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学案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0435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说》教学案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师说》教学案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师说》教学案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师说》教学案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师说》教学案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师说》教学案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师说》教学案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师说》教学案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师说》教学案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师说》教学案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师说》教学案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师说》教学案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师说》教学案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师说》教学案及答案.docx

《《师说》教学案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说》教学案及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师说》教学案及答案.docx

《师说》教学案及答案

.专题二获得教养的途径

《师说》教学案

主备人:

陆正芳

【学习目标】

1.理解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习惯。

【学习重点】

理解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学习难点】

1、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一些难句的翻译。

【课时安排】3课时

【资料链接】

作者及背景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二人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

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

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这篇千古佳文。

文章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阐说了“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倡导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

“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

“师说”就是论述从师学习的道理。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引入

1、给下列括号前的字注音

近谀()老聃()  贻()笑  谄()媚  句读()

郯()子师襄()苌()弘六艺经传() 或不()焉

2、检查、指导朗读课文

指名逐段朗读,老师评点并范读

二、新授内容

(一)学习第一段

1、对照课文下的注释,疏通该段大意;

2、重点词语指名解释,老师指正讲解:

(见“课堂反馈”中划线的词语)

3、指名翻译该段,老师评点指正。

4、讨论、概括段意:

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并阐明从师的原因及择师的标准。

5、朗读、背诵该段。

(二)学习第二段第一层

1、对照课文下的注释,疏通该段大意;

2、重点词语指名解释,老师指正讲解:

(见“课堂反馈”中划线的词语)

3、指名翻译该段,老师评点指正。

4、朗读、背诵。

三、课堂反馈

1、解释下列语段中括号前划线的词语: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

2、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6)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四、课外作业:

1、背诵所学语段。

2、预习第二段2-3层及第三段。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检查指名背诵。

二、新授内容

(一)学习第二段2-3层

1、对照课文下的注释,疏通该段大意;

2、重点词语指名解释,老师指正讲解:

(见“课堂反馈”中划线的词语)

3、指名翻译该段,老师评点指正。

4、讨论:

(1)此段与上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此段分论点是:

 

(2)作者从哪三方面进行对比论证?

a、

b、

c、

 

5、概括段意:

6、熟读、背诵该段。

(二)、学习第三段

1、对照课文下的注释,疏通该段大意;

2、重点词语指名解释,老师指正讲解:

(见“课堂反馈”中划线的词语)

3、指名翻译该段,老师评点指正。

4、讨论:

(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2)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5、概括段意:

6、朗读、背诵。

三、课堂反馈:

1、解释下列语段中括号前划线的词语: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四、课外作业:

1、熟读、背诵所学语段;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或师焉,或不焉( )

3.解释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古之学者古义:

      今义:

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 古义:

    今义:

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 古义:

    今义:

小学校

今之众人   古义:

      今义:

大家,很多人

4.解释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语: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2)小学而大遗()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4)吾师道也()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6)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7)惑而不从师()

(8)位卑而足羞()

4.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从而师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吾师道也()

(2)道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不足为外人道也()       策之不以其道()

(3)其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爱其子,择而师教之()

其皆出于此乎()  其可怪也欤()

(4)于

耻学于师()       其皆出于此乎()  不拘于时()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不必贤于弟子()

5.指出文言句式特点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而耻学于师()      ④生乎吾前()

⑤不拘于时()        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检查1-3段的背诵。

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论证方法,讨论论点及主要论据及作用。

 

2、评价订正上节课课外作业。

二、新授内容

(一)学习第四段

1、对照课文下的注释,疏通该段大意;

2、重点词语指名解释,老师指正讲解:

实词:

嘉:

;贻:

句式:

不拘于时

3、讨论: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4、概括段意:

 

三、课堂反馈

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

chuán,流传

B.作《师说》以贻之贻:

dài,赠送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

dòu,句中的停顿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

rú,阿谀,奉承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①官盛则近谀(奉承) 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③是故无贵无贱(无论)  ④小学而大遗(学习) ⑤圣人无常师(常有的) ⑥郯子之徒(学徒)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②③④     D.①④⑤

3.选出下列各句中“师”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吾从而师之②吾师道也   ③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④则耻师焉 ⑤或师焉,或不焉⑥不耻相师

A.①/②⑤/③④/⑥B.①/②⑥/③④⑤C.①④⑤/②/③/⑥D.①/②/③④⑤/⑥

4.指出下列句子加点字与例句中“耻”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例: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A.吾从而师之B.天下云集响应C.且庸人尚羞之D.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5.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⑥年十七,好古文

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6.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C.而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7.指出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②作《师说》以贻之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⑤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⑥彼童子之师

⑦郯子之徒   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⑨句读之不知⑩惑之不解

A.①②/③④/⑤⑦/⑨⑥/⑧⑩B.①②/③⑥/④⑦/⑤⑧/⑨⑩

C.①③/②⑤/④⑦/⑥⑩/⑧⑨D.①⑤/②④/③⑥/⑦⑩/⑧⑨

四、课外作业

1、翻译下列语段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词。

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

 

2、背诵、默写全文。

《师说》教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1、给下列括号前的字注音

近谀yú老聃dān   贻笑yí  谄媚 chánmèi 句读dòu郯子tán师襄xiāng苌弘cháng六艺经传zhuàn  或不焉fǒu 

1、讨论、概括段意:

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并阐明从师的原因及择师的标准。

 

三、课堂反馈

1、解释下列语段中括号前划线的词语:

古之学者(学习的人)必有师(老师)。

师者,所以(用来‥‥‥的)传道受(通“授”,教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跟从老师学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于、在)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比)吾,吾从而师(以‥‥‥为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语气词,不翻译)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学习道理)也,夫庸知(哪里知道)其年之(主谓之间,不翻译)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无论)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存在的地方),师之所存也。

嗟乎!

师道(从师的风尚)之(主谓之间,不翻译)不传也(语气词)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超出一般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语气词);今之众人,其下(不及)圣人也亦远矣,而耻(以‥‥‥为耻)学于师。

是故(因此)圣益圣(圣人更加圣明),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表揣测语气,大概)皆出于此乎?

2、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出生在我的前面,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随他,把他当成我的老师;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我学习道理罢了,哪里要知道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以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

(6)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第二课时

4、讨论:

(1)此段与上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

此段分论点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作者从哪三方面进行对比论证?

a、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b、自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c、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

群聚而笑之。

5、概括段意:

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批判“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二)、学习第三段

4、讨论:

(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圣人无常师。

本段分论点)

(2)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5、概括段意:

引用历史事例,论证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三、课堂反馈:

1、解释下列语段中括号前划线的词语:

爱其(自己的)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语气词),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知,惑之不解,或(有的人)师焉,或不焉,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学而大遗(丢弃),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以‥‥‥为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类),曰师曰弟子云者,则(就)群聚而(表修饰)笑之。

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懂得的道理)相似也。

位卑则足(值得)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

师道之(主谓之间,不翻译)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表强调程度的副词,多么)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固定的)师。

孔子师(以‥‥‥为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那些孩子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人。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不通晓句读,倒向老师学习;不能解决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这种人是明智的。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赶不上这些人,多么令人奇怪啊!

五、课外作业:

1、熟读、背诵所学语段;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教授    ) 

  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 )

3.解释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古之学者 古义:

求学的人      今义:

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 古义:

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义:

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 古义:

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

小学校

今之众人   古义:

一般人       今义:

大家,很多人

4.解释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语: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意动,以……为师)

(2)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大的方面)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下,名词作动词,低于;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4)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6)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  

(7)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有疑难问题)

(8)位卑而足羞(形容词作名词,地位低的人;形容词作动词,感到羞耻)

4.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吾从而师之(意动,以……为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有专门技艺的人)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军队)  吾师道也(学习)

(2)道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其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   爱其子,择而师教之(代自己)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词,表猜测,大概)  其可怪也欤(语气词,表感叹,多么)

(4)于

耻学于师(介词,向)       其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不拘于时(表被动)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介词,对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比)

5.指出文言句式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为解惑也(判断句)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③而耻学于师(状语后置)      ④生乎吾前(状语后置)

⑤不拘于时(被动句)        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检查1-3段的背诵,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论证方法。

段落

论点及主要论据

作用

总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全文总纲

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论据:

1、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2、士大夫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则耻师焉。

3、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

第一个分论点。

正反对比论证中心。

论点:

圣人无常师。

论据:

1、孔子从师的行为。

2、孔子从师的言论。

第二个分论点。

从正面论证中心

3、讨论: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

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4、概括段意:

赞扬李蟠“能行古道”,交代写作《师说》的缘由。

三、课堂反馈

1.C ;2.C ;3.B;4B;5.A;6.A7.B

2、翻译下列语段

从魏、晋以来,人们更不去拜老师。

当今之世,便不曾听说有谁要作别人的老师,有这种想法,人们便总是七嘴八舌地嘲笑他,认为他是个狂人。

只有韩愈不顾流俗,顶着世俗的嘲笑和侮辱,收召后辈学生,还写了《师说》这篇文章,并态度端正地做别人的老师。

世俗之人果然群聚而以为怪事,纷纷咒骂,添油加醋地污蔑诽谤。

韩愈因此而得到了“狂”的名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