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61166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梳理Word格式.doc

具有一定程度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

l郑观应——《盛世危言》,提出以下四点内容:

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

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

设立议院;

实行“君民共主”制度。

8.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l《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纲领性文件。

《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制度,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

但是绝对平均的思想不切实际。

二者的共同点在于都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

l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天京事变

l历史意义——第一,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第二,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第三,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

l失败原因——第一,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体内部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

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从而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第二,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第三,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

第四,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l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9.洋务运动

l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l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l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l主张/口号——自强、求富

l兴办的洋务事业——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l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工业有——上海机器织布局、天津电报局

l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企业有——上海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l失败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l失败原因——指导思想的封建性,对外具有依赖性,洋务企业管理的腐朽性

l历史作用——客观上为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改变。

10.戊戌维新运动

l戊戌维新运动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

l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l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的宣传维新的活动——向皇帝上书,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办学会,设学堂,办报纸

l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兴西学。

l论战实质——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l历史意义——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时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l失败原因——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守旧势力的反对。

l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是根本行不通的。

1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l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l清末“新政”的破产,“新政”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因此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

l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1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l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l1904年,孙中山发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踏上革命道路之时,就是高举民主革命的旗帜,并选择了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斗争方式,这也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同改良派的根本不同之处。

l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

(最早提出建立“中华共和国”的是邹容)

l1905年8月,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同盟会,以《民报》作为机关报,并确定了革命纲领。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13.三民主义学说

l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11月,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该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l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l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内容是“创立民国”: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权主义与维修派的“兴民权”相比,其进步意义主要体现在国家的政治体制上,前者是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后者是要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

l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内容是“平均地权”:

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l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新的解释,历史上成为“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族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

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三民主义中不涉及反帝内容,是在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加入了反帝思想)

14.辛亥革命的成功

l同盟会成立后发的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苹浏醴起义

l辛亥革命在比较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因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组建了比较完备的政党——同盟会,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纲领——三民主义,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政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临时约法(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法典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l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力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15.辛亥革命的失败

l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举动——炮制《大总统选举法》,下令解散国民党,撕毁《临时约法》并炮制《中华民国约法》,用总统制取代内阁制,修改《总统选举法》使得总统可以无限期连任,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要求。

l20世纪两次复辟帝制——袁世凯复辟帝制(83天),张勋复辟帝制(12天),其失败的共同原因在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l资产阶级革命派挽救共和制度的努力——二次革命、组织中华革命党、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的共同点:

都是为了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都反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都未取得成功,前者是国民党领导的,后者不是;

孙中山倡导护法运动的原因:

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l失败原因——根本原因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客观原因是因为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主观原因是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表现在: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l启示——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l辛亥革命的失败是指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16.新文化运动

l背景——北洋军阀用封建思想维护其统治

l开始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l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

l五四之前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外国各种思想流派传入中国敞开了大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l新文化运动在五四运动后的发展——赋予科学和民主以新的含义(民主是指多数人的民主、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民主;

科学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

反封建的思想启蒙工作(中国的先进分子以唯物史观为武器,从反对封建思想入手,进而提出必须反对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制度;

把反封建思想斗争的立足点,从争取个人的个性解放,扩展到争取人民群众的社会解放的高度;

把反封建的斗争方式,从少数人进行的思想批判,逐步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

17.五四运动

l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l五四运动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

l五四运动参与者、主力和运动中心的变化——1919.6.5起,五四运动突破学生、知识分子的范围,发展成为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运动主力由学生转向了工人,运动中心由北京转向了上海。

l五四运动的结果——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并宣布罢免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中国政府代表也没有出席巴黎合约的签字仪式。

l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是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

18.中国共产党的产生

l中国共产党产生的条件——阶级基础:

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国际指导:

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组织基础: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l中共一大的内容——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

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斗争目的是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

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l中共二大的内容——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党的最高革命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当前阶段的纲领是:

打到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

开始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

提出联合一切革命党派、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

l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特点——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深受帝国主义、本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三重压迫,具有坚强的革命性。

l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中国革命从此焕然一新,从此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坚强的领导力量、崭新的奋斗目标,但是仍然没有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19.国民大革命

l1925年5月以五卅运动为起点,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

l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失败的标志——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l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是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强大,大大超过革命的力量;

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出现了剧烈的分化;

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被帝国主义势力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拉近反革命营垒去了。

从主观方面来讲,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的后期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

当红四的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个基本问题上都没有经验,对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都懂的不多,不善于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共产国际并不真正了解中国的具体情况,对于中国革命做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指导,影响了中国共产党对许多问题的判断和有关方针政策的实施。

l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中国的民主革命必须建立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在中国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无产阶级必须发动广大农民群众,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才能保证革命的胜利;

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主要组织形式是军队,无产阶级要实现对革命的领导,必须建立和掌握革命的武装;

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加强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建设,善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和实行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这是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l大革命的历史作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成为广大人民的共同呼声;

教育和锻炼了各革命阶级,党领导的工农大众经受了革命的洗礼,提高了政治觉悟,为后来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奠定了群众基础;

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政治威望,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发挥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

20.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l1927年八七会议的内容——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里取得的”思想。

八七会议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折。

l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1927年7月大三件大事:

南昌起义、秋收农民起义、召集中央会议

l三次武装起义——南昌起义: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秋收起义:

毛泽东,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把革命的退却和革命的进攻有机地结合起来,成功地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战略转变;

开辟了在革命低潮形势下重新聚集的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

广州起义:

张太雷、叶挺、叶剑英

l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相关文章: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

该理论提出的意义:

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2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l四个土地法大纲——井冈山土地法:

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但是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兴国土地法:

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中国土地法大纲:

是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上制定和通过的,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史称五四指示,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过渡。

l三次左倾错误——原因:

八七会议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

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

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及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总而言之,就是(主要原因)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l遵义会议——内容:

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会后不久,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意义:

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l长征的胜利——1935.10陕北吴起镇会师,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结束;

1936.10在甘肃会宁会师,三大主力红军的长征胜利结束。

l瓦窑堡会议——阐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和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强调了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即将到来时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为迎接全国抗日新高潮的到来做了思想上和政治上的准备;

规定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政策;

决定用“人民共和国”口号代替“工农共和国”。

2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l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发表宣言,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的目的是使中国完全变成它的殖民地;

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5年,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937年8月,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新四军;

1937.9.22,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标志: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

l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是:

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进步势力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战的主要依靠力量;

中间势力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

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

23.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l根据地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付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

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

l中国共产党为巩固抗日根据地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政治上(政权上采取的重要措施)实行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思想文化上十分重视抗日根据地的文化教育工作。

l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为适当调节各抗日阶层的利益实行的土地政策。

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

另一方面,农民要交租交息以照顾地主富农的利益。

实行这个政策既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地主姐姐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边。

24.抗日战争的经过、结果和意义

l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第一次重大胜利的战役是平型关大捷。

l1938年10月以前的国民政府抗战——虽然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不断丧失失地,但是其态度是积极的,它迟滞了日军的侵略过程,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迷梦,其努力奋战保住了西部大片国土。

1938年10月以后。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政府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l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

同爱好和平主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密不可分。

l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提供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中国人民爱好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l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是中国近百年以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