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进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60554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进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进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进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进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进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进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进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进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进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进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进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进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进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进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进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进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进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廉颇蔺相如列传练习进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3.C(A项“奉”通“捧”,“庭”通“廷”,“孰”通“熟”。

B项“质”通“锧”,“详”通“佯”;

C项“缻”通“缶”;

D项“案”通“按”,“缪”通“穆”。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B.璧有瑕,请指示王

C.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D.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4.D(A项“侍从”;

B项“指给……看”;

C项“信约”。

5.下列句中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不如因而厚遇之

B.今君乃亡赵走燕 

乃使其从者衣褐

C.徒慕君之高义也 

徒以吾两人在也

D.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赵强而燕弱

5.C(A项分别为“通过”和“趁机”;

B项分别为“竟”和“于是、就”。

C项都副词“只不过”;

D项表假设“如果”和表并列。

6.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C.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D.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6.B(B项都是结构助词“的”;

A项都是代词,但意义不同,分别为“这”和“我”;

C项分别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和音节助词;

D项分别为代词“他”和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7.下列各句加点的“以”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亦不以城予赵 

②以勇气闻于诸侯 

③宁许以负秦曲

④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⑤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⑥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⑦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⑧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⑨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A.①/②⑤/③④⑧/⑥⑦⑨ 

B.①②⑤⑨/③④⑦/⑥⑧

C.①②⑥/③④⑦⑧/⑤⑨ 

D.①/②⑤/③④⑦⑧/⑥⑨

7.D(①“把”;

②⑤“凭”;

③④⑦⑧表目的的连词“来”;

⑥⑨介词“因为”)

8.下列各项中,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②乃使其从者衣褐

③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④且庸人尚羞之

⑤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⑥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⑦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⑧毕礼而归之

⑨卒廷见相如 

⑩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①②④/⑤⑦⑨/⑥⑧/③⑩ 

B.①⑧/②③⑦/④⑩/⑤⑥⑨

C.①④⑨/②⑥⑦/③⑩/⑤⑧ 

D.①⑧/②⑥⑦/③⑤⑨/④⑩

8.B(①⑧使动用法;

②③⑦名词作动词;

④⑩动词作名词;

⑤⑥⑨名词作状语。

9.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B.使不辱于诸侯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9.D(D项是定语后置句,其他是被动句。

10.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主要是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叙述,歌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精神,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可贵品质。

B.司马迁,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不仅具有史学价值,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评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完璧归赵”一节,在写蔺相如出使前,先借缪贤之口对其作了介绍,这不仅从侧面表现出蔺相如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也为下文写蔺相如作了铺垫。

D.“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表明秦赵两国化干戈为玉帛。

10.D(“表明秦赵两国化干戈为玉帛”错误。

二、课内片段阅读

(一)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廷。

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赵王恐,不敢不献。

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

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相如至,谓秦王曰: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且秦强而赵弱,大王谴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惟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

“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 

②赵王悉召群臣议( 

③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④臣请就汤镬( 

11.①用刀杀或杀;

②弹奏;

③回头;

④后退。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B.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舍相如广成传

引赵使者蔺相如 

D. 

璧有瑕,请指示王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臣请就汤镬

D(D项都表示谦敬副词“请允许我”;

“负”分别为“依仗”和“对不起”。

“传”分别为“传递”和“传舍”;

“引”分别为“延请”和“拉”。

1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大王必欲急臣 

秦王恐其破璧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臣请完璧归赵

C(C项形容词作动词,其他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4. 

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不如因而厚遇之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C(“无意”指没有做某事的愿望(今另外还指非故意);

“因而”是两个词,指“趁此机会”“来”;

“ 

以往”指“到那里”;

“布衣”指平民。

15.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蔺相如“机智果断”的一组是( 

①璧有瑕,请指示王 

②怒发上冲冠 

③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

④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⑤臣请就汤镬 

⑥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A.①②③ 

①③④⑥ 

C.①⑤⑥ 

D.③④⑤

15.B(①③④⑤都是表现蔺相如的机智果断,②是表现蔺相如的气愤,⑤表现蔺相如的英勇无畏。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蔺相如献璧后,从秦王的倨傲无礼中,敏锐地看出“秦王无意偿赵城”,就略施小计,把璧收回。

趁势持璧而立,为下一步行动做好准备。

蔺相如将赵王“修敬”与秦王“甚倨”进行对比,面责秦王无礼无信,并用自己与璧同归于尽的决心来威胁对方,秦王想采取其他方法巧取豪夺,便假意同意“十五都予赵”。

蔺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便提出“斋戒五日”和“设九宾于廷”,暂使缓兵之计,以获得回旋余地,然后采取断然措施,派人暗中把璧送回赵国。

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引用历史上秦国失信的事实,揭露秦一贯背信弃义,告示秦王,璧已送回赵国,并表示个人生死已置之度外。

至此,秦王实在无可奈何,只好接受事实,蔺相如取得“完璧归赵”的胜利。

(蔺相如利用秦王贪婪,一心想得到璧,唯恐璧碎于柱子的心理,巧加指责,迫使秦王不得不装着同意“以十五城易璧”,秦王倒未识破蔺相如的目的)

17.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译:

③译:

17.①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璧撞碎)。

②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辜负赵国。

③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了接见的礼节,让他回到赵国。

(二)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赵王鼓瑟。

秦御史前书曰:

“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蔺相如前曰: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

”秦王怒,不许。

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

秦王不肯击缻。

相如曰: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

”秦之群臣曰: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蔺相如亦曰:

“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1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赵王鼓瑟( 

②左右皆靡( 

③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④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18.①弹奏;

②后退;

④献礼。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相如张目叱之 

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B.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秦王为赵王击缻

C.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D.终不能加胜于赵 

故燕王欲结于君

19.C(“以”都是表目的;

“之”分别为代词“群臣”和“的”;

“为”分别为动词“演奏”和“替”;

“于”分别为“对”和“与”。

20.对上面文字评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中对秦王“秦王怒,不许”“不怿,为一击缻”的描写,表现了他色厉内荏、难以下台的窘态。

B.蔺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中“前”这一极为普通的动作,却表现出蔺相如极不平常的机智;

而“跪”表现了他对秦王的恭敬,显示出两人地位的悬殊。

C.文字运用对比的手法把这场紧张的斗争写得有声有色,扣人心弦。

D.“渑池之会”表现了蔺相如能言善辩、娴于辞令的外交家的身份,同时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蔺相如蔑视权贵的凛然气概。

20.B(“对秦王的恭敬”评述不准确,“跪”貌似恭敬,实则表现了蔺相如的不卑不亢。

21.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1.①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国的音乐,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来互相娱乐。

②(渑池之会)结束后,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攻劳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三)廉颇曰: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宣言曰:

“我见相如,必辱之。

”相如闻,不肯与会。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臣等不肖,请辞去。

”蔺相如固止之,曰: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曰:

“不若也。

”相如曰: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22. 

①且相如素贱人( 

②相如引车避匿( 

③顾吾念之,强秦……( 

④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22.①向来;

②掉转;

③只不过;

④假如。

23.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口舌:

言语

B.宣言曰:

” 

宣言:

扬言

C.臣等不肖,请辞去 

不肖:

不相似

D.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谢罪:

道歉请罪

23.C(没有才能)

24.下列各中加点字词的用法与“且庸人尚羞之”中的“羞”字相同的一项是( 

A.相如每朝时 

B.大王必欲急臣

C.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而相如廷叱之

24.C(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A项名词作动词;

B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D项名词作状语。

25.下面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A.选文写廉颇,侧重于语言描写,写他极富个性化的语言;

写相如,侧重于写他的行动,表现其内心活动。

B.选文中安排舍人的责问,来表现出舍人们的目光短浅和对相如的不理解。

C.选文充分展示了蔺相如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思想境界。

他的表现使老将廉颇深为感动,于是负荆请罪,最终将相交欢。

D.写廉颇悔过,负荆请罪,表现出廉颇知过必改的美好品行。

25.B(安排舍人的责问,是衬托蔺相如宽容大度。

26.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26.①我们离开父母兄弟来侍奉你,只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②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比哪一个厉害?

③两人终于一起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27.这一部分可分作三个层次,请概括这三个层次的意思。

(每层概括不超过20个字)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1)廉颇欲辱相如,蔺相如不与他争列。

(2)蔺相如不争列的原因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3)廉颇“肉袒负荆”向蔺相如谢罪,成“刎颈之交”。

三、课外阅读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

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

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

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

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

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

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

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

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

“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夫璧非赵璧乎?

而十五城秦宝也。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

”秦王未必不返璧也。

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

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

“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

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28.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人皆称之( 

②非欲以窥赵也( 

③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 

④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 

28.①赞扬;

②伺机图谋;

③欺骗;

④通“戮”,杀戮。

29.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1)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

A.同手压住 

B.止住 

C.查看 

D.依照

(2)而归直于秦

A.职责 

B.理 

C.正直 

D.一直

29.

(1)C 

(2)B

3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斋而受璧 

B.若其劲渑池,柔廉颇

C.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 

D.左右欲刃相如

30.B(A、C、D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B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31.下列对“而责璧与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责难赵国暗中送回玉璧和表示坚决遵守信约用十五城换璧。

B.要索取赵璧,并责令赵国守信,用玉璧来换取十五城。

C.责备赵送璧是假,表明秦用十五城换璧是真。

D.要赵交出玉璧,而秦当遵守信约,划给赵十五城。

31.B

32.下列对“两无所曲直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可能分清谁是谁非。

B.没什么是非争端。

C.没有谁是谁非的问题。

D.不应该有什么曲直。

32.C

3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3.①如果使大王因为这块璧的缘故,而失去了十五座城池,那十五座城池的百姓,都会深深地怨恨大王把他们如同草芥一样抛弃了。

②所以能够保全赵国,这实在是上天在袒佑着他啊!

34.从文章内容看,“既畏而复挑其怒”句中的“畏”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挑其怒”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畏惧强大的秦国;

秦王按图以予城,设九宾,斋而受璧,而蔺相如使舍人怀而逃之

35.请简要概括作者分析秦不会失信于赵的理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①这时,赵国想得到璧是实情,并不是要趁此机会窥伺赵国。

②秦王既然按照地图来交割城池,又准备九宾的隆重礼仪,斋戒沐浴后才来接受这块玉璧,照这种势已是不得不给城的了。

【参考翻译】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

但我不敢苟同这一看法。

秦国以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诈赵国以勒索和氏璧。

这时说它要得到璧是实情,而不是借此以窥视赵国。

赵国知此实情就不给,不知此实情就给;

知此实情而惧怕秦国就给,知此实情而不惧怕秦国就不给。

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了,为何既惧怕它而又去激怒它呢?

而且秦国想要得到玉璧,赵国不给,双方都没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

赵国送去玉璧而秦国不给城,其曲在秦。

秦国给城而赵国收回了玉璧,其曲在赵。

要想使秦国理屈,则不如放弃玉璧;

害怕失去玉璧,则不如不给。

秦王既然按照地图划给了城池,又设九宾之仪典,斋戒之后才接受玉璧,其势已是不得不给城的了。

如果秦王得到了璧而不给城,相如便可上前陈述:

“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的。

这璧不就是赵国的一块玉璧吗?

而十五座城池是秦国的宝物。

现在假如大王以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城的百姓,都会深深怨恨大王像草芥一样抛弃了他们。

大王不给城,而骗去了赵国的璧,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失信于天下,我请求死在这里,以表明大王的失信。

”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玉璧。

而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的人藏璧逃离,从而使理直的一方归于秦国呢!

当时秦国并不想与赵国关系破裂啊。

假如秦王怒斩相如于市上,再派武安君率十万大军逼临邯郸,责问璧的去向以及赵国的失信,一次获胜可使相如灭族,再次获胜玉璧终究还得属于秦国。

因此我说,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玉璧,那是天意。

至于他在渑池对秦国的强硬较量,以柔韧使廉颇惭悟,就越来越显得高妙了。

而他之所以能完璧归赵,的确是上天在偏袒它啊!

四、填空题

37._____《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_____体通史。

38.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___________。

39.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

40.卒相与欢,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