胞性贫血正常正常正常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减低减低减低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减低减低正常

五、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定义:

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

参考值RDW-CV:

11.5-14.5%

临床意义①缺铁性贫血(增高)与轻型ß地贫(正常)的鉴别诊断

②用于贫血的早期诊断

③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六、血细胞分布直方图

一种用以表示细胞群体分布情况的曲线图形;

其横坐标(“X”轴)表示细胞体积(以fl表示);

纵坐标(“Y”轴)表示不同体积细胞的相对频率.

红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

在直方图上反映的是生理状态下的红细胞大小。

1.体积分布范围:

24-360fl ,>36fl为RBC

2.在典型的红细胞直方图可以分两个群

红细胞主群:

50fl偏上开始,近似两侧对称,基底较为狭窄的正态分布曲线,

又称“主峰”。

足趾部:

主峰右侧,130-185fl区域,它是一些二聚体、三聚体、多聚体细胞、

小孔残留物和白细胞的反映。

3.相关参数:

MCV:

与红细胞峰的位置相关,MCV增大,峰右移,MCV减小,峰

左移。

RDW:

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异质性的参数,变异性大,波峰的基底

增宽,反之,基底变窄。

缺铁性贫血:

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MCV降低,峰左移,底变宽;治疗有效时也会出现双峰。

轻型β地贫:

小细胞均一性贫血

峰左移,基底变窄

巨幼细胞贫血:

峰右移,底变宽;治疗有效也可出现双峰

 

七、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Ret)

1、定义:

网织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过渡阶段的细胞,其胞浆内残存的嗜碱性物质RNA经碱性染料(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等活体染色后呈现点状、线状或网状结构。

2、参考值ReferenceInterval

百分比

绝对值

成年人、儿童

0.5-1.5(%)

24-84(×109/L)

新生儿

2.0-6.0(%)

3、网织红细胞的临床意义

(1)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

网织红细胞增多:

表明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如溶贫、急性失血。

(急性失血后5-10天,网织红细胞达高峰,2周后恢复正常.)

(急性溶血性贫血时,由于大量网织红细胞进入血循环,可高达20%,严重时

者可达40-50%)

网织红细胞减少:

表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如再障。

(典型病例常低于0.5%,绝

对值低于15×109/L常作为诊断再障的标准之一.)

(2)作为贫血治疗的疗效判断和治疗性实验的观察指标

网织红细胞反应——可以作为贫血治疗时早期判断疗效的指标

EPO治疗贫血的疗效观察

(3)作为病情观察指标

网织红细胞计数持续不减低甚至增高者→病情未得到控制甚至还在加重

病例

某患,女,35岁。

主诉:

近一个月发热乏力、心悸、头晕、食欲不振。

查体:

面色苍白,眼睑结膜苍白,心率100次/分。

RBC3.1×1012/LHb75.0g/LHCT0.24

MCV78fl,MCH24pg,MCHC30G/L。

网织红细胞0.05

思考题:

1.初步考虑为何种疾病?

为什么?

2.还应做哪些实验室检查?

3.分析其病因可能有哪些?

4.需要同哪些疾病鉴别诊断?

1.体征:

RBC、HGB、HCT、MCV、MCH、MCHC减少,初诊: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2.实验室检查:

a、涂片查红细胞形态

b、骨髓:

增生性骨髓象,铁染色:

铁减低

c、Hb电泳—排除地贫

d、血生化:

血清铁、铁蛋白、总铁结合率

3.a、丢失过多b、摄入不足c、吸收障碍d、破坏过多

4.鉴别诊断:

地贫:

a、看细胞形态,大量靶形红

b、骨髓铁染色:

不缺铁

c、Hb电泳:

异常血红蛋白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铁染色不缺铁;红细胞直方图可能出现双峰

03血液一般检查

(2)

1、中性粒细胞N

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其增高和减低直接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变化。

临床检查工作中绝大多数病例白细胞总数实际上反映着中性粒细胞的变化。

(1)正常形态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圆形,直径10~15μm,胞质丰富,粉红色,含大量均匀

分布的紫红色细小颗粒。

胞核呈杆状或带形,染深紫红色。

中性分叶核细胞:

圆形,直径10~15μm,核常分2~5叶,叶间以细丝相连

(或核径缩窄,小于最宽处的1/3)。

(2)数目变化

1、生理性变化:

中性粒细胞细胞生理性波动很大

a.年龄:

初生儿较高

b.日间变化:

早晨较低,下午较高。

c.剧烈运动、刺激、情绪影响。

d.妊娠、分娩:

分娩时可达35×109/L

2、中性粒细胞增多

反应性增多(多为应激反应)

急性感染或炎症(化脓性感染最为常见)

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坏死

急性溶血

急性大出血

急性中毒

恶性肿瘤

异常增生性增多

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

粒细胞减少症:

中性粒细胞减少绝对值低于1.5×109/L

粒细胞缺乏症:

中性粒细胞减少绝对值低于0.5×109/L

3、中性粒细胞减少:

增殖和生成障碍,消耗或破坏增多,分布异常。

①感染:

革兰氏阴性杆菌如伤寒、副伤寒,病毒如流感病毒感染时,白细胞数均减少。

②白血病: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③慢性理、化损伤。

④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⑤脾功能亢进:

各种原因造成的脾肿大。

⑥药物

(3)形态异常变化

1.毒性变化

①常见类型:

大小不均:

体积大小相差悬殊,不均一性增大

中毒颗粒:

比正常中性颗粒大、大小不等、染色较深,呈深紫红、黑色或

紫黑色,可位于分叶上(比例多少,提示中毒情况的严重程度)

空泡:

脂肪变性的结果,可出现在浆中或核上。

见于严重感染(特别是败

血症),提示中毒。

杜勒体(Döhle小体:

又称蓝斑,是胞浆毒性变化而保留的嗜碱性区,圆

形、梨形或云雾状(该颗粒也可在单核细胞中出现,

常于中毒颗粒并存。

退行性变:

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肿胀溶解,这种变

化不可恢复的,均为中毒的表现。

②临床意义:

化脓性细菌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急性中毒、烧伤

③临床应用:

观察预后

2、核象变化

①核左移:

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或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超过

5%,称为核左移。

可分为:

再生性左移:

当机体的反应性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时,核左移常伴有

白细胞总数增高,称为再生性左移。

常见于急性感染、急

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

轻度:

仅有杆状核粒细胞增多(>5%)。

中度:

杆状核粒>10%,伴少数晚幼粒。

重度:

杆状核粒>25%,见更幼稚粒细胞。

退行性左移:

核左移而白细胞总数不增高,甚至减少者。

可见于:

a.再障b.粒细胞缺乏症c.伤寒

②核右移:

分叶核粒细胞分叶在5叶以上的细胞超过0.03时称为核右移。

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抗代谢药物治疗后,(由于DNA合成障碍或造血功能衰退所致)感染恢复期,也可一过性中性粒细胞核右移,疾病进展期出现核右移,提示预后不良。

3、胞核异常

①巨多分叶中性粒细胞:

直径达16-25μm,分叶在5叶以上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②棒状小体(Auer小体)瑞氏染色白细胞浆中紫红色杆状物,长约1-6μm,一至数条。

见于急性粒(或单核)细胞白血病幼稚细胞的血浆中。

鉴别: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2、嗜酸性粒细胞(E)0-0.5%

受神经体液系统调节,白天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1)正常形态:

圆形,直径13~15μm,核常分2叶,以细丝相连。

胞质充满粗大、规整、排列紧密、分布均匀的桔红色颗粒。

(2)数目改变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过敏性疾病:

哮喘、荨麻疹、药物过敏。

寄生虫:

吸虫病、蛔虫病。

传染病:

猩红热。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恶性肿瘤:

肺癌、霍奇金氏病。

某些皮肤病:

湿疹、银屑病。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伤寒、副伤寒,手术后严重组

织损伤。

3、嗜碱性粒细胞(B)0~1%

(1)正常形态:

圆形,直径10~12μm,胞核着色略浅,常被颗粒遮盖。

胞质

较少,呈淡粉色,含少量粗大,不规整、分布不均匀的紫黑色或蓝黑色颗粒。

(2)嗜碱粒细胞增多

过敏性疾病:

过敏性结肠炎

血液病

恶性肿瘤

其他

嗜碱粒细胞减少:

无临床意义

4、单核细胞(M)3~8%

(1)正常形态:

外周血中最大的细胞。

胞核较大,形状不规则,呈肾形、马蹄

形、S形或扭曲折叠如人脑状,染色质疏松如网,淡紫红色。

胞质呈灰蓝色,内含许多细小颗粒,呈灰尘样。

(2)数目改变

病理性增多

某些感染疟疾、黑热病、活动性结核、

感染性心内膜炎

血液病

急性传染病或急性感染恢复期

减少:

无临床意义

5、淋巴细胞(L)20-40%

(1)正常形态:

大淋巴细胞:

圆形,直径12~15μm。

胞核椭圆形,稍偏一侧,核染色质排

列紧密,染成深紫红色。

胞浆较小淋巴细胞丰富,呈清晰的天

蓝色,有的含有少量嗜天青颗粒。

小淋巴细胞:

圆形,直径6~9μm。

胞核圆形,染色质密集成团,无间隙,

染色比大淋巴细胞还深。

胞质极少,位于核的一侧,呈新月形,

有的只见一天青色边缘。

(2)数目改变:

淋巴细胞增多

①传染病:

百日咳、传单、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风疹、流

行性腮腺炎等。

②血液病:

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肉瘤。

③组织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时。

④再障、粒缺所致相对性增多。

淋巴细胞减少

①流感、HIV。

②接触放射线、放射治疗。

③自身免疫性疾病。

④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所致相对性减少。

(3)形态异常:

1、异型淋巴细胞:

在某些病毒感染或过敏原及放射性损伤后,淋巴细胞出现

某些形态学的变化,表现为胞体增大、胞浆量增多、胞核母细胞化,

分为:

I型(泡沫型) II型(不规则型) III型(幼稚型)

2、卫星核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是白细胞中对电离辐射最敏感的细胞。

人体遭

受小剂量的电离辐射之后,淋巴细胞胞质中主核之旁出

现小核,是射线损伤后较为特异的变化。

6、白细胞直方图

白细胞经特殊溶血素处理后,细胞失水,各群细胞体积分布差异增加。

1、分布范围:

35-450fl

2、白细胞可以根据体积大小区分为三个群

第一群:

小细胞区(35-90fl),主要为淋巴细胞,包括成熟淋巴和异型淋巴细胞。

第二群:

中间细胞区(90-160fl),包括单核细胞、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以及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第三群:

大细胞区(160-450fl),包括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以及杆状核和晚幼粒细胞。

7、类白血病反应

定义:

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病因:

感染及恶性肿瘤

急性中毒、外伤、休克

急性溶血或出血

大面积烧伤

过敏及电离辐射

分型:

中性粒细胞型、嗜酸性粒细胞型、淋巴细胞型、单核细胞型

鉴别: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8、血小板参数分析

(一)血小板计数PLT100-300×109/L

血小板减少:

①血小板生成障碍:

再障,放射损伤

②血小板破坏过多:

ITP,脾亢

③血小板消耗增多:

DIC

血小板增多:

①骨髓增生性疾病

②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③急性大出血、溶血、化脓性感染

④脾切除术后

(二)血小板平均容积MPV7-11fL

(1)MPV增加

血小板破坏增加,骨髓造血良好

造血功能恢复的较早期指征

(2)MPV减低

骨髓造血功能不良

半数白血病患者

随血小板持续下降,造血衰竭

(三)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反映血小板容积大小的离散度)15%-17%

(1)PDW增加:

急性髓系白血病、巨幼贫、慢粒

(2)PDW减低

病例

某患,男,25岁。

主诉;发热咽喉痛一天。

查体:

体温39℃,咽喉红肿,扁桃体肿大,见多数脓点。

化验检查:

WBC15.2×109/L,WBC分类St0.08,Sg0.80,L0.10,M0.02,RBC4.0×1012/L,HCB138g/L,HCT0.47。

思考:

1.初步诊断是什么?

2.分析其血液一般检查是否正常?

3.血涂片检查还应观察哪些内容?

可能会出现

哪些变化?

1、初诊: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2、WBC、St、Sg增加,L减少

3、血片:

核左移、中毒颗粒、空泡变性

06溶血性贫血

1、贫血的实验诊断概述

(一)贫血(anemia)的诊断标准

定义:

全身循环红细胞总量的减少。

诊断指标:

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血细胞比容Hct。

Hb(g/L)

RBC(/L)

Hct

男性成人

﹤120

4.0×1012

0.40

女性成人

﹤110

3.5×1012

0.35

老年人

﹤110

3.5×1012

0.35

3月~6岁

﹤110

Hb(g/L)

轻度

90~110

中度

60~90

重度

30~60

极重度

﹤30

(2)贫血的分类

1、细胞形态学分类

MCV(fl)

MCH(pg)

MCHC(g/L)

相关疾病

正细胞性贫血

正常

正常

正常

再障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血液丢失过多性贫血

大细胞性贫血

﹥100

﹥32

正常

巨幼细胞性贫血

小细胞性贫血

﹤80

﹤26

正常

慢性病引发的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80

﹤23

﹤300

缺血性贫血、血红蛋白病

MCV:

平均红细胞容积,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C: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2、骨髓增生程度分类

增生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

增生低下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3、病因与发病机制分类

1)红细胞生成减少

①骨髓造血受抑或障碍:

再生障碍性贫血、MDS、抗肿瘤放化疗、肾性贫血、

白血病和其他肿瘤浸润、慢性肾衰贫血

②DNA合成障碍:

叶酸/Vit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③血红蛋白合成障碍:

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2)红细胞破坏增多(溶血性贫血)

①先天性溶血性贫血

RBC膜缺陷病:

(球形、椭圆形、靶形、口形)RBC增多症;

RBC酶缺陷病:

G6PD缺陷症多见、PK缺陷症

Hb异常病:

珠蛋白合成障碍的β,α-地贫、异常Hb病、镰状细胞病与高铁

Hb血症

②获得性溶血性贫血

免疫性:

自身免疫:

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贫、冷凝素综合征、阵发性寒冷性Hb

血症

同种免疫:

新生儿溶血病、血型不合输血

药物诱发免疫溶贫、SLE、淋巴瘤

非免疫性:

机械、物理性、生物性、脾亢、DIC、PNH(阵发性睡眠性Hb尿症)

3)红细胞丢失过量

急性失血:

消化道大出血、大量咯血、创伤、手术、内脏破裂、宫外孕;

慢性失血:

月经过多、痔疮、慢性创伤出血、疟疾。

(三)贫血的诊断概述

1.贫血的临床诊断

①病史收集:

失血/出血史、家族/个人、饮食、接触化学品、放射性物质、慢性疾病、肿瘤、尿毒症;

②临床表现:

皮肤黏膜颜色变浅或苍白;

呼吸和心率加快,心慌、气促明显;

头晕、头痛、耳鸣、肌肉无力、疲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

食欲不振、腹部不适、便秘。

2.贫血的实验诊断

①血常规检查

RBC、Hb、Hct:

是否贫血与程度;

MCV、MCH、MCHC:

区分正细胞性、大细胞性、小细胞性、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WBC、PLT:

有助于再障、急性白血病、MDS、巨幼细胞性贫血、脾亢、DIC的鉴

别诊断

②血细胞涂片检查

RBC数量有助于贫血诊断,RBC大小区分大小细胞性贫血,形态异常有助于膜缺陷型与Hb异常病诊断。

③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Ret)

反映骨髓造血功能:

升高提示造血功能旺盛;

鉴别贫血类型:

Ret减低见再障、肾性贫血、感染、药物性贫血等;

Ret增高见膜缺陷病、Hb异常病、自免溶贫和巨幼贫等;

观察贫血治疗效果、放化疗骨髓移植状况;

④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与活检

再障贫:

三系造血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多;

巨幼贫:

红、粒、巨核三系减少;

MDS:

红、粒、巨核三系病态造血;

急性白血病:

出现原始细胞或幼稚细胞增多

骨髓转移癌:

癌细胞。

第二部分贫血的实验检测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AA)

1、血象:

全血细胞减少,正细胞性RBC,淋巴细胞比例↑,Ret↓;

2、骨髓活检:

多部位取材,至少一个部位增生减低;油滴增多,骨髓小粒减少,

三系造血细胞(粒、红、巨核)↓,非造血细胞↑。

3、一般无肝脾肿大;

4、排除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如PNH、MDS;

5、一般性贫血治疗无效。

与再障的鉴别诊断

MDS

病态造血,外周血RBC形态异常,可见巨大RBC、巨大PLT和幼稚粒细胞。

急性白血病

外周血见原始粒、单或原始淋巴细胞增多。

纯红再障

骨髓与外周血显示,只是红系细胞减少。

PNH

Ret↑,骨髓幼RBC增生,溶血指标阳性。

脾亢

肝脾肿大,骨髓有时增生。

(二)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cyanemia,IDA)

1、发展过程:

体内贮存铁耗尽为隐形缺铁期→红细胞内缺铁为缺铁性红细胞生

成期→缺铁性贫血。

2、血象:

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WBC和PLT基本正常。

3、骨髓象:

骨髓增生活跃,以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红细胞中央淡染区扩大,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铁染色显示细胞内外铁减少。

(三)巨幼细胞性贫血(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