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院校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61255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高等院校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国高等院校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国高等院校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我国高等院校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我国高等院校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高等院校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

《我国高等院校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高等院校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高等院校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

”同时,文件将教学团队和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明确提出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要求“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1]

2007年2月,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

“建设教学团队,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

”强调“教学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

要根据教学改革和教学任务需要,建设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领衔,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的教学团队。

鼓励高等学校创建跨学科的教学团队。

要通过创建教学团队,研究和改革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开展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教学研讨、教学经验交流。

要充分发挥教研室在开展教学讨论、交流教学经验、研究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2]2007年2月28日,教育部组织召开“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视频会议”。

会议提出了“深化本科改革、提高本科质量”的要求,会上启动了质量工程并进行了动员和布置。

这无疑是一次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良好机遇。

对普通本科院校而言,更是全面提升其高等教育水平的大好契机。

时至今日,非常有必要对我国高等院校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二、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

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是为贯彻落实国家“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发展重点要放到提高质量上来的战略决策和部署而启动的一项重要工程。

在高校学校教学质量逐日下滑、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形同虚设的背景之下,提出教学团队建设项目为高等学校指明了建设的方向。

目前,高等学校已经形成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崭新途径,是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有益探索的共识。

在这一重大决策的指导下,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团队建设在坚持“团队合作、重点培养、加强引进”原则的基础上,以专业教师建设为重点,建设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水平专业人才构成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2007年共评选出100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008年共评选出300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009年共评选出30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使国家级教学团队总数达到705个。

另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各高等学校也都出台了有关创建省级、校级教学团队的一系列实施办法,业已形成了由校级教学团队到省级教学团队再到国家及教学团队的产生机制。

从而各式各样的教学团队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高校迅速创建起来。

教学团队的创建,在提升学科专业发展水平,满足学科综合化需求,优化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起到了明显的积极效果。

但由于有的高校在创建教学团队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不能满足教学团队的基本要素,没有良好的合作机制,而是搞形式主义,一哄而上,使得创建的教学团队仍存在很多问题。

三、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一个经过广泛讨论和充分论证的科学理性的过程,在其实施过程上,这一政策受到高校的普遍重视,可以说高校表现出了极大地热情和努力。

但是,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在团队带头人、团队结构、团队经费管理等自身建设和教学团队的外部环境建设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

1、团队带头人年龄偏大,人员组成上存在近亲繁殖的问题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立项建设的国家级教学团队为100个。

这100位团队带头人(团队有两位带头人的只统计列首位者)的平均年龄为56岁,年龄最大者为91岁,最小者为42岁;

2008年被批准立项建设的国家级教学团队为300个,300位团队带头人的平均年龄为53岁,年龄最大者为76岁,最小者为40岁。

达到或超过退休年龄的有61位,若将58岁、59岁者亦计入,则不宜担任团队带头人的人数为79人,所占比例为26%。

[3]2009年的30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中,最大年龄和最小年龄与2008年持平,即将达到退休年龄的团队带头人比率虽有小幅下降,但其所占比率仍然在20%左右。

(具体详见表一:

2007-2009年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年龄状况统计表)2009年,60岁及以上团队带头人有59位,其中国家级教学名师有23位,比重为38%。

就年龄而言,这些年龄超过60岁的团队带头人已不再适合担任,但由于其拥有的学术影响、社会地位及教学科研成果丰硕,为了确保国家级教学团队的成功评选,很可能是被学校“委以重任”。

表一:

2007-2009年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年龄状况统计表[4]

单位:

年度

团队

总数

(个)

平均

年龄

最大

最小

年龄在60岁以上

年龄在58岁以上

人数(人)

比率

2007年

100

56

91

42

40

40%

45

45%

2008年

300

53

76

61

20%

79

26%

2009年

305

52

59

19%

67

22%

另外,现在很多高校办学规模由于近年来的急剧扩张,所需要的大量教师都是本校培养,然后留校任教,现有的学科、专业学缘结构不尽合理。

2、团队规模偏大

表二:

2007-2009年国家级教学团队规模统计表[5]

单位:

年度

项目

最多人数团队

191

146

58

最少人数团队

6

5

团队平均人数

27

26

14

另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2007年的100个教学团队中超过100人的超大型团队有1个;

50人以上100人以下的较大规模团队有5个,占5%;

15人以上50人以下的团队有70个,占70%;

2008年的300个教学团队中超过100人的超大型团队有1个,占总数的0.3%;

50人以上100人以下的团队有16个,占5%;

15人至50人的团队有210个,占70%;

2009年的30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中没有100人以上的超大型团队;

50人以上100人以下的团队有5个,占2%;

15人至50人的团队有122个。

[6]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与2007年相比,2008年除超大型团队由191人下降为146人外,国家级教学团队的规模没有丝毫优化的迹象,特别是各规模段团队所占的比重,几乎与上一年度完全相同,教学团队规模急需优化的问题表现的十分突出。

与前两年相比,2009年超大规模教学团队急剧下降,但规模偏大(团队成员在15人以上)的教学团队仍然占有较大比重。

所以,国家级教学团队的规模仍有待优化。

这种无限制地追求团队规模化的发展思路在一定程度上是团队领导者倡导“人多力量大”这一因素所导致的,并没有深入思考作为一个团队,每一个成员既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又担任一种团队角色,享有一份权利和义务,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

同时也表明,这样的教学团队存在临时拼凑的问题。

[7]

3、建设经费的划拨及管理不善

按照现行做法,凡是获批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的团队,既可以获得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提供的30万元建设经费。

又可以获得省、市、自治区级财政额度不等的配套经费。

如何管好、用好团队建设经费,不仅关系到国家财政性经费的投入效益,而且事关团队建设的最终效果。

而目前教学团队建设经费中的国家财政划拨的经费是一次性拨付,地方财政划拨的经费也大都是一次性拨付。

但由于团队规模偏大,团队工作难以组织开展,加之团队带头人虚化,从而导致团队建设存在虚化现象。

基于建设经费的一次性拨付的财务管理模式下,难免会出现团队建设经费不能专款专用的问题。

4、行政化倾向较明显

表三:

2007-2009年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行政职务状况[8]

单位:

年度

级别

人数

校级领导

16

16%

80

27%

69

23%

处级领导

3

3%

8

23

8%

合计

19

88

30%

31%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由行政领导担任的每年基本上占30%左右,这是因为在我国,由于受封建思想的长期影响,有很多人根深蒂固的存在着“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加之目前在我国高校中的普遍存在“双肩挑”的现象,就为一些学者既研究学问又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提供了机会,但由于高校行政工作一般都较为琐碎,学者参与行政工作后琐事缠身,根本不能保证有较为充足的时间投身教学、科研及团队建设工作。

如果越来越多的行政领导担任教学团队的带头人,可以肯定地说必然会导致团队建设的虚化,同时也会致使单位行政权力泛化,团队学术权力弱化。

5、教学团队建设中心工作发生了偏离

教学团队建设偏离中心工作主要表现在:

有的高校是为了获得评定后的资助经费,有的高校是为了弥补其在这方面的空白而不惜一切代价促使团队成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这些教学团队建设工作的中心并没有放在围绕发展规划和团队目标,制定可行的措施,为团队建设创造条件、提供支持与服务,为其营造良好的建设环境,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

导致这种偏离发生的原因在于:

长期以来,高等院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不论是在职称评定、年终考核,还是在岗位津贴的核发、科研基金奖励等方面都倾向于科研方面。

又由于科研工作容易出效果,是一种比较显性的东西,而且搞出科研成果后既会有成就感,又会有各种科研上的奖励和补贴。

反之,教学团队建设工作更多地是围绕着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锻炼和培养高水平教师队伍等方面展开,其成果是一种隐性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且见效周期较长,其评价标准也大有不同,要取得广大学生、教学督导及有关领导的认同不太容易。

6、教学团队的协作问题

要建设一支高效的教学团队,需要各种人力、物力、财力以及良好团队氛围的作为支撑,这样的教学团队才能有效运行。

目前有些高校领导对教学团队建设重视程度不够,不考虑怎样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怎样为团队成员提供教学交流的平台,怎样促使团队成员团结互助,协作共进。

又因为在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思想的支配下,教师缺少团队协作意识。

长期以来,高校教师的工作方式一直处于孤立的、封闭的状态,教师之间彼此保守、互相隔离、互相防范,即使教学中出现了问题和困难,也不交流,根本谈不上合作研究。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基本上是独自面对特定的教育情境,教师之间缺乏合作交流的气息与氛围,根本谈不上合作研究。

也正是由于缺乏团队协作意识,教学中难以产生重大标志性成果。

[9]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文件);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

[3][6]李红卫,张丽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以2007、2008年国家级教学团队为例[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7/8),第58页;

[4][5][8]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国家级教学团队候选团队资料展示往届资料·

2007年[EB/OL].http:

//jxtd.zlgc.org/UserList2007.aspx·

2008年[EB/OL].http:

//jxtd.zlgc.org/UserList-2008.aspx·

2009年[EB/OL].http:

//jxtd.zlgc.org/UserList-2009.aspx整理统计而成;

[7]阎剑平.团队管理[M]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第282页;

[9]黄兴帅.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J].皖西学院学报,2008(01),第40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